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早就到齐了。

    赵桓不大喜欢这种家宴,次次缺席,这次由内侍省牵头,组的这局家宴,一说皇帝要到,这些亲王郡王跑的比谁都快,冲到了这宴楼之内。

    唯独少了孟太后,所有人眼巴巴的都在等着孟天后过来。

    “上皇还是以身体为重,平日多以休养为主,让御医院的太医过去给上皇看看。”赵桓同意了赵佶的说法,并且准许了他临阵脱逃的把戏。

    “赵英,宴都准备好了吗?”赵桓皮笑肉不笑的问道。

    这次以孟太后为首的旧党再次卷土重来,并且手里攥着大宋朝大半壁江山的臣子,来势汹汹。

    赵英小声的说道:“都是从西华门外的尚膳楼传过来的菜,只等太后到了,就能开席。”

    “需要从宫外传菜吗?”赵桓手里拿着种师道的种家遗录忽然一停。

    赵英摇头说道:“自大官家回了京之后,出了文华楼闹鬼那档子事,没抓到鬼之前,这御膳局的饭菜食材,臣实在是有些不大放心。”

    “已经有几个试菜的宦人死了。”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坐直了身子,点头说道:“那就从尚膳楼传菜。你为什么不报?”

    赵桓知道局势紧张,旧党反扑的厉害,但是他从来没想到,这宫里,赵英的内侍省,都死了几个试菜宦人的地步。

    “御膳局有人压着这件事,臣也就是今天才知道死了人,官家归京吃的第一口就是尚膳楼传的菜。”赵英擦了擦额头的汗。

    若非闹鬼让赵英长了个心眼,试菜死掉的,怕就不是内侍省的阉人,而是他赵英自己了。

    赵桓点了点头,用力的搓了搓面庞。

    孟太后来了。

    孟天后戴龙凤珠翠冠、身着五彩翟纹袍,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坐在八人抬着的软轿上。

    由远及近。

    她的身前身后仆从云集,人还未到,传声的宦官,已经从福宁宫传到了这宴楼之内。

    曹娴在赵桓前往燕京之前安排她居住在福宁宫内,之后没过几天,她就再次被迫搬到了【清雅别致】的小楼之内。

    腾空的福宁宫自然是给了这位太皇天后。

    “赵英,你瞧瞧,你瞧瞧,人家这出行,前后光仆从就数十人,大撵、华盖,人家那八人抬的大撵上,还挂着鸟笼子呢。这是什么?这就是尊贵典雅。”

    “朕天天出个门,四匹马拉个唐朝留下的改装车,就完事了,学着点!”赵桓笑着对赵英说道。


………………………………

第七百五十二章 赵承佑换王禀,成不?

    “官家不喜欢排场,都是一切从简,臣要是真按着这个样子,给官家整排场,官家非得拿脚踹臣不可。”赵英给赵桓续了一杯茶,笑着说道。

    官家要是真的讲排场,内帑多少钱?什么场面摆不出来?

    “要臣说,这排场都是靠的坐在上面的人撑起来的,官家就是做辆牛车,穿身常服,大宋百姓也认得官家,不认得这什么孟太后。”赵英气呼呼的说道。

    “你呀,说话不过脑子,喜色言表,怎么做这汴京城的老祖宗?”赵桓拍了拍赵英说道。

    赵英这话,让赵桓想起了驴车车神赵光义来,自己常年在燕京,忙于边事,赵英这话意思就是,哪天自己要弄个牛车车神来?

    不过这也是孟太后起势的原因,大宋皇帝常年不在京城,主政的太宰李纲又不大好参和到宗亲之事中。

    而守着吏部的郑望之乃是太皇太后的人,大宋这几年风雨飘摇,连张孝纯这种人,赵桓都不得不启用,可想而知,人才缺口有多大。

    “哎呦,还整了两头白象?”赵桓看着孟太后的仪仗队,站了起来,居然还有两头白象跟着。

    这排场,比当年赵桓第一次见到赵佶的时候,可阔绰多了!

