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富家子-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言正是摸透了这一点,才辉煌腾达的。
他之所以帮陈洪,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那么,他跟陈洪又是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陈洪是他的搭档。
嘉靖毕竟是皇帝,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也不可能对朝堂上发生的任何事都了若指掌,他常年身处皇宫,根本就看不到外面发生的事情,如果没人跟他说,他也不知道夏言有多么的厉害。
这年头太监就是皇帝的耳目,很多事情皇帝都是通过身边的亲信太监去了解的,甚至奏折都控制在太监手里,因为通政司都是把奏折先传到司礼监,司礼监登记整理好了才会送往内阁又或者往皇帝那里送,有时候皇帝忙了又或者累了,连批红都是太监写的。
说句不好听的,有时候司礼监秉笔太监就是皇帝,甚至,有时候太监比皇帝都牛!
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天启朝的时候大太监魏忠贤挪用皇宫内库银两给自己修陵墓,正好那时候天启他爹明光宗的陵墓也在修,魏忠贤是什么好的都往自己陵墓里整,银子也是先紧自己陵墓用,结果,他的陵墓花了三百多万两,天启五年的时候就修好了,明光宗的陵墓拖拖拉拉才给了一百多万两,直到天启六年地面工程还没完工。
要说修陵墓这种事,天启自然是紧他爹的先来,魏忠贤跟他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好比他爹明光宗还重要不是,但魏忠贤偏偏就这么干了,天启却一点反应都没有,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天启压根就不知道啊。
当时负责修建明光宗陵墓的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万燝为这事专门上了个奏折,骂魏忠贤无法无天,欺君罔上,结果,天启没看到奏折,万燝反被魏忠贤以天启的名义活活杖死了!
这件事足以证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权有多恐怖,说句不好听的,只要他们厉害一点,皇帝就是他们手里的傀儡。
这也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弊端,因为太监权力太大了,很多时候太监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内阁,所以明朝也是权宦奸宦出的最多的一个朝代,比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等。
这个时候内阁大学士一般都不敢得罪司礼监秉笔太监,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合作掌控朝堂大权也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普遍现象,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他就是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合作才掌控了朝堂大权。
当然,这会儿冯保和吕方什么的还只是宫里的小太监,而宫中权力最大的太监就是黄锦和陈洪,夏言正是想和陈洪合作掌控朝堂大权。
现在顺天府尹刘淑相得罪了陈洪,夏言自然要帮陈洪收拾他。
这个跟什么清正廉洁其实没什么关系,夏言帮陈洪也不是因为陈洪给他塞了钱,说白了,夏言就是为了掌控朝堂大权,至于刘淑相是贪官还是好官这都不是重点。
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很多时候都是不分是非对错的,只分你是敌人还是自己人,这点张璁和夏言清楚,杨聪也清楚。
杨廷和是好官吗,如果从大方向上说,他是,他可是四朝元老,正德驾崩,没有人继承皇位,就是他在撑着整个朝堂,也是他将嘉靖迎进宫里继位的,但是,张璁就要收拾他,不为别的,就为了权力。
张璁是好官吗,如果从大方向上说,他也是,正德朝弊政丛生,正是他大刀阔斧,革除弊政,嘉靖初期才出现中兴的苗头,但是,夏言就要收拾他,不为别的,也是为了权力。
夏言是好官吗,如果从大方向上说,他也是,嘉靖初期的中兴,他也出了不少力,但是,杨聪同样要收拾他。
为什么?
很简单,学的呗!
