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国人早就想宣战了,他们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可有些事实,不需要证据,也是现实。更新最快
法国人清清楚楚,一切都是大明在背后搞的鬼,之前他们就出武器装备,现在更是直接出兵。
他们发现,明军可以换一身一番就号称越南义军,想怎么打法军就怎么打法军,而法军却不能向穿着明军军装的越北大明驻军动手,更不能向大明境内挺进,在这种情况下,法兰西无论如何都是无法镇压越南叛乱的。
唯有向大明宣战,击败明军,迫使他们退出战争,然后法军才能集中精神镇压叛乱。
但之前法军在越南没有兵力优势,尤其是海军,占绝对的劣势,所以他们需要时间。
当他们成功的将印度支那远征军兵力增加到了四十万,海军主力舰队也抵达西贡后,他们马上就向大明宣战。
当然宣战之前,他们发了最后通牒,这次他们不想扯皮,提都没提明军伪装越南叛军的事情,只要求越北明军撤退,在大明政府明确拒绝后,法兰西共和国遗憾的宣布,无法接受大明对法国利益的非法侵害,法兰西共和国将通过武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法国大使向大明政府递交了双方进入战争状态的国书,然后大使本人离开大明,法国大使馆正式关闭。
法国向大明宣战的消息,瞬间在大明爆炸开来,点燃了这个正在从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迈出一条尚带着泥浆的腿的转型中的国家。
之前在大明舆论界,就战争的可能已经争吵了好几年,各种声音都有。在战争阴影下,有人感觉恐慌,有人感觉刺激,有人感到失望,也有人感到兴奋。他们的声音,都通过无法限制的舆论肆意传播。
但主流有两种,主战和主和。
主战派中又分为老派和新派,老派认为,大明应当与越南结盟共抗法国,他们的依据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认为一旦法国吞并了越南,下一步肯定是蚕食大明,主战老派的思想显然是保守的,担心别人的进攻,之所以主战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主张的战争性质是防御性战争。新派则拿出了各种殖民主义论调,认为世界各国争霸世界,无不是为了争利益,大明不能看着近在咫尺的越南被法国吞并,应该大胆南下与法国争利。
主战派中的新派鹤立鸡群,主要还是老派的唇亡齿寒理论占优,显然民间思想还是防御性的农耕文明思想为主。
主和派中也分为两种。
主和老派认为应该以和为贵,认为越南于大明没有主从关系,不属于大明属国更不是大明国土,越南之民不是大明臣民,大明没有必要为了越南跟法国这样的强敌开战;主和新派则受到法国的外交宣传引导,认为大明在越南做的事情确实不光彩,阴作越兵,有偷袭法军之嫌,违反了国际惯例和准则。
但主和新派的论调,根本就不受其他各派支持,连主和老派都在舆论围剿他们,大家都是有立场的,既然大明政府宣称没有假作越兵,那就是没有,岂能听法国人的一面之词,诋毁本国的军兵。
看到民间舆论的这种立场,朱敬伦感到老怀宽慰,二十多年了,大明百姓对政府的认同,终于变得强烈了,他们终于开始接受政府的公信力了,哪怕政府确实做了不光彩的事情,他们或者相信,或者不信,都不肯承认。
而且朱敬伦知道,所谓的主和新派,按照后世的标准,那完全就是站在洋人一边的汉奸言论,可是却能在报纸上大行其道,不是因为这种人有多少,只是因为这种论调能够吸引眼球而已。
在有些为了利润和销量的报纸,刻意制造这种专门挨骂的论调之下,大明的知识分子们通过对这些汉奸行为进行舆论绞杀,渐渐的开始靠拢,思想开始统一。
终于在法国率先向大明宣战的情况下,民间思想空前团结在了一起,战争爆发后,他们一开始还不敢相信,不管是主和还是主战,声音瞬间静寂,所有的报纸都在报道法国宣战的事实,评论暂时空缺。
之后才有一些报纸开始刊登专业评论,请各种法律和外交方面的专家,向老百姓解释什么是宣战,什么是战争状态的定义,并且解释如何结束战争的程序等等。
舆论直到第二天,才开始爆发开来,这次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统一了思想,主战派认为这场战争早就该打了,主和派则认为既然战争已经爆发,是法国人要攻打大明,不是大明要攻打法国,那么官府就该积极应对,军人应该勇敢战斗,除此别无他法。
好像是被宣战给弄得措手不及一样,次日大明才向外发出通告,告诉本国国民,大明已经向法国递交了宣战诏书,大明跟法国进入战争状态。
第三日,大明政府才公告,告诉国民,根据战争法条款,战争状态下,皇帝将接管大明一切军政大权,皇帝有权力征发任何本国国民为战争服务。
第四日,大明皇帝向外发出通告,已经成立临时内阁,在战争期间,皇帝将作为国家最高统帅行使权力,皇帝的权力将不受限制,必要的时候将不会遵循普遍的法律原则。
政府和皇帝的公告不但没有引起大明百姓的愤怒,反而然他们感到奇怪,难道皇帝不就是至高无上的吗,难道皇帝的行为还要受到法律限制吗,用法律审判平民的法官难道还能审判皇帝不成?
