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捣乱天下-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后程闵又找来了荀彧,跟荀彧透露了想让他担任尚书令的心思,又跟他讨论了一下之前规划的册封人员名单。

    荀彧也思考了起来,自己被封为最高权力的尚书令,自己家族的侄子被封为自己的副官仆射。

    这样一来自己虽然说不上是独揽大权,但也是位极人臣,三省的最高长官就相当于三公,自己的侄子是副官,这就相当于副三公了,也就是前朝的三公之下九卿之上,自己荀氏一族可以说是光宗耀祖了。

    荀彧自己都想不到,程闵居然会如此对待自己,简直就是把自己当成最信任之人了,荀彧一直一来都是认为程闵最信任的人是郭嘉,再要么就是陈登,怎么也轮不到一心匡复汉室的荀彧,面对如今这种情况,荀彧兴奋不已。

    随后荀彧开始研究起了剩下官员的分封,当看到庞统为户部尚书,田丰为吏部尚书的时候荀彧思考了起来,开口道:“皇上,田丰虽然刚正不阿,做吏部官员也比较合适,但是在下认为田丰做执掌户部最为合适,毕竟田丰是冀州人,一直生活在河北,对河北百姓最为熟悉,若是让田丰执掌户部应当是最合适的!”

    程闵思考一番也对,于是就更改了一下计划,荀彧就又开始往下看,看到高顺为兵部尚书兼骠骑将军,荀彧才明白,程闵最信任的人,永远都是高顺,负责军事的兵部直接交给了高顺,还让高顺兼骠骑将军,看来真正的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高顺啊!
………………………………

第二百四十八章 开设科举

    弘威元年,三月三十,弘威皇帝程闵在紫禁城太和殿内,召开了大朝会。

    朝廷百官、各州军政大员,五百多人齐聚一堂。

    弘威皇帝驾到的时候,群臣三呼万岁,新朝新气象。

    程闵升座,百官抱着朝板站位。

    有大内总管三德子,开始宣读弘威皇帝程闵改革朝廷官制的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华夏开国,百废待兴,……。”

    百官一个个低着头,心思转悠,想着自己能够得到怎样的任命。

    华夏帝国任命如下:荀彧为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荀攸为尚书省副官:仆射。

    郭嘉为门下省最高长官:纳言。程昱为门下省副官:黄门侍郎。

    陈登为内史省最高长官:内史令。戏志才为内史省副官:内史侍郎。

    庞统为户部尚书,李儒为刑部尚书,田丰为吏部尚书,马钧为工部尚书,记得荀彧曾经推荐过一个人名叫钟繇,这钟繇历史上倒是挺牛,让他担任礼部尚书应该挺好的,高顺为兵部尚书兼骠骑将军。

    张辽为车骑将军。麒麟军团的军团长赵云封为翎军将军,青龙军团的军团长由张辽改为邓艾封为,白虎军团的军团长陈到封为后将军,朱雀军团的军团长黄忠封为左将军,玄武军团的军团长徐荣封为右将军。

    又有太医院太医令华佗,以及水军大都督张允。

    紧跟着,弘威皇帝程闵。以明诏划分了华夏帝国新的行政区域:上北下南,自西向东,依次为凉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共计五洲。

    行政区域明确后,便任命各州要员:

    将半部贵霜列为贵霜行省,将张辽招了回来,将吕布放了出去统治贵霜。

    凉州刺史为庞德同时监管西域,庞德乃是凉州人,少小便与马超一起征战四方,羌族等外族对他和马超敬若神明,让他镇守凉州兼西域再好不过了。

    并州刺史为邓艾,虽然邓艾历史上有勇有谋,是个出类拔萃的名将,但是如今他还年少,需要锻炼锻炼。

    幽州刺史依旧由公孙恭来担任,他公孙家世代镇守幽州,一直都是让他镇守幽州的,就让他继续镇守吧。

    青州刺史由陈登来兼任,他常年在徐州坐镇,对抗青州,所以他对徐州和青州都是最了解的,所以让他坐镇青州,最适合不过了。

    刺史总督政务,布政使掌民生,提刑官掌刑罚。分工明确,直属清晰、百姓报官上诉也有门路可循。

    几乎一个时辰,诏书才全部念完。

    就此,在弘威元年三月,程闵颁布了改革的政令。以前百官虽然也各有职位,但怎么说也是前朝任命的,心中多少不顺畅。这一下好了,制度改革,弘威皇帝明诏任命,大家真真正正成了华夏帝国的官员。名正言顺,百官心气高了许多,更加用心为华夏帝国做事。

    随后程闵望着殿中的众人,郑重的说道:“华夏帝国,需要有自己的国旗。”

    “国旗!”

