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向郝可久提出,希望不要召回那些兵工厂的旧人,否则铁路停摆的话,把事情闹大,谁脸上都不好看,郝可久说那些伙计都是自愿回来的,他也没有拦的道理,说到底他们都是兵工厂的人,很多人比他郝可久来兵工厂都早,于情于理都没有让人不回来的道理。
唐廷枢知道郝可久这条路走不通,他也就是打个招呼,先礼后兵。他之后找的是户部,官产都归户部管,他向户部的官员表示,一旦铁路停运,造成的损失他唐廷枢担当不起,他可以随时走人,但户部因此吃干系的话,他就爱莫能助了。
户部真不敢冒着铁路停运的风险,背后自有人跟兵工厂交涉,得到的结果是,兵工厂告知年底之前兵工厂的伙计还能继续留在铁路上,至于年后,看他们自愿。
留给唐廷枢的时间不多了,他马上开始一个火车站一个火车站的跑,跟每一个站长谈,听取他们的态度,询问他们对铁路的看法,发现大多数人都对铁路很有信心,只是大多数人都放不下兵工厂。
他没有时间一一做工作,能说通的就说,许诺加薪,过去的分红不变,他们依然保持兵工厂的身股份额。说不通的,那就分化拉拢,他发现一个个站长级别的老管理人员对兵工厂的感情比较深厚,但是一批年轻的屈居人下的二把手、三把手就有自己的心思了,他直接给这些人许以承诺,直问如果让他们接受火车站的话,能不能胜任。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火车司机身上,也是能拉就拉,他坐着火车赶往下一个车站的过程中,都一刻不停的跟这些老司机沟通,同样是能拉到师傅拉师傅,拉不到师傅拉徒弟,总之也拉拢到了一批人。
这一番行动就是三个月,年底前,兵工厂抽走了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但火车没有停摆,唐廷枢密集的提拔了大批学徒,出于安全考虑,在陈轨的建议下,降低了火车的发车密度,陈轨是唐廷枢手下的二号人物了,因为胡大坚也走了。
铁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第一个难关,可唐廷枢发现,他修铁路都找不到人了,铁路技术人员都跑回了兵工厂,他之前以铁路运营为唯一目的,根本就没顾及到这些铁路工程师们。
暂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现在他要应付铁路公司上市的事宜了,铁路公司上市,这是大明的高层决定的,完全没有征询唐廷枢的意见,他算是看出来了,大明官府就打算把他当一个干活的。
他很不满,但他不是自怨自艾的人,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大明官府可以把他当成一个下苦力的,他自己可不能把自己看轻了。
他要在铁路公司上市的时候,向某些人证明自己的实力。
他疾奔上海、香港,将自己的当铺、钱庄,茶行,以及地产,统统抵押给了各个银行,还通过自己的关系,向各个故交好友借款,最终他筹集到了一千万两的资金,他可不打算给人当下人,他要成为铁路公司的大股东。
大明高层出售铁路公司的方式是,给予这家公司上市许可,允许铁路公司通过出售股票融资,这在大明出台的股份公司法中称为特许股份公司,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这个资格的,必须是大明户部亲自批准才行。
普通的企业要在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那得经过交易所的审核,有持续营业三年,连续两年盈利,并且税务记录一定要完整等等限制,因为限制多,所以大明的证券交易所里挂牌的,主要是各种债券,有铁路公司的债券,各个政府的债券等等。真正的股票交易,仅限于几座洋人开办的茶园。
听说这一套堪称全世界最严格的股票章程,是大明皇帝钦定的,远比英国、美国的股份公司发行股票要难的多。
