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桓知道种师道在感慨什么,天下九塞,太行八径,万里长城是汉人无数代人打造的极品金钟罩一般的防御体系。

    只要能够稍微上点心,打磨一下这套防御体系,北夷在内地没有内乱之时,想要进关?

    那是在痴人说梦!

    但是赵桓也很无奈,没有燕云十六州,自己打磨个屁金钟罩啊!

    万里长城大半段都在燕云十六州内,而抵抗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燕山山脉,都不在大宋国境之内,他怎么打磨!

    赵桓每次看大宋堪舆图,都想把石敬瑭的祖坟给刨了,他倒是献了燕云十六州,一时爽了坐了皇帝。

    然后呢?!

    这一儿皇帝的行为,给石晋、刘汉、郭周、赵宋带来了怎么样的灭顶之灾?

    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推翻了石敬瑭给契丹做儿子的决定,决定不再当契丹儿子,契丹怎么可能失去自己的儿子呢?

    那可是税赋的重要来源!

    契丹从燕云南下!不到三年就灭了石敬瑭的石晋。

    刘汉也是和契丹打来打去,最后打的国破人亡,精兵不在。

    郭周更不必说,赵匡胤怎么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不就是领兵打契丹吗?

    大宋一朝,更是有赵光义双股中箭得名驴车皇帝,真宗城下之盟缔结澶渊之盟。

    还有现在的危局!

    失去燕云十六州,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中原王朝岌岌可危啊。

    种师道看着新帝,说道:“官家,实话实说,大同府靠人力,根本无法攻克。”

    恩?

    赵桓一愣,这说个这么半天,大同府这里重要,那里重要,你给我一个无法攻克的答案?

    这……

    种师道叹气的说道:“辽太祖与李克用会盟云州。辽太宗在大同诏谕降服吴峦,大同府正式归辽。”

    “辽景宗三巡云州,崩于焦山附近,依旧在加固云州。辽圣宗常年驻扎在得胜口。辽兴宗升云州为辽国西京,辽道宗八次巡幸西京大同府。天祚帝多次被迫逃亡大同府。”

    “辽国自拿到云州,也就是大同府之后,没有一日懈怠巩固城防。”

    “无天时,更无地利,也无人和。”

    “大同府周五十余里,二十四道城门,高三丈有余,瓮城无数。精兵悍将更是高达十万之众。”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我大宋军只有区区二十余万,还算上了不少禁军、捷胜军之兵,围城力有未逮。攻城更是不可能拿下。”

    “完颜宗翰骤逢大败,安能出城应敌?”

    赵桓沉默……

    他现在和当初的完颜宗望面对汴京城的时候,一样的局面。

    这点兵马,打不下旧辽西京,就是靠人数堆叠,也拿不下。

    完颜宗翰刚刚吃下完颜宗敏出雁门关被攻破城关的恶果。

    他怎么可能会出城作战?

    凭借李纲给他造的新式投石机?

    大同府又不是没有投石机,而且还是城防投石机,射程更远,现在猛火油洗地这种简单易懂的招数,完颜宗翰没道理学不会。

    这大同府真的如种师道所言,真的是光手抓刺猬,无从下手啊。

    君臣沉默良久,大同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是保障大宋的国门,家门都在别人手里,他赵桓怎么可能睡得着?

    也不知道历代大宋官家,是怎么睡得着的。赵桓自问没那么大的心脏。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安睡?

    可是能怎么办?据守雁门关?也只是权宜之计。

    金人还可以兵发大同,绕道朔州、过宁武、娄烦再次兵逼太原府。就是多走几步路而已。

    麻烦啊!

    种师道脸上挂着高深莫测的笑容。

    当初庙算之时,他是新帝奏对的时候,同意了种师中率领三万秦凤军、七万捷胜军兵逼太原城。谋取大同府。

    如果他心里没有办法,怎么可能同意?

    如果他没有办法,怎么会反复强调大同府的重要性?

