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857-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怪趁竦兀蛘咴诠诮锌ⅰR伎词椤991kanshu・

    以这两个核心利益来看,美国跟大明冲突的,只是两国的边缘利益,美国既没有在大明周边扩张势力,威胁到大明的国家安全,也就不影响大明生存的利益,又没有攻占大明的海外殖民地,或者在大明国土内抢夺资源,也没有阻挡大明发展的道路。只不过大明需要承受一些民族屈辱罢了,因为美国没有排斥其他民族,单单排斥了华人。

    就因为这个问题开战,着实没有充足的理由,要知道俄国同样夺走了德国移民在俄国辛苦开垦出来的农场,德国不也没有向俄国开战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都不认为大明会向美国开战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觉得两国的利益冲突太小,而开战的成本太大,根本不值得为了这些许的利益,爆发大国之间的战争。

    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朱敬伦知道后世的美帝会发展的多么强大,所以他不但不认为此时开战成本太大,反而觉得此时开战是成本最小的时候。

    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彻底成为全世界的债主,彻底打造了最强大的军工业,那时候在压制美国,可就做不到了。

    等到了二战之后,大明恐怕就只能屈居美国之下,老老实实看着美国接过英国人手里的霸权,继续延续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大明只能活在英美体系之下。

    朱敬伦野心勃勃,他始终觉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该只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被包围和封堵的地区强国,而应该像英国、美国一样,成为世界性强国。

    现在不打出去,等美国过几年翅膀硬了,可就要对亚洲动手了。 壹看书 ・1kanshu・

    现在的美国,还没有像样的陆军,海军也是最弱的时代,南北战争之后,林肯几乎肢解了美国的海军和造船工业,直到一战前美国都没有回复到南北战争期间的造船能力,但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让他们动员起来后能爆发出让人心悸的力量。

    受到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不断在美国宣扬海权意识,并发表了震惊世界的海权论,在全世界都引起巨大反响。

    美国也出现了其他希望美国向海洋扩张的人物,比如提出边疆理论的特纳,声称随着太平铁路的通车,美国向内陆扩张的步伐已经结束,美国的西部边疆消息了,所以美国才一次次陷入经济危机之中,以为美国已经没有了抵御经济波动的边疆。

    现在的美国已经是一个连通两洋的岛屿,美国的边疆在哪里?不言而喻这些人想要推动美国以海为疆的战略,进入向海洋扩张阶段。

    同时还有历史传统的天定命运论,认为美国是负有天命的民族,在达尔文学说的影响下,他们认定美国就是要在美洲扩张,美国人就是要淘汰印第安人等落后民族等。

    这一系列理论,都在助推美国向海洋发展,美国思想正处在从内陆开发到海洋扩张的转变阶段,正是将生未生之时。

    而美国海军的重建工作,也在这些人的推动下,缓慢的展开了。

    1881年,新任海军部长威廉亨特领**海军重建工作,在威廉亨特的极力劝说下,切斯特阿瑟总统对国会申明:“国家的安全、经济和荣誉都需要我们全面振兴海军。”

    国会授权海军部长召集一个海军顾问委员会研究海军建设规划,罗伯特舒费尔特少将被任命为海军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海军终于开始革新。舒费尔特少将以海军需要舰艇保护美国人及其在海外的利益为由,他要求得到5艘舰船。

    国会在1883年3月3日,通过一项海军预算法案,批准建造3艘巡洋舰和1艘快艇。巡洋舰仍然备有帆索,采用的却是具有隔水舱的钢制舰体,装有蒸汽发动机、螺旋桨推进器和发电设备,装备了采用慢燃火药的后膛式线膛炮。

    1884年到1889年期间,国会先后批准建造8艘装甲巡洋舰、3艘非装甲巡洋舰、6艘钢制快艇、3艘重装甲巡洋舰以及几艘低舷铁甲舰。

    1886年,国会要求,任何新的美**舰都应由美国的钢铁制成,随着舰队呈现出新的状态,国内的工业为适应它的发展迸发了活力。许多人开始认识到,海军可以带来就业。于是鼓动建设海军的声音更大了。

