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富家子-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的天,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什么轰天雷,什么重型火炮,什么轻型火炮,还有火枪,整个神机营配备的火枪都不到三千支,西北足有六个边镇,哪里来的这么多火枪?
嘉靖颇有些遗憾的合上《兵法篇》,随即叹息道:“清风,你这兵法着实不错,如果按兵法上所说,只要将西北六万边军精锐全部装备起来,鞑子就不成问题了,问题大明哪里来这么火枪、火炮、轰天雷和战车啊。”
这个问题杨聪自然早就想到了,他小心的应对道:“皇上,大明现在是没有这么多武器装备,不过,只要我们肯造,这些迟早会有的。微臣也曾听闻有些人,没见过鞑子,也未曾想过上阵杀敌,就知道说风凉话,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好,风凉话说了这么多年了,鞑子也没见掉一根汗毛,难道打仗是靠嘴巴的而不是靠行动的吗?我大明国力是何等的强盛,这点枪炮都造不出来吗?”
嘉靖闻言,不由一愣,他的确听过这样的风凉话,现在想来,这些人着实可恶,你们光会说风凉话,什么都不做,鞑子能被你们吹死还是怎么滴?
他深有感触的点头道:“说的好,我们大明国力是何等的强盛,这点枪炮都造不出来吗!”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杨聪连忙趁热打铁道:“皇上,后面就有各式武器装备的制作方法,还请皇上过目。”
嘉靖闻言,连忙把《兵法篇》放一边,继续看起来。
第二本是《格物致知之理。五行篇。摘录》,里面记录的就是轰天雷和火炮的制造方法。
这轰天雷结构其实很简单,就是将个石榴形的陶瓷罐里面塞满火药和粗铁针,然后用个木塞塞住,引根火线出来便成了。
这陶瓷灌也很容易做,反正就是一次性消耗品,不用在乎外形美不美观,更不用上色绘制花纹,烧个粗坯出来就能用,简单的很。
里面的粗铁针也不用经过什么加工,直接在沙模上面用竹签捅一些孔出来,然后把铁水浇上去变成,一次就能浇铸一大堆出来。
至于火药,那就更用说了,大明永乐十八年就在京城设置了王恭厂火药局,能日产火药四五千斤,里面常年储备了数百万斤的火药,只可惜这会儿火器是越来越少了,火药的用量也是越来越少了,里面的火药估计很多都长霉了。
嘉靖看到这轰天雷的制造方法,顿时雄心万丈,这东西,别说是一万枚了,造个十万枚甚至百万枚都轻轻松松啊!
紧接着就是火炮的铸造方法,上面图文并茂,将火炮的铸造过程描述的相当详尽,嘉靖一看,这东西貌似也不是很难吗。
紧接着,第三本是《格物致知之理。器械篇。摘录》,里面记录的是火枪和火龙战车的制造方法。
火枪这东西其实早在洪武年间大明就会制造了,只是实战中用到的不多,所以朝廷也不是很重视,全套方法图文并茂看下来,嘉靖也没觉着有多难。
至于火龙战车,当然不是说这战车能喷火,主要就是步卒能躲里面开枪放炮而不会被鞑子骑兵的箭雨伤到,甚至战车前面还能安装铁刺盾牌,直接用来冲锋。
这铁刺盾牌制造起来也很简单,也就是一个沙模上戳一些深洞,边框围起来,然后把铁水倒上去,就能浇铸出一块长满铁刺的盾牌。
这东西装火龙战车前面,然后把战车排成一排,直接朝鞑子骑兵推过去,都能撞的他们人仰马翻,头破血流。
嘉靖看罢,不由抚掌大赞道:“好啊,有了这火龙战车,鞑子骑兵就等于废了。”
杨聪连忙顺势拍道:“皇上英明,只要能把边军精锐装备起来,鞑子骑兵根本就不足为虑。”
嘉靖颇为满意的点头道:“是啊,只要能按这兵法上所说的把边军精锐装备起来,该头疼的就是鞑子骑兵了,清风,你说,多久能把边军精锐全部装备起来?”
