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狠人-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致远没法给赵仕祯一个官方的身份,瞟了一眼脸色不豫的赵仕祯继续道:“我想到的第二条财路就是发展东蕃的制造业,我们的卷烟作坊和制衣作坊都要在东蕃开起来,另外我们还要利用东蕃的特点,在这里开制盐作坊、酿酒作坊、制茶作坊等等,除了民用制造,我们还要发展造船业、火器制造等这些可以用于军事的制作工坊,这就要拜托赵先生了!我们从吕宋救回的那些幸存商民中有不少能工巧匠,我全部交给赵先生调遣,等新移民到了,里面也有不少的工匠,也由赵先生优先挑选……”
    众人都被郭致远的宏伟规划给惊呆了,郭致远还真是出手就是大手笔啊,他们可以想象得到按照郭致远的规划,未来的东蕃将是何等的繁华景象!赵仕祯更是激动得不行,他一直郁郁不得志,现在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平台,兴奋得磨拳搽掌道:“太好了!太好了!老夫终于施展平生所学了!……”
    只有徐光启欲言又止,郭致远把摊子铺得这么大,需要的钱就更多了,郭致远说的这两条财路虽然前景光明,却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成效的,这远水解不了近渴,眼前需要的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
    郭致远望了徐光启一眼,并没有急着解释,继续道:“我想到的第三条财路就是发展东蕃的商业,有商业才能流通,流通才能聚财,所以我准备开放大员、鸡笼湾、北港为自由贸易港,允许我大明商民和大西商民登陆进行自由贸易,并开辟专门的自由贸易集市,当然我们是要收取商业贸易税的……”
    徐光启就再也忍不住了,提出质疑道:“大人所提的这三条财路好是好,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这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我们手头的资金远远不够啊!另外如果开放自由贸易的话,治安也是个大问题,若是有奸细混进来,我们岛上的虚实便全都泄露了,防不胜防啊!……”
    郭致远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道:“启动资金我来想办法,治安问题我也有考虑,我们筑城的时候可以做好建筑规划,将开放区域和非开放区域分开,加强非开放区域的守卫,同时做好登岛人员的身份甄别,应该就出不了大问题,些许跳梁小丑,来了我们也不怕!……”
    徐光启见郭致远说得自信满满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众人都被郭致远的宏伟规划搞得热血沸腾,士气高昂,这个时候去和郭致远争执就有些扫兴了。郭致远把众人的干劲都鼓起来了,也达到了他的预期效果,站起来朝众人拱手行礼道:“时不待我,东蕃的发展就拜托各位了!……”
    众人连忙齐声应道:“愿为大人效死!”
    会后郭致远又单独召见了李旦、孙传、李锦三人,三条航线的打开是他整个计划的重中之重,需要做的布置很多,必须马上开始了,郭致远对三人分别耳提命面了一番,三人便匆匆离开了东蕃,按照郭致远的布置取落实了。
    徐光启心中的疑问其实并未打消,只是郭致远一直在和李旦三人单独谈话他也不好打扰,等李旦三人离开,他就抱着一大堆图纸来找郭致远了,在他身后还跟着一名身着布衫的中年男子,这中年男子脸上横七竖八地划了好多道伤痕,仿佛脸上爬了好几条蜈蚣,看起来着实恐怖!
    郭致远虽不是以貌取人的人,可初一看到这中年男子的脸也吓了一大跳,不过他知道既然徐光启带着此人来见他,此人一定不一般,强作镇定指着那中年男子问道:“徐先生,这位是?……”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宏伟规划(三)
    那中年男子虽然面相恐怖,却颇懂礼数,不卑不亢地主动上前行礼道::“草民蒯越见过大人!……”
    蒯?这个姓氏倒是比较少见,郭致远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明代一个姓蒯的名人,顿时眼睛一亮,追问道:“不知蒯祥是你何人?……”
    那中年男子嘴唇剧烈地抽动了一下,略一犹豫,才咬咬牙道:“蒯祥正是先祖!”
