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857-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不用拿德国的哲学和日本的文化说事,那个国家没有文化,非洲黑人也照样有自己的文化,这种积累不在于某些身处忧患之下哲学家的灵魂思考中,而在于成百上千年不断延续的人文情怀上。

    德国和日本相对于法国和中国,所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怀,所以他们陡然强盛,对他们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们的历史经验并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强者,他们的历史经验只有身为弱者苟延残喘的经验。

    因此普法战争后的德国,在国家精神上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车道,一直在旷野中肆意狂奔,最后跌入深渊。二战之后他们重新成为了弱者,反倒是学会了如何跟世界相处。

    强大起来的德国人,越来越觉得他们应该变得更伟大,越来越不耐烦老俾斯麦那种温吞入水,慢条斯理的执政,他们越来越渴望殖民地,而他们渴望殖民地的理由却十分可笑,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强国就必须有殖民地,只有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才能配得上他们的地位。

    德国的民族主义历史学家特赖奇克大声疾呼:没有殖民地的德国“注定只能当二等强国”。赤道非洲探险家休贝・施莱登从传播德国文化的角度强调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性:“德国人在数十年中有过许多明和现,但在很多人眼中它们却成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产物,从而使德国人的威望和文化被湮没了。”

    显然德国的国民根本就没有方向,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民族,显然还没有成熟。可怕的是,这种还没成熟的民族,却拥有者壮汉的力量,如果是朝鲜这种小国,哪怕再多的不合时宜的想法,比如做着一统华夏逐鹿中原的迷梦也不要紧,因为他们手里的水枪打不死人。可德国这个未成年人手里拿着的,可是真枪实弹的克虏伯军工。

    俾斯麦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然后继续长期担任这个集权制国家的相,一方面让德国政治政策没有像总理一年一换甚至一年两换的邻居法国那样多变,却也让德国政治变得有些沉闷。

    俾斯麦本就是一个沉闷的人,他不喜欢说大话,他表示自己是用最柔和的声音,推行最坚决的政策,所以他的政策即便再有效,可是缺乏一种激情,已经不再附和这个日益膨胀的国家中年轻人的胃口了。

    俾斯麦推动德国统一,本就是温和政策的典范,德国统一之后,各个邦国还是各个邦国,俾斯麦声称不会让任何也德意志君主丢掉王冠。

    这些邦国的君主确实没有丢到王冠,但他们手里的权力在之后二十年中,却不断的被俾斯麦的软刀子割走,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开始出台各种政策,统一的宪法、刑法、邮政制度、铁路网络,经济法规,名义上是打造一个统一的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利益下,各大邦国不断做出让步,将权力不断的交给帝国政府。

    结果就是俾斯麦离任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境内,除了巴伐利亚王国之外,各个邦国的军队都已经由帝国统一指挥了,采用统一的兵役制度。

    可以说刚刚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就是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俾斯麦在他离任之前,将其真正变成了一个帝国。

    而且还是一个高度凝聚的帝国,这一点上恐怕才是俾斯麦最伟大的地方,他将帝国境内不同信仰的人群凝聚了起来,北方信仰新教的人民,和南方信仰天主教的人民,都通过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团结在了一起,而在过去的几个实际中,他们却是为了信仰厮杀最惨烈的民族。

    可以对比一下后世中东的教派斗争,就更能体会到俾斯麦的贡献。

    俾斯麦不但缓和不同信仰族群的矛盾,还缓和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他反感工人运动,但不是通过镇压来使压力越来越大,而是通过福利建设,让工人得到保障,采用疏导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

    俾斯麦最有成就的,还是他的外交政策,他通过各种同盟条约,外交条约,一来孤立了法国,更大意义上说,还维持了欧洲的平衡,让欧洲势力平衡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强大德国后竟然没有权力失衡,引战争,这一点被后来的英国人所认可,他们表示说,如果不是有俾斯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绝对不会拖到1914年。而如果俾斯麦不死的话,也许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俾斯麦时期,先后跟奥匈帝国结盟,跟俄国结盟,组成三皇同盟,还跟意大利结盟,目的是孤立法国,而不是真的想要寻求盟友,所以即便在1875年危机的时候,俄国跟英国一起给德国施压,俾斯麦依然跟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跟意大利结盟的同时,却还支持法国在突尼斯扩张,告诉法国尽管干自己想干的,而不用顾忌什么意大利。他通过制造法国和意大利的矛盾,让意大利更加依赖德国。

