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857-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观和客观上,早就朱敬伦成为最合适,最让人放心,几乎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这就是势,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运道。
可是此时还没有人看出这种安排有什么危机,因为没人能预见到几十年后中国会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可事实上,军阀割据的背景,早在清末时期就已经具有了一切要素,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其实都已经具备了当军阀的一切资本,但他们都没有挑战既有政治秩序,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还可以那么玩,或者预计不到那么玩的代价,再或者是他们心中的儒家道德让他们不愿意那么玩。
可朱敬伦看的非常清楚,只要自己手里有一两万装备着步枪、大炮的现代军队,他就有了立足广府的资本;他早就做好了,甚至是早就迫不及待想要挑战现有政治秩序,他知道现有政治秩序已经无法新生,迟早要被淘汰;他更知道,在满清统治秩序崩溃之际,完全有条件建立军阀政体,朱敬伦也敢付出这么做的代价,同时他还没有儒家传统道德约束。
就好像新安知县是注定留给朱敬伦的职位一样,让他从新安起家,开基立业似乎也是注定的一般。所以朱敬伦没有丝毫犹豫的要帮助陈家,即便陈芝廷不接受,他甚至都决定了强行帮他们。陈芝廷这个族长不同意,朱敬伦就找一个个村民,买一些砖石给他们盖房子,相信没人会拒绝。
这实在是一个太好的千里马骨,好到朱敬伦根本无法错过。
首先是陈家在当地的影响力巨大,翻遍整个新安地区,从南宋时候就搬迁来的家族有,但是在南宋就已经显赫的家族少有,像陈家这种在南宋时代是皇亲国戚的,更是独此一家。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新安第一名门,也许不是最大的豪族,但名声和底蕴上无出其右者。
因此拉拢到陈家,能让朱敬伦迅速打开在新安的局面,能最快获得新安地方宗族势力的认同。
其次,陈家这次遭逢大难,一定程度上是因朱敬伦而起。
因此拉拢陈家,不但起到一个千金买骨的效果,让周围宗族看看跟自己这个新的地方官、父母官合作,就算有所损伤,也会得到自己不遗余力的帮助。同时此时对陈家不管不顾,朱敬伦也承担不起造成的负面后果,会让当地宗族和乡绅阶层寒心,历史证明,在新中国之前,凡事得不到地方乡绅和宗族势力支持的政权,都无法取得最终的成功。
“本官做主了,从新安官库中,先调拨一千两银子给兵祸连接的沙井百姓修缮破败的房舍好宗祠。”
陈芝廷默默拜谢,他已经将朱敬伦的好意完全理解为一种文人士大夫内心深处的良知,从没想过陈家现在已经是摆在朱敬伦棋盘上的棋子了。
朱敬伦敏锐的捕捉到了陈芝廷的误判,立刻叹息起来:
“唉,国难啊!覆巢之下无完卵,我大清国运日促,北有太平匪患,南有洋夷侵凌,当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你陈家是诗书门第,国家兴亡,责无旁贷,当此之时,虽有家难,也不可忘了为国分忧之心。”
陈芝廷地朱敬伦装模作样的感慨很有同感:“大人教训的是,陈家的事是小事,国事才是大事。在下惭愧!”