    郭致远一听就大喜过望,这蒯祥在正史上或许还算不得有名,但在建筑史上却绝对称得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从金陵北迁时,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除了承天门,蒯祥还主持修建了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长陵、献陵、裕陵,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隆福寺等著名建筑的修建,从一名工匠逐步晋升,直至被封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绝对可以算是明朝工匠的传奇!蒯祥的后代子孙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奉蒯祥为鼻祖的工匠团体香山帮天下闻名,直到晚清时,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郭致远对于东蕃建设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划,但要将他脑海里的规划变成现实就需要真正懂建筑的人才才行,郭致远正为此发愁,没想到徐光启居然能找到蒯祥的后人来帮他主持东蕃建设,连忙喜出望外道:“原来是蒯鲁班之后!有蒯先生相助,我东蕃这三座大城必成千古名城,名垂青史!……”
    那蒯越却犹豫了一下,抱拳道:“草民不敢欺瞒大人,草民如今是戴罪之身,草民可以为大人设计图纸,但不能抛头露面,还请大人见谅!……”
    郭致远有些诧异地望了蒯越一眼,一旁的徐光启连忙凑到郭致远耳边小声地解释起来,原来这蒯越继承了蒯家衣钵,原本在京城做皇家建筑的“木工首”,因为得罪了宫里的太监头子,诬陷其在主持修建皇家园林时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幸得他提前得到消息,在锦衣卫来缉拿他前逃出了京城,一路逃亡到了福建,为了躲避锦衣卫的通缉,他不得不自毁容貌,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他不敢抛头露面,从京城逃出时带的银两也花完了,生计也成了问题,恰巧白度奉郭致远之命在福建招募移民,蒯越就跟着到了东蕃,徐光启慧眼识才,发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卓越才能,这才把他提拔出来,原本蒯越也不想暴露身份,但郭致远提到了蒯祥,他不想让先祖之名蒙羞,这才坦白身份。
    如果是别人自然不敢用蒯越这样的逃犯,但对于郭致远来说却完全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哈哈一笑道:“蒯先生尽管放心,在东蕃谁都不敢缉拿你!等筑城成功,我还可以向圣上为你请功,帮你洗脱罪名,绝不让蒯鲁班之后蒙冤!……”
    蒯越一听也是喜出望外,郭致远如此霸气的护犊子,让他感觉郭致远确实是一个值得投效的人,感激涕零道:“谢大人维护,草民愿听从大人驱使!……”
    徐光启把图纸摊开,三人对着图纸讨论起筑城规划来,蒯越不愧是蒯鲁班之后,又有过主持皇宫大型建筑设计的经验,整个设计规划布局面面俱到,包括排水、排污、防火等细节都考虑进去了,让郭致远赞叹不已。
    当然因为事先没有和郭致远沟通,所以郭致的一些想法并没有在设计图纸上体现出来,郭致远的这些想法当然是来自于他作为穿越者的后世经验,如果就这么和徐光启、蒯越解释,他们估计一下子还理解不了,所以他干脆卷起图纸,挥挥手道:“纸上谈兵不如实地勘察,我们一起出去看看吧……”
    郭致远又让人去把白度和陈第叫来,他要在北港、鸡笼湾和大员三地同时筑城,把白度和陈第一起叫上,就可以三地同时推行,要省不少功夫。
    东蕃(台湾)受地壳变动、河流作用与差异侵蚀影响,一些山区丘陵因构造作用形成盆地,盆地相较周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人群居住,倒是给郭致远筑城减少了不少难度,而且这里地广人稀,更是给了郭致远充分的发挥空间,现在的东蕃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郭致远在上面挥洒泼墨!
