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都必须附和一定的经济规律,没有外部市场,就只能对内掠夺,这是无法更改的,就好像21世纪当中国经济结束了外部红利之后,大家赫然发现,中国竟然在悄无声息间变成了世界上税收最高的国家,于是民怨四起,纷纷觉得政府在搜刮民财,事实上,这也是需要承担的代价。
不过就好像这个时代的日本人能够忍受一样,后世中国人嘴上骂得凶,但骂的却不是高税收本身,而是大家觉得高税收没有带来高福利和高的公共服务,骂的是官僚集团的腐敗,人民其实是讲理的,他们可以接受承担国家发展的成本,但他们不愿意看到不公平,所以一边是老百姓对重税不满,骂官僚腐敗,另一边则大肆欢呼国家开建航母等军事设施,因为大家知道那些不产出的军事设施,是公家能提供给他们的看得见的利益,是保障大家尊严的强大后盾。
所以高压也好,困苦也罢,只要给老百姓一个足够的理由,他们可以承担这些代价。
日本选择给老百姓的理由,就是不断的扩张国权,用国家的荣耀来给人民一个交代。
因此日本在扩张的道路上,其实已经无法回头了。
但日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国内搜刮到足够的扩张资金,因为不管怎么说,人得吃饭。你搜刮的底线是让人活着,哪怕卖儿卖女都得让他们活着。
所以日本选择了给英国人当打手,也是形势使然。
跟俄国在朝鲜的对抗,最终以日本暂时性的退缩结束,随即日本跟英国签订了一份条约,这份条约还算不上军事条约,因为大量的规避了英国所承担的义务,而大大增加了日本需要承担的义务。
条约规定,日本在朝鲜,英国在中国利益在受到侵害时,两国应采取共同进退的措施。双方约定,日英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在远东水域,日英两国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海军力量;在英国为了维护中国利益,而导致本国海军力量无法为本国商船提供保护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应当予以援助;当日本为保护朝鲜利益而导致与第三国的战争时,大英帝国应予以财政上的支持。
这份条约中,两国看似没有承担军事义务,算不上军事同盟条约,但却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
当条约内容曝光之后,大明帝国洋务司的官员一开始认为这主要是针对俄国的,但是当他们详细研究过这份条约之后,他们突然感觉到,这份条约竟然是英国拿来针对中国的。
朱敬伦一眼就看到了英国人的意图,他认识的更为深刻,他知道这份条约有针对中国崛起的色彩,但条约背后隐藏的,则是大英帝国重塑东亚新秩序的政策。
看清爽的小说就到
………………………………
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
洋务司的外交专家们仔细研究过后,提炼出了几点主要内容。
对日本来说,他们需要这份条约,自然是用来抵抗俄国的,因为条约签订之后,英国政府很快就为日本进行担保,在伦敦发行了一亿英镑的特别债券,这些钱全部用来向英国造船厂支付打造军舰的付款。
由于有英国政府担保,这批债券得以以三厘低息发行,这让日本得到了之前筹备的双十二舰队计划的资金。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推出双十二舰队计划,将打造十二艘新式战列舰和十二艘新式装甲巡洋舰,在当时民情压力之下,议会通过了这份计划,但是后来的拨款却拨不下来。
为了通过第一批拨款,日本军部甚至不惜挪用经费,日本海军元老山本权兵卫跟协助者西乡从道商量计策时,西乡从道态度坚定:“山本先生,无论如何一定要买军舰。一定要挪用预算,那当然是违反宪法的。如果议会追究违宪责任,就在二重桥切腹吧。如果死两个人就能买到军舰,总算完成夙愿吧。”
俩人不惜打着切腹的决心也要建造这些军舰,第一是扩张海军的决心大,第二则是日本的经费实在是太紧张了。
现在有了英国的大力支持,双十二舰队的建造不再有资金压力,其中主力舰三笠号战列舰的成本,也不过是120万英镑,十二艘也才一千四百万英镑而已,加上装甲巡洋舰和弹药储备,三千万英镑绰绰有余,其实更多的钱还是拿到国内进行建造,日本国内的造船工业,已经可以生产五千吨以下的军舰了。
日本为这一亿英镑付出的代价是,全面配合英国在东亚的外交政策。
大明洋务司从英日海军协定内容中看到,一旦中国和英国开战,英国舰队将全部用来与中国海军交战,而日本此时会为他们的商船提供护航等服务。这等于让日本在英国和中国的战争中帮助英国,让日本舰队成为英国战争期间的护航舰队。
如果大明因此而与日本开战的话,无异于让这份条约等同于军事同盟。
可是日本一旦在朝鲜跟俄国开战,或者再次跟中国爆发战争,英国却不需要担负同样的义务,日本跟中国开战,条约中没有涉及,日本在朝鲜开战,英国也仅仅有金融上的义务。
可以说英国只花了一亿英镑的贷款,就买下了日本这个便宜打手,最后这笔钱日本人还是要还的。
俄国人可能会解读为这是英国和日本针对俄国的协定,但大明洋务司则解读为这是英国针对中国的政策,重新统一的中国,已经超出了英国的容忍范围,他们开始像围堵俄国一样,开始限制中国了。
洋务司讨论了很久,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没有这种经验:成为一个世界帝国限制和打压的对象后,该如何应对?
