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对英国商品征税方面失分不少的赫德,也打算用这种民族主义转移国民对经济的不满情绪。
美国人提供了这个机会。
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更大,因为美国的物产人口更多,因此造成的民怨也就更大。
美国政府选择了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工人的注意力,他们将损害的对象转向了华人。
民间舆论将美国工人失业问题归咎于华人太多,可事实上美国华人数量不过一百来万,美国总人口629o万人,华人只有可怜的15o万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三,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根本就影响不到其他地区的白人就业。
可美国舆论就在往这方面引导,每一次美国经济危机,总是会把原因归罪于别的种族,这一次也不例外。
事实上就是种族主义者借着就业的幌子,在推行他们的种族主义政策,十年前他们已经逼迫大明承认了一个排华性质的法案,这份条约明年就要到期。
这十年来,大明人口向美国输送已经大大降低,而且大批华人往回迁移,形成了有进有出的互动,虽然华人在当地形成了成熟的社区之后,因为亲属问题带来的移民惯性,成了主要的移民动力,政府已经不再推动,这几年向美国移民的人口已经接近于平衡,显然在美国民间排华行为的作用下,华人移民美国的动力已经减弱。
可就在这种状态下,美国人依然在鼓动排华。
他们对十年前的排华法案不再满足,不但要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他们还想将一百多万中国移民赶出美国去。
可大明不是那么容易欺负的,所以他们选择谈判。
赫德政府排除了谈判团队,对美国人提出的要求无法接受。
美国要求:第一禁止亲属间的移民,第二离开美国的大明籍人口不管是不是拥有美国国籍,都不能在进入美国境内,第三彻底禁止大明劳工在美国的短期工作许可。
前两条是打算将华人赶出美国,就是历史上的排华法案的内容,历史上他们真的做到了,185o年代在美国就过十万的华人人口,在一百年后的二战后,竟然降低到了不足八万人,显然华人作为一个民族在美国没能立足,否则以华人的生育率,至少能达到百万人口。
甚至可以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扼杀了百万华人的增长,这就是生存空间之争。
第三条短期劳工,则主要是针对劳务公司每年向美国南部派遣的上百万劳工的,每年棉花采摘季节,大明劳务公司可以向南方的种植园主提供一百万青壮劳动力,他们在这段时间赶场采摘棉花,工作三个月左右,能够得到一百美元左右的收入,比他们在大明工作五年还多,因为时至今日,大明老百姓也无法拿到每月两美元以上的收入。而在美国,却能拿到一天一美元的收入,这种强烈的工资差距,让大量劳工接受劳务公司的派遣前往美国工作。
而上百万劳工出国,也为大明每年带来上亿美元的外汇流入,而大明的外贸出口虽然达到了一亿多美元,可贸易顺差却只有一两千万美元,远远比不上这笔劳务输入,因此这笔劳务输入,已经成了大明最大的产业积累,根本不容失去。
现在美国提出这些要求,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政府都不可能答应的,可是美国人自行其是,决定通过立法达到他们的所有要求,而且他们国内通过的可能性很高。
赫德认为应该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他认为十年前同意美国的排华政策,主动约束移民就是一个错误。
显然赫德作为英国人,他不能接受这种带有歧视性的政策。
朱敬伦这次决定支持他,至于强硬到什么地步,朱敬伦的观点却吓了赫德一跳。
“战争!”
