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857-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航运企业,至于管理,大明也愿意提供帮助,这就真的是一条龙服务了。?网?

    于是上海很快就出现了一个以中小型轮船为主的内河航运企业,过去以运输不同货物形成的各个船帮,什么花衣帮、杂粮帮、废铁帮、木材帮、土产帮,划分地盘形成的虹口帮和丰记码头帮、长乐帮、百官帮,等各个各自为政的船帮组织,都被邀请加入这个航运公司,在上海资本实力最强的宁波商帮也邀请加入,采用股份制,过去一个个船帮,甚至一个个船户,不但成为了这个航运公司的员工,也多少分到了一些股份,成为航运公司的股东,并且规定十年内不得变更股份。

    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垄断性的航运企业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人似乎很容易接受这种新事物,接受过程没有任何痛苦,排除了过去各自为政状态之后,由船帮领、宁波买办等组成的董事会成了最高管理者,一下子就改变了过去分别依附洋人轮船公司才能生存的窘境,反倒是让洋人得依靠他们了,否则洋人的船就无法卸货,也无法得到货物供应,团结起来的上海本地航运力量,立刻就让强弱之势扭转,此后执上海航运牛耳者非他们莫属。

    经过这种改组,中国资本才渐渐跟洋人的博弈中占据了优势,洋人航运业渐渐被取代,尽管没有退出,但主要集中在远洋航运上,至于内河航运,要么关闭业务,要么只能依附于中国航运资本苟延残喘。

    后来作为被大明资本控制,反而飞黄腾达的怡和洋行背后的渣旬和麦迪逊家族认为,在中国做生意能够成功最大的奥妙,那就是一定要找一个强有力的本地合伙人,他们很幸运,能够跟伍家这样的巨头合作,所以才能够取得成功。

    与大明如此颇费周折的才能在跟英国航运资本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同,日本人很轻易的就通过三菱公司将洋人航运挤出了日本,后世很多资料都充满歌颂情调的描述,三菱通过政府的支持,很快拥有了37艘轮船,并将洋人势力赶出了日本。

    其实日本能够驱逐洋人航运的最大原因,不是政府有多么支持,不是三菱有多么优秀,关键在于“37艘轮船”,他们只需要37艘轮船,就能把洋人挤出日本市场,这不是他们的经营技术有多高,实在是因为日本市场太狭小了,而临近就是广大的中国市场,洋人根本就没有兴趣跟日本人在贫瘠的地方死磕。

    强盗永远不会为了乞丐碗里的馊饭动刀子,他们只会对富豪钱袋里的金子玩命,所以后世有一种说法,是日本改革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太穷了,穷到洋人提不起兴趣,所以给了他们悄悄展的机会。

    不得不说,日本身在中国的身边真的很幸运,而中国与日本这个邻居为邻真的很倒霉。

    1877年,灾荒最严重的一年终于过去了,日本这个邻居这一年没有那么幸运,几乎打了整整一年的仗,根据一条邪恶法则,邻居的倒霉总是自家快乐的源泉,日本人打仗,却没有制造现代武器装备的能力,根据就近的原则,大明是最佳武器提供商,因此这次战争中,政府和叛军都装备了大量的大明军火,火力比历史上强大很多,因为历史上他们还大量使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旧货,大明却能够提供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在谁不买谁落后的竞争关系下,双方纷纷大规模采购大明军火。

    当然主要还是日本政府军采购,叛军财力有限,还受到国际公法的制约,基本上只能走私少部分。

    在这个灾难的年景,日本人用自己的血肉搏杀,倒是给受到航运业刺激而逆市增长的大明机械工业展添砖加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由于大明政府主要精力都投入救灾之中,日本只能算是一个插曲,只有洋务司稍微给予了一点关注,在明治政府成功平叛后,去了祝贺之词外,没有任何军事政治上的动作,明日关系还是比较良好的。

    谁都不会想到,这种良好的关系,会在不久之后突然陷入战争的边缘。

    1877年,这个灾荒最严重的一年过去了,随着大明铁路复线的铺轨,断断续续通车的路段大大改善了灾区的交通条件,铁路除了运输粮食之外,也可以少量的运输一些其他物资了。

