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捣乱天下-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讲讲。”
黄月英一听夫君要讲故事,于是小学生一般坐了过去,忽闪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等着夫君道来。
当黄月英做过来的时候,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想要讲的这个故事是明清时候的,可是如今是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够古时候了,自己这故事于此相比到时晚了一千多年。
然而这也难不倒程闵,于是他就很无耻的,将这个故事安置在了几百年前的汉武帝身上。
他就说道:“当年先帝汉武年老之时,曾遇到一次举孝廉,一个州郡的刺史手下有两个人无法抉择,他就大着胆子将两人同时举荐了上去,想让天子最终定夺。”
“这两个人呢,一个叫刘延寿,一个叫万鸣琼……。”
黄月英忍不住就在一旁说道:“这两个名字很普通吗!”
程闵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先帝首先看到了万鸣琼,读了两遍后突然龙颜大怒,喝道:万鸣琼,万民穷。想我大汉文景之治后,朕又十全武功,天下富裕,岂能万民穷。于是乎,就拿起毛笔在其名字上打了个大大的叉叉!”
“咯咯……。”黄月英这才明白过来。
于是黄月英就问道:“那么刘延寿呢?”
“这个名字好啊!”程闵笑道:“延寿延寿又是刘姓,年老的武帝看到后,便认为这是老天派此人为自己增寿,于是龙颜大悦,马上大大打了个对勾,就此让这刘延寿举了孝廉。”
黄月英莞尔,便想着这名字里果然是有学问的。程闵更是深以为然,要不然后世的准父母们,孩子还未出身,就跑遍了起名公司,万八千的砸出去,就是要一个吉祥名字。
程闵讲完故事继续看名册,可是程闵越看越失望,这千人名单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他认识的,无奈之下他也不再看了,直接等会试结束再说吧。
……
在邺都百姓翘首期盼中。会试落下了帷幕。一百人入围殿试,这一百人都有了在朝廷为官的机会。
剩余九百人,秦峰亲自召见。并为他们提出一条额外的晋身途径,就是加入教育部,去乡间教化目不识丁的百姓和他们的子孙,有成绩者,就可升官。
其中四百寒门士子从小穷苦,对待百姓就很好,所以在程闵的感召下,他们都欣然前往,选择留了下来。
然而教育泥腿子,士族士子不屑一顾。这几日冷静下来后,纨绔秉性爆发,这五百士子,就此各回各家。
程闵对此也无所谓,宁缺毋滥,这些人走了也好,省的出现摧残祖国未来花朵的禽兽教员出来。并且有了这四百寒门学子加入教育部,秦峰已经可以全面开始教化万民的大计。
于是乎,北地各郡县地方官争相相仿,也从地方上挑选出教员。程闵的治下,终于每个乡都有了学堂。
紧跟着就是殿试,最初被百官推举为孝廉的大家士子,竟然只有十人进入了殿试,才占据十分之一的名额。这让百官极其丢人现眼。
殿试策论,程闵亲自出题,以当今天下大乱为题,让诸位殿试的学子出谋划策。
很遗憾,众人提出计策没有一个让程闵满意的,不过程闵还是将这些人安置与朝廷任千石到几百石的官位不等。
于是,状元带领众位高中学子,骑马巡街。邺都万人空巷观状元郎,齐声高呼弘威皇帝万岁,终日不绝邺都。
天下第一次的科举考试,就在万民的欢呼声中落下了帷幕。
至此,弘威皇帝程闵开始提出大国家概念:中原的汉,草原的乌丸等族,西域的三十六国,包括半部贵霜,虽然我们民族不同,但我们都是一个国家。
并且,弘威皇帝程闵,指示国子监这所中央官学,提出游学制度,凡是没有在边族游学宣讲两年以上者,不得入学国子监,有经历者,入学国子监优先录用。
他又指示翰林院,依照华夏帝国内的学究制度,号召各乡学究们,支援边族文化教育,凡是在边族教育两年以上者,优先招录入翰林院。
华夏帝国的这些学究们,最初加入的是晋身无门的寒门士子。如今加入的大多是各地的学子,想要通过华夏帝国的学究制度当官。而程闵搞乡间学究制度,就是运用这些人想要当官的迫切心理,让他们为千千万百姓扫盲。
成效是卓著的,千百年不识字的百姓有了机会,谁不想认识字?所以发奋学习下渐渐摆脱了文盲。
这项新的制度实施后,想要当官的,想要实现理想的,大批人前去西北、草原宣传中原文化。教导没有文字的边族学习汉字,说汉语。多年后,匈奴、乌丸、羌族、氐族这些后世多民族的前身民族,抛弃了自己陈旧原始的制度,开始用华夏的礼乐。这些民族本来没有成型的文字,就开始用汉字。这些民族在地区内混杂,语言多不通。发现学习汉语后,就能够顺畅交流,于是都学汉语。
………………………………
第二百五十章 一千八百年前的冷战