此时的洋务司已经很少考虑赫德的意见,尤其是这种与英国相关的问题,他们都是直接向皇帝汇报的。
朱敬伦建议,中国也应该抓进组建同盟,对抗英国的打压了。
跟西方国家结盟,目前还没有机会,尤其是刚刚跟法俄签订了东亚大陆协定之后,不好贸然跟其他国家结盟,除非跟法俄结盟,但这又不符合中国的利益,除非俄国吐出吞并的中国领土,否则两国不可能成为同盟。
但作为回应,中国必须有所行动,否则会造成进一步的失控,要么是英国人步步紧逼,看到中国对他们的围堵无动于衷后,英国会组建更多的针对中国的同盟要么是跟中国关系紧密的国家看到中国连自己的利益都不敢去保护的时候,只能越来越疏远中国。
在无法跟西方国家结盟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东亚国家。
朝鲜现在局势太过复杂,而且也不可能让朝鲜人一心一意跟随中国的政策,所以第一选择只能是琉球、越南和暹罗这三个已经跟中国建立了比较紧密的经济和军事关系的国家。
日本的军事扩张,让琉球国始终十分紧张,他们越来越依赖中国的保护维护独立法国在越南的军事存在,始终跟越南关系紧张,让越南惧怕不已,越南也必须依靠中国暹罗在马来半岛上的四个州,因为居民大多是信仰回教的马来人,英国早就提出了领土要求,暹罗也感受到强大的压力,法国保证不在湄公河流域扩张,虽然解除了暹罗这一侧的压力,但另一侧的压力依然巨大。
所以大明提出的加深几国关系的建议,马上就得到了几国积极的回应。
琉球允许大明在琉球建立军事基地,基本上是无条件支持,你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中国选择了在距离日本最近的奄美大岛上建立军事基地,针对日本的态度不要太明显。一旦日本尾随英国对大明开战,这里的军事基地一天之内就能兵临东京湾。
越南的态度基本上跟琉球差不多,不但因为是大明一手支持下他们才得以复国,也不仅是因为他们依然面临法国的压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越南跟中国是姻亲,越南不但嫁了一个公主给中国的皇太子,朱敬伦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越南国王。
越南复国之后,越南马上按照之前跟大明的约定,朝堂第一时间寻找了一个宗室公主嫁给朱敬伦的儿子朱凝华。他们选择是是育德帝阮福膺禛的大公主,美良公主。选择阮福膺禛的女儿为对象,这是经过越南朝堂激烈讨论的。在无子的嗣德帝死后,越南短短几年间,先后经历了育德帝、协和帝、咸宜帝,甚至还有法国人立起来又废了的建福帝共四位皇帝。
但是只有协和帝阮福升、和育德帝阮福膺禛年纪育有年纪相仿的女儿,咸宜帝自己才十四岁,不可能有能嫁给大明皇太子的女子。在协和帝和育德帝俩人后嗣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很多大臣根本不承认被阮文祥和尊室说扶持起来的协和帝,而很快尊室说就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他被追究毒害育德帝的罪行,判了斩首。
最后在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潘廷逢等起义起家的乡绅派大臣,决定将育德帝留下的美良公主嫁给大明太子,同时也只承认当年依据嗣德帝遗诏登基的育德帝为正统皇帝,杀害育德帝后极为的协和帝不被承认。
美良公主嫁给大明皇太子,让越南上下充满了一种攀上好亲戚的感觉,甚至因此形成了一个节日,老百姓自发在这一天在门前挂上各种祝福的喜字,称之为送亲节。
