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塞北王朝金-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案子做到这一步,岳飞尚有物证证清白。岳飞和高宗皇帝曾有书信往来。可这个证据也被毁了,万俟卨借查抄登记岳飞的家产的机会,取走高宗写给岳飞的书信。

    是的!岳飞无法证明清白,可是你们这帮渣渣所做的假证据也是漏洞百出啊,根本不值的一辩。

    于是万俟卨对岳飞是严刑拷打,其惨状书不能表,一代英雄,一代完人,却被这种渣渣折磨。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除了这句话,还能说什么呢?老天爷不开眼啊。

    案子到了年底,还是没有成立,秦桧等不下去了,亲自写了一张纸条交给监狱,监狱当即报告岳飞死亡,当时年仅三十九岁。

    临死前,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这就是震撼神州的千古奇冤。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因为当权者得铁血所而被蒙蔽双眼和良心。百姓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几百年后,明正德八年,都指挥李隆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三像,跪于墓前,不久就被游人义愤击碎。

    明万历时按察副使范涞重铸,并增张俊一像。后来巡抚王汝训因与王氏同宗,偷偷将王氏、张俊二像沉于西湖,激起公众的愤怒,传说有人曾用渔网把铁像打捞上来。

    范涞复任浙江藩司时,遂将四铁像恢复。以后游人频频椎击,铁头落地,屡经改铸。

    当今墓前的四个跪像,是1979年修复岳坟时,依据河南汤阴县岳飞纪念馆的铁像重新铸造的。

    跪像的背后墓门上有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随后岳云、张宪被斩首弃于闹市,没收岳飞的家产,全家被迁徙到岭南。岳飞的幕僚于鹏等六人也被牵连定罪。

    岳飞死了,华族的一根脊梁消亡了,这是华族的悲哀,这是中国人的不幸。

    岳飞是孤独的,这世间一切幸福,对他来说都月影一现的昙花,他要的是“还我河山啊”。

    他只能和孤独和痛常伴。他曾经写过一手词,寄托自己的寂寞和无奈。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君子欺之以方,秦桧杀岳飞,必给了天下一个说法。什么说法都不重要了,援助淮西不利,不过就是一个笑话。

    有的时候,仁义道德,真是一种奢侈,渣渣们都太贫穷了,然后开始各种莫名的“仇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往往高尚不能让众人赞扬,只能让人嫉恨,有多嫉,就有多恨。

    岳飞从务农开始,后被人举荐入伍,一生浪迹天涯,致力恢复山河,遵循誓言,直至终结。

    他不顾一切的冲出去,坦然的用身躯为抵挡一切,要为这天下守护出一条安稳的光明大道。

    他并没有成功,他的誓言要到两百多年后才能实现。这并不妨碍他的荣耀,因为真正的荣耀存于汗青,只要华族的骨气还在,就代代流传永不消亡。

    满腔热血成了虹霞,那一天,汇聚成河的悲伤、堆积成山的压抑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身英雄气,快马扬鞭剑指黄龙。

    遗憾啊,遗憾,在那英雄气息的旁边,是这天下无边的俗念,富贵、繁华、糜烂、苟且……

    英雄是可以被搞死的,理想也是可以破灭的,金戈铁马终究敌不过靡靡的繁华和贪婪的人心。

    秦桧做到了!做到了!

    细细思来,岳飞也做到,邪恶的存在,才能让正义更加的丰满光辉。这份光辉唤醒了每一个有良知的华族。

    可悲的是,这份光辉,是用英雄的生命做为代价的。
………………………………

第245章 0245岳飞之死(五)

    死亡而已,并没有什么,岳飞最终还是赢了,他赢了天下,赢了古往今来。

    从此以后,他可以带着最微薄的繁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宇宙之中流浪,然后让每一个人祭奠膜拜。

    英雄总会有倒下的一天,即便不在当下,也会是在将来。

    我相信,英雄是不惧怕死亡的,因为他的死,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寄托。因为有英雄,所以正义不老,信念不散。

    岳飞就如那尝百草的神农一般,一步步走下去,直到一株草的旁边,然后,这草有毒啊……

    蝴蝶飞不过沧海,是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英雄让我懂了,不是蝴蝶没有勇气,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没有了等待……

    黑暗的尽头,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了我就在你的面前,露出我心头的伤疤,我和你一样的疼,真的。

    那非人的折磨,我能理解,那折磨的是中华的脊梁,哪一个华人不疼呢?

