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荣村摸准了朱敬伦只看重那些古物和大件,什么鼻烟壶了,玉如意了,玛瑙扳指了,这些小东西,朱敬伦是不在乎的。
就当奖赏给了干活的小宫女和太监好了。
文鸢的士兵只负责押运,但是他的麻烦最大,紫禁城门外早就聚集了一大批记者,尤其是一些洋人记者,他们对文鸢这种行为极度的鄙夷,威胁要把他们抢掠清宫的行为登在报纸上。
文鸢觉得自己是奉了皇命,他才不在乎这些记者的威胁呢,甚至都懒得接受他们采访,免得他们聒噪。
但他这种对记者爱搭不理的态度,让这群舞弄笔杆子的家伙很恼火,很快就真的给文鸢带来了麻烦,他们登载了一个文鸢士兵强女干宫女的新闻,一时间引得大明国内哗然。
可文鸢还没意识到问题的轻重,他一力庇护他的士兵。(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八十七节 婚姻介绍所
朱敬伦看到报纸,不由暗骂一声,“丢人败兴的玩意儿”,“怎么就管不住裤裆里那东西呢”。
为了这种事杀人,朱敬伦还真下不了手,而且他也不想干涉,军中自有法度,那是一套制度,制度不灵了,朱敬伦才会管,制度在运行的时候,朱敬伦就不会管。
可这回制度好像不灵了。
因为军事法庭判了士兵无罪。
“你可一定要娶我,不然我死了都不放过你!”
法庭结案之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宫女恶狠狠对一个垂头丧气的士兵怒喝道。
“知道了。”
士兵沮丧的回答,还不是抬眼偷偷瞄一下宫女。
宫女很漂亮,不然他也不会犯二。
他是晚上执勤的时候,看到了出来解手的宫女,断喝了一声,宫女吓呆了,他也呆了,犯下了糊涂事,但是中间宫女并没有反抗,他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谁知道这宫女性子狠辣,第二天就直接去告官了。
迫于无奈,此时紫禁城已经对记者开放了,结果记者就听闻了这件事,大肆的报道。
清宫的宫女无疑是很有姿色的,不敢说一个个都国色天香,但起码是中上水平。
最起码一点,不可能长得很难看,那样的早就被打发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普遍营养不良的国度,宫女一般不会缺医少穿,基本上长得比较富态一些,越穷的地方,审美就越是富态,公子哥们或许喜欢那些弱不禁风的美女,但是民间还是很喜欢屁股大的女人的,这样的女人好生养,以这个标准来看,紫禁城里到处都是美女。
加上大头兵一个个,都是没见过美女的家伙,长期在军营也早就憋着一股火气,看到有人弄了宫女没事,一个个心思就活络起来。
审判结束第二天,就有人问第一个士兵:“牛二,听说你小子弄了个格格。”
牛二骂道:“屁的格格。”
留在皇宫中的格格还真没用,因为这次慈禧准备逃跑的时间更充裕,一个冬天呢,她发现调兵调不动,能调动的兵又不能打仗,洋人看来也靠不住,早就在暗中准备逃亡了。
所以牛二的老婆真的不是一个格格,而是一个破烂的北亰城郊外的丫头。
但传说是禁不住的,这里可是皇宫啊,没有个格格公主的,大家都不信。
于是牛二就弄了一个格格,因为别人都信,所以千真万确。
见到牛二弄了一个格格都没事后,许多士兵们心里就活动开来了。
敢于触犯军规的总是少数,但这少数总是存在,很快就接二连三的有宫女被人强女干,不到一个月竟然爆发了上百起此类事件。
军法官们恐慌了,军官其实也恐慌了,他们觉得军队都要控制不住了,每天晚上组织巡逻营到处巡逻,也已经枪毙了好几个士兵,因为他们强女干的姑娘回头上吊了,结果他们没能像牛二一样,以娶人家为代价平息事端。
