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富家子-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天下具体有多少读书人有功名,准确的数字怕是礼部都很难统计,因为每年都有去世的,每年又有新考取的,计算起来太麻烦,这年头也没人专门去计算这一准确数字。
不过,要估算个大概还是很简单的。
一般乡试和会试都是二十取一到三十取一,而三年一届的会试录取的进士一般都是三百人左右,也就是说,每届参加会试的举人大致是六千到九千人左右。
这举人,大多都会去参加会试碰碰运气,当然,也有屡试不第放弃了的,也有年事已高,考不了的。
也就是说,这六到九千人并不是举人的全部,大致只能算一半,另外差不多还有一半并没有参加会试。
这样算下来,整个大明,同一时期,举人数量大概是一万二千人到一万八千人左右。
而进士的数量,更好算,三年一届,一届三百,考取进士平均年龄一般都在三十岁左右,而这时代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六十岁,就算考取进士的人都能活到六十岁,大致也就能留下十届,三千人左右。
至于秀才的数量,也好估算,秀才考取举人的录取比例大致也是二十到三十取一,而举人和进士数量对比大致是一比四到一比六,也就是说,秀才数量大致在五到十万之间。
整个大明读书人数百万,有功名的读书人差不多只有十万左右,那么,剩下的几百万人怎么活呢?
这个问题,要放在以往,那就只能靠他们自己解决了。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书读多了,其他生存技能自然就荒废了,所以,这会儿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一般都活的很艰难,或者说,很穷,穷酸穷酸的,这就是这会儿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杨聪之所以神经病一般,花上几百万两,印他上百万套《格物致知之理》,目标就是这数百万穷酸穷酸的读书人。
这《格物致知之理》免费送出去还只是第一步,紧接着,他又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帮物理学院的学生到处创办工场,生产各种各样的设备。
比如说,纺纱机、织布机、鼓风机、印刷机、拉胚机、犁田机等等。
这些东西,效率那都高的惊人,比不带蒸汽机的效率差不多都高出十倍以上,而价格却低的惊人,一般都不会超过十两银子,可以说,你哪怕买个不带蒸汽机的,也比这些便宜不了多少。
反正他也没打算赚钱,能让物理学院的弟子赚到钱就行,至于造蒸汽机所用的铜,其实都是他雇人从矿山挖出来的,值不了什么钱,他也就投入一点人工费而已。
总之,物理学院的弟子创办的工场生产设备那都是又便宜效率又高的惊人。
这么物美价廉的东西,自然是畅销无比,这些工场成立不久,很多商户和匠户试用过他们的产品之后,那都是趋之若鹜,能买多少就买多少,有的甚至借钱都要多买几台。
没办法,大明的老百姓就是这样,能赚到钱的事,大家都是削尖脑袋往里钻,更何况是这种能赚到大钱的事。
这可不是在瞎说,就好比当初苏州那边的布庄,一察觉出东瀛南洋等地对布匹需求量有所增加,便拼命的购置设备,扩大产量,结果在几年之内就翻了好几倍。
所以说,这年头从事经商,开工场这行当的人并不少,像物理学院的弟子开办的工场生产出来的这些设备如此物美价廉,销量暴增那是必然的。
这销量一上来,这些工场自然要提高产量,而想要提高产量不但需要场地材料,更需要人,一开始,这些工场都是物理学院的弟子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什么的在折腾呢,一个月能做出百来套设备那就了不得了,而这订单却是成百上千的增长,他们怎么可能忙的过来。
于是乎,很多这样的工场都开始招人了,待遇那是好到不行,一个月最少是几两银子的俸禄,不过,就是有一点,想要获得这样的待遇,必须经过考试才行,而考试的内容就是《格物致知之理》。
这样一来,很多读书人对《格物致知之理》的态度开始悄然改变了。
一开始,杨聪虽然免费送书,拼命的送书,送的几乎所有读书人都能看到或者借阅到,但是,真正认真去读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出于好奇又或者没事的时候拿来消遣看看。
毕竟科举考试又不会考这《格物致知之理》,谁又会真把这书当回事呢。
杨聪让物理学院的弟子这么一搞,很多读书人都开始重视《格物致知之理》了,没办法,这年头,活着不容易啊,一个月几两银子的俸禄,那可不是个小数目,基本上都能让家里人过上温饱的生活了。