    赵桓作为大宋皇帝,能够让他站起来迎接的人,自然是太皇太后孟太后了。

    孟太后在宴楼门停来下来,在两个宫女的搀扶下,进到了宴楼之中,而本来热闹的宴楼变得鸦雀无声,一众宗亲俯首山呼:“见过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安泰。”

    “赵英,宫中多妇孺,回头把那两头白象拉倒尚膳楼给朕炖了。”赵桓回头嘱咐了一声。

    “啊?诶,好嘞。”赵英咧着嘴笑道:“大象肉不好吃,但是两颗象牙倒是适合做筷子,上次官家说年关将近,给御边军将的年礼,臣以为这象牙制品倒是不错。”

    赵桓笑着点头说道:“成。”

    赵桓和赵英的对话声音并不大,但是在山呼海喝之后雅雀无声的宴楼内,连角落里的蚂蚁都听到了这两句话。

    赵桓慢慢走下了月台,走到了孟太后身边,扶住了孟太后的胳膊,另一侧扶着的人也换成了赵士褭。

    赵桓看了一眼赵士褭,没有理会他,他扶着孟太后坐在了月台的次座之上。

    “当年见到皇上的时候,皇上才三岁,那会儿满街跑,抓都抓不住。这会儿都这么大了。”孟太后第一句话充斥着慈爱和对小辈的关爱。

    “人嘛,总会长大的。”赵桓笑着回应着,他给孟太后夹菜,一副祖母慈爱,皇帝孝恭的模样。

    守人伦而长兴,这点表面功夫,赵桓还是能够做得出来。

    孟太后一脸缅怀的说道:“皇上登基这四年,大宋朝南到琼州北到燕京,都传唱大宋皇上的英武,老身在庐山都听那道士们说什么,皇上是三清道祖转世,现在一见端是英武非凡,有老君之姿。”

    “现在北到沈州了。”赵桓笑着纠正了孟太后说辞上的漏洞,甚至还装了个比。

    “哦,那倒是厉害的紧。”孟太后笑着说道:“这两年我大宋虽然多灾多难,但是这中兴之兆也越来越明朗了,咱大宋们养士一百六十载,倒也没算白养。”

    “官家这四年征战,这粮草可未曾掉过链子,可算作文臣之功。”

    赵桓点头,说道:“太后教训的对。”

    孟太后的势力,并非简简单单的只有宗亲,还有无数的文官聚合在一起。

    赵桓打心底瞧不太上文臣,干啥啥不行,贪钱第一名。

    这也让赵桓登基这四年来,对文臣们不大友好。这批人赵桓没团结好,导致这些官僚都投了孟太后。

    但是赵桓并不后悔,他的执政根基和所有的政令,都是在围绕着均田令在执行,本身就是从士大夫手里夺食,官僚,他真的没办法团结,也没有本钱去团结他们。

    他们自然团结在了孟太后的身边。

    “皇上,老身回京,是不是扰了皇上的兴致?这刚回京,就把我老身从庐山带回来的两头祥瑞给炖了汤。”孟太后笑呵呵的问道。

    “宫中多妇孺,这白象毕竟是个畜生,万一凶起来,不大好收场。”赵桓笑着打着机锋,至于到底什么是畜生,那自然不言而喻。

    孟天后已经历经三朝,两次罢黜,两次复起,一次垂帘听政,她没有理会赵桓的阴阳怪气,笑着说道:“畜生,杀就杀了。”

    “倒是听说承佑在潭州惹祸了?”孟太后将手中的茶盏放下,说起了正事。

    这就是孟太后突然回京的原因,赵承佑瞒而不报,赵桓亲自下旨到鄂州,押解进京,终于惊扰到了她。

    “是鄂州。现在鄂州水疫闹得很凶,前两天宗少卿给朕写了封札子,赵承佑抢了王大夫的鹰嘴兜鍪。”赵桓将宗泽的札子从袖子里拿了出来。

    他知道孟太后归京之后,特地设了家宴,今天他的目的就是讲理来的,自然准备好了赵承佑干的那些龌龊事的汇总札子。

    “宗少卿,是宗泽吗?当年他唱名东华门外,还是章惇唱的名。”孟太后拿起了一个水晶片,仔细的看着札子上的数字。

    “死了七万人了?”孟太后抬起头,眼神中带着惊异,她也就是知道赵承佑闯了祸,没成想居然死了这么多。

    “这还仅仅是鄂州城,现在整个荆湖两路人人自危,若非宗少卿调动了荆湖水军,指不定闹出多大的乱子。”赵桓看着孟太后的惊讶,才意识到自己今天的这理,大概能够讲得通了。

    “宗泽很厉害。”孟太后将札子合上,说道:“给咱们老赵家写了半辈子家谱的人,临到老,居然做了这么多大功德的事。”