大明的法律已经参考了很多西方的法律原则,但大明国民的思想显然从来没有参考过西方国民的思想。
之后包子不断报道战时内阁以皇帝身份发出的各种公告,比如宣布铁路进入战时状态,开始接受军管,宣布国内的商船等各种运输工具都必须服从国家需求,随时做好被政府征用的准备,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政府将对粮食、食盐、布匹和药品等民生商品的价格进行限制。
总之宣战之后,大明战时内阁瞬间启动了,皇帝拿走了所有的权力,包括大明国民的生命和财产权,现在皇帝可以对任何国民合法的为所欲为了。
但大明皇帝显然不打算拿走每个人兜里的最后一个铜板,而是发出了一个号召,号召各行各业乃至每个人,希望大家都能为战争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各大商会率先行动起来,在报纸上发出捐款承诺,表示愿意向政府捐助多多少钱云云,各地公局也开始组织募捐,在各个公共场所,关帝庙、妈祖庙、观音庙等等庙宇中设置了跟功德箱一样的战款箱,派专人看管清点,希望往来于这些地方善男信女在为战争祈福之余,能贡献一点物资上的力量。
码头上扛包的苦力脚行宣布每包生丝重量的物品,多加三文钱的搬运费,名目是要给战争纳捐。街头拉东洋车的车夫也说一里地多收一文钱,因为车行要抽水捐军费。赫德代表三省六部的京官表态,从战争爆发开始日算起,捐出一半俸禄。
各种组织的力量都动员了起来,文官主持的政府,商人的商会,乡绅的公局,帮会性质的脚行和车行,都开始对战争表达自己的支持,显然这种现象不可能是自发的,因为这些自治性的组织,从来都是配合政府管理民间事务的,所以政府需要他们表态的时候,只需要地方官找话事人谈一谈,他们就能将整个行业鼓动起来。
到真不是像从苦哈哈身上敲多少油水出来,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举国一致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所有人都会不自觉的受到影响,对社会不满的群体也会更能忍受暂时的艰难,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影响,国家都很艰难,更何况个人呢。
通过一系列手段,尽管受到战争影响,许多行业瞬间进入萧条,但大明国内秩序井然,大家都开始默默忍受,没人会注意,大明的国民已经变了,在王朝时代,每一次战争,民众都是边缘人,都没有参与其中,只不过是被波及,被卷入,战争对他们来说只有不幸,但这一次,通过长达两三年的舆论讨论,国民已经慢慢不再把战争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了,大明国民自己都没发现,悄无声息中他们已经进入现代,成为了带有现代国家观念的公民。
战争正式爆发后,已经对无休无止的法国和大明之间的外交扯皮感到审美疲劳的西方国家,突然有一种“战争总算爆发了”的感觉,他们早就认定战争必然爆发,可双方来回扯了好几年,这突然爆发,让人感觉到应该如此,却又感觉到有些不真实。
但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这也就是一个谈资,有多少人平日里根本不知道大明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哪怕他们天天喝着来自大明的茶叶,他们身上的丝绸衣料可能是用大明的蚕宝宝吐出来的丝制成的,但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国家。
因为这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白人国家在全世界扩张,哪天没有白人在攻击其他种族的战争呢?
