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故事-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谩胺追鬃孤怼保蠼鹁瘟煳鞣鹣取⒆袅煜⒏窭室舱笸隽恕
努尔哈赤对白杆兵没有办法,冷兵器无法战胜,他便想到了热兵器。由其女婿、投降后金的明将李永芳找到被俘的明军炮手,亲自解开捆绑,人赏千金,调用大炮来攻击川军。白杆兵的长枪阵在大炮面前被撕裂,阵地里血肉横飞,经过激烈交锋,川军全部牺牲。周敦吉、秦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力战而死。周世禄从西北逸出,邓起龙、袁见龙夺桥西奔,带领残军俱走入浙营,继续坚持作战。
浙江来的三千戚家兵布阵于浑河五里之外,列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秫秸为栅,外涂泥巴。后金兵消灭江北川兵,迅速渡河将浙兵包围数匝。努尔哈赤深感川兵之劲厉,再三告诫刚刚惨胜的八旗兵“勿轻敌”,并故意强调“仲癸所将皆川兵”以警醒部下。
明总兵陈策、童仲揆、张明世、戚金等将领沉着应战,积极布阵,誓后金兵决一死战。明军以火器射击,杀伤相枕。火药用尽,两军便开始短兵相接。战斗极为激烈,双方战至夜幕降临,一度胜负未分。但后金增援部队加入,明军浙营溃败,陈策战死。后金兵万矢齐发,童仲揆与戚金、张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战死。后金前后损失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席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战将。
后来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而明朝方面的《明熹宗录》称之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尤其是秦良玉所派川东土司兵面对数倍强敌的壮烈表现,极其令人敬仰。后来的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其他明军也大多都英勇刚烈,为人所不齿的贪生怕死者少之又少。
这场惊天动地之战,也引起当时朝鲜人的极大观注,时任满浦佥使的郑忠信向李朝报告中说:“虏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也赞道:“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而根据后金自己的史书,八旗所部确实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伤亡惨重。尤其是红甲喇军、白旗军、连努尔哈赤最精锐的黄旗军都曾在坚强的川军面前败下阵来。八旗军多名将领甚至在激战中被明军活捉。
为了稳定军心士气,祷念在此役众多的阵亡者,努尔哈赤还在十六日专门举行了祭奠亡灵的大会。根据《满文老档》之太祖卷十九里的记录,努尔哈赤对浑河北岸八旗步兵败于川东土司兵之事极为愤恨,进行追查,革去了参将拜音达里、游击伊郎阿之职。主要罪状是与川兵相遇时“不战而败走”,批评雅松“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秦良玉之父秦葵乃明朝贡生,她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熏陶,从小便其兄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一起读典籍,学骑射。比起兄弟来,秦良玉秉赋超群,文翰得风流,兵剑谙神韵,其父秦葵怃然叹息道:“可惜孩儿你是女流,否则,日后定能封侯夺冠。”秦良玉慷慨朗言:“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女)和冼夫人(隋明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
