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塞北王朝金-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怂担残砀咦诨实鄄攀歉闼廊岣5闹髂保诨始遥敢炷傅拿妹煤屠夏锉绕鹄矗蔷筒凰闶裁戳恕C妹檬切×常夏锸谴罅嘲 

    可能有看官要问了,如果高宗皇帝和柔福帝姬之间没有兄妹情,为何要赏赐颇丰呢?原因很简单,那是做给别人看的,皇帝赏赐谁,不仅仅是为赏赐本身,更多的是让天下人看的。

    咱们先说说韦太后的生平,用以佐证柔福帝姬事件。

    乔氏,开封人,进宫之时只是郑皇后宫中的普通侍女,韦氏运气不错的是,他结识了另一个侍女,这个侍女就是日后的乔贵妃,两人情趣相投,就结成了异姓姐妹,并相约其中一人富贵时,不能忘记对方。

    后来,乔氏得宠幸,被封为贵妃,乔贵妃果然是性情中人,不忘当初的诺言,便向徽宗推荐韦氏。

    想来韦氏的容貌在后宫中并不出众,所以皇帝是看着乔贵妃的面子,和韦氏同了房,因而有了赵构。崇宁五年,韦氏被封平昌郡君,大观元年,进位才人,六月进为婕妤,大观二年又升为婉容。

    这个升迁的速度并不算慢,要知道韦氏根本不受宠,能够晋身这都是乔贵妃的功劳啊。但是乔贵妃也不是宠冠后宫的妖精,她的能量有限,如果不出意外,婉容将是韦氏人生的终点了。可是命运无常,韦氏注定要继续跌宕起伏。

    到了康王赵构自愿前往金营的时,看在赵构的面上,韦氏终于被封为龙德宫贤妃。

    后来就是靖康之变了,徽、钦二宗及六宫后妃、皇族等人同时被金人迁往北方。

    建炎二年大宋皇族被带到了上京。

    韦贤妃以下300余人入浣衣院(官方妓院)。

    史载“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

    因为赵构自立为皇帝,金国为了多一个砝码,就把韦贤妃又转送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与徽宗关押在了一起。

    高宗皇帝即位后,韦贤妃被遥尊为“宣和皇后”。

    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根据当时人的记载,韦贤妃在浣衣院没待多久,就嫁给了完颜宗贤,并且生了二个孩子。

    《窃愤续录》记载:绍兴年间,钦宗被拘押在上京一寺中。一天,他偶然“在墙壁的缝隙中,看见远去的韦妃和一个金国的官长一起走,身旁还有一个奴婢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大人、小孩都穿着胡服,孩子喊韦妃为阿母,于是钦宗知道韦妃已成为盖天大王的老婆了。”

    这则记载并非空穴来风,只是因赵构当了皇帝,天子之母岂能失身再嫁?敢乱说话的都被和谐了。

    据《南渡录》、《窃愤录》、《南烬记闻》等书记载:盖天大王说“自今以后,赵构须唤我阿爹”。

    “呵呵……”赵构都愿意喊完颜亶爹,你当他爹有啥子光荣的?你可是完颜亶的叔叔啊。

    据《靖康稗史》记载:金朝官方出了一个告示,说:“允许宫奴赵构的母亲韦氏、妻子邢氏和姜氏从良。并且金人还说,韦氏已经再嫁给金国的首领。”

    当然了,也有为韦贤妃辩解的记载,《呻吟语》说:“韦后北狩,年近五十,再嫁虏酋,宁有此理?虏酋舍少年帝姬,取五旬老妇,亦宁出此?”又说“粘罕编造秽书,诬蔑韦后、邢后”。

    乍看起来,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又有可商榷之处。

    第一,《开封府状》说韦太后北上时三十八岁,而据《宋史·后妃传》推算为四十八岁,即使《宋史》所说不误,也不能证明韦太后未再嫁。

    女真人风俗不同于中原,不甚讲究老稚妍媸之别,更何况金人达官显宦以宋朝女子为玩物,始乱而终弃之,年龄偏大也无妨,过把瘾嘛,大家都懂的,就有人好这口,你不服不行。
………………………………

第252章 0252柔福帝姬(二)

    第二,洗衣院就是金人的官方妓院,韦太后入了其中,不可能冰操独守,失身在所难免。皇帝的老娘!谁不想当回皇帝的爹?于是乎,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

    同入洗衣院的钦宗朱皇后因不堪凌辱而投水自尽,韦太后则以忍辱而独存。既已失身,何妨再嫁呢?

