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明军不是好惹的,敢于挑衅的湘军大都没什么好下场,甚至出现成建制的湘军,被明军歼灭的情况,因此江南此时不但没有恢复平静,反而变得更加的混乱。
曾国藩的压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而是让大量的湘军逃亡落草为寇。历史上,曾国藩在攻入天京后,就地解散湘军,就出现了大批士兵不回乡,而是落草为寇的情况,荼毒了江南之后十多年。
此时列强的态度则很不一致,法国因为跟大明的关系变好,对此没有任何表示,英国人对此表达关切,可显然已经不愿意插手了,他们惟愿江南秩序尽快恢复,也让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尽快恢复。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大明租用了在救灾时期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民间船队,用上万艘大小不一的各种船舶,先将太平军转移到了福健沿海岛屿金门岛上安置,然后在这里进行登基,分类之后,在送到不同的地方去。
能够生产民用手工艺品的工匠,送到大明的城市里就地安置,只有瓦工等普通技艺的,则送去太平洋的垦殖地去安置,那里各种手工匠人,否则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无法自足,全靠国内供给的话运输成本太大,这也是为什么这块殖民地持续亏损的原因。
那些完全没有一技之长的,才会送到阿拉斯加去。
但所有这些都不包括各个级别的王爷,但这些王爷有自己的选择,汪海洋选择留在福建,杨辅清则选择回家,至于李秀成,出人意料的决定跟他的部下一起去海外。
江南问题拖延了大半年,当天京城所有太平军和家属以及百姓都转移走之后,大明跟清廷进行了领土交换,开始逐步从江南撤走明军,并且从广西向云南开进軍队。
江南问题基本上就这样结束了,尽管有波折,但结果还算圆满,主要是满清,上下都送了一口气,横亘在他们喉咙中的那根刺终于拔除,许多从头到尾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廷官员,甚至有一种不敢相信就这样结束了的感觉,八旗子弟们也觉得脸上有光,酒楼、茶馆里成天吹牛,大言蔑视太平天国不过跳梁小丑这天下说到底是大清的,而他们完全将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成立的大明国当作空气忽略不谈,同样不谈的,还有镇压太平军的第一功臣,曾国藩。
曾国藩此时也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湘军的问题,湘军在编制上始终不是正规军,而是乡勇,军制上是应该随着军事行动的结束而裁撤的,可是裁撤了湘军,留那只軍队保卫大清呢。
所以曾国藩两难,不裁撤湘军,层出不穷的军民冲突,已经让他难以忍受了,裁撤湘军,那么近在咫尺的大明,谁来防备。
此时的大明,却已经将目光暂时从江南转移走了,他们的目光看向了东方,就在今年,日本人将琉球王室掳到了东京,将琉球国彻底灭亡了。
大明对此的态度是,绝对不能接受。。
………………………………
第六百四十二节 琉球国还是冲绳县
日本这几年的变化度惊人,日本人以直接抛弃旧包袱,轻装上阵的度飞追赶,朱敬伦倒不担心有朝一日被日本人越,因为大明不但占得了先机,而且各种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比日本强了太多,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到最后还能被日本人越的话,那朱敬伦的变革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朱敬伦心里并不担心日本能给大明造成威胁,朱敬伦的心很大,从来没把眼光放在东亚这一亩三分地上,他的目光始终看着的是整个世界,他要带领中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竞争,要带领中国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最好是能够站到霸主的位置上,所以他不想看到日本成为大明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在大明争取国际地位的时候帮洋人拖大明的后腿。
所以只要能有机会遏制一下日本,他一定不会错过,必要的时候他觉得赤膊上阵,直接暴揍日本人一顿也是好的,眼下就是一个机会,日本人完全不顾国际法,擅自吞并了琉球!