    以郭嘉为首的军师们,顿时有些发蒙。听字眼稍微明白一点点,但仔细想想又一点都不明白了。

    郭嘉奏对道:“皇上。何为国旗?”

    原来,在华夏历史上,直到清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国旗,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期天下人根本不懂。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国家有了国旗,百姓不论在那里,见到国家的旗帜,就会知道那里有同胞,那里是自己国家的领土。国家就会更有凝聚力!”程闵大声说道。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必然的产物。程闵就是要让当代的百姓提高国家意识,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百姓都属于一个国家,那就是华夏帝国。就算有一天。程闵的华夏帝国衰败了,拥有国家意识的百姓,也绝不会允许国家出现分裂的情况发生。

    军师们明白了过来后。眼底难掩敬佩之色。田丰一摸胡子,激动的大声呼道:“皇上圣明。您圣明呀!”

    荀彧双目炯炯有神,躬身道:“皇上。那么我华夏帝国的国旗该是怎样的样式呢?”

    程闵一笑,挥手间,就有两个小太监,举着一面旗帜走上殿来。

    众人望去,红色的旗帜上,有明黄“程”字大篆,一条赤黄五爪金龙环绕。

    “红色,是不要忘记,是万千大秦勇士付出了生命,才有了我华夏帝国!”

    后来史官是这样记载的:当我华夏帝国的国旗出现的时候,华夏帝国的官员们目光狂热。在弘威元年四月,华夏帝国拥有了自己的国旗。这面国旗,是华夏帝国的第一面国旗,同时也是华夏千百年来第一面国旗。从此,华夏帝国拥有了国旗,华夏也拥有了国旗。

    百官们一致认为弘威皇帝亲手绘制的这面国旗,极其具有代表意义。于是,这面程字金龙红旗,便成为了代表华夏帝国的旗帜。而程字玄黑旗,则为程军的军旗。

    后来,程闵又制作了以太和殿为图案的国徽,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国家重要的文件,皇室重要的诏书上,有皇室的玉玺印,同样也要有国徽大印,这才能够正式生效。

    随后百官要求举孝廉,好让自家士族子弟走上前台,继承权柄统治万民。

    所为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其世代的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沉重一点来说,就算是个白痴,只要家族有力量,就能当高官。

    事实已经证明,士族掌握权柄的政治制度,走到现在已经对华夏民族的大发展形成了阻碍。正是由于士族的存在,造成了五胡乱华,乃至于盛唐也有外族血统。

    程闵绝对不会让士族在自己的地盘崛起,就此说道:“举孝廉,太过局限性,应该给与更多人机会,应该运用科举制度,选拔贤才为朝廷所用。”

    “何为科举制度?”尚书令荀彧说道。

    “科举制度嘛……。”程闵想了想,感到全面采用目前也不现实,最好先适应一段时间,几年后再精细分科取士。于是他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后,道:“总的来说,就是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展示自身的才华,在经学,政治趋向等方面,取其中有建树者为孝廉。”

    百官一时呆若木鸡,马上就炸开了锅。

    “不可不可,岂能任人参加考试!”

    “是呀,若是百姓庶族也来,吾等士人的脸面往哪里放。”

    “朝廷一定混乱,绝对不能如此作为。”

    程闵才不会去搭理这些官员,这些官员都是世家大族,他们天生看不起庶民,程闵冷冷一笑,“别吵吵了,就开科取士,谁有能力谁为孝廉,这是朕的决定,谁敢反驳?”