或许,还有很多读书人还在那里假清高,口里念叨着什么“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或许,还有很多读书人对于什么经商,开办工场不屑一顾,认为这些人都低人一等的下贱行当。
但是,人都要活,都要吃饭,都要穿衣,在基本的生活需求面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脑子一根筋,只认读书,一条路走到黑,哪怕什么功名都考不上,哪怕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还是抱着书本当饭吃。
就算他们想这样清高下去,他们的家人也受不了不是。
你看看人家,随便读了下《格物致知之理》,考试便过关了,每个月就能有几两银子的收入,全家人都吃的好穿的好,像你个没用的东西,成天抱着《四书五经》读,功名又考不上,还要到处借钱读书赶考,让家里人都跟着你挨饿受冻,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啊?
还别说,这年头民间这样的人多着呢,读书人在别人面前貌似高人一等,在家里被自家人数落的却比比皆是。
比如范进中举里面,范进他老丈人就是个杀猪的,范进没考上举人之前,好歹还是个秀才呢,这家伙却是逮住范进就骂,而且还骂的贼难听。
没办法,谁叫范进赚不到钱,养不了家,让他老婆都跟着饿肚子呢。
这就是现实,大部分读书人在现实面前也得低头,杨聪这么一顿操作,大明读书人的风气慢慢开始转变了,很多读书人都开始重视《格物致知之理》,并慢慢从虚无缥缈的科举之路中走出来了。
毕竟《四书五经》并不能当饭吃,而功名又只有少数读书人能考取,其他读书人也得活不是。
()
………………………………
第三卷 第二三六章 功成名就
《格物致知之理》在杨聪不遗余力的推广下,终于在读书人中慢慢流行开了,有很多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甚至慢慢丢下了《四书五经》开始专门钻研《格物致知之理》了。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当你死读《四书五经》不能博取到任何前程,还要挨饿受冻的时候,再不知变通,那就是脑子有病了。
以前,大家是没有什么变通的途径,所以,很多读书人读着读着都无奈的放弃读书一途,转而去从事家传的行当,种地甚至经商。
这会儿他们又多了《格物致知之理》这一选择,不但还是读书谋出路,而且,赚的还不少,机会也越来越多,研读《格物致知之理》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或许,很多人印象中古代的读书人都是那种读死书,宁可饿死也只认读书,不会去从事其他行当的一帮腐儒。
其实,那只是特例,特别特别少的特例,因为能被人载入史册的读书人都是在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儒或者大官,甚至一般进士都没有资格载入史册,更何况是没有功名的普通读书人呢。
这些人并不是读书人的代表,至少他们不是普通读书人的代表。
比如,大明读书人就有数百万之多,能考取功名,步入官场的又有多少呢?
这种人,绝对不到十万,因为大明所有官员加起来都不到十万,他们能代表的最多也就是数百万人中能考取功名步入官场的,这种人,在读书人中所占的比例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其他读书人都要生存,都要吃饭,他们并不是那种宁可饿死也只认读书的腐儒,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人,才是读书人的主体,占据了九成九数量的主体。
他们的观念如果转变了,这世道就真的要变了。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杨聪也没想着能一蹴而就,他只是在尽自己所能,改变读书人的观念。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许,随着《格物致知之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若干年后,这套书甚至会被纳入科举考试之中,这个谁又能知道呢。
他如此疯狂的推广《格物致知之理》在很多人看来,无外乎为了一个“名”,而随着《格物致知之理》的推广,他圣贤之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当朝能创立不世功绩,抵御外敌,平定四方,在野又能著书立说,影响了一个时代,不是圣贤又是什么呢?