    风吹凉,一杯茶还有缓缓热气,曲仍奏,人早却已散了。看那夕阳,最终还是跑赢了夸父。

    可是,这大概都是迷障,因为夕阳在,夸父也在,请相信,这一切都没有变。就如佛祖在《楞严经》中所表达的一样。

    在下在写这书的时候,就想过该怎么写岳飞,一直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在下的笔墨太浅薄了,写不尽那风华绝代、铁血悲壮的过往,可是却要和你再见了……

    写到这里,在下想再插一句话,曾经看过一个对联,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真的没有必要,秦桧的一切只是秦桧的丑陋,于他的后人无关,哪一家,哪一姓,不会出几个败类,不会出几个精英呢?

    几十年之后,金人再次南下,秦桧的后人秦钜及其子以身殉国,这是秦家人的骄傲。秦钜也不该被人忘记,秦钜和岳飞一样,都是中华的脊梁,华族的骄傲。一样在拷问着,每一个华族的灵魂。

    关于岳飞的死法,后世也争议不断,尤其是戏曲小说,更是千奇百怪。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零七《岳侯传》说:“侯中毒而死,葬于临安菜园内。”

    《说郛》卷二十九《朝野遗记》却载:“其毙于狱也,实请具浴,拉胁而殂。”也就是说岳飞被击打肋骨至死。这两种说法一直都是主流。

    千年时光,弹指一挥,时光转到了2010年的3月6日。

    长葛市长社街道办事处杨中村村民岳买军等人,在村旁的一块墓地上挖土时,无意中发现地下埋有多块古石碑,一共挖出20多块。

    两块石碑为清朝同治年间所立,一块石碑上刻着《岳氏族谱》,另一块石碑刻着《岳氏受姓图》。

    据该村年长的岳姓村民介绍,发现古石碑的地方,是村中岳氏家族的墓地,这些古石碑原来是立在地面上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怕造反派把它们毁掉,村中几位老人连夜把它们悄悄埋在地下,一直保存至今。

    岳姓村民介绍,在他们岳姓村民家里世代传说,他们是岳飞的后人。

    这两块石碑,一个名为《岳氏受姓图》,保存基本完整,文字比较清晰。另一个名为《岳氏族谱》,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根据上面的文字、图案可以判断,缺失部分大致有20%。两块石碑落款处,均有“同治七年”字样。

    《岳氏族谱》碑上,起首一句是“吾族原汤阴人也”,紧接着是岳飞身世、事迹、死因的介绍。包括朝廷连发12道“金牌”令岳飞退兵,岳飞回到南宋都城临安死在狱中。死因“十二月二十九日将王勒死”字样。这也是一个说法吧。

    岳飞被关在狱中,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等人为岳飞不平,力陈岳飞无罪。宗正卿赵士褭请以全家老少百口人的性命担保岳飞。

    秦桧微微一笑,你们愿意死,我就敢把你们埋了,上书弹劾赵士褭,最终赵士褭被贬逐建州而死。

    平民刘允升上书朝廷为岳飞鸣冤,被关到大理寺处死。

    岳飞一案上报时,韩世忠愤愤不平,质问秦桧凭据真伪。

    秦桧很不要脸的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韩世忠只能长叹说:“莫须有,何以服天下?”

    老韩认真了,这一认真你就输了,人秦桧没觉得要有必要“服天下”,天下服不服那是天下的事情,于我何干?我只能给他们一个交代,仅此而已。你听不听,信不信是你的事情,于我何干?

    洪皓正出使金国,得知岳飞下狱后,派人送回一封蜡书上奏高宗,说:“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这段话的大意是:金国所畏服的只有岳飞一人,甚至称呼他为岳爸爸,金国将领听说他下狱,举杯互相庆贺。

    洪浩之前咱们也提过,被高宗皇帝赞为宋朝的苏武,洪浩希望用金人的表现来来提醒高宗皇帝,岳飞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洪皓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主和派,他们希望谈判桌成为两国主要的战场,只要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事情,才延伸到战争,让战争成为和谈的后盾。不能因为和谈就忘记战争,更不能为了和谈而卖国,且妄杀大将。

    这些人为什么不避生死,不避秦桧之淫威,为岳飞说话,他们和岳飞关系好吗?

    他们大多和岳飞没有任何交集,只是因为岳飞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是大宋可以依仗的脊梁。

    岳飞的战功不用说了,说说岳飞的居家吧。

    岳飞的母亲一直居住在老家,岳飞派人寻访,迎接母亲南归。

    母亲长期生病,岳飞必定“尝药进饵”亲自调理药物。

    母亲去世后,岳飞连续三天滴水不沾,赤脚扶棺近千里,将其母送回故乡安葬。

    很多多人,认为岳飞没必要这样,他完全可以换一种舒服的方式行事。但岳飞却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
………………………………

第246章 246岳飞的后世

    什么是有原则的人,这就是!不管他居于怎样的高位,依旧能够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的人不高尚,谁还配高尚?

