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橇嫌⒐蝗站湍芄タ斯阒莩恰
对于李泰国这种香港社会底层张大的痞子,李鸿章早就失去了信任,李泰国说的话,往往是最不靠谱的,因此他习惯了从李泰国的嘴里进行反面验证。
慈禧的政治智慧并不低,她很清楚,只要英国不派兵,光封锁的话,大清靠自己是完全不可能打败大明的。
不过她认可李鸿章的态度,那就是跟英国和好,利用英国牵制大明,积蓄实力以图后效。
但江南置换案不能再拖了,用云南换江南,怎么看都对大清有百利,云南那地方,经过了十几年的杜文秀回人叛乱,期间夹杂着大瘟疫,人口锐减不说,英夷、法夷都想在哪里进行动作,大清管着云南,迟早都要出事,不如给了明国,让他们跟英夷、法夷在云南相争,大清好坐收渔人之利。
而且不跟大明达成协议,目前看来,曾国藩想打下天京,一举剪除太平军余孽也很难,天下汹汹,陕甘回乱尚未平息,左宗棠在哪里打的也很辛苦,大清实在是无力在南下跟大明决战了。
慈禧李鸿章会晤之后,江南置换案再次重启。
之前双方的主要争议在江南利益问题,在太平天国占有江南的时候,大明攫取了大量的利益,比如修建铁路的权力,在江南开办工厂的权力,租借下关的权力,大清在英国的支持下,本想收回这些权力,尤其是很难接受下关一直被大明占领,至于修建铁路那些问题,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得到慈禧的默许之后,李鸿章马上绕开慈禧,跟大明特使徐荣村马上达成了协议,清廷满足了大明的一切利益要求,默认了下关继续租借给大明的现状,默认大明企业继续在江南投资的权力,默认了大明取得的,修建沪宁杭等位于大清领土上的铁路的权力。
而清廷将在攻克天京之后,大明将逐步移交江南给清廷,清廷则移交云南给大明,移交在一年内逐步完成,双方无比配合让地方安宁。
明清绕开英国直接达成的协议,让英国很不满,但对太平天国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了。
李秀成已经发现,明军这一次到来,跟上一次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立刻占领了下关,不惜以武力威胁,强硬要求太平军将下关一带的军事要地移交大明,李秀成带着一丝幻想,将这些地方交给了大明海陆军。
可是徐荣村从北亰回来后,直接带给了李秀成一个晴天霹雳。
“九千岁,认了吧,天国回天无力了。你已经鞠躬尽瘁,犯不着为洪家陪葬啊!”
徐荣村将明清之间的协议转告了李秀成后,开始劝告李秀成跟他走,放弃天京,他承诺让李秀成安享荣华富贵。
但是李秀成十分悲苦,恼恨他已经没有力气了,他只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大明这么做,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难道一点道义都不讲了吗?”
李秀成哀叹道。
徐荣村羞愧道:“九千岁,世道早就变了。秦昭襄王囚禁了楚怀王之后,这天下就已经没有道义了。”
战国时期,昭襄王欺骗楚怀王到了秦国,然后囚禁到死,从此古典的礼制就崩溃了,儒家称之为礼崩乐坏,而楚怀王则被历史认为是礼乐时代培养出的最后一位君王。在礼乐时代,天下君王相互见面是常有的事情。他们遵循各种礼制,连打仗的时候,宋襄公都要等楚军摆开阵势后才攻击,绝不肯趁着楚国人混乱的渡河的时候,毫无体面的偷袭他们。
秦汉之后,虽然历代王朝都在竭力维持一个礼仪的面子,可礼乐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制度破坏起来容易,但精神信仰重建起来很难。
西方人到来之后,更是将东方世界的格局,直接推到战国时代,还讲道义,确实太过天真了。
李秀成决绝道:“有死而已,徐大人莫要劝我了。看在你我二人的交情上,那些明人,你就带走吧。”
李秀成说的羁押在天京城里的那群大明商人,其中有小商人,也不乏一些特权商人,那些人跟城里的各个王爷,甚至洪姓王爷都有交情,羁押他们这段时间,就没少有人求情。
徐荣村叹道:“九千岁不为自己考虑,难道也不会两位少王爷着想吗?”
