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振兴攻略-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士奋勇,夜袭焚营,杀工匠数百,敌契丹奴死不计。”
赵桓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太原之战,至关重要!
胜,则国昌盛。败,则一败涂地。
“命令宗泽军率领本部兵马与岳飞会和先行一步,前往晋中支援种师中。种朴军过磁州,过涉县入太行!驰援晋中!保住太原城,进逼大同府!”
“种师道求见。”一名亲从官快步走进了文德殿。
“快请。”赵桓说道,这个时候,种师道进宫肯定有极其重要的事要说!
“老臣见过官家。”种师道无法行礼,他站不起来了。
从秦凤路到汴京,长途跋涉消耗了他最后一丝生机,赵桓看的出种师道更加苍老了几分。
“官家,老臣收到了岳将军的捷报,恭贺官家,河北路敌军已经退了。就剩下河东路的军队了。完颜宗翰为金国西帅,掌控金国兵马,有五万精兵,就剩下这一路了。”
………………………………
第八十三章 你们要朕御驾亲征?!
上一次岳飞捷报,种师道没进宫,完全是因为必要。
战略目标是保证月牙城——马陵关的畅通,杀些金人并不算事,如果能完成战略目标,才是首善之功!
“直入正题吧。种少保前来一定不是小事。”赵桓寻思着省下客套的话。
“官家未曾经历战阵,也未曾进过军伍,现在就是这晋中,算上种师中、种朴、岳飞、宗泽、孙翊、刘錡、王禀和张孝纯就有七股兵马在,累计二十五万大军。”
“相比较完颜宗翰的五万精兵和十万契丹奴而言,战力上,无疑我方占优势。如能捏成一个拳头,可一锤定音,彻底击退完颜宗翰。可是……”
种师道欲言又止。西军什么样的货色,他更清楚啊!
赵桓品出了些味道,问道:“种少保的意思是,可能打不过完颜宗翰?”
种师道点了点头,算是肯定了赵桓的说法。
大宋军队相互掣肘并不少见,五路大军攻伐西夏的时候,种谔作战英勇屡战屡胜,势如破竹攻破了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
但是因为军粮运输不利,大雪封山,导致光冻死饿死的种家军就高达七成!
五路大军气势恢宏,却相互掣肘,贻误战机。
秦凤路转运使訾虎,更是屡屡让军粮延迟到达,甚至无法运达。
五路大军互相不服,李宪、高遵裕、刘昌祚、王正中更是互不驰援,闷头打自己的,导致了五路伐夏,战果平平。
而现在,七路大军云集晋中,种师中虽然为河东路制置使,身为率臣,统管兵马。
但是营田使、转运使可不是他。
七路大军战斗力绝对强,可是能否打掉完颜宗翰,还需要一个定海神针!
“种师中虽然是官家任命的率臣,河东路制置使,可是他军功压制不住七路大军,到时候互相掣肘的情况下,万一战败,就是一泻千里。”
“届时再组织抵抗,恐难阻挡对方大军,对汴京就十分不利了。”种师道以种师中威望不足为由,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担心。
还有这种事?赵桓有些头疼。
赵桓把自己脑子里,所有能用的人都想了个遍,也没想到谁合适……
种师道算一个,不过他现在这个腿脚不利,身体不适很健康,去河东路太勉强了。而且腿脚不利,他能压的住七路大军?
刘法,刘家将的家主算一个,可惜这家伙现在是个军阀头子,儿子刘正彦,在以前的历史线中,还搞了个苗刘军变出来。
这个刘法战功卓著不假,现在也不能用,听不听话还难说。
还有个童贯,也是南征北战,以太监封王,能压得住七路大军,可惜这货儿,现在在赵佶那里啊!
凭什么赵佶的大太监这么能打,自己这赵英,就是个铁憨憨呢?
赵桓选了半天,才回过味儿来,看着种师道问道:“种少保的意思,是让朕御驾亲征?”
