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富家子-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个东西,这东西在后世用途其实并不广泛,但是,在这时候却相当的实用,用途大到简直无法想象。
这东西就是望远镜!
望远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战场指挥官必备的装备之一,但是,在卫星出现之后貌似就被逐渐淘汰了。
望远镜这东西,在卫星出现之前,那可是战场上必备的神器
当然,这个神器是在你有敌人没有的前提想。
如果大家都有,那就不是神器了,而是常规装备。
这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望远镜这东西呢,如果能做出来,那绝对是战场上的神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敌人还摸不清你虚实的时候你就已经把敌人看了个一清二楚,这仗打起来,想输都难啊。
这会儿玻璃都有了,望远镜难道还做不出来吗?
望远镜说白了就是将两片凹凸镜重叠在一起而已,至于怎么叠,用凹镜还是凸镜叠,这些都不是问题,反正做出来试试就知道了,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这凹凸镜加工出来表面必须光滑,要是毛毛糙糙的,根本就看不清,那就没什么用了。
这年头能把凹凸镜加工的更镜面一样光滑吗?
这个问题貌似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会儿很多金器银器玉器,表面都相当的光滑,甚至铜镜,那都光滑的能照出人影来了。
也就是说,这时代的匠户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能让加工出来的东西表面光滑如镜,这点不用怀疑,就是不知道这种人好不好找而已。
杨聪一想起望远镜在战场上的作用,那劲头就上来了,他当即便命人请来了王宣,两人见面,客套了几句,他便迫不及待的问道:“先生,你手下的学生里有加工金银玉器又或者铜镜的匠户子弟吗?”
王宣闻言,不由好奇道:“怎么,你想做首饰吗,这个简单啊,直接把材料送京城,什么首饰加工不出来?”
杨聪连忙解释道:“不是,不是,先生,我是想加工一样东西,这东西表面必须十分光滑,一点瑕疵都没有,就好像那金银玉器又或者铜镜表面一般。”
原来是这个意思,王宣连忙点头道:“这加工金银玉器和铜镜的匠户虽然不多,但大多都集中在京城周边,我手下弟子里面还是有这么几个匠户子弟的,你想加工什么东西?”
杨聪想了想,随即摇头道:“这个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有这样的人就行,你命人通知他们去冶炼学堂吧,走,我们也去,就在那里汇合。”
这小子,又想干嘛呢?
王宣虽然有点好奇,但也没有细问,因为杨聪经常性的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举动,你就算是问也问不清楚,到时候一做出来,你就恍然大悟了,这点,他都习惯了,所以,他干脆不问了。
两人很快便来到了冶金学堂,而这会儿王宣的几个弟子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杨聪也不多说,当即便带着他们来到烧制玻璃的作坊,并命人取来的笔墨纸砚,现场比划起来。
他也没说什么望远镜的事情,就是大致画了一下凹凸镜的模样,并定下了尺寸,让人开模,马上就做。
这会儿玻璃加工还和后世不一样,后世加工出来的玻璃那是老大一块块的,想要做成门窗玻璃,那还得用玻璃刀一块块去划,而这会儿可没什么玻璃刀,杨聪也懒得让人去找什么金刚石做玻璃刀了,而是直接让人做磨具,各种门窗玻璃大小都定死,做出来直接就能装上去,压根就不用划。
所以,这会儿烧制玻璃的作坊里面就有做磨具的材料,而他要求的尺寸又相当的小,也就是一寸和两寸的直径,凹镜和凸镜一样两种,总共四个模具,做起来自然不难。
这模具很快就做出来了,玻璃水也是现成的,凹凸镜的镜片自然是很快就加工出来了。
不过,磨具表面可没那么光滑,做出来的镜片是无法当望远镜的镜片用。
杨聪就拿着毛毛的凹凸镜片对着那几个弟子道:“我想让你们加工的就是这东西,你们想想办法,将其两面都磨光,要光滑的如同铜镜那般,一点瑕疵都没有的。”
这活计他们自然清楚,杨聪一说,他们便点着头接过镜片忙活去了。
紧接着,杨聪又让王宣找来了几个匠户弟子,用紫铜打造了几个单筒望远镜的镜筒,也就是一头大一头小,两头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能前后滑动的那种。
这些东西加工起来都不是很难,第二天一早,王宣便带着弟子,拿着加工好的镜片和镜筒过来了。
杨聪拿着加工好的镜片大致测试了一下便知道了,原来,小的一头要用凹镜片,大的一头要用凸镜片,两种镜片组合在一起,再慢慢调校一下焦距,便能看清远处的东西了。
这家伙,王宣一开始看着杨聪拿着镜片和镜筒在那里鼓捣,还不知道杨聪要干嘛呢,当杨聪把调校好的望远镜塞他手里,并简单的解释了几句之后,他顿时惊的目瞪口呆。
这东西,竟然能看清远处的景象,而且还相当的清晰,就如同近在眼前一般!