    面向所有人考试,士族必定被拥有更多人的庶族所排挤,这已经触及到了士族统治的底线。

    就此程闵将天下会试的诏书檄文华夏帝国各地郡县。程闵深知凡事都要有抢眼的噱头,这才能够吸引人们的主意。于是,他就将这一次的会试命名为“天下第一文举大会”。

    自古文无第一,然而有朝廷的认可,天下第一文举大会的状元,就是第一!这名头实在是响亮,天下各地有才能的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发誓一定要参加这天下第一的文举大会,就可一考成名,光宗耀祖。

    当然,这其中有极个别的,程闵做梦也想不到的大才之士,抱着心中的理想,整理行装,迈上了北进的征途。

    “北上,去邺都!”成了时下文人的口号,于是三五成群,或是独行,天下文人开始向邺都汇聚。

    曹丕、诸葛亮、孙权闻知此事后,肝胆俱裂,他们从其中发现了一个,程闵当时都没想起来的歹毒的计谋。

    “程闵这是要挖空天下有才的学子聚到他的帐下,今后还有何人为我大魏国治理政务!”曹丕疾呼道。

    然而曹丕、诸葛亮、孙权的根基,都市建立在士族辅佐之上,他们无法用强硬的手段阻止士子的北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治下文人流失。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计划,并且惊人的相似,就是派出密探带着大量的票子,前往邺城,寻机拉拢人才为自己所用。

    于是天下文人墨客汇聚邺都,摩拳擦掌,准备争夺天下第一的称号。老一辈的不好意思出面,所以几乎全是年轻人。

    就此布告,五日后初试,十日后会试,二十日后将在新建成的紫禁城宣德殿,殿试。选出状元,探花,榜眼,并四十七名进士。

    在皇宫考试,天下文人激动不已。

    邺城。华夏帝国的国都。

    趁着这次文人大考的机会,各地世族名家纷纷会聚到这座都城。让邺都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完成了最后的脱变,真正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世家大族来到邺都后,纷纷购置房产,一来为自己家族的学子提供安静的备考环境,二来也作为自己家族在新都城的地点。作为世家大族来说,若是在都城没有产业,还称什么大族!

    于是,这些有钱的大族定居邺都,一定程度上繁荣了邺都的经济。最显著的一点就是,邺都房地产价格几何数增长,番了几十倍。由于程闵治下官府吏治清明,世家大族无法与官府勾结,强卖强买百姓的产业。于是乎,大汉的百姓,第一次狠狠宰了世家大族一刀。从脸色苍白的世家大族手中接过钱物后,歌颂着弘威皇帝的功德,扬长而去。

    有了众多世家大族加入到邺都,邺都的商业开始了又一次的大发展。

    程闵没想到召开一次文举大会,还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他偷乐的同时,为了表明自己对这次天下第一文举大会的重视,就将自己先前的府邸拿了出来作为会试的会场,邻近街区的大宅并在一起,作为初试的会场。

    并请出自己的国丈爷黄承彦,作为此次大会的主考。黄承彦乃是东汉时期著名家、书法家。亲手书写六经,工匠刻成石碑立于太学之上,因此可为是天下士子之师。他作为主考,众望所归。

    令程闵没想到的是,孔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原来失去北海后,大病了一场,在山林隐居了很长时间后,得知皇帝身亡,程闵登基为帝定都邺城,就急匆匆赶来了。

    孔融是孔子的子孙,程闵可不敢怠慢。马上就让他出任这次文举大会的副主考。

    自此有大贤之人出山,文举大会的份量,顿时再升几个台阶。前来考试的学子,一个个兴奋异常。就在邺城各处寻找房屋临阵再磨枪。

    与这些文人学子一起来到邺都的。还有孙权、诸葛亮、曹丕的使者密探。他们怀揣着金银等待挖墙脚的机会。然而万人实在太多,他们暂时无法分辨好坏,也无法同时拉拢这么多人,于是全都隐藏了起来。等待机会。

    一时间邺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当然,其中也有寒门士子,一路远来,已经耗尽了钱粮。程闵得知后,立刻就安置了他们,管吃管住,若是考不中也给路费回家。寒门士子们感激涕零,令程闵在天下文人中人望暴涨。