    《金史·太宗本纪》载:“诏以昏德公六女为宗妇。”

    高宗皇后邢氏与天会九年为金太宗生子,被封为建炎宋国夫人,见于金人诏令;金熙宗封徽宗之女宁福、金福等帝姬为夫人,亦有史可稽。

    由此可见韦太后再嫁盖天大王,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说到这里,在下想说一个人,一个艳名远播的美女。

    《李师师外传》记载:1126年末(靖康元年),金人破汴,主帅因久闻师师名,欲占之,师师不从吞金簪自杀。

    在民族危亡之际,多少士大夫,甘心做汉奸走狗,堂堂太后,苟且偷生,丧失名节,真是连一个妓女都不如啊。

    也许是在下要求的太多,不该让每一个人为国破家亡买单,但是忠烈之士,不管是须眉还是巾帼,都是需要歌颂的。

    太后的事情说的差不多了,咱们在说说柔福帝姬。

    《宋史·公主列传》:“柔福在五国城,适徐还而薨。静善遂伏诛。柔福薨在绍兴十一年,从梓宫来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国长公主。”

    这是宋朝官方的说法,恰恰在被放回前一年柔福帝姬病死。

    另外柔福帝姬嫁给汉人徐还,于绍兴十一年死于五国城,都是韦氏的一面之辞。

    这个说法涉及到一个概率问题,除柔福帝姬外,其他被掳到北方的所有徽宗帝姬不是被金国贵族占有,就是进洗衣院成为官妓,没有一个能够到五国城徽宗钦宗的身边,真的是这么巧合吗?

    这还真不是巧合,因为帝姬们都是皇帝的女儿,相对与皇帝的妃子来说,要年轻许多,自然稀罕抢手,所以柔福帝姬嫁给汉人几乎不可能。

    最有力的佐证则是:柔福帝姬初来投奔之时,许多旧日宫人和太监冯益都断定公主是真的,即使假公主相貌长得再像,但如果没有十足把握,这些人决不敢乱说。

    韦皇后回到临安后,这些人后来相继改口,以及公主自认是假,显然是因为严刑拷打的缘故。把事情退一万步说,就算当初所有的太监宫女和柔福帝姬窜通了,没有严刑逼供,又岂会轻易承认当初串供?既然严刑逼供了,冤假错案那就难免了。

    还有一个证据,在绍兴二年(1132年),在柔福帝姬还宫两年之后,发生了一起假冒钦宗胞妹荣德帝姬的事件。

    假冒之人无法通过老宫女和老宦官的察验,被乱杖打死。可见柔福帝姬当初通过的测试绝不简单。

    另外。韦太后说什么“金人都在笑话你呢!说你错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经死了。”这话如果可靠,明显有欲盖弥彰的嫌疑,金国怎么可能知道宋朝回来了一个帝姬?

    靖康之变的时候,这些帝姬当初都是明码抵价的,换句话说,都是金国人买去的,若金国人知道一个帝姬跑回去了,难道不会索要?难道不会当成南下的接口?

    韦太后和柔福帝姬就交代到这里,真真假假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其中看出一些什么。

    我们在回到金国吧。

    完颜亶的文人轻佻的性情逐渐暴露,首先是迷恋上了饮酒,而后经常是不醉不归,你这么干的话,就和当年的辽穆宗耶律璟一个样了。当然最终他的结果是和辽穆宗耶律璟相同,都是被刺杀身亡。当然这是后话了。

    完颜济安在三月二十五日,被立为皇太子。只是完颜济安没有太子命,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逝世,谥“英悼太子”,葬兴陵之侧。

    完颜亶痛失爱子,亲自送到乌只黑水才回来。并命令工匠地雕刻了太子的塑像安置在储庆寺。

    后来完颜亮海陵捣毁上京宫室,储庆寺也被毁掉了,自然英悼太子的雕像也就没了,否则的话,留到现在,又是一个之前的宝贝。

    咱们这里夸奖一下完颜亶,完颜亶汉族的书籍没白读,原本完颜吴乞买也好,他自己也好,都是以谙班勃极烈的身份即位,现在完颜亶确立皇太子,比起那种稀里糊涂的继承制度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八月,宗弼派人到宋朝索要商州及和尚原、方山原。在和尚原这个地方对完颜宗弼来说是个痛苦的回忆,就在这里被打的匹马逃跑。

