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东西德虽然工业发展体制不同,但至少都是工业国家,而现在的南方北方,一个是高速工业化的经济体,一个还是传承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体,对比之强烈,基本就是后世韩国和朝鲜的差距。
为了支持北方的发展,大明专门出台了两项长期经济政策。
第一,鼓励南方资本家去北方投资。
第二,推动北方商业资本尽快向现代工业资本转化。
这两项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第一个是南方已经完成工业积累的工业巨头们,第二则是北方的晋商等实力雄厚的旧商业资本群体。
………………………………
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
大明的工业巨头,轻工业还算正常,但重工业始终都有一种畸形发展的态势。
这是基于东亚地区本就畸形的社会发展轨迹的,因为接连不断的战争,不但造就了一个重工业体系,而且是一个偏重军事工业,偏重垄断模式的重工业体系。
这种畸形到了什么程度呢,以兵工厂举例,几乎可以说大明军事工业,甚至军事工业体系,就是这家工厂。这家工厂到了什么程度呢,战前有二十五万员工,战后达到了三十万。这种规模意味着什么,拿德国最出名的克虏伯公司相比,普法战争时期,克虏伯只有七千名工人,一战之前,克虏伯的工人数量达到了八万人。
可以说兵工厂的工人数量,竟然是一战前的克虏伯规模的四倍,这显然不正常。
就是因为一次一次的国家投资,加上后来接连不断的战争,催生了这个怪物。
而这个怪物出世之后,开始扼杀其他同类的成长,导致大明到现在为止,说重工业不行吧,他能维持几百万人的战争,说他强大吧,他没有一个健康的工业体系,没有大型、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作为补充,兵工厂中上到军工生产,下到盖房子刷石灰它都能做。
唯一能跟兵工厂勉强抗衡的,是前几年法国金融工业联合体,施耐德在大明投资的施耐德公司,现在这家公司被铁路公司收购,铁路公司也跟兵工厂一样,将一个行业名词“铁路公司”做成了品牌,说铁路公司大家不会想到是经营铁路运输和修建铁路的公司,在大明就会想到这家什么都做的公司。
铁路公司经营主业是铁路运输、修建和维护,为此他向边际产业扩张,收购了施耐德,目的是生产铁路机车和其他设备;在山西收购大小煤矿,目的是给铁路运输带来稳定货源;他还组建了商船队,目的是方便河铁、海铁联运。总之围绕铁路产业,打造出了一张封闭式的产业网络。
这倒是这种公司的性质都很难划分,你说他是运输企业吧,他还生产铁路机车,说他是工业企业吧,他还经营煤矿,说他是矿产公司吧,他还有自己的保险公司。
不过就是铁路公司,也无法跟兵工厂相比较,因为铁路公司不算铁路上的工人,他的技术工人数量只有五万人,战前是三万人,增长已经很迅速了,但这种技术的扩张,往往比资本要慢得多,最大的壁垒往往不是资本壁垒,而是技术壁垒、文化壁垒和政治壁垒,用了不到十年将技术壁垒推进了百分之六十,这家公司的扩张速度已经很惊人了。
能跟这两大巨头相比的重工业企业,在大明根本找不到,唯一值得一提的企业,一个是从民间红海中杀出来,以仿制缫丝机器起家的陈联泰机器厂,有技术工人一万人。陈联泰成功从一众小作坊中杀出,除了他自身最早仿制西方机器外,听说陈联泰很早将他一个儿子送去兵工厂学徒,一学就是十年,而且跟着瑞典发明家埃里森身边设计和制造船舶就学了五年时间。所以他一回来,陈联泰就开了造船厂。不好的是,从兵工厂学艺的陈联泰,也在一步步走向兵工厂的道路,同样是什么都做,自己做蒸汽机,自己造船,甚至为了造船厂的销路问题,组建了自己的航运公司。
另一个则是当年埃里森跟他的好朋友诺贝尔在赤湾建造的一家机器厂,现在工人有八千左右,这家工厂的技术水平毋庸置疑,诺贝尔和埃里森都是瑞典专业的工学院毕业,同时还是颇有天赋的发明家,他们不但生产水平高,而且设计能力强。现在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船用螺旋桨和各类轴承供应商。基本上大型造船厂的螺旋桨和轴承都是他们供应。可这样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的工厂,却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十年前,它还是一家造船厂,可惜埃里森各种发明家的思路下,船厂半死不活,确实搞了很多创新,但连连亏损。