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欺世盗国-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佑之所以发展情报网,不是处心积虑想要造反,只是出于内心的优越感,想要一切消息都了然于胸。只可惜通讯手段的落后,让他这个目标大打折扣。
不管怎样,既然他不想造反,那么情报网暂时收缩影响也不大。
至于走得近的文官武将,也都让人带话稍微点了点。但他并没有做孤臣的打算,一个人做不了所有事情,必须得有亲近之人帮衬着,不然他还开书院亲自讲课作甚?
十一月十八日,权知河南府事林师德以贪墨被罢免,侍御史赵普以本官权知河南府事。
赵普终于如愿以偿,降职半年就重新回到原位。
不过御史起的是监督的职责,赵普这以本官权知河南府事肯定长不了。要不就是免去侍御史的职事,权知府变成知府;要不就是代理一段时间的知府就换到另一个位置上。
参加完赵知府上任后的第一次议事,魏仁浦一脸严肃地回到税曹。
快速写了一封简短的信让仆下送给陈佑,他叫来自己在税曹亲信。
诸曹只有参军事属于官,其余的府、史属于流外,被视作未入仕。流外官也分九品,九品最低,二品之上不是一品,而是勋品。到了勋品之后经过考核通过,就可以授流内职事或者散官。
武周之前,流外官可以越次超迁,也就是说今天进入府衙成为流外九品,过两天府尹被府尹看中,能够直接升到七品六品,甚至直接被举荐进入中枢流外都可以。等到武周长安年间,毕构奏称不能这么来,就不能这么干了。
不过经过这百多年的战乱,这规矩实际上也没多少人在意。
比如唐时就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差不多就是三代以内亲属,不管直系还是旁系,只要有经营工商业的,你就不能入仕,最多当一个流外官。
然而陈佑的情报网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全靠陈家各处工坊商行获利支撑。当朝相公们也多有涉及工商之业,没谁会不开眼拿这件事出来说道。
毕竟,这些规定都是前朝的事情了,咱们周朝可不兴这种“不近人情的恶政”。
闲话少说,回到眼前。
待几名府史坐到面前,魏仁浦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语气平淡地道:“我不日便会调离税曹,尔等是欲随我离开,还是留在此处?”
乍听此言,一干府史尽皆色变。谁也没想到,陈佑卸任少尹都没更换参军事的税曹,赵普下车伊始会拿它来烧第一把火!
不论他们作何想法,此时面对两条不同的道路,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留下。
交待了税曹下属,申时许,魏仁浦坐到了陈佑面前。
“赵使君想叫我转任司录,主管法曹事宜,虽还没确定税曹何人接手,但我估摸着即便我不同意,在税曹也呆不久。只是专管法曹,我觉得有些不妥,若是不同意,也就只能请辞。”
听完魏仁浦的话,陈佑略一沉吟,赞同道:“赵则平这是要借我的刀去为他杀人啊!道济你是怎么看的?”【1】
魏仁浦眼都不眨:“这要看詹事了,若詹事有心助赵使君,且不担忧反噬,借刀一用也无妨。”
陈佑轻笑一声:“赵则平不需要我助。不知怎的,这一次他接手河南府,竟然得到了江相公的支持。”
魏仁浦是刚刚听说这件事,顿时明白了陈佑的态度,当下点头道:“既然如此,我明天就请辞。只是税曹之中还有几个人想要跟着我一同离开,这该如何安排?”
“道济你外放一任县令如何?”
陈佑云淡风轻地说出这句话。
他是风轻云淡了,魏仁浦就不镇定了。
等了一小会,魏仁浦脸色坚定地道:“仁浦定不叫詹事失望!”
“嗯。”陈佑靠到椅背上,“襄州谷城令即将调任,你就去谷城。”
谷城是上县,县令为从六品上,同魏仁浦现在的税曹参军事差了三小级,勉强算是正常升迁。
至于说一个河南府的幕职如何能成为一县主官,这就看陈佑的功夫了。
魏仁浦,上面有人!