    孟太后这是在岔开话题,但是赵桓压根没有接招,说道:“赵承佑在鄂州水患之后,必定要押解归京,按照惯例他可能要流放岭南,朕打算让他去上京路。”

    这是赵桓的底线,鄂州之事,杀了他赵承佑都不过分,但是现在孟太后保他,赵桓也得掂量一下这其中的分量。

    毕竟赵桓明年还要打金国最后的三府之地,国内朝局稳定一年,他想办的事,自然就办完了。

    “老身岁数大了,这江山社稷需要皇上操心,可是老身膝下就这一个孙子,老身能不能给官家这里求个情?”孟太后轻声的说道。

    赵承佑的父亲曾经被宋哲宗赵煦收养宫中做义子,这赵承佑算是孟太后的孙子。

    “不成。”赵桓坚决的摇了摇头:“赵承佑必须要罚。”

    “罚酒三杯算了,这天下毕竟是咱老赵家的天下,没人会说什么。”孟太后拍了拍下摆说道:“王节度使的事,老身去分说。”

    王节度使,自然是王禀。


………………………………

第七百五十三章 借他人头一用

    “前几日承佑来了书信,说他很内疚,很自责,承佑也是知错了,鄂州呢,官家也说了,那是津要之地,四通八达,人口庞杂,造成眼下的局势,也并非他想看到的。”孟太后抿了一口茶。

    “老身也就这么一个孙儿,皇上宽容几分,这时疫过去了,还是海晏河清之大宋,官家也放心继续前往燕京,继续主持北伐之大业。”孟太后继续求情。

    赵桓叹了口气,和老人讲道理,自己真是犯糊涂,尤其是这种护犊子的老人家。

    赵桓的态度转变,孟太后自然看的清楚,赶忙说道:“老身的意思,也不是不让官家罚,官家毕竟掌管着整个大宋朝,这兆数百姓看着呢,总要有个交代。”

    “我看这样,不如把承佑叫回来,先革了职,等到风声过了,再让郑望之给他安排个差事。”

    “要是官家还不解气,就差人打一顿!只要不打死,老身绝对不多说一句!但是流放岭南,或者流放上京路,那是要了承佑的命呀。”

    赵桓看着还在求情的太皇太后,看了一眼站在旁侧的赵士褭,眼神中透着失望。

    他临走的时候,将宗亲这些麻烦事都交给了赵士褭。

    可惜,现在看赵士褭是太皇太后的人。

    “官家怎么不言语,觉得老身说的过分?”孟太后眉头紧蹙起来,官家这一句话都不说,这还怎么谈下去?

    “正臣那边,朕护着,朕不让动,谁都不能动。”赵桓将两只手放在了膝盖之上撑着,看着孟太后笑着说道。

    孟太后身子往后一靠,说道:“官家,王节度使毕竟是个外臣,可是承佑是咱们赵氏宗亲,打碎骨头还连着筋呢,怎么就能偏袒他呢?”

    “再说了,官家说不动王节度使,可是王节度使不见得不想要官家的命啊,崇德门那几门炮,老身可听说朝着文德殿呢,指不定哪天就把文德殿给轰了。”

    嗯?

    赵桓眼帘中,王禀的忠诚度在九十以上,忠心耿耿可为君死的忠诚度,炮轰文德殿,这太皇太后是在开玩笑吗?

    炸了他福宁宫,都不可能炸自己的文德殿!

    不过赵桓很快就反应过来,这话说的怕是,这城门楼上的捷胜军和亲从官里,有她孟太后的人。

    赵桓笑着说道:“那就尽管来吧。本来孟太后不来求情,赵承佑按着大宋律,顶多一个流放之罪,流放到岭南虽然苦了点,但是还是能活。”

    “但是今日孟太后求了情,只能借他的人头一用,以平民愤了。”

    赵桓说完就站了起来,离开了宴楼,向着文德殿而去,今日依旧是公文一大堆,他自己的活儿还没干完。

    他是为了朝局稳定,为了江山社稷来和孟太后讲理来了。

    结果孟太后压根就不讲理,只讲人情。

    磨嘴皮子既然没用,那就大动干戈!赵桓握着大宋军权,谁都不能插手。还赢不了这群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们?