这对唐廷枢来讲,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由于限制严格,所以可交易的股票不多,以买卖股票为业的人就不多,专业股票经纪人更少,少的结果就是,很容易就能被唐廷枢收买,他拉拢到了大部分经纪人,要求这些人按照他的指示帮他们收购铁路公司股票。
1881年元宵节后,九龙港货殖所大街,唐廷枢的马车早早就来到了这里,他是不进交易所的,他在附近一家咖啡馆里包了个位子。
这里是九龙港最繁华的街市,对面就是海关大楼,海关大楼背后就是维多利亚湾,看风景倒是跟外滩相像,不同的是,外滩哪里真的是洋人的天下,而这里在是大明商人的主场,因此上海是一栋连一栋的高层楼房,而这里则更多的是青砖碧瓦的中式建筑,但即便是中式建筑,也大多是高层,因为地价太贵了,不建高层就亏钱,因此除了几座庙宇,妈祖庙、关帝庙和城隍庙之外,很少见到院落,逼仄的程度,比外滩尤甚。
大明的交易所名字叫做货殖所,就好像日本的交易所叫取引所一样,只是翻译的问题。
因为这条大街可以说就是因为贸易兴起,而贸易又大都以货殖所为中心进行,在货殖所周边形成了码头、仓库、搬运业、打包业、印刷业、电报局等等行业形成了这条大街,所以大街也就称作货殖大街。
货殖所主要还是一个商品交易所,不但大明本地的标准货物,大宗的茶叶、生丝、大米都在这里交易,甚至连上海的生丝很多都由这里完成交割,而上海由洋人们合办的交易所,掮客公会虽然交易量也很大,但交易的时候,基本还是要看九龙货殖所的牌价,可以说货殖所已经拥有了生丝和茶叶的定价权。
这让九龙跟上海的关系,越来越像美国的纽约和费城的关系,在还没有电报之前,美国人甚至在费城和华尔街之间铺设了一条旗语线,每隔6英里或8英里就部署一个人在楼项或者山丘上,手中拿着大旗跟千里镜。第一个人站在华尔街商人交易所的最高处,通过旗语向哈德逊河对岸泽西市的人讲演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格,大概30分钟之后,开盘价钱可以传到费城。
货殖所跟上海之间没这么麻烦,电报早就通了。
跟纽约的证券交易所一样,货殖所是会员制的,名额只有五百人,一个席位的价钱经过这么多年的涨涨跌跌,已经固定在了两万两左右,对一个老道的经纪人来说,花两万两买一个位子,他们能够轻松获得几倍的回报,而对一个新手而言,可能会赔的底儿掉。
唐廷枢十几年前就是香港最大的棉花行修华号的东家,因此他没少跟货殖所打交道,他认识货殖所里所有有头有脸的行东,货殖所的经纪人也是有行会的,这些人炒作物价的事情没少做。
他前两天已经跟几个行东还有行首都打过招呼了,对铁路公司发行的第一批股票,他志在必得。
八点铜锣声响,货殖所开业了,人流涌动,经纪人在里面交易,各种商人在大厅里看行情,大人物们则在场外,自有一个个学徒将他们感兴趣的价格不时的抄出来让他们做决定,唐廷枢雇了三个这样的小学徒,让他们轮番出来向他传递行情。
其实局他已经做好了,股票没几个人懂,常年做证券买卖的经纪人就那么十来个,他又跟头面人物们打过招呼了,没人会坏他的好事。
果然第一批上市的铁路股票并没有受到关注,大家的兴趣主要还是在生丝和茶叶上,棉花则是第三大宗交易品,证券价格平稳,始终维持在挂牌价附近,而唐廷枢则有条不紊的一手一手吃进。
到了晚上,铁路公司第一批发行的股票,十万万股已经全部售罄,大多数都握在了唐廷枢的手里,至于那些零散的,就不知道是被那些散户碰运气收走了。
总之均价一百两的价位,让唐廷枢拿下了九万五千股,这是第一批发行的股份,占铁路公司总股本的一成,这几乎就是成本价,因为铁路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就在一亿两上下,显然他们成本价发卖了。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唐廷枢现在手握一成股份,他知道他该跟户部摊牌了,这样卖出去的话,铁路公司融来的资金也就刚够还债,修铁路的钱就没着落了,他得告诉户部的官员,让他来操办吧,股价必翻两倍,他敢立军令状。
:。:
………………………………
第六百六十五节 疯狂的铁路
