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富家子-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聪总算是听明白了,这家伙还以为搬迁的银子是朝廷出呢。

    朝廷有个屁的银子出,嘉靖可是一两银子都没调拨给他。

    不过,嘉靖已经下旨了,从今年开始,宣府、大同、太原三镇的盐引都变成五百斤盐一引,如此一来,杨家和陆家的收益会因此而暴涨八成。

    当然,这盐也不是白给的,杨家和陆家必须承担宣府、大同、太原三镇边军精锐打造装备的全部费用。

    其实,这也算是嘉靖对对杨聪变相的一种奖励了,因为杨聪的承诺只是今年将宣府镇一万边军精锐装备上火器和战车,大同和太原两镇最快也要等明年,如此一来,大同和太原两镇今年多出的那八成食盐就算是白赚的。

    嘉靖这份大礼可不小,因为杨家这会儿已经省去了从南京户部分配盐引份额时要交的例子钱和从两淮盐政司兑换食盐时要交的例子钱,光是这两项,杨家就省去了一百二十余万两银子。

    而这会儿山西巡抚已经换成了两袖清风的曾铣,宣府巡按也换成了杨聪本人,大同镇那边相信也不敢为难杨家,也就是说,从边镇兑换盐引的时候杨家也不需要交例子钱了,这又省去了六十余万两。

    如果再加上这多出的八成食盐,杨家今年就算是按以往的半价销售食盐,也能赚将近两百万两!

    一年就能赚将近两百万两,杨聪会在乎这五万两吗?

    他这次带到宣府的金银核算下来都有十多万两,而且他还随时可以从京城、保定府和太原府调拨银子,这五万两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他毫不犹豫的道:“银子我等下就可以给你,这搬迁一定要尽快。”

    啊!

    李凤鸣闻言,不由目瞪口呆。

    这位巡按大人,四五万两银子丢出来竟然眼睛都不眨一下,真的假的?

    ()


………………………………

第三卷 第十一章 杀鸡儆猴

    杨聪有钱,而且不是一般的有钱,他可是正宗的富家子弟,惠安杨家资产最少有两百多万两,而且老太爷杨荣也已经兑现承诺,整个杨家的资产都归他管。

    他已经将家中的金银慢慢向北方转移了,这会儿北直隶和山西两地最起码囤积了价值百万两的黄金和白银。

    原本他是想将这些黄金和白银全部用在收购粮食兑换盐引上的,但是,这会儿这些黄金和白银大半都用不上了,因为他突然间被嘉靖委派来巡按宣府,假假也算是个封疆大吏了,宣府、大同、太原三镇的官员和将领谁敢收他家的例子钱,li六万多引,六十多万两的例子钱就算是省下来了,他准备把这些钱全部用在建造后勤基地上!

    五万两银子,他真的当天就给了李凤鸣,搞的李凤鸣都懵了半天,有了这些银子,搬迁起来就快了,随着他一声令下,两千多屯卫军户便开始往城东、城西和城南搬迁了。

    其实他们搬迁也用不了什么银子,因为宣化府城原本就是军镇,而且鞑子没入寇之前城里足足住了两万多军户,城东、城西和城南好多原来军户空下来的院子呢,他们只要搬过去稍微收拾一下便成了,杨聪给的十两银子等于是白赚的,他们自然高兴的不行了。

    不过,其他人搬迁就没那么简单了。

    一般平民百姓倒还好说一点,只要给银子,他们就搬,这会儿宣化府城的房子和地也不值钱,一个几百平的院子给个十两银子就算不错了,因为这会儿这边随时可能打仗,人都急着往外搬呢,房子那都是烂便宜,甚至有的人家都已经偷偷溜走了,银子都不知道给谁去。

    但是,那些土豪乡绅就不好说话了,因为他们家大业大啊,搬起来不是很方便,而且,有很多人都住惯了自家府邸,根本就不想搬,就算是给钱他们都不想搬。

    这下可把李凤鸣给折腾惨了,他是威逼利诱想尽办法,忙活了三天三夜,城北十余户土豪乡绅他才劝走了五户,还有七八户,死活都不肯搬。

    没办法,这年头是重文轻武,他一个武将根本就没什么人搭理,但凡在朝堂上有点关系的都不怕他,他就算带着上百将士上门都没用,人家就坐那里不动,你能把人怎滴!

