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义父?张俊是种师道的义子?

    原来这个大贪官,打仗不冲锋在前的中兴四大“名将”之一的张俊,是继承了种家的政治遗产,怪不得能够名垂青史。

    中兴四大名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张俊的职位最高,也最得宠。赵桓一直看不上张俊和刘光世。

    也不是因为他们贪腐,军阵这种地方,不贪腐不搞门第之见,才是怪事。

    而是他们的军队军纪涣散,为将者,连自己兵卒都无法管束,对百姓横征暴敛,劫掠大宋百姓,哪里是大宋军队,分明就是流匪。

    “种少保莫生气。”赵桓没搭理张俊,而是拍着种师道的背,他老了,但是脾气依然很大。

    “谢官家。”种师道好半天才喘过气来。

    现在种师道是王爵,地位尊崇,还是活着的王,赵桓这动作,倒是没有引起文德殿的众人有什么非议。

    “你们一个一力担责,一个说自己兵卒受辱。把事情说一下。朕来听听到底怎么回事。”赵桓端坐问道。

    “末将羞于启齿。”岳飞摇头,面色痛苦的说道。

    而张俊跪在地上一言不发,他这个朝堂咆哮和以公肥私的妄言之罪,还没定数。

    “赵都知,走一趟,问清楚。”赵桓气不打一处来,这吵架还能这么吵?

    自己这个和事老连事情都不晓得。

    等了一阵,赵英才进来,看着岳飞说道:“岳校尉,暂避一下可否?”

    岳飞点头,离开了大同府的文德殿。

    赵英才说道:“岳校尉第三次参军之时,留了妻子刘氏,侍奉老母亲姚氏和幼子岳云,金兵南下,姚氏带着刘氏流亡,刘氏与家人走散,迫不得已改嫁一个拥押,岳校尉得闻此事,已差人送钱五百贯,以助其不足。”

    “不料,这刘氏改嫁的人是张俊手下的一名拥押。这名拥押,立了功,升了都尉。本来这事极为机密,旁人不知,可是那名都尉吃了酒,在军中谈论此事。”

    “亲事官营,以前就负责风闻之事,耳目聪慧,不知怎么就知道了这件事,不忿岳校尉受辱,就纠结起来,揍了那名都尉一顿。”

    “所以才有了岳校尉和张校尉的争执。”

    【历史事件提醒:飞奏言,履冰渡河之日,留臣妻侍老母,不期妻两经改嫁,臣切骨恨之,已差人送钱五百贯,以助其不足。】

    【岳母姚氏带着刘氏和岳云逃难时,与刘氏走散。刘氏逼不得已,改嫁了张俊部下一个连级军官,岳飞切骨狠之,但也送了她五百贯,助其生活上的不足。】

    “张校尉,可是如此?”赵桓皱着眉头问道。

    “是。”张俊回答道。

    赵英站近前了几步,说道:“官家,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刘氏和那名都尉算是私奔,按制是需要津猪笼的。”

    赵桓皱着眉,让赵英把大宋提刑司宋成叫了进来,问了问才知道,的确如此。

    “张校尉,既然你知道你理亏,为何还要找岳都尉的麻烦?”赵桓不解的问道。

    张俊直接五体投地的说道:“臣知错。”

    “张俊,行为周正,被老臣收为义子,曾与杨沂中在太学读书,而后登进士第,后回到我永定军军中做了曹参军。”

    “本以为他以后必成大器,没成想现在居然有了争功之嫌。”种师道叹气的说道。他知道张俊为了什么。

    争功之嫌?嫉妒啊。

    岳飞从秉义郎从九品升到现在的偏校尉,只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

    这是眼红了吗?还是柠檬精?

    赵桓皱着眉,摇了摇头,都是为大宋流血的将卒,无须争功,自己还能亏待了他们不成?