种师道点头,李纲也是点头,这是他们俩商量出来的结果。
现在想要确保击溃完颜宗翰,可能真的需要赵桓出京城,亲征前线,压住一些的牛鬼蛇神,保证军令之畅通无碍才可以。
那是金兵,不是圈里的猪,比数量就可以了。
还真是这个样子吗?
劝自己这个吉祥物一样的皇帝御驾亲征,你们这群大臣不是石乐志吧!
自己到战场能干啥,自己又不通军务、不懂补给、更不能身先士卒斩敌将于阵前,去了战场有啥用?!
不过,赵桓仔细想了想,还是明白了种师道的意思。
这是仿照宋真宗旧事,寇准劝谏皇帝御驾亲征,防止各路大军互相掣肘,也鼓励众多将士的士气。
算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可是赵桓却知道宋真宗赵恒亲征之后,“劝谏”宋真宗亲征的寇准混的有多惨。
被一贬再贬,贬到了雷州,病死雷州,雷州在哪里?
在广州湛江那地方,北宋这会儿,那地方还是猪婆龙满地跑的地界!
寇准留下一首: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寇准就这样在唏嘘间离世而去!
这种师道和李纲,是真的什么都不怕啊!
自己万一死在了河东路,那种师道的历史评价,就会直接从忠臣传转到奸臣传里了。
就是大胜,种师道和李纲想过自己的命运吗?
赵桓衡量了一下,说道:“安排亲征诸项事宜,尽快亲征!”
他答应了。
因为他真的输不起。
如果真的因为互相掣肘导致河东路战事败北,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自己还是要做亡国之君。
不就是御驾亲征吗?
自己当时做皇帝的时候,不也是什么都不懂吗?
这不做了一个月,干的也还不错吧?
御驾亲征而已,不做,谁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干了!
他记得以前玩游戏的时候,可没少感慨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万一这群猪队友玩死了七路大军,自己岂不是也是死?
“官家英明。”种师道脸上挂着笑容。
让赵桓御驾亲征,其实他有更深次的想法。
种师中让刘錡、孙翊率领刘家军回到汴京,就是防止互相扯后腿的事发生。
现在河东路其实就是种师中和种朴军力最盛,互相拖后腿虽然也有可能发生,但是种师中已经有了相关的预案。
河东路之战,胜的几率很大。
种师道之所以请新帝出征,是因为这是一波好机会。
让新帝去前线,就是为了给新帝的文治武功,增砖添瓦。
而不是把河东路之战的功勋分给诸将,使他们进一步的做大。
本来就尾大不掉的西军,真的赢下了卫国之战,自己死后,是否还能为陛下所用,就会有很大的疑问了。
至于危险,皇帝御驾亲征很少有暴毙于阵前,有名的也就太宗赵广义双股中箭了。
太宗皇帝,那实属自己玩脱了,非要学自己的哥哥太祖赵匡胤,身先士卒,军阵岂是儿戏?
没有金刚钻,非要揽瓷器活。
太祖皇帝,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他太宗皇帝有什么?
最后混了个驴车皇帝的谥号贻笑大方。
而且种师道也和李纲合计着,安排好路上的休沐时间,让官家到晋中的时候,局面已经是必胜之局。
………………………………
第八十四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赵桓答应了御驾亲征,他的考虑当然是为了胜利。自己去前线又不是真的身先士卒,站在军阵之前,带头冲锋。
而且他决定做个泥塑的菩萨,到了阵前一言不发。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自己不通军阵,瞎指挥的代价,可是全军覆灭,国破人亡,他才没那么傻。
而且身在中军大营,想死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如果自己在中军大营都危在旦夕,那这仗也没得打了,直接投降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
只是,汴京这头该怎么办?
“官家,臣请战,陪同官家一起前往太原。”种师道忽然说道。
赵桓摇了摇头,这种师道都七十五岁了,刚刚一轮千里奔波,再前往太原,一路山地,怕不是直接会要了老臣的命。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遇事不决,还能问问种师道,这种师道要是呜呼了,自己问谁去?