埃里森死后,小诺贝尔来这里接手了这家工厂,关闭了造船车间,侧重生产公司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小诺贝显然不但是一个发明家,还是一个稳健的企业家,在他的管理下,这家公司开始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在大明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小诺贝尔显然是另一种思路,他经营火药公司也是这样,一开始他父亲的工厂什么都生产,为了求生,还主动发明了许多机械,比如利用杠杆原理,帮当地的油坊生产省力的变速转动装置,生产各种橡胶产品,雨靴、雨衣、轮胎等等,生产各种机械设备,打到锻锤,小到各种机床等。
小诺贝尔大肆关闭各种不盈利的生产线,没什么竞争力的机械制造厂基本关闭,橡胶产品只保留了轮胎生产,因为雨靴、雨衣在这个习惯了草鞋和蓑衣等草编手工制品的国家,没什么市场。然后就是火药工厂,完全专注于火药生产,衍生出来的肥皂生产宁可交给别人,自己也不做。
显然诺贝尔是另一种思路,但同样是垄断,因为他在自己所从事的产业内,都做到了第一,大有一种某种产品无法做到前几就不做的架势。
机械行业十年前还存在的佛山铁行也炮行,也被铁路公司收购了,熟练的技术工人成为铁路公司打破兵工厂技术垄断的一份力量。两家行会衍生来的工业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管是哪种思路,大垄断企业都极大的抬高了行业门槛,导致大量中型企业无法生存,中型企业要么努把力,像陈联泰那样的,自己成为巨头。要么像铁行和炮行,被大公司兼并,成为人家的一份子。
缺乏专业的中型企业,整个市场被垄断巨头瓜分,小型企业严重作坊化,只能在维修行业生存,他们成为大企业的可能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整个行业高度固化了,垄断巨头铸起了一道高高的壁垒,不给任何后来竞争者崛起的机会。
朱敬伦不在乎出现几个财阀型企业,但是他本人是不喜欢这种垄断性公司的,他所受的教育告诉他,垄断巨头带来的,就是高利润、高剥削和经济危机,当这种公司跟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本能的排斥这种公司。
这些垄断公司,没有中型专门化公司为他们做配套,他们自己的一个个车间就是自己的配套单位;他们一个公司,就是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工业体系。收缩的时候,他们不会给任何对手进入他们领域的机会,筑起高高的壁垒。扩张的时候,他们可以向任何方向扩张,杀的任何对手毫无招架之力。
现在大明通过鼓励去北方投资的政策后,突然发现,还是这些垄断寡头的天下。
山西的煤炭是两家争夺的焦点,铁路公司有先发优势,当年修建的大秦铁路归属于他。兵工厂就申请了修建正定铁路,通过太行八陉中的井陉,连接太原和正定(石家庄);铁路公司有山西的南北通路,穿过大同盆地、太原盆地等河谷地带的同蒲铁路。兵工厂就申请修建了走太行陉进入山西长治盆地最后连接太原,通过保定过蒲阴陉、飞狐陉通往大同。
双方都是沿路抢夺资源,开发矿产,投入大,利润高。
铁路公司有从秦皇岛到大同、从青岛到郑州、西安最后到兰州的北方横向大铁路。兵工厂就修建从天津,通过保定连接正太铁路,接着从太原往西进入陕西,从延安南下到西安的东西铁路。
总之美国战争之后,双方都将生产从军火重新转向了铁路和铁路设备上后,纷纷加大了铁路修建的速度和规模。南北合并之后,又纷纷去北方抢夺铁路线路。
在铁路上是兵工厂进攻,铁路公司防守,而在机械工业上,则是铁路公司开始进攻,而兵工厂在防守了。
兵工厂在机械生产上有绝对的优势,还因为历史原因,早早圈占了越南的铁矿和煤矿,过去施耐德公司都得靠兵工厂旗下的矿山供货。铁路公司收购施耐德之后,不愿意看到这种制约,不但跟兵工厂争夺三西的煤矿,还借助铁路优势,圈占了东北铁岭、抚顺一带的煤铁资源。
向北方投资的优惠政策出来之后,铁路公司决定,在沈阳等地投建钢铁机械联合企业,直接生产成品降低成本。不但生产铁轨、铁路机车等铁路相关产品,还大肆介入兵工厂的军工生产领域,造船领域。
两大巨头在整个中国的跑马圈地,疯狂投资报纸天天报道,仿佛一场战争,但客观上带动了北方的交通,矿产等领域的发展,对改善经济水平起到巨大的作用。