    如果他没有办法,怎么会不断提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吊起君王的胃口,而最终无法实现,最后的结果,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他之所以不说,是希望官家能够成长。

    当然他不是希望,官家能在军事上能有什么建树,军事是需要天赋的,没有这个天赋,再多的培养,也是白瞎。

    比如宗泽,就是很有天赋之人。领军至今,进退有据。

    但是官家,显然不是一个有军事天赋之人。

    种师道更多的是想要官家心性的成长。

    两国交兵,生死之际,不过多么阴险的诡计都要想到。

    官家为人太正,做事太过循规蹈矩,又太过宽仁。

    出格的事,就是砍了个李擢和吴敏的脑袋。

    这还是李擢为四万人命担责,吴敏意图谋反之下做的决定。

    如果放在天下太平之时,比如仁宗朝一代,那绝对是天下期盼已久的明君,但是现在国破之际,官家的种种宽仁,在有些事上,就会力不从心。

    比如太上皇赵佶。

    比如皇弟赵构。

    比如这注定拿不下的大同府。

    种师道是正经进士第出身,文官转的武官,其思维,岂是年轻的赵桓,所能对抗的?

    大忽悠之名,又岂是白叫的?

    与王重阳谈为官之道,训沈从义子,和现在忽悠赵桓,都是一个路数。

    在赵桓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果然上套了。

    吗?
………………………………

第一百五十章 到底何为明君?

    赵桓其实早就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汴京守卫战之中的一些敌人的做法。他也看到了种师道那个笑容。

    种师道,上套了。

    他这么久的仁义表现,或者说傻甜白的表现,终于连人精的种师道都骗过了啊。

    在一开始,他就知道大同府无法堂堂正正的正面拿下。

    无法正面拿下,就意味着要用些阴险的招数。

    而这些招数之中,最阴毒的手段,完颜宗望就曾经对汴京用过。

    完颜宗望曾投掷了大量瘟疫的衣物,顺着汴河,飘进了汴京城内!

    自己为何做不得呢?!

    很多阴险的招数他不是没有,甚至比这完颜宗望的招数更多。毕竟经历过九百年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自然知道很多奇怪路数。

    但是,他立志要做一个明君的,如果干这种生化战灭城的事,那还是明君吗?

    所以,黑锅臣子得由来背。种师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而且河东路的地盘上,只有他能背的动这个有损天和之名。

    曹操为父报仇屠徐州而遗臭千年,被骂枭雄,染白脸。

    自己要是真的毒杀一城百姓,那岂不是要在青史上,留下浓郁的一笔的污名?

    赵桓之所以迟迟没有说话,就是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太原城短暂停留,把自己心中预想的东西搞出来,到那时,种师道肯定知道该怎么做。

    那赵桓这个皇帝,就是收复失地,心怀百姓的仁君。

    而种师道就成为了大同府灭于瘟疫的罪魁祸首。

    大臣不背黑锅!那还是大臣!

    忠臣不背黑锅,那还是忠臣吗!

    对,没错就是这样!

    一个帝王,就应该腹黑,就应该如此!

    一个帝王,如果没有点权谋之术,那还是帝王?

    自己让种师道背个黑锅而已。

    这口锅,哪有晁错的黑锅大?哪里有霍光背的黑锅大?哪里有李林甫背的黑锅大?哪里有童贯背的黑锅大?哪里有严嵩背的黑锅大?

    古代的忠臣,不都是拿来卖的吗?

    奸臣一个个滑不溜秋,能抓到他们吗?

    “朕要好好思量一下,这大同府攻克之道。种少保早些休息。这英才录,这种家遗录,还有这大宋新兵制,晚些也没什么。”

    “真的没什么。”赵桓说着,就走下了大驾玉辂的车架。

    种师道摇了摇头,今天的官家有些奇怪啊,平日里,总是絮絮叨叨问个不停,这会儿还没说几句,就不说了。

    不过他还有很多事要忙,官家说不急,是官家不急,但是种师道却不能不急。

    他已经七十五岁了,趁着还能看得见,握的住笔,好好把自己没有完成的这三册笔录,好好写完才是。

    大宋在新官家的引领下,应该能走向新的高度才对。

    可惜喽,自己看不见了。

    赵桓下了马车,揉了揉眼睛,这到了河东路之后,风沙就异常的大。

    自古以来,所有的帝王都是这么做的,被卖的忠臣比比皆是。

    自己做这事,也不见得多么过分啊!