夏言认为,他如果能掌控朝堂大权,大明肯定会变的更好,而杨聪也认为自己如果能掌控朝堂大权,大明肯定会变的更好,两个人都这么想,起冲突那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杨聪一听闻夏言要收拾刘淑相便来了兴趣。
不过,他并不像夏言那样,为了掌控朝堂大权,什么人都敢用。
他考校了一番之后,发现刘淑相的确是个好官才决定帮人家,如果刘淑相是个贪官,他可不会管人家死活,反正来日方长,何必急于这一时呢。
()
………………………………
第二卷 第九十三章 魔怔
夏言这个人为官应该还算是比较刚正的,办事也算勤勉,而且还有那么一点真本事,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嘉靖对他还是比较欣赏的。
但是,他这人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喜欢摆谱,官越大就越喜欢摆谱,而且权力欲还大的很,他对内阁首辅之位的渴求简直都有点魔怔了。
原本对于宫里太监侵占老百姓土地一事,他是应该站在老百姓这边的,因为太监侵占了老百姓的土地并不会给朝廷带来一丝一毫的收入,皇庄原来的地就不少,这些太监都贪了九成多的收益,他们自己侵占的地当然更不可能给朝廷上缴什么利润,相反这样做还会激起民愤。
正德朝的时候,因为太监以皇庄的名义侵占土地太多,就曾激起北直隶农民闹事,搞得整个京城都不得安宁。
嘉靖之所以让夏言去清理皇庄,一则是为了收拾正德朝的旧势力,同时也是为了京畿的安宁。
这个道理,夏言自然明白,但是,一涉及到权力,他就犯糊涂了。
这地如果是黄锦手下的太监侵占的,他甚至都会支持刘淑相秉公办理,但是,这地是陈洪手下太监侵占的就不一样了,因为他还要靠陈洪去博取嘉靖的欢心呢。
陈洪这个人的确不是个好人,不但贪婪成性还狠辣无比,谁要是得罪了他,他就把人往死里整,根本就不讲一点道理。
这点夏言相当清楚,他也反感人这样,毕竟他认为自己还是讲道理的。
但是,他也没办法,宫里这会儿最有权势的就黄锦和陈洪,而黄锦是嘉靖的伴当,对待嘉靖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他找黄锦去糊弄嘉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陈洪,愿意帮他在嘉靖面前说好话。
他想爬上内阁首辅之位,宫里没人肯定不行,特别是这个时候,因为误信了刘伯跃和陈达这两个奸佞小人,又不小心烧掉了几份重要的奏折,嘉靖对他已经颇有些意见了,如果没有陈洪帮他说好话,他很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嘉靖的恩宠,所以,陈洪一说让他帮忙收拾刘淑相,他毫不犹豫的便答应了。
他原本想着刘淑相应该会识相,自己派人过去一警告,这家伙应该就知道轻重了。
不曾想,刘淑相不但不识相,反而亲自跑去登门拜访新科状元杨聪。
这意思,就是投靠阳明一脉跟他作对了。
麻匹的,你以为有阳明一脉护着老子就收拾不了你了还是怎么了?
夏言收到消息,当即便怒了,第二天他便命手底下的御史和给事中疯狂上奏,弹劾顺天府尹刘淑相!
他命人弹劾的当然不是刘淑相把原本属于徐家的地判给了徐大徐二兄弟,这地当初他也是这么判的,他要命人弹劾这个,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他命人弹劾的是刘淑相收受贿赂,取消了永乐朝徙京富商后裔的助役银。
这件事情,的确是真的,刘淑相的确收受了人家的贿赂,而且还真把永乐朝徙京富商后裔的助役银给取消了。
不过,这事情刘淑相并没有做错。
永乐朝的时候,京城从南直隶迁到北直隶,不但朝廷各大衙门迁过来了,原本金陵城里很多富商也被迫迁过来了。
没办法,当时的顺天府差不多就是个边镇,虽然这里有北元旧都但历经数次大战之后这里的商户要么被人抢光了,要么就跑光了,北元旧都内可谓百业萧条,人烟稀少,作为大明的京城自然不能这么荒凉,所以,明成祖下旨,命金陵数千富商迁往北直隶。
这事原本是好事,因为北元旧都虽百业萧条,但城池规模摆在那里,经过扩建之后,住进去上百万人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作为大明的京城,朝廷肯定会往里迁人,里面很快就会住满,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甚至,明成祖为了让他们尽快在新京城扎下根来,还免费为他们提供的相应的铺面。
不过,就有一点不好,他们必须上缴助役银,因为当时的新京城正在建设中,到处都需要钱,朝廷也负担不起,而他们免费获得了铺面,又有巨大的商机,等于白捞也一个天大的好处,出点助役银也是应该的。
原来定下的助役银是每家富商每年一百两,直到新京城建好为止。