结果朱凝华迎娶越南美良公主次年,明越两国再次联姻,朱敬伦将自己年仅十五的女儿朱凝夏下嫁给越南国王阮福明,此时阮福明也不过十六岁,他继位的时候还不到十四岁,即位后就开始颠沛流离,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纳妃。
赢取中国公主在越南引起来炽烈的亲华情绪,嫁一个女儿给大明就已经感觉是攀上了富亲戚,现在还从大明娶回来一个公主,这简直是他们有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大事。中国的公主,什么时候可以嫁给越南王室了?
当然正史中没有,不代表野史中没有,在野史中,东南亚一带到处流传着中国公主与当地王公联姻的故事,甚至远到波斯都有这样的故事,著名歌剧图兰朵就是源自于一千零一日的阿拉柏民间故事,讲的是元朝的公主嫁给流亡北亰的鞑靼王子的故事。该故事又源自于波斯人的故事。
越南也有相关的历史传说,但显然是不可能的,要么是落难的亡国公主,要么就是各种匪夷所思的私奔故事,可现在历史成真,他们真的迎娶了一个中国公主,还是一个冉冉上升的中原帝国的公主,这如何不让越南人兴奋。
为此娶了大明的公主之后,阮福明都不敢纳妃,直接立大明公主为皇后。十年过去了,朱凝夏不但在越南王宫立住了脚,还把一个个乱七八糟的女人统统撵出了皇宫。
在朝堂上,则以皇后为依托,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官僚集团,这些官僚推动向大明学习,改革越南政治,跟朝鲜的开化党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越南亲华集团并没有得到保守派的抵制,因为这个亲华集团是在越南复国过程中一步步崛起的,是以潘廷逢等权臣为核心的官僚集团,而且他们不是一个利益集团,而是一个思想意识集团。他们学习大明没有思想包袱,纯粹是为了强国。
所以可以说,现在的越南,已经是一个由亲华派官僚掌权的国家。
在中国政府向他们提出建议之后,他们也是基本无条件满足中国的要求,允许中国在越南任何地方建立军事基地,中国軍方经过考察之后,选择了两处基地,一个在金兰湾,一个则在河仙港。
暹罗跟大明当年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军事同盟,大明的军事实力保护了他们十年,这份条约在1897年结束,暹罗一直很想续约。所以中国以提供军事基地为条件,暹罗也不得不答应。
但暹罗很明显是有小算盘的,他们决定将吉兰丹州的哥打巴鲁租借给中国,作为军事基地,而吉兰丹州一直都是英国试图从暹罗割让的马来人州,暹罗此举显然是希望通过租借一个港口给中国,从而保住整个吉兰丹州,同时将英国的压力甩给中国。
中国政府考虑过这个问题,但还是答应了,并且马上跟暹罗将军事同盟延长十年时间。
在中国南海构建完整军事基地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帮助三国发展军事力量,琉球本国没有能力组建正规军,中国向这里派遣了三千人的陆军但是越南一直苦苦维持着一直三十万人的庞大陆军部队,大明帮助他们组建海军,借款给越南打造一只以两艘战列舰为主的海军舰队暹罗则立马也决定打造同样规模的海军,显然在暹罗的国外威胁中,越南也是其中之一,中国同样帮助暹罗打造舰队。
但越南人是不高兴的,拥有三十万人的陆军,再组建一只强大的海军,越南就是东南亚一霸,为此他们开始密切在大明进行外交活动,他们的皇后朱凝夏亲自出马,在大明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游说之后,从大明政府要到了一份每年一百万两的军事援助。
完成了跟三国的军事协议之后,中国开始紧锣密鼓的跟几国商谈商业协议。
中国政府提出,建立一个区域经济联盟的提议,在联盟内,免除绝大多数关税,进行海关和财政体系的统一,建议各国发行的货币跟大明货币挂钩,方便商业来往。