朱敬伦说。
“我们的底线就是战争。”
朱敬伦强调道。
赫德觉得没有这么严重:“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我的合理态度,美国人是不敢制定不理性的政策的。针对单一民族制定排斥政策,这违反了国际间的自由移民传统和惯例。美国不能这么做。”
朱敬伦叹道:“惯例是人的习惯形成的,人的习惯在变,惯例也总是会变的。美国不敢制定针对英国人的政策,但他们敢制定针对华人的政策。就是因为他们从美国华人身上,感受到他们的平和,他们以为这种平和代表软弱可期。我想应该给他们一个教训。”
赫德是一个英国人,尽管他知道洋人看不起中国人,但甚为大明的相,他认为主要是政策引起的,是以前的中国人太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权利,至于平和,在他看来,那是美德,因为作为一个外国人,他能够长久在大明当相,主要就是拜这种平和的不争习惯所赐,不止老百姓平和不争,官员也往往没有强烈的争斗心态,否则他早就给人赶下台了,他非常确信,如果换做法国,他的执政期不会过三个月。
赫德点点头:“没错,我们的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保护我们国民的利益。我相信如果美国政府制定针对英国的政策,针对德国的政策,针对法国的政策,他们一定会选择战争的,美国人恐怕以为我们不敢对他们进行战争,所以才有恃无恐。”
朱敬伦道:“你去做吧。以前的华人在美国,有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想法。为了生活,他们愿意忍受屈辱。他们是付出流汗和流泪的代价,换取生存的机会,既然美国人连他们的生计都要剥夺,那么我认为在流汗、流泪之后,我们得向美国人展现一下我们流血的决心。”
赫德很乐观:“我想只要一个民族有流血捍卫自己尊严的觉悟,他们也就不再需要流着屈辱的泪水才能活着了,他有权利在别人的尊敬下活着。”
朱敬伦鼓励赫德:“你去做吧。如果能帮美国华人争取到他们该有的权利,我相信我国民众会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你这个客卿的。”
赫德也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为了让这件政绩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赫德开始在报纸上造势,他的政府中有专门的经费和人才处理这种问题,他就是要煽动大明的民族情绪,然后压迫美国取消对华人的不公,用一个漂亮的外交胜利,为挽回他在对英国贸易政策软弱上的失分。
让赫德没想到的是,美国国会真的通过了排华法案修正案,通过了美国向大明提出的那些要求,在谈判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美国真的决定用法律将所有华人赶出美国。
赫德骑虎难下了,因为大明的民族情绪已经点燃,在激烈的民族情绪中,他不但没能取得外交胜利,反而得到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外交失败。
现在摆在赫德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用辞职来负责,来平息民愤,第二条是继续强硬下去,希望能够生奇迹,逼迫美国法院裁定这个法案违宪,或者让美国总统否决掉这个法案。
但真的要针对美国进行战争威胁,他却觉得自己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他需要得到朱敬伦的支持。
“你可以向他们下达最后通牒,我说过我们的最后底线是战争,如果不能屈辱的活着,那就有尊严的死去,更何况我们已经不想屈辱的活着了,他们需要有尊严的活着,而现在我们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格了。”
得到朱敬伦的支持后,赫德真的向美国出了最后通牒,告诉美国政府,选择执行这个法案,就是对大明的宣战。
但是美国总统依然签字通过了这项法案。因为跟大明一样,美国政府也骑虎难下,美国总统要么选择冒险签署法案,要么就会被民众赶下台。
所以他选择了签署法案,他想看看大明是不是真的敢向美国动战争,全世界都想看看大明是否敢向美国宣战。
现在选择权交到了大明手里。
………………………………
第七百三十五节 请洪秀全帮个忙
朱敬伦也没有想到,局势真的会到这一步。
此时全世界还都等着大明的宣战呢,但战争在朱敬伦心中已经爆发了。
