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塞北王朝金-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
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
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白话的意思就是:北宋后期的祸乱,章惇、蔡京是首恶分子。马植(赵良嗣)则开其祸端。然而哲宗去世,徽宗未立之际。章惇这样的人都能说徽宗不稳重,不可让他统治国家。
辽天祚帝灭亡,张觉举平州归降大宋,马植(赵良嗣)认为接纳张觉会失信于金国,必将引起金国对宋的侵犯。
假如这二人的计谋得实行,宋朝不立徽宗,不接纳张觉,金国虽然很强盛,但怎么会找到侵宋的借口呢?因此可知事变之由来,即使是小人也能知晓这个道理,然而君子却不能有所措施来控制局面的发展。
探寻宋徽宗失去天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像晋惠帝那样愚蠢,像孙皓那样残暴,也不是因为像三国时司马氏对曹氏政权的篡夺,只是因为依仗自己有点小聪明,良心倒向一边倒,疏远排斥正直人士,宠信亲近阿谀奉迎的奸佞之徒。
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偏狭卑劣、乖巧邪佞的资质,满足了徽宗皇上骄奢淫逸的愿望。迷信虚无的道教学说,崇尚游乐,大造景观,使民力凋敝困竭。
君臣都喜好享乐,相互影响,荒诞放纵,丢弃国家大事于不顾,每天都做那些荒唐的事情。到童贯掌握兵权,又把优势兵力调得远离京师,直到祸端积累日久,全国迅速大乱。后来国家败灭,其身受辱,于是和五代后晋石重贵走了同一条道路,难道能将责任推给天数吗?
从前西周新建国的时候,召公还告诉过武王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能把其他物品看得太重,而轻视自己的常用物品,况且政和、宣和时期的宋朝,承继熙宁、元丰、绍圣时期的弊端丧乱,而徽宗又亲自重蹈上述二事之弊祸。
自古以来,凡是习于所好而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的国君,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更为,所以特别写出来作为鉴戒。
(本章完)
………………………………
第75章 生活微笑着继续
大爷!您着是护送吗?你这又是背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你李纲是厉害,不代表所有宋兵都厉害。
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好好的去谈和,让那帮野蛮人明白,他们所说的数目,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反*人*类,反科学的。
另外赶紧练兵备战,所有和平盟约都是靠不住,战争迟早还回来。
当年大宋和辽国也是“约为兄弟”,大宋在关键的时候,不照样落井下石,攻打辽国。
大宋庙堂之上的滚滚公卿,什么也没干,就傻傻的等着。这帮货以为金国撤兵了,就没事了。从此,你走你的过街天桥,我过我的地下通道。生活微笑着继续……
咱们在来说说李纲的策略,这个策略从结果上看,那自然很解气,同时也得到了一帮主战将领的拥护。
可宰相们却认为,若是现在把京师的士兵调走的话,谁来保卫京师?李纲的建议就被否了。这帮宰相考虑事情,首先考虑自身安全,不是其他。
在下认为,现在的大宋军队,无论那一只军队和金军交手,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和一个庞然大物相处,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保持一种诚信关系。
不管怎样,宰相们算是误打误撞,把出城追击的将领都被一一召回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这帮将领可能也就是做做样子,也没打算真打。真想打,早就打起来了。
李纲一看这种状况,又气的不行,赶紧去和皇帝理论。理论的结果是,李纲胜利了。可金兵已经走远了。
幸亏走远,要不然北宋亡的更快……
大宋这个时候还干了一件像样的事情,派遣使者前往金营一一告知:别打啦,我们已经谈和啦。
这个时候的金国已经是捞够了,吃饱了,还算守信,把滑州,浚州归还给大宋。