弘威皇帝从后世敲来的政治制度,远比一千八百年前的秦汉先进而完善,所以大秦朝廷一直保持着远比西蜀、东吴、中魏更加高效的内政效率。中央朝廷有了决策,地方上就会马上执行。而且严格的监察制度,让地方大员没有可能积蓄叛乱的力量。在久远的将来,庞大的华夏帝国没有出现地方官员分裂,可以看出弘威皇帝程闵制定的政治制度是卓有成效的。
弘威元年,华夏帝国江山一片歌舞升平,虽然弘威皇帝的治下一直以来都在蓬勃发展着,但相较于千年后华夏鼎盛的帝王时代还有所差距。
所以,在政治制度改革成功。新的朝廷各部门的运转走上正轨后,弘威皇帝程闵联系后世盛世帝王时期的施政措施。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政变法,史称“弘威变法”为后来的“弘威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威元年五月。程闵召见了所有的军师,军师们“跪受笔录”,将弘威皇帝的变法执行于天下。
一个国家,无外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大的方面。
军事上,由于受制于生产力的落后,弘威皇帝程闵并没有进行大的改革,而是要求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训练要刻苦,程闵指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两句话,成为程军的基本方针。
政治上,改革旧有朝廷机构,建立新的六部等机构外,弘威皇帝程闵将科举制度定为国家选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取代了士族门第后,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华夏帝国政坛带来新气象。
弘威皇帝程闵又扩大了谏官的权利,鼓励朝中群臣。不论官职大小皆可上奏批评自己的国家决策和内政方针。
国家经济政务上,又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度。
经济上,这时候的华夏帝国,虽然弘威皇帝程闵十分想要建立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帝国。但也只能顺应时代先搞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
程闵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度。
均田制,根本的意思就是华夏帝国,也就是弘威皇帝自己。他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小农所有。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往往一个大族拥有数万顷的土地,成千上万的家仆。这才让这些士族门阀不断做大,乃至拥有了割据的豪强实力。弘威皇帝程闵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国有制。振兴全民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大族的力量。
然而,华夏帝国还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所以秦峰依旧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所以原有士族阶级的土地没有列入到均田范围内。以免过度刺激下,这些遍及各州县的士族搞事,损耗国力下延缓统一的进程。
又有租庸调制,此制度规定,凡是均田户,不论这一户家中的田地有多少,都按照人头收税。简单点说,一个人有一百亩地,那么也只收一个人的税。如此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弘威皇帝十分重视农业,并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农民能够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这就让农业为基础的华夏帝国,经济得到了发展。而程闵从自己做起,提出“戒奢从简”,他节制自己的享受奢华,期望能够上行下效,尽可能的节流。他又革除“民少吏多”的东汉弊政,减轻天下百姓的负担。
说到经济,便是农业大国也需要商业的力量。重农轻商,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帝国的华夏历朝皇帝大臣治国的根本思想。但程闵是从后世来的,所以他是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皇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因为程闵知道,人不能只是吃饱肚子,只有商业,才是最终让国家富裕起来的根本。