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土司杨应龙在播州发动叛乱,在云贵地区烧杀抢掠,时叛时降,出尔反尔。明朝政府多次对其进行招安无效,于万历二十七年末(1599)任命李化龙为四川巡抚,总督川、贵、湖广军务,对杨应龙进行征讨。
秦良玉的丈夫石柱土司马千乘是汉朝“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作为地方土司,马千乘以三千石柱兵从征,跟随李化龙讨伐叛军。秦良玉统精卒五百人,自备军粮马匹,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持弓援剑杀贼。李化龙对此大为叹异,命人打造一面银牌赠与时年十六岁的秦姑娘,上镌“女中丈夫”四个大字,以示表彰。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马千乘因得罪了万历帝派来的监税太监丘乘云,被逮捕入狱,活活折磨而死。二十八岁的秦良玉一下子变成孤儿寡母,她大义为重,接替了马千乘的石柱土司之职,继续为朝廷效力。
浑河之战后,秦良玉亲率白杆兵3000人驻守山海关,天启帝下诏赏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为诰命夫人,授秦良玉之子马祥麟为指挥使。
后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秦良玉和其弟秦民屏回乡平叛。天启二年(1622年),奢崇明包围成都,秦良玉奉四川巡抚朱燮元令前去征讨,长驱直入,解了成都之围。奢崇明败走后,秦良玉率领秦民屏攻克二郎关、佛图关,收复重庆。朝廷于是授命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总兵官,授马祥麟为宣慰使,秦民屏为副总兵。之后,秦良玉又收复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叛军重要据点,奢崇明兵败自杀。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在四川作乱,攻陷夔州,秦良玉率军赶到,张献忠不战而走。良玉追赶,与马祥麟前后夹击,迫使张献忠退走湖广,而后张献忠受朝廷招安。
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联合罗汝才再度造反,罗汝才率兵攻打夔州,秦良玉的白杆兵夺其帅旗,大败之。
张献忠屠四川,但唯独不敢进犯秦良玉镇守的石柱,而小小的石柱,也因此收留保护了外来避难的十几万难民。
甲申国变后,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侵。时秦良玉已年六十三岁,她毅然接受隆武政权赐封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以及“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继续高举扶明抗清的旗帜,准备前往福建抗清作战。却因郑芝龙叛变,隆武帝被俘而未能成行。永历二年(1648年),在西南的永历皇帝派人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时年六十五岁的秦良玉检阅白杆军,准备出征,却在阅兵的马背上因病倒地,不日去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正史中唯一以女身而列入将相传的,唯有秦良玉一人!
孙承宗待殿中众臣低语之声渐没,又缓缓说道:
“又则,尚可待祖大寿之关宁大军再次入关,与京师勤王之军对虏军两面夹击……”
此言一出,众人脸上不禁一凛。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逮捕袁崇焕下狱,十二月初四日祖大寿带领一万五千关宁军逃离战场。孙承宗急遣都司贾登科带着自己的手书慰谕大寿,又令游击石柱国驰抚诸军。贾登科追上祖大寿的时候,祖大寿军还没有出山海关,他对贾登科发了一通怨言,继续领军逃离。石柱国追上后,祖大寿手下将士持弓刀相向,哭诉一通后,再次逃走。后来孙承宗十二月十四日亲赴山海关,携了崇祯的圣旨以及兵部派人送到的袁崇焕手书,才将祖大寿安抚下来。
此刻祖大寿的关宁军要粮要饷方肯入关再战,关宁军尾大不掉的情状已是初显端倪了。