琉球和越南依然没有任何考虑就答应了,琉球没什么市场,也没什么工业,这几年的发展完全是靠转口贸易为生,全国八成人口服务于港口贸易,中日间的贸易多从这里转口,中国往美洲的贸易,也有一部分从这里转口。因此关税对他们没有意义,还能结好中国,何乐不为。
越南跟中国之间有大量贸易往来,越南现在是中国的第一大大米、煤炭和钢铁供应国,大明则向越南出口大量的棉布、丝绸、茶叶等工业产品。
越南的亲华派学习中国也在发展本国的工业,但始终没什么市场,免除两国关税,对越南政府推动的蔗糖、造纸等工业是巨大的利好,他们的皇后和大臣极为支持。
至于金融上跟大明货币挂钩,越南朝廷激烈讨论之后,勉强答应了。他们的官员并不太懂金融,即便是大批在大明的官学中学习过的新派技术官僚,也普遍缺乏金融知识。他们担心越南货币被大明控制。
但是越南的金融实在是混乱,他们总人口才八百万人,可是却支撑着三十万陆军,国内赋税相当沉重。学习了中国印刷纸币,却缺乏硬通货,在跟中国和法国的贸易中,常年贵金属外流。
在朱凝华的推动下,说服了一个个官员和国王,但同时,朱凝华又从中国要到了一份金融援助,从已经改名为中华帝国银行的中国央行得到了一笔一千万两的信贷额度,用以保证越南金融改革的稳定。
暹罗同样是不情不愿的同意,开始将本国货币跟中国货币挂钩。但他们不想借外债,打算以本国的储备为依托,其实是将暹罗转为金本位。
随着大明跟东南亚各国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军事和经济关系之后,一个中国主导的,新的东亚秩序诞生了。
这个新秩序正是受英国和日本协定的刺激而诞生的,可以说依然是大国博弈的产物,所以这个新秩序,不可能离开大国博弈存在,反而会加剧大国博弈的激烈程度。让西方人认为中国和英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两国间的战争危机更大。
但战争并没有在东亚率先爆发,不管是已经沦为火药桶而不自知的朝鲜,还是经济冲突加剧的东南亚,而是在英国的殖民地开始了。
1899年8月,布尔战争打响了,这是一场让英国的世界霸权正式衰落的战争!
………………………………
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
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
这章开始加更!本来说加一更的。 感谢大明余孽的打赏。没想到他又打赏了一次。本人较懒,一般都是自动发布,直接加一周的吧,每天加一更,也是这周每天三更。
————————————
布尔战争是一场注定要发生的战争,因为南非的欧洲白人后裔布尔人和南非的殖民国大英帝国的矛盾实在是太深了。
前因后果不用多说,布尔人是当年的荷兰人在开普敦殖民地的后裔,但英国从荷兰人手里取得开普敦殖民地之后,布尔人开始不断的向南非内陆迁移,他们在南非内陆建立了一个个农场,过着农牧的简朴生活,由于长期跟非洲黑人部落战斗,他们的民风类似于美国的牛仔,相当的彪悍和狂野,向往自由不接受英国的统治。
但如果仅此而已,他们还不至于跟英国发生战争,甚至都不会脱离英国统治。
好似不死的是,布尔人在迁移过程,先后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钻石和黄金。
发现钻石,引起了第一次布尔战争,1867年,奥兰治河地区发现钻石。布尔人建立奥兰治自友邦政府立即声明,这一地区归自己管辖。英国的殖民者极力反对,并阴谋策划吞并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的计划。1877年,英国人出兵武力吞并同样是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这一行为激起了布尔人的武力反抗。1881年2月,布尔军在马祖巴山附近击败了1000多名英军,迫使英国在保留部分权力的名义下,承认德兰士瓦的独立,并相互签订和约。