………………………………
第三卷 第二三三章 书终成
古老的中原大地,沉寂了百余年,自立朝之初的大战之后,大明历代,风云变幻,貌似都与其没有什么关系,这片土地只是默默的养育着世代居住于此的黎民百姓和一位又一位分封至此的皇室亲王郡王。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变换轨迹,那么,这片土地还要沉寂百余年,才会迎来一场巨变,而那次巨变,正是大明朝灭亡的序曲。
当然,这会儿,历史的车轮已然变换了轨迹,杨聪来了,大明是不可能灭亡了,而中原大地,也因为杨聪奉旨修筑顺承铁路而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顺承铁路就是顺天府到承天府的铁路,它联通的虽然是北直隶和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主体却在中原,因为顺承铁路一大半都在中原,所以,三省总督胡宗宪也将临时行辕定在了郑州府。
这胡宗宪可是个狠人,做起事来那是相当的发狠,让他来督建顺承铁路,杨聪那是找对人了,他刚一上任,便下令沿途所有州府征召劳役,全力配合工部派来的官吏修筑铁路,而且他还不停的来回巡视,但凡有拖延者,不管是什么缘故,一律革职查办!
不过,就算他如此发狠,这铁路也不是那么好修成的,两年之内要修筑两千余里的铁路的确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因为从顺天府到承天府并不是一坦平洋,中间有山川、有河流、有丘陵、有险地,地形之复杂,往往让人头疼无比。
这不,铁路修了一半,胡宗宪就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必须越过黄河才能修到湖广。
这个问题,胡宗宪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所以,他早早的就将工部都水清吏司一帮专门负责修筑桥梁的老吏请了过来,让他们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在黄河上修筑一座大桥。
这个时候,在黄河上修筑大桥,那简直就是开国际玩笑,没有水泥,没有钢材,几里长的大桥如何成型?
工部都水清吏司的一众老吏绞尽脑汁想了将近一年,还是没想出办法来,这桥,真没法修建啊!
怎么办呢?
无奈之下,胡宗宪只能修书一封,命人八百里加急发到京城,送给杨聪,请这位神一般的存在来想想办法。
杨聪这会儿正因为“发明”了望远镜而沾沾自喜呢,不曾想,胡宗宪去突然把这么个大难题丢了过来。
在黄河上修筑大桥,这种事,可能吗?
压根就不可能啊!
至少,这时候是不可能的,别说是两年,大明再发展二十年也不一定达到在黄河上修筑大桥的程度。
那么,怎么办呢?
