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论军事势力,历史上东亚三国中当属日本做的最好,但要说外交平衡的手段,则暹罗是毫无争议的模范。
………………………………
第七百二十二节 瓜分南洋会议
果然不出所料,拉玛五世一回到暹罗,英国公使立刻就求见他,而他亲切的接见了英国公使,俩人商谈了许久。
英国人看到拉玛五世跑到大明去签订了一个军事同盟条约,英国人会做何感想?大明跟越南结盟刚刚打败法国,现在又跟暹罗结盟,意欲何为?
英国人非常清楚大明组建同盟体系是针对谁的,英国就算不是唯一目标,也是主要目标之一。
但经过明法战争,英国已经看到,大明不在是以前的大明了,这个东方国家三年十年来励精图治,破茧化蝶,脱胎换骨了,一扫古老国家身上的腐朽气息,以焕然一新的面貌,站在了西方人面前。
法国劳师远征,海战大败,陆战实际上也已经失败。英国从不认为自己海战会失败,但法国打不赢的陆战,英国自认为也打不赢。英国是一个对本国海军绝对信任,又对本国陆军绝对不信任的国家。
以前英国对大明在南洋地区的扩张还能够容忍,现在突然发现,让这个强大的国家进入南洋,对英国主导的南洋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未知风险。
尽管还希望大明能够北上对抗俄国,但对大明进行有力的限制,已经成了必须采取的措施。为此英国迅速说服法国人,向暹罗让步,不再追究暹罗贸然向法国选择的责任。而英国将完全支持法国在柬埔寨的权力,不允许任何国家对法国控制柬埔寨的现状发出挑战。
很显然,由于看到大明跟暹罗的动作,英国开始决定限制大明向南扩张。而法国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刚刚在越南战场上较量了一番,法国认定,他们并没有远渡重洋来东方挑战大明的实力。所以看到暹罗国王出现在大明,并且有情报显示双方正在建立一个军事同盟,法国不赶紧跟暹罗和解,等着大明跟暹罗结盟之后,在来一次明法战争吗?
所以拉玛五世还在大明的时候,新加坡和谈就出现了新的变化。
而他一回国,英国公使立刻上门,表达友好态度,拉拢之意明显。
暹罗不拒绝英国的拉拢,他们就是靠这一手在强国之间寻求平衡的。
借助大明的力量是必须的,但将自身安全完全托付给另一个国家,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暹罗的安全,还得靠暹罗自己的努力,在不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情况下,就必须合理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
英国公使的态度让暹罗国王很欣喜,因为英国希望联合暹罗等南洋相关国家,讨论出一个长久维持南洋和平秩序的方法来。
拉玛五世很快就接受了英国的建议,暹罗立刻就跟英国联合,邀请南洋利益相关国家,在新加坡进行会谈,讨论长久保持南洋和平的重要议题,期望能够达成一项相关国家都能接受的和平协议。
洋务司主事徐荣村看到英国和暹罗联合发来的邀请,马上就想到果然像皇帝说的那样,暹罗是不会把自己绑在任何国家身上的,极力展现友好的大明也不行。在看到他们提议商讨的内容后,徐荣村立马感到问题的重要性。
他看到两国要求商讨的是,相关国家讨论各自在南洋的权力范围,以及相互向和平做出保证,制定一个长久和平的机制。
徐荣村马上意识到,这是跟柏林会议一样,分割南洋地区利益的会议,说不好听点就是瓜分南洋的会议。
英国作为南洋利益最重要的一方,显然是想尽量维持这里的现状,为了维持既定秩序,他们也愿意付出一些代价,换取长远的利益保障。暹罗跟随英国的目的,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
所以一个为了利益,一个是为了安全。
徐荣村知道,皇帝对南洋利益是极为看重的,始终认为南洋地区应该是大明的核心利益范围,华人几百年来在南洋地区形成的商业网络,让这里成为大明天然的商业链覆盖地区,数以百万的华人,随着不断的向南洋经济高层攀登,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成为大明商品最大的海外市场。
即便抛开这些经济利益,光是在南洋生存的庞大华侨,大明都不能置之不理。
早在第一次鴉片战争之前,华人在南洋的人数估计已经有150万人,北方饥荒之前,南洋华人达到了五百万人以上,饥荒中大明大量向哪里移民,如今南洋地区华人数量不下于八百万。