二十三日,魏仁浦接了吏部公验,启程前往襄州。
除了魏仁浦,韩向阳也被陈佑放出去,通过冯道的关系,推荐到郢州当一个诸曹参军事。庞中和更是直接打发到潘美帐下,他的几个幕僚现在就只剩下汪弘洋还在京中。
十二月,诏以吏部右侍郎冯玉知贡举。
紧接着知贡举冯玉奏请来年二月初七开试,诏可。
此时书院归家应解的师生也入京了,加上河南府的十三人,这一次书院参与来年春闱的共有二十五人。
虽然这年头科举仅仅只是诸多为官途径的一条,有不少高手没有走这一条路,但一个书院有这么多人能参加春闱,着实吸引了不少目光。
见此情景,陈佑也不妄想韬光养晦了,直接让丁骁走明面上的途径收集冯玉的消息文章。
十二月二十日,离新年只剩十天的时候,调西川都监李克榕入殿前司。
嘉定三年就这么过去了,这个年,陈佑过得不踏实。
元日大朝会,前朝种种气象不必多提,这边李疏绮着花钗翟衣入宫朝见皇后。
这天皇帝在前朝见宾客朝臣,皇后则在宫中接受外命妇的称觞献寿。除此之外,平日里外命妇也会定期或不定期朝参皇后,这是君臣交流沟通的渠道之一。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皇后只会按照皇帝的倾向对某些人家的妇人另眼相待,本身不会对朝政发表意见。
李疏绮本以为这次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等仪式结束,她准备出宫离开的时候,一个年轻宫人找到了她:“长阳郡夫人请留步!”
她停下脚步:“原来是李尚宫,不知尚宫唤我是为何事?”
清荷微微一礼道:“圣人有请夫人至暖阁品点心。”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
过了午时,元日大朝会终于结束。
陈佑乘车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脱下已被汗湿的朝服。
李疏绮、南桑正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小孩玩闹。
虎儿现在两个多月,不复刚出生时的丑样子,李疏绮现在宝贝地不得了。
倒是盘儿,两岁多,正是最后的可爱时候,等三岁之后就属于熊孩子了,就是现在也经常吵得家里不得安生。不过他似乎很喜欢自己这个小弟,没事干的时候就喜欢拉着虎儿的小手坐在那边发呆。
但虎儿毕竟还小,经常莫名其妙就大哭,然后把盘儿也吓得哭起来,叫人心烦不已。
逗弄一会儿小孩,陈佑洗了个澡,随便吃了点东西垫垫肚子就准备去书房,却被李疏绮叫住了:“佑哥,今天圣人跟我说了一件事。”
“何事?”陈佑停下脚步,眉头皱起。
涉及宫闱就不可能有什么简单的事情,他现在的麻烦够多的了,实在不想再添麻烦。
“今年兴国公不是就要进学了么,圣人想叫你帮忙寻几个好先生。”
皇子进学读书,尤其是嫡长子读书,这就不是皇家的家事,而是上升到国事范畴,外臣推荐人选是常有的事。
问题在于,卢金婵口中的“好先生”绝对不可能是那种学识渊博、性格温和的士子,而是有足够身份背景的官员。
别说陈佑之前被赵元昌问及此事时谈了一通教育经,就算当时没说过那番话,他现在的情况也不适合在这件事上发声。
皱着眉权衡一番,他轻叹一声:“下次你见到圣人的时候说一声,这事我只能说尽力,结果如何不敢保证。”
他已经想好,这事还得拜托宋敏贞,就是不知道宋敏贞愿不愿意。
要知道宋敏贞年纪不小了,而赵元昌正值春秋鼎盛之年,谁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等到新帝即位,若是谨慎一些,怕是不愿意冒险。
当然了,如果官家主动问到,想来他也会卖这个人情。
新年假期很快结束,开衙没多久,陈佑被免去判讲武堂事,以本官判河南府转运使。