这时候士兵们发现,靠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行不通,成本也太高了,弄不好就枪毙。
但不止士兵有找老婆的需求,其实宫女未尝不想找一个丈夫,深宫之内阴盛阳衰,除了太监外很少有男人,因此一个个宫女其实也寂寞的很。
有需求就有市场,士兵们常住皇宫,宫女们也在这里干活,一来二去熟稔了,就有人勾搭起来,有士兵跟军官说他想成亲,要军官保媒,而宫里的老宫女们也找到了发财的门路,她们对这些军饷不错的士兵们说,只要给他们一点钱,他们就帮忙牵线说媒,一时间生意甚是红火。
这时候皇宫中的男女关系才算走上正常,几千个宫女还上万士兵在一起,都是适龄的青年那女,很快就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大的婚姻介绍所。
士兵们觉得娶一个宫里的女人有面子,即便是那些已经结了婚的军官也眼馋,他们其实是比较有文化的,但是也觉得宫里的女人都懂规矩,就跟大户人家的小姐一样,娶回家去当小妾是不错的选择。
而宫女们打听到这些士兵军饷丰厚,而且兵荒马乱的,她们大都以为这次大清国是在劫难逃了,肯定是灭亡了,跟这些大明国的士兵成亲,总好过在兵荒马乱中回家。
第三则是为了一点红包的媒人从中不断的说好话,时间不长上千对新人就按照传统,下了聘书,约定等回去了就成亲。
朱敬伦也都开始关注这些问题了,他觉得他的军官和军法官们,似乎应对这种突发事件十分没有经验,竟然最后闹到几十个人被枪毙的地步,朱敬伦向来认为,如果士兵不是因为逃跑这种事被枪毙的,那么军法制度就一定有问题。
这次肯定也有问题,但是硬要说问题出在哪里的话,那就只能说军官们对这种士兵难以抵抗诱惑的情况,缺乏经验。女人是一种诱惑,金钱同样是一种诱惑。要不是徐荣村没让士兵亲自去搬宝贝,难保多少士兵因为止不住贪念被枪毙呢。
还有外国记者想尽办法来采访朱敬伦的时候,问到这个让人尴尬的问题。
“这是爱情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即便是森严的军法也无法制止。”
朱敬伦只能嘴硬咬牙唱高调。
“可是他们被枪毙的罪名是强女干啊,难道不是贵军的军纪出现问题吗?”
洋人记者很不给面子。
朱敬伦只能摆摆手,狗腿子黄三公马上大臂一伸:“送客!”
这一次邀请记者北上,完全是一场失败的作秀,不但被批评军纪不行,而且各国记者更是对明军的抢劫行为大加批评。
紫禁城里一车车的宝贝往天津拉,确实很难给他们解释,对外朱敬伦的口号是为了保护国宝,但显然没什么说服力。
“三公,看看徐荣村有没有发来电报!”
占领北亰已经一个月了,离奇的是清廷反倒不知所措一般,不来谈判了。
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敢直接跟明军接触,奕欣这一次打死都不会留在北亰,占领北亰的可不是只图财不要地的洋人,这可是反贼啊,跟反贼谈判,二锅头喝多了?
徐荣村的电报没有,但是洋人的照会来了。
英法美俄四国公使联合要求调停明清战争。
看来奕欣一直在跟洋人接触,一次就请动了四国洋人,不知道这败家子到底出卖了多少利益啊。
朱敬伦听到这个消息,就不由惋惜,四个豺狼能同时出动,没得到足够的好处,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八十八节 明清和谈
大明无人愿意谈判,攻占北亰城的消息,早就点爆了这个国家,这么一个新生的国家,突然间就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者,茶馆里,酒楼里,都在大肆鼓吹大明才是正统,大明皇帝才是天命所归。请大家看最全!