    去年更是有议员疯狂的提出了要在15年间建造192艘军舰的申请,但是被国会给否定了,美国海军只能以“远洋海岸线战列舰”的名义,通过建造三艘大型铁甲舰。这就是俄勒冈级铁甲舰。

    美国海军已经复苏,而海军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大明不能趁着美国还没有开始建造主力铁甲舰之前,就给予美国以沉重的打击,恐怕以后再想找到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了。

    朱敬伦不承认是自己主动挑起战争,但如果美国给了大明充足的理由,朱敬伦觉得此时打一仗是最合适的。

    也许大明无法将美国扼杀在摇篮里,但一定要打破美国孤悬海外,默默发展的状态,让美国不得不卷入列强争霸的旋窝中来,然后让美国不断的消耗。

    当然为此大明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会在美国本土跟美国进行一场超大型战争,但相比日后要跟美国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显然现在要付出的代价不算大。

    这些理由都是不能跟赫德说的。

    朱敬伦只告诉赫德,因为中国民族不能承受这种耻辱,因为大明不能接受这种耻辱,这一仗是为荣誉而打。

    赫德沉默了片刻,他决定提出辞职,他无法承受这样一场向白人发动的战争的后果。

    但朱敬伦拒绝了赫德的辞职。

    “赫德,因为你的施政,让我们不得不跟美国进行一场荣誉之战。然后在战争前,他要辞职?你的荣誉感呢?”

    朱敬伦严肃的说道。

    赫德确实也有一些内疚,之前他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明法之战过后,尽管西方对大明的态度变得复杂,有感到威胁的,有更加鄙视的,但是谁都无法在否认大明变得强大这一点,哪怕他们从心里不肯承认大明已经跟西方国家一样强大,可都不约而同的对大明重视起来,而且大多数欧洲人都将大明强大的原因算到了赫德头上,因为正是赫德这个白人的帮助下,大明才能变得如此强大。

    这些突如其来的名誉,让赫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政治明星,他早就觉得他的舞台,已经不在局限于中国地区,而是站在了世界的高度。

    所以在对待美国的时候,他显得过于轻视,没有将美国国内复杂的种族主义情绪考虑在内,他后来才发现,美国人的种族主义比欧洲人还要严重,他们是带着一种被欧洲传统白人民族歧视的状态,加倍的歧视本国的非白人种族,好像要通过这种歧视,找回在欧洲事情的民族尊严一样。

    一方面他们的暴发户富豪,不断的跟欧洲贵族联姻,形成了一个叫做“百万美元贵妇”的专有名词,希望通过跟欧洲旧贵族的联姻来提高自身的地位,一方面则将自己白人至上的虚荣看作信仰一般。他们在欧洲人面前的自卑,和在非白人民族之前的傲慢,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美国国民情绪。

    这些赫德都没有考虑进去,反而自认为大明已经在他的带领下变得强大,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带着一种英国人惯有的傲慢,来处理跟美国乡巴佬的关系,结果弄巧成拙,骑虎难下了。

    这些他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没有责任,现在朱敬伦的质问,更是让他感到羞愧,因为他的辞职,怎么看都像是在逃避,而不是为自己政治失败负责。

    “还有,赫德。你不觉得这是你的机会吗?”

    朱敬伦突然转变口气。

    “你在东方的机会不多,如果想得到大明人民的认可,要么完成大家渴望的北伐大业,要么打败美国这样的大国。”

    “可是你之前明确表示,英国和国际社会还不能接受大明统一中国,所以我一直没有发动北伐,没有将北方那个僵死的王朝灭绝。现在你唯有孤注一掷,以大明首相的身份,让大明赢得这场战争,才能真正获得大明百姓的信任。”

    “而且,你不觉得一旦我大明打赢这场战争,你就不再是以前的赫德了吗?不管你的祖先曾经多么辉煌,一旦你能赢得这场战争,你的名字,将比你的祖先更辉煌,因为你将载入历史!”

