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明末之重铸帝国-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子霄已经在想着,如何削弱钱广元在自己手下文官中的影响了,自己某个手下一家独大,绝不是一个做老大希望看到的。
好在邱广明的投效,让李子霄获得了徐州大部分文官的追随,但这些官吏他还要仔细甄别,不会全用的。
不管怎么说,邱广明的投靠,冲击了钱广元在李子霄手下的权势,这是李子霄希望看到的。
而李岩此人,深得李子霄的看重,一直有心栽培他,没看到李子霄一直将他放在手边听用嘛!
李子霄只能给他提供机会,能不能成长起来,就看他自己的了。
不过,李子霄猜想以李岩在历史上的眼光和谋略,只要给他时间,定然能在自己手下站住一席之位。
孙、丁等五家地主大户,就能收敛这么多的财物。
怪不得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后,从那些天天喊穷的皇亲贵族和官员的府邸中,搜出了七千多万两的银子。
可见这个时代大明不是没银子,而是银子全都落入了,那些当官和地主士绅的手中。
他们宁愿带着那一坛坛,埋在地窖里的银子死去,也不愿意把这些银子拿出来,支援给国家哪怕一文钱,最后却都便宜了入关的鞑子们。
“把这些东西全都打包,连夜将它们统统运走。”
李子霄说完后,转头对赵子龙说道:“子龙,我现在暂时任命你为徐州城防官,率领一千士卒驻守徐州。
过几天,‘土改’就会率先在徐州周边展开,这段时间内,徐州城内多半会‘热闹’不少,你要严阵以待。”
“是,卑职遵命!”赵子龙一喜,赶紧应道。
“大人,光就是子龙手里的一千士卒,恐怕不够用吧。”这个时候,李岩在一旁说道。
“恩,我知道,子龙这一千人不会随便出动的,杀鸡焉用牛刀,除非生大动乱,子龙才会让人出马,一锤定音。
正常情况,我会让霍长正和刘国平两人,带着整顿之后的徐州卫所官兵,维护徐州的日常秩序。
徐州两卫所的整顿,足足花去了近二十万两银子,要是他们还不堪一用,霍、刘两人就全都给我滚回去种地去。”
“此计甚好,是李岩多虑了。”
李岩听完李子霄的话后,微微点点头,认为李子霄这样的安排很恰当。
(本章完)
………………………………
第382章 剿抚并用
382剿抚并用
【今天的章节奉上,求求收藏订阅了,拜托大家订阅支持一下啊!】
从十月秋末开始,徐州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行动。 。
邱广明全力主持,好在徐州一整套官员班子,还保留的比较完整,才得以让徐州的‘土改’顺利进行。
除了少数罪大恶极,贪污太过严重的官员,被当做典型抄家入狱,其他官员并没有收到牵连。
这也正是李子霄所希望看到的,大明留下的官僚系统,此时正好被李子霄暂时利用。
否则要是让李子霄此时重新组建官府,先不说人才从哪里找,就算等组建完成,估计也得半年过去了。
但这个时候,对于李子霄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他一心将精力,全都放到了白龙军的壮大上,对于地方政务全部交给钱广元和邱广明去主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州周边的土改最先完成,接着便是朝徐州之外的县城推行。
但即便是如此,‘土改’的进程,依旧收到了不少的阻碍,不少地方地主老财依旧不肯放弃他们手里的土地。
对于这种顽固不化的,白龙军的兵法半日之内便可抵达。
在连续剿灭了四五家,各县顽固不化的老古董后,徐州境内再也没人敢抗拒‘土改’了。
时间到了十二月末,经过两个多月的忙碌,徐州大部分地区的土改,基本上已经完成,每家每户百姓都分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