他刚刚真的觉得自家对朝廷仁至义尽了,乃至朱敬伦说要奏请免去他家的钱粮,他竟感觉到理应如此,连应有的敬畏和感恩之心都没有,现在被朱敬伦这么一说,他才想起他是一个举人,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种子,不由惭愧。
朱敬伦继续道:“本官军中皆是一些粗人,你家若有一些读过书,又进学无望之人,不如举荐给本官,一来可以为国出力,二来也给他们谋一个前程。”
曾国藩办湘军,多少举人、进士,甚至已经在朝为官,比如李鸿章这样的京官,都想方设法的到他帐下听令,好为自己博取一个出身,但曾国藩本身就是名宿,朱敬伦跟他根本没可比性,所以他也只能收一些差的多的人才,几乎是识字的就要。
当然卖陈芝廷一个人情也是有的,但看陈芝廷已经是一副感恩的神态,就知道他误会的有多深了。陈芝廷大概以为,朱敬伦是出于帮助陈家一样的感情,才这做的。陈家这样的家族,科举做官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一条路太难了,他们千载时间,也不过出了那么几个小官,真正发达的时候,还是南宋时期,是出过宰相的门第。
朱敬伦的提拔,虽然不能对他们的门第有什么好处,但是却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个家族总有人在地方上关照,就好像陈桂籍在京城做官的时候,陈芝廷一度对自己的科业都有所疏忽,一心在地方上谋算。如果能让几个人攀上朱敬伦这棵小树,日后陈家在地方上的营生也更容易一些。更何况消息灵通的人家,都已经知道朱敬伦算是一个总督和巡抚面前的红人,跟着朱敬伦,将来的前程也不会太差。所以陈芝廷没有拒绝的道理,但他也不会真正将家族中的顶尖人才送到朱敬伦门下,那些人尖子是绝对要用到冲击朝廷科举的正途上的。
朱敬伦不管陈芝廷能给自己推选出什么样的人才,他现在还没有挑选的资格,而且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不可能完全附和朱敬伦的要求,他都必须要重新回炉重塑一番的,有时候那些资质稍显愚钝,读死书读的不好的人,或许更容易重塑。
现在手里有兵,还招募到了陈家以读书子弟,收复了新安城,这算的上是有人有地盘,就差一个粮了,设卡抽厘目前还没有眉目,最有希望的,就是方山去澳门和岘港的买卖了,朱敬伦无比希望能从哪里捞到事业的第一桶金!
――――――――――
国庆期间,时间有些紧张,更新时间不能保证,尽量满足更新,但是时间无法固定,大家见谅。另外本书也快要进入gaochao剧情了,用了将近三十万字,一步一步夯实基础,这算是我写的书中突进最慢的一本,但我认为这样打下来的根基,才更加坚实。后面就是主角厚积薄发的时候了,大家拭目以待吧。绝对有不一样的精彩!!!
………………………………
第一百零五节 种子已经种下
。
方山不知道自己受得了受不了一百万两银子的you惑,他也清楚朱敬伦肯定也不敢确定,可是朱敬伦并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就直接将这件事交给他负责,方山理解为这依然是一次考验,他不怕考验,尽管考验意味着朱敬伦还不完全信任他,但他能理解,他又不是朱敬伦的亲人,何况即便在亲人面前,也未必放心把一百万两银子所以支配,而朱敬伦给了他这个权力,这意味着,即便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金子般的考验,这样的考验,没有几个人有资格享有。
为了让自己万无一失的经受住这次考验,方山自作主张,他借了伍家的人,他不打算沾钱,一个铜子都不沾,这是他给自己设置的一道防火墙,防备的是自己的贪婪,保护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荣华富贵。
一百万两,即便对于富可敌国的伍家来说,那也是一笔巨款,伍家也极其认真,他们派出了自家最值得信赖的人,伍家家族出身的几个老掌柜,一群活在伍家,死后也要入伍家祖坟的人。
“今天亏了多少?”
连续三天,钱流水一样的赔出去,这样做买卖的手段,就是几个久经商场的老掌柜,也是心肝儿直打颤,这哪里是做买卖,这根本就是败家。
“亏了三万五千两。”
一个掌柜颇有些胸闷一般的说道。
方山却能轻松自如,他不由得感谢自己的英明决定,如果自己亲自掌管这笔钱,他绝对无法做到如此轻松。
“嗯,明天继续。”
他随意说道,几句话间,就决定了数以十万计的银钱流向,这种气度,这些掌柜的也只在已经死去多年的伍秉鉴身上见识过。
纷纷叹气离开,各自忙碌去了。
他们每天忙碌的这都叫什么事?