    岳飞全家均穿粗布衣衫,某次妻子李氏穿了件绸衣,岳飞便说:“皇后与众王妃在北方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然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了。”

    自此之后,李氏终生不着绫罗。用现代的观点,岳飞这都算是虐妻了,小心被妇女主任约谈。但是那个时代是古代,程朱理学即将崛起的时代,岳飞这么做,没毛病,咱不能用上帝视角去看当时的人们。

    在宋朝豢养歌姬是当官的必备环节,但岳飞的家中却没有姬妾侍奉。

    吴阶曾花二千贯买了一名士人家的女儿送给岳飞,岳飞以屏风遮挡问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请留下,否则,我不敢留你。

    女子听了窃笑不已,显然不愿。

    岳飞了明其意,便遣人送回。

    部将谏阻说不要伤了吴阶的情面,岳飞说:“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吴阶得知后益发敬重岳飞。由此可见,吴阶是君子,是一个坦荡荡的君子。

    咱们换一个角度说,若是张俊送了一个美女给岳飞,当然这不可能,美女还不够他自己用呢。

    在下说的是假如,张俊肯定觉得岳飞看不起自己。虽然吴阶很张俊一样们,都是爱财之人,从这一点,又可以看出两人的差距。

    中兴四将没有吴阶,却有张俊,真是搞笑的排名,专家啊专家。什么时候也能让在下专家一下,看看挣不挣钱?

    由此可见,岳飞的自治能力很强。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高宗皇帝告诫他说:“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这话意思是:将来你收复故土以后在饮酒吧。

    岳飞从此戒酒不喝。

    高宗曾下令为岳飞营造府第,岳飞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

    有人问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回答的干净利落,成为以后千年的范本:“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岳飞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岳家军一名士卒拿了百姓的一缕丝麻捆扎刍草,立即斩首示众。

    士兵夜间宿营,百姓打开屋门愿意让他们进屋休息,但是没有一个敢擅自进入。因为军队的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不仅是对他人严厉,自己的儿子也是一视同仁。要求他们每天做完功课,必须下地劳作。除非节日,不得饮酒。

    宋时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

    岳飞勉励儿子们“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这是岳飞对张所知遇之恩的回报。

    这算是走后门吗?当然了算了,但是在哪个时代,后门是开着的,只要你有资格,你就能进去。而不是现在,一边吆喝着别走后门,一边开门卖票。

    岳家军每次驻扎休整,便训练将士从斜坡上骑马直下跳跃壕沟,并要求骑起兵都身穿重甲。

    岳云从斜坡上骑马急驰而下,马被绊倒,岳飞愤怒的鞭打岳云,这可以看出岳飞的严厉。

    治兵和做事一样,有急有缓,该缓慢的时候,岳飞也是一个可亲的统帅,士卒有病,岳飞亲自调药。将领们远征,岳飞派妻子到他们家中慰问。将士若有战死,岳飞必悲痛流泪,并抚育他们的遗孤,或让儿子娶阵亡将士的女儿为妻。

    凡是朝廷的封赏犒劳,岳飞都分给部下军吏,不私拿一丝一毫。

    每次辞谢朝廷加官进爵,必然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部队补给艰难时,岳飞则“与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馅”(一种类似包子的面食),这种在官员富商看来很普通的食物时,岳飞惊叹道:竟然还有这么美味的食物。

    要知道当时南宋诸大将无不豪富,张俊为防盗,铸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称为“没奈何”,堆满大屋,退休后尚有每年六十万担租米的收入。

    岳飞被害抄家时,总家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且其中含有数千匹麻布。

    每次作战前,岳飞都会召集全部统制官一起计议,谋略确定之后再同敌交战。

    即使与敌人遭遇,岳飞也能镇定自若,所以金人评论岳飞军队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俊曾经询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的也很经典,说:“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

    这话当然经典,但张俊的境界,哪能体会这些。

    对待百姓,岳飞也很温和,每当征集军粮时,岳飞必定皱眉说:“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所以在荆湖地区平定之后,岳飞就招募百姓营田,又实行军队屯田,能够节省一半漕粮,给东南的百姓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高宗亲笔书写故人屯田故事,以奖励岳飞的行为。

    对待友军,岳飞都能忍让就忍让,尽量不搞摩擦。

    当年李宝自楚州前来归附,韩世忠很喜欢李宝,就把他留下。

    李宝痛哭流涕愿意隶属岳飞名下,韩世忠无奈,写信告诉岳飞这事。

    岳飞复信劝说李宝:“均为国家,何分彼此?”

