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说到这里,伍崇曜连忙道喜,总督和巡抚联名举荐,可以说这个区区县令十拿九稳,而且还是新安这种靠近洋人巢穴,少不得要和洋人有瓜葛的地方的县令,大概没人会跟朱敬伦来争的,要知道前r县令可是被洋人烧死的,谁知道这些野蛮人以后还不会不会闹出同样的事情来,反正有门路的人要求官,都不会选择这种地方。
朱敬伦摆摆手打断伍崇曜的道喜:“伍东家切莫急着道喜,本官有一个不情之请。本官若就任新安知县,就该为新安百姓谋福。可如今新安因为战乱,百业凋敝,本官想请伍家在这里开一家大商铺,就近跟洋人做买卖。本官的那笔银子,就存在伍家的铺子里,也方便本官随时调用,不用的时候,正好方便伍家用来周转一二。”
伍崇曜愣了愣,没想到朱敬伦是想要自己在新安开设一间商铺,这不是什么大事,伍家的铺子多了,多一间不多,少一间不少,至于跟洋人做生意,伍家一直是跟洋人做生意的,即便十三行的公行取消了,可伍家的关系网还在,依然是最大的出口贸易商。
“方便的时候,怡和行也不是不能重开!”
朱敬伦继续道,本以为伍崇曜会欣喜若狂,他却突然面如死灰,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苦苦哀求莫要在让伍家经营公行。
十三行中与伍家齐名的潘家潘有度总商曾有一句话叫做“宁做一条狗,莫做洋行”,本以为只是一句哭诉的俏皮话,朱敬伦真的不知道工行制度还真的对伍家这种行商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不提也罢,朱敬伦转变口气:
“公行当然是做不了的,本官也没有本事让朝廷重开公行。”
听到这里伍崇曜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又听朱敬伦道:“不过怡和行这个招牌还是可以用的吗,令尊用一辈子把这个招牌做成了金字招牌,丢弃了岂不可惜。”
听到这里,伍崇曜更是惶恐,又一次叩头:“大人还是饶了小人,不瞒大人,家父生前宁可破产也想丢了怡和行这个招牌,小人若是在用这招牌,那就是不孝之子啊!”
朱敬伦愣了愣,伍家到底受到多达刺激啊,伍秉鉴竟然要把自己一手打造的金字招牌,当成烫手山芋?
有些情况不在其中就不解其意,十三行的行商在第一次鸦爿战争之前,确实十分风光,但是一旦清政府遇到麻烦,他们就是待宰的羔羊,生天灾了他们得出钱,生战争了,他们得出钱,出钱不利索了,没有满足官员的预期,更是有可能被捉拿问罪。
当然清政府的专卖保护,确实让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们享有巨大的专卖利益,也就是扬州的盐商能跟他们相比。
乾隆年间盐商、行商这些专卖商人的日子还算好过,乾隆朝之后整个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传统封建王朝的规律,兴衰交替。
根本原因就是人地关系生了变化,前期人口不断增长,因此生产增加,国家变得富裕。可是人均技术水平并没有提高,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口就不再是财富,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清末人口达到四亿多,而耕地面积始终没有增加,道光年间的人均耕地只有两亩,而康熙年间过六亩,土地是无法增加的,这种无法根除的矛盾造成中国总是兴衰更替,一次次治**替。
一旦土地无法养活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即便温和如中国人,也绝对不会坐以待毙,所以到了晚清时期,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爆,民乱不断,什么天理教、白莲教不提,太平天国就是其中的代表。
遇到太平天国这种****,按照惯例朝廷也是要管行商要钱的,因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经验教训,更喜欢从商人手中搜刮,从底层的穷鬼身上搜刮弄不好要付出王朝倾覆的代价。如果只是太平天国这种自然爆的农民起义兴致的****,行商掏钱也还能顶得住,不巧的是,晚清赶上了一个世界大变局,正是英法两大帝国掀起全球扩张的时期。因此外患十分严重,内忧加上外患,行商们就有些顶不住了。