暗中花钱将一张张汇票收起来,然后明着急匆匆找那些有实力的大商家兑换,而且是以伍家的名义去兑换,他们这些怡和行的老掌柜,在澳门也是有很有人脉的。
因此他们的行动不可能不引起有心人的疑虑,已经有不少通道问过他们了,伍家只回答说是眼下缺现银,所以不得不将以往积压的一些汇票兑出去。
但伍家的势力太雄厚了,竟然一时没人肯相信,各种流言蜚语已经出来了,有的说是伍家遭了大难,需要泼天一般的银钱救命,有的还信誓旦旦的说伍家打算跑路了,因为有准确消息表明清政府已经打算找伍家算账,要抄家灭族,所以伍家打算变现产业逃到花旗国去。
东印度公司的汇票十分坚定,乃至比价都是一比一的收购,可是卖出去的时候,第一天他们只要九成现银,第二天八成就行,到了第三天更是七成就愿意变现。
伍家经验丰富的掌柜不理解这种买卖方法,方山其实也不理解,不过要是伦敦或者纽约那群投机分子看到,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有人在做空东印度公司的汇票。
又过了三天,价格一直维持在七层出手,但是他们的进价也拉低了,可以用八成票面价格来收了。也就是现在澳门的汇票市场,已经从当初单纯的一个汇兑工具,变成了一个可以买卖并获取差价的金融工具了。
要做金融操纵,没有一个金融市场是做不到的,但是靠着伍家的力量,方山硬生生在短期内打造出了这样一个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出来。
再一个三天,依然是以八成进,七成出,亏损一成,但是汇票来源,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澳门了,有不少香港的汇票都涌向澳门,方山在澳门的操作,已经将香港市场扯了进来。
这时候按照朱敬伦的计划,该收手了。
夜晚盘点。
“今天我们亏了十万两!”
伍家老掌柜的心在滴血,尽管这亏的不是他的钱,可也不愿意看到如此败家。
方山点点头,今天他们操作用了一百万两,亏损了一成就是十万两,而这十万两将整个澳门的大小洋行都卷了进来,最近几乎所有的洋行都在讨论伍家变卖汇票的事情,也都知道私下可以收到更便宜的汇票,转手卖给伍家就是一成的利润,这是一笔好买卖啊,尤其是在这个广州不通,沿海跟英国人对峙,另外还有土客械斗对峙的时候,整个东南沿海都没有什么好买卖做的时候,很多洋行甚至将倒卖汇票当成了最大的一项业务,从香港调集汇票过来也是他们经手的。
“我们总共亏损了多少钱?”
方山又问道。
“三十五万又七千八百两。”
老掌柜回答道。
方山点点头:“明天收官吧,不用去兑汇票了,劳烦各位掌柜的,去通知一些相熟的大洋行,告诉他们,收到消息,英国议会解散了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的汇票成了一张废纸,在伦敦市场上,一个铜子都兑不出来。”
方山刚刚说完,这些老掌柜有的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气,显然他们中间反应快的已经明白他们这段时间在做什么了,他们这是在做一个汇票的局啊,中国没有成熟的金融市场,但是这些经验丰富的掌柜,谁没有做过囤积居奇这样的盘口啊,囤积过棉花,囤积过茶叶,囤积过丝绸,连鸦爿甚至都囤积过,只是他们没想到汇票这东西竟然也能这么玩,最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英国竟然解散东印度公司,在他们眼里,东印度公司可是一直跟英国政府一样的,当然精明的则明白,东印度公司就跟他们的十三行一样,是专卖的商行,可那又怎么样,不妨碍他们从来不怀疑这家公司的信用。
现在方山将这个消息一抖出来,他们顿时就明白这是一个盘口啊,扰动汇票的盘口,那么接下来就该杀猪了,即便没有方山在后面指挥,剩下的他们也会做,而且可能做的更好。
方山接下来交代,放出消息乎,开始只收不卖,但是不能全价收,只按照票面价值的七成来收,而且要步步收紧,能有多低,就收多低,直到汇票价格反弹到票面价格为止。
方山的任务告一段落,按照朱敬伦的交代,他回到新安复命。但他登上新安码头的时候,现远处的农田已经收割,勤劳的农民获得丰收的果实之后,又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了新种。他此时还不知道,他其实也已经播下了一颗种子,就等着收获了。
………………………………
