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改造计划-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九十里亭内的众人见到杨度如此顿时一片轻笑。亭内因为离别的伤感气氛却是瞬间少了不少。

    “此去路途遥远,不安排一些人照顾你和,我又这么可能放得下心?”

    见到李文星还要说话,薛明摆摆手打断他的话继续道:

    “蔡京当初还在左丞相位上的如此尚不能将我如何,如今仅仅靠着那些台谏的言官们实在是翻不了多大的风浪的,更何况那些言官们要是真心为国死谏么,说不定我还真不会弄得这么张扬,可是你看看那些人,哪一个又真的想死又愿意死了?

    更莫说,有些事情如今我还不好说的太过清楚,不过想必用不了多长时间子就会明白了。我今天如此安排市舶总司各司还有锦衣卫,其实也不全是为了你!本官可是只喜欢女人尤其是美人的。不要弄得本官很有龙阳之好好不好?”

    “路途遥远,子早些上路吧,有他们这些人护卫在你身边,我也就放心了。”薛明拍拍李文星的肩膀,出声道,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又见面了!”

    听到薛明这有些语焉不详又像是隐晦提醒的话,李文星心中一动,似乎想到了某个可能。
………………………………

第592章

    “下……属下遵命!大人保重!”

    李文星的话,让薛明不由微微一怔,其余杨度、李邦彦、方和、李邦彦、赵壹等人听到李文星这句话,脸上神色也是无不一变。

    下官到属下,两个看似变化不是很大的称呼,却是透露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这算是李文星在隐晦的表达他对薛明的投效之意么?

    对一众下属的神色薛明都看在眼里,李文星这突然的袭击,让薛明心中很是有些无奈,不过他也不想强制的纠正什么,称呼什么的,都是嘴上功夫,日后的时间还长,笑着用力拍了拍李文星的肩膀薛明正色道:

    “保重!”

    随着朝阳升起,五辆马车在数穿着锦衣骑着高头大马的彪形壮汉的护卫下离开汴京城。

    ……

    御史台的数十个御史们在蹦跶了几天之后,见没有得到预先想要的回应,尤其是赵佶更是铁了心不管他们任何人的死活,在没有人真的抱有死志的情况下,一干御史们闹出来的四箭闹剧只得灰溜溜的收场。御史大夫王安图上表请辞,不过盏茶功夫就被宫内下旨同意。

    王安图算是这个闹剧中唯一的牺牲品了。

    随着御史们死谏闹剧的收场,热闹了很久的汴京城终于再次回复了平静。不过,大宋朝的朝堂上,另一场没有硝烟的争斗正在拉开。

    十月初,知大宋建康府的吴潜被赵佶下诏迁为饱经天灾和战火摧残的秦风西路安抚使,因为银夏城就在秦风西路安抚使治下,而秦风西路各地更是直接同西夏人接壤,所以秦风西路安抚使这个位置实在是个烫手的山芋,在吴潜之前却是已经足足空出了半年有余没有任何人愿意接手。

    吴潜接掌秦风西路安抚使这个烫手的山芋,确实是升官了,可是在朝中很多人看来,却实在是不算什么好差事。不过吴潜离开应天府,却是又空出了一个绝佳的晋身位置。

    那就是大宋朝南京的应天府知府!

    从吴潜升官,大宋朝内无数双的眼睛都盯上了这个肥缺。

    政和三年十月中旬,这个肥缺终于要有所归属了。

    勤政殿,李全德手持拂尘从殿后转出,尖声道:

    “圣上驾到!”

    殿内已经侯了许久的群臣们闻声齐齐整肃衣衫,躬身倒地,山呼万岁。随着这山呼万岁的声音,赵佶从殿后走出,看了看下方一众群臣一眼,缓缓走到龙椅前坐下,说道:

    “诸位卿家都平身吧。”

    “谢圣上!”