    他还真不敢把人怎滴,要人家发动关系,告上朝廷,那他就麻烦了,有的人家那关系甚至成国公府都兜不住。

    到了第四天,他实在想不出办法了,只能找杨聪汇报了。

    这会儿杨聪已经搬进一座两百余亩的大府邸了,这府邸原本是个副总兵的住宅,只是那副总兵年老之后便回乡休养去了,就留下一个管事在这边看着,看能不能把府邸卖出去,杨聪直接三百两银子丢过去,人家便屁颠屁颠的拿着银子走了,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还能把房子卖出去,真心不容易啊。

    这座府邸自然没杨聪在京城的府邸那么阔气,不过前后足有五进,房间也多的很,住他一家人那是绰绰有余了,甚至一百锦衣卫住在前院都不显得很挤。

    这天上午他正在二进的院子指挥手下护卫整理公堂和书房呢,外面锦衣卫突然来报,总兵李凤鸣求见。

    李凤鸣这个人倒是挺老实的,虽然脸上时不时露出无奈之色,但是,对他的命令从来都不打折扣,杨聪对这位总兵还是比较满意的,听闻人家来了,他当即便丢下手头的事情,直接来到前院相迎。

    这会儿李凤鸣对杨聪的看法也已经有了些许改观,至少在花钱这事上他是比较佩服杨聪的,五万两银子啊,人家拿出来眼睛都没眨一下,而且他也打听清楚了,这银子压根就不是朝廷出的,就是杨家出的,这家伙,真是豪爽啊。

    可惜,他拿到了银子事情却没办法,他这心里着实有点惭愧,所以,当杨聪迎出来的时候,他羞愧的脸都红了。

    杨聪一看他这样子,不由关心道:“李将军,你这是怎么了?”

    李凤鸣低着头,羞愧的道:“大人,末将办事不利,现在城北还有七八户人家不肯搬走,末将实在是没办法了,还请大人责罚。”

    还有这种事?

    杨聪不由好奇道:“都是些什么人啊,为什么不肯搬走?”

    李凤鸣老老实实的道:“都是本地的乡绅,在朝廷都有点人脉关系的那种,他们就是不肯离开故居,说什么都没用。”

    尼玛,又是这些乡绅,尽给我找麻烦。

    杨聪琢磨了一阵,随即咬牙道:“这些乡绅里面谁家关系最硬啊?”

    李凤鸣直言不讳道:“北门附近的张家关系是最硬的,张家老太爷是进士出身,还曾出任过湖州知府,这会儿张家老太爷虽然致仕了,朝堂上还是有些故旧的,很不好惹。”

    撒尼耐唧唧,不就是个知府吗,还是个致仕了的,狂什么狂!

    杨聪当即大喝道:“沈炼,集合人马。”

    沈炼闻言,连忙跑到前院一通吆喝,很快,一百锦衣卫便集结好了。

    杨聪也不啰嗦,他直接招呼了李凤鸣一声,随即便带着锦衣卫往北门方向走去。

    他新买的府邸本就在城北,离北门还不到一里路,很快,一行人便在李凤鸣的指引下来到了张府大院外面。

    杨聪打眼一看,这家伙,这院墙比他新买的府邸还要长,估计里面最少四五百亩。

    这张家好大的派头啊,府邸足足占了半条街!

    他阴阴一笑,随即便挥手带着锦衣卫往里闯去。

    张家的家丁和护院一看是锦衣卫自然不敢阻拦,他们只能慌慌张张的跑去内院报信,不过,张家老太爷听到消息却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知道,这巡按说白了就是个七品的都察院御史而已,虽然权力大,也管不了致仕的官员。

    杨聪带着锦衣卫一路闯进内宅,只见一个满脸富态的老头正老神在在的坐内宅大堂中间的主位上,甚至连起身相迎的意思都没有。

    他眯着眼睛冷冷的盯着那老头看了一阵,那老头不但不害怕,眼中竟然还露出了嘲讽之色。

    很明显,这老头是在蔑视他。

    撒尼耐唧唧,你当我是李凤鸣啊!

    杨聪毫不犹豫的挥手道:“拿下。”

    沈炼也不含糊,当即便带着人冲进去,把张家老太爷从座位上楸起来,双手往后一绞,绑了个结结实实。

    张家老太爷当即暴怒道:“你们,还有没有王法了?”

