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微臣愿立下军令状!若是供呈给圣上的银子到时少了一两,微臣愿以项上人头抵罪!”
“过了……过了啊!明轩,你我虽为君臣,却更似亲人。区区银子怎能跟你相比,此话以后休要再提!”赵佶板着脸佯怒道,然后只见赵佶话锋陡然一转:
“这新的谍报机构放在市舶总司衙门总要有个名称吧?明轩心中可有打算?”
“请圣上赐名!”
“衣锦还乡,古人所尚!就叫锦衣卫如何?”
“……啊?!”
“明轩的意思是……锦衣卫这个名字不好?”
赵佶没有想到薛明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眉头微皱诧异的道,他心中有些小不爽了,
薛明准备用汴京城的那些泼皮无赖作为新设的谍报机构的主要力量,赵佶并没有多大的意见,说实话赵佶根本就不看好薛明的这个设想。
如今薛明想要用汴京城的泼皮无赖做细作,在赵佶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借口。
“衣锦还乡,古人所尚。”
赵佶其实是一语双关。
薛明如今的身份,早就可以称得上的衣锦还乡了,而那些人都是什么身份?又有几人能够有资格穿上锦衣?
如今既然薛明执意要这样做,赵佶自然不会吝啬这么个名字,也算是表示下他对那些人小小的恩惠罢了,有了这名字,那些泼皮无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穿锦衣了。
不用出任何力,就能收买下人心,何乐而不为?
只是赵佶没有想到薛明会对这个名字表露出反对的意思。
“没有!微臣绝无此意。”
薛明心思电转间却是已经看出了赵佶取锦衣卫这个名字的用意了。心中苦笑之余,却又大大的松了口气。
在听到锦衣卫三个字的时候,薛明差点没有以为赵佶也是跟他一样穿来大宋的了,要是真是这样的话,那事情就实在是有的玩了。
好在,赵佶很明显不是。
“那你这是……”
“微臣只是觉得圣上这锦衣卫之名取的太好了,想来那些人听到陛下的赐名,一定会感激的痛哭流涕,叩谢圣上大恩。”
薛明抹了把头上的冷汗,不要钱的将马屁送给赵佶。
锦衣卫啊……
“哈哈,好,那就这样定了,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就在市舶总司衙门下辖吧,至于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就辛苦明轩你了。”
原本心中还因为薛明和福庆公主接连遇刺有些抑郁的赵佶,心情顿时大好,大笑着就将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塞到了薛明的怀中。
锦衣卫指挥使司……锦衣卫指挥使……
是巧合还是天意?薛明苦笑不已。
……
政和三年十月初一,余国公、大宋左丞相张康国在汴京城出殡。大宋朝满朝文武尽数齐聚,汴京城内白幡遮天,万人空巷。
赵佶虽然没有亲自现身,却是命荣王爷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薛明代天为张康国扶棺归葬,不管张康国前如何,至少死后赵佶给他的荣耀却是一时无两。
张康国的风光大葬之后三天,赵佶再次连续三道诏书诏告天下。
第一道诏书,册封皇长子赵桓为太子,福庆长公主殿下为淑德公主,端国公主赵宁缨为瑞国公主晋余深为大宋朝左丞相、枢密使,杨时为参知政事
第二道诏书,银夏大捷,加封银夏制置使种师道为太子少保、左柱国其余银夏军各级将领、上下兵卒封赏无数金紫光禄大夫、钦命犒军大使、开封府知府薛明加封为太子少师
第三道诏书,市舶总司衙门下辖市舶总司御银衙门更名为市舶总司钱庄衙门,即日起接掌户部行之交子、金银制钱等诸般权限市舶总司钱庄衙门筹备新币行、6续回收各路各府之前所行交子等诸多事宜市舶总司衙门新设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监察天下,检举枉法,薛明为锦衣卫指挥使。
三道诏书以前所未有的度,很快就传遍大宋朝各地,天下士农工商无不为之一震,欢欣鼓舞者有之,愁眉不展暗地骂娘者同样大有人在。
储君,关系着大宋朝国本,只要有了储君,就代表着大宋朝就可以一直安稳的延续下去。当然,国祸诸事,那是皇帝应该考虑的。
这三道诏书,汴京城中的很多人都只猜到了第一个,却甚少有人能够猜到后面两个。就算是第一道诏书,也让很多人心中有些失望。
………………………………
第589章
第二道诏书,种师道为太子少保、薛明为太子少师,只能说赵佶的动作太过神了。太子之位刚刚立下,就已经开始为太子扶持臂膀了。
只是种师道的封赏还说的过去,可是薛明这一次银夏之行的功绩虽然大多没有宣诸与众,不过汴京城中那些个消息灵通的勋贵们却是或多或少都清楚一点儿,很多人都知道,如果没有薛明,怕是现在大宋朝应该诏告天下的就是银夏城失守、西夏三路大军陈兵黄河北岸了吧?