一年一百两,对于普通商户来说自然是笔巨大的开支,但是对于富商来说却还不算太大的负担,只要生意好,他们一年赚个几百两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们跑到新京城开店根本就不愁生意,一开始这助役银他们倒是交的起。
但是,到了后面,京城的商贩越来越多,他们这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一年一百两便成了巨大的负担。
这样延续了数十年之后,京城是建好了,很多商户也有点不堪重负了,但是,朝廷并没有取消助役银。
因为这是笔巨大的收入啊,一年好几十万两呢,新京城已经建好了,这钱也不用花了,各大衙门一年分了这几十万两的额外收益多好啊。
他们是爽了,那些富商却承受不起了,京城商贩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他们却还要负担一百两一年的助役银,成本明显比后来的商户要高,怎么竞争的过。
很多富商后裔都因此破产了,但这助役银他们还得交,无奈之下,他们只有选择跑路了,从永乐朝到嘉靖朝这百多年时间里,原本迁往北直隶的数千富商跑了九成多,就剩下数百家还在苦苦坚持。
刘淑相上任以后,这些富商后裔听闻他是个收钱办事的好官,便联合起来凑了点银子,送给刘淑相,请他取消这要命的助役银。
这事原本就属于顺天府管辖范围,刘淑相命人一查,这些富商后裔着实很艰难,除了生意做起来的数十家,其他家基本都承担不起这么高的杂赋,如果再过几年,恐怕这些所谓的“富商”就要跑的剩下数十家了。
这些助役银的去向他也查的差不多了,基本就是京城各大衙门分了,根本就没进国库,也就是说,这银子收了原本就不是给朝廷的,而且等商户都跑的差不多了,也就剩下几千两了,各大衙门也没什么好分的了。
所以,他力排众议,取消了这原本在京城建好的时候就应该取消的助役银。
这原本就是不是什么正常收入,各大衙门也不好因此去告他,而且他也跟各大衙门解释了,这样搞下去,迟早把富商后裔全逼跑路,他们也捞不着什么好处了,到时候一个衙门也就能分几百两甚至几十两,有什么用。
所以,这事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大家都默认了,没想到,这时候又被夏言一党给翻出来了。
()
………………………………
第二卷 第九十四章 征询
刘淑相可是正三品的顺天府尹,可以算得上是朝堂重臣了,嘉靖自然不可能因为几份奏折把人家给办了。
他对刘淑相这个人也的了解也仅限于吏部和都察院考核官员的记载还有早朝的时候人家奏对的表现,毕竟大明朝数万官员,他不可能一个个招到跟前仔细询问,也不可能天天去盯着人家,看人家在干什么。
这个时候,他只能征询意见,也就是问下面的大臣,刘淑相这人怎么样,是不是该把他给办了。
这个办也分很多种,轻的罚点俸禄警告一番,重点的降职留用,再重点的革职查办,还有罢官削籍、流放三千里甚至直接拖出去砍了等等,这些他都要征询过手下大臣的的意见才能做决定。
这个时候征询意见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廷议,比如征询朝中重臣意见等。
这件事他觉得还是征询手下大臣意见比较好,刘淑相毕竟是朝廷重臣,如果人家是被冤枉的直接组织大臣廷议,闹得人尽皆知,人家这面子就丢光了,这官也不好做了。
嘉靖是很任性,但他并不是什么傻帽,事情没有完全定性之前,该给人留的面子还是要留的,对于这种朝堂大事,他还不至于傻不拉几的胡搞瞎搞。
说到这个征询意见,嘉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内阁首辅李时。
李时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为人还是很忠厚的,对朝臣的评价自然也是最客观的,所以,嘉靖每每想了解朝臣之事第一个想到的基本都是李时。
李时也不知道嘉靖找他干什么,他当上内阁首辅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忠厚老实,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恭敬的站在那里,只等嘉靖垂询。
嘉靖仔细想了想,这才严肃的道:“宗易,你觉得刘淑相为官如何,为人又如何?”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李时当然知道有人在弹劾刘淑相,他对刘淑相的为人也比较清楚,这个时候他也不介意为人家说几句好话。
他郑重的拱手道:“回皇上,微臣以为,顺天府尹刘淑相是个难得的能臣干吏,他从县令开始做到顺天府尹,每到一地都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嘉靖点了点头,紧接着又问道:“那他取消助役银这事你怎么看?”