    “官家消消火。”赵英一路小跑的跟着赵桓向着文德殿走去,一遍不停的给孙历打眼色,让他把大驾玉轳赶快拉过来。

    赵桓突然停下了脚步说道:“你去通知程褚,让他务必看紧亲从官,别真把朕轰死在文德殿。”

    “那两头白象?”赵英点头,忽然想到了宴楼外的两头白象问道。

    赵桓看着赵英那副技痒的表情,笑着说道:“剁了吧。”

    “该吃吃该喝喝,看什么看。”赵士褭让宴楼之内盯着月台的诸多宗亲,赶紧吃饭。

    赵桓的离席,让这些宗亲不免有些担心,是不是能够继续吃喝,等一会儿亲从官要是冲进来把他们剁成碎块喂狗,可没地方说理去。

    “太后莫要生气,官家这人比较轴,回头我再写几份札子,劝劝官家。”赵士褭扭头劝着太皇太后,却发现太皇太后依旧是那副淡然的模样,似乎胜券在握。

    “官家回去想一夜,自然是会想明白的。”孟太后放下了自己的茶盏,同样离席而去,八人抬的软轿,阔气!

    两头白象已经被亲从官拉走,大概过不了几天,尚膳楼就多了一道全象宴。

    赵桓回到文德殿,赵英已经从崇德门前跑了回来,气喘吁吁的说道:“官家,程褚在城头上砍了一个亲从官,说他私盗火药。可把我给吓的半死,程褚凶神恶煞,正满城门楼子收拾亲从官呢。”

    赵桓手里握着一本札子,说道:“你看看这个。”

    “折家的?”赵英拿起了一本札子,看了半天,目瞪口呆的官家。

    赵桓将折家的那本札子收好说道:“他们折家站了太后的台,说守人伦而长兴,给赵家宗亲站台,就是给他们站台,这群人明白的很。”

    赵桓用力的揉了揉脸,从程褚那得到的消息来看,孟太后那句冲着文德殿的炮,所言非虚,她真的打算为了那个孙子,把自己轰死在这文德殿。

    “官家,这怎么办才好?”赵英惊慌失措的问道。

    赵桓无所谓的摇头,揶揄的说道:“这才刚开始,你就慌了?还汴京皇宫老祖宗呢,这点出息!”

    “让正臣也别和完颜宗干喝酒了,赶紧进宫办正事!”赵桓让赵英去找王禀。

    赵英不大放心官家自己在文德殿,让孙历麻溜跑到了王禀的节度使府邸,燕王当初也是个讲究人,这王府建的极为阔绰。

    而此时的燕王府内,仆从形色匆匆的端着酒菜奔着主厅而去,王禀可是把这顿饭当做最后一顿晚饭在吃,自然弄的极为有排场。

    林幼玉除了管着王禀喝酒,才不管这些,且由着王禀胡闹。

    完颜宗干喝的两个腮帮子都是红的,王禀这烧刀子实在是太烈了,把他喝的晕头转向。

    他舌头都捋不直的说道:“若是过了今夜,官家没有让大理寺恁你,那就死官家不想妥协。”

    “根据我对大宋皇帝的了解,那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怕事儿不够大的主儿!差不离咯,他要跟那些旧党干仗了。”

    “你们大宋的官家虽说叫官噶,但那也是皇帝,皇帝是个啥?那就是天!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老虎不发威,真当是只猫呀!”

    “惹谁不好惹他,也不看看金人现在啥样。”


………………………………

第七百五十四章 绥靖,救不了大宋

    “估摸着大宋皇帝这会儿一肚子气没地方撒,一会儿得找你入宫,估摸着让你干点脏活了。”完颜宗干叹气的说道。

    “脏活?”王禀端起来一杯水,一口喝干,他在外面再厉害,在家里,酒只有二两,眼下只能以水代酒了。

    “杀太后,你敢吗?”完颜宗干盯着王禀问道。

    王禀皱着眉头说道:“闹得有这么凶吗?不过我是官家的人,官家指到哪,就打到哪,不含糊。”

    正说这话,孙历一溜小跑的跑到了中厅,王禀看了眼孙历,又看了一眼完颜宗干,咧着嘴哈哈大笑起来。

    “家彦呀,你知不道,越聪明的人死的越快?”王禀乐呵呵的揶揄着他。

    完颜宗干一瞧来的是孙历,不是大理寺的宗亲,就知道自己又说中了,赶忙装作醉酒,趴在桌子上不敢言语。

    “夫人,给二两酒。今天怕是要办大事。”王禀从林幼玉手里接过了二两酒,走出了燕王府,跟着捷胜军向着汴京皇宫而去。

    “你们大宋人,我是真的看不明白,正臣要是真的杀了太后,他还有命在?以后不把他写到奸臣传上去?就这么乐呵呵的去了,傻不傻。”完颜宗干趴在桌上喃喃的说道。

    而王禀赶到文德殿的时候,看到了李纲和宋世卿也在殿内。

    “人齐了。”赵桓抬头看了一眼说道:“李太宰,你一会儿带着人把郑望之请到大理寺去。”