而剩余的田地,徐州府衙便以‘出租’的形式,交由那些大户管理,每五年续一次合同。
同时,李子霄让邱广明下令,鼓励徐州各县百姓开荒,但凡百姓自己开出的荒地,全部归属百姓自家所有。
要知道,此时徐州境内不过几十万人,田地也不过一万两千亩,要知道后世徐州,可是足有四万多亩可用耕地的。
而这个时代的徐州地区,黄河还未改道,经此而过,灌溉了大片土地,按说肥沃的土地应该更多才对。
也就说,徐州的土地完全没有到饱和的程度,大片荒地还没被开出来,李子霄就是要刺激百姓的积极性。
原本李子霄的母亲与林家商议好,希望将李子霄和林婉儿的婚事,在过年前办了。
不过,李子霄在徐州大力推行‘土改’,可是杀了不少人,被李母视为大大的不吉利,只得将婚期往后拖延。
对此,李子霄也很无奈。
倒是这次,林永年在扬州得知,李子霄在徐州推行的‘土改’政策后,极为赞赏,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他对于李子霄如此凌厉霸道的手段,却不太认同,认为李子霄太过残暴,这是儒生的一贯尿性。
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忘记了他们敌人是一群唯利是图,不肯随便放弃一丝一毫利益的吝啬鬼。
对于这样的人,谈判只是浪费功夫而已,再说李子霄可真没时间和他们打太极。
他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徐州彻底掌控在手,否则年后一旦他对外用兵,根本就没机会再进行土改了。
如果他领兵在外作战,徐州还在进行土改,那他的后院随时都可能起火。
土改的顺利完成,不仅让徐州百姓过了一个好年,就连李子霄也过了一个好年。
时间跨过崇祯十二年(1639),来到了崇祯十三年(164o)。
新年之后,李子霄再次下达命令,在徐州各村镇组建民兵队,负责维持村镇的日常秩序,并且要时常进行操练。
民兵制度,李子霄一早在永城县时,就已经实行了。
这些民兵其实就是李子霄为白龙军招募兵员,而准备的预备役。
这些民兵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操练,平日里还能维持村镇秩序,辅助官府缉拿盗贼等。
而李子霄付出的只是极其少的钱粮而已,一旦等到白龙军要扩编了,这些身家清白的民兵,就是最好的兵源。
所以,在徐州各村镇组建起民兵队,也是成了李子霄新年之后,第一项命令。
在李子霄的计划中,未来他手下的队伍,主要分为三线。
第一线当然就是,以白龙军为的野战军,他们主要是对外战争的。
第二线,就是当初将大明卫所官兵整顿后,加上重新招募的新兵,而组成的队伍,李子霄叫他们为‘城防军’。
城防军,主要的职责就是守城,维持城市秩序,剿灭境内匪寇,担任白龙军的后勤保障等任务。
至于第三线,就是各村镇的民兵了。
现在徐州百姓在经过土改之后,对于徐州府衙那是绝对的支持。
这项民兵组建的命令下达之后,李岩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在徐州各县上百个村镇,组建了各自的民兵队。
李子霄规定,民兵队可以装备简易的刀枪盾箭,暂时不会让他们装备火器。
或许等李子霄将燧枪大规模装备白龙军后,他会考虑让民兵队也装备少量的鸟铳,当然肯定是火绳枪了。
而过年之后,李子霄也将铁平良在白虎寨的兵工作坊,全部搬迁到了徐州城西的新兵工厂中。
这处兵工厂修建的规模更大,人员也更多了,李子霄这段时间可没少在徐州,淮安和扬州等地招募铁匠等人才。
而经过近半年的加班生产,兵工作坊产出的燧枪,已经全部装备白龙军的鸟铳手,使得白龙军基本完成了换装。
而白龙军淘汰下来的那些火绳枪,一方面交给城防军使用,还有一部分出售给其他地区的明军。
