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富家子-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荣见此情景,真激动坏了,这模样,这架势,像极了那些才思敏捷的天才啊,要杨家真出了这么个天才,那就不是光宗耀祖那么简单了。
只要杨聪能考上举人,杨家就能跻身士绅阶层,到时候谁还敢欺负他们杨家。
只要杨聪能考上进士,杨家就能跻身官宦世家,到时候大把银子撒出去,到处和士绅甚至官宦世家联姻,杨家子孙考取功名的必将越来越多,整个杨家都会因此飞黄腾达!
想到这些,他已经激动到不行了,不过,他坐在客位上动都没动一下,因为他怕自己会打搅到杨聪做文,他更怕这一动,杨家的天才就不翼而飞了!
这天上午,他什么事都没做,就是如同雕塑般的坐在那里,看着杨聪的背影,满心激动的等待着,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杨聪并没有让爷爷失望,还未到午时,他便拿起一张写好的试卷纸用力吹了几下,随即得意的道:“爷爷,写好了。”
杨荣闻言,蹭的一下就从椅子上蹦起来了,嗖的一声就来到杨聪身边,那身手,简直比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还要麻利。
他颤手接过杨聪手中的试卷纸,仔细一看,一股热泪一下子便从他眼中飚了出来。
杨聪见状,吓了一大跳,他连忙站起来,扶住杨荣的胳膊,关切道:“爷爷,您这是怎么了?”
杨荣突然又哈哈大笑道:“爷爷这是高兴啊,我们杨家,终于出了个天才,我们杨家,不再是低贱的商户了,我们杨家,有望成为高人一等的士绅了!”
饿滴噶雷啊,你也不用激动成这样吧?
杨聪真不明白这地位的重要性,杨荣却有切身体会,这年头,商户生存真的不容易。
不说时刻要面临同行的竞争,也不说生意场中的尔虞我诈,光是个商户的身份就令他如履薄冰。
因为太多人眼红他们杨家的银子了,而且,人家想要收拾杨家,简直太简单了。
比如,大明律法规定,商户不得盖超过三进的宅院,商户不得穿绫罗绸缎,商户不得进出教司下属的梨园、戏楼等等。
人家如果诚心想收拾你,而你又没点过硬的后台,要找茬太容易了,甚至你衣服颜色不对人家都能把你抓起来,使劲整!
他没纳捐获得官身之前,时时刻刻都在小心提防着,生怕自己做出什么违律的事情,让人抓住把柄,就算获得官身之后他也是到处撒钱,巴结士绅权贵,以获得庇护。
可以说,杨家这样的富商,发家之后这么多年都没出事,简直就是个奇迹。
这下好了,杨家出了这么个天才,他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他激动的拍着杨聪的肩膀,颤声道:“聪儿,你真有把握考取举人吗?”
那当然,我的目标可是状元郎,考个举人算什么。
杨聪只是在心里念叨了一句,却不敢说出来,因为他怕自己的爷爷发疯啊。
范进中了个举人就疯了,这事看来不是杜撰的,应该是确有其事,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把功名看得太重要了,好像中个举人立马就得道升天了一样。
他小心的回道:“这个,孙儿还不敢夸海口,不过,县令大人说过,只要孙儿肯刻苦用功,考个举人应该不成问题。”
杨荣闻言,使劲的拍着他的肩膀道:“好,聪儿,你只管用功读书,爷爷全力支持你,你想要什么,说,只要能买得到的,爷爷就给你买来。”
晕啊,这都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了,什么想要什么就去买,杨家还缺什么吗?
至少,这会儿市面上能买到的东西杨家好像都不缺。
杨聪无奈的摇头道:“这个孙儿还没想过,这会儿孙儿只想着县试、府试和院试,只想考取秀才功名。”
杨荣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好,好,好,先考个秀才功名再说,到时候爷爷给你个大大的奖励。”
你别这么激动啊,要是突然发疯了或者脑中风了怎么办?
杨聪轻轻拍着杨荣的后背道:“爷爷,这些以后再说吧,要不,您先休息一下?”