李秀成的两个儿子,现在还在上海县城,明军包围了这里,却始终没有发动攻击,甚至打开了几条通道,在明军的监督下,允许城内外做生意,有人利用这个机会逃跑了,包括一些太平军士兵,也装扮成百姓的样子,扔下武器逃了。但也有很多人利用这个机会,进进出出的做生意,倒也赚了一大笔钱,其中就以大明商人最为出众。
但两个小忠王还困在城里,他们是无论如何都跑不了的,说好听点是坚守,所不好听点,他们早就成了明军威胁李秀成的人质。
李秀成何尝不知道这种情况,他能对徐荣村客客气气,要不是看在两个儿子的份上,岂会这样。
现在徐荣村拿出儿子威胁自己,让他不由的愤怒异常,几乎要失控了,人还能不讲道义到这种程度吗,大明也是一个大国,竟然如此不顾体面。
但他还是有所顾忌,不敢翻脸,十分愤恨道:“我李秀成有儿子,这城里千千万万的太平军兄弟,哪个没有妻儿老小?你保得住我一家的富贵,你保得住他们的命吗?”
徐荣村摇摇头:“曾国藩心智坚决,非常人也,安庆故事必会重现!”
曾国藩攻克安庆的大屠杀,早就绝了太平军向湘军投降的可能,所以太平军即便在不利的状态下也会死战,倒不是对洪秀全多么忠心,实在是为自己而战。
李秀成哼道:“送客!”
他不想跟徐荣村谈了,他知道天京城破,就是所有人葬身之时,汪海洋、杨辅清能跟他精诚团结,不就是因为知道湘军会屠城吗。这样也要,大家一起死,路上也有个伴。
徐荣村叹了口气:“既然九千岁心意已决,在下也不强求,不过九千岁放心,两位小王爷就交给在下了,大明必有他们容身之地,最不济在下也能保他们一生平安。”
似乎从徐荣村的表态上看到了最后一点道义,李秀成面容变得和缓了下来,但他真的不想再谈了,因为他怕自己无法硬下心来,摆摆手让下人送徐荣村走了。
徐荣村从天京返回广州,向朱敬伦汇报了跟清廷谈判以及和李秀成谈判的细节。
“他说要保全城太平军的性命?”
朱敬伦听完后问道。
徐荣村道:“陛下误会了,他是愤慨之语,并未提要保全城人命。他是明白人,知道谁也保不住。”
朱敬伦沉思了片刻:“未必保不住。”
徐荣村一愣:“怎么保?”
跟清廷的协议已经达成,湘军攻克天京已经成了定局,大明軍队在下关也不会干涉,除非能让曾国藩不杀人,否则怎么保他们。
曾国藩在安庆杀人,是因为安庆城里是一群顽抗了两年多的顽固,一群不惜吃人肉,也要顽抗的太平军妖孽,是不可能教化的。
安庆尚且如此,天京更不用说。
朱敬伦叹道:“怕是要再跟曾国藩斗一斗了。这次我还得去一趟。”
徐荣村一惊:“陛下要去天京?”
朱敬伦点头:“只有我去才镇得住场面啊。也只有我去,才能让李秀成相信。”
当然这次朱敬伦是不可能进城了,他只要敢进城,绝对脱不开身,他打算在下关跟李秀成见面,如果李秀成敢的话。
李秀成没什么不敢,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将死之人,明军占了下关,却不是再次解救他们,而是将他们最后一个退路封死了,整座城的人都在等死,他还能还怕什么?