可以说,经过这一个冬天后,随着土改的完成,民兵制度的推行,此时的徐州完全被李子霄所掌控。
此时,就算有人想对付李子霄,徐州的百姓都不会答应,因为一旦李子霄倒了,他们手里的田地可就保不住了。
李子霄已经完成,将徐州打造出自己坚固大本营的第一步。
至于淮安和扬州,李子霄暂时还没顾上。
不过,徐州土改的消息,传到两州府之后,无数百姓翘以待,希望李子霄可以将‘土改’带到他们那里去。
反倒是两州府的那些地主大户们,一个个焦虑不安,动各种关系,阻止李子霄在他们那里进行‘土改’。
李子霄不急,他在等时机,等到过个半年一年的,等到徐州百姓将他们土改之后,过上的好日子传到淮安和扬州。
到那时候,才是李子霄真正入主两府的机会,他需要一个酵的时间。
新年之后,李子霄对于西面张献忠和李自成两股乱军的消息,更加关注了,因为他有预感,他出兵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果不其然,李子霄是二月末,等到了一个人的到来,正是此时刚刚被崇祯任命为六省总理的卢象升。
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原本在去年就应该战死的卢象升,此时偏偏活的好好的,而且更加得到崇祯的器重。
去年张献忠再度造反,李自成也从商洛山中杀出,刚刚平静的中原大地,再起烽火。
结果,张献忠刚刚再度造反,朝廷派兵平叛,结果在房县被张献忠伏击,大败,影响极其恶劣。
崇祯下旨,革除六省剿匪总理熊文灿官职,差锦衣卫押解进京。
湖广巡抚方孔炤革职,由湖北参议、分守下江防道袁继咸接任。
郧员巡抚戴东旻革职,由原吏部尚书李长庚接任,河南巡抚李仙风革职,由原山西按察副使李树初接任。
河南总兵张学任革职,陈洪范调任河南总兵官。而熊文灿被革职逮捕后,由卢象升接任六省剿匪总理。
左良玉则被以轻进贬三秩,但仍允戴罪视事,并授湖广总兵官。
受这次房县之败影响,大批官员和将领被贬官免职,同时也有大批的官员,得到升任甚至重启。
而且,崇祯甚至命令杨嗣昌南下坐镇襄阳,负责指挥官兵,对张献忠的围剿。
此时,在崇祯眼中,张献忠这股乱军的威胁,远远大过李自成,此时的李自成刚刚从商洛山中杀出来,名头不显。
闹腾的也远没有张献忠动静大,所以朝廷将围剿的重点,放在了张献忠身上。
但是,卢象升却早就看出来,河南西部巨大的危机。
河南身处中原腹地,人口众多,前年河南西部就遭遇过乱军‘光顾’,让那里变得一团糟。
随着这两年灾荒的持续从,从陕西涌入河南的流民,是越来越多,那里的气氛太适合乱军的生长了。
一旦让李自成窜入河南,后果不可设想。
卢象升名为六省剿匪总督,但南面对张献忠的围剿,此时是杨嗣昌在负责,卢象升知道自己现在过去,反而会引起杨嗣昌的不满。
所以,卢象升索性就将张献忠的围剿,完全交给杨嗣昌,而他将目光盯着了李自成这支乱军的身上。
可惜,卢象升的天雄军经过去年那一战,到现在还没恢复,而且天雄军需要放在北面,警惕鞑子的动静。
而中原地区,大部分可用之兵,此时都被杨嗣昌调走了,卢象升唯一想起的,一支可用兵马,就是徐州李子霄手上的人马了。
“卢大人,没想到你竟然亲自来了。”李子霄看着一路风尘仆仆赶来的卢象,客气的问道。
“我本来就是要去开封的,索性先来你这里看一看,你这半年在徐州闹腾的够厉害的,你可不知道朝堂上,以为你的事已经闹了好几个月了。”
卢象升笑着对李子霄说道。
李子霄当然知道卢象升指的是什么事了,还不是他在徐州弄土改的事情,在朝堂上已经不知被人弹劾多少次了。
“呵呵,是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让他们坐不住了吧。”李子霄冷笑道。
“哈哈,放心,圣上已经把这件事压下去了,或许圣上对你的做法是支持的,可惜圣上现在太不容易了,哎!”