    杨聪负手走上前去,冷笑道:“王法?好,本官就跟你讲讲王法,你这宅院最少四五百亩吧,花了多少银子修起来的,你当了多久的官,俸禄又是多少,要不要去诏狱里面好好算算啊

    张家老太爷一听“诏狱”这两个字,顿时吓得一哆嗦,他当然知道杨聪这话是什么意思,一个知府而已,能有多少俸禄,修这么大个府邸,没贪钱才怪,进了“诏狱”那还不被人打的什么都招出来啊。

    他吓得腿一软,结结巴巴道:“大人,有话好说,有话好说。”

    杨聪也懒得跟他啰嗦,直接冷哼道:“搬,还是不搬?”

    这家伙,太狠了,不搬就要把人打入诏狱,谁敢不搬啊。

    张家老太爷立马就怂了,当天他便在城东找好院子往过搬了。

    杨聪这招杀鸡儆猴果然厉害,第二天,剩下的几家也老老实实搬了,整个城北顿时空了下来。

    ()


………………………………

第三卷 第十二章 封疆大吏

    宣化府城北面的居民总算是搬空了,接下来就是改造了。

    第二天一早,杨聪便带着李凤鸣、朱希忠、罗洪先、王宣等一众文臣武将在城北巡视开了。

    这腾出来的地方的确够大,比皇宫都大,差不多都赶上皇城的面积了,但是,里面的建筑却是乱七八糟的,外围也没有围墙。

    他是想将这里建成一个大型补给基地的,这围墙自然要有,而且最好修的跟城墙一样高大,这样一来,就算是宣化府城被攻陷了,他这后勤补给基地都不一定会被攻陷。

    不过,这会儿他可没时间修城墙,甚至他连建厂房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再有三个月左右,鞑子很有可能就要来进攻宣府镇了,他如果大兴土木,恐怕鞑子来了,这后勤补给基地还没有建好呢。

    现在,最重要的是生产武器装备,至于其他的,可以以后再慢慢完善。

    他巡视了一圈之后,便带着一众文臣武将回到了自己的别院。

    这会儿他买下的别院倒是改建的差不多了,大门上甚至都换上了新的牌匾,不过不是“杨府”,而是“巡按衙门”。

    好吧,一般巡抚都没有单独的衙门,他这个巡按却整了个单独的衙门出来,不知其他巡按和巡抚见了会有何感想。

    没办法,他就是有钱,他不但买了个比县衙还大的府邸,甚至府邸二进都被他改成了正规衙门模样,里面不但有公堂,还有各级官员的书房,而三班衙役则由锦衣卫充任,简直牛的一塌糊涂。

    一众文臣武将随他进了公堂之后便自动站在了两侧“衙役”的前方,而他自然是高居公案之后。

    要说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那也是相当之牛的。

    后军都督府右都督,神机营提督朱希忠,这是成国公世子,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成国公了。

    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这些都是翰林院出身的储相,只要他不倒,这些都有可能入阁为相。

    李凤鸣、戚景通、汤克宽这几个武将也不简单,李凤鸣是京营宿将,戚景通是戚继光他爹,汤克宽那也是青史留名的猛将。

    还有沈炼、王宣、薛南塘、李杜,这些人虽然职位不高,却是他着力培养的亲信兼好友,将来前途也不可能限量。

    杨聪看着下面两溜文臣武将,这心里不由暗自得意,嘿嘿,这会儿我也算是个封疆大吏了。

    他暗自得意了一阵,这才咳嗽一声,威严道:“贞卿,鞑子今年很有可能会进犯宣府,这将士操练可不能懈怠,你抓紧时间,带领边军精锐和三千营将士把北门内侧张府后面那块地给平了,整个大校场出来,三天之后,本官去验收。”

    这!

    北门内则张府后面那块地朱希忠倒是清楚,那里足有数百亩,民房也不是很多,刚杨聪都说过了,要把那些民房推平,建成校场。

    问题他没一点领兵经验啊,别说一万多将士了,一千多将士他都没指挥过!

