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塞北王朝金-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刘于是就交差了,九月便撤兵南下。

    刘光世太不给力,朝廷也没办法,别在逼反了这小子。好在还有岳飞。

    八月十五日,岳飞返回宜兴,率本部军马于十八日出发,二十二日到达江阴军。

    由于传来探报,说楚州被挞懒大军围困,岳飞抛开大部队带轻骑渡江,于八月二十六日到达泰州。

    由于大部队行动极其迟缓,直到九月九日,全军才进入泰州,历时半月多。

    不是岳飞不给力,因为江阴渡口的船少。更重要的是,岳飞所部不是后来的岳家军,此时的军队也是带着随军家属的。一万多兵员,竟有将近六万的家属,也算是千古奇观了。

    九月九日,岳飞命部将张宪留守泰州,自己挥师出征,进驻承州以东几十里的三墩。王德已收兵回镇江府,王林和郭仲威也都“敛兵自保”。

    李彦先到一条汉子,率部进抵楚州三阳县北神镇,却由于兵少,被金军扼制于淮河中。

    岳飞也只有几千军队,状况并不比李彦先好到哪里,主动攻击是不可能的,只好屯扎在敌人大寨附近。

    岳飞接连向刘光世发出两道公牍,申诉自己的困难处境。

    (本章完)
………………………………

第168章 168楚州失守

    岳飞了解刘光世,知道他是有事就蛋疼的主,就没想过让刘光世来前线,只是想让刘光世派军支援自己,说:“孤军委实难以支吾……此正飞等捐身徇义之秋……欲望钧慈捐一二千之众,假十余日之粮,令飞得激劝士卒,径赴贼垒,解二州之围。”

    这个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老刘有点将军的骨气和做人的德行,可是却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其实老刘没好意思告诉岳飞,准备拨给岳飞的军队集体蛋疼……

    尽管势孤力穷,岳飞仍然激励士卒,于金军玩命,三战三捷,前后捉了七十多名金军将士。敌将高太保等几十人被俘后处死,其余阿主里孛堇等二十余人被押往后方。

    楚州的困境不可能因微薄的援助而有所改善,但赵立虽然坚挺,局势还没有彻底瘫痪。

    完颜昌料定赵立粮草匮乏,调集重兵四面日夜猛攻……

    面对金军一波猛过一波的进攻,赵立下令拆掉城内沿墙废屋,将砖瓦石块运上城头,在原地掘一道深沟,在深沟之内点燃火焰。

    城上士兵人人手持长矛钩镰枪,当金兵缘梯登城时,立即用长钩钩住,投掷于火中,金军被烧死无数。

    完颜昌被烧了屁股,只好换了方法,精选了一批死士,开凿地道,企图穴城而入。

    完颜昌傻啊,他不知道地道战只是传说,没那么好用。

    赵立沿城挖掘重堑,金军累的如一身娇汗的林黛玉,刚挖了一个洞,通道了赵立的所挖掘重堑之中,结果可想而知,一个个全部被剁了脑袋。

    赵立为了打击金军的士气,把这些脑袋用长竿挑出城头,打起了人头灯笼……

    完颜昌怒不可遏,使劲的甩头,想要把进水的脑袋抖干。

    脑袋干没干不太清楚,但本来怯战的个性被愤怒暂时击杀了,命从后方运七梢、九梢等飞炮。

    火炮到了,楚州真的危了,当时炮石横空,铺天盖地,多处城墙被击坍塌。

    赵立依旧能够坚持,你你是瓷器活,我是精钢钻,你是丰胸手术,我是安全奶源……楚州军民随缺随补,金兵仍然无隙可乘。

    又相持了数日,金兵在无限补强下,赵立在无限制消耗下,金兵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在东城激战中,赵立被一块大石击中头部,顿时血流满面。

    赵立不愧是铁汉,不愧一个“立”字,硬是站立不倒!