早在第一次鸦爿战争之前,广州许多行长就已经变成了空架子,虚有其表,经营所得甚至不如给朝廷孝敬的多,可谓是入不敷出,许多行商那时候就打了退堂鼓,奈何入了公行,想要自由退出,官府也是不答应的。
除了极个别以贿赂官府成功退出工行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办法成功脱身,就是大名鼎鼎的伍秉鉴也被官府逼迫着始终在做十三行总商。
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伍秉鉴家有26oo万银元,合18oo多万两银子,伍秉鉴表示愿意交出家产的八成,让伍家离开公行,安享剩余那两成财富,结果官府都没有答应。能让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愿意交出绝大多数财富只希望脱身的行业,绝对称不上什么好行业,起码风险已经过了这些商人愿意承担的极限。
因为鸦爿战争的战败,在英国的要求下,清政府不得不终止了让洋人不满的公行专卖,伍家这才得以脱身,应该说是极其庆幸的,可朱敬伦竟然又邀请他们重开怡和行,伍崇曜本能的产生了危机感,这一行他打死都不想做了。
看到伍崇曜的表现,朱敬伦知道勉强他是没用的,也知道那些关于十三行的故事或许是真的,行商到了后期,真的是没人愿意干了。
但眼睁睁看着伍家放弃怡和行,朱敬伦就觉得他们好像放弃了一座金矿,他自己心里都无比的可惜。对比一下后来怡和财团的实力,而远比怡和财团更有底蕴的伍家怡和行却放弃经营,朱敬伦觉得这座金矿也许自己可以帮着深挖一下。
在朱敬伦眼中,广州十三行向来都是跟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个级别的垄断怪物,东印度公司虽然解散了,但是带给了大英帝国一整个印度,可以说千倍万倍的回报了英国,朱敬伦没有那么贪婪,满清经营了上百年的十三行倒闭,他不能从中挖掘出一个帝国遗产,但至少应该让他攫取到工业化的资金。
亲自扶起伍崇曜,朱敬伦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
这次跟伍家合作,得到一百万银子只是小钱,得到伍家这样的巨头合伙人才是大收获,但是跟得到十三行倒闭的遗产相比,这些又都不算什么。
………………………………
第一百零八节 军事大欺诈
。
这次破例参加酒会,因为这次酒会上会出现一个人,香港目前职位最高的官员额尔金,准确来说,额尔金是在中国的英国人中地位最高的人,他是对华全权代表,甚至可以说,在这里他就代表英国王室,他就代表维多利亚。
香港开埠已经有快二十年了,但是出现在这里的西方人,依然以冒险者、暴发户和逃犯为主,正经西方绅士都很少,更不用说有贵族了,因此额尔金这样的贵族二代一般也很少参加酒会,今天是欢迎伦敦画报的特约画家一行人,额尔金希望画家能将他取得的成就,画成一副油画,好用来展示他的功绩。
这样的酒会规格本不算高,但因为有额尔金出席,因此也成了香港上流社会趋之若鹜的去处,赫德想了不少办法,才拿到了一张酒会的请帖。
在酒会上却始终没有得到跟额尔金单独接触的机会,额尔金这样的大员眼中,不会有赫德的存在。赫德知道自己不能在等下去了,他没有时间。
“和平!”
当额尔金从他身边不经意走过,去找其他人的时候,赫德抢在他耳边说道。
“什么?”
额尔金停下脚步,疑惑的看着赫德,他对赫德没什么印象,但又似乎见过,即便是香港的英国人也不多,他确实不敢确定。
“我说和平,贸易,繁荣!”
赫德补充说道。
额尔金有些好奇为什么赫德要跟他说这些:“请问您是?”
赫德语速很快的说道:“很抱歉。我叫赫德,广州领事馆二等翻译。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和平和贸易。”
额尔金很有风度的笑笑:“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然后轻轻点头就要离开。
赫德不想放过这次机会:“我认识他们的官员,我愿意去谈判。”
额尔金显然已经失去了耐心,边走边说:“赫德先生,关于和平和贸易,我们会有人处理的。”
显然他对于赫德这样的小角色并不感冒。
赫德在他身后大声说道:“请恕我冒昧,我知道这些事情不该我过问,问题是他们来找我了,他们信任我!”