不能修筑大桥,那就只有摆渡了,杨聪猛然间想起来,这会儿他还没将蒸汽轮船造出来呢。
蒸汽轮船其实比蒸汽机车要简单,因为船身这个载体本来就有,不用重新设计,而且什么载重,什么转向系统都不用考虑,只需要考虑怎么用蒸汽机推动船体在水面上航行便成。
而且,这会儿大明还有个优势,那就是大明水师原本就有轮船,比如车轮舸,其本身就是用车轮一般的水轮来推动的,只是水轮转动靠的是人力而已。
这东西,只要稍微改进一下,将蒸汽机装上去,直接就是蒸汽轮船了。
当然,皇帝出巡都讲究个排场,如果光是几丈长的车轮舸貌似显得有些寒酸,杨聪干脆命人将大福船改造了一下,撤掉风帆,加上水轮,用以作为嘉靖乘坐的龙舟。
物理学院本就有船务学堂,那里的弟子也大多是造船的工匠出身,这种“小事”倒也无需杨聪亲自去动手,他只需把想法说出来,自然有人帮他去完成。
这个时候,杨聪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忙呢,也没空去督造什么轮船,因为《格物致知之理》的修撰就快完成了。
《格物致知之理》一书可是改造整个大明的基础,他自然要将其摆在首位。
而且,这书可是前前后后编撰了十余年,花费了他不知多少心血,这会儿就快成书了,他还不丢下所有事情,全力去整啊。
其实,这后续的修撰也没多大的工作量,主要就是请嘉靖看过之后,提出一些意见,然后根据嘉靖的意见修改一下而已。
比如书名,光是《格物致知之理》貌似有点不合适,因为上面没有提及嘉靖这个皇帝啊。
所以,嘉靖要求,书名的前面,封面的左上角,必须加上,“大明嘉靖敕造”字样。
又比如,嘉靖觉着,这《兵法篇》涉及到明军的机密,不适宜传出去,所以,这《格物致知之理》还必须分为宫廷版和民间版,宫廷版的是御用全书,而民间版的则应该删减很多机密内容。
这一点杨聪倒是深以为然,他认为《兵法篇》还没什么,因为敌国就算知道了明军的排兵布阵方法,没有明军这么先进的武器,那也是假的。
《格物致知之理》一书中有很多东西都比兵法还重要,比如蒸汽机的制造方法,火枪火炮的加工方法和各种加工设备的制造方法,这些,是绝对不能传出去的,一旦传出去,那欧陆列强就发财了,甚至小小的东瀛都会变得无法收拾。
所以,他主动将蒸汽机的制造方法,火枪火炮的加工方法和各种加工设备的制造方法,还有火车、轮船等内容全部从民间版里面删掉了,只剩下什么纺纱机、织布机等民用设备的描述。
而且,他还要求王宣对所有蒸汽机进行了改进,整体全部密封起来,就剩下蒸汽进出的口子和连杆伸出的地方,其他,从外表根本就看不出端倪来。
这密封的外壳还连着蒸汽活塞的外壁,一旦强制拆卸,整个蒸汽机就废了。
当然,就算是这样防范,有心人花点时间还是能够仿制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唯有告诫王宣和其他物理学院的弟子,刻苦钻研,勇猛精进,力求时刻保持在蒸汽机应用这一块的领先地位。
经过一番细致的修撰之后,《格物致知之理》一书终于通过了嘉靖的审核,正式成书了。
此书分为宫廷御用版和民间版,共有《天文篇》,《地理篇》,《五行篇》,《兵法篇》等八大类,合计三十六卷,一百八十余本,其中,民间版共删减了一个大类,四个分卷,二十余本,仅剩一百六十余本。
整书的用纸,那是极度的奢华,封面用的是最为经久耐用的生宣牛皮纸,里面的书页用的也是时下最为贵重的白棉薛涛笺,总体用料甚至比《永乐大典》的原本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这次杨聪也是下了血本,所有书页均请人做成了统一制式的模板,准备批量印刷!
要知道,像《格物致知之理》这样的鸿篇巨著在这年头一般都是手抄的,因为整套包含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一百多本甚至是几百本书如果全部要排版印刷,那造价简直无法估量,甚至就连皇室都承担不起!
比如说《永乐大典》就只有手抄本,根本就没有什么印刷本。
………………………………
第三卷 第二三四章 张扬
这年头,出一本书到底要多少钱呢?
首先,什么封面用什么纸,里面又用什么纸,那都另算,因为这些跟其他材料和人工成本比起来压根就不算什么!