在弘威皇帝的倡导下,弘威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人们吃饱饭的同时就想要富裕起来,又有皇帝的政策扶持,所以新兴的商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而在文化上,程闵执行他的基层学究政策,全国扫盲是他在国内的目标。汉文化融合边族,这是他对外的文化目的。国子监的求学、科举制度的加分,让学子们多游学四方。学究们为了能够进入翰林院,也是尽心竭力在乡间做好教育工作。
另外,程闵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各式的图籍,在国子监旁成立国家大图书馆。找来黄承彦、祢衡等大文豪,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
“朕绝不会做出焚书坑儒的事情,朕要保存好华夏的一切的文化知识,不能断代,不能遗失,要全部完整的留给子孙后代!这需要一个庞大的知识库,那就是国家大图书馆。”
这句话流传出去后,天下文人弹冠相庆。华夏文明得以保存,全是弘威皇帝的功劳。
程闵虽然在后世只有有限的见识。比不得大政治家,但他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一千八百年前的华夏注入了全新,强劲的动力。弘威皇帝程闵的施政纲要,使得华夏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不在话下。
归根结底一句话千年盛世哪家强,自古唯有弘威皇。
终于,一切都安定下来了,程闵便开始考虑上了华夏的土地,如今连贵霜都打了,可是华夏自己固有的土地都没有统一,程闵确实觉得很不完美。
于是程闵叫来了李儒,听李儒讲述了当下的局势,原来袁绍居然莫名其妙的就被灭了,程闵听的稀里糊涂的,袁绍被消灭的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不过这白痴没了也好,程闵可以少对付一个人不是,但是程闵最希望没的是有司马懿帮助的曹丕,或者是成名已久的诸葛亮,哪怕是历史上除了剿匪没打过营帐的东吴孙权。
可如今被消灭的不是这三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霸主,而是历史上傻了吧唧的袁绍,程闵无可奈何,不过如今中原之地的霸主虽然不是袁绍,不过曹丕也行,毕竟他程闵打曹丕也算是师出有名,毕竟曹丕跟程闵可是有着杀全家的大仇啊,出兵讨伐曹丕也算是里有应得。
随后程闵将军师们都召集了过来,大手重重拍在身后的天下形势图上,将整个中原死死按在了手心下,凛然道:“进入战备阶段,朕要与曹丕决战中原!”
堂下,众位军师,众位大将互视,眼神里渐渐炙热,燃烧起火花。
只见赵云猛然站起,拜道:“皇上,全军将士,愿为皇上大业效以死力!”
高顺、许褚、张辽、黄忠、陈到、徐荣站起,拜道:“吾等愿为皇上,效以死力!”
程闵十分欣慰,自建军一来,他从未怀疑过军队的忠诚度。而程军从大将到士卒,一直紧紧团结在程闵的身边。
如今程闵拥有五州之地,若是能够得到中原三州,便雄踞八州,霸业已成。番手间便能改朝换代,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诸位大将的心是热切的,他们期盼能够建功立业。
众位军师对视一眼,他们的目标,便是辅佐皇上一统天下。所以,他们一直在研究对中原的战略计划,如今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计划。
这时,军师郭嘉,起身道:“皇上!曹丕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轻视。不如长期坚守,凭藉山岭黄河之天堑,拥五州之兵马。外联英雄豪杰,内部实行农耕用以备战。”
“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用主公游击战的理论,骚扰中原三州。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攻敌之要害,毁其重要设施,使敌人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本业。我长彼消下,用不了三年,便能够拖垮曹丕。再行大军进兵,轻易可胜。”
其余几位军师闻言点头。
程闵早就想要中原决战了,也早就想要报大仇了,他已经联系后世的一些经典大战,想出了一套完备的方案。此刻发现与几位军师的策略仿佛,不禁一笑。道:“诸位军师与朕不谋而合,不过诸位军师的计划太过温和,拖延数年时间,不免会有变化!”
