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不像现在这样,失去实实在在的权力。
但他们借助的力量实在是让人失望。
暹罗三万装备精良的队,声势浩大的杀入柬埔寨,竟然被两千法军加三千伪军组成的杂牌殖民地队给打败了,直接给赶回了暹罗境内。
其实暹罗的队是很正规的,早在拉玛五世改革之前,他父亲拉玛四世就很开明。
拉玛四世在登基之前,出家为僧,在寺院中修行,而且不是做做样子,这和尚他一当就当了27年,直到他父亲拉玛三世死后,才还俗继位。
在出家修行期间,他游历了全国,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其中就包括洋人传教士。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态,或者是天生的好奇,或者是知己知彼的心思,他从各国传教士和水手身上学习西方知识,学习了拉丁文、英语、西方国家的历史、思想和科学。他收集了诸如地球仪,计算日食的图表,世界地图等西方物品,他还阅读从新加坡定期寄来的各种历史书籍和报纸,努力了解西方世界。
通过对西方地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学习,拉玛四世掌握了天文测量的技能,他尤其喜好计算地面坐标和行星运动。他曾经给美国朋友的写信,诉说他测量暹罗海面水文的情况。他后来就死在了这种天文测量上,在一次邀请西方国家公使去测量日食的时候,死于野外。
因为对西方科技的热爱,很多人将拉玛四世跟满清的康熙皇帝做比较,拥护满清的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康熙的雄才大略是这种小国的国王不能比拟的,但如果将俩人放在同一纬度,抛开他们所处的不一样体量的政治舞台来对比,拉玛四世在很多地方远胜康熙。
康熙只是自己对西方科学和数学感兴趣,学完就拉到,顶多是希望通过这些东西了解西方的威胁。而拉玛四世不但自己学,还将其推广开来。
玛四世在宫廷里推广欧式教育,由传教士讲授现代地理学和天文学,派王子出国留学,为留在国内的年幼子女聘请英国人安娜莱昂诺文丝为英文教师。仅仅从引入西方科学上,拉玛四世和康熙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除了引入西方教育,拉玛四世已经开启了暹罗的改革,他命令贵族们改变服饰,穿上西方礼服。为政府各部聘请欧洲顾问,向欧洲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效法欧洲,改组军队,改良军事装备。
可以说正是因为拉玛四世打下的基础,给儿子留下了一整个了解西方的上层精英群体,以及一只西化的队,他儿子上台之后,才能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
有两代皇帝持续的改革,暹罗的队早就引入了西式的武器装备、训练体系,但就像有的民族天生仿佛就善于打仗,比如俄罗斯,以西方最落后的制度甚至武器装备,就是能够横扫西欧;而有的民族天赋中就没有军事才能一样,比如意大利,用机械化武器装备,还能被大刀长矛的黑叔叔打败。
暹罗人似乎也没什么军事天分,他们的新式队,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战斗力,别说这个时代了,就是到了21世纪,装备着世界最先进武器的泰国队,在拿着半自动步枪的柬埔寨队面前,也讨不到好处。
如果说因为暹罗是一个佛国的话,那么缅甸人也信佛,可缅甸队表现的就相当不错,英国灭亡缅甸的过程中,遭受的损失比打满清还要大。
缅甸政府对自己队的本事并不是没有认识,不然他们历史上也不会通过割让土地来换取英法取消治外法权,而是像日本那样,靠硬实力来废除了。
知道自己不能打,却还要跟法国打,因为再不打就来不及了。
之前大明多次游说过暹罗跟大明结盟,共同对抗法国,可是暹罗始终不敢参战,现在看到法国新政府上台,有撤出交趾支那的迹象,他们决定介入战争,好拥有一张谈判桌上的席位。