    八月二十九,宗贤、刘校に妥盼ぬ笠约盎兆诨实郏匣屎蟮墓组さ搅肆侔病

    高宗皇帝换上丧服,奉迎徽宗及显肃、懿节二后梓宫到达,安置在龙德别宫。

    也在这个月,郑刚中划定陕西地界,割让商、秦州的一半给金国,保留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余地,放弃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

    九月,秦桧又升官了,加衔太师,封为魏国公。

    不久之后,进封秦桧为秦、魏两国公,秦桧因封两国公与蔡京、童贯相同,请求改封他母亲为秦、魏国夫人。

    十一月十三日,刘光世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宋廷赠太师,子孙、甥侄十四人等十四人获得官职,谥武僖。

    十二月初八,高宗皇帝亲自到刘府吊丧。

    乾道八年(1172年),追封安城郡王。

    开禧元年(1205年),追封鄜王。

    刘光世在宋军之中绝对是一个特例,论战功别说岳飞,吴玠,韩世忠,就是张俊,杨沂中也不是他所能相比的。

    此人一贯畏惧金军,每逢奉诏移驻前线,大多不奉诏,或者设法退避,治军不严,正因为如此,流寇、叛军都愿意投附其为部属,于是刘家军成为当时人数最多的军队,这可能是他成为中兴四将的原因吧。否则真的无法解释他凭什么又名将的头衔。
………………………………

第253章 0253吴皇后

    更可耻的是,刘光世还发国难财,经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作战时多不亲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大将坐镇后方,决胜千里之外,自然是没有问题,但老刘是为了方便逃跑。

    建炎初年,因为朝中对老刘的非议颇多,老刘便勾结宦宫康履以求自保。康履若没有刘光世这样的人撑腰,也不敢胡作非为,激起苗刘兵变。

    刘光世的所作所为,很多大臣们是深为不满,但宋高宗考虑到南宋政权基础还不稳固,刘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军事力量之一,不仅设法满足其后勤军需的供应,还不断对刘光世加官进爵,以防止其部属溃散后做了流寇或投奔伪齐。

    绍兴八年(1138年)冬,宋金第一次议和。高宗皇帝以宋金议和,刘光世赐和众辅国功臣号,张俊亦赐功臣号,与已赐功臣号的韩世忠,成为南宋初期仅有的三个赐功臣号及领三镇节度使的将领,这说明刘光世在当时宋高宗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不高也没办法,战争时期,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几乎是没有控制力的,全靠大将们的自觉。

    皇恩浩荡也救不了狼心狗肺,刘光世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张浚等人主张罢免刘光世,由于操着失当,导致郦琼等不少中低将领的不满,郦琼直属部队虽只五千余人,但在他的煽动裹胁下,同年八月叛归伪齐的竟达四万人之多。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五万多人,仅剩王德所部八千余人及零星部队。

    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违约南侵。

    五月,刘锜进行顺昌保卫战时,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以援刘锜,这是对罢免刘光世兵权不当的一种抚慰,也可能想利用刘光世的身份,对伪齐灭亡后又投金的旧部产生影响。

    但刘光世在宋的旧部王德不愿意在接受老刘这种人指挥,宋廷只好调拨李显忠、李贵、步谅等将领所属数千人归属刘光世,但是顺昌很快大捷,刘光世没赶上,也不想赶上这份功劳,所以未起多大作用。这也算是老刘最后一次在战场上露脸了。

    当然老刘打仗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智慧”一流,真是因为早早解除兵权,随时势浮沉,不被秦桧所忌恨,因此能窃居宠荣终其一生,但是身后之名和韩世忠、岳飞、吴阶等人相比差远了。

    有的死后你不得不感叹,岳飞死了,刘光世却获得好好的,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

    老刘虽然是个渣渣,但他的后代出了一个能人—刘伯温。

    皇统三年(1143),绍兴十三年。

    正月初一,因为皇太子过世,完颜亶又有了不上朝的理由了,宋朝也在这一天乖乖来到金国皇极殿贺新年。

    贺新年是早就顶下的,宋廷这边在忙着给徽宗皇帝上好谥号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如果徽宗皇帝真的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脸红,你老小子配哪一个字?你配哪一个字?!真是气人啊。