如此庞大的海外华侨集中在这一地区,大明不可能不重视这个地区。
现在洋人要商讨瓜分这里问题,徐荣村觉得这样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外交范畴,而是跟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都有复杂关联的问题,他需要就此请示上级,上级是礼部尚书伍崇曜。
伍崇曜也认为事态重大,柏林会议瓜分了非洲之后,其他国家就再也难以在非洲立足,如果英法等国瓜分了南洋,大明没有加入其中的话,以后也很难在南洋立足,如果打算强行挤进去,则是对所有国家的挑战。
所以大明是必须要参加这场会议的,但相关部门的协调,不是礼部一家能决定的。
马上找赫德,召集各部尚书商讨。
赫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同样深刻,组织大家讨论了一番,兵部认为南洋是西方进入中国南海的必经之地,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大明绝不能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虽然跟法国、越南达成了相关协议,法国和大明都在逐步撤军。可是大明却没能通过这场战争取得在南洋的立足点,兵部要求,如果召开瓜分南洋的会议,一定要为大明争取到一个立足点。
户部认为,南洋地区华人众多,且大多数都是大明籍移民,这些移民跟国内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有助于大明开拓南洋市场,谋取经济利益。这种联系也是当地华人自身的绝对利益所在,国家应该保护这些华人的利益。因此无论各国任何瓜分南洋,都必须保证南洋华人的合法迁移权力,任何国家不能组织华人在南洋各地以及南洋和中国之间的旅行、经商和居住的自由。
工部对南洋丰富的矿产权力感兴趣。刑部则需要商讨南洋和大明之间的司法问题。
林林总总汇总了上百条需要讨论的复杂问题后,赫德将其综合整理,向朱敬伦汇报。
赫德在朱敬伦面前不不小心,尽管他始终坚持自己是大明首相的立场,政治外交上,一切以大明的利益为重,但他依然很小心,因为他始终知道,皇帝并没有完全信任他,许多问题都不会直接向他表明态度,而是需要赫德自己揣测。
赫德知道自己的权力并不是因为民意支持,而是因为皇帝的意志,而皇帝并不信任他,任用他最重要的原因,赫德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只要皇帝不再认可他的能力,他马上就会倒台。
所以他对待皇帝,总是小心翼翼,做事严谨,准备十分充分。
皇帝听取了赫德报告之后,大致认可赫德的南洋开放态度,赫德认为在南洋建立一个开放的商业机制,首先得利的就是紧邻南洋的大明,因此大明在这一方面的利益,跟英国是一致的。
制定一个稳定的安全机制,也能防止法国这样的国家在南洋进行军事扩张,从而给大明的安全带来影响。
朱敬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南洋开放是对所有国家有利的,但是南洋不能向无关国家无节制的开放,一个开放的南洋,必须面对的是南洋利益的相关方,因为是这些在南洋辛苦耕耘的国家,开发了南洋的利益,只有他没有权利分享南洋的利益。
朱敬伦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南洋可以向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以及地处南洋地区的大明、暹罗、越南和柬埔寨开放,那些什么比利时,美国之类的国家,就不要搀和南洋地区的利益分配,朱敬伦意在组建一个垄断的瓜分南洋的利益共同体。
另外朱敬伦还坚持,华人向南洋地区迁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前,华人已经不能算是南洋地区的移民,华人本身就是南洋的一部分,所以任何国家无论任何分割南洋权利,都不能损害华人这一千年来形成的天然权力。对于那些始终还在坚持限制华人的国家,比如西班牙始终拒绝华人在菲律宾进行垦殖,导致菲律宾的华人竟然才只有一万多人,而历史上华人在西班牙到来之前,人数都比这个多,是西班牙通过屠杀损害了华人的利益。
如果西班牙不在华人垦殖问题上做出让步,那么大明将重提西班牙屠杀华人旧事,对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合法性提出异议!