他当然不是为了求这个圣贤之名,但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中间称他为圣贤的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人都开始当面这么称呼他了。
而第一个当面这么称呼他的人其实也是个圣人,不过,这个圣人并不是因为读书而成圣的,这人,是药圣李时珍!
当然,这会儿他还不是药圣,他只是湖广一个小有名气的名医而已,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他被楚王朱英裣推荐,来京城太医院当御医来了。
他是个医户子弟,同时也是个读书人,行医是他的本职,但是,他还有个更大的理想,那就是著书立说,将他的医术见解传扬下去。
这个理想,原本还要几年之后他才会着手去实现的,因为他也清楚出书需要多少钱,这会儿,就算他能编出鸿篇巨著来也没钱去刊印不是。
但是,杨聪的《格物致知之理》面世之后,却把他刺激到不行了,或许,找杨大人帮忙,这出书,就有希望了!
他就这么抱着与当初王宣差不多的想法,跑来找杨聪了。
杨聪这会儿正忙着呢,因为陆灵儿和张贞都生了,正好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把他个初为人父的人给激动的,一天到晚就待在后院,一会儿逗逗儿子,一会儿抱抱女儿,忙的不亦乐乎。
一般人要是这个时候来找他,他基本是不会见的,除非是朝中的重要人物来了。
不过,这李时珍可不是一般人,他一听闻护卫来报什么太医院的李御医求见,便下意识问道:“李御医,可是李时珍李御医?”
也不怪他会这么问,因为他就知道这么一位大名医啊。
没想到,这护卫还真知道李时珍的名字,这位李御医可不就是李时珍吗。
这家伙,药圣来访,那还得了,他连忙将女儿交还到陆灵儿手里,一溜烟从后院跑到大堂。
刚一进大堂,他不由一愣,因为这位药圣跟他想象中的药圣出入太大了。
这会儿李时珍才三十来岁呢,再加上医术高超,保养的好,看上去就跟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样,跟药圣之名貌似有点不搭边啊。
他还在那里发愣,李时珍却是起身激动的道:“下官太医院院判李时珍参见杨大人,哦,不,杨圣人。”
圣人?
你个名传青史的圣人竟然叫我圣人,杨聪不由愣的更厉害了。
他愣了半晌,这才拱手谦虚道:“李大人过奖了,什么圣人,我就是个山野闲人而已。”
李时珍却是认真的道:“大人,您可能还不知道吧,这会儿,在民间大家都这么称呼您呢。”
杨聪哪能不知道啊,他只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圣人之名而已,不过,既然有人当面这么称呼他了,他也不好装作不知了,他想了想,干脆解释道:“这圣人之名我可担待不起,谁又敢跟圣贤相提并论呢,亚圣朱子都不敢。”
好吧,的确是这样,读书人谁敢跟圣人相提并论啊,李时珍想了想,又认真的拱手道:“大人既然不愿担这圣贤之名,亚圣总担得起吧,要不,下官去跟同济说说,以后就称大人为亚圣?”
晕倒,你家伙如此阿谀奉承到底想干嘛?
杨聪忍不住问道:“不知道李大人光临寒舍所为何事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搓手道:“亚圣大人,下官是想将平生所学修撰成书,流传后世,奈何这行医之术纷繁复杂,不是一本两本就能道尽的,而这刊书的费用下官又实在承受不起,所以,下官,下官想问问亚圣大人能不能帮帮忙。”
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大好事啊,帮忙自然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亚圣大人”怎么听着给人感觉这么别扭呢。
杨聪点了点头,无奈的道:“李大人,这出书是没问题的,甚至你如果愿意的话,我还能给你在物理学院开个医学堂,专门教授医户弟子,不过,这亚圣大人就不要叫了,我实在承受不起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激动的道:“亚圣大人,哦,不,杨大人,下官真的能来物理学院开设医学堂,教授弟子吗?”
