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祖宗之法的根源在宋太宗,驴车皇帝双股中箭,大败乃还,将门蠢蠢欲动不受控制,为了钳制将卒,定下的国策。

    宋太祖时讲究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变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大概就是要不断的变革,把家天下变成国天下,不断的变革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而宋太宗玩的那套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所常。玩的是万事在执行的时候,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制定好完善的制度在实行。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也是太宗皇帝率先提出和使用。

    这样重文轻武的国策,就导致了后面的澶渊之盟中,王家拥兵二十万,坐看宋真宗和辽圣宗在澶州打的天翻地覆不为所动。

    而澶渊之盟不光有积极意义,的确给大宋和辽国带来了百年承平,但恰恰百年承平,武备松弛,成为了北宋暴毙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对皇权的削弱,史无前例的削弱。

    皇帝的权柄终于从无限大,变成了国家的君王定义的一个转变。

    澶渊之盟中有一条,不引人注意,那就是是大宋与契丹结为兄弟之国。

    往来国书的抬头都是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这是历史上,中国皇帝第一次与他人共称皇帝。彻底打破了中原王朝一直习惯的、一直宣传的、理念之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承认了对方是皇帝,那就承认了这天下是可以存在两个皇帝,甚至多个皇帝。

    这样的变化,让习惯了华夷之辩,习惯了以蛮夷称呼他们的中原王朝,彻底失去了进取心。

    上层因为和平快速腐化,没有了想要收服燕云之志,也没有了备战的想法。

    其根源就是皇帝都失去了一统寰宇的想法。

    而澶渊之盟的第二变化,更明确了雄州拒马河为宋辽边界。

    在澶渊之盟之前,中国这个名词,或者中原王朝更多的是无边界的概念,天下有多大,朕,皇帝的疆域就有多大。

    目光所及,铁蹄踏处,皆为汉土。

    即使无法完全收为己有,也要进行朝贡体系的羁縻,甚至直接设置羁縻都护府,来进行管理。

    但是澶渊之盟之后,中原王朝第一次有了疆域之概念,第一次划分了这就是中原王朝应有之领土。

    统一了农耕区之后,其他就无所谓了。

    让中原王朝彻底从扩张走向了内敛。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皇权的极度稳固。五代十国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分裂时期。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王朝国力衰弱时,地方同样孱弱,很容易被人秋风扫落叶一样覆灭。

    金、元、清都是北夷入关。

    秦汉唐为前中国时代,而宋元明清成为了后中国时代。宋朝也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转折点。

    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让新儒家从学者,彻底变成了学者加官员的二元怪物。

    而君臣互相所共同承认的原则,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则,也让士大夫阶级,新儒家学派成为了政治主体。

    这祖宗之法的重文轻武国策,更是把皇帝锁在了皇宫里。

    皇帝端坐在龙椅上,沉醉在一个文人不断描绘的璀璨世界里,不能自拔。

    他们不知道这大宋到底何种模样。

    皇帝也彻底失去了进取心,养蛐蛐、斗狗、玩女人、蹴鞠、画画、写字、木工。成为他们最擅长的事。

    而皇帝,作为中原王朝的主导,彻底失去了主导的作用。沦为文人操控的傀儡。

    赵桓这一趟河东路和关中路之行,收获最大的就是打破了自己的固有认识,彻底知道这个世界是何种残忍的模样。

    对大宋的主要矛盾,也理解更为深刻。

    大宋也必须,需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注1】

    “官家秦凤路到了,种师中种总管,还有何栗,何经略正在等着呢。”赵英打破了赵桓的沉思。


………………………………

第二百三十章 军功爵制度出现了些许的瑕疵

    “种太尉,永定军路可曾有异动?”赵桓进了秦凤府,见到了种师中和何栗。

    种师中摇头,说道“官家天威正盛,而官家也在河东路和关中巡查,永定军路的各将门瑟瑟发抖,唯恐官家的兵锋一转,指向他们,现在人人自危。”

    “折家已经献了知府右鱼符,根本不敢与官家争锋,现在折家的次子府州知府折可求,已经到了秦凤府,请求觐见官家。”