李时还是郑重的道:“皇上,微臣以为,这种苛捐杂税取消了也好。”
嘉靖又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让李时退下了。
李时是个忠厚老实之人没错,但是,他也不会光听信李时的一面之词,紧接着,他又命人招来了内阁大学士夏言。
夏言前段时间的表现着实让他有点不满意,不过,听说夏言这段时间老实多了,做事还是一如既往的勤恳,他对夏言那点不满差不多也要抛诸脑后了,当然,这些他都是听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洪说的。
嘉靖也没时间啰嗦,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直接问道:“公谨,你觉得刘淑相为官如何,为人又如何?”
这个问题跟问李时的时候差不多,但是,夏言的回答却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夏言要干倒刘淑相啊,自然是把人往死里黑!
他装作愤然道:“回皇上,这个刘淑相,贪得无厌,以权谋私,他为官者十多年都不知道贪了多少银子了。”
嘉靖真不知道这次是夏言要弄刘淑相呢,每次夏言让人上奏整人的时候都十分小心,那些上奏的言官要么是新近依附他的,要么是跟他合作势力的,他基本不用自己的乡党,除了上次弹劾杨聪的时候凑巧露馅了,其他时候嘉靖基本都被他蒙在鼓里。
这次嘉靖又被蒙住了。
这个刘淑相,真的那么贪吗?
嘉靖有些怀疑道:“真的?”
夏言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微臣怎敢欺瞒皇上。”
嘉靖紧接着又追问道:“那他收受贿赂,取消助役银这事也是真的咯?”
夏言连连点头道:“皇上英明,此事千真万确,微臣建议皇上下旨让都察院去查一下就什么都清楚了。”
嘉靖闻言,不由眉头一皱,真的下旨让都察院去查吗?
都察院一上手,这刘淑相基本就完了,他也知道,人无完人,手底下的朝臣哪个能跟圣人一样,什么错误都没犯过,如果让都察院去查,肯定能查出点事来,难道就这么把一个正三品的朝廷重臣给废了?
他觉得,这个时候下旨还是有点草率了,还是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再说,毕竟李时和夏言说的完全相反,他也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
他想了想,便让夏言退下,又命人招来了吏部尚书张邦奇。
他虽然不知道这次是夏言要弄刘淑相,但是,夏言的口气,让他隐隐觉察出了一点端倪,刘淑相一事估计不简单,所以他想听听夏言一党的对头阳明一脉是什么意见。
张邦奇进来一番见礼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问道:“常甫,你觉得刘淑相为官如何,为人又如何?”
还是同样的问题,不过他又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因为杨聪已经暗地里跟阳明一脉的大佬说了,想办法保住刘淑相,这位朝廷重臣便会加入他们的阵营。
刘淑相这件事说白了并不是什么大事,夏言这时候也是有点飘了,他还以为一个顺天府尹而已,只要随便使点手段便能把别人给整下去了。
我们偏不让你得逞。
张邦奇装出严肃的表情,郑重道:“据吏部考核记录,刘淑相能力出众,公正严明,是一个难得的干吏。”
这就完了吗?
考核记录还不是你们写的,当朕不知道啊!
嘉靖紧接着问道:“刘淑相取消助役银一事你怎么看?”
张邦奇依旧严肃的道:“微臣以为,这助役银本就归顺天府管,他是府尹,自然有权取消。”
嘉靖又追问道:“他说取消就取消,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下国库的收入吗?”