    群臣听到赵佶话,再次山呼而起。

    朝会开始,各部按部就班的依序上前禀报这些日子在大宋朝境内需要赵佶知道或者需要他决断的事情,噰长而又乏味的对白,让站在文臣一列前方的薛明很是有些昏昏欲睡之感。

    严格说来,他上朝的次数实在是屈指可数,虽然早就有准备这朝会会是很乏味,却没有想到比他想像的还要无趣的多。

    薛明却不知道,这满殿的群臣看似很多都是低眉垂目的聆听乏味的平常对白,却是有大半人的心神都停在他身上。

    虽然说因为资历、年龄和底蕴的问题,薛明还不能真正的在朝中格局中占上一极,可是谁都知道。假以时日,甚至是用不了多久,这朝堂上在张氏一族、理学一派、宗室力量之外,定然会再次多出一股任何人都不能小觑的力量。

    资历和年龄是问题,可是却也是最大的优势不是?朝中那些巨头们,哪一个不是垂垂老矣?而薛明才多大?就譬如如今,薛明说的话已然是朝堂上不能忽视的声音了。

    ……

    等到户部侍郎最后退下,勤政殿内陡然变得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该说的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已经都完了,剩下的就该进入今天真正的正题了。

    “别的事都已经议妥了,各地战事也都告一段落,西夏人短时内当不会再有南下之举。”

    赵佶的精神今天似乎有些不太好,半倚在龙椅上,

    “早些日子朕让吴潜接任秦风安抚使,如今南京应天府却是少了个主事之人,还有台谏御史大夫的人选,如今也是空缺,诸位卿家可有合适的人选?”

    吴潜自然不是突然就被擢升到秦风安抚使这个烫手的山芋位置上的,早在吴潜被擢升之前,京中已经有风闻赵佶一直在物色接掌秦风安抚使的人选,从赵范改任江淮制置使之后,秦风西路安抚使这个位置就一直空着,不是赵佶不想着人接掌,而是秦风安抚使这个位置实在不能算什么好位置,京中各派对这样一个封疆大吏的位置都是兴趣缺缺,正好当时银夏制置使种师道动银夏之战,这件事也就这样拖了下去神寂。

    银夏之战刚刚开始,京城周围各地不是地震就是大旱,然后就是让赵佶焦头烂额的汴京城饥荒,饥荒刚刚解决,李良度就立马携大军南下报复,紧接着就是四川、秦风两地战事骤起,眼看着西夏人都要打到汴京城了,赵佶天天想着怎么灭火呢,哪里还有心思来关注那个一直没人愿意接掌的秦风安抚使。

    事情拖到现在,总算是各地的火都灭了,而且结果还是乎寻常的让人期待,赵佶再怎样也不能继续任由秦风安抚使这样一个负责汴京城屏障的要地也是鸡肋之地的要职给一直空缺不是?

    本来京中的朝臣们都还担心的不得了,怕赵佶会将这样的烫手山芋丢给他们,却不曾想,最后竟然会落到已经在应天知府的位置上坐了足足数年之久的吴潜身上。

    不过想想吴潜一直以来的为人和为官,似乎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交给他也算是最为合适的了。

    开封府和应天府,一个是帝都,一个是陪都,开封知府的位置自然要比应天知府要高上那么几分。不过要是真正的让朝中各个大臣们选的话,怕是十个人里面会有九个人都会选择当应天府的知府,而不是比应天知府要重要上不少的开封府知府。
………………………………

第593章

    为何?

    因为开封府是大宋朝的帝都,也许在汴京城的大街上,你随便抓一个人,背后牵出来的大腿都会是很粗一根。根本惹不起啊!

    应天府就不一样了,虽然是陪都,可是毕竟也是大宋朝的都城不是?繁华什么的跟汴京城实在是差不多了多少,可是在应天府做知府可就要轻松的多了。

    赵佶的话,让殿中一干屏气凝神的群臣们精神无不为之一振,重头戏终于来了。

    只是开封府知府的薛明位置虽然是在文官前端,可是毕竟同余深、张商英、王黼、袁成、杨时等人还有六部尚书有一点点儿差距,所以站的位置虽然是前端可是却是在前端靠后的位置。

    薛明瞄了一眼队列前方,现张商英也在回看他。两人目光一触,会心一笑。

    “禀圣上,臣以为,大理寺少卿赵末赵大人行事得体,为国分忧不少,实为佳才,若是命赵少卿为台谏御史大夫,最为合适不过。”

    抢先出来说话的,是参知政事袁成的门下工部侍郎王全安。作为工部侍郎的王全安,已经是从四品的官阶了,朝会之上自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身为大理寺少卿的赵末也在大殿之上,他跟另一个大理寺少卿赵圩说是宗室之人也不为过,不过两人虽然都姓赵却都是极为偏远的旁支了。

