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857-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敬伦琢磨了一番,大冬天的北上,确实有些不妙。

    于是摇了摇头:“你们的作战计划制定的很好,就不要随便更改了。既然今年只有一个攻占天津的计划,那就按计划来吧,虽然攻下天津有些容易,出乎我们的预料。不过五坑军和新安第二军目前没有军事行动,闲着也不好。在福健发动一次攻势吧,我听说太平军那边已经开始向江浙进攻了,就当帮他们一把,吸引一下左宗棠的兵力。”

    北伐的消息比任何消息扩张的速度都快,几乎是瞬间就传遍了这个广枺獾靡嬗谧罱夹似鸬谋ㄖ降淖饔谩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香港出现的,最早的中文报纸,同样是在香港出现的。

    是伍廷芳在1858年创办的,但是直到现在,依然是唯一一份中文报纸,名叫《中外新报》,因为实力有限,他们没能力得到第一手资料,主要依靠翻译西方报纸内容,很少有自己的东西。

    创刊以来,在香港发展的并不好,但是他们将生意扩展到了九龙,但是担心政府的干涉,他们依然将总部放在香港,只是在九龙等地设置了分布,从香港印刷好的报纸,固定分发到各地发卖。

    直到北伐前,这份报纸都半死不活的,也就是靠着创刊者的个人热情坚持,但是对北伐的转载,让他们的销量猛然激增,不但在九龙供不应求,在广州、肇庆甚至广西和福健,都有大量的商人希望能够跟他们合作,报销他们的报纸。

    在创刊七年后,他们终于打开了市场,这首先得得益于朱敬伦的扶持。

    朱敬伦在出兵前,特意邀请了香港报纸的记者随军报道,他有意识的要向各国宣扬大明跟满清的不同,一个训练有素,制服整齐,军纪良好的军队,显然非常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

    训练、军纪这两点,对目前大明的主力军来说,那是必备的素质,军事法庭运行了这么多年,军法在军队中已经深入人心,没人愿意去挑战法律,这是长期的积累,已经慢慢形成了文化传统,比统帅们动不动采用的杀人立威要好的多。

    《中外新报》也受到了邀请,尽管伍廷芳等人对大明这个新生政权还不够信任,因为他们很多抨击大明官府的报纸,在一些地方被地方官府查封,让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言论自由产生了极端的担忧,但他还是派出了记者,早年招募的一个逃到香港的落魄秀才。

    正因为有了第一手资料,而且是用中文写的,以中国人视角的第一手情报,一下子就让《中外新报》在各个口岸打开了市场,接着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内地扩散,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伍廷芳之所以能创办中外新报,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在英文的《孖刺报》当译员,借用孖刺报社里的中文活字印刷自己的报纸。

    伍廷芳为了维持这份报纸,可没少费劲,他不但给报社当译员,甚至还在香港高等法院担任译员,所得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用来维持报纸的运营了。

    后来他能成为香港第一个持有执照的华人律师,其实就是从在法院做译员开始的。

    借助于现代媒体的传播能力,大明北伐满清的消息持续不断的传回大明境内,当大家发现明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的战斗力后,老百姓自发放鞭炮的情况更多了,这意味着更多人开始放弃心中的中立态度,转而支持大明了。

    这背后反应出来的一个事实是,大明的建立让成千上万的人成了既得利益者,这其中不但有无数新一代的官僚,还有无数发财致富的商人,其实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朱敬伦每攻占一地,实行的都是免税政策,对老百姓而言,没有了正税无所谓,但是减掉了让人痛恨的苛捐杂税就是一项普遍欢迎的善政了。

    有既得利益者,自然也有利益受损的人群,旧官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群人,之前大范围的挂印行为,不仅仅是异地为官的官员,对大明的不认同,损害他们利益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另一个利益受损的集团,则是根深蒂固的胥吏集团,但朱敬伦大大提高了胥吏的地位,释放了压迫胥吏的封建身份,给他们加上了一个候补官员的名头,对那些胥吏中的高层来说,这无法弥补他们的损失,但是对大多数底层来说,优厚的薪水发放,代替了过去勒索来的灰色收入,地位的提高让他们成为这个新生国家最拥护的一群人。