没想到,杨荣却是坚定的摇头道:“不,这个奖励现在就定下来,爷爷得让你充满干劲,发奋读书。这样吧,要是你考上秀才,爷爷给你分一成红利,整个杨家,所有产业,一成的红利。”
饿滴噶肾啊,那是多少钱啊,一个月怕不有上万两吧。
杨聪都惊的目瞪口呆了,杨荣却是继续许诺道:“只要你能把张家大小姐娶回来,爷爷给你分五成红利!”
“噗!”,杨聪都有点承受不住了,这也太夸张了吧!
杨荣却是继续发癫道:“只要你能考上举人,这个家,你来做主,爷爷都听你的!”
好吧,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杨聪无语。
这时代,也太疯狂了,真是“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
第一卷 第四十五章 都是海禁惹的祸
杨荣激动的模样真把杨聪吓到了,他真怕自己的爷爷一个控制不住,跟范进一样,疯了!
怎么办呢?
这样激动下去,可别真把脑袋给烧坏了,得想想办法,给自己的爷爷泼点冷水,让他降降温。
当然,这冷水不是真正的冷水,要他真突然拿一盆冷水从他爷爷头上泼下去,他爷爷估计疯的更快。
他想了想,突然叹息道:“唉,这秀才倒是好考,这张家大小姐却没这么好娶啊,爷爷,你说这龙溪陈氏要是乱来,我们怎么办呢?”
杨荣闻言,果然慢慢冷静下来,他在杨聪的搀扶下坐到书桌跟前,仔细想了想,这才摇头叹息道:“唉,这事的确有点麻烦,不过,你放心,那龙溪陈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胡来,用徐大人那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该能把这事应付过去。”
说到这事,杨聪自己都有点烦闷了,这龙溪陈氏,还真是个大麻烦啊,就算自己高中进士,估计都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因为他们手底下有海盗啊,而且,他们还跟倭寇关系密切,这倭寇大明可是剿了几十年才剿灭,自己一个人能把他们收拾了吗?
他忍不住抱怨道:“爷爷,这龙溪陈氏明明违反海禁,通倭,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就没人弹劾他们呢?”
他这其实是句气话,就是下意识发泄一下,他压根就没有想从自己的爷爷这里得到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严老先生已经回答过他了。
暂时来说,这个问题貌似是无解的,因为海商豪门势力太大了,而且他们行事卑劣,根本就没人敢招惹他们。
没想到,杨荣却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给出的答案跟严老先生完全不一样。
他摇头叹息道:“唉,这海商豪门的事没这么简单的,以前你还小,不懂事,所以爷爷没跟你细说,现在,倒是可以好好跟你说说了。”
杨聪下意识跟着摇了摇头,还有什么好说的,答案他已经知道了,严老先生都已经说过了。
他正在那摇头呢,杨荣却是突然郑重的道:“聪儿,你应该知道,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爷爷今天跟你说的话你可不能到处乱说,如果被有心人听了去,很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卧槽,这是什么意思?
杀身之祸?
杨聪真想不到什么话说出去会有杀身之祸,他只能信誓旦旦的点头道:“爷爷,你就放心吧,孙儿不会到处乱说的。”
杨荣点了点头这才小心的道:“龙溪陈氏,四大海商豪门,说白了,都是朝廷的海禁给惹出来的!”
这!
海商豪门是朝廷海禁惹出来的,这事杨聪早就听严老先生说过了,不过人家用的不是这口气啊。
他貌似有点明白了,原来所谓杀身之祸是这个意思,听他爷爷这口气是对朝廷海禁不满啊!