    当左右赶来相扶,赵立慨然道:“我终不能为国灭贼矣。”言讫而逝,但身仍未倒。

    我们在听评书演义的时候,说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我们的赵立将军,虽然没有诸葛亮牛x,但也相去不远。

    左右将士将赵立的尸体抬下城,殓葬完毕,金兵却怀疑赵立是在诈死,竟然无人敢于登城。

    就算金国得知赵立死了,攻城也不会如爬墙等红杏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将有必死之心,兵便无偷生之念。赵立虽然战死了,当时的守兵感赵立之忠勇,仍然照旧守御。

    完颜昌那个郁闷啊,本来我好好的一个奥黛丽·赫本被赵立给逼成了个接客红颜。

    当初是如何的牛逼哄哄,现在是如此的傻逼怂怂。好在,外无援军的楚州的陷落是早晚的事情,这算是完颜昌唯一的慰藉。

    九月下旬,楚州城墙终于被金军攻破。

    楚州军民依照赵立生前的布置,在每个巷口都设立砖垒,扶伤巷战,使金军又付出了几千人的伤亡代价。

    城中火光烛天,有的妇女甚至抓着金兵,一起沉于河中。

    一些号称“千人敌”的民兵首领,如万五、石崎、蔚亨等人,趁金兵入城中的混乱突围而出。

    当然,作为一千年后的我们,这些前人值得敬佩,但不值得宣传,军队作为国家机器,他的作用是保护老百姓生命安全。因此,战死沙场才成了军人的最高荣誉。

    可老百姓本来是被保护的群体,却被你煽忽起来对抗敌军,最后身死家亡,这绝对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赵立,南宋徐州张益村人,以勇敢隶兵籍,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楚州失守后,完颜昌转攻屯泊北神镇的李彦先部,属下金兵在淮水中包围了李彦先的座船,李彦先全家殉难。

    九月二十二日,谙班勃极烈、都元帅完颜斜也逝世。

    这老小子临死说:“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完颜斜也确实说到了事情关键地方,现在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以后宋金之间战争开始从一边倒,转化为了互有胜败。

    皇统三年(1143),追封完颜斜也为辽越国王。

    天德二年(1150),被纎祭于太祖庙廷。

    正隆时期,按定例完颜斜也被封为辽王。

    大定十五年(1175),受封谥号为“智烈”。

    完颜斜也的儿子叫孛吉。

    楚州失守,宋廷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回师驻守通、泰二州。诏令:能守就守,若守不住,便在沙州保护百姓撤退,伺机掩击金兵。

    十一月初,完颜昌又南下进攻鼍潭湖击败梁山义军张荣部,张荣军在战败后撤往泰州。

    十一月三日,岳飞率军撤出泰州。

    十一月十七日,完颜昌军再次张荣军。

    十一月十八日通州知州吕伸弃城逃走。

    十一月二十日完颜昌军攻陷通州。

    岳飞认为泰州一带无险阻可以依恃,遂退保柴墟,和追击而来的金军在南霸桥展开激战,大败金军。

    岳飞率领二百名精锐骑兵殿后,护卫百姓渡江,金军不敢逼近。

    刘光世晃晃悠悠的过了江,本来楚州丢了,刘光世可以不用来的,但是朝廷对刘光世作战的态度很窝火,严令让刘光世全力守卫通、泰地区。

    岳飞那边还是能守就守,这边变成了必须死守。

    高宗皇帝生气的后果也很严重。这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你一次一次的给我泼冷水没关系,等我烧开了再泼回去,你就受不了了。

    (本章完)
………………………………

第169章 169正直的秦桧

    还的要说老刘运气好,完颜昌虽拿下通、泰二州,但是没有对老刘下手的意思

    按说战和大计,正常是不会泄漏出去的。非正常的事情发生了,金兵的动向被老刘得知了,这些老刘算是放心了,终于安全了。

    老刘心花怒放之余,打算为自己找回点面子,就开动脑筋了。

    你还别说,傻逼脑袋真就想出了牛逼的招数,老刘铸造了很多金银铜钱,上面写着“招纳信宝”四个字,并放出风声说:我军不杀俘虏,而且只有想归顺的,到江边执钱作为信物前来,我军优待。