    哦?折家?八门进京之事是和外三家连决的,而外三家为首的就是这个折家。

    “让折可求在门外候着吧。何栗,最近关中均田之事,可办的妥当?”赵桓看着何栗说道。

    关中、河东、云中路的均田已经完全展开,春苗已经下种。

    “因河东路的常平仓失火之后,加强了厢军对各常平仓的看管,仅有三处常平仓失火了。损失极小。不过经过盘查,这些常平仓悉数不满。”

    “比如信州,帐籍所载为九万三千石,上报之数为六万八千石,复经盘量只有一万二千九百石。官家,差了八万石!”何栗小心翼翼的说道。

    赵桓沉默……

    九万石的粮食,就这样消失了八万石,他已经在怀疑河东路的失火案件,是否是那些逃难的地主放的了。

    毕竟金兵南下,地主外逃,河东路的常平仓、广惠仓全部着火!

    怎么可能是仅有那些想要发国难财的地主们干的事?!

    有猫腻啊!

    赵桓盯着何栗问道“此事可有眉目?”

    何栗擦了一把冷汗说道“常平仓的钱谷常常被挪用充作军费,与西夏作战频繁,粮草消耗较多,但是朝廷每年给的银钱不是很足,所以常平仓常常不满。”

    “有与西夏作战的原因,也有主管官员,贪腐导致。”

    综合原因吗?

    赵桓皱着眉说道“彻查此事,在我离开永定军路,离开关中之前,必须将此事彻底查清,是挪用了军费,就是挪用军费,对外作战,不能让将卒饿了肚子。贪腐也要查清,贪了多少,又有多少摊排,一一查清。”

    这帮大宋米虫,是不想要命了吗?

    常平仓的粮食,是百姓的口粮,赈济灾民的粮食,这都敢贪墨,万一来个灾年,流民暴动,最先死的绝对是这些粮官。

    “官家,臣无人可用。”

    何栗满头大汗的说道“是永定军路这边一直是战区,所以,账面一直是个糊涂账。这都三十多年,很多常平仓连个账本都没有。还需要户部派遣写擅长算学官员,否则臣一个人也算不完啊。”

    “无人可用!大宋可是满天下的读书人,你跟我说无人可用吗?这样,我给你生个法子,雇佣擅长算学的书生不就行了?”

    赵桓开始怀疑何栗的办事能力。这点小事还需要朕亲自出马?何栗是不是蠢了点?

    赵桓盯着何栗,发现事情似乎并不简单。

    何栗擦了额头的汗说道“主要是没钱,官家,永定军路本来就是战区,民丁不兴。每年税赋都是十成拉倒汴京,有需要在问朝堂要钱,永定军路账面上,都一些军饷钱。臣不敢擅动。”

    “要钱?你说说你要多少?”赵桓决定回去把蔡京一家子给端了,不是缺钱吗?

    抄家就是了,也不知道李纲有没有把那群家伙看好,如果被贪官转移了非法所得,那就不妙了。

    何栗说道“雇人也就要五万贯,这还是去牙行雇人,要是没有中介介绍的话,费用还会更低些,能雇少说上千人盘账了。”

    五万贯把何栗为难成这样?赵桓怀疑的看着何栗。

    “这不是大头。”

    何栗看着皇帝的脸色,似乎没有太为难的表情,说道“官家,其实大头是关中路常平仓需要填补,这个亏空就大了,约五百万贯。”

    “赵都知。”赵桓已经麻木了。

    谁都问他要钱。而且还要的有理有据,要的冠冕堂皇,关键要钱的这些人还都是办正事。

    他能不给吗?

    反正钱多的没地方花,他是皇帝,什么事都有人伺候,也没有用钱的地方,既然办正事,就不能耽误。

    “还有一事,官家,那些贪官怎么办?”何栗见批了钱,脸上乐开了花,有钱才能办事啊,买粮食填常平仓,盘点税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如果按宋律该如何是好?”赵桓问道,问政于人不丢人。

    “不入流的吏,要去官。入流的官,也要降级的。其中盘根交错,不好下手,主要是没有替换的人手。这就有些麻烦。”何栗说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哪里有那么容易?