他每天处理政务,遇到疑难的问题,都会在第二天常朝的时候问问这些老臣,自己经验不足,还不问,瞎捉摸能捉摸出什么来?
“种少保年事已高,还是在汴京吧。也帮朕看着这汴京城。”赵桓觉得种师道做辅国之臣,一点问题没有,绝对不会发生,自己在前线折腾,后院直接起火。
其实种师道真的觊觎这皇位的话,完颜宗望撤军之时,是最恰当的时期!
进宫,逼迫赵桓退位。
河东路率臣乃是种师中,而种家军是城中最大的军事力量,这得逼宫篡位,赵桓也对他无可奈何。
但是,在最敏感的时候,种师道将种家军送出了城,还带走了随时可能爆炸的一大堆禁军,忠诚上面绝对靠谱不说,这能力上也是不错。
种师道笑着摇头,新帝是个仁君无疑,抚恤军士,特赦罪军,又体恤他年事已高,不适合长途奔波,但是,他不能不去啊!
他现在是枢密使,知枢密院事。
军功赫赫,又刚刚撵走了完颜宗望,虽然完颜宗望是自己跑的。
但是整个汴京防卫战,都是种师道在做。几次防御战打的都很不错。
他不能留在汴京城里,必须待在皇帝的身边。
他苦笑的原因是,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自己有功高震主之嫌疑,自己也是官家不得不防的人。
总不能明明白白的告诉新帝吧。
皇帝很信任他,这让他很庆幸。
但是他必须跟着新帝一起,即使皇帝不说,也是他该做的事。
“官家,臣也觉得,还是让种少保陪着官家一起去吧。大不了等大驾玉辂回来,让种少保坐着大驾玉辂,免些颠簸。”李纲也劝说道。
李纲知道种师道的意思,种师道是不想让新帝猜忌,也不想有野心横生的条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现在的种师道只求在自己天年之后,留下美谥。
这种监国之事,他才会不参合,让写自己的史书上,留下污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这就是种师道的私心。
“老臣也想看着鞑虏四散狼奔而逃,大宋将士复我国土的景象。请官家准许。”种师道再请。
赵桓这才有点反应过来,这种师道的意思是,这监国一个监不好,就变成了谋反?一个监不好,就成了千古罪人?
他看着老迈的种师道,叹了一口气,何尝不是种师道不放心自己在前线瞎指挥,玩瞎了一把好棋呢?
只是,种师道去,自己还去干啥?
太原城少个镇场的人物,种师道完全可以震慑全场,谁敢不从啊!
只要他到了太原,不就行了?
自己还去那干啥?
他陷入了一种循环之中,自己去,种师道必须去;种师道去,自己不必去;但是种师道去太原,是因为自己也要去,才不得不去;自己不去,种师道没有一定去的理由;自己派他去,他又以年事已高拒绝;自己去,种师道必须跟着去……
这当皇帝,有些麻烦了呀!
赵桓终于明白当一个皇帝,多么为难了。
他也有点理解,为何御驾亲征为何只有开国皇帝才能干了!
后面这些皇帝,不仅仅是不具备那样的武功和军事实力,就连政治方面,也很难安排。而且这辅国之臣都找不到合适的人。
种师道眯着眼看着赵桓等待着他的决定。
赵桓权衡再三,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跑太原一趟。
虽然以自己的性子,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能轻易涉嫌。
但是他总觉的自己要是不去,后面会非常的麻烦。
“既然,一请再请,那种少保就随驾吧。”
他决定快刀斩乱麻,带着种师道一起去,哪有那么多麻烦!
自己必须去,种师道必须跟着,那就一起!