暹罗之前虽然没有答应大明加入战争,但却允许大明的舰队在曼谷停靠,大明则许诺维护暹罗在柬埔寨的权力。因为开放曼谷给大明,已经得罪了法国,也就不在乎多得罪一次。所以才在看到大战即将结束的情况下,迫不及待的加入战争。
虽说这第一场战斗就打输了,还是在暹罗常备军的出击下打败的,但法国没有多余的兵力出击,也不打算出击,因此双方马上就在边境地区对峙起来。
法国还是那五千人,而暹罗却动员了十万人。
因为向法国宣战了,他就有理由跟法国谈判了。
经过英国调停,法国答应在新加坡跟大明和越南和谈,商讨撤出越南事宜,而暹罗也在英国的帮助下加入了这次和谈。
上次已经谈过一次,这是几方第二次和谈了。
由于开始和谈,大明海军从刚果河撤走,撤回了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
但包围岘港的队一直没有撤走,连封锁都没有解除,法军的物资补给状况不但没有改善,甚至因为和谈,连突围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们不敢冒着破坏和谈的代价,重新挑起战争。
已经开始有法国士兵挂着白旗接二连三的走出岘港,向明军投降的情况,如果谈判拖延上几个月,岘港的法**队也基本上要完蛋。
至于在西贡一带,因为朱敬伦打算留住法国,所以并没有发动攻势,始终跟法国队对峙着,法军也很配合,他们也没有进行军事行动,哪里出奇的平静,堤岸一带的中国商人,甚至还能往返两岸跟两国队做生意,这里哪里是战场,简直就是游乐场。
因为前线的情况,法国人一刻都不想拖延,但该有的利益,他们还是要争取的,倒是让朱敬伦白白担心法国人会不会一百八十度改变方针,从此放弃殖民政策了。rw
………………………………
第七百一十五节 屠杀蓝衣军事件
法国政府的态度让朱敬伦松了一口气,果然是贪婪的资本主义国家,没让朱敬伦失望,依然对越南充满了野心。
法国代表提出,他们愿意永久放弃对越南中圻和北圻的权力要求,但他们坚持要求能够保留他们在南圻的特权。
他们认为已经有上万法国人在南圻定居,他们中不自由经营商业的商人,更有大批经营农场的中小农场主,他们辛勤的开拓了南圻的土地,他们有足够的权力拥有他们的财富。为了保护这些法国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法国政府认为他们有必要继续在南圻保持影响力。
按照越南人的想法,他们恨不能让法国人有多远滚多远呢,坚持认为南圻是越南疆土,本就是法国强占,法国应该将越南的每一寸土地归还云南,至于那些法国人,没人让他来越南,他们哪里来的就回哪里去。
大明则表示,南圻应该归还越南,南圻确实是法国强占,就算基于现实考虑,南圻确实有不少法国人,但南圻更多的则是越南人、华人和柬埔寨人,这些人都是越南人民,越南比法国更有管理南圻的合法权力。
大家对谈判的基础都达不成一致,越南人是坚持一个法国人都不能留在南圻的,包括法国軍队和法国人。法国则认为,他们的人在这里,就应该保留軍队和管辖权。并且高人一等的认为,越南人没有管理南圻的能力。
大明的意见折衷,开始在双方之间进行调解,告诉越南人法国在南圻和岘港还有六十多万兵力,加上招募的越南士兵,他们尚有百万之众,如果继续开战,胜负且是未知数,即便能胜,也是流血漂杵,生灵涂炭,得不偿失。不过区区一万多法国人,即便允许他们继续留在南圻,也动摇不了越南的江山社稷。
越南人在这次战争中,也锻炼出了一些军队,但总体而言,他们还得依靠大明。所以大明的态度,他们非常重视。加上越南的负担极其沉重,为了打这场复国之战,他们动员了两百万民夫,加上一百万大明軍队,都要他们供给粮草,越南总共才六七百万人口,这还是战前的数据,这场波及整个越南的战争,让越南人丁锐减,加上南圻还在法国手里,越南官府能动用的人力能有六百万人就不错了。