与美国开战,这是迟早的事情,只要大明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就不能容忍美国像历史上那样发展。
可是他真的没想到会这么快,他认为对美国摆出强硬姿态,美国人一定会慎重的,他记忆中,美国人排斥日本人可是在日俄战争之后的事情,1907年在美国强烈的排斥日本移民的舆论氛围下,美国人日本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日本约束向美国移民的数量,基本上只是亲属之间的移民,美国则许可日本人的家眷妇女移民美国。
这个有君子协定的条约,一直到1924年,才由美国颁布了完全禁止亚洲移民的法令而破产。朱敬伦以为,美国会接受大明一定的让步,继续允许华人移民呢。可没想到他们做的如此果决,竟然直接颁布法令彻底禁止大明移民,而且还不允许离开美国过境的华人再次进入美国,这等同于将一百多万中国移民跟中国割裂,他们要么选择放弃美国,要么选择放弃祖国。
这种情况下,朱敬伦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了。从他允许赫德去下最后通牒的时候,朱敬伦就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了。因为他很了解美国,他知道在那种政治形态下,政治家的操作空间是有限的。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还不甚了解,可如果他是一个法国人,大概就会十分了解这种情况了。
但一开始朱敬伦让赫德以战争为底线的时候,真的只是给赫德打气,希望他的态度强硬一些,但却不想美国人根本就不在意大明的强硬,看来一场明法战争,虽然让全世界都开始重视大明,但事实上他们依然没有将大明当作一个强国看待。至少没把大明当作一个可以和他们对等的强国看待。
这让朱敬伦心中是十分伤感的,他感到一种不被主流国际力量接纳的孤独,或许新中国的领导人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才选择跟非洲的黑人国家交朋友的吧。
美国总统签署法令之后,朱敬伦第一时间来到了广州花县境内的一座祠堂。
这是一座不大,但却到处是雕龙,规格很高的祠堂,因为龙的图案不是一般人能用的,晋商用这种图案只敢用到会馆中,而会馆中还得供奉着武圣人关羽。
这座祠堂之所以敢用龙形,是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一个做过皇帝的人,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
祠堂周围有几乎人家,是一些留下给洪秀全守墓的太平军士兵。
其中身份最重的,是两个年纪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他们也曾是太平天国的王爷。
他们是李秀成的小儿子李荣发和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
洪天贵福给他爹守灵天经地义,可是李荣发却是在李秀成的命令下守灵的,当年李秀成决定独自一人去美洲,将两个儿子都留在了大明,他知道他如果留下来,大明皇帝是不会安心的,所以他必须走,只有他走了,他两个儿子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几年之后,他在美国扎下脚跟,发现美国的生活比在大明更好,而他两个儿子却在奸商的哄骗之下染上了恶习,荡尽了家财。
于是李秀成让小儿子留在洪秀全祠堂守灵,让大儿子来美国投奔自己。
洪秀全的祠堂在花县郊外一座小山上,这些守灵人身份敏感,当地人没人愿意接触他们,所以他们的生活过的很低调,虽然说不上活不下去,事实上他们都是比较有钱的,大明政府没有拿他们的财产,只要不是自己胡搞,太平天国留下那些财富够他们吃几辈子的。
洪秀全的坟墓就在祠堂后边,周围种了一圈槐树和松树,中间一个大封土,虽然比不上真正的帝王,但比之小老百姓还是很有规格的。
朱敬伦来祭陵,洪天贵福和李荣发都紧紧跟着,其他太平军老兵则都挡在外面,朱敬伦随身带来的卫兵是不可能容许他们靠近的。
规规矩矩祭拜过洪秀全之后,朱敬伦对着他的灵牌说道:
“天王陛下,这次来是请你帮一个忙,有打扰的地方勿怪。”
转头对洪天贵福说道:“小天王殿下,我要掘开你父亲的陵墓,打算取点东西,你不会怪我吧。”
洪天贵福脸色顿时煞白,大明皇帝要掘他爹的坟墓,难道他爹得罪过大明皇帝,现在人家要鞭尸,那么他们这些遗族怎么办,岂不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他的身子当即就软了下去。