    为了不刺激英国,他压制德国的扩张意愿,尽量不向海外扩张,而且坚决不扩大德国海军规模,以免给英国带来压力,极力保持传统的英德友好关系。

    但他的政策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同,民众看到俾斯麦有条不紊的按照他的外交大纲一步步执行他自己的政策,完全不在乎民众的呼声,民众看到俄国提高关税打击了德国出口,经济界不愿意在给俄国贷款,俾斯麦就动用财政帮助俄国人修建东方的铁路。

    民众想要海外的殖民地,哪怕殖民地的收益完全赶不上投入,他们也要殖民地,因为只有殖民地才能配得上德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彰显德国在天空下的荣耀,可俾斯麦即不跟英国竞争,连跟法国竞争都不敢,还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示自己对法国的友好,但在民众眼里,德法友好个屁,历史上就数法国人杀德国人最多,欺负德国人最狠。

    因为民众不支持,年轻的德皇就不愿意用俾斯麦了,或许是因为他享受那种出台民众喜欢的政策,然后接受民众欢呼的感觉,或许仅仅是他不想遮蔽在俾斯麦的光芒之下,只要俾斯麦做相,世界就不会在乎德皇是谁,甚至连德皇是谁都不知道,世界只会知道俾斯麦,而不会知道他威廉二世。

    俾斯麦的谢幕并不指的是他的离职,商鞅变法不会因为商鞅而死终结,可俾斯麦还没死,他的政策就开始终结了。

    俾斯麦离任之后,德皇任命了新的相卡普里维。

    新上台的卡普里维跟俾斯麦不同,他对德皇言听计从,不能说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只是在自己的意见跟皇帝向左的情况下,他没有俾斯麦那种敢于对抗皇权的勇气和性格。

    俾斯麦连威望更高的德皇威廉一世都能压制住,更不会在乎年轻的小皇帝的态度了,所以他离任大概早就注定。

    于是卡普里维政府在威廉二世的授意下,打出了“新路线”的旗帜,在对外关系方面开始改变俾斯麦所制定的欧洲安全政策。

    如果他们能建立一个更好的安全政策也就罢了,如果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案,就不应该轻易改动俾斯麦的既定路线,那样至少能让欧洲保持现状。

    但卡普里维只是觉得俾斯麦留下的同盟体系过于复杂,必须予以“清理”,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变,显然他根本就连俾斯麦政策的精髓都没理解,就开始胡乱更改,如同一个孩童在大师的画作上随意涂鸦一样,无知但绝对的大胆。

    新政府先在对英和对俄关系上进行了重新调整,由俾斯麦时期的联俄政策转变为亲英疏俄政策。

    一个中欧的战略性力量德国,改变了他们对待世界性战略力量英国,和东欧的战略力量俄国的政策,势必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地政缘治冲击,而这股冲击大明竟然也牵扯进来,因为新政府上台后,就停止了对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贷款。

    而这条地缘性铁路,则是大明和俄国关系之间的祸根。
………………………………

第七百三十三节 大明的应对

    “陛下,从柏林来的消息,德国拒绝了俄国提出《再保险条约》延续六年的要求,德俄同盟破裂了!”

    徐荣村将这个消息当作最大的喜讯直接汇报给朱敬伦。

    “你觉得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

    朱敬伦摇摇头,似乎对这个消息并不在意。

    徐荣村很奇怪:“德国今后就不会在支持德国了,我们一旦跟俄国开战,成算更大!”

    朱敬伦叹道:“你觉得以前我们跟俄国开战,德国会帮忙吗?”

