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不得不停留,甚至回撤,想办法再次取得补给。
如此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中,他们终于闯过了层层阻截,闯入了美军封锁严密的墨西哥湾。
舰队最终开进了科珀斯,此时已经有三艘军舰受创,一艘军舰沉没,这是闯过美军封锁线的代价,而美军舰队追击而来,以十艘铁甲舰的雄厚实力封锁了科珀斯港口。
美国不得不用强大的舰队来对这个港口进行封锁,因为一旦让大明舰队走脱,就会严重威胁墨西哥湾地区的港口,这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将完成陆军无法完成的,对休斯敦的封锁。
休斯敦一旦被封锁,显然就等于失陷了,休斯敦人绝对没有列宁格勒居民那种韧性,能过在包围之下生活几年,他们断粮后恐怕连三五天都不会坚持。
大明舰队千里迢迢,想尽办法赶到了墨西哥湾,结果却面临被封锁的窘境,海军对此很不满,他们认为他们的舰队不是去给人封锁的,这毫无意义,认为这是陆军瞎指挥的结果,认为将海军的指挥权交到陆军将领邓世才的手里,完全是一个错误,不断的个兵部施压,希望兵部能够让皇帝改变这种做法。
“让陈阿达来见我。”
陈阿达还是海军司令,但除非大型战斗,他一般已经不太上船了,因为他年纪也大了,海上的奔波对他来说,已经相当吃力了。
陈阿达更多的是待在兵部,他的职务之前跟邓世才是对等的,都挂着侍郎衔,海军司的主事。
陈阿达知道皇帝找他的意思,他再次向皇帝提出了陆军瞎指挥的问题,表示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维持交通,没有港口中转的情况下,无论是走马六甲海峡绕过非洲海岸,还是走太平洋绕过美洲海岸,都不是目前的海军所具备的能力。
他认为那只海军分舰队去美洲威慑,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邓世才可能有失误的地方,他没有料到美国人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打造一支堪称庞大的海军舰队。凭你的经验,你认为现在美国海军实力跟大明相比如何?”
朱敬伦询问了起来。
陈阿达认真思考了一下:“根据目前的情报,美国海军已经建造了五十艘铁甲舰,而且都是吨位超过一万吨的一等铁甲舰,我军目前的铁甲舰数量虽然也有五十艘,但其中三十艘都是二等铁甲舰。单论装备的话,美军是略胜一筹的。但是他们的士兵普遍没有战斗经验,这一点上我军远胜对手。”
战争中大明和美国都进行了军备竞赛,显然目前看来,大明并没有输,甚至大明的造船厂还游刃有余,认为大明造船厂只建在了三十艘铁甲舰而已,只是碍于经费问题,并没有疯狂造舰,不过美国人确实完成了他们的五十艘铁甲舰的造舰计划,目前没有完成的,只是一百艘装甲巡洋舰罢了。
“如果我们现在与美军海军主力进行决战,你认为有几成胜算?”
朱敬伦问道。
陈阿达再次思索了一下:“七成,算六成吧。”
朱敬伦听出了他的犹豫。
叹道:“就算五五之数吧!”
陈阿达道:“长途跋涉确实大大削弱了海军的战斗力。”
朱敬伦道:“如果现在进行决战的话,我想派去墨西哥湾那只分舰队就起了大作用了,美国人至少得分数多艘铁甲舰封锁那只舰队。即便是跟巡洋舰混编,数量也不能少于十艘,否则封锁不住。就像当年我们封锁法国海军一样,不得不用主力封锁岘港,只能装备一些老旧的军舰去攻打法国殖民地。如果美国海军分开的话,我军主力进入美国东海岸,是有机会一举将美国舰队击败的。”
陈阿达道:“陛下,这是命令吗?”
朱敬伦道:“我可以下命令,但我希望这次你考虑清楚,邓世才有句号说的好,不能给自己留后路。你如果能做到,我就给你命令。如果做不到,我的命令只是让你送死罢了。”
陈阿达起身立正、敬礼:“陛下,下命令吧,微臣必当以死报国!”