这海禁可是大明历代皇帝整出来的,嘉靖朝这次严厉的海禁就是当朝皇上亲自决定的,对海禁不满,说白了就是对当朝皇上不满啊,这可是欺君之罪,要让锦衣卫或者东厂的人知道了,真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这话都说出来了,杨荣貌似少了些顾忌,他看着窗外,悠悠的道:“你年纪小,见识的少,不知道这海禁的祸端。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正是先帝弘治中兴之时,那时真是好年景啊,先帝力行节俭,减免税赋,勤政爱民,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各地的商户也因此获得了难得的机遇,一发而不可收拾,像南直隶的布匹和丝绸,zhe江的粮食和铁器,江xi的瓷器,我们福jian的茶叶等等,出产量都在疯涨,简直是要多少有多少。这东西产的多了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大明就这么多人,需要的东西就这么多,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产多了,反而会造成恶性竞争,使得价格下降,利润微薄。这个时候,除非你把东西卖出去,卖到大明以外去,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人冒着风险将一船一船的货物卖到东瀛,卖到琉球,甚至卖到南洋,那些地方,利润简直高的惊人。那时候朝廷并不怎么禁海,福jian、zhe江等地都有市舶司,只要把市舶司提督太监招呼好了,你偷运多少东西出去都没什么关系。可惜,到了嘉靖二年,因为东瀛使者在浙江爆发争贡之役,皇上一怒之下,直接关了福建和浙江市舶司,禁止大明商户与东瀛通商,这一下,南直隶、zhe江、江xi、福jian的商户简直欲哭无泪,他们产出的东西怎么办?”
说到这里,杨荣特意停了一下,他是怕杨聪年轻识浅,听不明白。
杨聪哪能听不明白啊,这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啊,货物太多,卖不出去啊。
这海禁真是坑人啊,本来沿海出产的货物卖到东瀛、琉球等地能获得十倍以上的利润,结果,你一禁,商户出产的货物太多,卖不出去,只能降价竞争,甚至赔本销售,这不害死人吗!
他忍不住感叹道:“唉,此事的确宜疏不宜堵啊,这海一禁,很多商户岂不是没了活路。”
杨荣闻言,不由目瞪口呆的看着他,这感慨,精辟啊,真不像是个十七岁的小家伙发出来的。
不过,一想到自己的孙子是天才,他又释然了,或许,天才各方面都能融会贯通吧。
他点头道:“是啊,一开始整个江南简直哀鸿遍野,很多商户被逼的没了活路,只能冒着杀头的危险私自出海做生意了。那可是真的冒着杀头的危险,只要被各地巡检司的人逮到了,是真要杀头的。你应该也知道,这年头,没有士绅的庇护,很多事是做不成的,这些私自出海做生意的海商更需要强大的士绅庇护,不然,那就是九死一生。当然,大多数士绅是不愿去沾染这杀头的买卖的,但也有那不怕死的出头庇护这些海商,四大海商豪门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杨聪闻言,不由哑然道:“这意思,很多人都要感谢这海商四大豪门咯?”
杨荣无奈的点头道:“是啊,不但南直隶、zhe江、福jian、江xi的商户因此而受益,与他们有关联的士绅家族也因此受益,甚至,连我们杨家也因此受益匪浅啊。”
杨家也因此而受益?
受什么益?
杨聪不解的问道:“我们杨家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杨荣细细的解释道:“你想啊,商户和士绅只有赚了钱才会盖房子,添置家具吧?这还不算什么,他们出海做生意,总要船吧,一艘海船的木料可不是一点点。”
杨聪闻言,顿时无语,他终于明白了,所谓海商豪门,其实就是东南各省商户甚至是士绅的利益代言人,大家都绑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难怪外来的流官一动海商豪门就会遭遇不测,因为他们这是在跟整个东南的士绅和土豪为敌啊!
他愣了一阵,这才无奈的问道:“爷爷,您的意思是这海商豪门我们也招惹不得,是吗?”
没想到,杨荣又摇头道:“不能这么说,我们是要尽量避免招惹他们,但是,他们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欺负我们,因为我们也是东南商户,大家说白了是自己人。对外人或者说想破坏东南现有秩序的人,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但是,对自己人他们不能这样,他们如果肆无忌惮的欺负自己人,大家都不会答应的。”
原来是这样,大家等于同在一条船上,一致对外可以,窝里斗却不行,至少不能明目张胆的窝里斗。
这时候,杨聪终于有点明白徐阶的用意了,原来,徐阶是利用他这个地头蛇对付海商豪门!
至于徐阶为什么要对付海商豪门,他还不是很清楚,或许,他们之间有私仇吧。
………………………………
第一卷 第四十六章 为什么要起这么早呢
时间飞逝,转眼十多天时间就过去了,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天一大早,寅时还未至,杨聪便起来了。
不但他起来了,俞大猷、邓城、汤克宽都跟着起来了,甚至他爷爷杨荣没过多久也跑到他院子来了。
这年头的人真心有点无聊啊!