    这一招很有用,金军中有许多汉人,这些人本就不愿为金国打仗,在加上在苏北新募的士兵不愿北上,投降的人竟然络绎不绝……

    刘光世很开心,觉得人生又峰回路转了,把投降的金军分为两部,创立了“奇兵”、“赤心”两军。

    完颜昌很郁闷,这什么招数,还没见过啊,是那所军校教的?不管了,我得走了,再不走的话,连我都去拿钱了。

    完颜昌走了,却留下了一个人,一个大宋祸根—秦桧。

    我们之前说过秦桧,但是说的不够详细,下面来详细说说这个混蛋,南宋的风云垃圾。

    秦桧,字会之,江宁人。

    他的父亲叫做秦敏学,做过湖州吉安县丞、信州玉山令等一些小官。

    秦桧排行第三,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父亲的去世,让秦桧在相当苦逼的境遇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秦桧为几千钱就向人做了贷款,可见他当时有多穷。为了维持生计,秦桧在私塾里教书,而且还教的是学前班。

    秦桧曾概叹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这话的意思,若能有三百亩田地,绝对不做孩子王。自古以来,带孩子都是苦逼的差事。

    承诺很多时候都像是放屁,是不能当真的。说的时候可以惊天动地,时过境迁之后,一切都会苍白无力。

    秦桧后来的党同伐异,杀人如麻,卖国自肥,他太苍白无力了……

    屌丝的困苦生活,能让有大志者砥砺意志,政和五年(1115)秦桧考中进士,补为密州教授。

    秦桧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一旦走上了大道,便不会停下脚步,接着有考中了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

    咱们解释下词学兼茂科是什么东西。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在隋唐的时候科举虽然崛起,但还不唯一的选官制度,还有很多方式选官,因此学子即便考中了进士,也是很难做官。

    一般来说,运气好的话,等个一两年,便可以入官,运气不好的话,三年五载甚至超过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就是中了进士却没有官做,一怒之下,写出了传世之篇《马说》。

    进士要想快速做官是有捷径的,可以参加制科考试,一旦高中立即可以做官。

    制科包括:博学鸿词、茂材异等、才堪经邦、贤良方正、直言极谏、高蹈丘园、堪任将帅等,据说有八十余种。

    制科属于不定期考试,高兴了就来一回,不管是在职不在职的文人,都会主动参与考试,因为机会难得。

    到了宋代以后,官员机构庞大,前三甲进士可以直接做官,甚至六甲进士可以等待选官。

    说到这里可能有看官要要问了,三甲是什么意思?当然不是三甲医院的意思。

    隋唐时期科举只按人数录取,不分门别类。

    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才开始分类为“三甲”。

    即殿试第一等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帮人都成为进士。

    其实还有四甲,五甲,六甲进士,这些人也是可以做官的,但要等待选官。六甲进士要经过诠选和呈选的考试才能选官。

    进士直接做官导致了士人单纯搞文学的少了,以至于起草的文书太没有文笔了,但是又不能直接录用那些文人,因为他们只是偶像,不是治国安邦的人才。

    为了扭转这个现象,宋朝中后期有开了制科,其中就包括词学兼茂科。

    学正是什么呢?简单点就是教导主任,辅佐博士施行教典、学规。

    由此可见,秦桧在这个时期,确实是个很不错的年轻人。

    事实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有理想的有报复的,可面对扯淡的社会,有的人坚持了,成为最好的或者最坏的,留在了历史的书页里。有的人没有坚持,归为庸庸之辈,而繁衍了种族。

    秦桧就属于坚持中的坏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进攻宋朝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要求宋徽宗割让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