这是大明政府乐意看到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开始鼓励他们这种竞争,对他们申请的线路基本上都会通过,除了十年期的免税政策外,还给予他们特别贷款,政府为他们担保,特许他们为政府支持的特定线路发行债券。
重工业领域两大巨头肆意竞争的时候,朱敬伦更关注另外两个新兴企业的竞争,这两家公司来自电力行业。
………………………………
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
大明的电力工业起步其实很早,爱迪生发明电灯不久,大明的电灯就亮了起来。
但最开始只是在个别地方,属于新鲜玩意,在专门辟为博览会区域的沙面会展上首次出现,之后好几年都属于新鲜玩意,展出单灯甚至可以卖门票。
真正有电力工业,则是对法战争前的1885年,那一年西门子公司引进了电灯生产线。
当然在这之前,也不能说没有电力工业,西门子公司垄断这个行业已经长达二十多年,而且跟毛瑟兄弟一样,由于较早来大明发展,在这个新兴市场上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对狭小的普鲁士市场失去兴趣,德国统一之后,回国投资也不顺利,基本上就开始长期在大明发展了。
跟毛瑟兄弟的区别是,维尔纳西门子依然对回德国发展念念不忘,常年两头跑。
在引进电灯生产之前,西门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电报机、以及之后的电话机。
这两项产品让他们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当他们投建电灯工厂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上万人的大型企业了,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西门子都是成功的企业家。
西门子公司还拥有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生产线,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成套的技术。
只是在电力大规模应用之前,这两种产品推广速度慢,单品价格高,利润也有限。
电灯是继电报和电话之后,西门子找到的另一个增长点。他们在建立电灯工厂之前,已经成功向许多客户推广了这项技术。所以电灯厂开工后,效益相当不错。
但西门子的客户,跟之前一样,主要是大客户,是一家家大型工厂,铁路公司,电报公司等。他们是直接给一个个工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用西门子的发电机发电,用西门子的电灯照明,然后日夜俩班开工生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客户都是大客户,可以长期合作,利润稳定。
劣势是没有向平民百姓供电的方法,因为没有一个输电网,也没有意愿,甚至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输电网。
第一个决定向百姓供电的,是一个华侨创办的公司。当时是1888年,朱敬伦在报纸上看到这家公司的广告。当时的广告词是,他们公司提供的灯不会起火。于是后来老百姓就称之为无火灯,老板干脆将公司改名为无火灯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就是通过建立输电线,给个人家庭提供电灯照明。
公司老板名叫黄秉常,是一个旅美华侨,年少时候就去美国投奔他叔叔,他叔叔是华盛顿州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说是铁路公司,其实就是招募华工修铁路的包工头,通过管理苦力积累了第一桶金,大明打击苦力贸易后,改为经营小商铺,慢慢发展起来。
黄秉常跟他叔叔合作经营,生意做的不大也不小,但是人脉很广。后来美国排华之后,就打算回国发展。历史上他的经营轨迹也是这样,在海外发家之后,回国开办新产业,并得到洋务运动的大臣支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这个时代,他看到电灯市场后,同样打算开办电灯公司,跟历史上不一样的是,他在大明和轻松的注册了公司,而不是历史上那样,得到张之洞等权臣的支持才能开办。因此他开办电灯业的时间大为缩减。