    望着这么一大片一望无边的平地,郭致远也是豪气顿生,指着手中的图纸对一旁的蒯越道:“蒯先生,我觉得你图纸上预留的道路宽度还是太窄了,我希望所有的道路最少要能让八辆马车平行通过,而且所有道路都要用三合土和碎石硬化……”
    “八辆马车同时通过?!”蒯越暗暗吃惊,这个时代的城市道路大都比较窄,能够让两辆马车同时通过就不错了,不过他倒也没有提出反对,反正这里空地多的是,自然是郭致远说留多宽就留多宽了。
    郭致远也没有解释,在现代城市道路不够宽往往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所以很多城市的道路经常是挖了又修,修了又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郭致远自然要吸取这个教训,一步到位了。
    接下来郭致远要把一些现代城市的设计想法提了出来,让蒯越大受启发,特别是郭致远提出要在山上修建蓄水池,然后埋设管道,引山水下来,用管道通到每家每户,更是让蒯越连声称妙,惊喜道:“如此一来便可以省去每家每户打井取水的麻烦了!大人真是奇思妙想,草民受教了!……”
………………………………
第三百一十八章 东蕃书院
    此时郭致远想的却是自己终于能用上“自来水”了!这个时代的生活条件实在太差了,让郭致远这个“现代人”感觉十分不便,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缺少肥料,农民都把粪便当宝,所有粪便都要收集起来当肥料,他真的想把冲水马桶也发明出来。
    不过也就是因为北港的地理条件好他才能这么弄,地势平坦,背山靠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放到其它地方就行不通了,想到这里郭致远越发觉得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兴致勃勃地指着远处连绵的山岭向一旁的徐光启问道:“徐先生可知此山叫何山?……”
    徐光启比郭致远先到北港,已经和这里的土著进行了接触,连忙道:“此地土著称其为大屯山……”
    郭致远一听眼睛就一亮,大屯山在后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阳明山!日本侵占台湾的时候在这里建了大屯山公园,后来蒋。介石逃亡到台湾为了纪念王阳明才把这里正式改名为阳明山,这里也成为后世的一个著名景点,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的时候基本都要来这里看一看。
    穿越前的郭致远没有去过台湾旅游,现在来到这里自然不能错过了,兴致勃勃地道:“山环水抱有灵气,此山云蒸霞蔚,必是一座灵山,我们去看看!……”
    众人虽不知道郭致远为何突然对这大屯山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但也没人扫兴,立刻有随从牵来了马匹和马车,一行人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浩浩荡荡来到了阳明山下,这阳明山能成为后世的著名景点,风景自然是很美的,绿树成荫,溪流成趣,更有不少的小型瀑布飞流直下,美不胜收,据徐光启介绍,山上还有不少的温泉!
    郭致远一听眼睛又是一亮,他也记起来了,阳明山属于大屯山火山群,火山地型景观正是这里的主要特色,有温泉自然不奇怪,更重要的是这里盛产硫磺!硫磺是制造**的重要材料,守着这座宝藏,郭致远就可以大量制造**了!
    徐光启还以为郭致远是对这里的温泉感兴趣,便笑道:“大人可以在山上建一座别院,处理公务疲乏了可以来这里泡泡温泉……”
    郭致远却摆摆手哈哈大笑道:“别院不忙建,我要在这里建一座书院,东蕃书院!地灵出人杰,我要让所有移民的子女都来此读书!日后我东蕃人才皆出于此!徐先生你要把这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明日就派人来现场勘察,争取早日把书院建起来!……”
    在古田的时候郭致远就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发展的根本,顶着巨大的压力扩建县学,所以徐光启他们这些郭致远的老班底都对郭致远把建东蕃书院当成头等大事不奇怪,倒是陈第刚刚加入郭致远的团队所以了解不深,陈第是著名的藏书家,对于教育这种事自然是非常热心的,见郭致远如此重视教育也是喜出望外,激动道:“大人,此乃一大善政也!老朽愿捐出所有藏书,并号召我福建士林中人来此游学!……”
    陈第这个藏书家可不是白叫的,他承家世藏书,珍本颇多,而且他足迹遍天下,遇书辄买,听说金陵焦竑家富藏书,他就亲自跑去,读抄未见之书,阅读其大量藏书,在南京搜访图书5年,归家时装书2大车。先后积书至1900余种,1万余册,也因此他在福建士林中威望极高,有他号召,必定响应者云集!