一本书,几十页甚至上百页,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都有可能,而这会儿的字一个个那都是用特制的铅刻出来的,这铅本身就不便宜,再加上人工,光是一页的成本,不说几两银子,几分银子那是绝对少不了的。
也就说说,光是一页书,刻制铅字,再排成模板就得几分银子,十页就是几两银子,几十也就是上百两甚至几百两银子!
然后,还有印刷的费用,装订的费用,这些都是要计算人工的。
总之,这年头,没有上千两银子,你压根就不用想出书的事情,至于上百本甚至数百本的鸿篇巨著,想要印刷出来,成本更是高得吓人。
这也是很多人编的出书却印不起书的原因,就好比后世有名的《天工开物》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李时珍编撰这两本书是费了不少功夫,但是,后面印刷的时候费的功夫更多,因为他们压根就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印书,只能到处求人,筹钱。
比如《本草纲目》,李时珍是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编撰,万历六年成书,中间总共花费了二十七年时间,而直至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去世,这书还没刊印出来呢。
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这么多钱啊。
他要是有钱,不说一天就能刊印出来,几个月时间那是足够了,正因为他没这么多钱,最终耗费了十多年,直至他去世,这书也没刊印出来。
当然,杨聪根本就不存在没钱的问题,一百多本书,刊印成本最多也就几十万两而已,对他来说,那真是小意思,而且这还只是小钱呢。
他花费更多的是买纸的钱,因为他准备一次就刊印一百万套!
哪怕就按一套书几两银子的成本计算,那都是几百万两!
话说他是不是疯了,就算这大明有几百万读书人,买得起书的又有多少呢,哪怕他就以成本价卖出去,几两银子一套,也没有多少人买的起啊!
他当然没疯,如果可能的话,大明有多少读书人,他就要印多少套,最好能人手一套!
至于没多少人出的起钱的问题,他压根就不担心,没多少人买的起没关系啊,他压根就没打算卖!
这次,杨聪一改以往低调的作风,大肆张扬了起来。
《格物致知之理》整套一百多本,光是做一套印刷模板就得几十万两银子,一般人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却一次订了两套,北直隶京城一套,南直隶金陵城一套。
而且,他事先便将京城和金陵所有印刷作坊几乎被他全包了,并且都向他们下了订单,小一点的,专印一本书,整个几万本,大一点的,多印几本书,整个几十万本,你敢接多少,他就敢下多少。
反正就一句话,这几个月大家都不要搞别的了,全力来印刷《格物致知之理》。
有心人稍微统计了一下便发现,他下的订单全加起来都不知道有几千万本了,这家伙,疯了不成?
阳明一脉的人听到消息,纷纷来劝阻,因为他们都清楚,像这种上百本一套的鸿篇巨著,能买的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整个大明,能卖出去一万套就了不得了。
他这一下就是不知几千万本的订单,加起来可是好几十万套甚至上百万套,卖给谁去?
杨聪对他们的劝解貌似充耳不闻,甚至开玩笑说,到时候卖不出去就送给他们,让他们拿去当礼物,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好吧,你家伙有钱也不能这么折腾啊,这可是好几百万两,你拿出来送给那些缺衣少食的老百姓不行吗,虽说几百万两不能让所有老百姓都致富,但最少也能让好几百万老百姓吃个把月饱饭不是。
严嵩一党的人听到消息,那简直是大牙都笑掉了,杨聪这个愣头青,怕是以为大家都跟他一样有钱吧。
几十万套甚至上百万套,开什么玩笑?
说句不好听的,整个大明这会儿所有的《四书五经》加起来都不一定有几十万套呢,因为很多读书人那都是借的甚至抄的书,要真花钱去买,又有多少人能买得起整套的《四书五经》。
当然,他们也就当笑话看而已,并没有去阻止,因为这次杨聪张扬是够张扬,但是跟他们却没多大关系,印书,让人家去印呗,印得越多,对这小子越没好处。
毕竟这书的成本摆在那里,几十万套那都得几百万两银子,这钱从哪里来的,皇上难道不会怀疑吗?