说着,卢象升叹息一声。
李子霄心道:崇祯当然不易了,被一群只顾自家利益,丝毫不管国家存亡的‘忠良之臣’包围在皇宫里,他想做什么,估计都做不了。
李子霄将卢象升迎进,自己的都指挥使衙门,说道:“还得恭喜大人就任六省剿匪总督。”
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可是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六省军务的剿匪统帅,足以用位高权重形容。
卢象升脸色很平静,“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有何好恭喜的。
看看朝廷这几年的剿匪总督总理们,不论是五省总督陈奇瑜、洪承畴,还是六省总理熊文灿,基本上都没什么好下场。”
李子霄心道:你丫的知足吧,本来你说的这些名字里面,就有你的一份,要不是老子,你下场也好不了的。
“子乾,关于剿匪,你有何建议?”卢象升开门见山的问道。
面对卢象升的询问,李子霄心中早有答案。
“回禀大人,下官以为,朝廷剿匪剿了这么多年,却始终不能完全平定匪患。
并非因为贼匪有多强悍,实因贼匪就如星星之火,根本扑来不及,随时都能死灰复燃,再成燎原之势。
因此,关键还是得剿抚并用。”
“剿抚并用。”
听到李子霄的回答,卢象升摇了摇头,似乎对这个答案有些失望。
实在是‘剿抚并用’这四个字,说的太笼统了,朝堂中不知道多少大臣们都这样提过。
这些年来,朝廷中负责剿匪的重臣,从杨鹤到熊文灿,提出剿抚的人太多了,甚至其中力主抚的杨鹤和熊文灿,都没好下场。
“当然,剿匪并用,先得剿,然后再抚,恩威并济。并且,抚也得要有手段。
比如,每剿灭一贼,得将乱贼区分开来,那些为祸多年的贼,自然不能轻饶。
就算是要抚,也必须把他们的兵马给拆分,兵将分离,否则等他们休养生息,兵强马壮之后,他们便会随便造反。
此时的张贼,就是这种情况,当初熊总督一开始就错了。
而且必须得是先打服了再抚,尤其是不能让乱贼一失势,立马就投降,朝廷还真答应,得彻底掌握了主动权后,才能抚。”
事实上,这些年朝廷打服的贼匪并不少,不少被打服后投降的贼将,也有好多从此死心为朝廷卖命的。
其中,不乏许多都曾是贼匪中,有名的脑头目。
这些人后来哪怕清军入关后,表现的都比那些大明官兵强得多,一直在与清兵作战。
(本章完)
………………………………
第383章 出兵
383出兵
【今天的章节奉上,继续求求收藏订阅了,拜托了,兄弟们!】
“偶?你继续说。。 ”
卢象升露出感兴的神情,看着李子霄说道。
“对付这些乱贼,要先打服,再招抚,然后是安置。
至于安置的问题,也很重要,如果不能安置好,贼匪随时都有可能复反。
当年的杨鹤招抚流贼,反贼们也一度受抚,可最终还是反了。为何,只因活不下去。”
卢象升听了长叹一口气,李子霄说的,并不新鲜。
朝廷中有识之士,都能意识到这些,可关键是如何做到。
现在别说安抚了,朝廷就是打,都快要打不过贼匪了,他们四处逃窜,硬生生拖垮了朝廷。
反倒是这些反贼,在四处流窜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流民,反而让自身实力越来越强。
而之前,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之网’的剿匪之策。
其实,就是因为贼人流窜不定,而特别提出的策略。
杨嗣昌的想法,其实是不错的,把中原划分为十个战区,四个专防,六个专堵。而督师总理则专门追击。
可这种看似完美的策略,其实毫无可行性。
因为这需要太好的配合了,对于队友的要求太高了。
而事实上,如今大明朝廷最缺的就是配合,总有各种猪队友扯后腿、掉裤裆。
这就导致非常尴尬的一幕,朝廷的大军根本堵不住,也围不了,反贼们总能逃出包围圈。
而贼匪无根据之地,四处流窜作战,最主要的战术,就是避实就虚,专门到处流窜。
反贼们瞅准一个空当,就往朝廷大军防守虚弱的地方,打一仗抢一票,壮大实力。
他们都不需要生产,直接就靠抢掠,甚至通过裹挟,只要主力不失,他们的队伍便越打越多。
说到底,还是地方武备松驰,面对贼匪的流窜突袭,一点防守都没有,根本顶不住,连援兵都等不及。