    “老臣去教训他吧。”种师道俯首说道。

    赵桓点头,示意种师道自行教训就是。

    吵个架,又不是打仗的时候,皇帝亲自责罚,就显得偏袒了。

    只是那个刘氏和都尉的事,这事得问岳飞的意见。

    赵桓想了想让赵英把岳飞叫回来,对岳飞说道:“岳校尉,不管是宗将军,还是种太尉都对你推崇有加。你战功卓著,朕封赏了你。可是岳校尉这个治军不严,军营之中拳脚相加,成何体统。”

    “对军卒要多加管束。知道吗?”

    岳飞点头说道:“官家,大同府战事平定,亲事官是不是该改回编制,由官家亲自率领了?”

    这才是岳飞的心病,自己率领的这只部队,是亲事官啊!

    编制在皇城司那里,总在自己手下,虽然自己是下一指挥,可是这是个差遣。

    他现在是旅部级,偏校尉,这大六千号人,有些超编了。

    赵桓却摇头,自己身边有个上千号的亲从官就是,这亲事官都是能征善战之徒,留在宫中,还不如撒出去打仗呢。

    “你安心继续统领,只要打胜仗,就没人说什么,谁嫉妒你,让他去打胜仗就是。”

    “倒是你的发妻刘氏,怎么办?”赵桓问道。

    私奔可是重罪,即使那名都尉可以免去死刑,也是要徒三千里才算完的。

    但是这事还是要看岳飞的意见。

    清官难断家务事啊。这到底是私奔还是改嫁,还是得看岳飞意见。

    “末将认了。刘氏不易,也是与家母走散,身无分文,无以为生,才和那都尉结成了夫妻。国事为重,末将不愿再多计较了。送给她五百贯,以供家需,也算是一刀两断了。”

    敞亮啊!

    赵桓佩服,他要是遇到这事,早就闹得不可开交了,安能让这对狗男女苟活?

    岳飞不仅将此事定性为了和离改嫁,还送了钱。

    这是在大宋!婚恋极为不自由的封建时代!

    李清照为了和离,把官司打到自己脸上的时代!

    女人如同筹码一样,可以当做交易的货物!

    但是岳飞,现在大宋国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能做到这个地步,可见其胸襟之宽广!


………………………………

第二百零二章 勇义冢的忠魂铭(均订满200,加更!)

    “朕有意给你说和一门亲事,是一位巾帼英雄,绝对配得上你。不管是才情,还是志向上,都不弱于你的女子。”赵桓开口问道。

    岳飞沉默了一下说道:“官家,某暂无婚配的想法。而且婚姻大事,应由父母一言而定。还请官家体察。”

    赵桓叹气,岳飞这事闹得真的不是时候。

    “那就陪朕去勇义冢走走吧。”赵桓招了招手,让赵英把自己的心腹大将都叫到身边。

    河东路战事终于平定,尸体清点完成,而契丹人和金人的尸首盖了京观,填了封土,再没用动作。

    但是那高十数丈的京观,足以震慑金人心魄了。

    只要不是举国入侵,小股契丹奴或金人,在面对数丈高的京观的时候,都足以让他们抖三抖。

    那是尸体堆成的山丘。

    只不过赵桓今天要自己的将军们陪着自己的并不是要看这京观。

    京观就是他们堆出来的,也没什么稀奇。

    今天要去的是勇义冢。

    勇义冢共有十五处之多,埋葬的都是此次河东路之战的为国死难的将士。

    而大同府旁,设了一处规模更大的纪念性质的勇义纪念广场。

    勇义纪念广场,建在一座建在山坡上的高台,坐西朝东。高台前的草地上,有无数的绿芽在寒风中吐出了嫩芽,随风摆动着自己的身姿。

    而高台两侧,梳理这两块石碑,有工匠正在上面叮叮当当的雕刻着。

    那是此次河东路定国之战中,牺牲的将卒的名字。

    奈何名字太多了,根本不是一处广场可以刻完。

    所以十五处勇义冢,就是为此而立。

    “淮南淮北江南等地,在北方战火纷飞的时候,依旧沉迷于纸醉迷金之中,但是河东路的好儿郎们,始终坚守着大宋的国门,未曾有半分退让。”

    “即使是在李嗣本,这个节度使投降之后,王将军依然领三千兵马,战斗到援军到的那一刻。”

    “二十万太原百姓被屠掠。何其痛哉!”