太原守将得知,皇帝把自己割让给金国了,心理非常不爽,和金国接着干。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到长平之战的,长平之战的开端,也是因为韩国把上党地区割给了秦国,上党守将觉得不爽,暗地里又把自己许给了赵国,于是秦赵大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太原干的还镇不错,剽悍的金国一时竟然,拿不下太原……
到这里,大宋做的还像个人,接下来就搞笑了。庙堂之上的高人们做出决策:命姚古为河东制置,种师中为副制置。姚古率兵支援太原,副将种师中领兵增援中山、河涧等郡城。
各位看官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金兵走远了,大宋君臣成熟的特别快,认为不该和金国谈和,尤其不应该割让三镇。太原作为大宋国都汴梁的屏障,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万万不能割。当然钱也不想给了。
不能割地,不想给钱,你跟人好好的谈谈啊,结果大宋腰杆子硬了,上来就动手。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明显是跳出香烟盒的香烟,找着挨抽。
姚古率军首先攻打隆德府,宋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德隆府……
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大宋这战斗力也不错啊。错了,这完全是错觉。因为此时金兵已经打算放弃隆德府了,城内的军队已经很少了。这次所谓的大胜,其实就是金国不抵抗造成的。
德隆府是金国打算放弃的,可你来抢的话,就范了人家的忌讳。后来岳飞也是这样,人家金国都准备走了,你来什么劲?金国不是吃素的,立即调兵来和姚古玩命……
但是德隆府地势险要,姚古据险而守,金国一时之间也不能拿下德隆府,双方互有胜负。
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赶紧搞内政,搞军训,准备下一波的战争……
可是朝廷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又下了一个拍脑袋的决定,下令收复太原。命姚古与种师中两军形成掎角两翼,进军太原。种师中进次平定军,乘胜收复寿阳、榆次等县。
现在的情况,对两个人来说,已经是尽其所能。让他们出城和金国野战,这明摆着是让这两个人去送死。
两人都是一时的宿将,自然明白战场形式,怎奈朝廷数次遣使者催出二人解放太原。
所谓君命不可违,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动兵……
五月六日,种师中率兵十万前来增援太原,军队到达寿阳,遭遇金军袭击,五战而三胜,进抵榆次。是不是觉得种师种特别的牛逼?事实上是,金国诱敌深入。之后种师中就陷入了金军重围,带伤力战而死。一代宿将就这么被祸害死了,享年六十八岁。现在也有人争议,说这一场战斗,是种师中指挥失误。但这不是主流思想,本书只说主流。
其实姚古和钟师中并非为了送死而来,他们也定下了策略,分兵而往,在榆次会师,然后和太原城下的金兵决战。
金国在太原领兵的将领是完颜银可术,这也是一时名将。面对宋军的围攻,银可术从容不迫,先派小股部队拖住姚古,后又在榆次重兵击破种师中。
银可术击溃钟师中后又分兵在太原南端的盘陀击溃姚古部,大宋第一次围救太原宣告失败。
姚古兵败后,只能退守隆德府。
朝廷打鸡血了,他们不想这场战斗失败,是源自于势力的差距,他们认为是将领不给里,所以就罢免了姚古。派解潜替代姚古,姚古被贬置岭南。姚古和姚平仲这爷俩,也挺有意思,一个在四川,一个两广,一个是自己不远万里,千里迢迢的骑着驴子跑去的,一个是被贬谪去的,也不知道有没有通信……
偷鸡不成蚀把米,太原之围依旧未解。为什么非要闷骚着高调,作为弱者猛然之间的高调,往往是被打的征兆。
这个时候两国几乎就没有在讲和可能了,金国人眼里大宋不将信义,屡次背盟。大宋眼里,金国贪得无厌,已经抢了那么多东西,还来索要财物,还妄想三镇之地。
不管怎样,在在下看来理亏的是大宋,无论是财物还是三镇都是你答应对方的。当初腰杆子硬一点,好好谈判,有怎会有今日的尴尬?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大宋派人策反耶律余睹,希望耶律余睹能够叛金投宋。
只能说大宋现在病急乱投医,且不说余睹有没有谋反的意思,就算有,余睹也不可能和大宋合作。张觉之死才多久?大宋要是鲜花,还有牛敢拉牛粪吗?