几位军师面面相窥,齐声道:“请皇上指正!”
若论谋略,程闵别说指正几位军师,一位都指正不起。然他有超前的知识。这些就是力量,笑道:“朕也有一套方案,名为“战略消耗计划”。”
“战略消耗计划!”几位军师敏锐捕捉到其中消耗一词。
程闵此刻语重心长的说道:“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大,靠什么?说到底,靠的是人。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要重视每一位士兵的生命……。”
赵云等大将闻言,心生感恩。因为自古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来没有人会真正重视士兵的生命。
程闵又道:“我们拥有比曹丕更加强大的后勤储备和物资生产能力。为了尽可能减少中原大战对自身兵力的消耗。当调集庞大的部队,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开始与曹军对峙,从而对中原形成可靠的威慑能力。同时,以此为契机,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农业实力,通过长期的战略对峙,将曹丕后勤彻底拖垮,或是迫使曹丕全面进攻,在防守战中,消耗其有生力量。”
大兵压境,对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对峙。然而,几十万大军的消耗是惊人的。后世千百年已经证明,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会战,能够将一个繁荣的国家拖垮,乃至于混乱、分裂。
众位军师,对他的这个计划钦佩不已。
就此。
程闵先是用张允训练的半生不熟的水军,坐着大福船开拔徐州,徐州已经被大火焚烧一空,所以曹丕就算得了徐州也根本没有重新建设过,也没有安排任何兵马驻扎,所以张允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整个徐州。
随后程闵下令将被火焚烧一空的小沛建设成为兵城,任命陈到率领白虎军团进入兵城小沛,聚兵六万虎视豫州。
同时,在青州任命黄忠率领朱雀军团驻扎,辅助以地方守备军,聚兵六万俯视衮州。
另外,任命徐荣率领玄武军团驻扎河内,辅助地方守备军,聚兵六万窥伺司隶洛阳。
最后,程闵任命赵云率领麒麟军团、高顺率领陷阵营、张辽率领青龙军团加上地方守备军共十四万驻扎白马,威慑官渡。
自此,三十万大军分四个方向,雄视中原。
另外,为了确保属地内良好的发展,为各路大军提供优质的后勤补给。程闵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人事调动。
就此,无数贤才之士执掌政务,各州高速发展,支撑各地大军不在话下。
程闵又联合乌丸的塌顿,与草原各民族交易,为大军提供马匹,为地方提供耕牛。
又令情报系统的特工,在敌后开展必要的工作,分化离间,策动百姓为己所用。
又令文工团联合情报系统在境内不断宣传曹丕与弘威皇帝之间的仇恨,但是弘威皇帝仁德不愿兵戎相见,不愿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决定暂时不报仇,以此来激化百姓对曹丕的仇恨,和程闵日后出兵的合理性。
此次的内政调动,被后世认定为是程闵安定内部的一次重要的决策,同时。也是他席卷天下真正的开端。后世学家不禁感叹,这位王者在当时竟然有如此多的贤才之士。
而程军在各地的军事入驻行动,被后世称为一千八百年前的“冷战”。
一个超级大国都被冷战给搞没了,曹丕的势力与超级大国相比。那可差远了。所以,程闵有自信曹丕会接招,并更有自信将其拖垮。
果不其然,当程闵的三十万大军囤积在边境上后。以曹丕为首的中原政治集团内部,乱成了一团。
………………………………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一千八百年前的军事演习
曹丕此刻心惊胆战。他万万没想到,程闵居然大兵压境,他立刻向程闵派出了使者,重申双方友好的盟友关系。并强调个人的友谊。
而程闵,则是“郑重”承诺,此次大军调动,只是一次军事演习,请曹丕贤侄勿要庸人自扰之。
曹丕心说你丫若是能够相信。母猪就要上树与猴子过了。他立刻又派使者,询问军演的具体环节与时间。
程闵再次回复,由于北方很大,又有位于中原的徐州、青州,各部要来回调动,以便适应各州的地理作战环境。所以此次军演是一次长期的过程,极有可能好几年。不过曹丕贤侄不要担心。只是军演绝对不会过境的。
军演好几年,曹丕暗想你小子骗谁?他因此得出结论,程闵极有可能将这什么狗屁军演,演化成一场决战,他也因此肝胆俱裂,便又一次派出了使者。
曹丕提出:自己的中原三州。拥有强大的战争实力。并再次强调,如果程闵执意要推动这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那么中原一定会加强武备,谋求提升自身的防卫能力,并将派出军队监视边境线上军演的程军。若是出现擦枪走火事件,那就是程闵你的责任了。
一个月间往返许昌与邺都,行程上万里,累的死狗一样的使者再次带回了程闵的消息,只有两个字:“随便!”