    总之朱敬伦极力避免一刀切式的消灭旧势力,小心翼翼的培养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法,目前看来是成功的,起码让他温水煮青蛙一般,不显山不露水的推行了许多项新政,而没有遭遇到武力抗争。

    中外新报这种报纸显然也是既得利益者之一,朱敬伦翻看过他们最近的几篇报道,无一不充满了溢美之词,显然从内心深处他们已经很认同这个国家了,之前的批评的情况倒也存在,对伍廷芳这种人来说,他办报纸的目的就不是为了钱,他们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第一批觉醒的精英,驱动他们行动的最大动机,是内心的理想和信念,这些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收买的,但不意味着不能收买,用理念来收买就很合适,因为朱敬伦政府邀请他们北上,这让他们看到了大明鼓吹的言论自由的部分实现,让他们感到很机动。

    但真正的自由还没到来,可他们普遍相信朱敬伦这个皇帝本人是开明的,之所以出现各地官府没收批判报纸的情况,那是各地官府自发的行为,不论哪一个县官,都不可能接受这种带着强烈西方态度观感的批判,没把他们打成异端已经算客气了。

    随着生意的好转,伍廷芳和他的合作者黄胜马上将中外新报扩大,聘请了更多的记着,从洋人的报社挖来了大批排字工,第一次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活字印刷工具,开始了第一次扩张。

    相对于报纸这种带有明显文人气息的既得利益集团,朱敬伦更看重的是另一批既得利益集团,代表未来的工业势力。

    这几年朱敬伦不断的扩军,始终维持着庞大的军队和军事行动,这其中需要的生产支援不是一个农业国能够支撑的。

    钱的方面他实行了发行债券制度,目前大明官府已经负债三千万两,比满清负债还高,而生产方面,虽然有部分依赖国外,比如从英国运回来的步枪多达十万支,但大炮却几乎都是自己生产的。

    早在新安第二军编练的时候,朱敬伦的兵工厂就已经无法满足部队军需供应了,兵工厂培养出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可相比庞大的军需供应,还是力有不逮。

    朱敬伦的方式跟将订单交给洋人造船厂打造军舰一样,将铸造大炮的任务交给了佛山一个个铁工场,这些手工作坊的技术能力虽然很差,但是工匠的技术并不差,只不过他们的技术有些落后而已。

    那么将掌握了先进工艺技术的兵工厂技术能力,跟这些拥有熟练铸造技术的传统工匠作坊结合起来,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是超乎想像的。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铁工场还并不信赖官府,朱敬伦没有强制摊牌任务,而是派出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挨家挨户的去走访,询问工场主是否能够帮助兵工厂制造大炮,他们愿意出一个高价。

    但是大多数铁工场表示说他们不会造,卑躬屈膝的推辞了。

    最终有57家铁工场承接了这些订单,有的是相信官府会按照约定掏钱,有的则是抱着其他的心态,或者不敢推辞,或者比较认可官府,总之他们一开始是出于很复杂的心态跟官府合作的。

    但是这57家铁工场很快就发了大财。(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八十三节 工业革命种子(1)

    兵工厂派出技术人员,一个个帮他们改善施工设备,让他们基本上能够满足新式大炮的铸造工艺,然后又给他们送来兵工厂用瑞典铁矿冶炼出来的优质钢材,手把手将美国人发明的滑膛炮铸造工艺交给他们。

    几年仗打下来,57家铁工场的技术能力不但大大提高,而且规模已经远胜从前,承接订单最多的一家工场盈利甚至高达十万两。

    这57家铁工场,因为需要镗制炮膛,普遍装备了蒸汽机,一开始是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帮忙操作,后来他们自己的学徒也掌握了镗床使用技术,并且技术在不断的扩散。

    这种扩散当然是朱敬伦希望看到的,但站在他的层面,这种技术类的东西,他其实并不是很关心,这些自然而然地事务,迟早会出现。他更关心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他依然在不遗余力的树旗,他要让老百姓知道,官府是讲信用的。