唐廷枢先是以铁路公司总理的身份面见了负责清理官产的户部侍郎苟富贵,接着将自己的股权书呈递给对方,示意他现在是铁路公司的大股东了,应该在铁路公司中有发言权。
他要求建立董事会,就铁路股票的发行问题进行讨论,他认为户部将铁路公司贱卖了,这大大的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苟富贵十分好奇,铁路公司才出售了第一批股票,听说销售顺利,一天之内售罄,融资一千两百万两,之前都是官产,哪里来的什么董事会,也没什么股东,但此人显然是一个懂行的,知道董事会这些个事。
苟富贵也是懂行的,他是在英国学习会计回来的技术派官僚,之前一直负责管理官产,别说铁路公司了,兵工厂都归他管,只是郝可久哪里插不进手而已。
以前没有股东,现在有了,显然今天卖出去的股票感情都被这个唐总理给买下来了啊,苟富贵不由的刮目相看,能一次拿出一千万两银子的人,放在哪里都不能小觑。
于是才认真的跟唐廷枢谈了谈铁路公司的事物。
铁路公司是皇帝坚持要卖掉的,第一为了日后筹集资金方便,第二则是希望让民众能够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皇帝说这种大众使用的公器,就该大众所有。
至于官府,其实很不重视,大多数人都认为铁路不该私卖,因此将章程公布之后,就草草上市了,至于这个唐总理,后面等着给他穿小鞋的人多着呢,有的是人想看他的笑话,上次兵工厂敢召回自己的伙计,没有大人物在后面撑腰,郝可久也不敢把事情做的那么绝。
说白了,就是这个唐总理,挡了太多人的路了。
但唐总理的见解确实有独到之处,让苟富贵大有知音的感觉,他哪里知道这就是买办们的本事,靠的就是八面玲珑,四处讨巧。
于是苟富贵决定将唐总理也是唐股东的意思上报。
但唐总理可没闲着,经过这么多事,他已经大概弄清楚是什么情况了,什么人想要给他使绊子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是能人太多了,这事放在满清哪里,恐怕反而没这么多的事儿,因为满清的大人们可不太懂这些,大明的大人们就是有太多人懂这些了,才暗中挖了一个坑。
铁路公司能不能卖的上价钱,这些大人们不关心,因为钱到不了他们口袋里去,可要是铁路公司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这些大人们可就有理由认为他唐廷枢办事不得力了,同时也能证明,铁路公司就不该私有,到时候一个征用法令,就能把铁路公司收归国有。
唐廷枢弄清楚这些问题后,他知道他的摊牌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接下来还是不会有人支持他,即便能真的按照法律召开董事会,官府象征性的派一个人来,大概也不会向他唐廷枢说好话,而官方股份现在还有九成,这还是一个官府说话的公司。
唐廷枢需要更多钱。
于是他将刚刚购买的铁路公司股票做了抵押,他找到的是渣打、有利和丽如三家银行,这三家英资银行更懂铁路,他们确认这些是大明铁路公司的股票,而且高达一成的总量后,马上决定给予唐廷枢大额信贷。
从这三家弄来了一千万两,又从老东家怡和洋行手里筹借到了一千万两,当然这些都是要利息的,而且不低。
几天之后,铁路公司第二批股票上市,唐廷枢一面大笔吃进,一面高价售出,说白了,就是他个人在倒卖,目的是抬价。抬价的目的则是吸引眼球,果然不正常的价格变动,吸引了交易所里很多的注意力,有些闲钱的商人开始跟进,票面一百的价格炒到了两百两。
但这并不是唐廷枢真正的目的,他是要给报纸制造一个噱头,然后自己暗中收买两家报纸,写点软文,大肆报道铁路公司的前景,很快就有更多的报纸报道,有的是人关注这些新生事物。
而且最后变成了大争论,那就是铁路要不要私有,是官产经营还是民间经营更有前途,还有人引出了世界各国的铁路情况,德国多是官营,英美更多私营,有人据此认为,官营为好,因为德国铁路更准点,效益也更好,美国铁路暴涨暴跌,常常陷投资者于破产的境地。
有争论就好,成了热点,那些大人们就不能暗中操控了。
接下来就是要将铁路公司的股票超高,报纸免费做了一次广告,但最终得有人投资才行,洋人很感兴趣,但户部招股章程中写明,不许外国投资者入股,铁路股票仅限于国人购买。