朱敬伦提出,如果大明能保天京全城人不死,是不是太平军就可以投降。
李秀成感到意外,他实在是想不到大明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莫非大明要招揽他们。
李秀成将试探朱敬伦说,太平军将士忠于天王,怕不会另投新主。
朱敬伦知道李秀成误会了。
他认真解释自己的方案:“只是给你们一块容身之地,我大明也不敢留洪天王啊。”
李秀成疑惑道:“那如何保证清妖不会对我们赶尽杀绝。也罢,只要能有一块容身之地,我们也不会怕清妖,再过十年未必不能卷土重来,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
李秀成用口气保持着最后一点尊严,但他再次误会了。
朱敬伦解释道:“那块地方不在中国,而在海外,清廷管不了,我大明也管不了。”
………………………………
第六百四十节 天王必须死
朱敬伦和李秀成的密议少有人知道,也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但不意味着这项协定没有人知晓。
事实上,李秀成自己都没有保住秘密,他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洪秀全。
其实此时,李秀成自己也动摇了,几十万太平军和家属如果能到一个谁也找不到他们的地方去,虽然可能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也有可能让他们重新立足,至于大明会不会守信,这本身也只是风险的一部分。
如果不这么做,那么迎接他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这一点其实所有人都很清楚。
他们早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为关押在监牢中的大明商人求情,不是他们讲旧情,是他们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有那么多人舍不得天京的财富,但不是舍不得天京这座城,他们想带着他们的财富离开这里,大明商人就是路。
满清容不得他们,大明却不一定容不下他们,至少那些商人告诉过他们,大明哪里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
地方上的权贵,更是早就有人卷铺盖离开了自己的地盘,将一切交给明军,带着细软,去大明享清福了,这些天京的权贵们也都清楚,甚至还有联系。
李秀成将这些告诉洪秀全,因为李秀成自己矛盾,他不想自己做决定,洪秀全如何定夺,他任命。
可是洪秀全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牢笼,他不想走,他说他有天兵天将护佑,天国会转危为安。
洪秀全的精神世界里有一座天堂,也是一座囚笼,但那些王公贵族们却不想跟着陪葬,他们很快就知道大明来这里,不是来救天国的,而是来给天国送葬的,所以很快他们就开始找各种路。
他们跟各种大明的商人联系起来,有门路的已经开始悄悄将自己的财产转移,悄悄坐上大明的各种船舶离开天京,但也只有那些权贵现在才有这种路子,普通人只能等死。
朱敬伦没有等李秀成的回复,他很快就悄悄的走了,就好像从来没来过,他见李秀成,只是希望能够让对方相信他,至于对方会不会信他,或者相信他却又不愿意走,那就不是朱敬伦关心的问题了,他给了对方一条路,对方走不走,这不是他说了算的。
天京权贵的路走的并不洒脱,因为这条路是那么的昂贵,是真正用黄金铺就的,为他们铺路的人,刚刚从监牢中释放出来,甚至都舍不得走,冒着危险继续在这里带着,想各种方法为权贵们联系门路,大大小小的船在天京汇聚,有的是往上海去的,有的是往香港去的,更多的还是往广西去的,因为大多数来自广西的王公们,他们想的还是落叶归根衣锦还乡。
这些权贵们在天京的资产是那么的庞大,导致很多人都需要雇佣整艘船才能运走,当然还有更多运不走的,比如宅子,这些宅子,连大明商人都不敢接手,因为满清收复这里后,显然是不会认可的。
他们能带走的,无非是一些金银珠玉,最大不过是翠玉屏风之类的大件,那些精雕细琢的各式家具,少有人会带走,八十人抬的超级大轿子,更是想都不用想,这些东西,大明商人们倒是能够接手。
数以百计的天京权贵的逃亡,这是瞒不过曾国藩的,他知道了,他没有表示。他能怎么办,跟大明打一仗吗,此时去攻打下关,连英国海军都不支持,打不下水路,就断绝不了天京权贵的出逃。
不过是钱罢了,满清的财政破败,连旗人的口粮都发不下去了,但在曾国藩眼里,钱依然是比不上土地的。
