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振兴攻略-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赢!堂堂正正!”

    “但是大宋需要时间啊。这是李太宰告诉朕的。”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心里如同明镜高悬,臣不多言语,此时多事之秋,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阴刻,非御下,也非御国之善举。还望官家知晓。”

    “臣在的时候,还能劝着官家,拦着官家,若是臣走了,官家当日日三省。万事三思而后行。”

    李纲的声音里带着唏嘘,赵桓头皮发麻,送走一个种少保,就已经让赵桓非常狼狈,这李纲说什么丧气话!

    “太宰才四十三岁,不要说丧气话。”赵桓算是知道了这些大臣的嘴皮子,三言两语就能让人的情绪变化。

    “官家,臣有一请,就是这三国使臣参与太上皇禅让大典。这样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也安了使者的心思。不知官家以为如何?”李纲俯首问道。

    赵桓点头,自己放权给宰相,这等芝麻点的小事,还用问吗?

    “官家,太上皇不能杀。”李纲突然说道。

    赵桓瞪着眼看着李纲,这才知道,这家伙跟自己在这里兜兜转转说什么燕京城,说什么三国使者,都是屁!

    图穷匕见,闲扯淡说完了,话题转到了太上皇身上,这话题自然就可以展开说了。

    “赵英,你先先去。”赵桓挥挥手让赵英下去。

    自从宫中频频出事,赵桓的日常起居就是赵英,还有那五个随着他北上的太监负责。

    所以文德殿内并没有扎眼的人物,赵桓相信这群太监不会把今日的话,传的哪里都是。

    但是接下来讨论太上皇的事,根本连第三个人都不能知道,即使是赵英。

    “你不怕朕杀了你吗?朕都说了,不当讲,就不要讲。李太宰这么聪明的人,还用我多说吗?我知道你想说太上皇的事。”赵桓冷气森然,他看着李纲问道。

    李纲稍微感受了一下大殿里的温度,笑着说道“官家不会杀我,一是舍不得,找个宰相哪有那么容易。二是这事臣觉得官家心里也在犹豫。”

    “太上皇真的不能死。”

    “昔有杨广弑父杀兄,得炀帝千古骂名。官家乃是我大宋不世明君,北伐金人定鼎之功,无出其右。官家,不可因小事而废了自己的英明。他赵佶不配。”

    李纲是真的什么都敢说,直接把赵佶的名讳都说出来了。

    “这说服不了朕。”赵桓摇头,他不在乎名声,赵佶不死,代表着守旧势力不死,赵桓不希望自己人亡政息,大宋再陷入过去的死循环里。

    “赵佶他必须死,他不死,我大宋没有未来。朕意已决。”赵桓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个因为青史留名的问题,而不杀赵佶。

    大宋需要的是一场彻头彻尾,没有任何余地的改革。

    而赵佶就是守旧派的代表,只有把他物理消灭,则大宋才有未来。

    李纲摇头说道“前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也只是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而已,软禁在宫里就是。太上皇一个失去了权势的废人,能翻得出什么浪来?”

    “朝政非议,群臣心思不稳,官家,不利于朝政啊。大宋亦民心不稳,天下百姓莫不视官家为君父,君父弑父,朝纲崩坏,不利于我大宋。”

    “还请官家三思。”

    赵桓还是摇头,脱离任何历史背景讨论历史人物,是立不住任何的跟脚的。

    李世民的时候是新国初开,一切都在蒸蒸日上,李世民什么文治武功,李渊能翻得出什么浪花来?

    自己这是北宋末年,不彻底清除守旧派,如何继续做事?

    “官家,可知前宋太祖刘义隆?”李纲再次开口说道。

    李纲,你等一下,宋太祖不是赵匡胤吗?你这直接给宋太祖改名换姓是不是过分了?