    虽然依靠大明救济生活的灾民数量突破到了四千万,但在铁路公司组织之下,灾民们并不是完全吃闲饭,除了帮助铁路公司施工之外,铁路公司积极组织灾民开展自救。

    灾区的百姓积极投身于手工业制造,制造的产品都用来跟大明商人换取物资。

    后世的中国人很羡慕日本好德国的工匠精神,可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其实中国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手工业第一大国,只有印度勉强能跟中国相比一二,西方最强大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手工业只能望其项背。

    历史上的丁戌奇荒对中国打击最大的,其实就是手工业,根据海关灾前灾后的统计,灾前虽然要为鴉片支付大量的金银,但大体上中国地区的出口还是少量顺差,弥补出口的,正是庞大的手工业。

    铁路公司救济站给灾民们带去了粮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铁路公司分的粮食只能维持每天两碗稀粥,饿不死而已,想吃饱饭要么给铁路公司干活,要么就得用其他方法弥补。

    更何况,不止粮食是必须物资,穿衣也是刚需,没有保暖的衣物,很多人都无法挺过冬天,就算挤在铁路公司修建的茅草屋里的破被子中硬挺,可是他们还得吃盐啊。

    事实上,即便是灾民,大家的需求也相当旺盛,尽管只是一些针头线脑的需求,可五千万人加起来,那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于是沿着铁路线,原本在水边、要道等处设置的救济站,竟然因为人多,变成了一个个集市。

    灾民中头脑灵活的人,竟然还做起了小生意。他们从那些有手艺的灾民手里,买来各种手工艺品,转手销售给来这里贸易的大明商人,利润颇丰。为了把生意做大,有的人还借钱给灾民工匠采购工具,和原料。甚至直接从大明商人手里购买原料,交给灾民加工,在收上来卖给大明商人,只给灾民一点加工费。

    尽管这种形势的剥削是非常狠辣的,灾民辛辛苦苦一天,很可能只能吃个半饱,但在刚刚从濒死状态中活过来的灾民来说,对这种生活他们就很满足了。

    于是救济站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手工作坊,大明商人贩卖来的大量棉纱,通过这些人的手变成了质地优良的土布,之后转售大明市场,或者出口到东北地区。或则是用大明的生丝跟当地的土丝混纺生产绸缎。也有就地取材,用草茎编织各种草编工艺品出售的,至于草根那可是食物绝不浪费。

    不但传统工艺在救济站出现,甚至还有创新,聪明的手工艺人们,将铁路带来的天南海北的原料,结合他们的手工艺,进行创新性的加工,比如他们能将北方的羊毛、当地的榨蚕灰丝,南方的生丝,江南的辑里湖丝,各种鸟毛混纺出花色复杂显眼的特殊纺织品,深受洋人的欢迎。

    是因为他们聪明吗,是因为他们勤劳吗,当然是,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生存的压力逼迫。

    地球上,总是北方更达,北方较冷的地区人越勤劳,越是靠近赤道,当地人就越懒,其实只是因为生存压力而已。

    救济站看到这种自的情况后,很快就有人开始建议支持这种自救活动,给当地出现的家庭作坊提供贷款,让他们能够买来更好的,或者自制更好的工具,不久连雇佣人帮忙生产的作坊都出现了。

    这种普遍生的情况,甚至对历史形成了影响,那就是灾荒之后,这些沿着铁路的救济站并没有关闭,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市镇,大量手工艺人定居下来,成为了市民,沿着铁路线出现了上百个新的小城镇。

    这都是后话了。

    铁路公司除了办救济站,施粥,分粮食,鼓励手工生产自救等方式之外,最大的救灾方式是迁移过多的灾民。

    东北是接受灾民最多的地方。

    仅仅一年时间,五百万人就输送到了这里。

    清政府承受不了压力,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办法,在黑龙江、吉林都设置了府县,调派年轻官员去哪里进行管理。