    第一场初试为六经。从六经中挑选出百道选段,让考生填空,以便检验他们是否饱读诗书。

    第二场会试为墨义,就是从六经中挑选出节段,让考生解释其中的含义。谁解答的最为透彻,自然谁晋级。

    第三场殿试为策论,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谁出的主意好,最实用,自然谁为魁首。

    初试取千人进入会试,会试取百人进入殿试。

    程闵如今是皇帝,只需殿试出面即可,然而他心中火热,即兴要去现场看看,若是能够发现牛人两三头就再好不过了。
………………………………

第二百四十九章 科举情况

    然而当他出门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原来邺都几十万人皆在关注这场盛会。虽然考试的会场街区戒严,但是临近街道上过年集会一般热闹。若是程闵大摇大摆过去去另一条街巡视会场,势必要清场途径的街区。

    他是后世来人,要发扬后世大领导们不扰民的出行方式。

    于是,程闵就此乔装改扮一番,微服出巡。

    他很快就来到了戒严的考场街区,街道两旁的宅院都被改造成考场,士兵警戒,考官监场。

    程闵巡视了几个考场,顿时索然无趣。原来万人的考生规模实在太大,他一个人又怎能看的过来。另外他突然明悟的发现,自己虽然知道牛人们的名字,但是不知牛人们的长相。

    就算是有徐庶这样的大才在面前,他也是认不出来的。于是乎,程闵就此离开,他是后世来人,牛人模样不知道,名字门清的很。只需初试结束,人员经筛选大减后,取来花名册一观即可。

    于是程闵就嘱咐黄承彦,孔融等人好生监考,若是作弊马上取消考试资格,严重者送去邺都官府法办。

    程闵乔装打扮,亲卫散开在四周相随,重新混入临近街道的人群当中,因样貌改变,无人发现。

    熙熙攘攘的街道,两侧是经营各类商品的商贩,热闹程度后世大型的庙会,也无法相比。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不时的,一起谈笑的人们,就会道出皇上爱民,吏治清明,吾等才会有这样的好生活。有些文采的忍不住高呼,如今邺城之繁荣太平,前朝文景之治也不过如此。

    所以,程闵的脸上同样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些皆是他的子民。程闵这个后世的穷小子,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有这样的成就。他不禁暗道:“穿越,真是一件老幸福的事情了。”同时他有暗暗后怕,“幸亏是穿越到了一千八百年前,若是穿越到一千八百年后,自己一定会成为科学家玻璃房中的试验品了。”

    就这样,邺都的百姓,在这混乱的年代里,享受到了和平年代富裕的幸福生活。程闵同样也享受到了,作为一名上位者,治下繁荣太平的成就感。

    入夜。

    邺都华灯初上,天空望下去,不夜。全球看过去。整个北半球,只有这么一丁点的亮光。但对邺都几十万百姓来说,却是可以称得上不夜城了。

    为何如此,皆因万名学子齐聚邺都,如今初试结束,别管是晋级的还是落选的,在这个晚上都要一醉方休。

    各处酒家因此爆满,秦峰后世来人,不主张宵禁,于是酒店通宵营业。才成就了这一方繁华盛世。

    在城市中心。有名福满楼的酒家紧邻皇宫房地产工地现场。是整个邺城最大的酒店。如今,六层百余间包房爆满。

    其中一间最大的包间内,坐着几十位来自曹丕地盘的学子。

    “恭喜诸位公子,晋级会试。来来来,满饮此杯!”席间主位,一人中年,大腹便便,此刻油光满面,举杯痛饮。一抹下巴大胡子上的酒滴,呼道:“痛快!”

    “多谢曹大人!”公子们同样一饮而尽,他们考过了初试,便自信满满。感到将来通过会试进入殿试,不在话下。

    于是这位曹大人就说道:“诸位公子皆是大才,吾主礼贤下士,诸位若是来助,必定高官厚禄。哈哈哈……。”原来这人叫曹兰,是曹丕的一位族亲,这次他被派来邺都,就是为曹老板挖人来了。

    诸位公子们对视一眼,便想到若是无法高中,去曹丕那里得个职位也是不错的。于是齐声道:“多谢曹公厚爱,敢不效命!”