    历史事件提醒刘义隆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庙号太祖,谥号文皇帝。一生殚精竭力北伐,意图终结大分裂时代,但是晚年的北伐失败,导致刘宋国力萧条。

    而刘义隆也被二十年的太子刘勋所杀,开启了刘宋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最后被权臣萧道成所取代,成立了南齐。

    赵桓看着刘宋的资料,就觉得了不得。

    刘宋居然是一个有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寒门掌机要的朝代,而且像谢灵运、祖冲之都是刘宋的人。

    还有《世语新说》、《后汉书》也是成书于刘宋年间。

    啧啧,了不得啊。

    “官家,刘勋弑父取而代之,朝政崩坏,帝王更迭极为频繁,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气运,而这刘勋后世也称之为元凶勋,贼勋,逆勋。任何前宋的史书,都未曾承认过刘勋的帝位。”

    “弑父之恶名,穷弑极逆,开辟未闻,生民以来,未闻斯祸,官家三思。”李纲俯首说道。

    赵桓摇头说道“朕不在乎史书给朕安排什么名头。朕不在乎。朕要的是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百姓富硕,劳有所获,安居乐业就够了。”

    李纲仿佛猜到了赵桓要说这个,愁容满面的说道“那官家,赵构南方谋算自立,太上皇身死,赵构岂不是有了为父报仇的大义?授人以柄之事!不能做呀。”

    赵桓沉思了很久,点头说道“有理。”

    即使再不满赵佶二十六年来的所作所为,他也不能拼上大宋价值观崩溃,物理消灭赵佶。

    他赵佶,真的不配拉着大宋陪葬。


………………………………

第二百七十三章 红颜祸水

    杀死赵佶的代价太大了,并非是历史留名的问题。赵桓其实不是很在乎历史名声。

    杀了赵佶,很有可能给流窜在外的其他二十五位皇子口实,赵桓连父亲都能杀,能饶得了他们?

    而且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当初杀死赵楷的时候,想着以绝后患,这群皇子抓着机会逃出了汴京,赵桓必须用荣养赵佶,来骗大宋的皇子们,麻溜滚回汴京来。

    否则二十六王之乱,非要把大宋打成一堆废墟不可。

    历史总是相似的,这是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经验。

    明明已经有了前车之鉴,还要非硬着头破顺着心意肆意妄为,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不遵循着历史规律,历史的大势就会滚滚碾压而去。

    现在金国做大,而西夏垂涎的时候,赵桓不能犯愚蠢的错误。

    给赵构为父报仇的名分,那给其他皇子口实的后果呢?

    赵桓终于放下了心里的杀意,怅然若失。

    大宋文人一张嘴,能把人忽悠瘸了。

    当初种师道是如何说服沈从,保持小心谨慎?

    现在李纲用的套路不同,但是赵桓听进去了。

    “李太宰如若无事,就把三国使者们给安排一下。等太上皇回京之后,诸事平定之后,再见一下他们,让他们归国。”赵桓叹气的说道。

    李纲点头,说道“那臣告退了。”

    李纲退出了文德殿,但是赵桓却没有继续批阅奏章,盯着明灭不定的烛火发呆,不知不觉已经从午间到了夜晚了吗?

    李纲走出文德殿,站在宣德门前,回头看了一眼皇宫,他清楚的知道今天的劝谏,他让皇帝厌恶了自己。

    皇帝最讨厌什么?直臣。

    直言不讳是官场大忌,李纲安能不知道?

    要不是这赵佶马上就回京了,他也不会这么直愣愣的劝谏,他会安排台谏官员,议论太上皇荣养之事。

    官场讲究个虚与委蛇,他这么明晃晃的说出了官家的决定有误。

    这是在打官家的脸啊!

    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辅佐的是得道明君。

    赵桓到底厌恶了李纲了没有?

    那自然是没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好青年,他倒是没有厌恶。

    他也没有那么膨胀。

    自己当皇帝这才不到六个月的时间,虽然任人唯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值得自傲吗?

    并不值得。

    大宋中兴,指日可待。他这才开了个头,怎么可能膨胀?

    相反,他特别希望赵佶,能够停止他一生不变的作死信条!

    不要再搞事了,赶紧回京,往艮岳宫一住,安心在里面生娃就是。

    眼不见心不烦,就当他死了吧。

    而此时的赵佶,并没有停止他作死的之路!

    他愤然的将手中的札子,狠狠的掼在了地上,声嘶力竭的喊道“气死朕了!气死朕了!竖子安敢如此欺朕!”

    他这么生气是有理由的,从汴京传来的消息,让他搞什么禅让大典!

    他已经如此灰头土脸、落寞的回到汴京了!

    那个不孝的儿子还准备怎样!