不带民族感情来进行的描述的话,琉球在明清时期的国际地位,是既从属于中国,又从属于日本的,这是一个小国尴尬的现状:在夹缝中生存。
但如果问琉球人更喜欢哪国,他们毫无疑问会选择中国,因为中国的天下观外交,或者叫宗藩体系外交,根本就不是以利益为出点的。
这种外交的特点,有一部分是出自安全考虑,比如对北方蒙古的外交,只要游牧民族不闹事,就给一些好处;但大多数还是出于天潮上国的所谓面子外交,讲究的是一个薄来厚往,对方给进贡一丁点土特产,天草上国有了面子,就赏赐大量的真金白银绫罗绸缎。算是儒家对春秋战国之前的礼乐文化的一种形式上的模仿和眷恋吧。
西方人在论述宗藩体系的时候,有时候也将这种体系,归类为一种官方贸易关系,而这种贸易,显然是占了面子便宜的天草上国吃亏赚吆喝,藩属国得实惠。
日本对待琉球,则更像是西方国家,或者游牧民族对待归顺的国家和民族的那种做法,那就是求实利,强迫对方上贡大量财富。
琉球同时向两国纳贡,因为中国和日本对待琉球的不同态度,傻子都知道琉球王国更喜欢那个国家。但在归属问题上,根本不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自己能够说了算的。
那么琉球归属哪国,在法理上来分析的话,还真的不太好说。
中国由于有漫长的历史,因此往往谈到领土,希望采用历史来说话,可在历史上,琉球跟日本的渊源还真的就比跟中国要近一些。
这是由琉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从地缘上看,琉球在日本本土和中国的台湾之间,犹如一条锁链一样,将台湾岛和日本列岛链接在一起。所以文化上肯定受这两地影响,可是中国政权是一个从北向南不断扩张形成的,历史上南方长期是边缘地带,因此琉球跟日本在古代的交往更密切一些。
人种上,琉球的先民跟日本的萨摩的先民基本上是一个起源,其中最大的一支是位于日本南九州的熊袭部落,这个部落与后来一统日本的大和部落在争夺日本的过程中失败,才有了后来的日本。
因此日本人跟琉球人在人种上的关系显然更加亲密,都是日本古代土著绳文人、弥生人跟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混合形成的。
7世纪左右,日本的平安时代,也就是中国唐朝的时候,日本成书的《日本书记》就记载了琉球群岛上的琉球援助人,称“多祢人、掖玖人、阿麻弥人赐禄各有差”,也就是那时候日本已经跟琉球群岛上的势力建立了关系。
中国也是在唐朝时代,才开始对琉球地区有了较深的认识,但当时还以为这个地方是日本的土地,鉴真东渡的时候,到了琉球就认为是到了日本。
如果按照这种势头展,日本人如果能以一个海洋国家的展方式进行扩展,琉球也就没中国什么事了,可是自从在朝鲜跟唐朝打了一仗之后,日本深深感到了跟大唐的差距,结果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掀开了大化改新的序幕,从此日本进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唐化时代”,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历史都处于唐化时代。
所谓的唐化也就是汉化,不断的吸收汉文化,引入中国的各种制度和世界观,结果就是,日本这样的岛国民族,生生的被汉文化扭转成了一个农耕民族,附带的效应就是,日本在海洋上的扩张停止了。
而琉球经过宋元时期的展,不断吸收来自中国大6的先进文化,从部落时代进入了国家时代,最终在明朝建立之后,形成了三个国家,中山、南山和北山,明初朱元璋分别给三个国家进行了册封。
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册封,才正式建立了琉球地区跟中国大6的关系,后来中山王兼并了南山和北山两个国家,这才形成了近代的琉球王国。此时的琉球,是没什么争议的独立国家,在法理上接受了明朝建立的宗藩制度,成为大明名义上的番国。日本却在琉球国家形态展时期,陷入了混乱的战国时代。等最后日本国内太平,已经是德川幕府建立后的事情了。
德川幕府建立后,很快就又恢复了日本对琉球的控制,此时的明朝却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东北女真势力崛起,西北农民起义不断,已经无法顾及到琉球了。