所以唐廷枢还得找有钱的国人,伍家、潘家这种政商是不会参与的,他们鼻子灵敏,知道这次有政治力量在后面博弈,他们是不会牵扯进来的。而有钱的国人,又跟政府比较疏远的,无非是他们这些买办了。
唐廷枢秘密拜会了几十个香山买办团体,有在香港做买办的,在广州做买办的,甚至有在日本做买办的,凡是有交情的都上门游说,这些人也是比较开通的人,大都对铁路效益比较看好。
但这些买办商人的实力还是不够,这些人可不会像他唐廷枢一样,把一切都压上去,因此最多能融资两三千万两。
唐廷枢还得找更多的钱,他翻开铁路公司的账册,从一个个大客户里找投资人,掠过那些洋行、政商,剩下的大客户一家家拜访,东莞的永泰棉纱厂,还是有交情的老关系了,经营棉花的时候,没少打交道,游说他们投资铁路公司,告诉他们自己将来肯定会想办法给永泰棉纱优惠价。
东莞新兴的几家棉纱、棉布厂一家家拜访,许诺优惠价格游说他们投资。
顺德等地的缫丝厂都是走水路,就没办法去游说了。
可是大明的铁路可不仅仅只有广九铁路一条,广江铁路、东清铁路都是盈利的铁路,广江铁路主要是各个商号,也去一一拜访,但有实力的不多,因为江西的货物主要是茶叶、陶瓷和铜矿,茶叶主要是伍家在做,做陶瓷的商行数量众多,但实力有限,而铜矿则是兵工厂开发的,显然不可能投资。
可是东清铁路的客户里,有一群实力强劲的人物,晋商。
俄国人依靠恰克图张家口铁路,从晋商手里抢走了茶叶生意的主导权,晋商就开始利用东清铁路,从大连将茶叶运往满洲里进入俄国境内制衡俄商,目前双方商战打的激烈,正处于焦灼状态。
现在晋商资本,尤其是茶叶资本,大批南下大明,在福州建茶厂,制造砖茶,然后直接走海路到大连,避开了清政府一系列关卡,将自己的老根据地汉口拱手让给了俄商,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
其中最大的两家是大德玉和大盛魁,这两家都是康乾时期就开始经营的老号,制作的茶砖深受俄国人和蒙古人喜欢,可是自从俄国人在汉口开始机器制茶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垄断地位,不得不跟俄国人激烈竞争,但俄国人在满清境内的税率,竟然比他们低一半以上,这导致他们不得不寻找更便捷的商路,他们早年就在福健有茶庄,从福健买茶制茶也是顺理成章,甚至还有在日本制茶,然后走海路到大连的。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绕不开东清铁路,正是他们跟俄国人竞争的关键时刻,如果打输了这一仗,也许他们就要永远推出经营了几百年的俄国市场了,这是事关生死的大事。
唐廷枢知道这种经营了百年的山西土财主实力极强,没人知道他们那幽深的大院里,到底埋了多少银子。
但铁路只能让国人认购,晋商显然不是大明国人,所以他只能借。
条件还是优惠运价,他是铁路公司的新任总理,又是铁路的大股东,说的话足够力道,但这些晋商不是国人,为了让他们相信,唐廷枢直接代表铁路公司跟他们签订合同,并且借款也是给他们利息的。
这些晋商拿到运价优惠合同后,痛痛快快的借给了唐廷枢三千多万两银子,真的有钱,其实大盛魁和大德玉的常家,都是年营业额两千万,资产上千万的巨头,更何况同样经营茶叶的,可不止他们两家,山陕会馆里大批这样的商人。
接着又拜访了几家在东北经营米粮生意的粮商,这些人的净资产不多,但也是铁路的大客户,且买卖稳定,如果他们有意愿,可以借款投资的话,那也是一大笔资金。
一圈跑下来,唐廷枢自己借的,加上说服故交好友投资的总资本已经有上亿两了,足可让他发起一场商战。
铁路公司第三次挂牌交易的时候,股价很快就从两百两涨到了三百两,四百两,最后以五百两收盘,再次引起了市面轰动。
当铁路公司第四次挂牌之后,户部终于不能再安如泰山了,户部尚书亲自接见唐廷枢,跟他商讨召开董事会,并将之后的上市操作交由董事会负责的事宜。
唐廷枢听说,此事已经惊动了皇帝,户部已经顶不住压力了。
………………………………
第六百六十六节 官僚集团与皇权