讲武堂是军事改革的试验场所,陈佑还有好些想法没来得及试验,就被调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但除了遗憾,更多的是焦虑。
从判讲武堂事到判河南府转运使,表面上还让陈佑摸索后勤改革的方向,实际上却是缩减了他的权力。
虽然年后赵元昌仍多次诏见他,问询军政事宜,但种种事项让他烦心不已,尤其是上元节之后他受到的弹劾更多了。
好在外间这个重要的职事还是陈佑在负责,真正关系较近的潘美等人也没动,这才让他稍稍心安。
二月初三,太白经天。河北奏伪燕帝徐征久未视朝,诸子乱。
初四,内侍监童谣加河北观风采访使,许便宜行事,快马赶赴太原。
原本陈佑也要过去的,可是考虑到其岳父任北面行营都部署,他过去不合适,便只派了童谣一人。
童谣此去任务重大,如果燕国还能支撑下去,就尽量推动亲近周国的大臣在这次争位中获得最大利益。如果不能,他就得及时作出判断,请李明卿调兵入燕。
陈佑入了枢密院之后,外间事宜基本上只有他一个人负责,燕国之事若是能成,这就是他的一大功绩。
在紧张的等待中,嘉定四年的春闱开始然后结束。
二月十二,省试结果公布,共有四十余人登上黄榜。
省试即尚书省试,唐玄宗以后,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礼部侍郎主持,直接称为礼部试。这一次是吏部侍郎知贡举,又由于本就有一个授官的吏部试,所以这次春闱称为省试。
总之,这个省试各科及第者四十多人,其中十二人出自周山书院。
为什么会有十二人之多?因为其中有九个人是明经、明法、明算等科及第,明算最多,占了四人。
这结果一出,顿时有御史弹劾陈佑结党营私,随即又有肃政奏请调查本次春闱是否舞弊,矛头直指陈佑。
哪怕大家都知道周山书院在算、法等科非是常人能比,但不妨碍他们支持弹劾调查陈佑,即便调查不出什么,只要陈佑挪开位置,那就是胜利。
群情汹涌之下,陈佑不得不上疏自陈,待罪家中。
十五日,内常侍李楼便服至陈府。
“李常侍怎地得空来我这里?”陈佑大踏步走进客厅。
他此时身披一件类似道士鹤氅的长袍,面色红润,眉眼带笑,看不出来正被密集弹劾。
注意到李楼打量的目光,陈佑也不恼,就这么耐心地等待回答。
没等多久,只听得李楼道:“好叫詹事知晓,某此来是奉了官家口谕,请詹事入宫。”
让一个内常侍过来仅仅是为了传一句话?
反正陈佑是不信。
“原来如此,有劳常侍稍待,某去换一身衣服。”陈佑面色上看不出什么。
李楼笑着拦住正要离开的陈佑,带着歉意道:“官家言只是闲谈,詹事不必换上公服,还是早早过去,免得叫官家久等才是。”
听到这话,陈佑愣了一下,随即点头道:“既然如此,还请常侍带路。”
乘着一辆普通的马车,通过西夹城进入宫城,绕了好一大圈,陈佑终于在一处林苑中见到了赵元昌。
出乎意料,此时赵元昌并不是一个人,即将五周岁的兴国公赵德昭也在。
此时一身绛纱袍的赵元昌正在教赵德昭读千字文。
陈佑立在一边静待这父子二人结束读书,虽然他很怀疑赵德昭究竟认不认识他读的究竟是什么字。
又读了两句,赵元昌放下书本,拍了拍赵德昭的脑袋,吩咐宫人将其带走。
这才转头看向陈佑:“坐下说话。”
“臣遵旨。”陈佑大方地坐到赵元昌对面的石凳上。
打量一番后,赵元昌笑道:“你倒是在家过得舒心!”
陈佑心中猜测此来为何,听到这话却嘿然一笑:“问心无愧,自无须忧虑。”【1】
“问心无愧。”赵元昌重复一遍,“问心无愧好啊!”
叹了这么一句,他突然转了话题:“你在家该是不知,今日令歌送来消息,伪燕帝薨了,三子继位,愿去帝号,向周称臣请封。”
徐征三子,正是周国支持的那一个。
陈佑没想到他竟然会在成功夺位之后立刻去帝号称臣,当即带着些疑虑问道:“如此是否会引来辽国不满?”