额尔金停了下,神色依然不太愉快,但是却没有拒绝:“下午两点来我办公室,我给你二十分钟时间说服我。”
午后的阳光很美,赫德是这么觉得的,因为他说服了额尔金,答应派人跟gd官员接触一下。
赫德为自己的准备感到骄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段时间他虽然没有出门,一直在读书,可是他也没忘记关心外面的状况,每天的报纸他是必看的,而且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他每天都从自己可以看到港口的窗户统计下了进出港口的船只数量,准确的数据表明进出香港的货船每天都在减少,贸易量显著的下降,另外报纸上也用危言耸听的口气在诉说中国人不断离开的情况,中国人如果离开了香港,会让这里的洋人陷入困境的。
赫德认为,正是自己这些详实有力的数据最终说服了额尔金,让他参与跟中国官方进行初步接触。
赫德不知道的是,额尔金是注定要被说服的,额尔金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被别人说服,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人。
他回到香港之后,屡败之下的军队已经难以忍受跟中国人和平相处了,无论是海军的西马糜各厘还是陆军的格兰特,都强烈要求增派援军,攻打新安和广州。他是英国对华全权代表,可不代表他可以不顾政治原则,完全跟军队拧着干,因此一个香港总督既不是合适的人选,也没有说服军队的足够道理。
赫德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另一种途径,让赫德这种突然冒出来的冒失鬼去搅合一下,未必不是什么好事。
别人会怎么看,别人会看到酒会上一个冒失鬼拦住了额尔金,出于礼貌额尔金给了他二十分钟,然后他被说服跟gd官方接触一下,这一接触发现双方的分歧并不大,于是和平就顺理成章了。
军队当然会有意见,但会把意见都对准赫德,而不是他额尔金。
当然事情也有可能搞砸,中国的官员在某些方面确实让他无法容忍,如果因此而谈不成的话,那时候还是需要军队出动。
因此额尔金其实是两手准备,在彻底完美的完成这次外交任务之前,他是不会让军队感到不满的。一旦任务完成了,这些军人他都懒得瞧上一眼。所以他很愿意给赫德这种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一个机会,同时也不拒绝军队参与其中。
从赫德哪里得到的消息很让方山很满意,英国人愿意先到新安一趟,跟朱敬伦做初步接触,双方可以谈一谈恢复贸易的问题,方山知道这就是朱敬伦想要的结果。
方山回新安复命,带给朱敬伦这个消息的同时,还带给了朱敬伦一大堆他能买到的各种报纸。
方山汇报的港英官方反馈好像没有让朱敬伦上心,倒是对他买回来那些往期、不定期的报纸格外关注,方山不知道这些报纸有什么好看的,因为他不认识英文,但他知道这些报纸很多都是从英国和印度运来的,香港本地的也有,但是很少。
“是时候了。通知侯进和黑狗,让大军合操!”