这六百万人中,又抽调了近两百万民夫,尽管其中有超过十万是越北的华人,可主要部分仍然由越南人承担,越南甚至强征了五十多万壮妇,可见劳动力已经到了极限。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大规模的饥荒还没有爆发,但是小范围饿死人的情况就没有断过。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优先保证軍队的粮草供给,越南已经快被榨干了。
所以越南耗不起。
在这么跟法国人耗下去,就算将来能收回南圻,越南朝廷也要灭亡了,在各地都先后出现过对抗官府的农民起义,要不是有明军帮着镇压,一场大乱在所难免。
加上大明的态度,明显是不想继续跟法国人打下去了,大明不想打,越南打不过,现在也打不起了,所以越南朝廷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答应法国的要求,允许法国农民继续在南圻种地,但是他们绝对不能答应法国继续在南圻保持影响力和权力,因为法国保持影响力和权力的途径是驻军,只要一想到法国軍队还会留在南圻,越南人就感到膈应,各种不舒服。
越南人答应法国人留下,部队撤走,这是他们的底线,大明表示理解越南的态度,并且开始帮助越南跟法国交涉。告诉法国人,法国軍队必须撤走,否则就不会跟法国展开正式谈判,撤军是谈判的基础。
法国人坚决不能同意在没有本国軍队的保护的情况下,一万法国农民留在越南,他们认为越南政府无法保护法国侨民。
谈判继续僵持不下。
此时的越南战场上,不但是越南人备受煎熬,法国人同样如此。
留在西贡的法军主力情况还算好,尽管海路被封锁,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法国人已经将这里打造成了越南最大的粮食生产地,法国軍队有的是吃的。
但困守在岘港的二十万法军,他们的情况却不太好。大明海军从刚果河撤军,退到了马达加斯加,但却让法国人真实的感到了一次危机感,他们深切感觉到,这个东方国家竟然有威胁到法国本土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感到事态严重,他们不能冒险让自己的海军有任何闪失,所以命令舰队留在岘港,没有国内的直接命令,一步都不能出港。
陆军也被命令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以免谈判破裂,铁路被大明陆军掐断,海路被大明海军封锁,法国总统又亲自下命令不许他们进攻,他们连给自己争取一口生机的机会都没有。
这时候不但是物资匮乏,连士气都没有了。
为了让自己能够坚持下去,至少不饿死人,岘港法军的粮食供应标准一降再降,每个法军士兵已经降到二两大米了,白人士兵尚且要挨饿,伪军和民夫那就更不用说了,每天只给一两大米,用不了多久就得饿死。
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不断擅自投降的情况发生就不奇怪了,奇怪的是军官的举动,他们默许了这种情况发生,白人士兵的投降他们都可以视而不见,伪军和民夫的投降,他们简直是要积极鼓励的。
在这种情况下,伪军和民夫投降都形成了潮流,每天在阵地前成群结队的民夫打着白旗离开岘港,向大明阵地走去。
大明收拢了法国降兵,将他们安置在战俘营中,那些越南伪军和民夫,则都交给了越南軍队管理。
对于这些伪军和民夫,虽然越南軍队很不喜欢,但人力紧张的情况下,普通越南伪军直接编入民夫队里,继续为軍队做苦力,但却有一群特殊的人,让越南軍队不好处理。
这是一群穿着蓝色制服,或者系着一条蓝色腰带的伪军。
这正是大名鼎鼎的越南蓝衣军,全都是从越南人中的天主教徒中招募,他们不但帮助法军运送补给,管理其他苦力,关键时刻他们甚至能拿着武器与法军并肩作战。
很多民族对待叛徒比对待敌人更加憎恨,因为这些叛徒对他们来说,就是背叛者,背叛了他们的共同利益换取私利,越是讲究集体主义的文化,就越是不能容忍叛徒。不用说东方民族了,就是法国,二战后不用大规模清算叛徒吗,甚至连那些为德军士兵服务过的女妓都在清算之列,剃光了她们的头发,剥光了他们的衣服,在大街上游街示众。