所以大明跟法国的战争爆发,也只是让他们注意了一下,除了法国人,其他国家的人并不太关心。
日子该过还得照常过,很快就忘记了在遥远的东方正在进行一场战争。rw
………………………………
第六百九十七节 明越兄弟同盟条约
王师已经将顺化包围一个月,这是越南官方的说法,事实上算不上包围。
因为名义上是越南十万王师,加三十万地方义军,将法军包围在顺化,可实际上法军控制着铁路沿线,顺化的交通畅通无阻,因此法军的说法是对峙。
法军的说法是对的。
法国之所以能接受这种对峙,并且敢于在后续援军和海军到达之后,马上向大明宣战,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被包围,并不认为自己处于不利状态。他们接受对峙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需要休整。
根据法国发回国内的情报,他们在跟越南人的战斗中,虽然损失不小,到现在已经失去了两万士兵的性命,并且有同等数量的法军失踪很可能做了俘虏,但是丧亡主要是疾病带来的,那些失踪(被俘)的士兵,也主要是因为疾病而丧失战斗力,在撤退的时候脱离大部队造成的。
法军并不认为是东方国家的军事力量让法军受损,即便是大明軍队也没有给他们造成军事压力。
一定程度上法国人说的不无道理,因为到目前为止,双方也没有打几场真正的硬仗。
双方对对方的战斗力也多少有些误解。
法军是因为没有正面交战加上天然的傲慢,想当然认为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过如此,大民则因为法国軍队跟自己作战,稍有挫折就撤退,甚至崩溃的状态,认为法军没什么战斗力,双反都过于看低了敌手。
顺化战役才是真正的第一场硬仗,之前王师已经对这里进行了持续的炮击,在炮火掩护下冲击了几次法军的防御阵地,全都铩羽而归。法国人在这里,无论是炮战,还是陆战,都打的可圈可点有板有眼,体现出了受过良好训练的现代正规部队的战斗力。
王师也展现了受过良好训练的大明正规军的作战素养,即便多次遭遇伤亡不得不撤退的时候,也能井然有序的撤退,不给法军留下任何打歼灭战的机会。法军也反击过几次,双方排成强阵,正面用线膛步枪互相射击过几次,都丢下一地死尸后收兵。
随着顺化战役的进行,双方都不断得重新认识对方。
明法宣战之前的顺化战役阶段就是如此,互相有攻有守,都没取得什么像样的战绩,处在对峙之中。
明法战争之后,顺化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因为大明正规军入越了。
陆军通过铁路顺畅的进入横跨红河的河内。
这座城市现在已经是越南临时首都了,依然称之为行在,但这个行在,显然比宝胜那个行在要靠谱的多。
在这里,阮福明手下的群臣辅佐他,重组了越南朝廷,组建了六部,一手拉起现在的王师的尊师说成为最重要的兵部尚书,因为廉洁耿直而被阮文祥和尊室说排挤的去职御史潘廷逢为吏部尚书。阮善述为礼部尚书,宋维新掌户部,范澎掌刑部,这些都是抗法运动的领导者,地方起义军的首领,不算重要的工部则交给了从顺化跟随到宝胜的大臣黄高启,显然六部如此情况,意味着越南朝廷已经组建了一个有抵抗派组成的鹰派内阁。
但目前越南朝廷所能控制的地方,不过是北圻和中圻部分地区,顺化以南是法国占领,北方的海防也是法国占领,但红河三角洲是鱼米之乡,这里物资丰富倒也不虞生存问题,甚至没有中断向大明出口粮食。
建立了稳定的地方政权后,越南的軍队也开始进行整训,按照大明陆军跟小朝廷之间的秘密协议,越南目前的主力,“王师”中的大明官兵将逐步撤走,王师中的越南官兵,则半数是刘永福部黑旗军整编,半数是尊室说招募的北圻乡绅团练。