    此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提出了较为重要的四条意见。

    一是金人贪得无厌,要割地只能给燕山一路。

    二是金人狡诈,要加强守备,不可松懈。

    三是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正确意见写进盟书中。

    四是把金国使者安置在外面,不让其进朝门上殿堂。

    就这四条建议来说,恰好摸到了大宋的脉门,尤其是第三条,指明了正确的外交政策,可惜当时钦宗皇帝一条都没能采纳。

    朝廷见秦桧侃侃而谈,就派秦桧和程璃为割地代表同金人进行谈判。

    秦桧在谈判中尚能坚持上述意见,又被升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

    王云、李若水见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回来后说,金兵“坚欲得地,不然,进兵取汴京”。

    朝中百官在讨论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认为不可。

    看看现在的秦桧,在看看后来的秦桧,同是一个人,怎能差距这么大呢?

    有的时候,在下甚至怀疑真正的秦桧已经死了,回来的这个人,只是面貌比较相像的假冒伪劣。否则的话,你很难接受这种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性格裂变。

    (本章完)
………………………………

第170章 170冲动的秦桧

    不久,朝廷感于秦桧的忠直,下诏任命秦桧为御史中丞。

    闰十一月,汴京失守,不久之后,徽、钦二帝就被扣押在金军大营了。

    靖康二年(1127)二月,莫俦、吴千干从金营回来,传出宗望,宗翰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意图。留守的王时雍等汉奸,便召百官军民共议立张邦昌,众人大惊失色不敢作答。

    只有监察御史马伸对众人说:“吾曹职为争臣,岂容坐视不吐一辞?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

    这话的意思是:我们作为谏臣,怎能坐视不说一句话?应当共进议状,请存赵氏。

    秦桧深为感动,提笔写了一篇可以流传千古的文字:“桧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金人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桧尽死以辨,非特忠于主也,且明两国之利害尔。

    赵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余载。顷缘奸臣败盟,结怨邻国,谋臣失计,误主丧师,遂致生灵被祸,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军前。两元帅既允其议,布闻中外矣,且空竭帑藏,追取服御所用,割两河地,恭为臣子,今乃变易前议,人臣安忍畏死不论哉?

    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昔西汉绝于新室,光武以兴;东汉绝于曹氏,刘备帝蜀;唐为朱温篡夺,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盖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也。天下方疾之如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终不足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万世利也。”

    这片文章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何等的慷慨激昂啊。

    在那个局势下说这个话,显很傻且很二,但我傻,我纯真。我二,我健康。

    此时的秦桧,不愧为一时豪杰,在下每读到这里,无不慨然长叹,这么让人心潮澎湃的话,竟是秦桧说出来的,人性真的是不可琢磨啊。

    这段话还算浅白,是一篇不错的骈文,更关键是秦桧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写出来的,各位看官完全可以揣摩一二。

    在下不以浅薄,还是把这话给翻译成白话吧,有的看官并不喜欢文言文。

    秦桧说:秦桧受国厚恩,十分惭愧无以报答。现在金人拥重兵,占领城池,操生杀大权,一定要立异姓皇帝,秦桧冒死争辩,不只因忠于主上,是要讲明两国利害。

    赵氏自祖宗至嗣君,历一百七十多年。忽因奸臣破坏盟约,与邻国结怨,谋臣失计,误主丧师,导致生灵遭难,京都失守,皇上出城,到军阵前求和。两元帅既已答应议和,布告中外,况且我方正空竭帑藏,搜集各种珍玩,奉于军前,割去两河土地,恭顺地做金国的臣子,今你们变更前面的和议,做臣下的怎能怕死不论呢