    别说,满清政府的管理机构十分落后,但中国传统的封建政府有一种优点,那就是对于编户齐民,组织流民固定下来进行农业生产非常有经验,因为每一次动乱之后,他们都能练习一次,而中国历史上的动乱何止百次。
………………………………

第六百一十五节 大移民潮

    清政府的官员是掌握了相当成熟的招募流民垦荒定居的经验和能力的,还得到了铁路公司的配合,将铁路公司的灾民登基记录转交给他们,让他们方便将一户一户按照名单进行安置。

    结果一年时间之内,辽宁安置了两百万灾民,吉林也安置了两百万,黑龙江都安置了一百万人。

    这些灾民在得到一年的粮食和种子之后,驱使清政府从蒙古地区征集来的耕牛,在肥沃的黑土地上,一年时间开垦出了两千多万亩农田,尽管还只是生田,但肥沃的黑土地还是爆发了力量,秋收之后,第一批灾民不但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在给官府缴纳一笔低廉的租税之后,向外出售一部分粮食。

    一年之后,灾区甚至就可以自己滚动发展了。

    除了向东北这个保留地转移灾民之外,大明甚至组织向海外移民了一百万人,但是向海外移民的压力是很大的,最艰难的地方是北美,不管是美国还是加拿大的白人,都有很强的种族主义,贸然向这些地区大规模转移人口,当地政府是不可能接受的。

    事实上大明的行动他们已经严重警告过多次了,加拿大政府宣布向每个中国入境移民征收500加元的人头税,在大明政府的抗议下,成立没几年的加拿大联邦放弃这种歧视性的人头税,但是大明政府也做出了承诺,不进行大规模移民,将移民的数量控制在每年一万人,这就已经是极限了。

    加州政府的歧视跟严重,可是这里的管理很松懈,有大把的空子可以钻,最重要的是加州政府跟加拿大政府不一样,加拿大可是英国女王的领土,大明惹不起英国,美国暂时还惹得起,而且美国联邦政府对加州的要求也不是那么支持。

    最后就向加州移民了一万户,加上大明的正常移民,总计达到了三万人。

    最不排斥,或者说在移民问题上无所谓的,其实还是南美国家,在国内大批黑人、混血人和普遍存在的印第安人村落的状态下,本身又是以赶走殖民者而建立的国家,让他们拥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似乎太强人所难。

    而这些政府的管理,说实话,除了在现代观念上,其他任何方面连清政府都不如,掌控政府的是一个个奴隶主、军阀,只在乎个人利益,至于国家,并没有多少认同感。

    历史上,日本人最早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甚至是在相对来说国家和民族观念较为强烈的墨西哥,墨西哥政府允许日本政府购买土地,招募日本移民,建立日本人社区,显然作为从殖民地成立的国家,这些人对吸引人口的外国殖民行动,在看法上,跟后世对险些沦为殖民地而恐慌过的中国人完全不同,中国人对中国可能被殖民的历史充满了想象,脱离了现实,反而更恐慌,而这些国家经历过殖民,反倒不那么担忧了,就好像香港很多人并不以被英国统治过为耻辱一样。

    所以大明劳务输出公司,早在十年前,就从墨西哥到巴西,都成功购买到了用来垦荒的大片荒地,已经开发出了相当规模的华人社区,移民人口高达三十多万人,以此为基础,这次直接吸收了六十万北方移民,让人口翻了两倍。

    可是因为这些垦殖区分布在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巴西、乌拉圭、巴拉圭、委内瑞拉以及英法荷兰统治的圭亚那殖民地上,反倒并不是很显眼,移民最多的秘鲁也才输入了十万人口,最少的巴拉圭只送去了几千个移民罢了。

    另外有三十多万人,主要是送到了英荷殖民地的南洋地区,跟英国多次签订贸易协议,以及准许一些英国公司在大明购买土地开辟茶园后,大明也相应的获取了在英国一些殖民地购买土地垦殖的许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这些白人聚居区目前没办法大规模渗透,但南洋地区英国人还是允许华人进入的。

    劳务公司就在这里开辟了面积广大的水稻田,早前就已经有十多万人的规模,将三十万北方百姓放入百万人的南方华人社区中安置,不是什么大问题。

    向美洲独立国家和列强殖民地移民,总是会遇到阻碍,这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在自己能控制的地区移民,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大明自己解决了更多的海外移民。