张邦奇连忙道:“皇上,据相关记载,助役银乃是成祖专为京城修建而设,现在京城早已修建完毕,这助役银自然早就应该取消了,而且这助役银也不是上缴国库的税赋,而是京城各大衙门修筑京城的开支,现在京城都修筑好了,这笔开支明显是多余的。”
还有这种事!
嘉靖不由皱眉道:“你的意思,这收上来的银子根本就没上缴国库,而是各大衙门自己花了?”
张邦奇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是的,皇上,这助役银原本就是苛捐杂税,很多富商后裔都因不堪重负逃逸了,当初迁徙到京城的数千富商这会就剩下数百户了,如果再收下去,这数百户恐怕也要因不堪重负而逃逸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嘉靖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命张邦奇退了下去。
()
………………………………
第二卷 第九十五章 稍安勿躁
嘉靖对于刘淑相一案还是比较谨慎的,虽然他是皇帝,虽然他一句话就能决定人生死,但是,他也知道,自己不能胡来。
他要跟个神经病一样想弄死谁就弄死谁,又或发现贪官污吏也不管,整个朝堂非乱套不可,所以,他虽然任性,却不胡来,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刘淑相一案,他不但亲自征询了李时、夏言和张邦奇的意见,还让陆炳暗地里去查探了一番。
陆炳也早得了杨聪的照会,自然知道怎么“查”,暗中查探了几天,他便向嘉靖来汇报结果了。
嘉靖对这个奶兄弟还是比较信任的,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亲切的问道:“文明,怎么样,老百姓是怎么评论这个刘淑相的,他为官如何?”
陆炳毫不犹豫的拱手道:“回皇上,京城老百姓私底下对刘淑相的评价还可以,虽然没人说他是青天大老爷,但是老百姓都说刘淑相是好官。”
“好官”这个评价已经不错了,老百姓要说刘淑相是青天大老爷嘉靖反而会表示怀疑,他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就没人说他坏话吗?”
陆炳“老老实实”的回道:“有,不过大都是被他处置过的贪官污吏,刘淑相这个人在官场上的名声并不怎么好,因为他老是把清正廉洁挂在嘴上,只要是贪官污吏他都不会手下留情,他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一个人有人说好话,有人说坏话才是正常的,如果所有人都说好话,那这个人岂不成什么圣人了,嘉靖是不相信这年头还有什么圣人的,像刘淑相这样,说他坏话的基本都是贪官污吏已经算很好的了。
他微微点头道:“嗯,看样子这个刘淑相为官还不错,那这次上奏弹劾他这些人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些人都跟贪官污吏有瓜葛?”
陆炳闻言,装出犹豫的表情,为难道:“这个微臣倒没查出什么端倪来,不过,微臣倒是听说这几个弹劾刘淑相的言官最近跟夏大人走的比较近。”
这就对了,难怪夏言说的和李时还有张邦奇说的完全不一样,夏言这个人用的好的话的确是把好刀,但是,有时候这家伙也乱砍人,只要跟他作对的,他都会想尽办法把人整下去。
这点嘉靖相当清楚,当初正是因为夏言有这股子狠劲,才入了他的法眼。
他就是喜欢看朝臣互斗,而这夏言好斗这一点正是他最欣赏的,下面人能斗起来就好。
刘淑相一案,他并不认为有多过分,至少夏言并没有不择手段去栽赃陷害人家,上奏弹劾这种手段他还是能接受的,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他的权威。
毕竟,不管怎么上奏弹劾,最终怎么处理还要他发话不是。
嘉靖微微点了点头,又问道:“刘淑相怎么和夏言起的冲突?”
这事可不能往细里说,如果往细里说就把人得罪狠了,陆炳这会儿还只是个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他可不敢目空一切,逮谁咬谁。
当然,这事不说也不行,不说怎么给夏言和陈洪上眼药呢。
陆炳装作为难道:“这个,微臣还没查实,传闻是因为刘淑相做事不够圆滑,得罪陈公公了。”
嘉靖若有所思道:“陈洪?”
陆炳装出颇为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