那么,嘉靖是怎么想的呢?
嘉靖想的可不是钱的问题,因为他读书就不用花钱,或者说他就没去买过书,哪里能清楚一本书要多少钱。
他在乎的是名气,是影响力。
说白了,他就是“好大喜功”,杨聪这么拼命的折腾,使劲的刊印《格物致知之理》正合了他的脾性,他自然大力夸奖,赞赏不已。
反正又不用他掏钱,自然是印的越多越好,影响越大越好,毕竟这可是大明嘉靖敕造《格物致知之理》。
杨聪这么一搞,不但轰动了整个朝堂,连民间都轰动了。
乙末科的状元郎,原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东南五省总督,西南五省总督,神一般存在的杨大人要出书了,这本身就是一件足以引起轰动的事情,再加上杨聪这样疯狂的折腾,一印就是几十万套甚至上百万套,那家伙,更是让所有读书人都为之咋舌。
这杨大人,果然是个神人,不同凡响啊!
至于这书本身,当然也有想买的,不过那都是极少数钱多的发烧的,一般读书人,还真没想过要买一套来看看,因为这一套下来就是一百多本啊,就算按最低的价格计算,那也是十几两呢,几个人能买的起。
杨聪大肆张扬了几个月,这《格物致知之理》总算是陆续刊印出来,装订成册了,那些钱多的发烧的人也开始打听,哪里能买得到了。
说实话,就算是只能卖出去一万套,以他这书的装潢和本身的质量,一套卖个几十两是不成问题的,一万套,那也是好几十万两呢,他也能收回一点成本。
但是,他压根就没拿去卖!
《格物致知之理》刊印出来之后,宫廷版的,他首先给嘉靖送了一大车,一百套,至于拿着保存,还是拿着看,拿着玩,他就不管了。
另外,他还给嘉靖送了十余车民间版的,这些,就是给嘉靖拿去送人的了,反正皇亲国戚多的是,一千套,小意思而已,不够的话,还可以再问他要,不管要多少,他都管够。
紧接着,他又给阳明一脉大佬每人送一车,一百套,民间版的,至于他们是自己看还是拿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也不管。
紧接着,物理学院的学生还有阳明一脉各位大佬的弟子,每人都送了十套,至于他们是自己看还是拿去送给亲朋好友,他也不管不问。
总之,他就跟个神经病一般,到处显摆,到处送,张扬到不行了,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出书了一般。
凡是认识的,他都送,甚至严嵩和夏言他都每人送了一百套,不认识,他也送,只要有个由头,能送出去的,他都送!
这一下,大家都认为他是有点脑子发热,烧坏了,殊不知,这样一来,他这《格物致知之理》一下就进入了大明所有读书人的视野。
毕竟,大家都有亲朋好友不是,一套书,分别借给十个人看那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一百万套,足以影响到一千万人以上了,而这回儿,大明读书人全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万呢。
顶点
………………………………
第三卷 第二三五章 现实
明朝这会儿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貌似不用问,读书人之所以读书还不是为了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因为你不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不但书白读了,甚至个人生计都很难维持。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年头读书的投入太大了,不但要投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还要投入笔墨纸砚和书本甚至考试的费用,一般人家哪有这么多闲钱,所以,大部分读书人都是举债在读书。
如果能考取功名,那倒还罢了,就算是最低等的秀才功名,那也是有一定用处的,可以去衙门当个小吏,也可以去有钱人家当幕宾,再不济,还能开设私塾教授弟子。
总之,读书人只要考取了功名,维持生计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所谓“穷秀才”、“穷秀才”,秀才虽穷,那也不是没饭吃不是。
问题,六七百万读书人里面到底又有多少人有功名呢?
这个比例很低,可以说低的可怕。
这天下具体有多少读书人有功名,准确的数字怕是礼部都很难统计,因为每年都有去世的,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