咱们来详细说说策反余睹的这事……
大宋现在收复失地,让金国很不爽。金国刚刚撤军,一时间也腾不出手继续干大宋,就派了个使者去质问大宋。
大宋也不管质问,听到来的使者顿时就兴奋了,因为这这个人是个妙人。
这人叫萧仲恭,说出老萧,各位看官大约就明白了,因为他姓萧,这个是辽国贵族。此人在保大四年与天祚帝同被金军俘虏。这孙子就降金了,在宗望手下做做事。
求鲜花,求推荐,求建议,求一切~
本书重新整理了一下,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加,望各位看管原谅。
(本章完)
………………………………
第76章 太原失守
宋朝一看老萧这身份,想当然的认为老萧应该会心怀故国,对金国是各种不满。可爱的大宋君臣,没经过几番试探,直接就和老萧亮出了底牌,要老萧策反耶律余睹。万事就怕想当然,大宋要倒霉了。
耶律余睹也是郁闷,自己是个主角,却什么也不知道。
更郁闷的是大宋,老萧根本没有把密信给耶律余睹,而是直接交给了宗望……
这事要说怪老萧不仗义,没有爱国之心,是可以的。若是以在下看来,这孙子根本就看不起大宋,在他的心理,招三不招四的大宋比金国还可恨。
大宋又理亏,说好的不招降纳叛的,你现在都直接来挖我墙角,你让我说你什么好,只能揍你了。
大宋策反耶律余睹的密信原文保留了下来,书曰:
大宋皇帝致书于左金吾卫上将军、元帅右都监耶律太师:
昔我烈祖章圣皇帝与大辽结好澶渊,敦信修睦,百有余年,边境宴然,苍生蒙福,义同一家,靡有兵革斗争之事,通和之久,振古所无。金人不道,称兵朔方,拘縻天祚,翦灭其国。
在于中国,誓和之旧,义当兴师以拯颠危,而奸臣童贯等违国擅命,沮遏信使,结纳仇雠,购以金缯,分据燕土。金匮之约藏在庙祧,委弃不遵,人神恫怨,致金人***敢肆陆梁,俶扰边境,达于都畿,则惟此之故,道君太上皇帝深悼前非,因成内禅。
肆朕初即大位,惟怀永图,念烈祖之遗德,思大辽之旧好,辍食兴叹,无时暂忘。凡前日大臣之误国构祸者,皆已窜诛,思欲兴亡继绝,亲仁善邻,以为两国无穷之福。此志既定,未有以达,而使人萧仲恭、赵伦之来,能道辽国与燕、云之遗民,不忘耶律氏之德,冀假中国诏令,拥立耆哲。众望所属,宜乎国人无如金吾都监太师者,适谐至意,良用忻怿,尝闻金吾都监太师前为辽国将兵,数有大功,谋立晋王,实为大辽宗社之计,不幸事不克就,避祸去国。向使前日之谋行,晋王有国,则天祚安享荣养,耶律氏不亡,然则于天祚不害其为忠,而于耶律氏之计则至忠矣。
宗室之英,天人所相,是宜继有辽国,克绍前休,以慰遗民之思。方今总兵于外,且有西南招讨太师同姓之助,云中留守尚书愿忠之佐,一德同心,足以共成大事。以中国之势竭力拥卫,何有不成?谋事贵断,时不可失,惟太师图之。书不尽言,已令萧仲恭、赵伦面道委曲。天时蒸溽,更冀保绥。
大宋在起草这片文书的时候,有没有脸红心跳的感觉?当年辽国之亡也有大宋的功劳。
之后双方没有在发生大战,现在金国需要时间准备,而大宋也暂时没有能力收复三镇。和平仅仅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八月七日,天会皇帝诏令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右副元帅完颜宗望攻打大宋。从这个认命,我们便可以看出,天会皇帝的私心,因为当时在这两位爷的头顶上还有一位更大的爷—完颜斜也。按整场流程来说,应该是给斜也下命令,然后斜也在给两个副手安排任务。现在皇帝越级办事,只能说明皇帝不喜欢斜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斜也是法定的接班人,斜也是天会皇帝的弟弟。