看看此时大明各地那些糜烂的卫所官兵,就知道了,面对铺天盖地蝗虫般杀来的乱军,指望他们守住城池,等待援军根本就是奢望。
而负责征剿乱军的那些各路朝廷兵马,也是问题多多。
先不说吃空饷,克扣,欠饷,缺乏训练,军纪松驰等等问题,这些简直就是此时大明军队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了,根本杜绝不了。
而有时候,这些大军军队在各地剿匪,却反比贼匪还要为恶更多,更加引当地百姓对朝廷的反感。
如此一来,这就等于将更多的百姓,推到了反贼乱军那一边。
当然,使得贼匪剿之不尽的,最深处原因,还是如今大明地方制度,早已经糜烂了。
豪绅地主们占尽田地,还拥有各种特权,把赋税转嫁到失地破产的基层百姓头上,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无数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他们除了造反,实际上别无选择。
正因以上种种,才使得朝廷是越剿匪,匪越多。
卢象升之前几年,就一直呆在地方上,是深知这些情况的。
因此,他对于自己出任六省剿匪总理,是一点也没有高兴。
因为他心里清楚,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大明的匪患是剿不尽、杀不完的,从一开始,他就是在打一场,永远没有胜算的仗。
此时的大明,就算一个病入膏肓的重病患者,虽然理论上还有治活的可能,可是实际临床操作上,却几乎完不成。
“大人手上需要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兵马,并且需以大人马是瞻,以此征剿贼匪,每剿一贼,抚平民众,安抚百姓和降寇,如此才有希望。”
李子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虽然看似有些太天真,可也是唯一的办法。
只不过当中的难度有多大,反正李子霄是不抱希望的。
“调各地的兵马剿匪,那些士卒多不堪用,还反而容易祸害地方。
尤其是在朝廷总是欠饷,无法及时给钱粮的情况下,从各地调来的兵越多,乱子只会越大。
他们其实不但起不到多大作用,反而是在恶化形势。
因此,下官以为,剿匪之兵,并不是越多越好,各省的兵马不需多,让他们呆在自己的防区,做好防守就足矣。
要剿匪,关键还得靠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
李子霄最后一番言论,倒是卢象升眼前一亮,甚至与他的一些想法是不谋而合。
“大人手下的天雄军操练多年,更是历经与鞑子的血战,不仅纪律严明,而是是一支百战之师。
如果再加上,下官现在操练的这支兵马,完全可以以此组建剿匪新军,负责围剿乱军,让其他各省官兵回家,负责自己防区的本职工作就行。
朝廷还需要调拨足够的粮食,用于安抚百姓,以及安置投降的乱军,如果一来,给我们三到五年的时间,或许有希望解决中原匪患。”
那些各地的官兵,其实并不好用,如左良玉这种跋扈悍将,现在朝廷根本都调不动他。
既然如此,还要他们干什么,反倒不如让他们回家守住自己地盘,不让乱军进去就行了。
只要各地的驻军,都能在乱军来到的时候,坚守一段时间。
后面的剿匪大军便可抵达,根本不会有乱军的生存空间的。
说到底,其实这个时候的流匪们,并没有正面跟官军对抗的能力。
他们靠的,还是‘避实就虚’的流窜游击做战,靠偷袭、伏击等手段打击官军。
其实,后世天朝大名鼎鼎的‘游击战’,咱们的老祖宗早就玩的烂了。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各种奇人层出不穷,古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
而历史上,明末早期在流匪中,名声不显的李自成,很快就会突然就强大起来了。
也并不是他真的一下子就厉害了,一方面是因为他进入了一片合适乱军滋生的地区,喊对了口号,获得了大量活不下去流民们的拥护。
只要有了足够多的人,他便可以组建蝗虫大军,席卷那些朝廷大城,获取粮食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