林福祥回到阔别了五年多的家乡后,他觉得他都有些不认识家乡了,当年他走的时候,朱敬伦和他以及其他广州官员和乡勇才刚刚参与收复了广州城,五年后他回来的时候,朱敬伦已经成了皇帝。
他这几年其实过的一点都不比朱敬伦平淡,尽管没有爬上朱敬伦那样的高度,那是因为他走的路荆棘比较多,也因为他从来就没往做皇帝这条路上走。
当年因为收复广州城之功,他被黄宗汉保举做了赣州同知,带着他的八百水勇,到江西跟太平军作战,由于他手里有兵,而江西正是用兵之地,他升官很快,历任南昌、抚州、饶州知府,吉安赣宁兵备道,二品浙江布政使。
可就在事业如日中天,如果不出意外,他很有可能成为左宗棠这样的晚清名臣,但功劳是军功得来的,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他终于战败了,败在了新近崛起的太平军名将李秀成手里,也幸好是摆在李秀成手里,换任何一个太平军将领,他都死定了。
可是李秀成没有杀他,当时李秀成已经开始施展抱负,纠正了太平军之前的所有做法,开始向文人士大夫倾斜,也就是说他背叛了农民革命,竟然试图跟地主阶级同流合污,在乡下他保护地主的财产,在城里他安抚投降的清朝官员。
林福祥没有投降李秀成,李秀成也没有杀他,而是给了他100两银子,将他释放。
李秀成释放他后,兵荒马乱的,林福祥一路南下,进入了浙江衢州地界,而这时候左宗棠已经崛起,从太平军手里收复了衢州将林福祥抓捕,历史上左宗棠直接将他捕杀,因为听说他曾经帮太平军做过事。
可是这一次左宗棠没有,因为左宗棠听说广枺闹炀绰自橇指O槭窒碌谋邢肝使啡舷⒑螅笞谔娜衔婊蹩删樱苫姑幌朊靼滓趺从谜飧鋈四兀骶痛蚬戳耍昕碳湔剂烁=。文赆橹萦直惶骄凑迹指O樵僖淮温淙肓颂骄种校钚愠梢廊幻挥猩彼
这时候林福祥才得以返回家乡,他内心羞愧,直叹八百家乡子弟随他北上,竟无一人得以全身而退,身边就只有一个仆人,广州人肖阿巧。
肖阿巧也是命运多变,本来就是广州城一个买菜的,家人被洋人摧残,他奋起反抗,最后竟然成了英雄,跟林福祥南征北战,他觉得这辈子不亏了,比当一个菜贩子值了太多。
“大人,朱大人现在是大明的皇上了,要不咱去找他去,大人满腹经纶在哪里都不愁有官做。”
肖阿巧长了几年见识,虽然依然没学会读书写字,但是见的东西多了,见识也就多了,过去的他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林福祥叹了口气:“老夫倦了,不想参加政事了,老夫只求回乡做一老农,了此残生,阿巧你想去哪里?”
肖阿巧叹道:“大人去哪里,阿巧自然去哪里了。”
林福祥点点头:“好吧,你亲人都已经不在,就随本官去香山吧,给你娶个媳妇,买上几十亩地,也不枉你跟了本官一场。”
肖阿巧高兴的张嘴笑起来,嘴里的牙都不多了,很多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掉的。
走下了香山的码头,比林福祥过去见到的码头,何止大了十倍,竟然也有那高大的,冒着黑烟的轮船停靠,之前林福祥只在上海见过。
但钱一样好使,花了几两银子,雇了一艘船直接就开到了香山县城附近,他弟弟林福勇早就在码头上等候他了。
弟弟告诉林福祥,这几年托朱敬伦的福,没有官吏欺压,生意好做了很多,林家在澳门的生意做的也不错,因此还能维持家业,既然林福祥回来了,就交给林福祥打理。
林福祥拒绝了弟弟的说法,他说他不想过问世事,打算专心著书立说,此前他在江西和浙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了,但还没有完成,他还需要写很多,关于鴉片战争的,关于太平天国的,他有太多的故事需要写下来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平海心筹,是后世研究太平天国和鴉片战争历史的重要资料。
林福祥想安宁,但是他这样的人,尤其是还跟朱敬伦有过关系的人,别人是不会让他安宁的,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一些新办的报纸,中外新报出名之后,很多闲的无聊的文人也心生办报的念头,这样的文人很多,都是不想出仕新朝的旧文人,其中就有认识林福祥的,他们上门来请林福祥写文章投稿,林福祥也不好拒绝。