朱敬伦道:“你是军人,我不怪你说这些生啊死啊的事情,但是我希望你能活着,让敌人死。”
陈阿达道:“陛下,下命令吧。”
朱敬伦道:“不急,你回去慢慢准备。把该有的,不该有的杂念统统抛掉,然后再来请命。”
陈阿达用了三天时间抛除杂念,就是所谓的断绝后路,他其实没什么杂念,因为他既没有妻儿也没有父母,他的家人早在三十年前,就死于英军之手了,他后来参军,唯一的目的就是向英国人复仇,但他的国家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不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国家有没有能力跟强大的英国一战,他打造的海军能不能有能力跟强大的英国海军一战。
陈阿达只是去妻儿父母的坟前,给他们扫了扫墓,祭奠一番,又去看望了几个老朋友,这一仗他打算亲自参加。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宫里,面见朱敬伦。
朱敬伦给他准备了一面旗子,给海军准备了一面旗子,制作精良,出资清宫造办处工匠之手,一丝一线,皆是精工巧匠手工制作。
底料是白色的锦缎,四周用金丝绣了一圈龙纹,而中间只有两个血色的大字:成仁!
………………………………
第七百六十五节 皇命
陈阿达接过大旗,一眼就看到了“成仁”那两个血红的大字。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隐隐感觉到了这面旗帜的份量,以及皇帝对他们的重视,或者说不放心。
他还看到成仁二字右下方,一个比大字颜色略淡,但更为细腻的印迹,方方正正,三寸见方,方寸之中则有八个篆文,“受命于天,大明皇帝宝印”。
陈阿达认出那是皇帝玉玺。
他感到了沉甸甸的重托。
肃然道:“微臣叮当不辱皇命!”
朱敬伦道:“我一向不愿意给军人下任何死命令。但这次是一个例外,我知道你们此行航程超过三万里,一路上必然困苦。就让我不人道一回,你们可以怪我,骂我,但我还是要断了你们的后路。我命你决战之时,悬挂此旗,一旦升旗,海军全体官兵,包括你之外,有死无生,皆要抱定一死报国之志向。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一舰,也决不可撤退。否则即便生还,必死于法!”
陈阿达立正道:“陛下勿出此言,有战死沙场之海军,断无苟且偷生之海军。”
朱敬伦叹道:“你此去责任重大,我不敢不慎重对待,如果你们打赢了,取得了制海权,这场战争我们也就赢了,如果你们打输了,全军覆没,这场战争我们也就打输了,你们此战的成败,将关乎整场战争的胜负!”
陈阿达也明白确实是这个道理,皇帝是孤注一掷压上了一切,甚至将国家的命运,都压在了他们身上,顿时感到重担在肩,也不怪皇帝小看海军了。
朱敬伦摆了摆手:“你去吧。”
下这种命令,朱敬伦也很痛苦,等于将人比如死地,尽管战场上的军官可能比他的命令更残酷,但他从来不会亲自下这种命令,他总希望给士兵留一个希望,总认为应该允许士兵在不利处境下撤退,甚至为了保全性命而投降。
可这次他给海军的命令,却过于无情,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他们拼死一战,哪怕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也不允许他们撤退,告诉他们,即便侥幸逃生,也要绳之以法,这是一旦战况不利,不给海军任何生存的机会。
之所以会下这种不讲理的皇命,就像陈阿达感觉到的那样,朱敬伦对海军不放心。
因为他很清楚,中国是一个传统上的大陆国家,这种国家的文化中,就重陆而轻海,古往今来,大陆国家的海军在海洋国家的海军面前,总是缺少了一种灵魂,甚至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往往也未必能够取胜,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却有时甚至会被全歼。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拿破仑时代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拿破仑旗下的海军并不输给英国,拿破仑时代的官兵也不可谓不勇敢,但最后整个海军却几乎被全歼。日俄战争中,俄国舰队的装备水平比之日本并不逊色,最后也几乎被全歼。