    “种太尉,我记得永定军这次战功进爵的人数可不少。识字的多吗?”赵桓想要用刚刚建立了军爵的将官为官,彻底替换掉文人当政的这种局面。

    但是不识字,当官会出岔子的。

    “大多识字,毕竟打仗这事不是纯粹靠个人勇武,还是战阵,配合。很多将官都是识字的,读过兵书的。但是官家,不能这样啊,把永定军的将官抽调走了。永定军指挥怎么办?这不行,不行。”种师中连连摇头。

    这是挖自己墙角啊!万万不可。

    赵桓开启忽悠模式。

    “太尉啊,你看,将官出生入死好些年,好不容易挣到了军爵,现在军爵转民,为官一方,就不用面临战阵之苦。这对将官是好的。”

    种师中小心翼翼的说道“官家啊,为将官者,不得冲锋在前,这是官家的兵制里写得,岳校尉那种每战身先士卒的并不多见,几乎没有。为将官,他们也不用面临战阵之苦啊。”

    种师中心里苦啊,这位官家现在大胜乃还,天威正盛的时候,他也不愿意这个时候忤逆官家的意思。

    可是他的军队不要打仗了吗?把将官抽调走,他这几万人,培养新的将官也不容易。

    而且种师中也知道,自己其实凭借着种师道的圣恩犹在,在讨价还价。而且种师中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何栗其实也找过他很多次了,想要抽调一批人,为官一方。

    本来种师中也以为是好事,毕竟做官,比当兵好太多了。

    可惜的是,没人愿意去。

    “官家,这事其实也不是臣想要讨价还价,末将也没有忤逆官家决议的想法。”

    “实在是将官们不想,最近进爵的这批人,都是靠着收复云中路和燕州立下了战功,他们这会儿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等着战事再起,加官进爵…不是,是为国尽忠啊,官家。”

    赵桓扶额,这当兵成了香饽饽了,当官反而都不愿意去了?

    这在大宋还是第一次啊!


………………………………

第二百三十一章 折家献府州

    当官,冗长的案卷,从早看到晚都看不完。团理不清的乱麻一样的案情,还有宗族势力的盘根纠错。

    为官一方,哪有当兵打仗简单,磨好刀,擦好弩,等待军令一到,如同猛兽出笼。

    杀死敌人,就是最唯一的目标。

    但是当官,就会变得复杂,还容易忤了权臣,被诬陷陷害。

    还有各种政绩的考核。

    做官不如当兵,特别事现在的局势,一看就知道还要打仗,还要打很久很久,将官更不想当官。

    建功立业,摩拳擦掌,金人都是闪亮的军功章呀!

    脑袋提在裤腰带上过日子,不害怕吗?

    是很害怕,但是提升爵位,是官阶增加最快的方法。

    赵桓挠头啊!

    这军功爵均田制度,出了一点点的失误。不过好在种师道这个经年老将,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

    把各部将官安排的明明白白。

    “按照兵制,年过三十五岁,则退役转地方。这是兵制中说好的事。所以按制执行吧。”赵桓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种师道要对转地方有如此严苛的要求。

    少保已经预想到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三十五岁,当打之年。就这样离开军伍,可惜了。”种师中俯首,这是当初就定好的兵制,他也只能执行下去。

    赵桓点头说道:“同级将官中,年长者先转地方。先暂时这么来,朕想想法子,如何培养为官为将的人才。”

    种师中点头称是,永定军路关中地区的政事处理了一些,下面就是折家了。

    “种少保临走前,说让朕留给他们个机会。朕说不给。当时为了让种少保走的安心,才这么说。让折家的人进来吧。”赵桓对种师中说道。

    “府州知府折可求,参见陛下。陛下万安。”折可求直接行了五体投地的礼。

    他是戴罪之身,惶惶而不安之中。

    内八门除了朱家,全部都死的只剩下一人,他折可求,也怕啊!