但是德川家康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他吸取了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最终在明朝的打击下丧失政权的教训,尽可能不触怒中国大6,所以他不是直接吞并琉球,而是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入侵琉球,俘虏琉球王,最后派兵监督琉球内政达四十五年。
后来满清建立,继承了明朝的宗藩制度,再次对琉球国王进行册封,日本德川幕府也不想得罪满清,继续允许琉球向满清朝贡,这就形成了琉球近代的政治现状,分别向日本和中国纳贡臣服。
论实际的控制力上,日本对琉球的控制显然更有力。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日本对琉球的控制,学习的也基本上是中国那一套,也是从春秋战国事情的周天子和诸侯关系诞生出来的宗藩体系,称臣纳贡而已,琉球还能以一个国家的形态继续跟国际社会保持关系。
西方列强进入东亚之后,英美法俄等国都先后跟琉球签订过通商协议,因此在国际上,琉球可以说还是一个独立国家。因为这个事实,朱敬伦觉得非常有手脚能做。
日本上次侵犯台湾,打的借口是台湾土著杀害了琉球人,日本人高喊杀琉球人就是杀日本人,目的则是通过侵犯台湾保护琉球,或者说是通过对台湾的行动,得到对琉球实质性的控制。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以极快的度,接受了西方外交准则,学会了国际公法的理念,因此决定对琉球实施直接统治,而不是学自中国的附属国方式。
满清愚蠢的外交策略,让日本的所有图谋都得逞了,通过那5o万两白银的赔偿,承认日本的行动是保民义举,间接的承认了琉球归属于日本。
日本为什么对琉球如此重视,原因很简单,琉球群岛从日本南部一直延伸到台湾,可以说是一根连接日本列岛跟中国大6福健地区的锁链,日本得到琉球,大大拉近了跟中国大6的距离,而中国得到琉球,军舰可以说就在日本列岛的腹部。
之前在幕府时代,日本可以默许琉球继续跟中国保持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并不损害日本对琉球的实际控制,同时日本还能从这种联系中受益,当时满清统治的大6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日本贸易很不重视,日本无法跟中国之间直航,可是通过琉球就可以了。有时候甚至出现了日本萨摩藩不同势力的船队,冒充琉球贡使在中国大打出手争夺进贡权力的闹剧。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新政府了解了国际形势,明白如果继续任由琉球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存在于中日之间,最后日本很可能会失去琉球,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了解到英国想得到琉球,将琉球打造成东北亚新加坡的意图。
英国人的目的让日本极为紧张,所以明治维新不久之后,日本就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
在没有获得琉球国的同意之下,1868年,日本维新政府的太政官令将琉球王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1873年,命琉球受内务省管辖,租税上缴大藏省,将其纳入日本内政事务。1874年,命令琉球尊奉日本明治年号,不得再向清政府入贡。1877年,直接在琉球设立日本警察和司法机构,派遣三千萨摩武士改组的警察直接控制琉球的内政。
终于到了今年,已经牢牢控制住琉球之后,日本照会各国,表示琉球自古就是日本属国,日本今要直辖琉球,要求各国废除或改组在琉球的外交机构,并就各国与琉球曾经签订的各种国际条约进行重新商谈。
琉球国名也不在使用,而是恢复了古名,日语汉字写作冲绳,读音为阿儿奈波,南宋时期日本就使用这个名字来称呼琉球群岛。
琉球从此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日本的冲绳县,琉球王室则被册封为日本华族。