朱敬伦听过一个说法,那就是大陆国家跟海洋国家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主要在于大陆国家的海军心中总有退路,他们即便战败,也不认为会亡国,而对海洋国家来说,战败就等于亡国,所以海洋国家的海军官兵往往在压力之下能爆发出超长的能量,因为他们是将海战当作决战来打的,他们心中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后面就是祖国,而大陆国家海军的心中,并没有这种认识,他们即使打输了,他们还有广袤的大陆作为依托,海战往往他们自己都不会当作决战。
朱敬伦从陈阿达等海军军官口中也听出了这种想法,海军始终认为这场仗海军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持运输线,他们自然而然将自己当成了配合陆军的作战单位,自己都不将自己当成主角。
所以朱敬伦很担心。
英国人告诉全世界一句话,叫做百年海军,认为要打造出一支无敌的海军,需要一百年,可日本人在短短三十年间,就打造出了一支媲美世界一流水平的海军,跟他们先天的海洋国家现实不无关系。
日俄海战打的那么漂亮,几乎创造了一个铁甲舰时代的奇迹,就是因为日本海军对这场海战更加重视,心中决战的意识更强烈,而俄军却一味避战,显然在士气上就输了一筹。
因为俄国人有退路,日本人没有退路。因为拿破仑有退路,纳尔逊没有退路。
所以朱敬伦就要断绝海军官兵的退路,让他们不得不拼死一战,让他们上了战场,就不能想着生还,要么死,要么赢。
当然这种命令下的味道,是不信任,不放心,不怪陈阿达已经露出了不满的情绪,感觉皇帝的态度,对海军有侮辱的嫌疑,说出了有战死沙场的海军,无苟且偷生的海军之语。
陈阿达捧着军旗来到了兵部,跟其他官员进行了一番交割之后,办完了出征的手续,然后制定计划,集结舰队,着手准备主力出击的行动。
计划其实没多么复杂,主力全出,五十艘铁甲舰将一起赶往美国,只带去二十艘装甲巡洋舰,不是用来作战的,而是负责侦查的,跟法国的作战已经表明,在主力决战中,巡洋舰在铁甲舰面前,只是炮灰。
主力全出的好处是,不用躲避美国的围追堵截,美军来的少了,直接歼灭,来的多了,无非是一场提前发生的决战,明军巴不得呢。这样会大大加快他们的速度,有望在三个月之内,抵达美国海岸。
一旦主力出击,那么负责维持太平洋航线的海军舰队,就只有三十艘巡洋舰了,这将大大增加护航的难度。
所以陈阿达决定主力从太平洋方向,横渡太平洋,可以兼顾一下护航的任务,大大减轻护航舰队的压力,只有当主力进入了大西洋,太平洋航线的维持任务,才会完全落在剩下的护航舰队身上。
之后他们将从南大西洋北上,直达美国海岸,然后与美国海军决战,这个时间大概在一个月之内,也就是说护航舰队只需要独自工作一个月而已。
一个月之后,如果海战打赢了,美国只能认输,如果海战打输了,大明也将放弃战争,一个月之后,就决定战争的胜负,就不用考虑护航的任务了。
………………………………
第七百六十六节 煎熬
邓世才通过前线张开山一份份战报能够看到,目前的战场就是一座煎熬人心的熔炉。
双方都无力发起大规模的攻击行动,在吃过多次亏之后,现在无论明军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将美军调出阵地,张开山甚至表示,即便现在明军大规模溃败,因为担心被伏击,美军都不会追击。
可双方僵持之中,却不可能没有伤亡,反而伤亡都很大。跟这个时代的历次战争一样,伤亡的主因并不是战斗伤亡,而是来源于疾病的侵袭,疟疾、麻疹是最要命的疾病,严重的削消耗着士兵的体力,侵蚀着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
根据明军目前的统计,在总阵亡的十二万人中,直接战斗死亡人员还不足五万,可以说三分之二的阵亡源于疾病。
美军虽然是本土作战,但美军的情况并不比明军号多少,主要来自美国北方的士兵,来到美国南方同样会生病,南北战争中美国官方统计,在1863年夏至1864年夏,北方军队间歇热年感染率为233%,平均每个士兵都发作了两次或以上。
战争期间,疟疾的年发病率从未降到40%以下。最高一年疟原虫感染了多达361968名士兵。战后统计,在南北战争中,至少有60万士兵死亡,大部分死者并非在战斗中阵亡,疾病杀死的北军士兵是南军子弹和炮弹杀死人数的两倍。