“官家圣明。”种师道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赵桓的眼光也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一样额赞赏了。
赵桓看着这个表情,才知道自己做这个决定,恐怕没那么简单。
他看着李纲和种师道,心中的疙瘩更深了一些。可是种师道和李纲并没有为官家解惑的意思。
赵桓知道,这事得自己好好想了。他沉思了半天,才彻底明白了种师道和李纲这一起劝谏自己御驾亲征的理由。
全是因为西北有夏国虎视眈眈,准备随时刨了西军的祖坟;
北方有残辽,准备随时南下进攻大宋回血;
金国灭宋之意,路人皆知,两路大军南下,危在旦夕;
南方有赵佶复辟,除了两淮,其他的粮仓已经完全丢失;
永兴军路也是一片军阀自立为王,听调不听宣!
如果自己这个大宋皇帝,没能表现出抗争到底的决心,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文治武功,
那么西夏!残辽!金国!赵佶!军阀!就会让他见识到什么叫做残忍啊!
一个胆怯而没有军功的国君,还没有抵抗到底的勇气,就会失去所有的尊严。
四面八方的敌人,就会认为这个国家非常好欺负,然后这个国家,只能饱受欺凌,没有其他结果。
赵桓也终于想明白了,自己这周围都是虎狼之国,自己这军阵怕是绕不过去的。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
第八十五章 重量级人物登场!
御驾亲征这买卖划算,干了!
他对自己的期望是,看到延绵不绝的军阵,不尿裤子,不丢宋人的脸就是,其他的交给大宋军士就是。
“那两位爱卿,这监国之事,谁来做?”
种师道和李纲缄口不言,不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说,而是这话,不应该他们说出口。
现在赵桓登基到现在,只是册封了皇后,连贵妃都还悬空。
太子之位悬而未决,这事只能皇帝来说出太子二字,并且确认太子之位上的人,或者由内廷的人说,这是国事,但更是家事。
虽然现在的赵桓有且仅有一个儿子,就是赵湛。
太子之位只能是赵湛的,但是这话不能让外臣来说出口。
谁知道后宫中,有没有哪个得宠的妃子肚子里有了新的龙种?
外臣不能说,但是内臣可以说,赵英微眯着眼,本来老僧入定了一般的他,一听到这个话茬,猛的睁开了眼。
他俯首说道:“官家御驾亲征,自是太子监国,只是这太子之位依旧悬空,还请官家早日定夺。”
等一下……
在赵桓的印象里,自己好像有一名皇后,还有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到底是属于他,还是不属于他呢?
基因毫无疑问来源于这具肉身,如果自己是这具肉身,那么这个儿子也是自己的无疑。
但是这具肉身好像不是自己的,那么这个儿子好像也不是自己的……
这是一个这个世界到底是唯心还是唯物的命题,赵桓觉得自己真的解决不了,也没必要解决,现在是自己这个“儿子”有用,可以暂时用来监国。
这就够了。
李纲清了清嗓子,这事有人起头就好办多了,他想了想说道:“赵都知言之有理,太上皇在南方再次亲政,臣下认为大统之位,既然已经由太上皇禅让,那么再次复政,不合乎法理,臣请官家早日立下太子,以定国本。防止再生祸事。”
定国本?赵桓忽然对着两个字,有了一些理解。
自己这边有正统的皇位传承的诏书,如果真的轮正统的话,自己这边肯定是优于赵佶。
而赵佶现在现在的再次亲政,无疑是没有根脚的!
这边确立太子,那边除非直接复辟从新登基,否则这太子之位,他赵佶也得摸着鼻子认下来。
掌握了皇位传承话语权的自己,在面对赵佶的伪朝廷的时候,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一举双得啊!
即解决了自己现在需要御驾亲征没有人监国的麻烦,也确保自己在正统上的大义之名。
赵桓可是没少受到这个正统这两个字的好处。
沈从曾经因为他是正统,在赵楷和自己之间,选择了自己。
自己最大的助力!种师道的十万种家军也是勤王而来。
虽然主帅种师道忠于的是这个大宋,而不是自己这个皇帝,但是自己正统的名号,也是使用这只军队的法理。
这么多的文臣,孙博、蔡攸、李纲、宗泽、沈从等等大臣,不也是因为这个正统而效命于他?