    若不是他们两人跟嗣秀王赵世将有着一份血亲的关系在,大理寺少卿的位置,却是轮不到他们两人的。

    听到王全安的话,薛明眉头不由微微一挑,抬眼朝斜后方的赵末看去,却现赵末竟然也是一脸惊讶莫名之色。显然,在事先,没有任何人告诉过他这个事情。

    御史大夫,掌管台谏,已经是能够跟大理寺卿荣国公赵链平起平坐的人物了。而由于台谏的特殊性,在实权上更是要远大理寺卿。

    若是赵末真的能够从大理寺少卿一跃成为掌管大宋朝台谏的御史大夫,用鲤跃龙门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

    不过赵末很清楚,赵佶一向对宗室的戒备之心的,而他呢因为有着一份宗室的身份在,又是御史大夫这样的要职,根本很难得到赵佶的肯,可是为什么嗣秀王还要将他推出来呢?

    赵世将和袁成等人这是要做什么?薛明将满殿群臣的神色尽收眼底,却是一时间有些弄不明白了。

    赵佶显然也没有想到赵世将等人竟然有胆子将手伸到御史大夫这样事关皇帝耳目的要职上。虽然说一直以来赵佶和宗室之间的关系不睦是朝中人尽皆知的事情,可是毕竟大家都是同种同源,宗室中的那些巨头们虽然心中有着各样小算盘,可是赵佶毕竟还是名正言顺的大宋朝皇帝,所有平日里虽然有着各样小动作,却也不敢做的太过过火。

    台谏是赵佶的耳目,也是他的刀子,帮他盯着朝中官,虽然如今的台谏三衙其实早就不是太祖立国之时的台谏,而赵佶对台谏内的御史们的掌控力度从对薛明的死谏之事就能看出一二,可是却依然还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赵世将等人将手伸到掌管台谏的御史大夫这个要职上,这已经是不能用野心两字来形容了,而是直接触及到赵佶这个大宋朝皇帝的底线上来了。

    不管赵世将和袁成等人是真的想要将赵末给推上御史大夫的位置上,还是仅仅为了试探赵佶,这都是等于裸想要在朝议这样的重大场合给赵佶添堵不是?

    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胆子?

    本来精神就不是很好的赵佶脸上已经是满脸青气了,一双眼睛却是阴森无比的在已经是满头大汗的袁成身上转悠着。宗室里的那些人,不是第一次挑动他的神经了,可是这一次尤其让赵佶火大,为何?因为一直以来赵佶都是那样的信任袁成、杜范等人,引为宫中侍讲,可是如今换来的却是裸的背叛,赵佶又这么能不恼怒。

    王全安是袁成的门下,是理学一派的少壮派,可是却也只是一个工部侍郎而已,如果不是背后有袁成指使他,他又怎么敢自作主张的如此来挑动赵佶的神经。

    显然,赵佶心中此刻已经将袁成恨极。

    恰在此时,殿中队列里却是又有一人站了出来,沉声说道:

    “臣以为王大人此话是大大不妥,赵少卿为宗室中人,岂能执掌国之耳目,此等有违祖制大逆不道之举,为臣恳请圣上治工部侍郎王全安忤逆之罪。”

    忤逆可是要诛九族的大罪。虽说大宋朝有刑不上是大夫的祖训在,可是这人给下的罪名也足够王全安好好的喝上一壶了。

    殿中心思各异的群臣无数道眼神顿时齐齐投注在刚刚说话之人的身上,才现说话的人竟然是枢密院枢密直学士康则仕。

    枢密院自然是属于武官也就是军方的了。虽然说枢密院是大宋朝武将一系的,可是掌控枢密院的人却是文官不是?

    枢密院现在是谁当家?那么康则仕背后站着谁似乎不用可知了。

    张家跟理学一派明争暗斗并不是什么秘密,若仅仅是理学一派想要挺赵末张商英这样做倒还好说,可是眼下明显是赵世将跟袁成等人达成了某种协议,张商英这个时候出头可是要将嗣秀王赵世将得罪的死死地,几大嗣王,除了荣王赵与芮外,其余几王可是从来都是同气连枝的。

    张氏一族在朝中的处境自张商英后那是每况愈下,张商英这么时间以来也都是勉强维持着局面而已,甚至有时候连他自身都有些难保的趋势,这个时候强出头,自然可以得到赵佶的好感,可是赵佶虽然是皇帝,却远远没有达到对整个大宋朝如指臂使的地步不是?