如果是请求内附,不用说,即便会和辽国立刻开战也得接收,但只是称臣的话,就得好好考虑考虑了。
“此事无须忧虑,我自有考量。”赵元昌摆摆手,“这一次你是立了功。我准备让你去西边,如何?”
立功,然后去西边。
陈佑现在同知枢密院事,除非像李明卿那边为都部署,否则的话,无论何等职事都算是贬黜。
对此,他早有准备,此时听了这话也只是心中有些悲凉,却无其它情绪。
只是过了一瞬,他面色平静地拱手道:“官家有命,臣不敢辞!”
赵元昌仔细地看着陈佑,好一会儿才起身拍了拍陈佑的肩膀:“朕盼望卿为朕平定西北藩镇。”
二月十六,罢陈佑太子詹事、同知枢密院、河南府转运使等职,出为京兆府尹。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三百六十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一)
洛阳冯府,师徒二人正在闲谈。
今早陈佑陛辞,下午就要离京前往京兆。
在陈佑调任之后,冯道被加授太傅,李明卿也卸下北面行营都部署的职事,不日归京。
别误会,这不是补偿,只是为了平衡。
若是记忆力不差的话,应该记得嘉定三年冬有一次京官考课。由于陈佑当时丢了职事,且御史台一直弹劾他却没人被申斥,依附于他这边的人就有些人心浮动,这一次考课只能说损失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当然其他人也没好过,枢密使阎俊臣只保了自家核心人马。刘承泽倒是争了,可他是外镇入京,手底下没有能说得上话的人,虽有收获,但也只是让他这个集贤相稍微名实相符一点。
能和江夏青相比的就只有史馆相王朴了,不管怎么说,太祖实录在他的任内修完,于是在考课开始之前,他加授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平章事。这样一来,在赵元昌拉偏架的情况下,拿下了不少位置。
但有一点要注意,这些位置大部分都是赵元昌亲自授意安排的人选,真正追随王朴的并不多。不能统合的一盘散沙,有跟没有差别不大,对王朴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
因此,为了平衡江夏青,冯道加官,李明卿归京。
冯道现在基本上不参预政事,抬他是为了给江夏青压力:这朝堂上可是还有比你声望更隆的人在。
李明卿归京则是为了抵消枢密使阎俊臣消极怠工的副作用,接手陈佑之前做到一半的改革试验。
至于为什么不罢免阎俊臣,因为他听话。虽然他平时不愿意发表意见,但只要赵元昌示意一下,他立刻就会做出符合赵元昌期望的表态。
但赵元昌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啊,所以阎俊臣大多数时候还是:江相公所言在理。
总之,枢密院三个副使,任意两人合作至少能让枢密院发出一个声音。再加上政事堂的王朴,维持朝局平衡不算太难。
只要朝政平稳,赵元昌就有心力腾出手来开展外战,比如说征淮南。
“你去的京兆府,只要不发生叛乱,就不会有什么事。”冯道身上披着毛毯,慢条斯理地道。
半隐退以来,他这个老人家是越来越怕冷了,仲春时节依然要披着薄毯。
“讲学你就先停一停,我看呐,除了为官心得,你也讲不出什么高深的东西来。直言做官,被弹劾结党一点也不冤。”
陈佑低头称是,这一点他没办法反驳。
“你这次出去,就老老实实的,显瑞退下去之前别想着回来的事情。京中有我,有显瑞看着,不会出问题。就算出了问题,你担心也没用。”
听到这话,陈佑苦笑一声:“小子谨记。”
“嗯。”冯道继续往下说,“到现在也没说推行税改的事情,你在京兆就别急着下手。你若愿意听我这个痴顽老子的话,做好三件事就行。”
陈佑态度恭敬道:“尊师之言不敢不听。”
“这第一件事,抚恤民力,不发乱政。”
简单来说就是别乱改规矩。
陈佑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道:“冯师放心。”
冯道打量着陈佑的脸色,见他是真心答应,这才颔首:“第二件事,就是提携贤良。”
陈佑听了,面色古怪:“冯师你才说我被弹劾结党不冤,还让我提携他人?”