    二月,宋朝修建景灵宫,把历朝神主迁庙到景灵宫。这标志着高宗皇帝北图打算没有了。那句诗好:“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江山是你家的,你都不急,别人急啥呢?于是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再也没有主战派了,不是英雄少了,二十英雄心凉了。

    四月十三日,金国太皇太后唐括氏逝世。

    完颜亶自然得亲自祭奠,并在五月设置了太庙。

    八月,谥太皇太后为钦仁皇后,安葬在恭陵。

    闰四月初二,高宗皇帝立贵妃吴氏为皇后。

    吴氏出生在政和四年(1114年)。13岁那年,发生了大宋王朝最为耻辱的一幕—“靖康之变”。

    赵构的正房邢秉懿和两位侧室田春罗、姜醉媚,以及五个女儿被金国人带走,赵构国破家亡。

    建炎二年,赵构到了杭州,为了再次建立家庭,皇帝应该说“充实后宫”。在选择宫女的过程中,吴氏就也被选进了皇宫,这一年,吴氏十四岁。

    这段时间是悲催的,宋朝外受金兵追击,内部时常发生兵变,吴氏表现极为抢眼,身穿戎装,跟随高宗左右、英姿飒爽,颇有胆略。

    金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从定海(浙江镇海)转赴昌国(浙江省普陀)途中,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州又进封才人。

    此后,吴氏博览书史,勤习翰墨,旋进为贵妃。书这种东西很奇怪,贫穷时看不一定管用,富贵时看一定管用。

    韦太后由金国还朝后,吴贵妃侍奉太后起居,太后的认可,高宗便正式册立吴贵妃为皇后。

    邢秉懿虽然是赵构的原配,但是她的日子很不爽,被俘的时候,她已经身怀有孕,可惜在押往北方的途中不慎坠马流产。

    本来怀孕可以作为一个保护伞,现在你小产了,金国人就尼玛不干人事了,几天后,宗贤就强占了邢秉懿。这宗贤大概和曹操有一样的癖好,好人妻啊。

    绍兴五年,宋金之间出现了和的迹象,邢秉懿等人被送至五国城与宋徽宗等人一起安置。

    后,徽宗皇帝派遣大臣曹勋偷偷逃回南方去见高宗皇帝,并让其带上沾有自己眼泪的一方手帕。

    一旁的邢秉懿思夫心切,也脱下一只金耳环交给曹勋,请他转交给高宗皇帝。见到耳环后,回想当初夫妻恩爱的情景,悲从心中来,遥册邢秉懿为皇后。

    只是红颜薄命的邢秉懿没等到重逢的一天,就于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去逝。直到绍兴十二年(1142年)迎回韦太后时,才得知邢皇后已死。

    贤惠的吴氏,已是才人的吴氏,被推倒了历史的前台,吴氏对归来的韦太后孝顺有佳,亲自伺候起居,恪尽一个儿媳的孝道。

    吃了多年苦,韦太后见到这么一个乖巧的儿媳,心里自然欣慰不已。经过她的一番劝慰,在加上颇受宠爱的张贤妃(赵伯琮的养母)已经病逝,所以赵构正式册立吴氏为皇后。
………………………………

第254章 0254忠臣王伦

    皇统四年(1144)绍兴十四年

    正月初七,发生一件悲伤的事情。

    金朝也不知道哪一个弦搭错了,竟然任命王伦做平州路转运使,要知道王伦的身份是宋朝的使者,他不是金朝的臣民。

    王伦也觉得作为宋臣,怎能接受金国的官职,于是就上表辞去,并说:“奉命而来,非降也。”

    面对这个表章,金国顿时不爽了,你主子都投降了,你一个奴下奴还跟我掰扯这个?

    金国要是以不敬的罪名干掉王伦,虽然吃相难看了一点,但毕竟是合理的。可完颜亶没这么干,也不知道是不是又喝多了,说:“此反复之人也。”

    这话说的就不靠谱了,人家从来都没有反复过,人一直都忠于宋朝。

    不管是什么理由,王伦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挂了,享年六十一岁。

    王伦绝对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少年时表现来看,此人是一个有志青年,但没有东风之力,只能在市井之间做一个小混混。

    家势普通的人要想崛起,真的是需要机遇的,虽然大部分人看不到机遇。可对能人来说,一旦有了机遇,便一定不会错过。

    王伦的机遇就是“靖康之变”,因为弹压小混混,被推倒了历史的前台。本想为朝廷做些什么,但在谈和期间,秦桧的“委屈求和”,导致原本一场原本五五开的谈判,变成了宋朝处于绝对劣势,他这个外交官能怎样呢?