    面对皇帝和宗室之间的角力,袁成等人参与进去已经算不上什么明智之举了,张商英走这一步似乎从哪看都不是什么好棋啊。

    薛明看了看张商英,只见张商英面色不变,似乎殿中这生的种种跟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一般,让薛明一时间也猜不出这个老狐狸心中到底是做的什么打算。
………………………………

第594章

    “圣上,赵少卿虽是皇姓,却早就跟吾皇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否则也断不会成为大理寺少卿。康大人不问青红皂白血口喷人,还请陛下明鉴。”

    王全安只是经过短暂的惊慌,随即马上拜伏于地大声喊冤道,甚至还有倒打一耙的趋势。自始自终王全安都没有看过一眼他的恩师、一直带着疑惑震怒难以置信等各种复杂之色看着他的袁成。

    袁成的神色不似作假,却又让人当不得真。毕竟,在这个尊师重道跟甚父子之情的年代,一旦一个人背上叛出师门的污名会是个什么下场,所有人都知道。

    “臣也以为王侍郎之言是大大的不妥。台谏监察官,为天下为圣上监察官,察奸惩佞之所,此等关乎国本之要职,非得一员久经官场磨砺、心性沉稳之大员才能担纲。赵少卿虽在大理寺任上兢兢业业,却鲜其余磨砺经历,若是冒然委此等重任,实是有些操之过急。臣以为吏部侍郎李卓,沉稳妥帖,接掌台谏担纲御史大夫最好不过。”

    说话的却是上任才两月有余的户部尚书郑伯举。

    吏部侍郎李卓,刚刚上任的左丞相余深本家侄儿,从县令做起,一步步累功升至吏部侍郎,虽说背后有余深的关系,可是他本人的能力却也是不差,仅仅凭着履历一项就要比赵末这个大理寺少卿不知道好看上多少。

    见到郑伯举出声,朝中诸臣心中无不一凛。

    郑太后在后宫之中鲜有声音出,几乎等同一个透明人,连带着整个郑氏一族也都很是低调,鲜少参与朝中政争诸事,大多数时候都选择了冷眼旁观,甚至与在涉及到赵佶有关的事情上时,也甚少听到郑氏官吏的声音。

    可是自从皇长子与福庆公主遇刺之事之后,郑氏一族似乎陡然活跃起来,先有郑伯举异军突起的成为户部尚书,掌管大宋朝的国库根本。当然因为市舶总司的分润,户部如今的职权比之以前要弱上不少,可是毕竟还是朝中六部之一,是仅次于吏部的实权要职。

    随着皇长子福庆公主的遇刺,有关福庆公主去太后寝宫跟郑太后相见的种种也渐渐都传了出来。不管心中有何种猜测,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如今的后宫要比之前和谐的太多了,正太后和福庆公主两人似乎也有联手共掌后宫的趋势。

    两个女人的联合,自然也会影响到朝堂上郑氏一族同相传即将同福庆公主订婚、当下是如日中天的薛明之间的关系。

    听到郑伯举的话赵佶脸上的阴霾稍缓。

    赵末见到如今这种状况,心中苦笑不已。他确实很想要这御史大夫,可是他更知道,除非赵佶不做这个皇帝,否则这个御史大夫他是绝无可能的。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虽然不知道那位嗣秀王爷是出于什么心思将他给了推了出来,可是赵末并不想死。他知道自己应该主动一点儿了,迈步出列,躬身道:

    “臣,磨砺不够资历尚浅,自觉无法担纲此等重任,还请吾皇另选良臣,谢陛下隆恩!”