他们知道林福祥是见过世面的,想请林福祥评价一下国际大事,这个国际主要就是目前清廷、太平天国和大明三个国家,其他英法等国,林福祥不清楚,文人们也不大看得懂,也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他们认识的天下。
林福祥以笔名平海先生为名,就随便写了写自己的看法,由于他是亲眼所见这几个国家的军队,因此内容详实,加上文笔确实不错,一下子竟提高了报纸不少销量,于是办报的朋友就死缠着他不断的写稿子。
其实最主要的是林福祥敢说话,他评价太平天国竟然认为对方的皇帝很贤明,而清朝皇帝比较昏庸,主要是他接触的是李秀成这种人,而没有接触过杨秀清那些人,可大多数文人的观感都停留在洪秀全、杨秀清这些人的时代,因此难免有争议,有争议才有话题,有话题才有销量。
但是林福祥只字不提大明的事情,他不想对朱敬伦做任何评价,这让办报的朋友非常的遗憾,当然也不太敢说朱敬伦的事情,他们不想出仕,但也不想惹麻烦,万一官府找上门来,关了他们的报纸得不偿失。
不过和谈是目前最热的一个话题,这个却不能不写,逼着林福祥也要他写。
林福祥这才开始关注和谈的问题。
英法美俄四国调停,他们可不是用嘴调停的,尤其是英法两国,军舰已经派驻上海,并且在宁波外的杭州湾一带徘徊,照会明军撤出宁波,认为明军占领宁波,损害了两国利益。
大明则坚持认为明军占领宁波,有力的提高了宁波的管理水平,不但没有损害,反而对两国利益是大大的促进,还拿出宁波海关的最新数据,证明这段时间出口大幅度增长,而不是萎缩,这些数据发表到报纸上,让英法两国十分难堪。
法国最先退让,他们在宁波的利益不大,主要就是拿破仑三世的面子问题,他们至今没有跟大明建交。
英国人则拒不让步,宁波海关是英国人掌管的,北亰条约让英国取得了对满清海关的控制权,海关都需要用英国人做监督,所以他们不能放弃宁波这样海港。
另一个争论就是在北亰,四国公使的调停大明接受,愿意撤出北亰,并且与满清签订一份和平条约,但是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
第一,要求满清赔偿大明军费3000万两,这是这几年大明所有的军费支出,而这些军费支出当然是用来跟满清作战的。
第二,大明要求满清承认大明的合法地位,双方互相派驻使节,友好往来通商。
第三,要求满清政府将宁波、烟台、天津等口岸城市交给大明管辖,理由是满清低劣的管理严重影响到了大明的经济利益。
第四,解散湘军,大明表示,是因为湘军蒋益澧部率先进攻大明,才引起了这场战争,因此湘军应该为此负责,同时湘军的存在,也是对明清和平的最大阻碍,因此必须解散湘军。
前两条各国都表示了支持,这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但是第三条他们坚持不肯同意。四国公使同时反对,他们不可能接受大明控制满清的所有重要口岸城市,哪怕大明真的有能力提高这些城市的管理水平,他们也绝对不能接受,他们不能留下被大明控制满清市场的任何隐忧。
而最后一条,清廷自己都不能答应,不敢答应,其实也无法答应,因为他们做不到。他们即不敢解散现在依为柱石的湘军,现在解散湘军等于自寻死路,明军尚且不提,光是被湘军压制在江南一带的太平军一旦失去湘军的压制,会对清王朝造成什么样的打击,清廷上下都不敢想象,当然清廷也没有能力解散湘军,湘军不是他们说解散就能解散的,如果朕是这样,他们也就不用处心积虑的给湘军找掣肘,不会扶持左宗棠和李鸿章来制衡曾国藩了。
除了最后一条,其他条款清廷反倒愿意接受,尽管那些条款看起来,比英法联军签订的条约要苛刻的多,可清廷此时对大明的忌惮也远胜洋人,因为他们很早就有一个洋人只求利益的概念,而对大明,他们则完全没有安全感,他们不敢确定,甚至不敢相信大明也跟洋人一样是为了钱来的,他们生怕大明是来跟他们争天下的,那么将大明的军队留在北亰,就实在是太不让人放心了。
因为对大明更加顾虑,因此才愿意出让更多的利益,只求大明像英法联军一样,可以拿钱走人。
这时候奕欣都想咬牙同意,反而是洋人们不同意了,这时候奕欣耻辱的感觉到,清廷似乎成了洋人手里的某种工具,可以随意的拿捏和摆布,他深切感受到了一种傀儡的味道。