    “而宁武关决战,大同府攻坚,死伤约五万军卒,他们都是大宋的功臣!他们用鲜血映红黎明前的天空,让大宋挺过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他们用勇武和忠义铸就不灭的军魂。”

    “今日朕决议在此,在这胜利的地方,我们收复的失地,大同府。建一处祠堂来祭奠大宋英灵。”

    “名曰:忠魂。”

    赵桓的大氅被风吹动的猎猎作响,他来到了勇义纪念广场,看着两边巨大的石墙上无数名字,有些怅然。

    这里面有多少人连名字都不可考证,连抚恤都无法发放,连亲人都不知道他们已然战死沙场?

    他们为了什么?

    自己这个大宋皇帝吗?

    何德何能。

    两面巨大的石墙将草原的阵阵烈风阻挡,尤若当初阻挡草原之兵马对大宋的侵扰。

    赵桓刚刚站定,似乎有呢喃在耳边响起,似乎有人在问他,太原城是否还在?金兵是否铁蹄南下?大同府拿下了吗?大宋是否安泰?

    这种来自灵魂的拷问,赵桓坦然面对,都好,国泰民安。

    自己赢了,大宋也赢了。

    他在早就摊开的宣纸上,提笔写到。

    “夫天下有大勇者,志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

    “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

    “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铭曰: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名?河山即名!”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天下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注1】

    赵桓从宽阔的袖子里,掏出了玉玺,那颗受命于天,代表皇权的玉玺。

    此时,这颗玉玺,已经不再代表赵桓这个天子。

    而是代表着大宋!代表着大宋一万万的百姓!

    代表着千秋万代为抵抗异族侵略,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盖上了这名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烙印,这代表整个华夏文明对他们的认可。

    盖上玉玺的那一刻,赵桓觉得自己的手如同千斤之重,这就是责任啊!

    这颗玉玺哪有那么好拿?

    这是责任!

    他要对一万万百姓负责,若是干得不好,自然会有人取了他的脑袋。其名曰:获罪于天。

    种师道、种师中、宗泽等一行人都站在了赵桓的身后,看着赵桓,等待着他的命令。

    “种师中点五万永定军军卒,出居庸关,围困燕京。”

    “宗泽,你率两万禁军从紫荆关而出,策应种太尉。”

    “岳飞,你率亲事官做奇兵,前往大北关。防止金兵从燕京府逃窜。”

    “张叔夜,你点所有兵马,前往渝关,帮韩世忠攻破渝关。”

    “战!战必胜之!不管付出怎么样的代价!拿下太行内七州。燕云十六州才能坦言守住了。”

    “末将遵命!”诸大将俯首称是。

    种师道说道:“官家,朱家来的那三万人,也一并去吧。在河东路,不安全。”

    种师道看过那封信,将门进京之事,虽然不是路人皆知,但是也有人已经听到了传言。

    他们再留在河东路,不太合适,出关为国而战,以鉴忠勇。

    “种少保所言甚是,刘錡,你率那三万军卒,陪同种太尉一起出关,莫要骄横,虚心学习。”赵桓才想起来,自己好像把这三万人给忘了。

    这朱凤英送来的一块肥肉消化之后,还没运动过。

    他指的是朱家那三万人没有消化掉,而不是和朱凤英运动过,当然他真的没有和朱凤英运动过。

    这怎么解释,越解释越糊涂了呢?

    “末将领旨。”刘錡俯首称是。

    至于杨沂中,他需要镇守大同府,自然,这出关作战没有他的事。

    他也有些着急,可是官家已经定了方略,他也无能为力。

    诸将领兵马而去,种师道才被赵桓推着前行。

    “官家,河东路一战定鼎,虽然大势已定,但是还有些小的疑虑,比如我们俘虏了超过二十万人的契丹奴,他们怎么办?编入工赈监?大宋没有奴制,处理起来,异常麻烦。”


………………………………

第二百零三章 农夫山泉有点田(1/5)

    “麻烦?”赵桓皱着眉头,思考着。

    契丹人全杀了做封土?这样不好,不符合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

    也不利于大宋中兴,更不利于大宋的发展需求。

    赵桓为什么要拼死拼活的打下大同府?