这个当然没问题,你可是药圣,一般人想请都请不到呢。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真的,月俸白银一百两,你要觉着不够,我还可以再加。”
开什么玩笑,月俸一百两还不够,那还要多少啊。
李时珍连忙点头道:“够了,够了,下官这就辞了太医院的差事,专门来教授弟子,编撰医书。”
就这样,一代药圣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物理学院,成了杨门之中重要的一员,而杨聪虽然不让其他人当面叫他圣人又或亚圣什么的,他这亚圣之名却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之后给坐实了。
因为他的弟子张居正、谭纶和海瑞参加这次科举,又考出了惊人的成绩,张居正力拔头筹,夺取了一甲头名,而谭纶和海瑞也分列二甲第一和第三。
这亚圣大人,果然厉害啊,不但自己厉害,教授出来的弟子都这么厉害!
………………本卷终………………
()
………………………………
第四卷 第一章 出巡
承天府,原为湖广安陆州,据《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年八月辛丑,湖广归州南逻口巡检徐震请于安陆州建立京师,下礼部议,礼部以为,京师之建于典礼无据,太zu发迹濠州,改州为府,较之安陆,事体相同,宜升为府治以隆根本。
这意思也就是说,嘉靖想将自己出生的地方建成与南北直隶同等规模的京师,使大明从两京十三省变成三京十三省,礼部认为,这样做是没有依据的,就连太zu发迹的地方都只是改州为府,安陆州也应该一样。
嘉靖这个人,怎么说呢,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任性”,相当之任性。
他的任性不但表现在个人事务的处理上,对国事,同样如此。
比如,对于其父追封为皇帝一事,他的任性就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这事,他不惜与迎接他入继大统的首辅杨廷和翻脸,引发了所谓“大礼议”之争,搞得朝野上下正事不干,天天为了所谓的“大礼议”而争论,一直争论了几年,最终,群臣妥协,他才收手。
这事看似是他个人私事,实则为他今后几十年的“任性”执政埋下了伏笔,“大礼议”之争的胜出,也让他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纵容甚至挑拨群臣内斗!
他击败杨廷和等“武宗旧臣”的方式就是提拔以张璁等等为首的“皇党”,让他们去斗!
这种方式,对于他个人来说自然是个相当不错的手段,因为群臣一旦斗起来,就无暇跟他斗了。
但是,他这么搞,对大明来说,却并非好事,因为人都有个人私欲,普通老百姓都有这样那样的小心思,更何况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
所以,表面上他是用挑起群臣内斗的方式巩固了皇权,实际上,他却是被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所利用,当了人家手里的枪。
嘉靖朝的大臣里面,若论“老奸巨猾”,当以严嵩为最,所以,历史上,严嵩掌控朝堂大权足足有二十余年之久!
他以为他掌控了严嵩,掌控了满朝文武,实际上呢,谁掌控了谁?
他一个皇帝,百来万两的军费都拿不出来,而严嵩一个朝臣,贪得的家资足有上千万两之巨,谁掌控了谁,显而易见!
当然,这都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这会儿,因为杨聪的出现,严嵩的掌权之路貌似不是很顺,因为他这会儿还没有干掉夏言,夺取内阁首辅之位呢。
他之所以还没有出手,主要就是忌惮杨聪,因为他害怕把夏言收拾了,一个人干不过杨聪,或者说,他害怕把夏言收拾之后,嘉靖会扶持杨聪来跟他斗。
这种事情,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嘉靖就这毛病,喜欢挑起群臣内斗,而这会儿杨聪的表现也让嘉靖相当的赏识,甚至嘉靖都明显表现出了让杨聪复出的意思。
比如,这次出巡承天府,嘉靖就钦点杨聪陪侍在侧,其他朝廷重臣,都只能在两边傻站着!