    公信力这种东西,你拿嘴说一万遍也是屁用不顶,反而可能在“越是传播强制,越是遭到抵制。越是加大宣传,迎来的是更多谣传”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坏,后世的共和国政府就陷入这种死循环中不能自拔,让各级政府十分尴尬。

    朱敬伦当然要避免这种状态,所以他从来不喊口号,实实在在做事,有什么比让人看到相信政府能发大财这种直观的结果来的吸引眼球,来的刺激和深刻呢。

    当57家跟官府合作的作坊主发了大财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作坊后悔不已,也希望分一杯羹,但这时候即便他们花钱送礼都没用了,这让他们知道了,疑心有时候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随着铁工场技术的跨越式进步,他们使用的现代技术也越来越多,比如蒸汽机这个工业时代的标志性动力设备。

    研究工业革命,学者们喜欢用蒸汽机的数量来作为衡量标志,比如他们会说法国蒸汽机的使用“从1830年的625台增加到了1848年的5212台”,这种蒸汽动力的爆炸式增长,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标志。

    不过大明此时还远远称不上工业革命到来,这只是初期的工业化,真要到了“革命”阶段,那不但有技术上的准备完全,还需要人的思想上准备的完全,工业革命之所以是一种革命,最大的原因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业的生产方式直接摧毁整个社会的旧有社会制度和文化。

    至少目前大明还远远没有做好,整个社会都还充斥着守旧的思想,至于技术上,反倒不是什么问题,引进就可以了,可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技术上的改变也只是旁枝末节,洋务运动为什么不是工业革命,不是因为他的规模小,而是他对社会制度的冲击不够给力。

    佛山铁工场的发展,让朱敬伦有些满意,他看到了一种中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从最不排斥技术的工匠身上发展工业文化,但朱敬伦更想看到的,则是最传统的乡间发生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悄无声息的到来了。

    茶叶工厂的出现,让朱敬伦更加欣喜,他认为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工业革命。

    最早的茶叶工厂可以追溯到十三行时代,那时候伍秉鉴、潘承训这些行商,在十三行一带建立了大量的工场,用来分拣、包装茶叶,向洋人供应合格的产品,但全部都是手工,生产方式也主要是分选,加工很少。

    真正的现代化茶叶工厂,使用机器来生产茶叶的工厂,还是最近几年出现的。

    四年前朱敬伦埋下的一颗种子,没想到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可是这棵树的长势是朱敬伦没想到的。

    在无坑地区,美国人罗伯特・格雷的托马斯格雷茶园已经成功开垦出了十万亩茶园,事实上他在第一年,也就是1861年就已经完成了垦殖,当时花掉了30万两银子。

    如果不是荷兰籍犹太人何士文的帮助,爱尔兰农民出身的罗伯特格雷是打算花费100万两银子来开垦的。

    在何士文的帮助下,他没有等到茶园的茶树长成才建立工厂,而是在茶园开拓的同时,就在新会建设了一座茶叶工厂。

    之所以选择新会,因为罗伯特入了新会罗家的籍贯,他是罗天池的干儿子,而很快朱敬伦政变,杀了新会县的聂尔康,直接任命罗天池做了县令,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让罗伯特的茶厂在新会安宁的落地生根。

    因此他的茶园不是今年,而是早在四年前就开始出售托马斯品牌的茶叶了。何士文通过怡和洋行的关系,从印度引进了一套英国茶叶工厂。

    茶叶的生产,从采茶开始,依次是萎凋、揉捻、发酵、初焙、归堆、拣杂、复焙最后才是成品,要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英国人没有足够熟练的茶工可用,他们选择是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

    其中除了采摘需要人工之外,其他都可以依赖机器,从萎凋开始,传统的工艺是放在太阳底下晒制,可是天气是不由人控制的,萎凋结果的好坏就全看老天爷和工人的熟练程度,翻转的积极性了,采用工业则不然,直接用加热的方法,完全可以保持温度恒定在需要的程度,因此这道工序的结果完全可以保证。