如果真能按照六部的想法和朱敬伦的建议,在南洋地区建立这样一种垄断性的,只向个别国家开放的机制的话,大明将得到最大的利益。
至于最后能谈成什么样子,结果还早着呢,南洋问题比非洲还复杂,柏林会议讨论非洲问题的时候,西方人对非洲内陆还一无所知,瓜分非洲是拿地图在分,而南洋却是一个早就被华人和洋人摸透了的地区,这里的民族构成,地理结构,历史文化,对大家来说都不是秘密,因此产生的纠纷更多,柏林会议讨论了一百多天,新加坡会议如果能在一年之内结束,就算快的了。
这是一个耐心扯皮的过程,在新加坡会议达成协议之前,大明最关心的,还是俄国人南下的问题。
现在北方已经进入了冬季,今年年初,俄国成功施压清政府,取得了葫芦岛的租借权,接着英**舰赶赴渤海湾威慑,强烈反对俄国占据这里,对峙了整整一年之后,在渤海湾封冻之前,英国軍舰撤到大连休整,没想到整整一年都没有动静的俄国人突然大举进入葫芦岛海域,开始在这里进行大规模施工,目的明摆着要趁着开春冰化之前,完成葫芦岛防御设施的修建工作,等明年英军来了,也奈何不了俄国了。
英国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强闯葫芦岛海域。葫芦岛虽然每年都有冰冻期,但是这里海冰很薄,破冰船可以一路开进去。第二个选择是,说服大明尽快派出地面力量进入北方,从陆地上威慑俄国,让俄国不得不放弃强行开辟葫芦岛的计划。
………………………………
第七百二十三节 冲在抗俄第一线
大明有能力将俄国从中国北方驱逐出去吗,说没有,恐怕俄国人自己都不会相信。
明法战争中,法国先后派遣了八十万軍队,加上越南伪军超过百万,却始终在越南战场上处于劣势,始终被明军围困,如果不是明军顾惜伤亡或其他原因,所有军事理论家都认为,明军全歼法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会有任何奇迹发生。
而俄国虽然有蒸汽压路机之称,为所有欧洲国家所忌惮,但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俄国恐怖在无穷无尽的兵员优势,而不是单兵的高素质,论起单兵素质,德军的纪律性和法军的勇敢精神才是最值得称道的。
大明軍队在越南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素养让欧洲人十分惊讶,他们以前的印象中,东方民族的軍队就是庞大、杂乱、懦弱的综合体,在对抗高组织性、严密性的欧洲军队的时候,往往欧洲人都能以少胜多,击溃数量庞大的东方軍队。
大明軍队不但数量多,而且并没有被轻松击溃,反而在多个战场上都证明是能跟法国軍队正面抗衡,他们突然发现,中国人在经过专业化军事训练之后,所拥有的纪律性带来的组织能力,竟然丝毫不输给法国人,如果不是比法国更强的话。事实上,大明军官普遍认为本国士兵纪律性更强,性格上更坚韧,所缺的无非是白人的冒险精神罢了。无论军官还是士兵,普遍求稳,倾向于使用以守为攻的战术,而不是大胆发扬主动进攻精神。
俄国人通过修建恰克图铁路,并在去年一年的对峙期间,抢修了清政府答应的从张家口延伸到葫芦岛的铁路,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拥有了在东方大规模调兵的能力。
历史学家总是惊叹俄国人对西伯利亚征服行为的宏大,但却往往忽略了俄国人在征服西伯利亚方向上的地利优势。
相比于中国要进入西伯利亚,在没有火车等现代交通时代,必须度过连绵的大漠或者东北的原始森林,西伯利亚对俄国来说,却几乎是一个开放的区域。
由于俄国所在的东欧平原地形平坦,俄国的河流普遍漫长、宽阔,没有湍流的阻碍,可以方便的作为贸易、殖民和征服的通路和交通工具。最有利的是,俄国的河流跟西伯利亚水系是相通的,从顿河可以一路连接西伯利亚水系。
西伯利亚的河流同样宽广、漫长,支流覆盖范围极广,而且不仅夏天适于小船航行,冬夭还适于雪橇滑行。整个西伯利亚的地形基本上是从巨大的西藏高原往下倾斜,因此西伯利亚最大的四条河流中,有三条向北流入北冰洋,一条向东进入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的出口在北冰洋,这些河流和它们的许多支流一起,提供了一直伸展到太平洋的一张天然的交通干线网、俄国人一旦越过乌拉尔山脉。不用做多少搬运工作就能从一条水路转入另一条水路。
历史上,俄国人就是依靠这些天然河流馈赠的交通优势,轻易的就征服了西伯利亚。
所以俄国为了打开通往中国海域的通道,他们没有直接从欧洲腹地修一条铁路到中国,而是优先选择在交通最困难的蒙古高原上进行铁路建设,因为西伯利亚对俄国来说,并不是阻碍,而是坦途。
但西伯利亚这条坦途,也是有极限的,他毕竟无法跟铁路交通相比。历史上,俄国在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之前,在东北最多保持了四十万兵力,这基本上就是一个极限,即便是在四十万人的限制之下,俄国的物资供给也相对匮乏,根本没有扩张的潜力。