孙承宗看了看崇祯,却见崇祯脸色沉重,他知道皇上对于祖大寿临阵脱逃仍然心存不满,便不再说关宁军的事。
“出战若急,依臣之见,顺义兵可用……”孙承宗捊了捊胡子,缓缓说道。
(本章完)
………………………………
第49章 包衣
许莹一早就到垂花门处理公务。今天投军的人太多,足有近二百人,排的队从垂花门一直到了角门。许莹拿着单子,让这些人以十人一队唱名,仔细地验看登记,一直忙到饷午过了才弄完。正待回府吃午饭,却见刘必显带着一个书办急急地走了过来。
“夫人,兵部来令,要顺义军出战……”刘必显一见许莹,来不及那些客套虚礼,面色凝重地说道。
许莹一惊,接过刘必显手中的公文,却见纸上落着大明兵部的大印,遒劲的楷书写着命令,内容正是调顺义营军受兵部侍郎刘之纶节制,刻日出战。
“兵符已验过。”刘必显说道:“令、符、印三者俱全,没有问题。”
他身边的书办也对许莹点了点头,表示确认。许莹看了那书办一眼,却是以前范同舟托了自己才谋到书办职位的王安佩。
上次孙承宗来宣旨的时候,给杨铭留了印信、关防和兵符。印信即是兵部大印的印模,关防即是顺义游击将军印,兵符是调兵的勘合铜牌。这关防和兵符就放在将军府大堂,供对外联络之用。比如,对兵部行文,或对地方政府及友军联络,即用关防印。关防印有两枚,一枚称为堂印,留存于将军府大堂使用;一枚为行印,将军出战时随身携带使用。兵符则是与兵部的调兵兵符相勘合检验之用。至于对内,仍使用许莹的“风清月莹”印和自己的一套兵符。
“刘先生请在此稍候,奴家即刻去请将军出来。“许莹用平静的语气说道。
杨铭正在房里打印书籍,上次打印出来的《农田水利》一书给了皇太极,这次杨铭又打印了一本,另外还挑选打印了几本其他的书籍和资料。他打算在新的一年里,农、工、商多头并举,发展实业,壮大自身力量,为将来的宏伟蓝图打下坚定的基础。
妤黛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杨铭忙碌,眼晴里满是崇敬之情。杨铭的电脑操作她帮不上手,等到纸张都打印出来了,妤黛纤纤素手拿起纸张,上下覆盖上蓝色a4纸作为封面,用手将一撂纸张来回地捻过几次,在桌上跺得整整齐齐的,拿起长臂钉书机一钉,几本漂亮的书籍就成形了。
杨铭看到妤黛双手灵巧麻利地整着书,忍不住夸了起来。
“妤黛,你真聪明……”
妤黛脸上一红,呡着嘴笑了笑,“将军谬赞。奴婢不过是给将军打打下手罢了……”
说罢就研了墨,将那羊毫笔蘸了,递给杨铭题写书名。
“妤黛,你来写。”杨铭搂住妤黛的肩,微笑着说。
“奴婢不敢……”妤黛身子微微一颤,娇柔地依偎在杨铭怀里。
“有啥不敢的。来,我说,你写。“杨铭闻到妤黛头发上一阵幽香,忍不住在她脸上轻轻吻了一下。
“嗯。”妤黛轻轻嗯了一声,不知是在应答杨铭的话,还是应答杨铭的吻。
“这本,写‘农田水利秘籍’”杨铭指示着妤黛。
妤黛悬着手腕,款款下笔,几个娟秀饱满的楷字落在书籍封面上。
“好字!”杨铭赞叹道。妤黛写的字比自己的四流书法还是强很多的,杨铭只是在初中时上过二个月的书法班,写毛笔字完全是业余水准,跟这个时代真正写过字的人比起来,那是没得比的。
“将军,这本写什么?”妤黛倚在杨铭怀里轻轻地问他。
“这本,写‘纺织机械宝典’”杨铭又在妤黛脸上亲了一口。
“这本呢?”妤黛写过字,又问道。
“这本嘛,写‘火柴制作秘法‘“
几本书写完了封面,杨铭将妤黛搂在怀里,轻轻吻着她的头发、脸庞,一直吻到嘴唇。
妤黛小鸟依人般地偎在杨铭怀里,朱唇微启,应承着杨铭的吻,她唇齿间的甜香让杨铭一时意乱情迷起来,竟没听到许莹进屋的动静。
“将军……”许莹在里间的门外咳嗽了一声,叫着杨铭。
杨铭一惊,赶紧放开怀里的妤黛。妤黛满脸通红地低下头,垂手退于一旁。
“妤黛,你先出去,我有事跟将军说。”许莹跨进房门,微笑地说。
妤黛是许莹给杨铭选派的通房丫头,她跟杨铭之间发生点什么,那都是意料之中的事,许莹对此是不会怪罪的。
“许莹,坐。”杨铭脸上也有点红,“有什么事吗?“
许莹将手中的兵部公文递给杨铭,“将军,兵部下令顺义军出战……“
“哦……”杨铭一愣,接过公文看了。
“我靠,这粮饷还没来,催命符就来了。”杨铭苦着脸嘟囔道。
“将军,怎么办?”许莹一双桃花眼看着杨铭,声音中带着担忧,“依奴家看,将军最好是找个理由推托掉……”
“推托倒不必,要出战就出战呗。”杨铭大喇喇地说:“大不了一死……”
“人死有轻如鸿毛,有重如泰山。为了国家民族而死,是重于泰山的……”
杨铭一本正经地背诵起经典来。
“杨铭,奴家不许你这样说……“许莹眼圈一红,泪水在眼里打着转,一把搂住了杨铭。