    不过,杨聪把宣府镇这仅有的一万多精兵全部交给他指挥操练,他着实觉着倍有面子。

    至于领兵经验什么的,带带就有了,是吧,他也读过不少兵书,这会儿正好拿来试试。

    想到这里,他兴奋的拱手道:“末将遵命。”

    杨聪当然不会让朱希忠这个愣头青胡来,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拉拢朱希忠而已。

    他也清楚,这一万精兵无论是交给李凤鸣来带还是交给戚景通来带,都比交给朱希忠带要强,甚至就连汤克宽领兵经验都比朱希忠丰富的多,但他得顾及朱希忠的感受啊。

    如果让别人带兵,把朱希忠这个军职最高的右都督晾一边,朱希忠肯定会对他有意见,把兵全部交给朱希忠带就不一样了,人家心里肯定高兴不是。

    不过,拉拢人心是一回事,这一万多精兵他可不敢让朱希忠给带散了。

    紧接着,他又下令道:“景通、克宽,你们今后就跟在朱将军左右,好好辅佐朱将军练兵。”

    戚景通和汤克宽连忙拱手齐声道:“末将遵命。”

    这一下,朱希忠更高兴了,他是不会练兵,但是戚景通会啊,汤克宽看样子也不差,这一路从居庸关到宣化府城汤克宽都领兵一路相随,人家手下那三千边军精锐可是操练的井井有条。

    朱希忠是高兴的不行了,李凤鸣却是难受的不行了,他难受倒不是因为朱希忠夺了他的兵权,他本就是成国公府一系的,成国公世子领了他的兵也不算是夺权,他主要是担心宣府镇的安危。

    这巡按大人简直是在胡闹啊,他才是宣府镇总兵好不,再说了朱希忠就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有什么领兵经验,他们这么胡闹下去,万一鞑子真的来了,怎么得了啊!

    杨聪也注意到了李凤鸣的表情,不过,他并未做什么解释。

    他可不是在胡闹,要说领兵经验,李凤鸣肯定比朱希忠强的多,但是,要说热武器和冷兵器配合作战的经验,李凤鸣跟朱希忠一样,都是新丁,而且李凤鸣带兵肯定会受原来冷兵器作战经验的影响,朱希忠却不会,因为朱希忠原本就没带过兵也没打过仗。

    这次,他要操练的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有没有作战经验其实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得按新兵法来,论新兵法的接受程度,朱希忠应该比李凤鸣强。

    他紧接着又下令道:“义修、景仁,你们也随同朱将军左右,配合练兵,这次火枪火炮估计是来不及造了,就以战车和轰天雷为主吧,你们好好琢磨琢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战法。”

    唐顺之和赵时春连忙拱手道:“下官遵命。”

    紧接着,杨聪又下令道:“达夫,麻烦你先画个城北的草图出来,我们好好规划一下,看这地方具体该怎么改造。”

    罗洪先也是毫不犹豫的拱手道:“下官遵命。”

    紧接着,杨聪又下令道:“先生,你带着宣府镇的军匠去张府,把原来的牌匾摘了,改成工部营缮清吏司宣化厂,先造轰天雷和火龙战车,薛南塘和李杜你俩给先生当副手。”

    王宣、薛南塘和李杜闻言,连忙拱手齐声道:“下官遵命。”

    这在场的人几乎都有任务了,就剩下李凤鸣没事干了,他还以为杨聪这是故意把他晾一边呢,却不曾想,杨聪紧接着又下令道:“李将军,你去趟万全都指挥使司衙门,让他们赶紧将所有战马全部集结起来,送到宣化府城来。你就在那边盯着,一个月之内,一定要把所有战马全部集结起来。”

    李凤鸣这个无奈啊,这简直比把他晾一边还厉害啊,人家直接把他踹万全县城去了,这会儿他抗命的想法都有了,让这帮毛头小伙子胡搞下去,可怎么得了啊。

    不过,他看了看朱希忠,还是忍了。

    算了,还是先命人快马加鞭去联系下国公爷吧,他如果擅自做主,抗命不尊,世子这脸就可就没地方搁了。

    ()


………………………………

第三卷 第十三章 缺铁

    杨聪这会儿最关心的还是武器装备的制作,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边军之所以打不过鞑子,主要还是武器装备上的问题。

    人家鞑子武器装备虽然跟边军差不多,但是人家有马啊,一匹马的冲击力少说也有四五百斤,也就是说,人家哪怕不使什么劲,凭借马的冲击力顺势一刀砍过来,那也是四五百斤的力,边军精锐哪里能扛的住,就算装备差不多,人数差不多,边军精锐在鞑子面前也要吃大亏。