他是一个坚决的人,坚决的人之所以坚决,是因为他们总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或者叫做信念,曾国藩的目标是灭绝太平天国,信念是重建孔孟之道,有这个大信念支撑,他对其他毫不在意。
但想把三四十万太平军士兵,加上上百万或者的士兵,和更多死了的士兵的家属,都装上船送走,如果得不到曾国藩的同意,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曾国藩在天京外围那二十万大军不是摆设,那是二十万经历过二十年惨烈厮杀的軍队。
现在大明需要得到曾国藩的统一了,因为在无数人的劝说之下,洪秀全改了主意,他认为走也是一条路,一条通往天国的路,他说无论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是天国。
李秀成将情况转告给了大明,希望大明履行承诺,将合城军兵统统带走,不管去哪里,只要能让他们活着就好。
李秀成的态度正是朱敬伦期盼的,他立刻让人跟曾国藩联系,他甚至亲自给曾国藩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希望曾国藩能放这些人离开,当然他态度也很坚决,坚定的告诉曾国藩说,大明是不可能看到有几十万人被屠杀的。
但是此时曾国藩提出了一个要求。
洪秀全在所有人的劝说下,决定带大家重新去开辟一个天国。
可是洪秀全本人必须死。
这是曾国藩的要求。
朱敬伦马上明白,这几乎是一个死结,洪秀全不可能引颈就戮,李秀成不可能让洪秀全横死,所以只有打下去,打下去所有人都会死。
权贵们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只得继续跟大明奸商们联系,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代价,转移走他们的财产,连洪姓王爷都顾不得脸面了,过去还只是偷偷将家里的子嗣送走,现在几乎是合家都走,装上最后一批财物,毫不顾忌的向南,去大明,回故乡。
李秀成没有阻止这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更何况这些人还靠着大明,他们自己不出面,有大明的商人出面在各方周旋,从太平军的士兵,到明军海军,都是这些人在跑关系,李秀成知道里面的水很深,他已经不想趟浑水了。
在绝望面前还能保持柔软的人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李秀成自己也想保住儿子的命,他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去大明安享太平,而他自己,将跟洪秀全一起,在天京走向终结。
曾国藩继续有条不紊的收缩包围圈,继雨花台之后,他们打下了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等要地,最后打下神策门和太平门,将天京城彻底封锁。
期间太平军作战越来越顽强,或者说是疯狂,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了,而且是死无葬身之地后所爆发出的那种疯狂,但无济于事,越是疯狂,就越是没有秩序,就越是打不穿湘军的封锁。
太平军水师甚至哗变了,他们甚至想偷袭明军驻守的下关,此时的明军也在战时状态,根本不可能给他们机会,不但将偷袭的太平军水师击败,更是直接将他们仅存的三艘战舰,也都夺了过来,太平军水师覆灭。
此时天京城中,没跑的权贵已经寥寥无几,杨辅清、汪海洋都没走,但谁都没想到,连洪仁庋暮樾胀跻凶畹萌诵牡募一铮谷灰睬那陌才帕送寺罚桓娑吡耍邓チ讼愀邸
洪秀全依靠亲族并没有错,错在他的亲族中,真的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历史上洪仁磺寰ゲ逗螅诠┲薪樾闳莆碧焱酰吹故潜蝗衔挥衅诘睦钚愠桑谧怨┲校允贾林战樾闳莆焱酢@飞希艉Q笞詈笳剿溃罡ㄇ迩碧印
这些人现在都没走,也算是洪秀全的幸运,却也是他的不幸,因为他自始至终就没有相信过这些真正值得信任的人,而他信任的人,却又都不值得他信任。
不过洪秀全到头来,倒是给这些人做了一件好事,他没有拉着这些人一起陪葬,而是自尽了。