    宋在中原,号令一统,国土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然兴亡之命决定于天数,怎可因一城得失决定废立呢?从前,西汉亡于新室,光武中兴。东汉亡于曹氏,刘备称帝于蜀。唐被朱温篡夺,李克用还推算世序而继承它。因为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徽宗时,附会权臣,共同害国。虽然说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然不是一人所致,也是张邦昌所为。天下人正恨之如敌,若给他土地,让他统治人民,四方豪杰必会一起起事杀他,他不可能成为大金的屏障。一定要立张邦昌,京师的百姓可服,天下的百姓则不可服。京师的宗室可灭,天下的宗室不可灭。秦桧不顾斧钺之诛,讲明两朝利害,希望恢复钦宗的帝位以安天下,不只大宋蒙福,也对大金有万世之利。

    这一冲动,危机就来了,因为这个书面材料到了金国人手里,秦桧算倒霉了。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桧反对立张邦昌为理由,将他和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人抓捕。

    三月,金人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张邦昌给金人上书,请求放换孙傅、张叔夜及秦桧。

    金国人自然不会同意,这不是湿柴遇小火苗的闷骚,是干菜遇烈火的明骚,我不一泡尿把他给浇灭了,留着给你我烦心?

    徽钦二帝随金兵北迁,秦桧和孙傅、张叔夜、何栗、司马朴跟从到燕山,又转移到韩州。

    其实以秦桧的级别来说,他本可以不被抓捕北上的,但是他的热血,让他走上了一条九死一生的路。

    在韩州的时候,徽宗得知康王赵构即位,觉得自己腰杆子硬了一些,毕竟自己儿子当皇帝了。便致书完颜宗翰,要求再次议和。

    这份议和书,就秦桧加工润色的。

    据说秦桧以厚礼贿赂完颜宗翰,在下不太了解,作为囚徒的秦桧,是从哪里弄来的厚礼?又是怎么能联系上完颜宗翰的?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史料之中,并没有提及这次行贿,是为了和议还是为了自家的性命。因为此事不了了之了。

    金太宗吴乞买把战利品分给有功将士,秦桧被送到完颜昌的家里,对秦桧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分配,他以后的飞黄腾达,就是在这里埋下伏笔的。

    在下并不知道秦桧为什么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桧的转变,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人总是会变的,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就不是正常的逻辑能解释的了,是遭受了什么非人的待遇?还是“孝庄侍寝”的待遇?

    具体发生什么,由于史料的缺少,很难再确认了。

    不管怎么样,以前好歹还是一个戴眼镜的,现在开始掀小姑娘的裙子了。难道君子到流氓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本章完)
………………………………

第171章 171秦桧南返(一)

    如果让在下分析这种变化,在下认为秦桧既没有受到非人虐待,也不会受到亲密拉拢。

    在这一系列的变幻之中,秦桧看到了国家的底线,皇室的底线,皇帝的底线。

    皇帝为了活命,能够彻底的丢掉尊严,甚至把遮羞布都扔掉了。

    秦桧就明白了,皇帝是一个什么玩意,自己的忠心又是为了什么?

    誓死效忠的主子,在脱下黄袍之后,还不如一个匹夫来的有血性,确实让秦桧是大跌眼镜。

    我为赵宋犯言直谏,你们却不能纳而行之,就知道知道忍气吞声。看着自己江山,百姓,妻子,儿女被金人摆布,竟能无动于衷。这种人值得我秦桧卖命吗?

    当我决定不再为你卖命,我就要卖你的命了。

    从此以后,秦桧变成了一个毫无血性、溜须拍马的人,成为了金国人的走狗。

    在秦桧的百般逢迎下,完颜昌越来越欣赏秦桧,做什么事情都把秦桧带在身边的。于是秦桧完颜昌攻打楚州返回,携全家回到了大宋。

    当然了,就凭这么一句话,秦桧就回到道了大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秦桧归来的复杂说法。

    秦桧南归后,自称是杀死了监视的金兵,然后夺船而来的。

    大宋的大臣门不傻,臣僚们随即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孙傅、何粟、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

    关于秦桧归来,有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