    这里的战略意义很大,但是其经济意义,也不可小看。

    别的地方的煤矿,大家都叫做煤矿,只有大同的煤矿,叫大同煤田。一字之差,决定的是开采难度的不同。

    大同煤田,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被开发,一直用到后世时候,大同煤田的最上层的煤田才被彻底掏干净。

    大同煤田,大宋又一颗强而有力的心脏啊!

    没有煤炭,他拿什么搞蒸汽大宋?

    没有优质焦炭,他怎么搞优质钢材,怎么打造铁血新宋?

    没有烧焦,他怎么开启化工产业的大门?

    “种少保,陪朕走走吧。赵都知,把朕的大驾玉辂拉过来。”赵桓大声喊着。

    赵桓看着大同盆地的旷野,大同、怀仁、山阴、左云、右玉这一大片的旷野,一片荒芜,没有任何麦田,还有些动物盘桓,赵桓甚至看到了狼和老虎在这片地域狩猎。

    “咱们大宋呢,都是群过惯了好日子的百姓。他们不愿意做金人的签军,就往南跑。朕知道他们苦,他们难,他们没办法。朕不怪他们。但是这大好的大同府,本来应该是青青麦苗。”

    “可是这地不耕种着实荒废了。朕打算让绝大多数禁军全部退役,变为庶民,做预备役,把他们的分的田,就分在大同府附近。种少保以为如何?”

    赵桓决定将庞大而臃肿的禁军化为庶民,地有了,可以分。

    禁军战斗力的孱弱的根源在于国策的失误,各大军路收拢四处流民和失地农民,脸上刻字,做贼配军。

    目的就是防止他们活不下去,铤而走险,威胁皇权,可是这等流民组成的军队,能有几分战斗力?

    事实上,他们就是一群农民,还没甲,就带着一把武器,稍有不慎,就是个死。

    “是此战立功禁军,还是天下禁军以此为常例呢?”种师道问道。

    这个问题好啊!

    赵桓摇头,自己连特么京城都回不去,这大宋,自己还是皇帝吗?自己还能做主吗?

    “以此为常例。解散了吧。是时候进行军改了,再不改,咱大宋就完了。”赵桓点头,以此为常例,精兵简政。

    军功爵均田兵制,以田地这种亘古以来的最本质的生产资料,为最原始的驱动力。自然会有无数人,为了田产而搏命。

    农夫山泉有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

    是大宋人最朴实的念想,但是这么朴实的念想,对禁军的贼配军来说,也是奢望。

    大宋朝六十万禁军中,有近四十万的男子,甚至一辈子都是个处男。

    种师道叹服,这又是一项大仁义之政策啊,贼配军的问题困扰了大宋多少年?

    谁敢轻易就这样裁军?

    那可是社稷倾覆之危!

    纵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元丰改制都未曾解决大宋之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就这冗官上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

    但是冗兵和冗费根本无解,因为大宋靠着这禁军维持着流民,否则这天下流民暴起而动,后果可想而知。

    “官家仁义。非常人也,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仁德若仁宗,年虽少,命世才也。”

    嗯?汉高祖?魏哪个魏?命世才?什么意思?

    过奖了,过奖了!

    赵桓挠头,这古代人夸起人来,妈耶,果然让人受不了啊。

    种师道这样的人,都会这样拍马屁的吗?

    果然还是做皇帝舒服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个清脆歌谣声,忽然从远处传来。

    赵桓站起来,极力远望,看着远处的地方,看到了有人在荒野里耕种。

    不过都是女子,大同盆地,四战之地,这里的青壮男子都已经被抓去做壮丁了。

    这民谣唱的还蛮好听……

    赵桓没空感慨,因为他看到种师道的双眼婆娑,似有泪光闪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说的不就是种师道的一声写照吗?