朱敬伦其实没想过真的能接收所有口岸城市,洋人绝对不会接受,而且他相信英法,尤其是英国是真的敢跟大明开战的,英国人保护自己利益的意志绝对不能小瞧,别说大明了,就是强大的沙皇俄国,每一次跟奥斯曼帝国开战,无论取得多么大的军事优势,只要向博斯普鲁斯海峡迈进一步,英国的军舰一定开过去,沙皇一定会认怂。
在欧洲大陆上,更是不乏这样的前车之鉴,无论哪个势力想要破坏英国的大陆平衡政策,哪怕强大如拿破仑,英国也会不遗余力的对抗下去。朱敬伦可不想惹麻烦,之所以提出这些苛刻的条件,完全是为让步做准备的。
所以最后大明谈判代表徐荣村提出了新的方案,不再要求控制清廷已经开放的上海等口岸,转而要求清廷开放新的港口,但这些港口必须交给大明管辖,第一个港口是北边的秦皇岛,徐荣村还要求满清同意大明修建一条从秦皇岛通向山西的铁路第二个港口是山东南部的青岛,同样要求修建一条通往河南的铁路第三个港口是大连,要求拥有一条通过大连直达北方直到俄国边境的铁路。
开放新的口岸,洋人乐见其成,只是对大明控制这些口岸有些担忧,他们自己多次沟通,互相之间态度都很不一致。跟大明的谈判就更加难以达成一直了,经过漫长的谈判,互相不断的摸底,才在过年之前达成了协议。
英法有条件的接受了大明管理青岛等口岸的要求,但是不承认这些口岸是大明领土,大明做出妥协,认可大明只是帮清廷代管这些土地,但其土地范围内产生的税收作为管理成本不需要交由清廷。英国人还强烈的要求这些口岸的海关,依然要交由英国人管理的税务司统一管理,产生的关税会递解到总税务司进行核算,大明无权干涉。
总体来说,大明得到了这些港口城市的实际管辖权,至于关税问题,当年俄国人割让了旅顺、大连作为殖民地,德国人割让了青岛,可是这几个地方的海关,依然是英国人在管理,产生的税收依然由英国人交给清廷,大明现在的国力,跟那时候的俄国和德国相比,还只是小老鼠,就只配享有这么一点残羹冷炙。
但对朱敬伦来说,这并不是不能接受,他只是想得到一条通往清廷内地的通道而已,无论对经济还是军事,都会得到巨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方便的获取中国内地庞大的资源,尤其是河南和山西的煤炭,只要能够开采出来,可以说供给大明工业化的能源是不用愁了。
谈判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反而是来自俄国,因为俄国跟英法,尤其是跟英国不同的是,他们的外交政策,并不完全是从经济利益出发的,沙皇已经看上了远东的领土,他们担心大明将铁路修建到俄国边境,会威胁到俄国在远东的领土安全,但这不过是托词,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大明会通过铁路来蚕食清廷东北的领土,而这些领土早就进入了沙皇的眼睛,虽然还没有黄俄罗斯计划的具体方案,但是沙皇君臣已经开始在东北进行勘察了,他们不想看到自己已经瞅准的美餐被另一头饿狼盯上。
所以俄国态度十分强硬,要求大明放弃在东北修筑铁路的要求,哪怕清政府已经做出了妥协的态度,但俄国人反而坚定的支持清政府在东北维护清廷的利益,直到大明跟英法达成协议,俄国独自承受所有压力,加上清廷自己都不坚持,愿意让大明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时候,沙俄才提出了一些苛刻的要求,跟大明签订了谅解条约。
沙俄提出,大明如果要修建东北铁路,修筑线路必须征得俄国同意,他们还给出他们建议的路线,希望从大连修建一条通往恰克图的线路。他们还提出,大明在东北的铁路,俄国有参股权力,除非俄国自愿放弃这个权力,否则俄国有权力入股三分之一股份,但他们提出要求参与运营的要求大明没有答应。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还是早期,除了英国其他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因此俄国人还想不到要求东北的采矿权力,如果在过三十年,他们恐怕还会加上东北矿产的优先开采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