杨聪胸有成竹道:“只要皇上能抽调足够的匠户,快则三年,慢则五年,六万边军精锐便能全部装备起来,到时我们便能将鞑子骑兵逐出塞外了。”
三年,五年,听起来时间很长,嘉靖并不觉得有多长,因为自他继位以来,鞑子骑兵都让他头疼了十多年了,三五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已经算是够快的了。
杨聪描述的这个愿景,很好!
他仿佛已经看到鞑子骑兵被火龙战车追的到处逃窜,大明北境从此一片安宁。
()
………………………………
第三卷 第五章 当面考察
杨聪是把这美好的愿景描绘出来了,但是,这愿景怎么实现呢?
这鞑子可不会因为几句话又或者几本书就吓的逃出塞外,如果没有实际行动,鞑子还是会年年来寇边。
嘉靖思索了一阵,随即盯着杨聪郑重的问道:“清风,你觉得把六万边军精锐全部装备起来需要多少银子?”
他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证明已经在考虑制造火枪、火炮和轰天雷等装备了。
杨聪闻言,心中又是一喜。
这个问题他自然也考虑过,而且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想法。
他假装思索了一阵,这才郑重的道:“如果但是抽调工部和兵部官员,组织匠户制造装备,每年最少要投入二十余多万两,三五年下来,怎么也得上百万两才能将六万边军精锐全部装备齐整。”
一年二十余万两,已经算是少的了,这还是尽量缩减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结果,要按实价来算,光是几万把火枪,几百门火炮就不止这点银子。
嘉靖闻言,眉头不由皱了起来,别看大明家大业大,一年税赋收入其实也就四百来万两,就这四百来万两还要负担数万官员和十余万边军将士的俸禄,一年要抠出二十余万两,真的很难。
杨聪偷偷看了看嘉靖的表情,紧接着又小心的道:“皇上,微臣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抵消朝廷开支。”
这意思,难道不用花钱也能把六万边军精锐全部装备齐整?
嘉靖闻言,不由饶有兴致的追问道:“噢,什么办法?”
杨聪依旧小心的道:“这个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增加盐引数量或者每引的重量,所有武器装备制造费用皆有盐商承担。微臣已经查过了,推行开中法之初,边军的武器装备制造费用也是由盐商提供的,只是后面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一己之私将这些都摘除了,结果就是边军武器装备几乎断了供,制造武器装备的费用全被那些贪官污吏给贪墨了。”
这个的确是实情,去年,就因为这事,嘉靖都把山西巡抚陈达给砍了。
其实,朝廷发行的盐引一开始也不是三百斤一引,而是五百斤一引,只是一些贪官污吏为了自己贪腐方便,制造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慢慢把武器装备和辎重的供应从盐商手里夺了过来,每引的重量也因此降了下来。
这些情况,嘉靖大概也了解一些,增加盐引数量又或者增加每引的重量对他来说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他并不是那种冲动的人,要不要按杨聪说的去做,他还需深思熟虑一番。
朝廷不花一两银子就能把边军精锐全部装备起来自然是好事,但是,现在杨聪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情况会怎么样,还不得而知。
他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事情,很多朝臣一开始的时候都是说的天花乱坠,但是,到最后,一看结果,却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鞑子一直在北方肆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大明的国力,真拿鞑子没办法吗?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就算不装备火枪、火炮和轰天雷,没有战车,直接拿现有的装备和鞑子硬拼,大明边军也不一定干不过鞑子,问题很多朝臣都只是嘴上功夫厉害,说的好听,一旦动起手来,就是盘菜。
嘉靖思索了一阵,突然问道:“朕听闻你们想垄断盐业生意,有没有这回事?”
卧槽尼玛啊,谁这么缺德,竟然在嘉靖跟前进这种谗言。
杨聪闻言,不由一愣,不过,很快他便想明白了,在嘉靖面前嚼舌根子的不是夏言就是严嵩。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嘉靖可不是白痴,这种事情想糊弄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杨聪愣了一下,随即便鼓起勇气反问道:“皇上,这话不知道出自何人之口,听起来着实让微臣惶恐不已。微臣斗胆问一句,皇上可知道现在的盐价?”