钻石是奢侈品,还无法让大英帝国不顾一切的去抢夺。
可是之后布尔人又发现了黄金,黄金虽然没有钻石单价之前,但是意义极为重大,在金本位时代,黄金是金融霸权的保证,而作为世界金融心的大英帝国,对黄金的贪婪,几乎是一种本能,黄金的发现再次引起了布尔人和英国的争端。
1886年,在南非部的约翰内斯堡地区,一位叫乔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亚青年在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世界最大的黄金矿区。矿区以约翰内斯堡城为心,向东南和西南两翼扩展,形成了长约500公里的金弧带,占世界黄金储藏量的1/4左右。这一重大发现鼓动成千万的欧洲殖民者潮水般地涌来。在接下来的四年,殖民者组织了141家矿业公司,疯狂地开采矿区的钻石和黄金,获得高额利润。
历史布尔人不接受英国的统治,否则他们也不可能一步一步从沿海迁居内陆,通过内陆的道路,对黑人来说是一条血泪之路,对布尔人来说同样如此,他们不可能轻易夺走黑人的土地,所以他们开拓的家园是带血的。
之前他们面临着黑人王国,祖鲁王国强大的压力,所以还能臣服于英国,接受英国的保护,可英国也在推行殖民扩张,几年前将祖鲁王国消灭了,现在布尔人不但解除了威胁,而且发了一笔横财,他们的野心再次膨胀起来。
由于是从开普敦港口往内陆迁移,所以布尔人越远离英国人,也越远离大海,之前的布尔人一直试图打通一条通往海岸的道路,为此他们不断的向东扩张,向从黑人手里抢夺土地,向拥有一片自己的海岸。
英国人不愿意看见布尔人成为拥有海岸线的国家,所以每一次都抢先一步与那些黑人王国签订保护协定,或者给予支援,斩断布尔人那贪得无厌的爪子。英国人在布尔人四周组建了庞大的围堵络,在布尔人四周,都是一些拿着英国武器的黑人势力,包括祖鲁王国没有灭亡之前,是一个用英国人提供的来复枪、英国人训练的军队和英国人传播的基督教武装起来的黑人王国。
祖鲁王国被英国亲手消灭之后,布尔人再次打算扩张。恰逢此时他们发现了巨大的金矿,黄金开采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超乎想象,仅仅从进口矿山机械、生活用品等关税收入,布尔国家德兰士瓦政府能得到一百万英镑的税收,通过垄断特许经营,他们还能得到六十万英镑的红利。
庞大的黄金红利,让布尔人的购买力大大提高,可以进口武器,加强军备。
同时布尔人还极力排斥英国侨民的利益,德兰士瓦政府对外资金矿课以重税,在财政支出方面,德兰士瓦政府每年六万三千英镑的教育支出,拨给外侨学校的只有六百五十英镑。约翰内斯堡的市政建设破破烂烂,没有下水系统,没有照明系统,警察貪污腐敗,整个城市肮脏不堪,疾病横行,黄金红利全都用来建设布尔人城市勒陀利亚,让这座城市成为了整洁优美的可以媲美欧洲的城市。
1890年,德兰士瓦政府再次申明,定居在约翰内斯堡的外国侨民虽然需要缴纳全额的赋税,但是没有权利参加总统和立法会的选举,除非在德兰士瓦住满十四年并归化国籍。此外,所有的外侨都不能担任政府公职,其子女不能政府资助的学校,不论他们是英国人、新教徒,还是犹太人或者天主教徒。
说白了,布尔人政府执行的是赤倮倮的移民歧视政策,但程度显然美国排华要轻的多,但英国人怎么能接受这样的歧视,英国侨民不断的游说政府打击布尔人。英国资本家更是以此为借口,鼓动政府将布尔人国家吞并。
但仅仅是因为布尔人在财政支出和选举权排斥英国侨民,显然不至于让英国下定决心消灭这个国家,因为英国政府看重的,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