    “竖子欺朕!竖子欺朕!他还想朕如何?朕是回汴京主政的!他还让朕写罪己诏!罪己诏!哼!”赵佶愤怒的喊道,然后直接把案牍掀翻了。

    “童贯!点兵!朕要陈兵汴京城下!告诉那个不孝的儿子!朕!是回来做什么的!”

    童贯从阴影中走了出来,说道“官家,咱们没兵了。现在的禁军跑的就剩下四万人左右了。汴京城有永定军两万,要把这四万人给杀了,太简单了。”

    “朕的兵呢?”

    赵佶哑然,愣愣的问道。

    他记得从临安出发的时候,还有八万兵马,这路程走了大半,就没了?

    童贯其实很想告诉赵佶,他其实偷偷接受了新帝的命令,让禁军归田了。

    走到京畿路之后,兵马消失的速度只会更快了。

    “北逃归田的有,南逃做了地主私兵的也有。咱们这四万兵马到了汴京地头,会被汴京的四壁守御使张叔夜接手,然后解散。”

    童贯不忍欺骗赵佶,但还是骗了他。

    所有人都在背叛他,现在跟着他回京的已经没有几个大臣了。

    算上童贯这个宦官亲王,也就一个蔡京重臣,一路跟着到了汴京。

    汪伯彦、白时中之流早就逃之夭夭了。

    大势已去,其实从在临安的时候,已经凸显无疑了。

    “到什么地界了?”赵佶显然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

    只是他不愿意承认而已,他的愤怒,可能只是单纯的愤怒。

    童贯看了看外面的星光,说道“官家,到了京畿路的太康了。离开封府也就两百里地的距离了。”

    “童贯你说,转道颍昌府,然后到京西北路,京西南路,转道蜀中,能行吗?”赵佶落魄的问道。

    童贯摇头,说道“永定军是精锐,行军速度远比我们要快。现在来不及了。再说川蜀也是是非之地,官家咱们去不得啊,若是去了,太子恐怕会把我们当成叛逆,给灭了。”

    “回汴京吧。”童贯再次说道。

    他用眼神示意了一下站在旁边立侍左右的李师师。

    李师师嫣嫣一笑,说道“官家,这皇帝有什么好的?当初在樊楼的时候,官家见臣妾一面,都要乔装打扮,唯恐被人知道了。还要顾及朝堂非议。”

    “朝堂上一群士大夫们,嘴皮子有太厉害,官家咱回到汴京,该享受的还在享受,恼人的事,却都交给了太子殿下。烦心事都给了太子,岂不是更好?”

    “这样臣妾就能日日服侍在官家身边了,官家觉得如何?”

    李师师嫣然笑着坐到了赵佶的怀里,赵佶脸上的落寞慢慢消失了,一个皇位而已。

    自己要什么,自己那个儿子,还能不给吗?烦心的事,交给不孝子也不错,自己安心享受这美人在怀就是。

    “禅让诏书!朕写了!让那不孝子在汴京安心!朕!不走了。”赵佶叹气。

    汴京还是比临安好一点,毕竟天下奇珍异宝都在汴京汇聚。

    到了临安他都好几次痢疾,这一进了这京畿路,这痢疾不治自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赵佶也懒得再往蜀中跑了。

    蜀中什么地方?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了,当初自己的钱引,把川人坑成了什么模样,他赵佶心里有数。

    李师师眼睛一转笑道“官家,臣妾有一言,既然是写这个禅让诏书,要搞什么禅让大典,反正都是拉面子,不如把那罪己诏写了。”

    “省的落给太子口实。做戏要做全套,省的到了皇宫,他又不愿侍候你老人家。”

    赵佶气恼的说道“朕不写。朕嫌丢人。”

    李师师嗤笑一声,媚笑的说道“官家,怎么跟个老小孩一样,咱不赌气了。啊。”

    “现在是太子当家,比不得从前了呢。就顺着他点。反正那是你儿子,再怎么说,他还能不认你这个父亲不成?”

    “南方不安稳,既然太子殿下争气,把燕云十六州都打下来了,咱们顺顺当当的给他一个大义的名分嘛!让天下民心都向着太子殿下,南方那群蛮子们,还敢作乱?”