与阵亡相比,最让张开山忧虑的是疾病造成的虚弱,阵亡十二万虽然可怕,但相对于明军的总兵力来说,并没有影响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可是病菌使士兵变得很虚弱,轻易就被痢疾、麻疹所击倒,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后方医院中始终有平均三十万士兵在治疗。
美军虽然有城市为依托,但大多数士兵却不得不与明军在阴冷潮湿的战壕中对峙,疾病也是他们最为头痛的,而且美军兵员构成复杂,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甚至还有黑人,许多人都是第一代移民,甚至都无法熟练的说英语,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被招入軍队,势必伴随着大量的不满,而不满酝酿的久了,就是暴动,美军阵地背后,时不时能传来枪声,而且以夜里居多,有时候听说是有美军士兵自杀,有时候则是士兵叛乱。
则这一点上,坚韧的明军相对要好很多,尤其是在境外作战,发生逃亡的可能性更低,因为没人会在陌生的土地上想过逃走,本能的依靠在一起,依赖集体的力量求生。
于是一个个年轻的士兵进入肮脏的战壕,在这里与敌人对峙,接着生病、受伤、死亡,然后返回后方,又有新的年轻士兵接替他进入战壕,如此在苦难中往复不断。
围城战从九月份开始,一过就是三个月,到了十二月,双方依然在对峙。休斯敦城里已经没有平民了,除了军人,就是少数为军人服务的产业工人。不过休斯敦的人口却没有减少,甚至比战前还要多,因为这里已经聚集了两百万士兵,以及为这两百万士兵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整个休斯敦城市里几乎拥有了三百万人。
如此高速度的城市人口集中,显然超出了这座城市的负荷,交通已经无所谓了,此时基本上不需要什么通勤,关键是给排水超出了附和,之前的休斯敦不过是一座四万人口的小城市,主要以商业和贸易为主,这样的小城市猛然涌入三百万人,对其承载力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因为短期内不可能解决三百万人的吃喝拉撒问题,导致街道上污水横流,粪便堆积,如同三十年前的纽约,人甚至不得不在没过脚踝的人马粪便中前行,军队中流行的疟疾等疫病迅速在城市里传播。
当相对来说,美国人依然比明军的处境要好一些,毕竟有一座城市遮风挡雨,而且他们兵力占优势,可是他们依然不肯进攻,宁愿在城市里苦熬,也不愿向兵力远少于自己,且分散在休斯敦四周的明军发起反击。
与此同时,陈阿达率领的海军,也处在另一种煎熬之中。如果陆军告诉他们在战壕中是一种煎熬的话,海军会告诉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海军来说,陆军好歹有一块平地,海军却连一块踏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疟疾、麻疹这些疾病海军也会得,因为他们的卫生条件也不理想,陆军至少能够喝上干净的热水,而这对海军来说就是奢侈品。
所以三万多公里的漫漫海路,对海军来说也是一场炼狱之旅。陈阿达从广州出发后,一个月抵达夏威夷,然后在这里集结舰队,舰队陆续集结之后,第二个月出发,又一个月,大明舰队绕过合恩角,进入南大平洋海域。
此时美国人才发现大明海军舰队竟然全体出动,进入了大西洋海域,有欢欣鼓舞者,有恐慌惊惧者,因为总有人想要跟明军决战,也总有人恐惧着战争,因为在战争面前,总有人只看到荣誉,也有人总是看到危险。
美国海军收到大明主力舰队进入大西洋的消息之后,知道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于是开始积极准备。海军开始了高密度的训练,强大的工业实力,让他们可以进行奢侈的实弹训练,炮弹不要钱一样的砸出去。同时还可以进行频繁的编队训练,每一天美国海军的水平都在提高,力量都在增强。
相比美军可以心无杂念的准备即将到来的大战,大明海军甚至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抗漫长的旅程上,对他们来说,只有通过了三万多公里的距离,他们才能获得跟美军短兵相接的资格。
海军官兵从未有一刻如现在这般体会到英国的强大,英国人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具备的全球军事行动能力,到现在为止对大明海军来说,竟然还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没有一座异国的港口会欢迎大明舰队,他们只会将大明舰队看作巨大的威胁,惹不起,也不喜欢。所以大明舰队没有一处港湾可以停泊,但他们必须休整。