朱敬伦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他有看报纸的习惯,他将报纸当作他了解民情的渠道。
铁路的事情已经吵了很多天,他早看出其中不对劲的地方了,虽然他不知道缘由,但他能看出来,自始至终,主导铁路出售案的户部,显得很低调,很被动,很笨拙。
别人不知道,朱敬伦可知道户部里有一大批会计方面的人才的,不说现在的科举,考户部的会计科是必考,考生不通会计想考入户部很难,光是留学欧美的会计人才就如过江之鲫一般。
大明官派留学生计划,跟其他事业一样,不显山不漏水的,但其实数量相当可观,最早一批留学生是直接跟懂外语的买办们一起去各国领事馆的,当时大家都狗屁不通,是通过雇佣西方顾问,才在西方各国办起了大明领事馆,期间闹了多少笑话不提,第一批留学生就是从这些领事馆中走出去的,当时朱敬伦的政策是,让领事馆出面,将他们安排进当地的大学学习,爱学什么科目学什么科目,爱学几年学几年。
当这批留学生回国之后,都按照他们所学安排进入了政府部门,有了第一批种子之后,领事馆选派留学生就有方向多了,由各部门提申请,官府选派他们需要的人才,然后进入各国的相关学校学习,接着进入西方个公司甚至政府部门实习,最后还回到各部,经费由各部自己掌握。
比如工部管理铁路的邮船司,早期就是通过领事馆选送留学生去美国大学攻读铁路相关的专业,学习三年到四年后,进入美国铁路上实习工作两年,接着进入美国铁道部门实习两年,花费七八年才得以回国任职,但是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却足够扎实。
因为要各部门负担经费,所以有需求的部门才会提选派留学生申请,但户部是仅次于礼部和工部的第三大留学生大部,因为需要用西方的审计制度,管理大明的财政体系。
可这么多历经七八年才得以上任的精英,却在上市融资方面显得如此生疏,竟然在事前没有广告造势,股票发行期间也不加以干涉,这显得太不正常了。
联系到自己要卖铁路公司,从陈芝廷到郝可久都不太认同,相信户部的大多高层,肯定也不认同,才出现了这么多幺蛾子。
尽管他们还是按照朱敬伦的要求,将铁路公司推向了市场,可他们的行为表明,尽管还没有违逆皇帝的习惯,可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他们在不认同皇帝皇命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阳奉阴违来抵制了。
这说明了大明官僚集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终于成行了,真正变成了跟皇权,乡村士大夫阶层并列的三大权力集团了。
传统的中国政治,就是这三大权力集团之间相互争斗,相互博弈的过程,明朝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就是皇权和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结果谁也没赢了谁,却输了国家。
明朝没有在官僚集团和皇权博弈中达到一个平衡,宋朝却是一个官僚权基本压制皇权一头的政权,而清朝则是皇权稍微压制了官僚权的一个朝代。
总的来看,不管谁压倒谁,都能够形成稳定的权力架构,唯独斗争不休的,无法稳定。
虽然目前的情况表明,大明的官僚集团还无法,也似乎还没有形成共识,要跟皇权进行争斗,开国皇帝的威望,会让朱敬伦取得绝对的优势,另外官僚集团的首领尚书令陈芝廷,也不是一个有加强相权权力自觉的丞相,所以官僚集团还没有跟皇权势成水火。
但朱敬伦知道,自己要警觉了,真到了权力争斗的时候,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会做出适当的让步,而不让斗争旷日持久,甚至他做好了一个英国式虚君君主的准备,做好了放弃强权而转向靠威望凝聚人心维持政治平衡的打算。
他不打算让铁路事件,最后变成皇权和官僚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