当时天京城破,洪天贵福就受到了惊吓,这么多年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心惊胆颤,他总觉得随时会被人给杀了。这不怪他,他的身份决定的,就是他在这里守灵,要不是有太平军的忠勇老兵保护,早就给人刺杀了,想杀他的人太多了。
朱敬伦知道他的处境:“小天王勿惊,我知道你们这么多年在大明过的并不好,我打算让你们去投奔忠王。”
他们早就想去美洲了,但一来洪秀全的陵墓在这里,二来他们的身份大明政府很关注,盯得很紧,没有政府的允许,他们走不了,曾试图送礼让官员放行,可也没人敢帮这个忙。
现在大明皇帝允许他们离开了,这算是一个好事。
洪天贵福没说话,李荣发倒是问了起来。
“不知道陛下要掘墓取何物?天王墓中可无财宝随葬。”
朱敬伦笑道:“我想你们去了美洲,天王的墓留在这里,我想你们也不会放心吧。我打算让你们带着天王的**去美洲安葬。”
李荣发惊道:“惊扰了天王安寝,这如何使得。”
洪天贵福突然来了勇气,一口答应:“使得,使得,父王若能去美洲,他定也愿意。”
朱敬伦笑了笑,让人开始挖墓。
洪秀全的墓外面不大,但里面真的是按照帝王的规制建造的,这是为了安抚当时几十万太平军降兵的,也是朱敬伦答应李秀成的投降条件。
因此里面是有地宫的,洪秀全躺在一口厚重的楠木棺材中。
掀开棺材后,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十年之后,洪秀全的身体早化成了白骨,但他的头颅栩栩如生,宛如生前!rw
………………………………
第七百三十六节 浩瀚大洋是障碍
洪天贵福已经带着洪秀全的头颅与李荣和其他太平军老战士坐上了前往美洲的游轮,此时全世界都还在争论大明会不会向美国选择,敢不敢向美国宣战的问题。eΩΔ┡ 小Δ说ん1xiaoshuo
敢不敢在大明不是问题,但在西方,在欧洲,在美国却是一个问题。
大明在越南击退强大的法国,确实一时间震惊了整个世界,顿时黄祸之说乍起,但之后随着时间的抚慰,西方人慢慢淡忘了,开始有一些马后炮军事专家站出来否认法国的失败,因为法国的失败,就是整个白人的失败,其中尤以法国人否认的最为厉害。
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地理劣势和法国政局的混乱,法国人开始不承认他们在战场上打了败仗,他们拿出了大量的数据说话。
海战的惨败,他们说被大明击沉的主要是法国的老旧巡洋舰,法国主力舰则基本完好无损,他们决口不提他们的海军之所以主力尚存,是因为他们龟缩在岘港一步都不敢出来。
与海军失败洗地的苍白理由相比,6军否认战败的证据则硬的多,因为他们现,最后的战损统计中,大明軍队伤亡了三十万人,其中十万人战死,二十万负伤,又有五万死于伤患,也就是说大明付出了十五万人的生命;而法国只损失了二十万人,战死沙场不足七万,被俘五万,负伤八万人,其中三万死于伤患。法国总计才死了十万人,却让大明付出了十五万人的代价,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法军兵力远少于大明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法国6军不承认战败。
法国人的心态很容易理解,普法战争的失败已经让他们民族信心大受打击,被自己压着欺负了几百年的德国击败,犹如满清被日本击败后的民族心理震动,但现在又被一个东方国家打败,承认这种失败,已经是法兰西民族不能承受之重了。
所以法国大量专家否认是这场失败是战争本身的失败,而归因于政治和外交的失败,犹如一战之后的德国人始终不承认战败,二战之后的日本人始终不承认败给中国一样。
而法国政府出于政治稳定考虑,也大肆鼓吹法兰西没有失败的论调。
法国本身在欧洲的文化影响力就很大,在欧洲舆论话语权的控制中,仅仅不及英国,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法国人的说法在欧洲很流行,那就是法国没有失败。
大明确实给了法国人洗地的空间,6军因为兵部顾及伤亡,朱敬伦出于外交考虑,不打算彻底把法国赶出交趾支那,他需要法国暂时给越南施加压力,让越南更加紧密的向大明靠拢,结果就是6军始终都没有向包围中的敌人动总攻。
而海军的胜利,也远没有日本打俄国海军的胜利那么彻底,因此要让欧洲人认可大明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还缺乏说服力。
加上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此时正处在上升阶段,因此欧洲人普遍不承认大明的胜利。
