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泡的冰块制作三棱镜,用一块木板钻洞得到一束阳光。”

    众人皆把他所说的话记在脑中。

    陈佑将三棱镜放到桌上,右手猛然一挥:“这就是我要跟诸位讲的,格物致知。在座各位想来都读过《大学》,其中格物致知即便不明白,也曾听说过。”

    绝大多数人都点头。

    “古者以‘格’为来,所言或用不同,却多为‘外物所来随心所想’。然而我以为,所谓‘格物致知’,是‘探究物理以求明智’!譬如我所展示的三棱镜现象,光会反射,会折射,阳光包含七种颜色,这就是物理;而我们通过探究这个物理明白了三棱镜现象,这就是知识。”

    陈佑扫视诸人:“但这并不是结束!为什么会反射,为什么会折射,通过阳光三棱镜折射会变成其中颜色,三棱镜现象和雨后彩虹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我们所不知道,都是我们可以探究的‘物理’!”

    顿了顿,继续道:“或许有人会说,探究这些所谓的物理有什么用呢?我只能说,明白了种种物理,对天下有益。譬如日晷,便是先人探究日影所制造出来的,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何人最先日影和时间的关系。然而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书院将会编写一本记录,所有新发现、有实现可能的猜想,都会被记录在案,千百年后当人们谈到这些发现、证实这些猜想,都避不开提出者的名字!”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四十八章 名利相诱推物理(二)

    人生在世,逃不过名利二字。

    陈佑现在就是用“留名青史”来诱惑读书人,不过效果其实不大。就如他之前所说,历史上有很多发现发明都不知道首创人,你陈将明凭什么敢保证你那个记录一定会流传下去?

    而且说实话,除了算学院的那些人,其他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作为名臣被史书记录下来。

    名不行那就利,陈佑继续道:“大家也知道咱们书院对毕业的要求有多高,但凡有提出了新发现新猜想的学生成功毕业,将被授予‘优异毕业生’的称号,同时根据本人成绩和物理方面的贡献获得数目不等的奖金。具体怎么评定,我会同书院教授们仔细商量。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员如果有什么发现发明,也会有奖励。”

    一阵哗然,尤其是那些出身贫寒的学生,比之前要热切一些了。

    陈佑抬手虚压,示意大家安静:“奖励措施会在不久之后公布,而且所谓物理,万物之理,各位不要被局限住。举个例子,我发现了三棱镜现象是一个,另一个教员提出优化教学模式被证明有效也是一个。”

    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咱们这里毕竟是书院,生员本职是学习,教员本职是教育。我虽然鼓励格物致知,可诸君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他不在意短时间内效果有多大,他现在看问题最少都是以“十年”为单位,毕竟改造世界这种事情,很可能一代人都无法看见成果。反正近期最重要的目标秉国执政,很多计划都需要自上而下的推行。

    这次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大家有很多疑惑,但是陈佑没留时间给他们的提问。

    回到洛阳这么久,该见得人都见过了,接下来这段时间他只要没空都会来书院讲课。至于现在,是时候用上京兆编纂院的成果了——书院藏书馆多了一批薄薄地名为《天行有常,万物有理》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内容不多,前面是陈佑写的两篇长文,分别论述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探究万物之理的重要性。然后是总结一些日常中常见现象的原理,同时提出一部分尚不知道原理的现象,感觉上差不多是通俗版的《天问》。

    后面那些还好,陈佑以前有过粗略了解,记不清的就直接让人验证,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最难的是那两篇长文,编纂院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为这两篇长文找古书上的记载来佐证或者批驳。当然,在此之前陈佑得先把这些人思想统一起来,不然他们自己就能吵得不可开交。

    诸师生散去准备下一节课,讲台上也有仆役来收拾,陈佑径直走下讲台,来到最前面中间的一个座位前:“冯师感觉如何?”

    “挺新奇的。”冯道笑着赞了一句,在陈佑的搀扶下站起来。

    陈佑一手扶着冯道朝外走,另一只手朝后面挥了挥,示意留下的书院教员先去忙。

    师徒二人是直接从侧门出去的,没有走上青石广场,而是在书院教室之间的石子路上缓步前进。

    虽然天上挂着太阳,但今天的风不小,寒风吹着着实有些冷。

    走了几步,陈佑禁不住道:“冯师,我们进屋说吧,外面风太大。”

    “行。你不是有个藏书馆么,就到那里去。”

    “好,这边走。”陈佑连忙引路。

    走在路上,冯道终于开口提问:“你是准备推行那什么‘物理’?”