    建一座书院可不仅仅是修几座房子那么简单,需要藏书底蕴,更需要有名望的教授,郭致远正为这两个问题发愁,现在陈第全给他解决了,也是大喜过望,郑重地对陈第行礼道:“多谢陈老倾力相助!”
    陈第连连摆手道:“此等利国利民之事,老朽自当鼎力相助!”
    可能此时谁都没想到,若干年后,东蕃书院声名鹊起,风头甚至盖过了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甚至有不少内地士子闻名不远千里到这里来求学。东蕃书院不仅为郭致远执政东蕃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更有不少通过朝廷的科举走上仕途,到全国各地为官,这些人都受到了郭致远先进思想影响,也成为郭致远的坚定支持者,为他的宏图大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从阳明山回来,郭致远又带着众人来到海边,指着漫长的海岸线对身后的徐光启笑道:“徐先生,你不要为银子发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今咱们要山有山,要海有海,这都是赚不完的银子啊,比如这一片我们就可以搞个晒盐场……”
    “晒盐?”徐光启眼睛一亮,惊喜道:“莫非大人还懂这晒盐之法?……”
    在现代人的眼里,盐实在算不上什么金贵的东西,几块钱就能买一袋,但是在这个时代,盐却是非常金贵的,老百姓吃盐还要纳税,而且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盐,因为朝廷对盐的生产和贩卖都是严格管制的,买盐、卖盐,都有明确的活动区间,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如果越界,那么所买所卖的盐,都是“私盐”。《大明律》规定:“凡贩卖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宁愿冒着砍头的危险贩卖私盐,因为这里面利润确实太高了,能够做盐商的绝对是当地的巨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落后,盐的产量不高,而且盐的提纯技术也不行,老百姓吃到的都是含有杂质的粗盐,同时因为朝廷的严格管制,制盐的利润都被朝廷拿走了,底层的盐工缺乏积极性,导致制盐技术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这个时代制盐大多还是采用煮盐法,所以产量很低,虽然部分沿海地区也已经开始用晒盐法制盐,但因为官府的严格管制,晒盐法并没有普及推广,所以徐光启听郭致远懂得用晒盐法制盐才会如此惊喜,东蕃海岸线很长,如果能够采用晒盐法制盐,那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啊!
………………………………
第三百一十九章 有人送钱上门?
    所谓晒盐法就是在平坦的海滩上构建大量的盐田,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称为蒸发结晶。相比传统的煮盐法,晒盐法因为利用了日光和风力,节省了人力和燃料,成本要低得多,产量也要高得多。
    那么晒盐法为什么没有推广起来呢,因为通过晒盐法蒸发后留下的食盐结晶体仍然含有大量的杂质,属于粗盐,直接食用的话对人体有害,需要进一步提纯才能变成精盐,而因为盐的生产和销售都被官府严格管控,制盐的盐工根本得不到好处,自然也没有心思去推动海盐生产的技术革新,导致晒盐法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
    郭致远在穿越前担任过市长秘书,曾经参与过市**下属的一家国有盐厂的技术改造工作,所以对于食盐的提纯工艺倒是有不少了解,之前在古田没有条件,因为晒盐必须要有大面积的平坦海滩,现在有了东蕃这块风水宝地自然要利用起来了。
    接下来几天郭致远一直带着徐光启等人巡视自己的领地,发现有可以利用的土地就会停下来,提出自己的构想,在这里搞一个珍珠养殖场,在那里搞一个红薯加工厂,在这座山上搞几百亩种茶树,在那座山上种几百亩红薯……一个个赚钱的主意不停地冒出来,现在的郭致远真有点《春天的故事》歌词描绘的那种感觉,画下一个个圈,未来就会崛起一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一座座金山!
    此时的郭致远算是体味到了仕途中人拼命往上爬做人上人的感觉,你每说一句话,每下达一个指示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会有更多的人将你的话变成现实,当你拥有的权力足够大的时候,移山倒海也就是一句话的事,郭致远不想做那种压迫别人的人上人,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掌握一方命运的感觉真的很爽!