“随便!”当曹丕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有一种由衷的要杀人的心思。
看来这军演,演来演去,就会突然演化成一场大决战。
刘晔、满宠等人,进言曹丕出兵先发制人,因为他们多少看出了程闵的意图,本方若是派出大军对峙,可消耗不起,倒不如上来就打。
然而司马懿力排众议,虽然他也知道,目前只是屯兵却又按兵不动的程闵是在消耗本方的后勤储备,但若是主动进攻,会被其消耗有生力量的同时,又极有可能面对来自西蜀诸葛亮、东吴孙权的威胁。
但是,若是不出兵,程闵四路大军齐出,便无法第一时间作出有利的反击。
所以,司马懿的建议是出兵对峙,同时派出使者与西蜀诸葛亮、东吴孙权结盟。
曹丕采纳了司马懿的意见,先出兵对峙,在从中谋求变化。他也就此,向西蜀诸葛亮、东吴孙权派出了使者。
一心渔翁得利的诸葛亮,期盼能够在将来的中原大战中浑水摸鱼,所以答应了曹丕的联盟。而孙权,根本就没有什么野心,既然曹丕要联盟那就联盟好了,所以也是同意了曹丕的结盟请求。
得到两处同盟的曹丕稍松一口气,他马上命夏侯惇为主将,朱灵为都督,满宠为从事,三万大军进驻谯县与青徐州的程闵军对持。
在令夏侯渊为主将,吕虔为都督,陈矫、梁习为从事,三万大军囤于洛阳。
又令曹洪为大将,于禁为都督,刘晔为从事,出兵五万,汇合黄河沿岸的屯田兵,聚兵十万驻守官渡。
最后,令张绣、张既等人驻宛城,守备荆州。
曹丕穷兵默武,顽强的召集了新旧兵马十六万万与程闵的三十万大军对峙。
两名强大的诸侯,地盘加起来有天下三分之二,他们之间的中原决死战!已经渐渐拉开的大幕。
北地三州的中心,有一座“重工业”郡城广宗,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在往北,北平郡海边有北地科学院,聚集着众多从广宗郡脱颖而出的大匠。
一千八百年前没有物理化学,这些大巧之匠,便是古代名符其实的科学家,发明家。
其中,极具名气的有三人。大发明家马钧,大机关学家黄承彦。马钧负责掌总设计,而黄承彦负责攻坚细微、不可或缺的机关连接。比如庞大的混沌级木质战略舰,庞大如同堡垒,各部件精巧的机关连接,没有黄承彦是办不来的。
这两人多在军事领域,而民生方面,有首席水利学家郑浑。
这位水利学家几乎没有在科学院待过,一年四季奔走于秦峰治下的各地水系之间,指导水浇地的设施建设。
水浇地,才能摆脱望天收,因此,程闵治下的粮食产量,每亩地平均比其他诸侯多百八十斤。别小看这百八十斤,这已经足够决定程军的粮食储备,远超任何敌人。
终于五月到了,程闵治下五州之地迎来了大丰收,各地百姓高颂着“人民大救星”程闵的名字,载歌载舞举行着丰收的庆典,各地夏粮收获工作顺利的进行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