侯进带领的那些客家士兵现在也掌握了基本的步枪使用。
朱敬伦打算让大家合练,然后给客人们一个留一个好印象。
三天之后,当赫德一行人来到新安城的时候,朱敬伦给他们安排了一个阅兵式。
近三千穿着新做的服装,手持擦得锃亮的步枪,迈着整齐的正步,整齐划一,喊着号子的方阵,整齐的从城门走进城中,那气势还是相当震撼人心的。最后还有马拉的几十门大炮,让人毫不怀疑这只部队的火力配备。
朱敬伦也很满意步兵方阵的效果,尽管他们只合练了几天而已,大概是国人有天分吧,反正朱敬伦觉得,他们比英国人的步兵阵列走的都好。
最让朱敬伦满意的是他们喊的口号,“精忠报国”、“效忠皇上”、“保卫家园”、“奋战到底”云云,这些口号是朱敬伦临时想出来的,喊效忠和报国都不会犯政治上的错误,同时不会减弱这种四字成语好短语本身短促发声带出来的气势,朱敬伦向来觉得,中国语言中这种整齐甚至带有格律的成语短句跟阅兵简直是绝配,无形中能将军队的气势提升一大截。
阅兵最终在近三千人的方阵列成队列,冲着城外的江面整齐的放了一轮排枪结束,朱敬伦相信,即便是英法联军的正规军官来看,也绝对会认为这只军队是一只意志坚定,气势高昂的精锐部队。
如果这只部队来守城的话,需要多少军队才能攻下?英军即便再骄横,恐怕也不会认为同等数量的军队能攻下这些人防御的阵地吧,而更多数量的军队,目前的香港并不具备。这应该能打消报纸上那些叫嚣战争的激烈言论,给主战派头上浇上一桶凉水,让他们冷静冷静了。
可实际上,朱敬伦这些士兵依然是银样蜡枪头,包括那些马拉的大炮,一大半都是佛山最近仿制的法国步兵炮,质量相当低劣,徒具其型而已,炮车是找新安当地的木匠铁匠临时打造的,事实上拉着大炮跑还可以,一旦开炮,这些炮架极其容易直接震散架。
因此这次阅兵,其实相当程度上是一次军事讹诈,但效果甚至出乎了朱敬伦的预料。
因为秘密来到新安的一些英军军官回去做的报告称,要攻陷新安城守军的防御,至少需要一万军队,而要彻底消灭这只军队,则需要两万人,而且还是保守估计。
朱敬伦到底算漏了一件事,那就是英军在沙井时候,对当地乡勇战斗意志留下的深刻印象。
………………………………
第一百零九节 把洋人留在新安
。”
额尔金道:“既然如此,为了女王陛下的荣耀以及英国的利益,我们只能暂时容忍广州(东)政府的挑衅行为,以和平的手段争取尽快取得贸易上的便利。”
总结完毕,额尔金继续道:“包令先生,就由你负责组建谈判团队,尽快赴新安和广州进行谈判,我想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忍耐付出更多,至少应该比他们的朝廷答应的更多。”
额尔金的意思很明白,他们可以跟广府保持和平,但作为交换,广府应该给予英国多余tj条约所能给予的优待。
尽管觉得很难让中国官员让步,但包令依然很满意:“是,先生!”
西马糜各厘和格兰特就有些不高兴了。
额尔金早就料到这俩人不会满意,转头对他们说道:“至于西马糜各厘先生和格兰特先生,我需要你们继续保持戒备,随时做好军事行动的准备。我想你们明白,我们跟中国人之间,随时都可能再次爆战争,除非他们能够保持诚信,维护双反的条约,但据我所知,想让中国人保持诚信,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西马糜各厘和格兰特一听,额尔金并没有放弃军事行动的计划,他们也满意了。
这就是精明额的政客,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会直接与人结仇。
包令的度很快,不到三天时间,就组建了一个专业团队,他们拟定了十几条具体条款。
主要有三条,第一广府各级官府必须放弃针对香港的封锁政策,不再针对赴港贸易的商人进行制裁和威胁;第二允许洋人到广府各地贸易,当地官府不许敢于正常贸易,并且保护商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三不得继续针对洋人进行任何行事的对抗包括军事和非军事的,比如派兵威胁香港,比如派人在香港进行投毒等恐怖行为等等;第四立刻执行tj条约和善后通商章程规定,按照条约规定的税率进行抽税,并且允许洋人帮忙粤海关关税。另外还有一些自由传教之类的要求。
朱敬伦看到这些谈判要求之后,冷笑着对香港来的谈判代表说道:
“你们这是希望重开贸易,还是重开战争呢?”
港府高级参赞查尔斯坚持他们是抱着绝对的诚意来的,他们为维护贸易自由是不遗余力的。
朱敬伦摇头:“我从这些条款中看不到你们的诚意。我这里有一封信你们带回去给港督和额尔金先生,十天之后你们在来!”