朱敬伦建立大明国之后,琉球人出于长远考虑,认为还是满清的实力更强,加上一些中国传统的道义思想影响,认为不应该废除跟满清两百多年来的宗藩恩义,将原本设在福州的琉球馆迁到了天津,继续维持跟满清的关系,继续向清廷纳贡。
因此日本这几年在琉球的行动,清廷不可能置之不理,尤其是琉球本国请求的情况下,清廷那群以道义为第一大事的老夫子,逼着李鸿章必须帮助琉球。
琉球在1876年先后数次派遣使者到东京,恳求日本能够让琉球和清政府保持外交关系,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应允后,求到了清国驻日公使头上,因此清廷根本就无法装作不知情。1877年,清政府曾经派出使者对日本吞并琉球表示抗议,可北方正在闹灾荒,显然不可能阻止日本,李鸿章也没有为一个番邦跟日本开战的决心。
就在琉球国王被掳到东京之前,李鸿章还拜托美国总统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在美国总统的努力下,日本决定与清国换岛,将两座小岛赔偿给清国。清国这两座岛屿并不是给自己要的,而是希望用来安置琉球遗族,保持琉球社稷的,但是琉球官员认为两岛贫瘠并不同意。
至此日本再也不给机会了,直接废藩置县,改琉球为冲绳县,将琉球王掳到了东京去。
这件事满清和日本从始至终都没有征求过大明的态度,好像大明跟此事无关一样,法理上大明对琉球是没有任何管辖权,跟日本之间没有任何争议,但琉球的变动却不可能影响不到大明,在大明和日本之间,到底是接受一个独立的琉球国,还是面对一个日本的冲绳县,这没有选择,让日本的领土直面台湾岛,相当于让日本人的枪口正面顶着大明的测腹部。
所以大明必须干涉,至于理由,没有理由那就制造理由。
………………………………
第六百四十三节 琉球人的态度
对于日本向各国的照会,大明第一时间表示了不接受,以大明跟琉球有外交关系为由,认定琉球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对任何改变琉球主权问题的行为,都视作是一次侵略行为,而且蛮横的将一国国王掳到本国京城,这是对国际道义的践踏。
由于大明的表态,其他国家马上开始观望,对洋人来说,他们不想看到东亚地区的变化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琉球这个地方,位于中日朝之间,虽然土地面积十分狭小,但是由于是一个群岛国家,国家又是一个链条,所以跨度很大,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可以说从日本南下的航路,基本上都要经过琉球群岛,那么从欧洲抵达日本的航道,也得在琉球群岛经过,这是一个天然的十字路口。
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想要得到这里,将这里打造成东亚的新加坡的原因,因为这里很容易就能打造成向中日朝三国转口的贸易基地,就好像新加坡的角色定位一样。
因此原本还想跟日本谈谈在看的英国,想先看看日本和大明之间的博弈,不过为了不让英国从这一地区的事件中失去话语权,英国人第一时间对此表示了关切,告诉日本政府,英国不希望看到任何侵犯英国在该地区利益的行为,为日后介入留下了接口,同时又不过于直接介入。他们已经在介入中国问题上,遭受了失败,最后清廷和大明同时抛开了英国,单独达成协议,如果英国在过于介入琉球问题,最后日本和大明抛开英国,那又将是一次政治和外交上的失败。
其他西方国家,都是看英国的态度,他们也表达了相关的态度。
西方国家的态度,让大明比较放心,大明政府还真的有些担心西方国家直接干涉,倒是朱敬伦对此不太担心,因为他很清楚,历史上日本吞并琉球是比较顺利的,对英国人来说,对琉球有野心,他们对世界上任何有战略价值的地方都有野心,可是琉球之所以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扼住了日本通向欧洲的航道的原因,如果因为琉球而得罪了日本,显然不划算,以利益为重的英国,权衡之下还是愿意默认琉球被日本吞并一事,只要日本人能继续保护英国在这里的利益,他们就能接受。
如果琉球能够独立,不打破旧的秩序,显然英国人更能接受。他们是东亚贸易的既得利益者,很不愿意地区平衡被打破。
因此大明的态度,显然跟英国的利益一致,日本才是破坏地区平衡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试问英国有是道理站在日本一边呢?