    徐荣村摇头:“三皇同盟和再保险条约,内容复杂,而且矛盾,但主要是针对法国的,而不是针对我大明的。所以实质性援助应该不会有,可经济上的援助恐怕会有。另外在外交上,德国也会支持俄国的。”

    朱敬伦摆手:“老俾斯麦的同盟体系确实复杂了一些。规定相关一方与第三国处于战争状态,另一方善意中立;如果对奥战争或对法战争系由缔约国一方对这两国中的一国动进攻造成,则不受该条约限制。这一规定实际上是不允许德国进攻法国和俄国进攻奥匈。只有法国进攻德国和奥匈进攻俄国时,中立才适用于缔约国。我敢保证,一旦我们跟俄国开战,俾斯麦那个老子绝对是嘴上喊得最欢,然后把所有的外交资源用来调节,让我们都的靠德国,让柏林继续成为世界的中心。他是不会希望他们打起来的,只有矛盾长期化,俄国的力量才会被长期牵制在东方。他跟俄国同盟,并不是为了得到俄国的什么利益,只不过是不想让俄国跟法国结盟而已。他寻求的,不是俄国不想打德国,而是要俄国不能打德国,没有力量打德国,也没有机会打德国。”

    徐荣村点头:“多狡猾的政策啊。可惜德国人不要了。”

    朱敬伦叹道:“现在德国执政的是一群麻烦的家伙,而且这群家伙还胆大妄为,世界都麻烦了。”

    徐荣村笑道:“总之不是我们的麻烦。”

    朱敬伦道:“未必。”

    徐荣村道:“不知道陛下有什么指示?”

    赫德当了尚书令之后,洋务司越来越倾向于直接找朱敬伦请示意见,显然他们对这个相是不信任的,尤其是在与洋人交往过程中,他们不太信任赫德的态度,赫德为了避嫌,也往往支持他们直接绕过他找皇帝,但在内政上,赫德则强烈的控制着一切,谁要是敢绕过他,他一定会采取措施。

    朱敬伦道:“静观其变吧。现在挑战平衡的是德国人,先看看他们采取的措施吧。”

    徐荣村道:“听德国打算对英国让步,有传言德国打算在东非殖民地问题上,向英国做出任何让步。加强跟英国的关系,从而弥补疏远俄国造成的损失。”

    朱敬伦叹道:“这倒是何必呢。老俾斯麦周旋在俄国、法国之间,让德国保持一个然的地位,所有国家都要拉拢德国,一旦其他国家关系紧张,德国总能站在中立的地位调停,游刃而有余。现在才刚刚疏远俄国,就不得不求助英国的保护。既然如此不能自主,何苦还要改变老俾斯麦的政策呢?”

    徐荣村道:“那如果德国跟英国结成了什么同盟关系,我们是不是也要加强跟德国的联系呢?大明、英国和德国的同盟,有助于我们对抗俄国!”

    朱敬伦点点头:“可以试一试,我们跟德国没有利益冲突,远交近攻的道理放在现在依然适用。”

    徐荣村对德国的试探很不成功,因为德国向大明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大明能够支持德国在萨摩亚建立殖民地。

    他们还希望大明能帮助德国,取得一个在北中国的立足点,他们看中了满清统治下的南通,如果不能在北中国得到立足点,他们希望能获取朝鲜的釜山,他们表示这样德国可以帮助大明更好的阻挡俄国南下,他们还认为英国也会支持他们抵抗俄国。

    在南通取得立足点,这简直就是妄想,不是不能取得,而是他们就没想过以上海为禁脔的英国的态度吗,他们一方面天真的想要跟英国保持关系,一方面却认为自己把手伸进英国人的餐盘里英国人不会在乎。

    “这哪里来的这份纯真啊。”

    徐荣村的汇报让朱敬伦不敢相信:

    “他们真是这么的?”

    徐荣村点点头。

    朱敬伦愕然了:“他们凭什么一边认为他们向海洋伸出了爪子,而将自己当作海洋之主的英国还会支持他们?就因为英国想要对抗俄国,这群蠢货难道不知道,一旦他们伸出爪子之后,英国还会对抗他们吗?”