“你小子怎地如此蠢笨!”冯道瞪了一眼陈佑,抬手作势要打,只是两人离得虽不远,却也不是他抬手就能够到的,气哼哼地道:“过来!”
陈佑无奈,起身弯腰朝前一凑。
“啪!”
一巴掌拍在陈佑脑袋上:“你小子怎这般愚钝!”
老小孩老小孩,别看陈佑外表不过二十多岁,但他对老年人的想法也有所感触。不过生理因素是会影响心理状态的,他现在偶尔会有一些恶趣味,但却做不到冯道这般随心所欲不逾矩。
嗯,冯道少年时品行敦厚,到了老年反而经常会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来逗乐。
比如有一次他穿了一双新靴子,别人问他花了多少钱,他抬起左脚说九百。那人正巧是个急性子的,回头就骂小吏:为什么我的靴子花了一千八!等那人骂了一会,他才缓缓抬起右脚说:“此亦九百。”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以致于有人弹劾他说: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1】
陈佑知道自家老师的性子,自然得配合着。
被冯道在头上敲了一下后,陈佑重又坐回去,听冯道继续说。
“叫你举荐贤良不是叫你结党,你若是不怀私心,谁又能把你怎样?”
不怀私心。
即便真的不怀私心,别人就会相信吗?
反正陈佑不怎么信。
“你别不当回事。”冯道一眼就看穿了陈佑的想法,“你以为我的名声怎么来的?还不是靠的往日积攒下来的人情!”
这话是实话,冯道没有自成一派的学说,又不是那等技艺精湛的技术官,能有这般声望,就是因为有人捧。
别人为什么要捧他?一是因为他没有什么污点——如果刨除这时候人人都有的多朝为臣的话;二是因为受过他的恩惠,比如举荐啥的。
被他举荐的人,捧着他,除了能被视作不忘恩之外,还因为冯道的声望越高,就意味着被他举荐的人越优秀,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陈佑明白这一点,不由连连点头。
冯道这才接着说:“最后一件事,且不可贪污受贿!”
最后这话有些声严色厉,陈佑心头一凛,连忙答应:“喏!”
“行了,就这样吧,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么?”
陈佑沉吟一阵,他有很多话想说,但临到头了,却说不出口来。
好一会儿,才起身长揖:“小子将远行,还望尊师保重身体。”
冯道带着嫌弃挥手道:“去罢!去罢!老夫身体好着呢,不要你作者小女儿姿态!”
陈佑再揖而起:“小子告退!”
说罢,见冯道没出声,他拱手弯腰退出房间。
而房间内的冯道目光一直看着他消失的门口,好一会儿才掖了掖被角,合上双眼闭目养神。
………………………………
第三百六十一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二)
自冯府出来,陈佑先回了趟家。
他这一次准备孤身上任,妻子留在洛阳,反正李明卿过几天就能回来,能照看着点。
至于两个儿子的教育问题,有李疏绮在,问题不大。等过个两年若是还没有回京的苗头,再把孩子接到身边也不迟。
家中行礼早已收拾好,该说的话也都说过一遍,陪着妻妾儿子吃完午饭,在李疏绮和南桑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登上马车,往城外去。
周山书院中还有一群人等着他。
这一次春闱及第的四十多人没有经过吏部试,赵元昌寻了个空闲时间将这些人叫到宫中出题考问,排出名次之后直接就下令授官。
授官的范围有中枢有京外,但书院考中的十二人无一例外都放出京了,其中有两个正巧被分配到京兆。
就连最受重视的进士科及第,第一任官职在京外也很正常。但在有人留京有人出外的情况下,同出一门的十二人全部出外,这就不太正常了。
很显然,这些人是被陈佑连累,他于情于理都要出面。安抚情绪也好,表示歉意也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