这会儿天还没亮呢,就把人跟折腾起来了。
cao蛋的,寅时三刻就必须到县衙门口集合,有没有搞错!
据说,这是仿照早朝的规矩,因为上早朝的官员也要在寅时三刻左右在皇宫外面集合。
杨聪边打着哈欠,边在心里咒骂着,才三点不到就要起床,简直要命啊!
他晕乎乎的在小凤的服侍下洗漱了一番,等脑袋清醒一点,这才开始整理考试要用到的东西了。
毛笔、砚台、墨棒这些肯定是必备的,朝廷可不会提供这些,因为成本太高了。
据说,每次县试,大明各地最少有四五万人参加,如果一人准备一套笔墨纸砚,少说也得几万两银子,朝廷的银子那也不是风吹来的,搞个县试就花这么多钱,那还得了。
不过,这纸却不能带,因为带纸太容易作弊了,什么“隐形字”、“无字天书”,这会儿会玩的人可不少,要检查出来却不容易,
再说这纸也便宜,一般的百来张都只要几文钱,每人配几张草稿纸也花不了几个钱。
所以,科举考试一律不准带纸,不管白纸、草纸都不能带。
这参加科举考试,要带的考试用品其实不多,也就笔墨砚外加一个小纸镇,但是,其他东西却着实不少,比如,吃的、喝的、拉的等等。
这县试、府试、院试还算好的了,就考一天,乡试和会试都要考三天,那家伙,吃喝拉撒都在方寸之间,而且还是好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一起吃喝拉撒,真不敢想象是什么场景。
杨聪在小熊和小凤的协助下准备好一切,差不多已经寅时一刻了,再不出发,怕就要迟到了。
他连忙辞别了殷殷期盼的爷爷和汤克宽、邓城等人,随即便带着俞大猷、彭福和侯之坦,坐着马车,直奔县衙而去。
这大清早的路上并没有多少人,不一刻钟,一行人便来到了县衙大门外。
杨聪以为,他应该算来的早的了,因为这会儿离集合时间还有大概一刻钟呢,没想到,此时的县衙门口竟然已经挤满了人,连马车过不去了。
他下得马车一看,着实吓了一跳,这家伙,县衙门口最少挤了上百人,自己想挤进去怕都难了。
他这正不知如何是好呢,俞大猷却是麻利的从侯之坦手中接过提篮和马桶,一把塞他手里,随即催促道:“清风,别看了,我带你挤进去,一会儿可就要点名了。”
说罢,他便一手拉着杨聪的胳膊,一手往前一探,边拨开前面的人群,边朗声道:“麻烦让让啊,赶考的,赶考的。”
这俞大猷不愧为天下第一高手,密密麻麻的人群在他面前简直就跟稀疏的杂草一般,一拨就开,很快,两人便来到了县衙大门口前。
这时候,门口已经站了三十余个提着各式篮子和桶子的考生,他们一个个都满脸紧张的看着紧闭的县衙大门,很显然,这些才是真正来赶考的,其他人,也不知道是他们的家人还是来看热闹的。
到了这,俞大猷就不好再跟着往前了,他轻轻推了推杨聪的后背,宽慰道:“过去吧,等下有人点到你的名字你就上前便成,不用紧张,小场面而已。”
唉,又不是你去考,你当然不紧张。
杨聪毕竟第一次参加科举,这会儿旁边又围了那么多人,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他机械式的点了点头,又轻轻挥了挥手,然后便拿出上刑场的气概,雄赳赳气昂昂,跟个神经病般的向前走去。
卧槽,卧槽,卧槽槽槽。
几乎所有看到他的考生几乎都下意识往旁边一闪,然后满脸惊奇的看着他。
杨聪之名,那可不是盖的,惠安县里有几个不认得他的,这些读书人也算是颇有些见识的了,自然认得他这惠安有名的败家玩意儿。
这家伙竟然也来参加县试,这是吃饱了撑的,还是无聊的蛋疼啊!