    徐荣村道:“他们打算承认英国在桑给巴尔的利益,换取德国近海一座岛。他们认为英国人是用纽扣换了整条衬衫,所以一定会支持他们在远东的诉求。”

    朱敬伦叹道:“就是给英国一座金山,也休想让英国放弃海洋。这件事英国人知道吗?”

    徐荣村摇摇头。

    朱敬伦道:“向英国转达一下德国的要求,询问一下英国的态度。”

    只要英国现德国有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局面就热闹了。

    889年,英德为了争夺萨摩亚群岛对立严重,两国舰队都集结在萨摩亚群岛府阿皮亚港,战争一触即。这时特大暴风雨袭来,损坏了两国的舰只,结果就没打起来。后来,英美德三方达成协议,在欧洲人监督下,土人酋长再统治年。

    控制着萨摩亚群岛贸易的德国,显然极其渴望将这里并入德国,但英国不愿意看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附近出现德国的势力。

    所以德国希望得到大明的支持。

    朱敬伦觉得,让英国跟德国矛盾加深未必是坏事。

    “我们可以答应德国的要求,支持他们在萨摩亚的权力主张。”

    最大的国际问题,就是德皇逼走了俾斯麦,最大的国内问题,则是经济危机。

    不过大明政府已经有多次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了,并不显得慌乱,同时在赫德以提高财政收入为目的的政策下,大幅度提高了关税,大明也终于进入了贸易保护时代。

    随着坚持保护主义的德国和美国的兴起,英国向全世界灌输的自由贸易理论越来越站不住脚。

    反倒是他们自己开始深受其害,当年他们开始开放市场,有自己的底气,因为他们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即便采取自由贸易,也不会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反而可以降低从国外输入的原料价格,让本国工业企业获利。

    在英国的忽悠下,西北欧的丹麦、瑞典等国开始进行自由贸易,法国也被英国忽悠,加入了自由贸易的行列,大幅度削减海关关税。

    可是德国在李斯特等经济学家的主张下,坚持贸易保护主义,排斥外国工业品。反而能享受到英国开放的市场,经济危机期间,英国产品进入不了德国,德国钢铁反而可以向英国倾销。

    还有更可怕的情况,英国将印度变成了依附于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德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将英国变成德国的殖民地经济,因为德国日益崛起的化工产业,最大的原料煤焦油等都是从英国进口,英国先是将这些化工产品当作废料,后来当作初加工产品卖给德国,一步步沦落为德国的原料来源地,而且他们本国的化工企业,只能生产德国化工企业的原料,想向更高水平展,则受到德国产品的强大冲击力。

    于是英国依然是一个纺织品大国,德国进口他们的煤化工原料,加工成化学染料,大幅度向英国出口,甚至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靛蓝种植业,化学染料让植物染料变得昂贵,殖民地经济都受到了德国的冲击。

    英国人不是看不到这一点坏处,但他们已经旗鼓南下了,坚持自由贸易舆论半个世纪,他们忽悠的自己都信了。舆论上,英国人依然认为是自由贸易铸就了英国的辉煌,现实中则是自由贸易的利益集团压到了工业利益集团。

    英国是最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有成熟的现代政治结构,现代政治最大的特征是,利益集团的组织化,各种利益团体都有为自己服务的组织,下到商会、工会,上到党派,都组成了一个个不同利益的组织。

    随着美德工业化,英国近十年来,对外贸易长期逆差,但想提高关税,肯定会受到强大的阻力,因为他们的逆差,可以通过为自由贸易服务的航运业、金融业得到弥补,他们的贸易逆差大概是亿英镑,可是航运和金融保险等服务却能得到5亿的盈余,所以英国人依然认为自由贸易对他们是有利的。

    反应在政治上,就是金融和航运利益集团,压到了工业利益集团,而金融、航运和纺织业,也就成了大英帝国自重要的三大利益集团,垄断了英国政治,享有一定的特权,英国经济过分的维持这几个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利用新技术优势走出困境的特点,严重地影响它对外贸易的均衡。