自己是这片土地名义上的主人,这个身份,就是他的正统得位而来!
这个身份,一定要好好把握住,不能弄丢了!
有好处,也有坏处;有权利,也有义务。
现在自己不也为了这个正统俩字,忙前忙后,准备亲赴前线督战了吗?
监国之事,其实也就是个名义上的事,现在赵桓的底盘其实不大。
永兴军路是西军的底盘,尾大不掉、军阀林立。
河北西路,河北东路都被打了个对穿,等着重建,河东路太原到现在战斗还未结束,也是被打的稀巴烂,勉强维持。
也就京东东、西两路、淮南东路、京西南、北两路、秦凤路,七路的事情要处理而已。
大宋冗官无数,倒是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但是也大大的降低了皇帝的工作,相应的衙门汴京一应俱全。
真的有无法解决的事,也可快马送到太原,交给自己处理就是。
其实赵桓每天阅读的札子,真的有营养的又有几篇?
各种织造局问安的札子一批又一批,其他的札子字里行间都是两个字,打钱。
伸手要钱,永定军路要修水利工程;河北东西路要安抚流民;京西路又要组织新军勤王,秦凤路修缮城防。
各种各样的各种花式要钱。
赵桓和种师道商量的决定是,除非紧要的事情,可以从内帑拨一点钱过去。
其他一律推后处理,这些人看似要钱,其实大部分都是蛀虫。
更何况现在国库跑老鼠,钱都被赵佶那个家伙拉走了!
赵桓记得自己在赵楷发动宫闱之变的时候,赵佶也没有带着大量的马车拉钱!后来跟户部一了解,原来在金兵破了真定府时候,就已经拉倒了南方!
太子监国,又有各种衙门口在,实在处理不了,快马送到前线就是,这一路粮道畅通无阻,传信自是无碍。
一直到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太子监国的一应事物才准备妥当,当然监国之事,只是最大的事情之一,还有各种琐碎的小事,都由孙博、何栗两人安排着。
倒是不用他操心太多。
赵桓让种师道、李纲二人陪着吃完晚饭,刚准备清闲一下,结果没落下清闲来。
文德殿又来了客人,因为大驾玉辂回来了,接到了郭京的师父,一个不到三十岁玉树临风的道士。
一身白色长袍,头发挽成一个道髻,手拿浮尘,一股出尘之气铺面而来。
赵桓有点把不准脉门,这家伙看起来有点年轻啊!
和现在的自己岁数差不多的模样,肚子里能有多少货?
【王重阳,道家全真道的开创者,师从吕洞宾,有七位弟子名曰全真七子,赫赫有名的长春子丘处机,路过牛家村。就是全真七子之一。】
【王重阳出生于咸阳,幼时极好读书,后入了府学,1125年中进士,其学籍地位京兆学籍,累世为地方大族。】
【曾在金天会十五年、南宋绍兴七年参加武举,一举获得了武状元,可惜一直未曾得到重用。】
【一直得不到重用的王重阳在郁郁不得志之下,前往终南山,掘地为隧,题壁“活死人墓”,方牌挂书,书云“王害风之灵位”。自此遁入空门,离家弃俗,开始了修道生涯。】
【此时的王重阳还是“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的拳拳报国之士,手中似有秘法。可进一步问询打探。】
【忠诚度:44/100,对大宋忠诚度:93/100。】
赵桓没想到自己的大驾玉辂,接到了这么一位人物!
………………………………
第八十六章 长生不老之药
天下五绝之首中神通,身材甚是高大,腰悬长剑,风姿飒爽,英气勃勃,飘逸绝伦。
他是周伯通的师兄,全真七子的师父,独步武林、具有绝代天资,武功深不可测,达到化境,一指“一阳指”重创西毒欧阳锋,使其数十年未曾踏进中原半步……
等等……
自己这些印象好像来源于小说。
不过没想到真实的王重阳也是文武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