刚才跟妤黛一阵缠绵,弄得杨铭心痒痒的,现在许莹送上门来,杨铭自然不会放过,他一把抱起许莹就要往床上放。
“将军,奴家跟你说正经的……”许莹急了,在杨铭怀里挣扎起来,“刘先生他们还在垂花门等着将军商议……“
“好吧……”杨铭无可奈何地说:“那咱们出去商议商议。”
到垂花门跟刘必显商议之后,杨铭决定初十出兵。一方面让刘必显给兵部回文,另一方面,找来范同舟联系县衙,征调民伕和工匠随军。在此之前,杨铭决定将新军制建立起来。明代的那种伍、什、队、哨、营的编制让杨铭指挥起来很不习惯,新军制早已在酝酿,只是过年期间没空整这个事,现在既然要出兵打仗了,干脆借这个机会落实到位算了。
对于杨铭来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兵力不足,杨铭也没指望这草创未久的一千来号人马的队伍能决胜沙场;也不是弹药短缺,重卡上带来的几十吨弹药打冷兵器军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足够的;而是汽车的燃料有限,卡车和悍马车上的柴油都只剩下三分之二了,用完了车辆就成废铁了。虽说有研究表明某些植物油能代替柴油,但杨铭从未试过,现在这时候也不敢乱试,除非到了油料耗尽的那天,才打算死马当活马医试一下。
而且悍马车的油耗感人,每百公里要耗费二三十升柴油,加满一箱油95升,只能跑个四百公里,因此杨铭也舍不得将卡车油箱的柴油抽取到悍马车上使用。再说,就算有足够的油料,开着悍马出去队伍也跟不上速度,走走停停的更麻烦。
他的m777榴弹炮也没办法拉出去作战,因为没有车辆牵引。虽说m777炮很轻,不到4吨的重量用几匹马拉也可以,拿破仑军队的四轮马车,一匹马就可以载重15吨,但是这样拉炮机动性太差,而且时下的季节,路面冰雪泥泞,陷到坑洼里靠马力也不一定能拉得出来。
还有就是这m777炮跟明代的大炮不同,不宜放在战线的前方,在前方直接面对敌军的锋芒,一旦对方集中重兵四面拼死来攻,仅仅一门炮不可能做到四面迎敌,那就只有弃炮而逃了,这门跨越时代的利器就会落到敌人手里,这个险杨铭是不会去冒的。
最终的办法只能是适应时代,杨铭决定骑马出征,用大车载运辎重弹药。他的计划是带上一挺m249班用轻机枪,也就是cs里的b51,再带上几箱 m855a1 弹药。这m249机枪和hk416步枪的弹药是通用的,都是556毫米北约制式子弹,这样子弹通用更省事。
m249班用轻机枪是以比利时 fabrique nationale(fn)制造的 fn minimi 轻机枪的改良版本,发射556x45毫米口径北约标准弹药,是步兵班中最具持久连射火力的武器。m249的全枪质量仅为683公斤,枪长104米,可更换的枪管质量为16公斤,加上200发的弹链,整个m249武器系统质量不到10 公斤,便于单兵手持操作。
另外,作为重火力支援力量,杨铭还将带上一挺 m252 式 81 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是在英国 l16 式 81mm 迫击炮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主要装备美军步兵营、空中突击营、空降营、山炮营和海军陆战营,用于为快速岸部署部队和其他快速机动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
m252全重约41千克,由m253炮身(16公斤)、m177炮架(12公斤)、m3a1底座(13公斤)及m64a1瞄具(11公斤)组成,射程91~5935米,可使用m821、m889、m372等系列高爆弹,m819、m375系列信号弹,m853a1、m301系列照明弹等多种型号的弹药。
此炮结构简单,机械性能可靠,重量轻,便于人员携行和机动。射程远,发射速度快,最大射速每分钟30发。81毫米口径高爆弹重约45千克,填装400~680克高爆炸药,半径35米内均属于其致命杀伤半径。另外,即使在没有命中目标的情况下,一枚81毫米迫击炮弹落在目标30米范围内,亦可对目标形成完全压制;落在目标75米范围内时,目标受到压制几率仍有约50%;落点超出目标125米,才会丧失压制效果。
除了以上这些,杨铭还打算搞一项秘密武器,那就是装备 m67 手雷的掷弹兵。