此人魄力很大,注册了公司之后,马上折返美国,利用自己的人脉,在当地华侨富商中筹集了四十万美元的资本,从美国威斯汀霍斯电气公司购置两台100匹马力的发动机,两台1000伏的交流发电机,聘请美国工程师威司负责维护,这些设备的发电量计划满足一千五百多盏电灯的用电需要。
但是公司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一开始电价很高,才刚刚习惯使用诺贝尔兄弟的煤油灯的广州人不接受,所以他才要打广告。历史上因为经营不顺,无火灯公司九年后就倒闭了。
幸运的是,喜欢读报的皇帝看到了他们的广告,于是找来他们,给皇宫通电。
其实当时皇宫已经用上了电灯,也是西门子提供的整体性方案,用的是被认为更安全的直流电。朱敬伦希望无火灯公司给皇宫的电灯供电,一开始连官员都反对,受爱迪生影响,全世界都认为交流电很危险。朱敬伦则表示,他希望能跟百姓用一样的电,既然老百姓可以用,皇帝也应该用。
用大道理压制住官员的反对后,无火灯公司的电力送进了皇宫。
连皇帝都在用他们的电灯后,巨大的品牌和广告效应,瞬间就让他们的订单多了起来,富商家也要通电,商铺里也要通电,一千五百盏电灯的设备,第一年就供不上需求了。于是继续采购,三年内他们就给整个广州城一万富户通上了电。
但是他们的口碑并不好,当时朱敬伦的女儿常常抱怨断电影响了她和小伙伴的演出,很不喜欢无火灯公司。
连皇宫都断电,显然当初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太差,建设的电网超过负荷。也有资本积累的原因,黄秉常这个奸商显然太过于看重赚钱,有股子早期华侨的小家子气,能省则省,对新设备的投入很吝惜。
好景不长,三年后大明就跟美国爆发了战争,从美国的设备供应断绝,无火灯公司的设备更新更跟不上发展了。
这时候西门子已经看到了这块的市场,借机强势杀了进来,美国战争期间,西门子建设的电路网迅速超过了无火灯公司,成为广州最大的照明公司。
无火灯公司一方面通过其他国家进口设备,或者中转进口美国设备,一边艰苦的维护老设备,但发展速度还是比不上西门子这个巨头。人家是使用自己的设备,自己的线路,自己来维护,全产业的技术壁垒,不是资本能轻易突破的。
终于对美战争结束,无火灯公司的经营才迎来了转机,黄秉常在竞争压力之下,开始大规模投入,不再算小账,他本就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再次招股,从美国和大明同时招股了两百万美元。先是跟西屋公司签订长期协议,西屋公司派来了一百人的技术团队,负责给无火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无火灯公司先后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在九龙、虎门等新兴城市建设自己的输电网,跟西门子激烈厮杀。
两年之后,无火灯公司直接跟西屋合资在广州建立电力工厂,生产发电设备。用以降低成本跟西门子竞争。可以说利用西屋公司的技术,无火灯公司才能在跟西门子的竞争中,一步步壮大。
现在他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中国统一了。
朱敬伦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南方城市有的事务,北方城市也要有。提供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对外招标,要求在整个中国每个省城都建立输电网络,将电灯送入每个省去。
为了避免在大明的重要城市中出现的恶性竞争,有官员提出一座城市只允许一家公司经营,这点被朱敬伦否决了,而是提出一座城市至少要两家公司经营。
这不仅仅是这对目前无火灯和西门子两大巨头制定的政策,只是他们肯定能分到最大一块蛋糕,但同时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像广州这样的城市,显然容纳三五家公司都有可能盈利。而广州这样规模的城市,北方至少有汉口和北亰两座。
两家已经算是保护了,而且还能促成一定的竞争。
会议结束之后,工部很快制定了政策,向外发公告,公示招标程序。