    接下来的揉捻,过去是用人工手搓,很多茶区的茶工嫌麻烦干脆用脚踩,除了成品不够均匀外,还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如果用机器碾压的话,则保质保量。之后的所有工序,也基本上都可以用机械化来保证。

    英国人在印度的茶厂已经摸索了二三十年,有成套的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印度的茶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最主要还是处在产茶这一个环节,可是中国在这个环节完全不是问题,所以当何士文将印度茶厂复制到新会之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年就盈利5万两银子,第二年扩大了工厂,盈利达到了20万两,这些资金解决了茶园的资金空缺。但是他们也只能在新会办茶厂,在这里有罗天池的保护,而到了其他地方他们的茶厂直接会被当地茶工给砸掉。

    但是茶叶是一个很娇柔的物产,他们的茶叶每每需要在天不亮,让茶工带着露水采摘下来送到茶厂,然后进入加工环节,一旦晚了,就很难保证茶叶的品质,因此他们只能在一天路程能到达的地方收茶,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茶叶来源。

    可对很多中国本地商人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当新会的茶商发现洋人办的茶厂盈利颇丰,而且产品以最优质的价格直接卖给洋商之后,比他们当成散茶在交易所出售的售价竟然高一倍后,就没人能阻挡他们办茶厂的热情了。

    可何士文极力保持茶厂的技术秘密,但禁不住罗天池的压力,罗天池找来他的干儿子,说办茶厂是好事,让他帮忙,罗伯特不敢得罪他干爹,只能让当地茶商参观,几次之后,就有人复制了他们的茶厂。

    何士文看到控制不住非常生气,但犹太人脑子活,他选择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他出技术对方出钱出人脉,双方合作在其他地方开办茶厂,于是茶厂雨后春笋一般,很快就在新会、鹤山、高明等几个县扩散开来。

    几年过去,茶厂成了最现代化的工厂,使用的蒸汽机远超其他行业,一个个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有托马斯茶园参股的茶厂生产出来的成品茶,统统送到新会的总厂进行包装,然后以高端茶叶直接出售给怡和洋行和旗昌洋行这样的巨头。

    托马斯茶叶已经成了美国第一大茶叶品牌,并且已经打入了英国市场,这时代的英国市场基本上就可以代替世界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市场。

    他们在英国站住脚,证明了他们的品质。

    由于茶厂质量优良的茶叶利润丰厚,他们跟大量的茶叶作坊竞争,提高了茶叶收购价,倒是让很多茶叶作坊亏损严重,破坏茶厂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幸好何士文的合作者们都是当地的豪强,镇得住场面,还没有将洋人牵扯进来。

    于是他继续大享其利,今年的利润竟然高达100万两,上缴的利税也超过了30万,而且最后竟然都通过退税给退掉了,因为他们的茶叶全都拿来出口,很少在本地销售。

    茶厂唯一让朱敬伦不爽的地方,在于钱都被精明的犹太人赚走了,当他听说这件事后,立马跟潘仕成商议,建议潘仕成也去办理茶厂,建议伍家也去办茶厂,把被洋人夺走的利益夺回来。

    至于最后竞争成什么样子,听天由命吧。

    技术大幅度提升的铁工场,利润丰厚的茶叶工厂,这些都还担不起工业革命的责任,因为即便是使用蒸汽机最多的茶叶工厂,总共也不过安装了200多台蒸汽机,真正让朱敬伦感到工业革命到来的,还是缫丝业的发展。(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八十四节 工业革命种子(2)

    欧洲蚕业的微粒子病持续爆发,让欧洲的丝绸中心法国和意大利的桑蚕产业大受打击,不得不大量进口来自亚洲的生丝进行丝绸生产。

    历史上,日本就是借助这股风头,通过工业化的缫丝,将中国生丝产业比下去,垄断庞大的欧美市场,完成工业化积累的。

    就目前来说,缫丝是中国具有天然优势的一项产业,也是最有能力担当起工业革命排头兵的一个产业。

    不仅仅因为这项产业能带来大量的利润收入,积累工业化资金,更重要的则是,他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比如机械加工业。