一个不高不低而且只是虚衔的太子少师,无论是以功绩来论,还是以赵佶对薛明的宠信来说,毫无疑问都是有些太少了。
不过,第三道的诏书,却是瞬间解决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本来很多人都想看看以薛明的身份和年纪、资历,这一次赵佶还准备怎么给薛明升官呢,不曾想赵佶显然要比一些人要清楚的多,仅仅是给了薛明一个太子少师的虚衔,真正的封赏却是在市舶总司衙门的实权上下了功夫。
市舶总司钱庄取代户部行交子权限,岂不是说薛明如今已经是大宋朝最为富贵之人?只要他想,市舶总司钱庄衙门,可以为他提供无数的银子?再配上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监察天下的大权,如今的大宋朝,怕是左丞相已经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手握市舶总司衙门、钱权皆掌的薛明,才是大宋朝赵佶这个皇帝之下,最有实权之人吧。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三道诏书一出,台谏一片沸腾,雪花般的弹劾奏章齐聚赵佶案头,御史台数十位御史更是直接跪在了赵佶勤政殿大门外,死谏赵佶。
“他们还在殿门外?”
赵佶扔下手中的笔揉了揉额头,满脸疲惫的扫了一眼躬身侍立在一边的李彦,皱眉道。
“回官家话,御史大夫洪大权还有二十余位御史都还在殿门外跪谏,请官家收回对市舶总司衙门锦衣卫的成命。”
李彦悄悄看了赵佶一眼,低声道。
“那就让他们跪着。”
赵佶听到李彦的话,顿时怒不可遏的高喝道。
见到赵佶如此,李彦慌忙躬身不敢接话。
原本李全德和李彦都是赵佶身边最为信任的两人,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在薛明异军突起之后,李彦感觉自己已经渐渐开始远离大宋朝的核心,慢慢的开始。
无论是在赵佶身边也好,还是在福庆公主那边也好似乎都不是那么吃得开了,尤其是在福庆公主面前,因为李彦之前都是多方下注,哪边都想要讨好,结果这些日子以来,他李彦甚至连福庆公主的朝华宫连门都没有进去过。
而李全德呢,在赵佶身边的地位愈的重要,他呢,则是慢慢有边缘化的趋势。这让李彦心中也是愈的惶恐。
在深宫之中,到了他这个地位,向来都是作威作福,一旦或者失势,那最后的结果,用凄惨两字来形容似乎又实在是太过简单了。
就连李彦自己都知道,莫看他跟李全德两人平日里称兄道弟,可是真正到了死存亡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关头,怕是都是那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货色吧。
“官家,那些个台谏言官,都是恨不得天下不乱,郡公大人有功于社稷,市舶总司更是事关我大宋国本之事,不要说监察天下就算是撤掉台谏……”
“嗯?”
赵佶原本听到李彦的话,眉头已经渐渐开始舒展,可是到了后面听到李彦说要撤掉台谏,却是陡然眉头一皱不悦的冷哼道。
李彦听到赵佶的冷哼声心中顿时一惊,不由惊出一冷汗。
御史台,简称台谏。台院、殿院、察院三者负责监察朝武官,风闻奏事,上自皇帝下自群臣无事不可谏,乃是自高祖时期就定下的规矩,李彦说撤掉台谏,不仅是犯了祖宗忌讳,更是想让赵佶面对天下士子悠悠之口,怎能不让赵佶心中不满?