对于大明来说,别说俄国调遣四十万兵力了,他们就是有能力调遣一百万兵力,大明也能够像打败百万法军那样,将俄军击败。因为大明在越南最高峰投入了两百万兵力,可国内还有一百万后备兵员始终准备着,因此大明完全有能力投入三百万大军跟俄国作战。
至于交通问题,对大明更不是限制,首先海路是畅通的,大明国土大多近海,可以方便的利用海路,其次大明的铁路线已经跟满清的铁路线连通,这几年满清在列强的支持下修建的津浦路、京汉路都能被大明所利用向北方调兵。至于满清愿意不愿意他们的铁路为大明所用,英国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顾及满清的态度。打着帮助他们对抗俄国人的旗号,相信他们不敢反抗。
英国积极跟大明磋商,表示一旦大明与俄国爆发战争,英国将会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每年五千万英镑。这笔钱当然不可能打得起一场跟俄国这种国家之间的战争,跟法国在越南作战,大明两年内就花去了三亿英镑,要跟俄国人打仗,恐怕不会低于这个数。但战争毕竟是大明的事情,英国能给一点是一点。
英国封堵俄国,经济上是为了长江利益,政治上则是为了防止俄国拥有海洋,从而向海权跨越,英国不能承受俄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将在陆地上扩张的势头带到海洋上来,所以这笔钱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总花销。
尽管大明如果争取,英国也许会将补助金标准定的更高一点,历史上普鲁士能以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小国同时挑战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三个人口都超过两千万的,当时欧洲最大的三个国家,军费几乎都是靠英国援助。但大明并没有开这个口,不是脸皮薄,而是朱敬伦压根就没想过刚刚结束了对法战争,就马上投入跟另一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对抗中。
朱敬伦认为,只要大明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再联合英国一起给俄国施压,俄国问题是能通过和平解决的。
但首先大明必须摆出强硬的态度,甚至释放浓烈的求战慾望,让任何人都觉得大明已经冲在了抗俄第一线。
………………………………
第七百二十四节 这有德国什么事
等和平解决了俄国图谋出海口的危机之后,大明势必成为抗俄的不二人选,这时候凡是要阻遏俄国的国家,就必须支持大明,首先英国肯定是鼎力支持,第二等过几年俾斯麦被威廉二世这个年轻的犊子赶下台,德国放弃拉拉俄国,法国抓住机会跟俄国建立军事同盟后,连德国都必须支持大明,有英德这一海一陆两大强国的支持,再跟俄国进行决战,才能付出最小的成本,收到更大的利益。
否则就凭借大明一个国家,即便像日俄战争那样,打败了俄国,又能从俄国手里得到什么呢,即便把俄国打退到乌拉尔山脉以西,没有介入战争的世界列强也不可能接受大明吞并俄国的亚洲国土,只有加入一个世界大联盟中,彻底的打败俄国,才能够借助联盟的势力,最大程度的瓜分俄国。
就好像俄国通过一次一次俄土战争的冲击无果之后,认识到俄国如果想取得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就必须加入一个欧洲联盟进行一场将所有国家都拖进来的大战,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同时跟德国、奥匈帝国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还分兵攻打土耳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峡,而他们当时的计划,是得到法国的支持,英国的默许的,但英国不是很放心,所以丘吉尔派澳新军团抢占海峡控制权,结果被土耳其打的惨败。
这都是后话了,1887年的冬季很快过去,大明完成了从越南的撤军,让越南人松了一口气,原来大明真的没有占据越南国土的野心啊,没有像当年的明朝皇帝一样,镇压了越南国内的叛乱之后,直接留了下来,把越南吞并了。
1888年的春季到来,渤海湾的坚冰慢慢融化,去年英国没有采取破冰行动,俄国人的要塞已经建的颇有规模了。但法国的经验摆在哪里,大明在无法攻克堡垒要塞的时候,拥有长期封锁敌人的能力。
即便俄国人的要塞建的无比坚固,那又如何,在海上被英明海军封锁,陆上交通被大明陆军切断的情况下,俄国人能靠啃要塞的石头生活吗?