    在朱敬伦的暗中支持下,没有经过大明政府,这些年潘仕成家族已经悄然在太平洋上各个海岛上开辟了相当多的据点,在有人的地方设置货栈,以跟当地人做生意的方式,慢慢摸清当地情况。

    在无人的合适地方,直接开辟垦殖点,开发原始环境的难度,超乎人的现象,已经用了三年时间,砸下了上百万两巨款后,潘家在太平洋上的垦殖地还是没有任何收益,只是先后在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加罗琳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萨摩亚群岛上,先后建立了几个垦殖区,悄然移民了十万农民,主要开发水稻田。

    至于其他的斐济群岛、南太平洋一些群岛上,因为已经被英国或者英国殖民地控制,只在上面建立了货栈,常识开辟商业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威夷群岛上,也取得了垦殖区,购买了大片土地种植和加工甘蔗,这是通过大明跟夏威夷王国签订的通商协议得到保护的。

    至于殖民夏威夷,目前不在计划内,因为这个国家目前得到美国的保护,1873年,美国政府宣布,不允许任何国家吞并夏威夷,主要是防备日本。而且美国已经在夏威夷租借了港口,提前一步将触角深入了这里。

    大明要的只是移民,这次向这里移民了五万人,算是意外的成功。

    更多的移民,还是通过潘家的船舶送到自己开发的垦殖区,以之前建立的据点为根基,疯狂的移民了三十万户北方家庭,人口将近八十万。

    这种规模的移民拓殖,不是潘家一家能够承担的,在朱敬伦的推动下,伍崇曜家族加入其中,分担了一半的资金投入。

    这两大家族,在台湾的垦殖上,获取了丰厚的回报,台湾的山上可以开辟优质茶园,山林里的木材,矿藏都是他们独占的,不需要他们自己开发,只需要招募商人出租出去,就是不费的租金收入。

    这笔收入是有协议的,只能用于海外拓殖。

    不过几十万人的移民拓殖,还是引起了当地列强的注意,主要是占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大太平洋地区最好土地的大英帝国的关注,根据同文行的运输船传回来的消息,已经多次发现悬挂英国海军旗帜的军舰在他们的航道上巡航。

    但大英帝国还没通过外交渠道发出声音,显然他们目前还只是关注,在不影响他们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还不打算干涉,都是地球上的土地,又不是他们家的,但如果大明敢到澳大利亚建立据点,相信大英帝国一定会来说道说道的。

    而且德国人的船也多次出现在附近,据称两国甚至对峙过,根据洋务司的情报,德国人对这片土地有野心,而英国人对德国戒心很重,甚至宁可默许中国人在这里垦殖,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渗透这里。

    可以说潘家和伍家现在是在这里闷声发展,夹缝里取得了一线机会,这机会不知道能够持续多久。

    这些情况,让朱敬伦相当重视,垦殖活动是不可能瞒住人的,也没有必要瞒人,之所以选择低调,只是因为不打算引起列强重视,让他们加入瓜分行列,英国人显然不是很重视,那么就要在其他列强将触角伸到这里之前,加快垦殖的速度。

    垦殖的代价很高,伍家和潘家为了联手将近百万人移民过去,并且承担他们的垦殖成本,两家已经承担了一千万两的巨额花销。殖民这玩意,确实不是个人玩得起的。

    但是朱敬伦还要求他们继续努力,明年建立更多的新据点,重点是新几内亚岛,经过这几年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个巨大的岛屿,如同陆地一样,上面有山脉有河流,复杂的地形意味着存在垦荒的土地。

    这座岛屿目前在东部地区还处于权力真空状态,西部地区有荷兰人建立的据点,后来西半部就成了印尼的国土巴布亚省,而根据印尼的宣传资料现实,巴布亚省可以垦殖的耕地面积接近两亿亩。巴布亚只有半个岛屿,如果这种数据准确的话,整个岛屿可耕地面积,可能有四亿亩。