    绍兴八年,双反首次接触,由于金朝使者傲慢无礼,很多主战派就归罪于王伦,觉得王伦工作没做好,甚至在坊间已经谣传王伦卖国了。

    王伦知道这些非议,于绍兴八年十一月,借口生病请求辞职,但是没得到准许。王伦之所以能留下,是因为秦桧觉得王伦还有用,起码业务熟练,又好控制,还不轻易生事,这样的人负责和谈很靠谱。

    后来,秦桧和勾龙如渊以及王伦在一起商议接受金帝诏书礼仪。勾龙如渊责备王伦说:“公为使通两国好,凡事当于彼中反覆论定,安有同使至而后议者?”

    这话简直就是屁!赤果果的甩锅。金国的要求太多,你们这些乞和派一心想要投降,你让王伦怎么办呢?他拒绝金国,又能怎样,他说的算吗?所以他只能把金国使者带到大宋,让你们这些乞和派自己决定。

    面对乞和派的质问,王伦觉得很委屈,更害怕替这帮二五仔背锅,于是大哭说:“伦涉万死一生,往来虎口者数四,今日中丞乃责伦如此。”

    这哭不是作秀,绝对是王伦内心委屈的一起大爆发。在宋人眼里,他是汉奸。在金人眼里,这小子狡猾狡猾的,总是想要空手套白狼。于是两面都没得到好处,他能不委屈吗?

    还是秦桧出来打圆场说:“中丞无他,亦欲激公了此事耳。”

    王伦比谁都明白,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千载骂名他是背定了,而他也只能把和谈的事情继续下去,说:“此则不敢不勉。”

    王伦没有办法,只好费劲口舌说服金使张通古,最终让秦桧代替高宗皇帝跪接诏书,避免了一场天大的尴尬。

    后来,金国撕毁盟约,再次南下,前去和谈的王伦又被扣在了金国,拘押达六年。

    之后,两国谈和成功后,金国觉得王伦是个人才,就想启用王伦,被拒绝后,再三威胁王伦,王伦是依旧还是拒绝,于是金国决定缢杀王伦。

    王伦贿赂前来执行的使者,要求给自己点时间,随后穿戴齐整面向南方再三下拜,痛哭说:“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辅相两朝,天下所知。臣今将命被留,欲污以伪职,臣敢爱一死以辱命!”文正公说的就是宋真宗时期的一代贤相王旦。

    王伦还真又王旦的遗风,他们愿意规劝皇帝的不良行为,当无法规劝的时候,他们总是拼尽全力弥补皇帝过失产生的不良后果。在下很佩服这种人,这种人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诚恳而勤勉。

    据说王伦死后,雨雹连下三天不止,天地都为他悲哀。

    宋廷得到消息后,诏令赠予通议大夫,赐给家属金一百两、帛一千匹,后谥为“愍节”。

    王伦的儿子儿子王述和堂兄王遵潜入金境,得到王伦遗骨归来,朝廷按官礼安葬。

    一个忠臣死了,还有一个奸臣被罢免了。

    万俟卨宋金和议以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任金国报谢使。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级别的,按说已经够级别了,你还又什么好追求的?好好的过不挺好的吗?可这种人是典型的小人,就喜欢与人斗,他觉得自己太牛了,就想和秦桧掰掰手腕子。

    秦桧是什么人,人家就以整人活着的,你真的还嫩了点。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万俟卨出使金国回来,秦桧希望借金人之口赞誉自己,就嘱托万俟卨禀奏皇上,结果万俟卨却没有禀奏,秦桧很不满意。

    一天,奏事退朝后,秦桧将自己整理的用人名单派人送给了万俟卨,希望万俟卨签字同意。玩玩没想到万俟卨不给老秦面子,摆谱说:“不闻圣语。”

    这话的意思是,这不是皇帝的意思,我不看。秦桧得知后大怒,从此二人不交谈。

    秦桧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