招标的时候,果然不止两家公司,许多有实力的大商人、大公司,看到无火灯和西门子这些年的利润后,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新成立的电灯公司不下三十家,对很多商人而言,他们没有垄断整个行业的野心,但如果能在一座城市中,占据一半市场份额,那无疑就是一笔大生意,大家都认为有利可图。
这些新入行的公司,当然有跟电灯产业相关的行业,比如无火灯和西门子这样的,还有一直在大明被西门子压制的瑞典爱立信公司、重新杀回大明的法国施耐德公司这样的外资,有跟电灯稍微沾边的,比如玻璃厂。也有跟电灯完全不搭界的,比如有一个经销皮毛的商人,自称自家铺子遭过火灾损失惨重,之后就用了电灯,是最早用电灯,最早懂电灯的商人。
这些公司能不能活不知道,但真金白银砸下去,总能听个水花,会催生电力行业迅速发展成熟,成为大明下一个支柱产业。
而这个水花到底有多响亮,连朱敬伦当初都没想到。
因为这个水花漫过了堤岸,影响到了更庞大的产业。
那就是只能用璀璨两个字来形容的,庞大的中国手工行业。
光是大明统计中,大明的手工业作坊就高达五百万,全国统一之后,这样的作坊恐怕能接近甚至超过千万。绝大多数手工作坊虽然都是个体户,靠着一些学徒来的或者祖传的手艺糊口,但总有一些作坊会慢慢变大,雇佣三五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上百人甚至数百人的大作坊也并不稀奇。
但这些手工作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工艺复杂,很难用机器加工,也很难使用动力。
………………………………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在蒸汽机时代,只能凭借手工,最多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加工。
电力时代的到来,让这些作坊开始有机会使用动力了,因为体积小,开关方便的电动机显然比蒸汽机更容易操作和控制,更容易跟简单的手工业工具结合。
这个结合,爆发出来的威力可就太大了。
后世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这个时代中国手工业的力量。
对后世崇拜日本、德国工匠精神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手工业甚至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中国手工业所取得的地位,远非德国和日本所能比拟。
远的不说,从日本跟中国民间商贸最发达的明代来说,日本始终都是中国手工艺品的最大客户。这主要得益于明朝时候日本开发了石见银山,一度让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大产银国,而明朝则通过向日本出口手工产品,在本国不太产银的情况下,竟然完成了货币的白银化。
根据日本和洋人的相关海关和商人的账本记录,明朝时候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手工产品高达数百种,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只有两种,一个是倭刀,也就是武士刀,一个是倭扇,也就是折扇,中国文人喜欢,也有文人扇的说法,折扇的发明国在中国是有争议的,但国际认为是日本发明的,因为日本有一把最古老的实物,中国只有文献记载。
撇开争议,准确来说,日本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手工艺品大国,可直至明代,日本的手工产品都被中国产品压制的只能进口。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日本富人的生活必需品,都讲究从中国购买。
这给当时江南士大夫的印象是日本除了金银什么都没有,顾炎武就说“日本无货,只有金银。”当时有人记载相关贸易,“大抵日本所须,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棉,漳之纱绢,松之绵布,尤为彼国所重。”
武林是杭州的旧称,根据明朝人的记录可见,日本人喜欢在屋子里装饰席子,大概跟喜欢跪坐有关,而席子必然是杭州的席草用长安织法编织的。偌大一个日本,在西方同样以手工产品精美闻名的国家,甚至国名japan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