第一百零六节 与东印度公司对赌
。
这些犯人的问题还没法解决,因此这批军政要员,此时就有些无暇顾及市面上的汇票波动了。
而此时,方山借由伍家放出去的消息,已经对市场造成了冲击,那些一直在跟伍家掌柜的做汇票生意的洋行顿时明白为什么前段时间伍家没命的变卖汇票,但是他们可不相信东印度公司真的被英国政府解散了,所以还有所观望,但已经开始悄然出手了。
卷入这场风波的不止那些大洋行,还有数量更加庞大的中国商人,这些人对东印度公司更加不了解,他们中的很多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汇票这东西,根本就是因为这一次的倒卖,他们才挤入这桩生意,结果很多人手里都压了不少从渠道收上来的汇票,他们对东印度公司的信用可没有那些英国商人,葡萄牙商人和法国商人迷信,因此他们第一个开始出货。
汇票首先是流入了东印度公司的代办处,很多人要求贴现兑付,东印度公司此时自己都还没收到自己被解散的消息,更没有理由拒绝贴现,所以不断的有白银按照票面价值被兑付出去,可他们哪里撑得住这种海量的白银贴现,要知道此时很多原本没有涉足汇票交易的正经商人手里的汇票也为了安全起见要求贴现,这种恐慌性的挤兑让东印度公司的银库很快就空了。
只能打起停止兑付的牌子,告诉自己的客户,他们将很快从印度调转一批现银过来,最多一个半月,他们就能为客户贴现。
东印度公司的行为更加引起了恐慌,市场自发的贴现率已经下跌到了八成不到,但是距离朱敬伦定下的七成还有距离,所以他们暂时还没办法大规模收购,一切就要看东印度公司这个大庄家能不能从印度尽快调拨一批现银过来了,无形中朱敬伦现在其实是在跟东印度公司对赌。
但是很不幸,东印度公司的银船还没有过来,伦敦的消息传过来了。
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只是这一个消息,在海上传递了三个月,终于在11月中旬,传到了香港。
由于市场上早就开始传东印度公司被解散的真消息,以及公司汇票被废除的假消息,这两个真假消息中虽然只有一个被证实,可另一个自然的被市场相信了,挤兑、抛售的狂风巨浪掀起来了。
这时候就是庄家开始屠杀的时候了,汇票价格一日三变,第一天七成票面价格,第二天就爆跌到了六成,第三天甚至直接就是五成,第四天持续了一天,第五天又一次爆跌,香港市场上的汇票几乎变成了废纸一般,根本就找不到买主,东印度公司直接关闭了分部,尽管有港英政府出面辟谣,可是愤怒的商人将汇票扔到港督办公桌上,港督却没法兑现的时候,也就没人敢冒险持有这些汇票了。
此时一股溪流悄然间在香港和澳门之间形成,精明的商人发现澳门还有出售汇票的渠道,始终有一些人在拿现银收购这些汇票,尽管给的价格很低,但是还是有恐慌的商人不断出手,尤其是那些紧缺现银的,或者持有太多汇票需要避险的。
这样的人都为数不少,因为这段时间很多商人根本无法做生意,因此并没有将现银从东印度公司提出来,手里就挤压了大笔从伦敦汇过来的汇票。也有一些商人是变卖了物资,将现银存入东印度公司的账户,此时也不由得担心回到伦敦后汇票变成了废纸。所有人都在抛售,不管是汇到伦敦的汇单,还是汇到中国的汇票,短期呢剧烈出手的代价就是,第五天之后,价格就跌落到了票面的三成。
但这个价格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澳门市场对汇票的吸纳力度实在太强大了,胃口几乎是无限的,当然前提是价格够低,流入澳门市场的汇票,总司悄无声息的通过各种渠道,一个个中间人,小商铺,牙子,最终变现成为一颗颗银元,或者一锭锭银锭。
朱敬伦不时能从澳门收到一些消息,伍家告诉朱敬伦,已经用低价收购了几十万两的汇票了,而且伍家十分关心汇票是不是真的会废掉,或者是否会被降价回收。朱敬伦明确无误的告诉他们,英国政府最后一定会全额给这匹汇票担保,让他们放心收购。
方山也很关心澳门的事情,请求朱敬伦让他再去坐镇,他有些不放心伍家的人。
“放心吧,他们最后一定会交给我一份漂亮的账本,你到时候只管查账就是了。”
之前跟朱敬伦对赌的是东印度公司,可是东印度公司被解散的消息,这段时间香港政府官方都承认了,也就是朱敬伦对赌赢了,在方山看来,这就说明朱敬伦这场生意赚了,赔钱生意他没兴趣,但是赚钱这种事,就很让人愉快了,怎么说都是大功一件,而不仅仅是试探的问题。他很有兴趣帮朱敬伦赚一大笔钱,哪怕这笔本钱是从伍家借的,可依然不能阻挡他不信任伍家。
“若是伍家做假账呢?”