    所以朱敬伦要求两家,明年的垦殖不能局限于岛屿的东北部,而是要在岛屿四周理想的地区都建立据点,至于宣称对这个岛屿拥有统治权的荷兰人,他们无法实际控制这里,就不用理会他们,外交上尽管扯皮就是了。

    在列强开始争夺之前政府不打算介入,因此可能需要这两家巨头以私人公司的名义开发很久。

    朱敬伦个人能给与的支持,只是借给他们一笔钱,朱敬伦在广府银行中还有五千万两的存款,一直只是用来支持广府银行的信用,现在国家暂停了白银兑付,这笔银子也可以拿出来了。

    至于两家能不能清偿这笔钱,那完全不用担心,哪怕他们经营的很失败,只要土地开垦出来,将来政府想要接手这里,要多少钱政府都会给。
………………………………

第六百一十六节 沙俄在南下

    在中国北方饥荒中得利的可不止是大明一家,广泛的说,这场中国老百姓的苦难,由于大明勇于承担成本,已经成了一场列强的盛宴。天籁小说ww

    美国通过出口粮食获得了相当庞大的利润,甚至国内的经济危机竟然慢慢扭转,停滞的北方太平洋公司的铁路,再次得到重建的资本,摩根组建的银行卡特尔,从伦敦市场上,为其募集到了一亿美元的资金,而摩根则以英国投资者代理人的身份,进入北方太平洋铁路董事会,握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因为英国投资者认为,这条铁路的修建,能将美国西北部开出来,大量的土地会变成农田,产出相当多的粮食,国际粮价高涨,对这条铁路就是绝对的利好。

    英法两国的航运业也从粮食运输中切走了大块蛋糕,大明本国资本才得到了三分之一的份额,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这两国独占的,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政府明目张胆的偏向本国企业,没有让两国,尤其是占据了粮食运输市场一半份额的英国反对的原因,因为他们得到了大量的好处,大明政府可是他们的大客户,没人会给客户甩脸子的。

    但在列强中,从这场饥荒中,得到更多利益的,毫无疑问是俄国。

    他们得到了修建恰克图铁路通往张家口外的支线权力,原本恰克图铁路是通往大连,然后分一条支线通往张家口的,可协议是这么写的,俄国人的计划明显变成了恰克图到张家口才是干线,反而是通到大连的成了支线,因为到张家口的明明就是一条直线。

    原本的线路是从恰克图往南,经库伦,西乌尔特,乌珠穆沁,通辽然后是沈阳,之后南下大连,明显的是一条动西北向东南延伸的铁路,现在则变成了从恰克图到库伦,然后是叨林、乌德,滂江、张家口,几乎是沿着元朝时期正式开辟的张库大道延伸的,蒙古人之后,明清两朝都经营过,主要还是清朝,从康熙时候这条路上就建立了驿站,现在在方便了俄国人修铁路。

    俄国人的改线计划大明是知道的,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大明有资格反对,因为大明提供了一半的修路资金,并且占据一半股份,将来也有一半的管理权,可现在俄国人擅自改线,大明认为这会让这条铁路的收益不明确。

    理由是,从恰克图直达大连,这样可以更方便的利用大连的港口优势。事实上,大明政府担心,线路偏向张家口,势必让俄国人继续向南渗透。

    但是俄国人态度很坚决,表示如果大明不支持的话,他们可以不要大明的资本,他们将独自完成这条铁路,双方谈不拢,俄国人本来就对大明资本渗透不满,要不是当时要借助大明的港口,他们才不会让大明入股呢,借机他们所幸宣布,因为经营理念不和,宣布将归还大明的前期投入,这条铁路将由俄国独占。

    俄国人的态度变化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不跟大明合作,难道他们不想利用大连这个***了吗?或者他们跟英国人达成了一致,英国人不再阻挠他们将铁路修到营口?从英国人哪里得到的消息是,英国人始终反对俄国铁路通到这里。而很快真相就大白了,俄国说服了李鸿章,接受俄国贷款,修建京张铁路,这样张家口就跟北亰连通,北亰又会跟天津连通,俄国在天津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