    现在,跟人家比骑兵肯定是拼不过的,因为人家就是专门养马的,集结五万甚至十万骑兵都不在话下,而大明这边战马本就不多,大部分还被那些贪官污吏给拿去卖钱了,从山西到山西,六个边镇,能拉出六万匹战马就不错了,跟人家比骑兵,那纯粹是找虐,要想击败鞑子骑兵,唯有依靠武器装备。

    这会儿造火枪和火炮肯定是来不及了,这两样东西可不是纯靠手工打造出来的,还需要一些辅助设施,比如说倒沙模的沙田,钻枪管的台子,掏炮管的机器等等。

    当然,这里所说的机器并不是后世那种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的机器,而是纯手动的机器,不过,光是这些机器就需要准备个把月,在加上准备场地,准备材料,试制样品,测试性能什么的,三个月时间根本就不够。

    这年头的火枪和火炮可不是造出来就能用,很多都是一试就炸膛了,至于炸膛的原因,有很多,杨聪也没时间去考虑这些,总之,没半年时间的筹备和实验,休想造出合格的火枪和火炮,这会儿他只能先造点轰天雷和火龙战车出来,先把鞑子这波进攻应付过去再说。

    这轰天雷和火龙战车也不是说造就能造出来的,光是准备场地和材料什么的估计就得个把月时间,而鞑子还有三个月左右就要打过来了,时间相当的紧,他也比较的急。

    第二天一早他便带着沈炼和一帮锦衣卫,跑到原来的张府也就是现在的工部营缮清吏司宣化厂督工来了。

    他跑到张府一看,好家伙,里面可热闹了。

    原来那块张府的牌匾也不知道是被张府的人自己摘走了还是被王宣给拆了,大门上面就光剩几个挂牌匾的钩子了,几个木匠正在门里面忙活着做新牌匾呢,而王宣正拉着薛南塘和李杜,还有几个老头,围在前院的广场中间商量什么呢。

    杨聪凑过去一看,原来中间是一张张府的草图,王宣正指着上面安排着,甚至连他过来了都没发觉。

    他伸着头听了一阵,终于被一旁的薛南塘给发现了,薛南塘连忙拱手道:“大人,您来了。”

    杨聪连忙摆手道:“不用多礼,不用多礼,你们继续。”

    这年头可没这么随便,尊卑贵贱分的可清了,王宣一见杨聪来了,连忙停下来施了个礼,那几个老头更是拱手作揖,恭敬的很。

    他虽然不是什么大官,在这些军匠眼里那已经算是顶天的了,要以前,他们哪里会想到堂堂巡按大人会跟他们站一起说话啊,要不是杨聪拦着,他们估计都趴地上了。

    这家伙,看样子自己貌似有点多余啊,算了,问问大致进展就走吧。

    杨聪干脆问道:“先生,这场地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开工啊?”

    王宣闻言,面露难色道:“这场地倒是够宽敞,房子也多的很,只要把马车道整出来就行了,但是,这材料有点难办啊,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材料,没法开工啊。”

    材料什么的杨聪倒是考虑过,比如火药,直接从京城王恭厂拉过来就行了,一颗轰天雷撑死也就一两斤火药,一万颗也就一两万斤,有个十来辆马车就够了,至于木材,山上到处都是,直接去砍就得了,粘土也好找,直接去挖就成了啊。

    这会儿造军械就这样,就地取材,谁也不敢拦着,比如攻城的时候造云梯、攻城车什么的,看见树就砍便成,谁敢拦那就不是砍树了,而是砍人。

    这轰天雷和火龙战车好像就需要这几样材料吧,杨聪有些不解道:“缺什么材料,木材还是粘土,还有谁敢不让我们砍或者不让我们挖不成?”

    王宣闻言,尴尬道:“木材和粘土倒是不缺,主要缺生铁啊。”

    生铁?

    一颗轰天雷里面撑死塞半斤铁针吧,一辆火龙战车也就前面需要铸点生铁刺什么的,一百斤撑死了,这能用得了多少生铁啊?

    杨聪真有点想不明白了,如果说铸炮缺生铁还差不多,那家伙,一门大炮最少也得上千斤生铁,这不还没开始铸造火炮吗,所以,他压根没考虑生铁的问题。

    他有些不解道:“这生铁用不了多少吧,撑死二十多万斤,一个宣府镇这点生铁都凑不出来吗?实在不行,我掏钱买啊,需要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