    就是背个不义之战的黑锅而已,这兵戈相争,哪里有大义存焉?

    也就是让种师道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污渍而已。

    靖康元年桃月末,永定军节度使种师道,投带毒皮革数万,大同城决人寰,了无生机。

    就这一点点嘛,能影响种师道的伟光正吗?

    根本不会!

    种师道这个人,这么个忠臣,不好好利用,是一个好的帝王吗?!

    对,没错,就是这样,朕现在也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了,可以卖队友而面不改色。

    该死的,这风怎么这么大!该死!

    从来都是如此,所有的帝王都是如此!自己凭什么不能做!

    只是,他忽然想到了当初在朝堂上他问大臣们的那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

    对吗?

    赵桓停下了脚步。

    种师道,七十五岁,永定军节度使,拥兵十万,坐镇永定军路,震慑大宋西军将门。

    传三代而终,至种师道已经绝嗣。

    三代七十多名子侄战死沙场。

    收七十二名义子,所剩无几。

    七十五岁,千里勤王终不悔,以老迈腐朽之躯干,勤于王事,依旧随自己出征征战河东。

    临死之前,书三笔录,英才录,种家遗录,大宋新兵制录。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己要将这样的臣子推出去背黑锅,然后还怡然自得什么帝王之道。

    他摊开双手,抿心自问,这还是自己吗?

    那个来自后世的五好青年。

    不是了。

    自己这个皇帝当的是真的难啊!

    赵桓摇头叹气,驻足良久,扭头回到了大驾玉辂之中。

    一群封建帝王做的事,自己也要学着做吗?!

    滚特么的帝王术!滚特么的忠臣黑锅的套路!

    都是封建帝王的局限性,自己也要局限在这种循环之中?!

    自己还做什么狗屁明君!

    自己还算什么狗屁明君!

    既然这大同府不好拿下,那就徐徐图之!总会有办法的!

    车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桥头自然直。

    种师道这样的臣子真的拿去背黑锅,自己与这历史上一溜的昏聩君王又有什么区别!

    这种做法,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傻白甜怎么了!傻白甜就做不得明君了吗?!

    朕,偏要试试能不能!

    种师道看到官家转回,也是讶异,难道是发现了自己的谋划?

    官家天资聪颖,猜到也不例外。

    他笑着说道:“官家驻足车下良久,捶足顿胸,是有什么烦心事吗?这大同府之事,臣有一策,可定乾坤。”

    “昔日有完颜宗望投瘟疫之源衣物,到汴河,顺流进入汴京之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同府不日即破,官家无须挂怀,只是此事,有损天和。”

    “还是老臣来做就是。”

    种师道笑着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投掷瘟疫,这种战法很常见,他有了一些更多的想法,保证一战定胜负。

    不义之战而已,官家的肩膀还扛不起这么大的污名。

    自己已是将死之人,又有何惧?

    既然官家能拿出军功爵均田府兵制,自己投桃报李,舍得身前身后名就是。

    赵桓站在车门上,久久无言。

    自己想的事,原来种师道早就已经打算好了呀。

    “本意是让官家多想想那些阴晦的事,宽仁在这乱世,并非明君之举。不过老臣一想再想,还是不让官家往阴晦上想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官家有官家的秉性。由心而为即是。”