对于大明的态度,尊室说是极为满意的,他还担心越南王师中都是大明官兵,会让越南军权旁落。现在大明陆军打算撤出,回归大明陆军编制,将军权完全交给越南朝廷,反倒让尊室说有些担忧王师的战斗力问题。
大明的建议是,继续帮助王师训练新兵,补充大明軍队撤走的空缺,军官则由之前一直伴随大明陆军作战的王师越南官兵担任。大明只会向王师中派遣联络官,方便互相配合。而王师的武器装备,则都由大明提供。
大明出武器装备,越南在需要满足大明在越南作战期间的粮食供应,这一点越南朝廷满口答应下来,怎么说也是保卫越南社稷,越南就近筹措粮草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因为要进行调兵,换防和整训,明法两国互相宣战后一段时间,越南战场上的战斗一时间反倒有些沉寂下来。
在与越南朝廷就军事问题达成一致之后,大明洋务司派苏杰生为代表,与越南官府商议政治方面的合作问题。
一开始大明要谈政治问题,让越南君臣颇为紧张,主要还是大臣紧张,越南皇帝此时还是个毛孩子哪里有是政治才能。
越南人担心大明谈政治,是为了跟法国一样,想要吞并越南,对此极为敏感,不敢正面谈判,反而派人私下悄悄打听,拿着厚礼拜访大明使节团成员,想摸清大明的态度。
哪怕大明想要越南称臣纳贡,甚至像法国那样让越南做保护国,越南也能接受,他们要维持的只是越南社稷,也就是皇权和官僚集团管理国家的形态。
苏杰生笑纳了他们送来的美女,但退还了他们送来的财务,告诉他们越南如今时局如此艰难,当克勤克俭,不该如此铺张,送来如此厚礼。
然后他悄悄告诉越南人说,大明主要是担心如果大明在跟法国激战的时候,越南朝廷出现阮文祥那样的奸佞投降法国,会置大明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越南使者则表示,大明出师援越,越南怎能出卖大明。
之后双方也不进行正式谈判了,而是由苏杰生直接觐见越南皇帝,当着重臣的面,提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大明和越南结成兄弟之盟,互相约为兄弟之国,守望相助,永不相背。
第二,此次战争期间,大明与越南组成联军,由大明兵部与越南兵部组成联合统帅部,对两国軍队统一指挥,方便协同作战。
第三,大明軍队在越南期间的粮草供应由越南筹集,而联军的武器装备则由大明供给,双方不计一时之得失,一切以大局为重。
这三条提出之后,越南君臣松了口气,当场盛赞大明真乃仁义之国,礼仪大邦,一切皆是堂堂大国风度,不像法夷张口利益,闭口得失,以分毫之损益也要梗脖相争,实在可笑。
显然苏杰生的外交态度,让文官士大夫出身的越南官员十分适应,这才是东方式的外交礼仪。
但之后越南朝堂讨论却不能接受,倒不是出于利益之争,而是礼仪之争。越南大臣认为,大明兴仁义之师援救越南,导致本国也陷入战火,对越南有大恩。且大明是大国,越南是小国,岂敢跟大明互称兄弟。
苏杰生认为,当今世界讲究平等,大明愿与东方友邦结为平等之盟国,既然平等,当是兄弟。
越南大臣则说,大明天子年长,越南君主年幼,叙齿越南君主也不敢跟大明天子互称兄弟,在多番虚来虚往之后,苏杰生接受了越南人提出的互相以叔侄相称,后代君主则依旧叙齿。
其实最后达成的,跟当年南宋赵构与金国达成的协议差不多,不过当时的南宋任金国皇帝为叔父,后世叙齿,也就是看年龄和辈分。
苏杰生最后提出,为了加强两国之亲厚,替大明太子求取一越南公主,这更是让越南君臣感到莫大的幸事,只可惜由于皇帝和个别大臣逃出顺化,越南宗室大多陷于法国人之手,一切只能夺回顺化之后才能决定,但越南人一口答应了这门亲事。
之后两国共同焚表祭天,签订盟约,走完所有的程序后,通告列国。