方山有些担忧的问道。
朱敬伦笑道:“他们不会的,伍家的人懂得做长线生意,你觉得他们会比我赚的少吗?”
方山叹道:“这倒是便宜他们了。”
消息是朱敬伦提供的,方山觉得伍家完全是搭了便车,他也相信,一旦从朱敬伦这里得到可靠的消息,伍家是绝对不会看着朱敬伦吃独食的,肯定也要加进来分一杯羹。一想到伍崇曜借钱的时候还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他就来气。他十分不爽的一点是,伍家竟然没有一开始就毫不犹豫的借钱,这让他觉得这些商贾看人太势力。
朱敬伦笑道:“没有伍家,你根本无法在澳门建立这样一个买卖汇票的渠道,没有伍家也没法在市场上释放假消息,可以说伍家这次付出的,不止有银子,还有他们经营的百年信誉。”
信誉这东西极其可怕,尤其是这些商业巨头的信誉,都是用真金白银做的,一旦变现,那真的是金山银山。经营怡和行的伍家当然有这种黄金一般的信用。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变现而已。后世的高盛就精于此道,他们可以无数次做市,一般的局都不值得说,单说一个希腊,下来加入欧盟的漂亮财务记录是高盛给做的,但是希腊加入欧盟后,高盛却第一个买了10亿欧元的希腊债务保险,当希腊债务破产的时候,高盛大赚一笔。
方山还要再说,朱敬伦摆摆手。
“澳门你就不必去了,你去一趟香港吧。我听说额尔金回来了!”
此前朱敬伦一直都没有主动跟香港那边联系,不是他想继续打仗,他可是把新安当作基业的,没人愿意在基业还没建成的时候,就把基业打成烂摊子。只是当初香港主事的是一群将军,现在额尔金回来了,朱敬伦觉得可以主动联系一下香港了,因为额尔金是一个外交官,外交官总是更喜欢和平一些。
有事做就好,方山忙问:“让我去找那个什么额尔金?”
朱敬伦摇头:“不,你去找赫德。”
………………………………
第一百零七节 经济大收获
。”
伍崇曜倒也老实,同时透露这些消息,也是在向朱敬伦示好,以示自己光明正大,没有隐瞒的意思。
东印度公司的汇票,名义上一般是从广州汇到伦敦,或者从伦敦汇到广州的,因此广州有人持有东印度公司的汇票一点都不奇怪,只是受战争影响规模不会太大而已。但这里伍家可以吃独食,也是一笔不小的利钱。
另外在香港和澳门市场上,朱敬伦账本上记录的一百万两,一百万两之外,那就是伍家操作的盈余了,那部分是多少,恐怕除了伍崇曜没人知道。
但朱敬伦态度坚决,似乎真的跟钱过不去一样,坚持道:
“伍东家不必客气。本官说句不好听的话,本官一穷二白,也就是做一个空手套白狼的盘子。没有伍家的声誉,放出去的消息没人信,没有伍家的本钱,本官也收不到那么多汇票,更何况伍家前前后后,事情都是你们办的。本官可是讲道理的人,所以这佣金你们收的合理,就该问心无愧的收下。”
伍崇曜又不断推拒。
朱敬伦口气变硬:“伍东家你休要推辞。本官说一百万两就一百万两,多一文钱都不会要你的。不过本官有个要求。不瞒伍东家,本官已经给总督大人和巡抚大人禀报过收复新安一事,二位大人以本官稍有微功,已向朝廷推举,举荐本官正式就任新安知县一职。”
刚说到这里,伍崇曜连忙道喜,总督和巡抚联名举荐,可以说这个区区县令十拿九稳,而且还是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