所以他们尽管震惊了一回,却也没有将大明看成能够跟欧洲工业强国正面抗衡的国家,就算有人认可法国的失败,也不认可大明的强大,不过是一次失败而已,英国去攻打阿富汗不也全军覆没吗,比法军败的还惨,谁会认为阿富汗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因此他们怀疑大明根本就不敢向美国宣战。
第一次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展最快的时代,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冲击,在大明之前,欧洲最流行的是美国威胁论。
由于美国受到美国展度的冲击,欧洲舆论界大肆妖魔化美国,早在南北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十分盛行了。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欧洲出现了“文明冲突论”的理论,鼓吹盎格鲁—萨克逊文明和罗马拉丁文明的冲突。有一本泛拉丁主义——南方邦联和法国结盟的必要小册子,明确提出三种文明的冲突,“三种力量、势力和文明在当今得以展并试图瓜分世界,这就是俄罗斯的斯拉夫主义,盎格鲁萨克逊主义和高卢的拉丁主义”。法国是罗马拉丁文明的代表,英国和美国是盎格鲁—萨克逊文明,美国主要代表盎格鲁萨克逊文明不良的方面。
此时还出现了“邪恶轴心论”理论,声称林肯跟俄国沙皇合作,形成了世界邪恶轴心,因为当时俄国支持林肯打南方,而这时期的欧洲主流舆论,认为沙皇俄国是世界上最邪恶的国家,与他结合就是邪恶的。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飞崛起。美国工业实力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这时欧洲开始担心美国的威胁。在美西战争之后,这股论调终于爆了出来,1899年奥克塔夫诺埃尔写了一本美国祸害的书,认为美国“朝着全球干涉主义刚刚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古巴的是一小步,在马尼拉的则是一大步”,宣扬美国“对旧大6一直怀有很深的敌意”,这种敌意如今终于爆出来了。“在全球的各个地方,美国不久将必然与欧洲生冲突”。
尽管美西战争还没有爆,但欧洲之前对欧洲之外的势力的观感,主要是担心美国的威胁,大明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古老国家,完全没有进入普通人的视野中,只存在于专业外交官的档案里。
同时美国至少是一个白人国家,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代表,美国历史上不但多次跟英国交战而没有被彻底击败,还通过一场南北战争证明了自身具有组织大规模軍队的能力,加上美国多达六千万的人口,强大的工业实力,欧洲觉得美国的力量远大明,所以很怀疑大明真的敢向美国宣战。
美国同样有这种怀疑,否则他们的总统不敢冒险签那个字,哪怕选择辞职都不会选择战争。
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大明打败法国,虽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可大明是在家门口打败法国的,美国可不会愚蠢的跑到东方去跟大明作战,他们不相信大明有能力跨越大洋向美国进攻。
对于除了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来说,不管是太平洋还是大西洋,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法国跨越大洋去进攻大明,结果疲劳的海军几乎被大明摧毁,如果大明也跨越大洋来进攻美国,美国人认为他们有能力让大明舰队有来无回,况且他们实在是想不到大明舰队如何在没有中间基地的情况下,赶到美国海岸呢。
因此美国政治家们普遍认为,大明最大的手段无非是断交、撤馆,美国损失的最多是一些商业利益,然后他们可以通过跟大明谈判,最后给予大明一定的补偿,双方重新恢复外交和贸易关系。
这就是他们的打算。
但距离真的是一个问题,法国海军的巡洋舰之所以普遍安装风帆,就是因为顾及到远洋航行节省燃煤的考虑,事实上全世界的军舰,除了英国完全抛弃了风帆之外,其他各国都保持着风帆的设计,美**舰有风帆,德**舰有风帆,俄**舰也有风帆,就是大明之前的军舰也大多带有风帆。
之所以在跟法国战争期间建造的新舰没有风帆,第一因为大明海军军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