    一旁的徐光启却是更着急了,郭致远的规划这么宏大,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就更大了,没个几百万两银子,这么大的摊子根本铺不开,虽然他也相信郭致远这些规划未来肯定会给东蕃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但是关键问题还是没解决,启动资金从哪里来?!
    可是看到郭致远兴致勃勃的样子,徐光启也不好扫兴,急得在一旁不停地挠头,郭致远瞧着暗暗好笑,他知道徐光启担心的是什么问题,关于建设东蕃(台湾)所需的启动资金,他心里其实早已有了盘算,就微微一笑道:“徐先生,你可是还在为建设东蕃(台湾)所需的启动资金发愁?先生请放心,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主动上门给咱们送银子了!……”
    “有人主动上门给咱们送银子?!”徐光启越发一头雾水了,他实在想不出有谁会主动送钱上门,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在这个时代能够一次性拿出这么大一笔钱的人微乎其微!
    好在郭致远也没有让徐光启等太久,几天后,东蕃突然来了几条大海船,郭致远他们刚刚占据东蕃不久,此时的东蕃还远远称不上安定,海上不时还有海盗的侦查船出没,所以郭致远要求自新军严格警戒,这突然冒出来的几艘大海船让守卫们如临大敌,负责守卫的沈君蓉立刻派出几艘海船将这几艘大海船拦截在正在建设的码头之外,同时赶紧派人通知郭致远。
    接到守卫通知,郭致远就对一旁的徐光启大笑道:“徐先生,应该是给咱们送钱的人来了,走,咱们一起去迎一迎吧!……”
    来到码头,此时守卫已经解除了警戒,原来来的是沿海的十几家大海商,孙传也在船上,那几艘大海船也得到允许靠岸,孙传带着十几个人正从海船上走下来,这十几个人有的已经年近花甲,有的正值中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这十几人眼神都很锐利,身上都带着一股凌厉的气势。这些大海商都是来自巨富之家,手下起码都掌握着几十上百条海船,豢养着几百上千号水手和家丁,说是一方霸主也不为过,长期高居人上,自然也就养就了这样的气势。
    孙传率先走到郭致远身边,小声道:“大人,人我是给您请来了,可这些可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要从他们口袋里扣出银子可比登天还难……”
    郭致远摆摆手微微一笑道:“放心,既然他们来了,就算是铁公鸡我也要拔下一身毛来!……”说着就大笑着迎了上去,拱手道:“欢迎各位,你们可都是东蕃府的贵客啊,本府代表东蕃军民对你们表示热烈欢迎……”
    郭致远作为东蕃知府亲自来迎接这些大海商,算是给足了这些大海商面子,不过这些大海商也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身后都有朝廷大员当靠山,所以倒不至于受宠若惊,都只是矜持地朝郭致远微微欠身拱手行个礼说声有劳知府大人远迎。
    这些海商到东蕃来自然是因为他们已经收到了朝廷特许东蕃开海禁通海贸的消息,以他们多年经商的敏锐嗅觉,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一接到孙传代郭致远发出的邀请都动心了,过来寻找商机,可一路上看到还处在打地基阶段的筑城工地,他们心里又有点打鼓了,这样一座百废待兴的荒岛,能给他们带来期待的暴利吗?
    来到知府衙门,海商们望着知府衙门简陋的布置更是暗暗摇头,他们来东蕃并不仅仅是因为海贸生意,同样也是冲着郭致远这位福建最年轻的知府来的,经商之人首先要学会站队,对人的投资才是收益最大的投资,就好比吕不韦当年对秦庄襄王的投资,便是“奇货可居”的经典案例,吕不韦也因此成为秦国的宰相,权倾朝野,郭致远如此年轻就成了五品知府,必然前途无量,自然也值得他们在郭致远身上下注了。
    可是看到眼前这简陋的知府衙门,又让他们有些动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