    除了这三大产业的弥补之外,英国则是通过压榨殖民地,和向其他落后国家转嫁逆差,来实现平衡。一方面是在印度进行更大程度的压榨,另一方面则是从清朝这样的老旧帝国,攫取更多的特权,甚至贩卖鴉片。

    大明不是印度,也不是满清,这几年随着工业家的崛起,他们开始制造舆论呼吁政府提高关税,保护国内企业,他们用的是美德那一套理论对抗英国的自由贸易理论。

    而赫德始终没有提高纺织品等几项英国商品的关税,于是民间对他越来越不满了,甚至将他称作汉奸的声音都很多。

    赫德认为,提高纺织品等关税,无助于维持明英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民间认为就是因为赫德是一个英国人,所以侵害大明的利益而照顾英国,这是卖国行为。

    之前还能坚持,但经济危机到来后,赫德知道他会受到更多的压力,主动要求提高英国产品的关税,来证明自己为大明服务的立场。

    但是他不打算损害大明跟英国的关系,于是请示朱敬伦,采取跟英国谈判的方式。

    朱敬伦同意了。

    最终赫德跟英国达成协议,大明对英国纺织品之前一直维持5的税率,其实也是低税率,远远比不上美国5以上的税率,这根本就挡不住英国商品的进口。

    大明最重要的清纺织品是棉纱和粗布,棉纱也是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而且随着印度铁路网跟大明的连通,印度棉纱工业开始高涨。

    经过赫德跟英国的谈判,英国同意大明提高成品布的关税到3,但是不肯答应大明提高棉纱的关税。
………………………………

第七百三十四节 排华谈判

    赫德从英国手里要到了降低大明向印度出口棉布税率到5%的权力,换取大明维持棉纱进口价格不变的损失。Ω   Δ e1xiaoshuo

    赫德解释说,大明棉花生产严重不足,只能通过进口印度棉花和棉纱,印度棉纱可以作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精制棉布原料,而进口棉花加工成粗布,不但满足国内市场,还可以通过出口印度弥补平衡。

    也就是说,赫德打算利用英国殖民地,倾销大明商品,然后弥补平衡,只是他依然不愿侵害英国本土利益。

    鉴于大明还需要维持跟英国的友好关系,朱敬伦打算接受这个谈判结果,不过担心英国和印度棉纱的倾销,朱敬伦还是希望能够扶持本国的棉纱工业进行对抗,于是他要求彻底免除进口印度棉花5%的低关税,加大从印度进口原材料,降低本国棉纱的价格,让他更有能力抵抗洋纱倾销。

    同时出台各种免税政策,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生丝产业也需要免税,茶叶没有竞争对手不需要免税,而重工业,除了造船业外,钢铁、机械产业只需要大幅度提高关税,阻挡法国和德国工业品的倾销,并不需要免税,因为只要阻挡住了倾销,兵工厂和铁路公司的铁路建设,能保证一个基本的钢铁和机械工业市场。

    189o年平稳的度过去了,老百姓感到生活比以前更困难了,乡村工业中的女工有乡村共同体的保护,经济危机中不至于饿死,城市工人第一次感觉到了生活不下去的窘境,他们有三个选择,一个是移民,一个是回农村,最后一个是闹革命。

    大明的工业化起步不久,大量工人都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工人,在农村依然有亲属可以投靠,算不上纯粹的无产阶级,因此大量的工人选择了前两个选择,只有真正离开了农村共同体的极少数工人呢,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他们大都选择了移民,但已经开始有各种工人理论的小册子在工人中传播了。

    这种工人为了生计而形成的运动,挡是挡不住的,工人上街喊个口号也不是大事,最怕的是被野心家利用,各种打着革命旗号的枭雄,会借助工人的怒火,摧毁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明。

    此时政府往往有两个对此,一个镇压,一个转移注意力,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将无产阶级因愤怒而带来暴力情绪转嫁出去,这就是为什么战争总在经济危机之间的原因了。

    1873年经济危机,法国入侵越南,1883年经济危机,法国继续入侵越南。战争跟经济危机的联动,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在对英国商品征税方面失分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