这个嘉靖怎么可能知道,他只管吃,茶米油盐什么的,多少钱一斤,他从来就不管。
他略微有些尴尬道:“现在盐价几何?”
杨聪直言不讳道:“其他地方微臣不是很清楚,微臣只知道,现在南直隶的盐价大约是一分五厘一斤,湖广和山西大约是三四分一斤。”
嘉靖闻言,不由露出一丝茫然的表情,这一分五厘、三四分一斤,好像有点太高了吧,大明百姓一年的税赋总共好像还不到一分呢!
杨聪偷偷瞄了一下他脸上的表情,随即便解释道:“皇上,这盐价高的着实有点离谱了,因为盐运司从灶户手里兑换食盐,每四百斤才给一石米,也就是说一百斤食盐的成本也就一分左右,如果再加上每引三两的盐税,一百斤盐的成本也就两分左右。这盐价之所以这么高,并不是盐商黑心谋取暴利,而是因为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两淮盐政案就是明证,光是盐政官员,每引就要收十两的例子钱。而边镇还要收例子钱,也是每引十两左右,山西巡抚陈达当初就是因为没收到足够的例子钱,所以为难家父。还有原来的南京户部分配盐引份额的时候,每引差不多也要收十两的例子钱,也就是说,这盐还没开始卖呢,每斤就已经被各级贪官污吏盘剥了一分银子,再加上开中的费用,运输的费用,这盐价就变成了一分五甚至三四分。”
这下嘉靖总算是听明白一点了,原来,这些贪官污吏中间盘剥的钱已然达到了盐税的十倍以上!
他不由沉声道:“你的意思,只要没这么多贪官污吏在中间盘剥,这盐价起码能将下去一大半?”
杨聪连忙顺势拍道:“皇上英明,我们之所以争取盐业生意就是为了把这盐价给将下来,比如,张时彻张大人出任户部尚书以后,便开始约束手下官员了,这分配盐引时的例子钱最少能清掉一大半,还有王栋出任两淮盐运使之后也开始整肃手下官员了,这换取食盐的时候例子钱又能清下去一大半。别的地方微臣不敢保证,到明年,我们负责的南直隶,盐价最少能降一半,降到七厘左右,湖广的盐价也能降一大半,降到一分五左右。”
原来是这样,嘉靖闻言,看向杨聪的目光不由饱含欣赏之意。
他其实是在考察杨聪呢,当面考察!
杨聪最大的问题就是掺和到盐业生意里面去了,他自然要问清楚。
现在看来,杨聪的目的好像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啊。
他相信,在这一点上,杨聪绝对不敢骗他,因为南直隶和湖广以前的盐价和今明两年的盐价,他只要随便派人去查查就能查清楚,杨聪如果敢骗他,那纯粹是找死。
这小子,不错啊,争夺盐业生意竟然是为了降低盐价,为老百姓谋福!
………………………………
第三卷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
这会儿嘉靖对杨聪是真有那么点欣赏了,起码杨聪编撰的《格物致知之理》就很不错,而且杨聪这个人还很诚实,说到盐引的问题,他并没有回避,而是老老实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小子是个不错的人才,可以好好培养一下。
至于怎么培养,嘉靖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他甚至已经决定,就用杨聪去对付鞑子!
鞑子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他这么多年了,他真有点受不了了,而杨聪想出的办法应该算是对付对付鞑子的最佳方案了,如果按杨聪说的,给边军精锐配备火器和战车,三五年内,还真有可能解决鞑子的问题。
他已经厌倦了那些朝臣耍嘴上功夫了,他准备用用新人,而新人里面最有能力的应该就是这个杨聪了,至少他目前是这么认为了。
他之所以当面考察杨聪,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
杨聪的表现已经获得了他的认可,再加上陆灵儿的关系,更坚定了他培养杨聪的决心。
那么,怎么培养杨聪去对付鞑子呢?