    老种绝嗣,家里也没有人了,村里人指着枯骨,说是他的家。

    嘶。这老种听这诗,不泪崩才怪。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歌声还在不断的传来,种师道眼中的泪光却已然消失不见,取代的是坚毅。

    他是一名大宋的将军,如果将军泪目,大宋安有铁骨?

    那短暂的软弱,只是稍纵即逝。

    种师道解释道:“官家应该没学过这首诗,这是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民歌。说的是一名军卒十五岁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去,问村里人,自己这家里还有谁,村里人指着远处说他家里就只有坟地了。用庭院里的野菜,做好了饭,也不知道端给谁,哎。”

    赵桓点头,大宋百姓就是如此模样。

    生活无以为继,无地,无法生活。生活无以为继,刺字,做贼配军,勉强活着。

    是时候改变这种模样了,这大宋不该如此。

    如果说是为了纠正五代十国的军阀乱象,重文轻武。

    已经承平百年的大宋,不应再矫枉过正下去了。

    赵桓驻足,他感受到的是责任,对这片土地,对所有百姓的责任。

    他需要做一个明君,大宋也需要一个明君。

    赵桓指着远处的一轴向北东的向斜构的大斜坡说道:“种少保问朕,契丹奴当如何?”

    “”种少保看到远处的煤田了吗?朕欲在此打造一处煤铁联营的工坊,那种超大型的工坊,需要的矿工很多很多。”

    “挖煤啊,要死很多人的。”种师道也是点头,挖煤这活儿宋人很少有人做。

    错非活不下去,不会下井挖煤。

    能活下来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

    “宋人活的滋润,不肯挖煤,那就让契丹人去,骟了他们,挖煤就是。”

    赵桓说完,看这前面,蹲在路边的人有点熟悉。


………………………………

第二百零四章 王重阳你这是要成圣吗?(2/5)

    赵桓盯着远处那个身影,他总觉得眼熟,却又看不太清楚。

    车驾靠近,赵桓才看清楚此人的面庞。

    王重阳?

    王重阳半蹲在地上,看着石架上的茶壶发呆,茶壶的盖子在水汽作用不停的翻动着。

    这东西,有点意思。

    这是生气,生生不绝,其中蕴含着人间至理,可是要说有怎么样的至理,他又说不清楚。

    只知道这样看着很有意思,他已经盯着这个茶壶一天一夜了。

    但是他依然不觉得疲倦,他看看茶壶,再看看远处大斜坡的煤田,眼睛中都是血丝。

    “没水了啊!不成,那可不成,不能这么烧干!水,水在哪里呢?”王重阳迷茫的看着自己的水袋,里面的水已经一干二净了。

    “不能烧干。不能烧干。”他有些焦虑的自言自语道。

    从旁边伸出一只手来,一个水袋抵到了王重阳的面前。

    “嘿嘿,又有水了,不会烧干咯。”王重阳十分兴奋的将水倒进了水壶之中。

    滋的一声,一阵蒸汽弥漫,王重阳手一抖,一些水洒在了茶壶上,才激起了这阵水雾!

    王重阳的眼神越来越亮,他猛地站起来,身体前倾,整个脸差点贴在石头架上,大声的笑道:“哈哈哈!有了!就是它!就是这个!”

    王重阳猛地站立,吓退了给他抵水壶的人。

    “就是这个!嘿嘿。”王重阳将手中水袋里的水,洒在了茶壶臂上,又激起了一片水雾。

    水雾弥漫,规模比第一次不小心,略微少了一些。

    他又把水倒进了茶壶一些,茶壶的水不再沸腾,也没有了水蒸气弥漫。

    到这里,王重阳依然不满足,将旁边的煤扔进了石架下的火里,用袖子猛的扇动着。

    似乎嫌水沸腾的不够快,他连扇带吹的让火苗更旺。

    水再次沸腾起来,水蒸气再次弥漫,而王重阳再把水洒在茶壶外壁上,倒进水里。

    水蒸气消失了。

    如此反复几次,王重阳的眼睛愈加明亮!

    “哈哈哈!天助我大宋啊!此等至理一朝明悟!大宋岂有不再兴盛之道理?!哈哈,果然我王重阳才是命世之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