    赫德是一个好名誉的人,朱敬伦从他眼中看到了强烈的望。

    只是朱敬伦有一点骗了赫德,那就是大明之所以不北伐,绝不仅仅是因为赫德表示英国不能接受,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
………………………………

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

    大明这么多年来,国内舆论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求朝廷北伐,要求王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这不仅仅是政府官员的政治抱负,是文人士大夫的天下观念,连普通老百姓都向往着国家能够一统。

    大明年轻一代身上出现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早就不再将旗人看作中国人,而是普遍将旗人当成了野蛮的征服者,这不是民族主义青年自己领悟出来的,而是受到了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形态就不再是一个民族国家了,而是转变成了帝国。

    所谓帝国,跟普通人的认识有所区别,并不是侵略成性的那种意思,帝国的主要特征是多元。

    一个帝国形成的要素有三个,多于两个的民族构成,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世界影响力。

    英国兼并印度之后,就改称了大英帝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德意志帝国的民族主义向外扩张的一个心理动机就是希望能够获得跟世界帝国相匹配的影响力。

    西方国家从西班牙开始,慢慢形成了民族国家,并且在拿破仑战争的打击下,大大刺激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之前的欧洲国家,只是封建君王的领土罢了。拿破仑之后,民族国家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开始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之类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之所以采用民族自决原则,让大量的民族独立建国,就是出于这种思想认识,大家普遍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力拥有自己的国家。国家属于民族,而不是民族属于国家。

    战国时期,中国也是一个民族国家林立的时代,单一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让战国时的中原国家物资调动能力极强,秦国、赵国和燕国等等国家,一个国家就能向草原民族扩张,向游牧民族要土地,可到了汉代,变成一个帝国之后,凝聚力下降,调动资源的能力也下降了,曾经被秦国和赵国动辄斩杀数万的匈奴,竟然能将刘邦带领的数十万汉军精锐长期压制。

    历史绕了一圈,民族国家的观念,又从西方传到了中国,至于西方的国家观念,跟春秋战国时候中原国家的民族国家观念有什么区别,谁也说不清楚,但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显然不完全适合中国社会文化。

    受西方影响的民族国家观念,自然会出现要求驱逐鞑虏的呼声。可大明的民族主义中,又还夹杂着一些历史的影响。

    大明建国之后,大明境内的老百姓当然要重新转变国家意识,有的成功的转变成了大明国民,而有的固执的坚守满清忠臣孝子的身份。等到了大明第二代,已经没有了满清记忆,并且在大明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年轻人长大之后,就又是另一种观感了,此时国家身份认同已经不再是问题,他们很自然就有自己是大明国人的意识。

    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往往都要追根溯源,大家都有向历史找根的倾向。可一旦开始追溯历史,就绕不过大明是从满清中分割出来的国家这一事实,为了给大明的独立找到正义性,也给自己的身份找到正义性,当然就会出现否认满清合法性的理论。

    此时随着日本的开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机会,明末大量流亡日本的明朝士大夫,将那个时代的大量笔记和著作带到了日本,比如明季北略等记述当时历史真相的书籍,还有一些记载满清屠杀的笔记,比如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等,这些书籍在满清一朝往往是**。

    这些书籍慢慢都随着进出日本的大明商人、旅客和学者们带回了国内,重新刊印,发行天下,在读书人中广泛传播。

    于是大家找到了自己的根,将自己的根跨过两百多年时光的满清统治期,与那个已经灭亡了的,跟大明同名的朝代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开始从明末汉人士大夫的文字中得到心灵的呼应和传承,同时历史的责任感让他们开始觉醒强烈的民族意识。

    很多年轻的读书人读完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这类书籍之后,都会记述自己的心情,“读此记毕,泣下数行”,许多情感丰富的年轻读书人,读完这些东西,真的是义愤填膺,真的是悲伤流涕。