    韩世忠不由得感叹岳飞的度量,越是更加佩服岳飞。

    襄阳之战,高宗皇帝诏令刘光世为后援,六郡已经收复以后,刘光世才姗姗而来,岳飞却上奏先犒赏刘光世的部队,这也是为了搞好统战工作啊。

    对待文人岳飞也很礼遇,也喜欢阅览经书史籍,歌唱雅词,投壶为乐,谨恭风雅像个读书的人。

    秦桧死后,朝廷打算恢复岳飞官职。

    万俟卨说金宋两国讲和,一旦录用以前的将领,会使金人怀疑朝廷讲和的诚意。

    一直到了到绍兴末年,野心勃勃的金国完颜亮上台,两国的和平即将化为乌有,太学生程宏图上书为岳飞申冤,皇帝下诏允许岳飞家属自行选择居处。
………………………………

第247章 0247岳飞的后世(二)

    后来,御史中丞汪澈巡视荆襄地区,岳飞过去的部下联合写信申诉,岳飞的冤屈和自己的冤屈,据说场面极为悲伤,申诉的人们哭声如同雷震。

    孝宗皇帝得知消息后,诏令恢复岳飞的官职,以相应的礼仪改葬,赐给岳飞家属钱一百万贯,寻找岳飞的后代,全部授予官职。在鄂州建立祠庙,称为忠烈庙。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了生命危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

    隗顺死前将此事告诉其子,说:此人精忠报国,必有昭雪冤案的一天!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

    淳熙六年,赐岳飞谥号武穆,其实武穆并不是多么高级的一个谥号。

    由此可见,岳飞在南宋已经成了一个禁忌,因为岳飞之死,皇家也参与了其中。虽然在下一直认为高宗皇帝没必要杀岳飞,但是他明知岳飞不反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岳飞的情况下,却没有保护岳飞,这就是他的责任。作为一个皇帝,保护大臣是他义务,显然他没有做到。

    嘉定四年(1211),追封岳飞为鄂王。

    岳飞共有五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

    岳王爷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大家很熟悉了,在下就不多说了。在此录入岳飞另一首诗,《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一曲悲伤调,天下同悲戚。

    有人说,岳飞的名气是后人吹出来的,在下也懒得辩解。咱们就说当时那段时间的人,他们对岳飞的评价吧。

    金使刘祹: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金章宗: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

    孝宗评价岳飞: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忠愍谥议》中评价岳飞: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湖北转运司立庙牒评价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朱熹与门生论岳飞:

    门生问:“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

    朱熹答:“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门生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朱熹回:“次第无人。”

    宋史对岳飞的评价: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

    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在下狗尾续貂:岳飞不争功名,不慕盛誉,一心报国。朝堂敢谏,最终求仁得仁,可追比干,关龙逢。教子不徇私情,堪称历代之楷模,万担之家石氏,未能于之媲美。为人风雅刚直,柳下惠之流岂可于之相较。战功卓越,可匹白起,戚继光等。

    张宪是岳飞最为喜爱的部将。传说系四川省阆中市江南镇阆南桥村张家花园人。

    据史料及摘,张宪从小习文练武,六艺精熟,少怀报国之志。其实哪个少年没有军人梦呢?当然包括在下,在下小的时候,想做一名海军,因为在下的父亲也是一名光荣的中国海军。

    绍兴元年(1131年),岳飞率军至江南西路讨伐李成,留张宪于徽州保护军队家属。

    徽州知州孙佑拒绝付给钱粮,张宪与之发生龃龉。后张宪以三日内离开徽州为条件,才得到粮食。录入这件事,不是想说明说对谁错,只是想表名,军队征粮的难度。

    孙佑很可能不是坏人,也许他只是想要为老百姓多留一点点口粮。如果是这样的,就没有对错,只是占据的角度不同。

    穿上军装吃粮打仗,卸下军装耕种纳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绍兴二年四月,岳飞讨伐曹成,张宪与吴锡军自全州南下,解除桂州之围。

    张宪奉命攻荔浦县莫邪关,其亲兵郭进(绰号“大马杓”,每战随宪,为其执马、枪)奋勇先登,攻破关城。

    岳飞大喜,当场解下金束带奖赏给郭进,并将他提拔为秉义郎。

    第五将韩顺夫夜晚放松警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