    顽抗到底还是投降,折可求也曾犹豫过多次,最后还是得到消息,官家要到永定军路的关中地区,体察民情,才下定了决心,要过来投降。

    “府州是我大宋与辽、西夏的四战之地,位置不可谓不重要。府州城墙更是可以追溯到汉朝时候,而你折家,从后唐算起的话,至今已经十代了吧。”赵桓看着折可求就气不打一处来。

    “从先祖折从阮算起,折家镇守府州已经七代,累约一百六十余年。”

    “要是从前唐时期,家祖折宗本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时,到现在已经有两百余年了。”

    “若是从唐初折家由塞外迁入关内算起,折家内屏中国,外攘夷狄驻守府州已有五百余年了。”折可求回答道。

    这是他们折家的荣耀,从关外进入关内之后,世代守卫府州这个关内门户。

    “府州团练使折德扆的女儿,是嫁给了杨业为妻子,为我大宋培养了又一个忠义将门,现如今杨家除了老人杨宗闵和厂子杨沂中以外,满门具丧,你可知道?”赵桓又问道。

    折可求连连点头,这事他当然知晓。

    “臣当时领兵,支援太原,打到了太原城的天明关,被完颜娄室击退。才退回府州的。”折可求说道。

    他们永定军路的折家军并不是没有支援太原城,只不过是被击退了而已。

    “你的兄长折克存,也是支援太原城被俘,而后逃出金人军营,死于府州,你才做了府州知府,对吧。”赵桓继续问道。

    “是。兄长死于王事。”折可求点头说道。

    赵桓一拍桌子愤怒的说道:“那你为何做下如此之事!给折家蒙羞?!”

    赵桓问的是他的为何忤逆,也是问他为什么要投降金人。

    折家的资料很少,赵桓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永定军路的资料里,没有多少关于折家的资料。

    但是寥寥几笔,可以勾勒出这个家族的辉煌。

    从唐初到北宋末年,折家一直尽忠职守,守卫府州之战略要地,从未有过任何的差池。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也就是折可求这个人身上,出了事。

    金人完颜娄室,派人对折可求两父子劝降,许以关中之地,折可求和儿子折彦文就投降了。

    刚才赵桓问他的折德扆的女儿,杨业的妻子,就是各种演义中的佘老太君。

    不管是家也好,还是作曲者,亦或者史学家,都羞于谈到折可求这个人。

    以至于折家这个三百年的将门,世代忠良的将门,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人于宋后羞名桧,岳飞坟前耻姓秦。史官不言折家人,艺人勿提折可求。

    折老太君在杨家的地位太过重要,不得已才取了同音。

    也就是说折可求通敌卖国,把折家世代名誉毁的一干二净。

    同样遭遇的还有刘法,因为苗刘兵变,刘法这个西垂大将,也在历史中籍籍无名。

    “臣有罪。”折可求拜倒在地说道。

    “你让折家蒙羞啊!”赵桓一语双关的说道。

    “折家世代忠良,葬送在你手上,实在是太过遗憾。既然你已经献上知府右鱼符,谋反死罪。你死罪不可逃避,折家家主之位,就让折彦质担任。如此,方不辱没折家的美名,省的史书上,连折家这两字都羞于提起。”赵桓下了决定。

    折可求谋逆罪无可恕,原来的历史线里,折可求投降金人,然后有侍伪齐多年,后被用计将他毒死。

    而折可求之子,折彦文携带一家老小,跑向了河东,投降了西夏,西夏恨折家常年抵抗西夏,就将折家祖坟捣毁,折家彻底名存实亡。

    不过赵桓换上的这个折彦质,却是一个忠良,有将帅之才之人。

    是折可适的独子,折可适同样以身献国,而折彦质在原来的历史线上,受到他伯父投敌的影响,领兵几次多有桎梏,黯然退出了南宋政堂。

    赵桓早就将永定军的折家研究了一遍,准备对付他们,结果他还没用力,折家就倒下了。

    偏安一偶,以一地对抗一国之力,如同儿戏。

    所以折家离开投降,未作抵抗。以一身换一家之活。

    赵桓也十分庆幸,折可求有问题,折家没问题。

    宋人最好不要手足相残,那样亲者痛,仇者痛之事,能不做就不错。

    若非迫不得已,赵桓不愿意宋人打宋人。

    当然必要时,他也会动手。

    谁阻拦大宋再兴,谁就是敌人。

    “报!李纲扎子。”赵桓拿过来扎子详细翻阅了一下,点了点头,自己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李纲已经将所有的叛军收拢,这次上奏,则是询问如何处理其他事宜。


………………………………

第二百三十二章 李纲欲迎回赵佶(六月份打赏,第四次结算加更!)