大宋朝本来这些年朝纲就不是很稳,若是赵佶冒然将御史台给裁撤了,怕是立马就会招致天下悠悠之口,这等犯忌讳的大事,就算赵佶有心,却是绝对不能做的。
赵佶其实心中已经是烦躁莫名了。御史台的御史们的反应,显然有些出乎他意料之外。
在最初的时候,赵佶只是想着薛明在官阶上因为资历和年纪的限制显然已经是无法继续再往上一步了,毕竟若是以薛明金紫光禄大夫的身份,怕是要是再继续升官就只能封国公了。
可是薛明毕竟还是太过年轻了,赵佶倒是可以不惧朝中诸臣的悠悠之口,可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宠信之举给薛明带来一个恃宠而骄的恶名,更何况薛明在银夏城的一些功绩,根本就说不清楚,冒然给薛明高位,只会给天下人留下薛明完全凭着福庆公主和皇帝的宠信才步步高升的想法。
本着保护薛明的目的,在跟薛明和张商英等人商量之后,才有了赵佶的那第三道诏令。既然官阶上不能给薛明继续往上升,那么就在实权上给薛明以补偿吧。
说实话,在最初的时候,薛明只想着能扔锦衣卫得到赵佶的认可,可以光明正大的行走在大宋朝境内就可以了。却是没有想到赵佶竟然给了锦衣卫监察天下这样的大权,更是没有想到赵佶会将薛明之前提到的交子行这样的大事交给市舶总司衙门钱庄。
权钱之间,有了权,钱么也许就不会太缺了。可是若是在有了权的同时,还能掌控整个大宋朝的国库钱粮之事,那就可以说,市舶总司衙门已经是大宋朝的无冕之王了。
偏偏无论是市舶总司衙门还是锦衣卫衙门,都是在薛明一个人的掌控之下,这就不能不让人眼红了。
当然,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锦衣卫衙门的监察天下之权以及市舶总司衙门钱庄可以行交子的权限,却没有看到这其中隐藏的弊端或者说危机。
………………………………
第590章
因为户部交子之事,已经弄得大宋朝是天怒人怨,赵佶这个时候命市舶总司衙门钱庄接掌交子行诸事并研究将交子赎回等诸事实在是将一个烫手的山芋扔到了薛明一手执掌的市舶总司衙门手中。天籁小说
这件事,有利有弊。
好处就是,如果薛明操作得当的话,那么他将收获整个大宋朝无数普通姓的感谢,成为大宋朝仅次于赵佶之下的无冕之王,可是若是薛明的市舶总司衙门操作不得当,甚至还让交子更不值钱的话,那么薛明不仅将让他自己身败名裂变得千夫所指,更能让整个大宋朝变得民不聊生。
这样关乎国本的大事,就连薛明自己在听到赵佶的诏令时候,也是大吃一惊。
虽然说,从他筹备市舶总司衙门银行一开始,他就有让市舶总司衙门银行取代户部的野心,可是那毕竟还是野心不是?野心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更不要说要让市舶总司衙门完美的行货币并且不至于向后来的交子那样变成草纸,并且还能让大宋朝的姓们满意,实在是难于登天。
好在,赵佶还给了薛明市舶总司衙门行金银制钱的权利,这也应该算是赵佶小小的给薛明的一点点儿补偿了。
当然,御史台的御史大夫洪大权等人之所以跪在勤政殿门前死谏,这个死谏谏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市舶总司下辖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的监察天下的大权。
因为,锦衣卫监察天下的大权,实在是抢了台谏御史台的饭碗啊,由不得洪大权不紧张、若是真让锦衣卫做了御史台做的事情,怕是他还有整个御史台的数十御史就要回家卖红薯了。
“你去告诉那些人,就说朕累了,如果他们原意跪着就继续跪着,不愿意就等来日朕会让明轩一定给他们一个满意答复。”
赵佶揉了揉脑袋,无奈的道。
台谏的这些御史难缠之极,可是由于组训,赵佶又不能真的将他们如何,所以这个时候,他能做的也只能是将这个棘手的事情扔给薛明来解决了。
好处总不能都让薛明得了不是?
更何况,赵佶其实心中还有别的打算。
台谏的言官们拘于组训不能杀,可是锦衣卫不是士子吧?好用的时候就用,不好用的时候,杀上一批解解恨,岂不是刚刚好?