从去年冬季开始,兵部就开始在大明制造俄国威胁舆论,为战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只是大明国民似乎更关心温暖的南方,对严寒的北方不感兴趣,不理解大明为什么要去苦寒之地跟另一个洋人国家争夺。
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精通兵法”的专家抛出各种耸人听闻的观点,认为朝廷北上打俄国人只是幌子,这分明就算假途灭虢的谋略,是打着打俄国的旗号,北伐满清的。这种奇葩的论调还真有不少人信,因为真的有很多人希望大明能够北伐一统天下,经历过明法战争之后,即便是最顽固的保守派,对大明的认同也渐渐超过了满清。
开春之后,大明国内的战争舆论没能调动所有国人的热情,但却迷惑了所有西方国家,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大明确实在准备一场战争。
冰冻期结束之后,大明海军主力立刻北上,迅速控制了渤海的制海权,接着运兵船开往秦皇岛,第一期十万陆军迅速登陆,威慑俄国。
另一边在大明的多次催促下,五千万英镑的英**费补助,打进了大明的账户。大明陆军马上从秦皇岛出山海关,经辽西走廊进入连山,连山明代称连山驿,是明朝设置的通往关外的一座驿站,后来努尔哈赤崛起,孙承宗和袁崇焕经略的辽东防线,连山都是重要的一环,修建了堡垒,称为连山堡。
后世葫芦岛建市,连山就成了葫芦岛的一个区,因此连山距离葫芦岛极近,可以说是封锁葫芦岛港口的不二之选。
另一边大明海军与英国海军联合行动,护送大明海军陆战队直扑锦州,将锦州拿下,就切断了葫芦岛的援军,因为河北北边是连绵的燕山山脉,长城之所以修建在这里,就是要借助这里的地势。
以现在的技术手段,还不可能在燕山山脉中修建铁路,所以俄国人修建的张家口到葫芦岛的铁路线,往北绕了一个大圈,从蒙古草原上绕到了辽东,然后南下,经过辽西走廊连接葫芦岛港口。
要过辽西走廊,锦州是绕不开的门户,所以明军卡住了这里,就等于切断了俄国援兵。占领了连山,就等于包围了葫芦岛。
大明出兵锦州之后,英国人以为俄国肯定会向大明宣战,然后这两个进来都在东方让英国有些忌惮的国家之间,将会爆发一场旷世大战,之后很长时间双方都恢复不了元气,让英国能享受一阵难得的轻松气息,并用这段时间加强英国在东方的力量,两两国即便恢复了,今后也无法跟英国争夺东亚地区的主导权。
可是让英国感到奇怪的是,俄国竟然没有宣战,因为德国介入了,俾斯麦以调停为名,邀请俄国和大明代表,在柏林商谈渤海湾问题,两国竟不约而同都接受了这个邀请。
德国人突然跳出来,这让英国感到极为奇怪,主持德国政务的是俾斯麦,而俾斯麦一直在将俄国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