    赵佶紧皱的眉头,终于伸展开了一点,说道“你说的有理,那群蛮子,朕宣和三年就该把他们绝户的!现在敢作乱!朕想出这口气,也靠不得别人了。”

    “楷儿也是蠢笨,哪有冒冒失失就起事的?结果被人生擒,哎。朕在临安昭告天下,结果除了太子,二十六个皇子没有一个来见朕的!”

    “朕靠不得别人,那就靠太子,也能把这口气出了!”

    赵佶将桌子扶正说道“给太子个大义的名分,他要是不好好孝敬朕!朕就给其他皇子大义!就是如此!恩,就这么写。”

    李师师伸手抓住了赵佶的要写字的手说道“诶,官家,这种事怎么能官家亲自动手写呢?臣妾来写,到时候给官家看看就是。”

    “那你写的时候,可不能把朕写得太差劲!唉。”赵佶能不知道自己这个石匠皇帝当得很垃圾?

    他当然知道。

    “官家尽管放心,禅让诏书和罪己诏,这都是要入册的,臣妾怎么敢胡乱曲笔?官家安心就是。”李师师妖魅的笑了一下,继续说道“这案牍撒了,臣妾去找个案牍写一写。待会给官家看看。”

    “去吧,也让朕静静心。”赵佶深深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示意李师师出去就是。

    童贯早就走到了阴影之中,看到李师师出了门,转身也出了驿站的房舍,果然看到了等在凭栏处的李师师。

    “太宰润笔的罪己诏和禅让诏书都在这里,一会儿我去交给太上皇。”李师师看着一轮圆月,伸手向着空中抓去。

    “你是李纲的人。咱家早就知道了。”童贯点了点头。

    他忽然抽出了一把朴刀说道“你知道我咱家要杀了你,你还不跑,专门等在这里?”

    “你杀了我做甚?我还要进宫陪着太上皇到终老呢。”李师师脸上漏出了笑容,这个笑容逐渐变成了大笑。

    “你呀,童郡王,不会是以为我要逃跑吧。所以才提着刀找到了我?”李师师惊讶的看着童贯。

    童贯皱着眉,然后将朴刀收了起来,说道“是,咱家以为你完成了任务,劝谏了太上皇归京,劝谏了太上皇写罪己诏和正式的禅让诏书,咱家还以为你要逃跑。”

    李师师盯着圆月笑着说道“童郡王,你说艮岳宫好还是樊楼好?”

    童贯稍微想了想,才了然,自己想错了。

    “童郡王,樊楼是烟花之地,那里三教九流,人员庞杂,有农夫、富商、地痞、流氓、游侠、杀人犯、逃犯、流匪、员外,几乎什么人都有。在樊楼活着,哪里有那么容易。”

    “我为什么要走?守着太上皇,我过的就是人上人的日子。其实太宰许给我的承诺也是若是任务成了,就让我留在艮岳宫。就这么简单。”李师师怅然的说道。

    李师师继续说道;“我是一个官妓,从小活在樊楼里。童郡王。我不知道怎么选吗?单枪匹马闯江湖?我一个弱女子,凭什么?”

    “有你陪着太上皇,太上皇也不会太寂寞。”童贯阴沉了几个月的脸上,终于挂出了笑容。

    “太上皇还是回京的好,我是太上皇的大伴,太上皇的性子,其实当个书画家更合适一些。他的心性不适合当皇帝。”童贯摇了摇头,对着李师师说道“太上皇进京后一切事宜,都交给你了。”

    李师师带着怜悯的表情看了看童贯,说道“知道了。”

    这个怜悯,是因为大家都知晓彼此的命运。

    蔡京同样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在树下晃荡着,偶尔会伸手拍打一下飞舞的蚊虫。

    “太傅倒是悠闲的很。”童贯摇头,看着蔡京的模样笑出了声。

    童贯还以为自己会紧张,甚至以为自己会逃跑,只是没想到越靠近汴京,他的心态愈加平和。

    蔡京也是如此,表情愈加平和,没有了在临安的那种惶恐不安,也没有了临安的手足无措,相反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当朝太傅的风范。

    “太宰那里怎么说?太上皇归京后,会不会被……”童贯没说完,但是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什么意思。

    李师师掏出一封带着胭脂水粉香气的书信说道“太宰今日来信说,一切安稳。”