帝王之心,实在是难以揣测!
“摆驾朝华宫。”
赵佶不耐的对着李彦摆摆手,皱眉道。这些日子,赵佶愈的感觉对李彦有些厌烦了,如果不是顾忌往日的情分,而福庆公主那里又用李全德很是得心应手,赵佶却是不怎么想见到李彦的。
“官家,阎昭仪今夜侍寝……”
李彦听到赵佶的话心中顿时一惊,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今天是李彦在赵佶身边当值,李彦已经答应了阎昭仪今夜会让赵佶去阎昭仪那里安寝,甚至在此之前赵佶也是已经答应了去阎昭仪处就寝,可是李彦怎么也没有想到赵佶竟然会又变卦了。
李彦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因为他一个拍错的马屁,让他今天准备的一切全都成了一场空。
正在前行的赵佶听到李彦的话扭头冷冷的看了李彦一眼,冷哼一声径直拂袖离去,留下瘫软在地不断叩的李彦。
李彦近二连三的哪壶不开提哪壶,若不是看在他以前侍候还算用心的份上,这个时候应该已经被内殿直禁军给拿下了。
……
御史台跪在勤政殿前死谏这样的事情,若是换做以往怕是早就在朝野上下传的沸沸扬扬,可是这一次,不仅是赵佶选择了每日里派太医盯着那些个御史们、定时给他们强制的喂饭外,其余去是根本不管不问。
赵佶如此,左丞相余深、右丞相张商英以及朝中诸多的大佬,也都是罕见的对御史台的这一次集体行动保持了沉默,以冷眼旁观之态看着御史台的拙劣表演。
不过这一切,都跟这场风波的主角儿薛明没有任何的关系。
汴京城外九十里亭,却是被大批穿着锦衣、腰间尽皆挂着虎头模样腰牌的彪悍壮汉给团团围了起来。这些个锦衣壮汉,不是满脸横肉就是眼神阴狠,身上的那凶煞和泼皮气息,即便隔着老远也是能够让人给嗅到。
官道上进出的行人实在是太多,老远看到这些个凶神恶煞的锦衣壮汉,无不赶紧低下头躲了开来,似乎怕被这些个地痞无赖给寻个由头给找了茬,个个都是如避瘟神。
九十里亭那是格外的空旷。
数辆还悬挂着白绫的马车安静的停在亭外,不大的小亭内,摆了一桌酒席,席面两旁却是满当当的坐满了人。坐在最上的青袍年轻人不是薛明又是谁?
依然穿着素色麻衣头顶白绫的李文星坐在薛明左手第一个,在李文星对面则是如今是市舶总司江河司同知、当今郑太后的堂弟郑新。
在他们两人之下方和、杨度、李文星、赵壹、李邦彦等一干人市舶总司的头头们尽皆在列。这些人,算是薛明如今在大宋朝内全部的班底了。
除此之外,汴京城内之前听命于薛明的那些个堂口,除了一些确实平庸的继续混迹在市井中充当锦衣卫的外围人员外,其余有些才干尤其是忠心的各个老大们,都已经摇身一变由不入流的地痞无赖变成了锦衣卫衙门中的官差了。
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薛明的作为,算是真正让汴京城的官员们见识了,什么才叫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席间的气氛有些沉郁!
“大人,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了?那些个台谏的言官们可是都还跪在皇上殿前呢。”
似乎比数月前更显得肥硕的杨度扭头看了看亭外护卫的众多锦袍大汉,笑眯眯的道。他嘴上说的看似有些担心,可是说到那些台谏言官们时候的戏谑味道,却是谁都能听的出来的。
显然,杨度也是察觉席间的气氛有些沉郁,所以才故意如此来缓和一下气氛。
………………………………
第591章
“大人实不该如此冒险!蔡国公让台谏如此,此时大人如此肆用锦衣卫,怕是更给了那些言官们口舌啊!”