直接将杨聪擢升为兵部尚书又或是总督、巡抚什么的肯定是不现实的,他虽然喜欢用火箭般的速度提拔他看重的人才,但是,提拔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成绩。
嘉靖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他觉得你有才能,那你的机会就来了,但是要获得提拔,还是得做出成绩来,没有一点成绩,他是不可能胡乱提拔的。
杨聪这会儿也算是做出了一点成绩了,至少这《格物致知之理》编撰的就很不错,如果真的能编成一套类似于《永乐大典》的传世巨著,他也会因此为后人所颂扬。
这点成绩,应该怎么提拔呢?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解缙在编撰《永乐大典》之前好像只是个从九品的翰林院侍诏而已,后面他编撰《永乐大典》,取的了一定的成绩,很快就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这会儿杨聪已经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了,编撰《格物致知之理》也出了一定的成绩,擢升为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应该是没问题的,还有,他还想培养杨聪去对付鞑子,翰林院官员是不可能调去收拾鞑子的,一般调去对付鞑子的都是都察院御史、右佥都御史又或者兵部郎中,兵部侍郎,这会儿杨聪的品级还不够兼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挂个御史,去某个边镇巡按还差不多。
想到这里,嘉靖突然又问道:“清风,你可敢去边镇指挥大军与鞑子作战。”
晕死,这个问题,杨聪还真没想过。
不是他没这个胆,主要他的官衔跟指挥大军作战实在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翰林院修撰怎么可能去指挥大军作战!
嘉靖这么一问,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这位皇上,那可是出了名的任性,提拔官员那就跟神经病一样,只要入了他的法眼,他什么官都敢给人升!
指挥大军跟鞑子作战,好啊,只要你敢给我升官,我就敢去!
其实,文官指挥大军作战并没有多少危险,除非实力特别悬殊,被人围的走投无路,一般文官是不大可能战死的,而且,亲临现场还能实验一下兵法的可行性和火药武器的威力,对兵法的成型和火药武器的改进都有莫大的好处,还有,获取军功可是升官的捷径,只要打出点成绩来,那官职还不是蹭蹭的往上升。
去就去,谁怕谁啊,在热武器面前,鞑子骑兵就是盘菜。
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的道:“微臣也想为国出力,奈何微臣这职位实在不合适指挥大军作战啊。”
嘉靖欣慰的点头道:“只要你有这个心就行,朕可以给你挂个都察院御史,去边镇巡按,先不说六个边镇,一个边镇的大军你还是有权指挥的。怎么样,你觉得去哪个边镇最好。”
这家伙,还真敢给胡乱给人升官啊!
杨聪仔细想了想,随即激动的道:“皇上,要不就宣府吧,宣府离京城最近,调派匠户最为方便。而且山西三镇里面,宣府镇最有可能遭遇鞑子进攻,微臣觉得,可以现在宣府设立兵工厂,生产火枪、火炮、轰天雷和火龙战车,等宣府镇的边军全部装备好了,再向其他边镇推广,这样一来武器装备这块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嘉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那好,朕就给你挂个都察院御史衔,巡按宣府,专门负责对付鞑子骑兵。”
杨聪连忙拱手作揖道:“多谢皇上恩典。”
嘉靖紧接着又问道:“你估摸着这《格物致知之理》需要多少人编撰,大概多久能编撰出来?”
这个杨聪心里还真没底,谁知道要跟鞑子打多久,三年,五年,有可能只能把六万边军精锐装备齐整,至于深入草原将鞑子赶出塞外,那还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呢,而且《格物致知之理》不光是《五行篇》、《兵法篇》、《器械篇》,也不光是怎么对付鞑子,内容还多着呢,编撰起来是很费时间的。
他仔细想了想,这才拱手道:“皇上恕罪,微臣想先集中精力对付鞑子,这《格物致知之理》编撰起来可能会比较的慢,或许打完鞑子之后还需要几年时间。”
嘉靖闻言,沉吟了一阵,随即缓缓点头道:“嗯,对付鞑子的确是当前第一要务,至于《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慢慢来也没关系,要不你先组织点人慢慢编撰吧,等收拾了鞑子再集中精力,全力编撰。这会儿你有没有看中的人,朕可以先给你调派一些。”
这编撰人员杨聪倒是早就有数了,他毫不犹豫的道:“微臣先前编撰的时候翰林院侍读罗洪先、兵部员外郎唐顺之、赵时春、工部主事王宣都给了微臣不少的帮助,要不就这几个吧,皇上,您看行吗?”