    李师师脸上的表情突然变得妖媚无比,她用近乎轻吟的口气说道“其实太宰说,若是今晚没有这封信,就让我杀了太上皇。会给我一大笔钱,让我远走高飞。”

    “若没有这封信,不能让太上皇活着回到皇宫。”

    童贯点了点头,这才符合他对新帝登基的时候,他的认识。

    那是一个狠辣的人,绝对不是表现的那么柔弱和仁善。

    李师师忽然轻笑的说道“好在李纲劝了官家,现在都没事了。其实要说倾心,我还是最喜欢李太宰那样的,提剑诛国贼,放剑安天下,天下伟岸之大丈夫也。”

    “不过我等庸脂俗粉的下贱胚子,怎么可能配的上太宰那样的人物?”李师师摇头嗤笑的说道。

    这个笑,其实在嘲讽自己的出身而已,官妓。

    童贯无所谓的摇了摇头,只要能够送太上皇妥善进京,那就一切就好了,相信太宰这样的宰相能够劝住新帝。

    “时候不早了,我去给太上皇看看这禅让诏书还有罪己诏。童郡王要不要看看,反正到时候也是你念。”李师师拿着两本札子问道。

    童贯摇头,示意李师师进去。

    希望一切顺利吧,童贯抓了一个石子,扔下了楼,砸中了蔡京的脑门。

    “这夜色美景,多看看,可没几天好看的了。”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赵佶回京

    “这个童老贼!”蔡京挨了一下,抓着一个石子同样扔了出去,扔向了童贯。

    次日,张叔夜率领一万永定军来到了太康,接收了这最后一批共计四万人的禁军,按制度直接均田到了河北路上。

    严格来说,他们都是叛军,应该立斩不赦。

    但是赵佶只是复政,没有复辟,一字之差,也救了这群禁军的命,毕竟复政的话,还可以借口,太上皇担心新帝在汴京战事不顺,建立朝廷的班底,维持运转。

    没有恢复皇帝尊号,那一切都还有商量的余地。李纲赶在赵桓的面前,为赵佶求情,是因为赵佶没有把自己作死,他要是真的从新称帝,那就极为有趣了。

    这个局面,谁都保不住他!

    “偏将军张叔夜,拜见太上皇,太上皇安泰。流匪无数,官家派臣来接太上皇了。”张叔夜的礼数十分周全,怎么说赵佶也是官家的父亲。

    赵佶点了点头,看了眼童贯,对张叔夜说道:“四万禁军就交给你了。朕…我的安全也交给你了。”

    “请吧。”张叔夜将太上皇请出了驿站。

    大庆殿现在已经准备好了禅让大典,罪己诏在赵佶用过金印以后,已经开始通传天下。

    禅让诏书,之前已经通传过一遍了,不必再进行通传。

    赵佶到了汴京城门口,车驾就停了下来,赵佶探出了头大声的问道:“怎么回事?怎么车驾停了?”

    张叔夜跨马而来,俯首说道:“官家准备了欢迎仪式,汴京民夫都在御街两旁夹道迎太上皇回京。”

    赵佶脸色数变,最后叹气说道:“也罢,也罢!唉。”

    赵佶在李师师的搀扶下,下了马车,而童贯夹着一份诏书,扶住了赵佶。说道:“官家,你慢点。”

    赵佶下了地,看着恢弘的城门上站着的军卒,甲兵引而不发,指着车驾。

    他有些心虚的对着童贯说道:“看看,朕这个不孝子,居然敢让兵卒箭在弦,这是要杀了朕吗?”

    童贯摇头说道:“官家多虑了。太子并无此意,只是防止流民作乱而已。”

    “走吧。”

    赵佶一步步的进入了汴京的城门,大门深约十余步,赵佶皱着眉一步步的走进了汴京城,当城门的光亮洒在赵佶脸上的时候,他下意识的抬起手挡住了炽热的阳光。

    等到眼睛适应了强光之后,赵佶看到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

    整个汴京城都是安安静静的,所有人都站着看着赵佶,没有任何人对这个临阵脱逃的皇帝有一句讨论。

    甚至一些房顶上都站满了人,没有人言语,就这样静静的盯着赵佶。

    这目光如同一把把利刃一样,落在了赵佶的身上。

    “那个石匠皇帝回来了?”突然一个童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