市舶总司衙门内的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外人也许知道的不多,可是做为市舶总司衙门同知的李文星却是很清楚,虽然早在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还没有得到赵佶批准之前,薛明似乎就一直在为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做着准备,可是事实上到如今锦衣卫还只能算是个空壳子而已。
今天跟着薛明出来的这些像泼皮更多一点儿的锦衣卫们,已经算是如今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里面全部的武力了。
这些人,将会护送李文星一路回到庆远府,然后三分之一的人将会继续留在庆远府组建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在汴京城外的第一个分司。另外三分之二的锦衣卫则会从庆远府出,前往广南西路各个城池开始铺设锦衣卫指挥司各地的分司。最后再以广南西路为中心,逐步将锦衣卫指挥司衙门辐射到周边如广南东路、四川府、成都府等大宋朝整个西南各路、各州、各府。
而李文星呢,虽然如今在吏部已经是丁忧的白身,不再有任何官面上的身份,可是在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中,却是另外多了一层身份,那就是锦衣卫同知,当然他这个锦衣卫同知的身份是不能公诸于众的,而他也将会是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在广南西路、广南东路、四川府、成都府乃至大宋朝东南、西南各路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的直接掌控者。
除了锦衣卫衙门外,市舶总司衙门内如江河司、指挥使司、市舶司、钱庄这些机构也都会以东南、西南等地为优先展方向,率先在这些地方铺陈开来。
市舶总司衙门各项事务刚刚开始,锦衣卫本就力量不是很大,薛明这样的一种安排,更是直接抽空了本就人手极度匮乏的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内过九成的人手,将这九成的人手投入到是个人都知道完全是鞭长莫及的西南和东南边疆,是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很明显是有些不够理智。
薛明的根基是在开封,而且看赵佶的意思显然也准备继续让薛明留在汴京城。作为市舶总司衙门和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的掌控者,无论是市舶总司衙门还是锦衣卫衙门以及市舶总司衙门下辖的各司,如何扩展到大宋朝各地,最为合适的自然就是以汴京城为中心,然后逐步推进铺陈到大宋朝全国各地。
可是如今薛明却偏偏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仅仅是打算在汴京城和大名府、应天府等少数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设置各司分支,而将市舶总司衙门尤其是锦衣卫衙门的绝大多数人手都派到了李文星身边,优先铺陈距离汴京城最为遥远的西南边陲、东南等地的分司,实在是太过舍本逐末了些。
薛明这样的选择,别的原因李文星不知道,当然就算是知道也没什么。至少在目前的他看来,薛明这样安排市舶总司其实还是为了他考虑,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他整个李氏一族考虑。
地处广南西路的庆远府实在是距离汴京城太过遥远了。虽说广南西路这些年甚少战事,可是却也不是很是安宁。广南西路等地的苗羌等族跟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太安宁,深山老林密布的广南西路,更是催了为数众多的巨匪大盗乃至乱民叛匪。
让这么多的锦衣卫跟着离开,除了保护他的意思外,更是为了照顾李文星。这一去的时间或许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却是能够改变太多的东西。
在李文星看来,薛明这样舍本逐末的安排市舶总司的各司分支,其实就是不想让他距离他们这个核心太过遥远而被疏远,所以才不管不顾依然让李文星来掌控庆远府各地市舶总司衙门分司的铺陈。
锦衣卫的服饰太过招摇,如此大张旗鼓的离开汴京城,不用想也会知道定然会引来朝中那些对薛明抱着敌意和嫉妒的朝臣们的攻讦,更不要说台谏的言官们此刻正在动数十年没有过的死谏了。
这份情谊和信任,自然让李文星感觉难以承受。
起身扶起眼眶已经泛红的李文星,薛明笑着擂了他一拳道:
“谁让你当初主动挑衅本官的,这一辈子你是只能给我做牛做马了,你可不要怪我就好。”
“子自觉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当初挑衅了大人!”
李文星脸色有些泛红,似乎想起些什么,坦然道。
听到李文星的话,最喜欢搞怪的杨度更是直接出一声怪叫,捂着鼻子一边跳着躲闪一边甩着袖子道:
“这马屁拍的……香薰九十里啊……”
九十里亭内的众人见到杨度如此顿时一片轻笑。亭内因为离别的伤感气氛却是瞬间少了不少。
“此去路途遥远,不安排一些人照顾你和,我又这么可能放得下心?”
见到李文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