此刻,南行的火龙车上,嘉靖正手拿望远镜,不住的望向窗外,并时不时跟陪侍在一旁的杨聪说着什么,而夏言、严嵩、张邦奇等朝廷重臣则分列在两侧,脸上表情不尽相同。
夏言脸上,主要是惊讶,他着实没有想到,这铁疙瘩还能在路上飞奔。
至于杨聪会不会复出,他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因为这会儿内阁和吏部皆在他“夏言一党”掌控,杨聪就算复出了又能如何,上次,杨聪还不是被他和严嵩弄的灰头土脸,黯然隐退,再来一次,他相信结果也是一样的。
严嵩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不过,他的眼中却隐含着那么一丝阴霾。
杨聪这小子,着实太厉害了,就算不在朝堂之上,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博得嘉靖的欢心,如果让其复出,那真是个大麻烦啊。
张邦奇等人的脸上也跟夏言差不多,主要是惊讶,惊于火龙车的速度,更惊于杨聪的能耐,这东西,人家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杨聪表面上是在陪着嘉靖说话,其实,那眼睛却在偷偷的瞄着夏言和严嵩,这两个家伙,怎么还没斗起来呢,真是奇了怪了。
他隐忍的时间真的够长了,这都几年了,他从来没过问过朝政,成天就知道窝在物理学院里面“瞎折腾”,难道,这样做还不够吗?
他忍不住又偷偷瞄了严嵩一眼,那眼中不免带上了一丝思索之色。
要说这火龙车的速度,那是真的快,至少,相对对于这会儿常用的交通工具马车来说,那简直快了不止一星半点,比起几十个人抬着走的龙辇,那就更不用说了。
要是坐马车,一天时间能出顺天府就不错了,要是坐龙辇,一天时间能走个二三十里就了不得了,但是,这会儿才过去一天多一点时间,前面开封府已然在望了。
要知道,开封府离京城可有一千余里!
嘉靖听闻侍卫来报,前面已然进入开封地界,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可是头天早上辰时才出发的,这会儿才第二天巳时左右呢,这就到开封府啦?
上次他回承天拜祭,从京城赶到开封府可是足足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他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清风,前面真的就是开封府?”
杨聪闻言,连忙回道:“皇上,前面的确就是开封府,不过并不是开封府城,而是宣武后卫卫城,因为黄河上无法搭建大桥,所以,这顺承铁路是分成两截的,等下到了宣武后卫卫城还得请皇上下车,改坐龙舟,渡过黄河呢。”
这行程嘉靖当然知道,他只是惊讶于这火龙车的速度而已,没想到,这火龙车真的能日行千里!
他惊讶之余,忽而脱口道:“京城离凤阳府好像就一千余里吧,清风,你能不能再修一条京城到凤阳的铁路,朕还没去凤阳祭过祖呢。”
尼玛,你当修铁路是玩泥巴是吗?
顺天府到承天府这条铁路可是把杨聪给折腾惨了,这会儿他还有心有余悸呢,要不是他招来了胡宗宪这个能人,两年之内,修筑两千余里铁路那就是开国际玩笑。
这嘉靖也是的,就为了自己出行方便就命人修铁路,还动不动就是上千里,你知道这要多少钱不?
当然,杨聪是不会在这种事上反驳嘉靖的,钱,他有的是,而且,修铁路也不完全是为嘉靖一个人服务。
他想了想,随即点头道:“皇上既然想去祭祖,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微臣觉着,光是修到凤阳府的话未免有点可惜了,要不直接修到应天府金陵城,您看怎么样?”
嘉靖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好啊,朕正好也想去金陵城看看。”
………………………………
第四卷 第二章 任性
嘉靖出巡,排场可不是一般的大,光是随行的锦衣卫和京营屯卫精锐就多达上万,另外还有随行官员和太监宫女等等,加起来足有一万五千余人。
另外还有他个人的物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