中国抗战胜利之后,对汉奸的清算,比投降的日本军官还要彻底。川岛芳子如果不是被定义为汉奸,按照当时的政策,很有可能得到赦免。
越南人也不例外,这些信奉了洋教的蓝衣军,在他们眼里更加可恶,不但普通人容不下这些天主教徒,文人士大夫也容不下他们,朝廷官员同样容不下他们,正是因为不被主流社会接纳,反过来让这些蓝衣军士兵为法国服务的态度极为坚定,战争中就数他们对待越南同胞狠辣,抢劫平民、奸婬妇女、杀戮起义军士兵,他们比法国人做的还要过分。
这种不留余地的做法,等于不给自己留后路,看守他们的越南士兵大多数都是起义军出身,他们很多都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家乡被镇压他们的法军摧毁,他们的父母妻儿被屠戮,姊妹被奸婬,房屋被焚烧,其中这些伪军不但给法国人带路,还亲自动手,他们对这些伪军的恨意比对法国人更高。
于是看守士兵给这些蓝衣军士兵分配的工作最沉重,不但让他做沉重的苦役,动辄就大骂虐待,而且经常克扣他们那点可怜的口粮。
吃不饱饭还要干重活,动辄被殴打的蓝衣军士兵,心里也是挤压着怒火。
终于有一个饿了一天的蓝衣军士兵干活的时候跌倒,监工士兵二话不说上来就打,结果将这个蓝衣军士兵给打死了。
围观的蓝衣军士兵不干了,暴动起来,当场打死了十几个监工,然后夺取武器,占领了战俘营。
越南軍队打法国人不行,但是打打俘虏还不是问题,他们调集兵力很快就镇压了暴乱,但接下来他们的行为有些不妥当,对信仰天主的蓝衣军士兵本来就充满偏见的军官下命令,将三千暴乱的蓝衣军集体坑杀。
本来没人认为这是多大的事,蓝衣军杀的越南人更多,但他们手脚不干净,有几个蓝衣军士兵竟然逃过一劫,逃出了战俘营,接着辗转回到了西贡,他们将越南人屠杀蓝衣军的情况报告给了殖民地总督。
苦于无法让大明和越南让步的法国外交代表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觉得这是一张可以打出去的王牌,于是立刻将消息捅到了欧洲的报纸上,并且以明越軍队屠杀天主教徒为标题,瞬间就引起了欧洲的轰动。
法国外交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向各个天主教国家呼吁,联合起来保护教徒的生命安全。还跟其他基督教会联系,什么新教,东正教都对此表达了遗憾和谴责。
天主教国家中的西班牙和意大利更是向大明提出了严正抗议,连德国人都表达了不满,因为德国统一之后,原本受到法国文化影响的德意志邦国都是天主教势力范围,德国统一了南方,也将大量的天主教徒统一了进来。
法国人的外交局面顿时一变,大明受到了强大的压力,并且立刻将这股压力转给了越南朝廷,告诉越南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很有可能招致欧洲强国集体干涉,如果不能跟法国达成协议,一旦欧洲列强都介入战争,不但这场战争有可能战败,越南有可能像非洲那样,被白人国家瓜分。
这时候越南人才害怕了,他们表示愿意接受法国在西贡有限驻军,就像大清的上海租界那样,但是必须限制法国驻军的数量。
大明则向法国表示,屠杀蓝衣军是因为暴乱而起,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大明将会把蓝衣军俘虏另行安置,并且愿意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请各国公使见证。
同时还答应了法国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接受检查的情况下,通过铁路和海路向岘港运送粮食。
一场屠杀,弥平了各方的态度,才终于开始坐在谈判桌上,正式谈判开始了。
………………………………
第七百一十六节 利益分享
双方都通过各自提交的谈判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法国从越南撤出武装力量,法国保留在越南的权力问题;越南对南圻的接管问题;大明对塔希提、本地治里等法国殖民地的占领问题。