洪秀全用一剂毒药终结了自己早就没有意义的人生,自从“复活”之后,他发现他的身体就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功能,面对无数美女他完全没有反应,吃任何食物都没有味道,他认为这是天父对他的惩罚,除了让他对天父更加虔诚之外,也让他更加的迷信,但表面上,他依然过着锦衣玉食,娇妻美眷的生活,他依然接受那些地方上的王爷献上的美女,可是他享受不了这些美女了,但可以折磨这些美女,在他或者的最后三年中,每年都至少有上百名少女莫名其妙的死掉,平均每三天弄死一个人。
洪秀全服毒自尽之后,按说李秀成他们应该得到了一条生路,可是他们不愿意将洪秀全的遗体交出去,他们还是决定坚守,很难理解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决心的。
朱敬伦决定强势干涉,不是他对李秀成有什么特别的好感,而是他不想看着近百万人跟着李秀成他们陪葬。
明军开始行动,从已经占领的常州府向天京转进,给清军极大的压力。
目的只是希望震慑住清军,赢得说服李秀成他们的决心,也是让曾国藩让步。
曾国藩让步了,不再索要洪秀全的遗体,但他坚持要验明正身,李秀成他们也让步了,但他们不会将天王的遗体交给曾国藩,决定转交给大明,因为大明答应给洪秀全立一座庙,将天王的遗体供奉在里面。
至此三十万太平军齐卸甲,接受明军的安置。
:。:
………………………………
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
太平军到最后还能保持三十万人并不算什么奇迹,因为除了十来万是真正的老兵之外,剩余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从满头白发的老爷子,到面色稚嫩的童子军都有,这些人也并不全都是抓来的,很多都是为了一口吃的,主动愿意把命卖给太平军的老百姓。
三十万軍队背后,则有五十多万活着的和死了的太平军士兵的家眷,江南遭受这么多年战乱,女多男少,许多太平军的普通士兵,在过去太平时节,都能娶两个甚至三四个老婆,这些家属都是在太平军向天京收拢的过程中,随军来到天京的。
除了这些士兵和士兵的家属之外,老百姓并不算多,但也有三十万,因此天京城中,竟然有百万之众。
要将上百万人运走,这不是一个小工程,要不是救灾期间,大明摸索出了一整套经验,还真的不会那么顺利的将这些人送走。
规定交出軍队的士兵,必须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只要跟家人在一起,大家就会心安,心安就不会失控,这是血的教训。
因此虽然看似忙碌,可工作是有条不紊。
跟李秀成的协议是,他们都会被送到海外,但有一部分可以留下来,那就是手艺人,大明很重视各种手工艺的工匠,会给他们贷款,支持他们继续生产,因为大明的手工艺品是仅次于生丝和茶叶的出口商品,年出口额高达一千多万。
而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仅仅只会打仗的士兵,则必须送走,第一是担心他们的精神信仰很难融入现在的大明,二来也需要他们在海外为中国民族开拓生存空间,他们通过杀自己同胞练就的杀人技艺是一种昂贵又稀缺的技艺。
因此很大一部分太平军士兵,都会被当作劳工转移到加州去,去斯坦福卖给劳务公司的那块满是印第安人的山谷土地。他们去哪里不但要靠双手开辟出供养他们的田地,还要靠双手保护他们的土地。
不过对外宣称这些人将被发配到阿拉斯加,因为直接将久经战阵的軍队,成批送往其他国家,怎么都不会让人放心。他们确实会先去阿拉斯加,至于会不会从阿拉斯加转移到其他地方去,那就没人知道了。
在完成这么庞大的人口转移之前,曾国藩的湘军必须老老实实的待在城外,而明军也在附近防备湘军。
大明则再三保证,一定会在人口转移完之后,将軍队撤出江南地区,同时不会破坏天京的财富,会一起移交给湘军。
当然摩擦绝不会少,湘军士兵的军纪始终是一个问题,他们没仗打的时候,如果不劫掠附近居民,那就是怪事了,一般情况下曾国藩是默许这种情况的,但是现在却在极力弹压,显然他不打算得到江南,而失去民心。
除了劫掠之外,还跟明军偶有冲突,这些打惯了仗的湘军兵油子,看谁都不服气,历史上清军在越南跟法国人打的不错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批湘军老兵还没有全都死掉。
但曾国藩的弹压十分辛苦,因为大多数湘军士兵,本来就是为了能够攻占天京劫掠的目的,才维持军纪的,现在天京拱手让明军占了,他们能没有怨言吗,所以劫掠百姓,跟明军冲突。
可明军不是好惹的,敢于挑衅的湘军大都没什么好下场,甚至出现成建制的湘军,被明军歼灭的情况,因此江南此时不但没有恢复平静,反而变得更加的混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