    赵末主动请辞的话,再次让满殿群臣惊诧莫名,愈的感觉今天的事情实在是有些太过诡异了些。一时间殿中群臣哗声四起。

    严格来说赵末确实算不上宗室中人了,虽然他确实是赵姓,可是若不是跟嗣秀王赵世将有着一层关系在,就凭他这支血脉早就稀薄了不知道多远的赵姓,是万万做不到大理寺少卿这样一个不太重要却又绝对不轻的位置上的。

    御史大夫的位置王全安竟然敢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事先肯定是得到赵世将甚至袁成的授意的,可是如今作为当事人的赵末看模样,如果不是装的话,那么很大可能还真是一点儿也不知情。不然赵末也不会有胆子说出拒绝的话。

    没有提前告诉过赵末,而赵末竟然说出了拒绝的话,这要是让赵世将知道,赵末如此背叛,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就连薛明听到赵末自辞的话,也不由得暗叹,烂泥终究是烂泥,就算这么扶也是上不了墙的。

    赵佶听到赵末的话明显也是一愣,显然没有想到赵末竟然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掉链子反水了,这实在是太过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

    “既然赵卿自己都认为资历不够,那此事就此作罢。至于郑卿家举荐的李爱卿,跟李相的关系是在是太过亲近了些,于制不符,诸卿可还有合适的人选……”

    说到这里赵佶询问之后只不过是过了两息吧,眼见殿中有人身体微动,立马自问自答道:

    “既然诸卿都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台谏之事就暂且放下容后再议。相府可有合适的人选?”

    赵佶根本没有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而是很明显的有些迫不及待的直接将台谏御史大夫的事情轻轻带过了,却是一下堵住了那些有着准备还想要进言之人的路,让他们不得不将到嘴边的话又缩了回去。

    显然,赵佶也是担心如果继续在台谏御史大夫的事情上纠缠下去,谁知道宗室和别的一些人又会整出什么样的幺蛾子。

    太子已经立下了,宗室中人眼见之前一直巴望的大宝之位无望了,这个时候颇有些图穷匕见的意思了。如果赵末的事情真是嗣秀王赵世将的主意,那么赵佶可以肯定,接下来他们肯定准备的还有后手,因为赵末做为跟宗室有那么点儿关系的人,赵佶无论怎样也是不可能答应让他做这个御史大夫的三点鬼下班。这一点儿赵佶明白,他不相信赵世将等人会不明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将他们的路都堵死,然后抛出一个更有诱惑力的诱饵,让他们去争抢吧。诚然,应天知府这个位置赵佶也是不想让宗室中人拿下的,可是相对来说应天府虽是陪都却又要比御史大夫要强的太多了。至少应天府不在汴京城,不在赵佶的眼皮底下,不会让他如鲠在喉。
………………………………

第595章

    至于都说应天府好升迁,虽说赵佶对朝堂上的掌控力远远到不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可是若是赵佶真铁了心想要阻止某个人的升迁之路,最后还不是要赵佶点头?

    再怎么说赵佶也是大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不是?

    而眼下赵佶没有直接问殿中群臣,明确点名问相府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接任应天知府的位置,其实也是在变相的堵死其它人尤其是跟宗室有牵连的大臣们对应天知府的事情插手。

    当然,赵佶也知道,余深毕竟才坐上左丞相的位置不久,对相府根本谈不上什么掌控,可是余深再怎么说也是大宋朝的左相,一国宰执,话终究还是有些分量的。

    而有张商英、郑伯举等人在,想来就算理学一派和宗室联手,怕是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得手的。毕竟,盯着应天知府位置的人,可也不仅仅是宗室或者理学一派两家。

    之前的事情,余深自然都看在眼里。皇帝和宗室之间的博弈,如今又参杂了理学一派在其中,虽说赵佶最终用皇帝的威严将御史大夫的议题给压了下去,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赵佶其实已经在刚刚小落下风了。不然,赵佶也不会用处直接点他的名字来举荐人选的办法了。

    说实话,余深还真是没有多少准备。他本身也没有多少帮手在朝中,可是眼下已经被赵佶点了名,不管怎样都要推出一个人来不是?踌躇了片刻工夫,余深却是终于想到了合适的人选。

    “臣以为礼部侍郎梁玉贤,忠心可嘉,行事公允,颇有才名,可为圣上代掌应天府!”

    梁玉贤,张商英手下心腹梁成大之子,梁成大在蔡京执政不久就被理学一派等人上书罢黜,之后更为台谏的言官所论赵佶甚至将他居住的祠堂都给夺了,无赖之下回到老家潮州府居住。梁成大从刑部侍侍郎的位置上罢黜,当时已经是礼部员外郎的梁玉贤无奈之下也只得跟着老父梁成大回乡。

    到了后面,张商英起复之后不久,在赵佶、蔡京有心平衡理学一派的纵容下,梁玉贤又被张商英从潮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