    公子们都是同乡,家在曹丕治下,如此回答也只不过是未雨绸缪。

    “哈哈哈……,诸位公子,请,请!”曹兰甩着肥肥腮帮子,说道。

    众人频频举杯,不免就到了深夜。

    曹兰与诸位公子走出酒家大门,拱手道别,各自离去。曹兰志得意满,哼着小曲上了雇来的马车,心说这下可好了,拉来十几位才子,回去大哥一定会奖赏的。

    马车在寂静的大道上刚走出没多远,突然从暗处走出十几个黑衣人来。

    马夫一见大吃一惊,“大内侍卫执法,闲人速离!”为首之人说道。

    马夫心里打了个突,急忙夹着马鞭离开了现场。

    “什么事情!”酒气冲天的曹兰见马车没了动静,忍不住探头出来道。

    “大内侍卫执法……。”一名情报卫亮出了腰牌。

    “大内侍卫,是个神马东西?”曹兰翻着眼睛说道。

    带队的小统领说道:“休要与他多说,指挥使大人吩咐要秘密行动,马上带走,快!”

    就见几人熟练上前,一把将曹兰拽下马车。

    “唔!什么……。”曹兰话说一半,就感到眼前一蒙,他立刻挣扎。

    原来是被一个口袋罩住,就见一人剑柄一敲,曹兰在布袋内惨叫一声就没了动静。

    大内侍卫将他扔进马车,很快就驾车消失在夜色当中。与此同时,全城许多地方上演着同样的一幕。各地诸侯的密探刚刚与学子作别,就被口袋一罩,就此打晕过去。有马车的扔进马车,没马车的肩头一扛,就此带走。

    这次隐秘的全城行动,是程闵亲自下的命令。

    原来初试结束后,千人入围。这一千人能够通过初试,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这样的人,在一千八百年前,比后世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还要精贵。于是,在邺都四处隐藏的三大国密探,呼啦啦全都冒了出来。他们挥舞着金银,以各种名目召开各种宴会拉人,比如同乡会,同窗会,同宗会。赏花会,阅女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件事情,马上就被人发现了。

    “这是来挖老子墙角来了!”后世而来的程闵,马上就想到了这些人的用意,他立刻就对大内侍卫下达了指令,请这些人去大牢喝茶。

    于是,大内侍卫就此行动了起来,全城出击。捉拿没有邺城户籍,也不是考生。却每天召集考生饮酒作乐的人。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

    当考生们第二天起来后。便惊讶的发现平日必定来请安吃饭的伙伴,凭空消失了一般,无影无踪了。

    于是乎吴、蜀、魏三国的使者,被大内侍卫一扫而空。都被请去了大牢喝茶。

    ……

    程闵基本上每天批批奏章就无事了。这一天下午,他就令人拿来入围千人的考生花名册。就在后宅花园大树下安坐,喝着茶水,翻看花名册。

    “皇上,你在看什么呢,这么入神!”黄月英从后面揽住秦峰的脖子,压住他后探出头去。

    程闵便感到背后两处地方柔软。有些酥麻发烫的感觉。

    程闵被黄月英揽住脖子,虽然被晃悠的东倒西歪。然而背后有热点,所以乐此不疲,道:“此乃会试学子的花名册,朕让人送来一观,看看其中是否有大才之人!”

    “夫君,你不去看考生们的试卷,只看这些名字做什么?这名字有何好看的,难不成还能从中看出谁有才华吗?”黄月英打趣的说道。

    程闵尴尬的说道:“这名字也是有讲究的。”

    黄月英娇笑,以为是程闵强词夺理。因为她心知肚明,天下任何人也不可能只从名字辨别是否有才华的。

    然而她不知道,他的夫君是从后世来的,当今谁人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但程闵就能看出。

    他就是打算翻找出后世有名姓的才子谋士,看看还有谁被漏掉了。他有自信,一定会有人前来的,于是随意说道:“名字也是一种艺术,古时候有一个典故,就是专门说这名字的,为夫与你讲讲。”

    黄月英一听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