咱们之前说过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的大老婆拏懒氏,共生下了五个孩子。康宗完颜乌雅束是老大、太祖完阿骨打是老二、魏王完颜斡带是老三、太宗吴乞买是老四、辽王斜也是老五。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阿骨打死后,应该是斡带当老大,但是斡带死在了阿骨打的前面,所以吴乞买做了老大,接下来就轮到老五斜也了。所以在吴乞买当老大后,斜也就成谙班勃极烈,简单点说就是皇太弟,就等着吴乞买死,然后乐呵呵的接班。
现在的金国已经不是当初的部落,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富有的社会,财富和权利不再是贫而均了。谁拳头大,谁就能占据更多的财富。吴乞买私心作祟了,想让自己的儿子接班,所以就想方设法的打压斜也,削减斜也的权利,所以绕过斜也发布命令,就不奇怪了。
宋将张灏率兵从汾州出发抗击金兵,宋军一触即溃,留个背影给金国。
完颜娄室在寿阳打败援助太原的宋将刘臻十万兵马。紧接着在榆次打败宋兵数千人。
十七日,完颜宗翰从西京出发。
十八日,溃逃的张灏又在文水扎下营盘,屁股还没坐热乎。完颜娄室和突葛速、拔离速又带兵前来攻打,张灏再次大败。
二十日,完颜宗望从保州发兵。耶律铎在雄州攻破宋兵,那野等人在中山打败宋兵。
二十七日,突睰攻取新乐。
完颜宗翰攻打太原,太原城从金国第一次南下坚持都现在,自春初至夏、又从夏又至秋末,金兵前后九次攻城,都被王禀击退。
太原城已经被围困了八个月,王禀与子王荀率领军民坚决抵抗,誓死保卫太原城。
每一场战斗,王禀都能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每日往来驰驱。凡有告急之处,王禀均亲临支援。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英雄一定会被人另眼相看。无论是太原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总管大名。
在此期间大宋不断派援兵援救,但各路援军都无法形成真正的支援。由于粮道被断,军民断粮,城中牛马驴骡全部吃光了。
没粮食吃太可怕了,士兵也是人,没东西吃他们也饿,都饿到了扶不住兵器。
实在没办法了,就将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部分用大火炖煮充饥。
城中所有树上的绿叶,粮库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渐连树皮草茭也作为口粮了。
最后关头,王禀命部下宰杀自己战马为守城军民充饥,卫士们劝阻说:“大人每日驰驱,无坐骑,如何迎敌。”
王禀仰天长叹:“守不住并州城,我纵有万贯家产,又复何用”。仅仅几日,城中马匹及马鞍上的皮革就被吃光了。
王禀率众在城南城墙上巡逻,金兵不断增援,北城已被攻破,一路冲杀入城中。消息传来,王禀率兵急赴城北支援。中途又有人报信,张知府(张孝存)被俘,王禀只好率仅百人的队伍向知府衙门奔去。
求鲜花,求推荐,求建议,求一切~
本书重新整理了一下,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加,望各位看官原谅。
(本章完)
………………………………
第77章 大英雄永垂不朽
此时,金兵已冲杀而来,与王禀率领的守军正面相逢,两军展开巷战。宋军这几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搀扶,身上破旧的衣袍被鲜血全部染红。有的士兵掉了一只胳臂,有的士兵断了一条腿,仍用兵器撑着,随王禀在街巷里一步步的与金兵拚搏。
士兵见退敌无望,苦劝王禀逃走,保全性命。
王禀看了看身边的战士,各个都已经精疲力竭了,他怎么可能忍心逃走?