洋人没想打谈判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他们只是提交了一个谈判大纲而已,正常程序不应该是对方也提出他们的要求,然后双方就各自的要求先进行初步的磋商,确定那些条款可以谈判后,在进行正式的谈判吗。
可对方一封信就把自己打了。
查尔斯还想要争取一下,却被一声“送客”给撵了出去。
不是朱敬伦不想谈判,他比谁都更想谈判,洋人已经做出了表示,他现在需要广州那些官员给自己表示了。
“方山,你立刻马不停蹄赶往广州,把洋人这些要求交给大人们。请大人定夺。告诉他们,洋人希望能在广州进行谈判。”
洋人提交的谈判要求给了朱敬伦强大的火力,用力吓唬广州官场的火力。这些条款中,大多数广府都不敢答应,比如洋人拥有在广府各地经商的权力,打死那些大人也不会答应,让洋人在整个广府到处流窜,鬼知道会出什么乱子。让洋教横行,也不是黄宗汉等读书出身的官员愿意看到的,他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让他们明确答应,白纸黑字,除非是皇帝下令,否则没人敢答应,那可是一世骂名啊。但最让他们恐慌的,恐怕还是朱敬伦让方山口头转告他们的要求,那就是洋人要去广州谈判。
费了多大的劲才把洋人从广州赶走,为此黄宗汉跟柏贵先是斗争,后又合作,现在洋人又想来,恐怕没一个官员愿意沾染洋人。
所以朱敬伦让方山去广州转交洋人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在吓唬广州官场,广州的大官们会怎么做,肯定是下严令,要求朱敬伦将洋人拖在新安。连咸丰皇帝都不肯让洋人进bj换约,让花沙纳和桂良想办法把洋人拖在sh更何况广州这些官员呢。整个官场都是这种避洋人唯恐不及的气氛,朱敬伦很容易就能利用起来。
方山带去的消息,果然引起了广州官场的恐慌,已经复职的柏贵和黄宗汉以及布政使等大员集体磋商,这种事没人敢自己拿主意。
几乎顷刻间他们就达成了一致意见:“不能让洋人进广州!”
方山骑马一天才赶到广州,而广州这些以低效率出名的老爷们,不到半个时辰就达成了一致,将他们的决定告诉方山,让方山连夜回新安,让朱敬伦想办法将洋人留在新安。
一天一夜,一来一回,方山就回来了。
朱敬伦不着急,洋人那边还没有反馈呢,他已经写了一封长信,相信额尔金能看到,他在信中告诉额尔金自己对于维护贸易的诚意,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希望香港方面认真考虑。他告诉额尔金,他很想推动广府贸易恢复,但是这十分不容易,如果英国人有诚意,他愿意跟英国人一道大力推动。
并且就英国人提出的那些要求进行了认真回复,告诉英国人,因为英国人的许多不法行为以及冒失的军事行动,让广府乡村百姓对洋人仇视甚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洋人打算深入广府各地进行贸易,广州政府无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建议英国人暂时先恢复在新安的贸易,朱敬伦表示愿意通过官府推动中国商人来新安进行贸易,华洋双方暂时都在新安进行贸易的话,会极大程度上保证双方的安全。
至于传教问题,朱敬伦认为应该暂时搁置,等双方恢复贸易和接触之后,同时tj条约完成了换约后,再行商定这个问题不迟。
同时朱敬伦解释了目前的情况,告诉洋人,只在新安,自己才有决定权,才能保证正常的贸易,其他地方的贸易,不再自己职权之内,因此不做讨论。
朱敬伦的回复是相当专业且有建设性的,额尔金果然认真的阅读了这封信,并且专门请来赫德,跟赫德认真打听了一些关于朱敬伦的情况。
听完赫德的报告,额尔金了解到朱敬伦在广州官府中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决定认真对待这次谈判,专门叮嘱包令,下一次去谈判,让赫德作为顾问。
第八天,一匹快马从广州直到新安,带来了一封朱敬伦等待许久的任命,清廷正式任命朱敬伦为新安知县。
这才是他拖住洋人十天的原因,因为算算时间,他的任命该下来了。现在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以新安知县的身份跟洋人谈判新安贸易的问题了,而且是在广州官方支持下进行的谈判,而不是私下的谈判。
可以说正式谈判开始前,朱敬伦就给自己扫清了任何障碍,包括来自舆论的和官方的。
………………………………
第一百一十节 谈判中止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