    很多人深刻的意识到,“原料汉人做了二百年的满人奴隶,与元朝没啥区别”,心中再也没有了传统老夫子坚持的那种“本朝有恩于百姓”的论调,传统文人认为清朝有恩与百姓的依据主要是满清一统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他们是不认可李自成、张献忠这种反贼的,所以剿灭了反贼的满清,一是给了百姓太平,二是给明朝报了仇,是有恩于百姓,有恩于中国的。

    可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在新一代民族主义读书人这里遇到了挑战,他们告诉年轻人说清朝有恩于百姓,年轻人则拿出清朝屠杀来说事,认为清朝跟文人普遍不认同的元朝一样,都是刻薄寡恩,视汉人为奴隶的国家。

    受到西方人权观念影响的最新派的人物,尤其排斥这种屠杀行为,不但拿出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这样的书籍说理,还考证了满清沿海迁界时候屠杀的汉人,声称自古就无一个国家,会将本国百姓强行驱离故土,不从者诛杀殆尽。

    不管是因历史激发而形成的民族主义,还是从西方吸收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两种民族主意都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排满,排满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伐。传统文人只要是摆正了大明国民心态的,也都要求北伐,一统天下。

    所以大明的北伐呼声这些年始终很高,是一种朝野共识,一种各个阶层的共识。

    但就像赫德说的那样,英国人不愿意看到大明势力进入长江,他们始终在上海保持军事存在,与其说是阻挡俄国南下,不如说是防备大明北上。

    可以说,一旦大明开始北伐,英国肯定会有所行动。但这不是大明始终没有进行北伐的原因,因为朱敬伦很清楚,英国人肯定阻止,但他们也肯定不会冒着开战的风险,介入到大陆战争之中。他们的做法最多是给予满清政府财政和军事援助,海军进行一定的威慑,最严重了不起封锁大明海岸线。

    普鲁士统一德国这种近在咫尺的地缘变动英国都没有干预,更何况远在东方万里之遥的中国。

    所以大明,或者说朱敬伦的担忧,另有其他原因。

    担心杀戮过重,民族元气伤损太大是一个原因,地政缘治则是最大的原因。

    大明建国十年,也就是1875年之前,是没有能力一统全国的,没有必备的人力储备,没有相应的外部条件,所以就没有北伐的计划。

    建国十年以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恢复了元气,北伐就要先灭太平天国,再灭湘淮集团,最后灭亡满清,牵扯过大;俄国势力入侵,进入了新疆,英国则开始向西藏一带渗透,英俄大博弈将中国地区卷了进来,此时北伐,后果难料。

    建国二十年后,太平军覆亡,国内北伐条件成熟;可是国际上列强瓜分世界形成热潮,大明的政策是向海外扩张,环太平洋打造华人贸易网,建立大明利益链,在太平洋扩张殖民地,同时遭遇了一次北方的饥荒,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机。

    但之后还是有机会的,明法战争都不是阻碍,趁着战争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北伐,恐怕是最好的机会,因为此时恰逢曾国藩和左宗棠向后离世,满清最为空虚的时候。

    但始终无法解决的是英俄大博弈的地政缘治,朱敬伦推演过多次,一旦北伐,灭亡满清不是问题,强势歼灭湘淮集团,攻占北京都不难,难得是收场。

    历史上这种地政缘治的变化,引起的权力真空影响无法想象,沙皇帝国灭亡,导致苏联始终没有将统治力恢复到沙皇时代,彻底失去了突破土耳其海峡的地利困局,向印度洋突进的尝试,也倒在了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之中。苏联接替更是一场地政缘治灾难,导致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势力范围的大崩溃,从一个跟美帝并肩的超级强国,变成了一个争取世界一级的二等强国。

    大明灭亡满清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满清灭亡后的地政缘治真空期,迅速填补满清瓦解的权力真空,保持满清旧有疆土的不流失。