    陈启沅是一个读书人,尽管他系统的参观了法国的缫丝工厂,做了多达几百页的笔记,但是让他亲手制作出一台缫丝机来,那就太难为他了。

    陈启沅的方法是,找能工巧匠帮他打造,他打听到广州的联泰号小作坊的陈淡浦懂得修理西洋设备,甚至懂得修理蒸汽机,于是亲自找上门去,俩人还是老乡,一番交谈之后,对西洋机器本来就很感兴趣的陈淡浦答应帮忙。

    用榔头敲打出一套现代机器,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有陈启沅偷偷从法国描绘的图册参照,俩人还是埋头苦干了一整年,才总算做出来一套蒸汽动力驱动的缫丝设备,他们起名为丝偈。

    使用这套设备,陈启沅在简村建造了工厂,起名继昌隆缫丝厂,初始资金是借官府的八千两银子,他其实不缺钱,起码不缺这点钱,他之所以选择在简村乡下办厂,主要是担心官府的纠缠,而乡下是他们这些乡绅的地盘,他陈家本就是当地大族,附近几个村子都是陈姓地主控制,因此土地是县城的,乡土民情也熟悉,跟远近乡族父老都有交情,遇到的阻力容易化解。

    借官府的钱,就是想以此取得官府的支持。

    官府倒是没给他们找麻烦,但是老百姓却对那种冒着浓烟的蒸汽厂房颇为惊恐,有人说烟筒的倒影压到了他们的房子,会给他们带来不吉利,有人说蒸汽机的轰鸣让他家的牛不下崽了,鸡不生蛋了之类的。

    这些陈启沅一个个上门解释,用亲情,用关系,用面子,一一化解,终于让工厂得以持续运行下来。

    结果很不错,借助越来越好的国际市场,每担生丝售价高达400银元,第一年时间,他就赚了3万两银子,第二年他直接将丝偈规模扩大四倍,新建了四个车间,雇佣女工多达400人。

    但他的麻烦还存在,尽管都是在周围村子招募的本乡本土的妇女,可依然有人说男女在一起工作有伤风化了之类,这些都需要陈启沅去解决。

    三年过去了,陈启沅的缫丝厂盈利总共超过了20万两银子,这种现代工厂的盈利能力让人惊叹,也让人眼红不已,陈启沅倒也不保密,邻村学堂村的陈姓同族举人陈植矩、陈植恕兄弟有意办理缫丝厂,陈启沅倾囊相授,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传授,邻村很快就办起了一个裕厚昌机器缫丝厂。

    缫丝厂的扩展,在简村这个初始地是缓慢的,但是在其他地方却落地生根。

    顺德大良豪族温家的富家公子温子绍在陈启沅开办缫丝厂第二年,就引进了这套设备,他倒不是从陈启沅手里学到的技术,而是跟制造机器的陈淡浦有关系。

    这个温子绍是一个典型的贵族教育出来的人物,他家是顺德当地豪族,跟龙元喜、罗惇衍以及另一个梁家,都是当地豪族,后世并称四大家族。

    温家壕到什么程度,温子绍的爷爷温以适,官至兵部右侍郎,他爹温承惕,官至刑部主事,两代京官,让他家在当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家族,温子绍的老婆都是娶得湖广总督家的千金。

    最庆幸的是他家乐善好施,在当地有善人之家的名誉。

    另外温子绍他爹还相当开明,并不排斥西方科技,温子绍从小不喜欢读圣贤书,他爹到也不勉强,温子绍喜欢西方科技,他爹直接就请了香港一家工厂的高级顾问英国人约翰来给他当老师。

    可以说他从小接受的就是英国正统的科学教育,20岁的时候,觉得跟约翰没什么可学的了,直接自费前往意大利、英国学习机器制造和应用,研究蒸汽轮船的原理,接触核心技术。学习一年多,回国与湖广总督吴荣光之女吴代莲成亲后,很快又再度前往英国,带着此前摘录的资料,找专业人士咨询,深入英国各大军工厂、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

    在朱敬伦还没来到这个时代之前,温子绍已经是广枺忻耐ㄎ餮У娜宋锪恕

    等到陈淡浦帮陈启沅仿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