    种师道说完奇怪的看着官家,平时里唠叨个不停,今日异常的沉默。

    “少保可知天花?”赵桓冷静的问道。
………………………………

第一百五十一章 这谁顶得住啊,一死几千万

    “官家可是说圣疮?”种师道一愣,这个名字有点不太熟悉,稍微想了想问道。

    赵桓点了点头。

    因出虏所得谓之“虏疮”;或因其变化莫测叫做“圣疮”:或因其为天行疫疠病而称曰“天疮”;或言人自少至老难以避免故曰“百岁疮”;或因其形之似豌豆状而叫作“豌豆疮”。

    或因其症之变化有若天上花之多变而叫做“天花”;或有称之为“天行发斑疮”者。

    都是一种病,天花。

    种师道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摇了摇头说道:“官家有所不知,早在前唐开元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这圣疮之病,就未曾大肆泛滥过。不知官家有何妙招?”

    赵桓一愣,这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这天花这么无解的东西,在大宋就有了针对的方法?

    【唐:孙思邈: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方: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傅之。】

    【宋真宗时期,宰相王旦子女因天花夭折,大宋朝堂震颤,而后王旦再生一子,名为王素。峨眉山人出山而来,为其子接种人痘,王素活至六十七岁善终。】

    【宋廷大力推动人痘之法。直至康熙二十七年,俄国学痘医才将天花防治之法,传入西欧。】

    【而后,蒙塔古的夫人于1717年又将此术传入英国。在此基础上,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苗接种法”。】

    【真正的天花疫苗是失活的天花病毒,是现代医学范畴。】

    赵桓沉默,这得怪胡元,沈从受伤的时候,他那个五谷轮回术治疗箭伤,给他的印象太过深刻。

    他还以为大宋的医学极为落后,现在想来,还是实用主义在作祟啊,有用的办法,肯定大肆推广。

    没用的五谷轮回术,反而成了秘方。

    “这人痘之法,为什么没有广而为之?”赵桓问道,他想不明白,他在汴京的时候,也曾接到过疫情报告。还以为大宋没有防止的手段。

    种师道点了点头,官家已经表现出了一个明君的素养,追本溯源。

    “官家,还记得石壕吏吧。这人痘之法甚为精妙,前唐最为盛行,到了现在,反而不如前唐。”种师道说了一句让赵桓自己领悟。

    石壕吏,皇权不下乡。

    乡绅把控县以下的所有权柄,这泥腿子的死活不重要,只要有人干活就是。

    地契在,一切都在。

    赵桓叹气,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除了皇权巩固以外,似乎没什么好处。

    也对,皇权巩固,才是皇帝最应该关心的事。

    自己这皇位得来的极为容易,崽卖爷田不心疼……

    “西夏,辽国,金国都是承前唐衣钵,这人痘之术,极为纯熟。官家意图用天花之法意图破城的想法,不太好,不如用鼠疫。”种师道非常平静的说道。

    而赵桓听到这,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鼠疫啊,也就是黑死病这个东西的名头太响了!

    曾经让欧洲三年死掉三千万人的黑死病啊!

    这种师道,平时的儒雅随和哪里去了!

    居然能如此平静的说出了这两个字。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鞑靼人曾经投掷草原老鼠的尸体,扔进了西夏的某个城池,城池最后被全城封锁,一座小城,付之一炬。”

    “我前几年听闻此事,专门差遣了些许军卒,带了些草原鼠,做了验证,行之有效,这会儿呢,正好用上,不是俘虏了近十五万的契丹奴吗?让他们做就是了。”种师道依旧平静的说道。

    赵桓摇了摇头,说道:“此法不可,万万不可。”

    “少保不用急于破城,此等战法,先不说残忍与否。投放如此简单,传播极快的鼠疫,不仅仅是金人防不住,大宋同样防不住。”

    “即便是坚壁清野,金人要是学了去,我大宋也饱受鼠疫之危。不可,不可。”

    赵桓敢用天花灭城的主要信心来源,是来自于自己可以兑换天花病毒灭活的手段,病毒灭活成为疫苗,防治天花还好说。

    这鼠疫,实属恐怖。

    在没有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之前,这鼠疫之法,还是让他沉睡着吧。

    谁能顶得住?