    朱敬伦发现很难做到,一旦满清突然垮台,新疆、西藏,乃至蒙古,都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内部分裂势力不会甘心臣服,外部侵略势力,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因此一旦满清这个腐朽帝国垮塌,大明很可能要面对俄国瓜分新疆、蒙古,英国侵占西藏、青海的地缘局面。

    那时的大明将极为被动,如果要跟英俄争夺,硬实力上有所欠缺,若默认甚至承认两国长久的占据蒙疆、青藏,则有永远失去这两处战略要地的风险。

    所以大明北伐是迟早的事情,可如果契机不对,北伐很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东亚政治大崩溃的局面,无法收拾。

    因此大明宁可一次次向海外扩张,甚至这次为了未来的利益,要打击美国,都不敢捅满清这个娄子,还能为此跟英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利用英国牵制俄国的扩张,让满清能够利用旧有政治优势,暂时稳定住蒙疆、青藏的地缘均势。

    至于朱敬伦要等待的契机,则是英国和俄国都抽不开身的时候,也就是最好是一场世界大战。

    如果是一战,那得是十年后了,如果之前能爆发一场全面的世界战争的话,大明有必要促成这场战争,彻底解决自身的地缘困境。那得看国际政治博弈的发展了,眼前朱敬伦得处理好对美一战的情况。

    赫德很忧虑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将不宣而战的问题,他认为这会让大明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

    “根据我们之前的通牒,大明跟美国已经在战争状态了。”

    朱敬伦解释着,他认为在法理上完全说的通。

    只是西方国家太小看大明的力量,完全忽视了这种可能,反而在看大明是不是敢宣战。

    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大明将来极力解释,恐怕一个不宣而战的黑锅也回扣在头上。

    “既如此,你安排宣战事宜吧。不过你动作要快,因为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
………………………………

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

    1891年6月1日,大明向美国递交了宣战诏书,大明与美国进入战争状态。

    消息光速在全世界传播,大明国内沸腾了,报纸大肆报道,但支持的声音已经没有上次跟法国战争时候那么一致了,很多人都表示不解,以华人的心态来看待问题,认为美国人不让咱去他们国家,咱不去就是了,了不起咱也不让美国人来咱大明,犯得着跟他们打仗吗,这是不是也太霸道了一些,跟洋人一样了。

    有相关专家,或者自发,或者是政府幕后组织,在报纸上宣传解释,告诉国民说,大明跟美国的外交条约中,大明百姓有在美国经商和居住的权力,这是大明百姓的权力,美国侵犯了这项权力,所以大明才要开战,这是为了保护国民的权力,而不是霸道或者好战。

    但刚刚结束了一场跟法国的战争,已经大大满足了国人的虚荣心,对这时隔四年再次爆发的跟白人国家之间的战争,普遍没什么兴趣。

    国际上就不一样了,大明向美国选择,在白人国家心中的感觉,跟大明国民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大明击败法国就已经出现了黄祸的舆论,大明再次跟一个白人国家爆发战争,而且是主动进攻,这不由得让白人至上的白种人心理产生某种兔死狐悲的感情,从心理上就跟美国站在了一边。

    连西方政府都极为惊讶,他们没想到大明真的开战了,之前在各国进行的外交活动,看来并不是施压,而是真的在进行外交准备啊。

    一时间各国高度关切,纷纷跟大明外交官进行交涉,质询大明发动战争的目的。

    其他国家也就是了解一下,英国则着实有些慌乱了,又一场控制之外的战争,大英帝国对国际秩序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了。

    英国首相紧急会见大明公使,要求大明解释自己的作战意图,表达英国的态度。

    英国对大明与美国的战争表示了高度关切的态度,他们要求大明对美国的战争,不要威胁到大英帝国在美洲的领土安全,也就是加拿大的安全。

    大明则表示,大明只是为了尊严而战,对美洲领土没有任何野心。即便打败了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