一时间琉球问题,就成了东亚的内部问题,只有几个相关方,日本和满清是两大角色,大明属于强行介入的一方,剩下一方,则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方,也就是琉球国自己。
大明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支持任何破坏和平的行为,但是这个理由,不是一个十分有力的理由,用这种理由来发动战争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英国在一战中以德国侵入比利时而向德国宣战,那是因为英国为比利时的中立做过担保,大明可没有向琉球做过任何保证,没有任何国际条约,那么直接因为琉球问题向日本宣战,在国际法上是站不住脚的。
满清的理由就很充足了。
其实在这件事上,道理、法理最正当的,就是满清。
国际关系上,满清是从明朝继承了对琉球的宗主国身份,而日本当年为了不刺激明朝和清朝,他们虽然效仿的是宗藩体系,可从来没敢直接打出这面大旗,负责去跟琉球接触的,始终是萨摩这个日本的强藩,而不是日本政府。
那么在法理上,满清跟琉球的关系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有力的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关系,只要满清站出来,那么就有足够理由宣称,他们对琉球的安全富有责任,将宗藩体系跟西方的保护国关系挂钩。
但是满清太怂了,而且太迟钝,加上流年不利,边塞到处都是烽烟,尤其以江南的太平天国和西北的俄国入侵为首要威胁,国内还遭遇着饥荒的余波,江南太平军余孽还没肃清,历史上就没真正管过琉球问题,现在更不想真正管了。
历史上,日本就是利用了满清这些弱点。
日本外务卿井上馨甚至命令驻上海的日本总领事:“应注意宽待俄国人……暗中使清政府怀有他日若有缓急之事时,日俄将要合纵之嫌疑,诱导在伊犁问题了结之前,迅速使之答应我国的要求。”
日本希望利用宽待俄国人制造一种日俄联盟的假象,利用俄国吓唬满清,迫使满清在琉球问题上让步。
显然日本在外交上的巧妙,远胜过笨拙的满清朝廷。
但日本的东方式欺诈战术,未必能瞒得过李鸿章等人的法眼,真正让清廷放弃琉球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这里不重视,不在乎。
宗藩体系基本上就是一种面子外交,比新中国时期的面子外交还要严重,新中国时期,大量援助一些非洲穷国,至少还有一个联合国投票的政治利益,而封建皇权时代的宗藩体系外交,完全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心中那种万国来朝的虚荣感作祟。
如果说对北方草原甚至朝鲜的外交,还有国家安全的考量,那么琉球这种海上岛国,连安全问题都不是考虑了,如果主持满清朝政的是一群迂腐的老夫子,那么满清还有可能不顾及国力帮助琉球,可现在主持外交的是李鸿章这种务实的权臣。
李鸿章肯定不会为了虚名跟日本开战的,既然历史上跟琉球的关系就是一个面子关系,那么说放弃也就放弃了,不会觉得有任何可惜。尤其是在现在完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就更不想干涉了,通过总理衙门发两个不痛不痒的抗议一下,也就拉到了。
因此总理衙门只是口头上不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实际上,完全没有作为。对于李鸿章来说,他通过虚的办法,应付一下本来就很虚的属国关系,就已经在面子上给了那些迂腐大臣一个交代,不然他连管的兴趣都没有。
但对最直接的当事人来说,那可就是大问题了,清廷可以不管不顾,只口头表达态度,可对琉球来说,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亡国,日本警察已经控制了琉球上下,琉球国王父子甚至都被抓到了东京。
受到明清五百年文化影响的琉球人,也有着亡国亡天下的概念和情感,很多琉球人东渡中国,前往清廷首都北亰哭诉。
受琉球国王暗中指派的大臣,他的妹夫妹夫紫巾官向德宏等三人乘小船冒险来到中国,遭遇了风浪险些丧生后才在福健登陆,之后被大明送至北亰。
李鸿章在琉球问题上采取了拖延战术,希望将此事留待日后解决,这跟新中国时期的很多外交失败都有些共同点,往往是不承认,留待日后,可人家已经实际控制了该地区,却根本就没考虑过国际法中的实际控制原则,当一个民族在某地持续生活了80年后,国际法上局认定该民族对该地区拥有天然的占有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