校场南边的向阳巷口邻街开着几家铁匠铺和弓箭店,这些匠人平时主要是做驻军的生意,为兵士们维修兵器和弓箭。铁匠铺的门口摆着熊熊的炭炉,赤着上身的铁匠钳起一块烧得通红的铁锭,置到砧板上,挥起铁锤,用力地砸下,发出一阵叮咚的声音。砧板上的火星四散地溅射着,有几颗溅到了铁匠的身上,在汗水里滋的一声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老板,帮我打制几十个这玩意……“杨铭拿着一颗m67手雷对铁匠说。
“这是什么?”那铁匠脸上带着疑惑,伸出手想要接过手雷。
杨铭赶紧退了一步,将手雷牢牢抱在怀里。这玩意可不能轻易予人,万一这铁匠老粗拿到手里一阵鼓捣,把拉环一拉,自己就要跟着他一起报销了。
m67式手雷弹径635毫米,质量390克,内置180克高爆炸药,有效杀伤半径15米。此手雷由弹体和引信组成,其引信为m213式延时引信,延时为4至5秒。引信保险机构上增加一保险夹,可防止保险销被意外拉出,保险夹呈s形,用弹簧钢丝制成,一端套在引信体上,另一端夹住保险杆。使用时,卸掉保险夹后才能拔出保险销。
“这玩意是在下祖传的器物,不能给外人摸碰……“杨铭神神秘秘地说:”你照这形状模样打制就行了,钱好说……“
“完全打一样?“铁匠怪异的目光盯着杨铭,”这东西多重?“
“嗯,完全一样,包括上面的夹子和拉杆……”杨铭语气变得郑重了,“重十两半左右吧,先试着打了用秤称,搞准了再照样打五十个,钱好说。”
杨铭打制这玩意是准备给军士们掷弹训练用的,外形和重量同实物越一致越好。至于重量,明代的一两大约是37克至39克,没个准数,杨铭也不知道这铁匠用的是啥秤,只能在实践中试验校准了。
(本章完)
………………………………
第50章 夜雪
………………………………
第51章 歪诗
………………………………
第52章 谋杀
………………………………
第53章 出战
………………………………
第54章 点兵
………………………………
第55章 腊梅
………………………………
第56章 火药
………………………………
第57章 脂粉
………………………………
第58章 投弹
………………………………
第59章 身世
队伍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十三日下午到蓟州城西边十五里宿营,第二天一早拨营出发,一个多时辰便到蓟州城下了。
上午的阳光从东南方的天空照耀下来,北面依山而建的蓟州城平津门(南门)城楼显然格外高大巍峨。对于这座拱卫于北京东北面的大型卫城,明人陈仁锡评价曾如此评价:挟高山而城绵亘西南,虎视东北,诚天险也。
明代长城的城堡,按照等级分作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和堡城,其中,要害地区的卫所在的城堡叫作“卫城”。据《蓟县志》记载:(蓟州)城垣位于县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邻州河。墙体为夯土筑城,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土城墙进行砖石贴面。方圆九里十三步,连女儿墙高三丈五尺,城垣北圆南方。城门三座,东门称“威远”,西门称“朝都”(后改为拱极),南门称“平津”,门洞上均建有城楼。正门以外,各筑瓮城保护。东瓮城门口向南,城门上有石额,名“迎旭”,为明嘉靖年立;南瓮城门上有石额,名“阳谷”,为明崇祯年立;西瓮城门口向南;北城无门,城上建有北极楼。城墙上有敌楼两座,角楼4座。环城有护城河,自东门至南门深六尺、阔五丈,南门至西门深一丈、阔七丈,西门至东北角深三丈、阔八丈,东北角至东门大半为莲花池,深一丈、阔十丈。
杨铭骑着马在队伍里从蓟州城南门外的官道上向东行进,仔细打量着蓟州城和周围的地形,现在他所走的路便是上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太极数万大军“潜越蓟州”时走的路,抬眼望去,蓟州城在左边不到一里,城墙上的守卫士兵的身影都能看到。显然,数万人的大军是不可能在白天从这里潜越的,后金和明朝两方面都有史料表明当时皇太极大军是夜晚越过蓟州城的。明人程本直为袁崇焕鸣冤的《白冤疏》说:“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林木茂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