东方各国第一时间就明白这是什么盟约,不过是先秦时期盛行的会盟之约罢了,只不过是临时性的,一旦结束某件事,就等于作废,没准两国过几年相互掐起来都不奇怪,至于婚姻嫁娶,女人嘛谁会当回事,满清的公主格格一堆堆的往蒙古塞,不过是怀柔罢了。
西方人则消化了一番后,认定这是一份军事同盟条约,大明跟越南结盟,事实上就是大明给越南提供了军事担保,以后想欺负越南,恐怕得问问大明同不同意。西方人倒是认为这是一份永久性的条约,因为他们从字里行间没有看到时间限制。
只是西方人很奇怪,条约中大明并没有索取到足够的利益,为什么肯为越南做这种军事担保。
条约签订之后,大明的第一个大型军事行动很快就展开了,不是发动顺化战役,而是打算攻取越南北方的海防。这里是法国建设的军事和商业两用的北部湾最大港口,各种设施都齐全。
大明攻占这里,不但能将法国的海上力量从这里驱逐出去,解除法军对北部湾大明沿海的威胁,还能以这里为基地,向南驰援顺化,可以说这里应该算作是顺化会战的附属战役。
………………………………
第六百九十八节 海防战役 1
法国1874年取得越南北部的管辖权之后,就开始经营海防港,根深蒂固,设施齐全,军事设施尤其齐全,不是一个轻易能攻取的地方。???
法军从河内退守的部队,全部都退到了海防,显然他们不打算让出这个战略要地。
而从法国本土增援到越南的法国海军主力,也大半进驻了海防。
由于法国占住了海防,就掐断了红河的龙口,断绝了红河出口,但却还没有断绝红河航运,从河内到云南的几百艘船只依然络绎不绝,送来各种补给,运走各种商品。
大明加固了海防的防御,修复了当初法国修建的各种工事,安装了大量火炮,法**舰还无法朔河而上威胁这里,因此红河现在是一个半通航的河流,而且通航之利都掌握在大明手里,法国人占领的海防,已经成为一座孤岛,甚至海防附近的海阳、太平等省,就是乡绅起义的重灾区。
法国人将海防当作阻挡大明海军南下的战略要塞,也作为法国海军北上的前进基地,这让大明海军极为痛苦,但一时间无力南下与法军决战。
因为大明这几年持续的扩军备战,法国人其实也没有闲着,法国人心里清楚,大明扩军备战就是冲着法国的,他们不可能没有相应的对策。
法国的总体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更强,经济实力中的金融资本又最强,所以法国政府的融资能力相当恐怖,大明在扩建海军,法国也大肆扩建海军,大明新建了三十艘铁甲舰,法国则新建了二十艘,有旧有的三十八艘铁甲舰,他们的主力舰依然接近大明一倍,在这样的优势下,法国海军没有道理不采取主动,而大明海军则变得十分谨慎。
因此海防战役,海军需要6军的帮助,率先由6军向海防港起进攻,在6军取得一定的成果,甚至打下海防港之后,海军配合6军夹攻法国海军,或者在法国海军撤退途中进行拦截,则要视情况而定,但6军将率先起进攻,这一点则没有争议。
大明6军持续从国内通过铁路进入河内,然后沿着红河向河口进。
此时大明展现出了强大的暴兵能力,或者说将这几年的准备工作的能量释放了出来,沿途法国无论如何增调兵力,都无法与大明在兵力上相较,几乎每一次战斗大明都是以两倍甚至四五倍的兵力和火力在进攻法军,这让法军完全无法抵敌,只能一路向海防要塞回收。
到了五月份,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大明6军就将法军赶紧了海防要塞之中,接着包围了海防,这次是彻底的包围,沿着海防要塞,在四周修建筑垒工事,一边绕涂山到大海,一边通达下龙湾,形成了一个长度八十多公里的半环形包围圈,将海防彻底割裂成孤岛。
修筑防御工事,依然动用了数以十万计的越南劳工,不止是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