杨聪的出现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过,围观的人还没开始议论便乖乖闭上了嘴巴,因为这会儿县衙大门突然打开了,两队衙役手持杀威棒,满脸严肃的涌了出来。
紧接着,县令刘守良便陪着个脸若含霜的老头缓缓走出来。
这老头应该就是提学大人派来的督考官了,看他那架势,着实有点骇人,不要说考生和考生的家属,就连看热闹的都吓的噤若寒蝉。
这会儿也差不多到寅时三刻了,那老头转头和县令刘守良说了几句,随即便掏出怀中的名单,朗声道:“惠安县学例生,杨聪。”
卧槽,第一个!
或许,这是县令刘守良让他先进去休息吧,毕竟光是点名核查就得持续将近半个时辰,一直站外面确实有点累人。
杨聪愣了一下,随即便疾步上前弯腰鞠躬道:“学生杨聪见过大人。”
那督考官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向后一挥手,冷冷的道:“开始检查。”
他话音刚落,两个满脸精明的中年衙役便从他身后窜出来,疾步来到杨聪跟前。
其中一个,伸手示意了一下,要过杨聪手中的提篮和马桶,拿到旁边就是一顿翻,另一个则冷冷的对杨聪道:“解开腰带。”
晕死,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解腰带,真心cao蛋啊,不过,这是规矩,杨聪也无法,他只能飞快的解开自己的腰带,然后张开双臂以示配合。
那衙役熟练的掀开他的衣服捏了一阵,又扯开他裤裆仔细看了看,随即便退到一边,朗声道:“身无夹带。”
紧接着,那检查提篮和马桶的衙役也将东西递回来,朗声道:“查无疑物。”
那督考官见了,这才从一旁的衙役手中接过一个牌子递给他,随即朗声道:“过,天一甲子。”
这意思就是杨聪通过检查了,可以进考场了,而“天一甲子”就是他的考棚号。
这是科举考场排号的惯例,前面的“天一”表示天字号第一排,后面的“甲子”则表示第一个考棚。
当然,这县试总共还不到六十个人,不可能像院试、乡试和会试那样密密麻麻全是考棚,排号其实不用这么麻烦,之所以这么排,也只是让考生提前接触一下这排号规律而已。
杨聪见自己过了,连忙把裤腰带胡乱一缠,随即恭敬的接过牌子,快步往县衙里走去。
他这人生第一场科举终于开始了,到底会考出个什么结果来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一卷 第四十七章 科举考场真难熬
这县试的考场一般就设在县衙大堂前的甬道两侧,因为这里地方够宽敞,而且两边都是墙,搭考棚方便。
这会儿甬道两侧已经搭满了一步见方的小考棚,左边就是天字一号,右边就是地字一号,每边都只有十多个考棚,倒也不用费力去找寻。
杨聪直接走到左边最前面那个考棚,抬眼看了一下挂着的编号牌子,随即便侧身走了进去,打眼四顾起来。
这考棚,还真是简陋啊,两边都是木板,上面还是木板,高还不到八尺,抬手就能摸着顶棚,里面的摆设也简陋的吓人,就是一个小条桌,一张草席。
草席上什么都没有,小条桌上倒是有个碗,碗里还装了水。
不过,这水可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磨墨洗笔的。
杨聪大概打量了一下,又紧了紧裤腰带,随即便开始清理自己携带的东西了。
毛笔、砚台、墨棒、纸镇,这些都是考试要用到的东西,摆条桌上即可。
马桶,他带的是一个崭新的小马桶,这会儿甚至还带着淡淡的松香呢,不过,到时候肯定会臭,他想了想,摆在了离条桌最远的角落里。
吃的,也就是一个精致的瓷碗装着几根五香肉干切成的细条和一个烧饼切成的细条,主要是中午顶饿用的,考试的时候肯定不能往饱里吃,因为吃的多就拉的多,这地方进来了,不到考试结束可不让出去,当然是拉的越少越好。
这东西肯定不能和马桶摆一起,只能摆相对的另一个角落里了。
水壶,就是个敞口的小茶壶,打开盖就能看到底的那种,也装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