进入大西洋的时候,整个海军舰队已经有三分之一人,一万多伤病员,如果再不能让他们休息,海军无论如何无法应对接下来的战争。
拉普拉塔河是阿根廷和乌拉圭之间的界河,这两国都不会欢迎大明海军士兵登岸,但是庞大的舰队还是强行驶入了这个开阔的河口,强行在河口中停泊,两国向大明发出强烈抗议,但大明外交官告诉他们,大明海军打算访问巴拉圭。
相比于这两国,巴拉圭和不欢迎大明海军,但是他们也不敢拒绝。
在南美这一带,大明在巴拉圭的移民不是最多的,但比例却是最高的。年爆发的,巴拉圭跟三个邻居,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争夺拉普拉塔河控制权的战争中,巴拉圭的人口从52万减少到22万,成年男子不到3万。大明在巴拉圭的移民只有五万人,但却在这个国家维持了最庞大的华人社区,严重缺乏劳动力的巴拉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华人来维持经济的。
相应的,华人也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从商业、服务业到手工业,华人经济都是该国经济支柱,提供了该国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华人在这里相对强大的经济力量,让他们能够相对更高的给予本国的士兵以照顾。
陈阿达命令舰队停泊拉普拉塔河口,然后让各舰官兵分批称作客轮进入巴拉圭休整,三分之一轮换,每一班十天时间,在这里花去了一个半月时间,让每个士兵都在陆地上进行了放松。
他们吃到了久违的热饭热菜,洗了热水澡,甚至找当地女人快活了一下。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得到了一次放松,知道11月底,他们才再次出发。
但在接下来的四千多海里,八千多公里的航程中,他们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因为无论是在巴西还是在其他南美国家,虽然也有华人移民,但当地的华人移民,都不具备在巴拉圭那样的调动当地资源的能力,不可能给予他们合适的帮助。
一个月之后,他们整体绕过了南美海岸,接近了加勒比海地区,距离战区越来越近了,已经多次发现了美国的侦察船,这时候陈阿达决定让官兵进行最后一次休整,但是在法国、荷兰和英国瓜分的圭亚那地区,他们找不到停靠的港口,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被拒绝入港,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必要的时候,陈阿达不在乎违法国际法,引起外交纠纷。
他终于在小安地列斯群岛附近找到了适合停泊的天然海湾,将舰队隐蔽在其中,在荷兰和西班牙控制的群岛之间,他们找到了背风处,这附近的岛屿上,都是一群白人奴隶主经营的种植园,因为背风,所以相对干燥,虽然得不到华人的支持,但至少能让士兵进行休整。
在这里轮换休整了一个月时间,在当地种植园主紧张不安中,在西班牙政府的强烈抗议中,明军强行在几处岛屿上登陆,扎下野营休整。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在以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瓜分的加勒比地区,有一处由丹麦控制的群岛,属于小安的列斯群岛的一部分,丹麦人称之为西角印度群岛,以圣克鲁斯岛、圣约翰岛和圣托马斯岛三座主要岛屿组成,过去以奴隶种植园经济为支柱,奴隶解放之后,经济就陷于崩溃,由于丹麦跟大明的良好关系,引入了一批华工,目前华人在当地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影响力。
最关键的是,丹麦这些年跟大明的关系始终良好,大明长期维持跟丹麦和瑞典这种小国的关系,成本不高,虽说得到的好处也不多,但却终于派上了用场。丹麦不敢让大明舰队靠岸,他们得罪不起美国,但却不拒绝当地华人对海军进行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