    【1346年,黑海之滨富庶的卡法城,蒙古大军已经与卡法城中的意大利商人和拜占庭军队对峙一整年之久,守军依托坚固的城墙,守住了这处要塞。】

    【蒙古大军利用投石机将大量草原鼠以及死于鼠疫之下的尸体,扔进了卡法城。卡法城破,城绝人寰。】

    【而逃亡的意大利人,将黑死病彻底代入了欧洲,再加上饥荒与战争,三年间,大约死了三千余万人。欧罗巴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

    哦?

    离生化战还有两百多年?不慌不慌。

    至于欧洲死多少人?赵桓表示不关心,死绝了更好。

    种师道的依然挂着那个神秘莫测的笑容,他说这个鼠疫之法,只是他忽悠赵桓的一个步骤罢了。

    一个帝王,太过仁慈,在盛世,那就是普天同庆之事。

    在乱世,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他试图用这种方法唤醒赵桓心中的阴晦。

    不过他看着赵桓眉头紧蹙的样子,就知道官家已经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种少保又在诳我。种少保肯定有其他方法破城。”赵桓想了很久,算是把种师道心中的想法想明白了。

    “用鼠疫破城,自然是速度极快,但是遗害无穷。大同府毁于鼠疫,这南九州,朕还要不要了?燕云十六州如此重要,用如此恶毒之法破城,贻害无穷,不可不可。”

    “种少保还是将真正的破城之法说出来吧。”

    聪慧机敏啊!

    种师道连连感慨,这样的官家要是早生五十年,不,早生十年,大宋有今天之危局?

    “官家机敏过人,仁义无双,就知道这鼠疫之法,官家必然不会采用。”种师道只是想埋下一颗名为阴晦的种子,并没有想让官家真的走上邪路。

    仁义?赵桓摇头,大宋要是有后世那种完整的防疫体系,他用鼠疫平推燕山之北,永绝后患的心都有。

    可惜这生化战,是个自损一万敌伤一千的法子。

    谁让大宋人多,过亿人口,这生化战打起来,吃亏的事自己人啊。

    一旦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他没有信心捂得住而已。

    “官家,鼠疫之法快是快了些,可是欲速则不达。”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扁鹊三连

    “夫欲速则不达,半岁之病岂一朝可愈。”

    “鼠疫快是快了,但是城中百姓深受疾病之苦,后患无穷,今日反复,明日反复,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这繁华的周五十里、二十四城门之大城,毁之一旦,岂不可惜?”

    “城中人流亡,或北逃,或南下。瘟疫四起,官家此法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启。”

    种师道现在的目的就劝谏官家,如何做一位明君。

    事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考虑周全。

    大宋承受不住几个不小心。

    “朕明白。”赵桓又不是不听劝的人,自己这生化战,还是止于这大驾之中吧。

    套路啊!

    这种师道又是借着大同城战,行劝谏之举啊!

    种师道看官家是真的听进去了劝解,就继续说道:“臣有一想法,大同府这么重要,对大宋重要,对金人同样重要。燕云十六州易手,金人岭西之地,都在大宋兵锋之下,仅大兴安岭西侧就有三处百万军马场。”

    “官家,我们可以围点打援。大同府必救,只要金人不是大股部队倾巢而出,这大同府就有破城那一日。”

    “而金人必然不敢倾巢而出。”

    赵桓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有些兴奋的说道:“对,种少保所言甚是。朕怎么就没想到呢!”

    “现在耶律大石率领五路反金,金人倾巢而出支援大同府,必然国内空虚。所以,驰援的军卒必然不会很多。”

    “围点打援,还可以行练兵之举!一举多得!”

    种师道久经战阵,果然看的更加清楚啊!

    赵桓也忽然明白自己钻进了种师道的圈套之中,他在最开始的时候,一直反复强调大同府如何重要!金廷必会驰援,却没有说金国现在也是首尾难以兼顾的事实。

    自己也上套了啊!

    这种逻辑陷阱,果然极为坑人!

    ……

    胡元不会骑马,坐在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