嘉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好,就他们几个,朕就擢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负责编撰《格物致知之理》。”
晕,一下升两级,这升官速度果然快啊。
杨聪正兴奋着呢,嘉靖突然想到,这家伙可是自己的准妹夫,如果此去宣府巡按出了事,那陆灵儿岂不成了寡妇!
他想了想,干脆道:“你此去宣府巡按,随时可能碰到鞑子骑兵,以宣府现有的兵力恐怕很难抵挡鞑子骑兵的侵袭,这样吧,朕给你调派一千神机营精锐,外加一百锦衣卫随行保护。”
这家伙,意外的收获简直太多了,杨聪兴奋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只能一个劲的拱手作揖道:“多谢皇上恩典。”
顶点
………………………………
第三卷 第七章 一起为国出力
有时候,世事就是这么奇妙,杨聪原本只是想让嘉靖看到他的能力,从而支持他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却不曾想嘉靖竟然异想天开,让他去对付鞑子。
这差事着实让杨聪始料未及,他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上战场,状元郎上战场,嘉靖也真敢想。
说来也奇怪,他虽然没什么功夫,也没上过战场,但是,他心里却一点害怕的感觉都没有。
或许是他胆儿特别肥,或许是他有前世的经历,知道冷兵器在枪炮面前根本就是渣渣,总之,他对于巡按宣府并没有什么畏惧感,相反,他还相当的期待。
他期待能在宣府镇闯出一番事业来!
此去宣府,他估计最少也得三四年时间,很多事都得做出安排。
首先便是两位妻室陆灵儿和张贞,原本他是想让陆灵儿和张贞留在京城的,他有空就回京看一下,但是,两人却死活不答应。
陆灵儿是天真烂漫,或者说,天不怕,地不怕;张贞是温柔体贴,或者说,黏人的很,两人都眼泪婆娑的要陪着他去,他也没办法,只能应了。
杨聪早就打听过了,宣府镇虽然危险,那也只是外围长城附近又或是没有城池保护的田间地头危险,真正的宣化府城还是没什么危险的,鞑子本就不擅攻城,就算他们攻破了宣府镇外围的长城也不可能跑去攻打宣化府城那样的重镇,待在宣化府城里面倒是挺安全的。
这家里的事安排的差不多,接下来就是和亲朋好友告别了,还是老规矩,请大家来杨府赴宴。
这次他宴请的人比较多,不但派系大佬全部请来了,就连同唐顺之、杨维杰、薛南塘等好友都请来了,膳堂里面足足摆了两桌,可以说,除了外放山西的徐阶和杨维聪,还有远在南直隶的湛若水、张邦奇等人,整个派系里在朝为官的基本上都来了。
大家听闻杨聪要远赴边镇都有些不舍,席间众人皆是频频举杯,为他践行。
酒酣耳热之际,陆炳终于忍不住感叹道:“清风,你这个文弱书生都敢奔赴边疆,直面鞑子,我们这些武职出身的着实汗颜啊,要不是宫里有事脱不开身,我真想陪你一起去宣府。”
这家伙可不敢去,要他去了,谁来掌控锦衣卫啊。
杨聪微笑着摇头道:“也就是去个三五载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是待在京城好好当你的差吧,或许,等我回来你就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了。”
众人难得大笑了一阵,定国公徐延德紧接着开口道:“清风,你可知道,这次成国公世子也将与你一同前往宣府。”
成国公世子?
杨聪还真不认识,甚至就连这代成国公朱凤他都没怎么接触过,因为人家并不是他这个圈子里的人。
成国公府,貌似一直都特立独行,并未加入任何势力,如果这次能趁机将其拉拢,己方的势力岂不又能壮大不少。
杨聪闻言,饶有兴致的问道:“噢,这成国公世子何许人也?很厉害吗?”
定国公徐延德摇头笑道:“成国公世子朱希忠这会儿还不到二十岁呢,功夫或许还过得去吧,厉不厉害就不清楚了,这还是他第一次出来任职呢。”
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