    “宋少卿,你待会儿带着人,去把这些京官拉倒刑部。”

    李纲和宋世卿对看了一眼,官家这是要动手了。

    赵桓笑着看着两位爱卿说道:“诏狱之始,这身后名,朕,接了。你们去办吧。”

    “那俺呢?”王禀看着旁人都有活儿干了,自己居然没有疑惑的问道。

    “你一会儿去把福宁宫的宫门给砌了。”赵桓笑着说道。

    杀太皇太后,那不符合人伦,守人伦而长兴,赵桓记得这句话。但自己对禁足这把戏,可是干的门清。

    当初可是禁足了赵佶六个月之久。

    给脸不要脸,就不能怪赵桓不客气了。

    “官家,臣说一句。”李纲站了出来,叹气的说道:“官家明年可是还要去燕京?到那时官家不在京,砌筑了宫门,也没啥用。要不臣去一趟?”

    赵桓看着李纲的模样,就知道他要去作甚。

    “不值当。”赵桓摇头拒绝了李纲极限一换一的说法,李纲真的杀了太皇太后,他这个太宰还干不干了?

    “死一个孟太后,就还有一个刘太后、王太后、朱太后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出来,孟太后是他们推出来跟朕较劲的人,归根到底,还是要把盘根交错的旧党,给连根拔起来。”赵桓笑着解释着自己的打算。

    宋世卿眯着眼突然说道:“旧党,杀不尽的。”

    李纲也是摇头,这样处理不大漂亮:“官家,这是党争,党争再起,于大宋的江山社稷不利。”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党争、诏狱,都是赵桓极力避免的祸事,但是眼下他又不得不如此。

    “朕原来打算,等到打完了金国剩余三府之地,再清算这群人。现在想想也没差了,再往北,粮草补给线会越来越长,但凡是有人作妖,就是让北伐军陷于进退维谷之境遇。”

    “杀燕王的时候,他们不出现,因为他们羽翼尚未丰满。杀景王、肃王之时他们不出现,因为景王肃王本来就是他们推出来的探路石。眼下这局面,朕只能跟他们过过招了。”

    “绥靖,救不了大宋。”

    “圣上圣明。”李纲和宋世卿领命去做事,王禀带着捷胜军,用了小半个时辰,就把福宁宫的宫门给砌好了。

    赵桓真的不想动用诏狱,那会贻害无穷,也不愿因言治罪,那会堵塞言路。

    “官家,名单修好了。这是那些弹劾王将军的札子名单,这些人,怎么办?”赵英将一份名单整理好问道。

    赵桓看着名单说道:“宗少卿说,秋后算账。深得朕心。”

    李纲说的明火执仗的时候终于到了,整个汴京城都是火把的灯光,李纲前往了郑望之的府邸,三公六卿自然要去大理寺,而非邢狱。

    而宋世卿压根不管不顾的带着邢狱衙役,穿梭在汴京城头的大街小巷,将官家名单上的京官尽数归案。

    即使是大兴诏狱,赵桓依旧秉承着一个基本基调,那就是此人,有公罪。

    这份名单上绝大多数的官僚,其实早就在皇城司上挂了名,都是些卡吃拿要、作威作福之官吏,都是收集罪证到了接近尾声,等待收网之人。

    第二天金黄色的晨光打在了汴京皇宫的琉璃瓦上,金黄色的瓦顶,在晨曦中如同明灯一般,而赵桓待在文华楼的楼顶,他还记得当初站在这里,看到了赵楷的歇斯底里。

    今天在这里站了一夜,看着宋世卿到处拿人。

    赵桓伸着手,想要抓住这一缕晨曦,他在自省,自己是不是在这件事上的处理上,显得不够尽善尽美?

    可是这种涉及到了朝政根基之事,怎么可能有万全之法?

    “赵英,你说朕是不是做错了?”赵桓盯着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阳光,从文华楼顶,可一览整个汴京。

    水运仪象台正在报时,小红人和小绿人不断探出身子,而负责报更的更夫,正在四散而去报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