法国表示愿意从越南撤走绝大多数武装力量,但是他们要求在西贡拥有驻军的权力,包括6军和海军。驻军数量根据情况而定,也就是说驻扎多少人由他们说了算,他们的驻军行动不受限制;他们还要求保留对南圻法国人垦殖地的管辖权,法国人开垦和经营的农场、工厂将由法国进行直接管理,越南政府不得干涉。
越南人对国际外交很陌生,他们对此的理解就是,以后法国人还是法国政府管理,越南官员甚至对此没有意见,因为文官根本不喜欢跟洋人打交道,就好像满清官员一样,基本上是主动放弃了对洋人的管理,主动开辟出外国人居留地,要求洋人只能住在哪里,最后形成了不受控制的租界。
所以越南人对管理洋人同样不感兴,至于说这些法国垦殖地会不会成为越南的国中之国,他们也不在乎,因为越北地区的华人都在武装垦殖的情况他们都能接受,没道理不能接受法国农民在越南种地。
他们在乎的是法国人的驻军规模,他们要求法国軍队不能过一千人。
大明则提出,要求法国割让所有被大明占领的殖民地的权利给大明,作为对大明在这次战阵中损失的补偿,否则就要求法国赔偿5o亿法郎。
才刚刚赔了普鲁士5o亿法郎,在赔给大明5o亿,且不说赔不赔的起,这个数额带来的耻辱,绝对能摧毁法国政权了,法国政府可不想这么快就让第三共和国倒台,重新建立一个第四共和国或者第三帝国的话,法国还不知道得内战多久。
当将所有被大明占领的殖民地都交出去的话,法国又不甘心,尽管这些殖民地都已经被大明占领了,但如果被占领就无法收回的话,他们也就没有必要谈判了。
法国坚决不同意限制在越南驻军的规模,不但不能限制6军驻军规模,他们还要求不能限制他们海军舰队的规模。
同时明确表示,法兰西共和国从来没考虑过支付赔款的问题,被大明占领的殖民地,也不会割让给大明。
谈不拢,那就打。
大明再次切断了岘港的补给,同时命令6军跨过西贡河,早就厌战的法军士兵没想到大明突然渡河,一时间措手不及,他们的命令还是不能主动进攻的命令,所以眼睁睁看着大明6军渡过了西贡河,一部分进入距离西贡五公里的华人聚居区堤岸,将哪里这段时间防范华人的警察好军队全都驱逐。
通过这次渡河,大明6军对西贡法军形成了夹击态势,一旦战争再次爆,就能两面夹攻西贡。
同时海军舰队也多次出现在西贡河上,向防守西贡的法军进行武力威慑。
法国人很生气,他们知道自己军事上占劣势,可你大明也不用来回提醒啊。
但他们还是进行了让步,他们答应将驻军压缩在一万人,而不是越南人提出的一千人,舰队数量他们愿意保持在十艘,但要求继续控制西贡的炮台。
对大明则答应将塔希提和新喀里多尼亚殖民地交给大明,可是大明必须归还本地治里,马达加斯加的港口。
英国人此时也在调停,他们绝不接受大明占领本地治里等法属印度殖民地,但是他们可以接受大明得到法国太平洋殖民地,要求是大明不能在新喀里多尼亚和塔希提建设军事基地和驻军。
大明则告诉英国,大明无意将自己的军事力量投放到南太平洋,法属印度殖民地也可以归还法国,但是大明要求法国将马达加斯加的保护权转交给大明,大明可以承诺,和平利用马达加斯加的港口,不会将这里作为军事用途,只会作为一个和平的商业港口使用。
英国对此表达了赞许,如果大明不将马达加斯加用作军事用途的话,英国是愿意接受大明控制这里的。
可法国很难接受,在他们看来,失去太平上的殖民地不可惜,那里现在只有罪犯和传教士,可是马达加斯加则相对重要,这里不但是一个大型岛屿,上面还有一百多万人口,有人口的殖民地才有价值。
甚至马达加斯加在法国看来,开潜力还在本地治里等法属印度殖民地之上,毕竟法属印度在英国的挤压下,完全就没什么商业利益,只能作为法国船只中转的基地使用,而失去了越南和太平洋殖民地后,他们也就没有中转的必要了。
但马达加斯加与南非隔海相望,法国占据这里,对刚刚提出了双开计划,打算在非洲大有作为的英国是一种威胁,大明承诺不将马达加斯加用作军事用途,这很附和英国的利益,所以英国更能接受大明占有这里。
大明在马达加斯加问题上,坚决不肯让步,这让法国看到了大明夺取哪里的决心,而且法国舰队被大明封锁着,重新打造海军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