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并州军民全无贪生怕死之辈,我为并州总管,岂能弃父老乡亲而去。”
就这支疲惫的决死之军,从城中一直杀到了城南的开远门……
王禀身中数十处创伤,仍挥剑率众苦战。这种战斗,全凭一种信念,因为战斗已经结束了,大宋败了,太原丢了……
金兵从城外进入开远门,将王禀众人团团围住……
宗翰在阵中,派通事对王禀喊话,劝其投降。
王禀看看身边数十名血迹满身的军民,慢慢说道:“我为国已尽忠,为民已尽义,大丈夫一生复有何求。”
王禀交代完毕后,面向宗翰,撩起满是鲜血的战袍,擦了擦已有些卷刃的剑后举起直指宗翰大呼:“粘翰(完颜宗翰)蛮狗,你若敢屠我太原百姓,我死后变厉鬼也要索你性命。”随后把宝剑横于项上,用力一抹……
王禀殉国!!!
这一天是,靖康元年(1126)九月十三日,王禀终年五十九岁。其子先锋王荀亦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
数十名随王禀苦战的太原军民,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尽于阵前,无一人偷生。
完颜宗翰惊呆之余,恼羞成怒,拍马践踏王禀尸身,并命令士兵将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残暴,令人发指。
历史上对王禀的死还有一种说法:他率领饥饿的士兵进行巷战,身中数十枪,最后背负着供奉于太原祠庙中的宋太宗赵光义的画像和他的儿子王荀投汾河而死。
这个说法在下可能觉得太具有戏剧性,可能不太可靠。
不管怎么,王禀顶天立地,英雄无匹,在历史长河永垂不朽。
当夜,王禀尸身被太原军民盗出城外,金兵发觉后追来,太原军民忙将王禀尸身藏匿于城南一小村中,数日后,将其就地安葬。藏匿王禀尸身的小村,后人称为王村。
王禀的孙子王沆年幼,在王府忠厚老仆抚养下,从山东青州抚孤乞讨南下,后居于临安盐官县长平乡,结草为庐(今海宁市伊桥“草舍里”),苦耕勤读,刻苦自励。
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嘉其忠节,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谥忠壮;子王荀勅赠右武大夫、恩州剌史;召其孙王沆袭封安化郡王,赐第盐官(今海宁市盐官镇安化坊)。
王沆袭封安化郡王后,由伊桥草所移居盐官,为海宁安化王氏始祖。
传至南迁十四世王信于明代成化年间自三官墩迁硖石。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孙,遗憾的是这孙子却“殉”了另一拨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大清朝,历史真的很刺激的有木有。
咱们来说说王禀之前的故事,因为大英雄是值得书写的。
王禀(1067—1126年)开封人,字正臣。最早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兵。到了宣和元年,官至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第二年,又改为统制,参与镇压方腊起义。
宣和四年,为宣抚司都统制,跟随童贯攻辽,败于白沟。
宣和七年,金国和大宋开战,童贯从太原跑了,留下张孝纯和王禀和金国玩命。最终以身殉国。
经略使张孝纯被俘,后降金。张孝纯虽然降金,在下却觉得他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得起大宋朝。活着,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完颜鹘沙虎攻取平遥、灵石、孝义、介休诸县。完颜鹘沙虎是完颜习不失的儿子。
九月八日,宗望在井陉打败,宋将种师闵四万军队,拿下天威军,大宋的战斗力不咋地,名字叫的到挺那啥的。不知道你叫这个名字,天威将军马超有何感想。
宗望接着东向回师,攻打已经被围困多日未下的真定。当时真定士兵不满二千人,铜钱不满二百万,无法抵御敌人。真定知府李邈于是出示告示让百姓拿出钱财,共同死守。
没几天的时间,筹得铜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招募百姓组成英勇敢死队伍的也有几千人。
谁说我中原人贪生怕死、好利忘义?!
金人到了,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军,并且抄小路传送密信上报朝廷。可是朝廷现在也是一锅粥,自己都没弄明白呢,怎么可能会有援军?
真定城被围困,边战边收,相持四十天。
城池被攻破,李邈率军进行巷战不能取胜,将要投井而死,却被身边的人拉住。
后被金兵擒获,宗望胁迫李邈下拜。李邈微微一笑,不肯屈膝。
宗望觉得很没有面子,就对李邈动刑。用火烧李邈大腿,这是一种酷刑,据说灼烧是疼痛中的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