    李纲对赵桓均田制度展开了补充,同样请求派出计省官员与察子,前往河北东路河北西路进行田产汇总。

    当然不仅限于此,李纲欲迎太上皇回京。

    这是重点,赵桓仔细读了扎子,才知道李纲,真的是要迎回赵佶。

    赵桓连连感慨,辛亏自己不是赵构啊,要不然仿司马懿之事在前,后面迎回赵佶,这不是妥妥的前朝忠臣的形象?

    李纲的理由非常简单,现在新帝不在京城,对赵佶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此时率领禁军回到汴京。

    那赵佶复政,就不是偏安的小朝廷。

    李纲在札子中,详细的论述了如何迎回赵佶。

    赵桓却没有雷霆大怒,是因为李纲同样请求赵桓尽快回京,赶在赵佶回宫之前,回到汴京。

    然后等到赵佶进京的时候,给赵佶一个大惊喜。

    “官家御驾亲征,得胜凯旋,民心大振之际,太上皇回京,即荣养艮岳宫。”李纲的扎子里,隐藏一个大阴谋。

    赵桓准了这个扎子,永定军路因为折家的归附,剩下的将门望风而动纷纷倒戈,本身将门就是害怕朝堂昏招迭出,为了自保。现在官家英明神武,怎么看都没有昏聩的表现。

    自然更加没有抵抗意志。

    有种师中坐镇关中,永定军路完全翻不出来浪花来。他也准备即可启程回京,赶在李纲迎回赵佶之前。

    当赵佶一打开宫门,发现赵桓嬉笑眼开的迎接他,不知道赵佶是何等的表情。

    李纲收到赵桓批复的时候,大喜过望。

    他不想干这个宰相的位置,他更喜欢和那群军器监的火炉打交道,迎回太上皇,官家荣养太上皇之后。

    李纲就打算辞去宰相的职位,若是官家不嫌弃他,他就继续做军器监的少监,若是官家嫌弃,自归乡结庐。

    他知道自己死是应该不会死,大概率是流放才对。

    李纲将早就准备好的劝太上皇回京的扎子准备好,令驿卒慢马传信,用较慢的速度,送往远在临安的赵佶。

    李纲做完事,抬头看着来客,就极为头疼。

    乃是开封少尹,李若水。

    “李太宰,官家几时归京啊!我这开封府的监牢,人满为患,没那么多地方啊!”李若水焦急的问道。

    最近开封府的监牢直接塞满了人。

    有汴京宫城内的宫人的家人,也有参与到将门进京之事的各级官员。

    程褚带着察子们,在汴京城里铺开,寻找着漏网之鱼。

    每天开封府的监牢,都会塞进去新的涉案之人。

    “官家的批复是流放那些未曾直接参与到将门起事的官员,证据确凿参与将门入京之人,还有宫人家属,凡是依附将门的人,不管是否是进士第,集中枭首弃市即可。”李纲脸色严肃的说道。

    “必须要进行清理,否则官家回京之事,汴京依旧是乱糟糟的成何体统?但是官家的信中也是反复强调,不得强行牵连,连坐。引得汴京城不必要的恐慌。”

    “凡是枭首之人,要慎重,必须保证证据确凿。同时案卷、证物、证人保留妥当,官家回来要查阅。”李纲对李若水下了要求。

    如果牵连甚广,那制造的就是诏狱,会让整个汴京城人心惶惶。反而会引得骚乱。

    诛首恶,而不连坐。

    李若水连连摇头,疑惑的问道:“铡刀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