    “瞒不过冯师。”陈佑直截了当的承认,“都说奇技淫巧,但我认为,如果把国比作一个人的话,诗书礼乐是魂魄,那么各类工具就是身体。对内治国治民可以用诗书礼乐,对外威服天下就必须借助工具。这工具怎么来?我觉得要靠物理,譬如弓弩剑甲,譬如云梯撞车,又譬如火攻水攻,都是发现和利用物理的例子。”

    冯道嗯了一声:“看来你是仔细考虑过的。”

    “其实现在也没什么具体的想法。”陈佑嘿嘿一笑,“只不过想着我还年轻,从现在开始种下种子,等到我老了,怎么也能看到它发芽了吧?”

    沉默一阵,冯道开口:“你有看好的年轻人么?”

    这是在问陈佑有没有选择好自己的接班人。

    陈佑想要登上相位推行改革,肯定会经历政争。如果接班人没选好,等他退下来,别说是芽了,就算长成了小树苗,对手也会给你连根刨起。

    陈佑无奈摇头:“冯师你也知道,我现在才三十岁,能跟在我身后的,最少也得二十五朝下,二十三四岁什么都看不出来。”

    冯道点点头,没有说什么自己培养之类的话。陈佑这个书院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虽然他依然比较反对陈佑留着这么一个明显的招牌。

    不管怎么说,身为一个没有致仕的高层官员,陈佑名下的书院就是一个指不定什么时候会爆的火药桶。

    冯道有冯道的看法,陈佑也有自己的想法,没办法,冯道这个老师只能想法子尽量为徒弟降低危险几率。

    “你这个书院,教诗书物理甚至百工都可以,只有一件,你以前讲的那些‘为政’等内容,都别再讲了。”

    眼看藏书馆就在眼前,冯道停下脚步转身看着陈佑,神情十分严肃地说出这番话。

    “既然你要办书院,就老老实实地教书育人,莫要议论国政。学员也好,教员也罢,想要谈论政事,就让他们去做官,总之要离开书院。”

    陈佑犹豫了一下,点头答应下来:“冯师放心,我心里有数。”

    学生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如果有人想要对付陈佑,完全可以煽动书院师生组织跪谏官家之类的活动。到时候参与的师生固然要倒霉,身为书院山长的陈佑也好不到哪里去。

    冯道盯着陈佑看了许久,无奈笑道:“你啊!有时候就非要抓着自个的想法不放!”

    陈佑嘿了一声:“威武不能屈嘛。”

    说话间,师生二人重又迈开步子朝书院藏书馆而去。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四十九章 赵官家突访书院

    洛阳书院议事厅,各院院长以及一干教授都聚集在此,他们要讨论怎样落实山长陈佑提出来的绩点学分制。

    书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制度越来越完善。比如在教授和助教之间增加了讲师,比如聘请教学能力强、愿意留在书院长时间教学的教授为书院终身教授,再比如正在讨论的绩点学分制。

    根据陈佑前几天在真理堂中所说,优异毕业生的评定与本人成绩有关,为了公平公正公开,每个人的成绩必须量化。

    那么问题就来了,书院现在还是出了固定的基础课程,年级稍微高一点的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学习的科目,科目都不同,你怎么去比较优劣?

    于是就有了绩点学分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每一门课的学分不同,但是学生的任何两门课考核得到相同的评分就能获得相同的绩点。每门科目不同的学分简单来说就是这门课在公式中的权重,最后通过一个复杂的公式计算出平均学分绩点,用来比较优劣。

    很显然,该制度最核心一点就是根据每门课的重要程度确定该课的学分。现在的问题是,咱们俩都是辛苦教学,凭什么你的课比我的课重要?

    事关尊严问题,教授们讨论地十分激烈,若非大家都是文化人,此时可能就“靴子与袜子齐飞,鼻涕共泪水一色”了。

    汪弘洋坐在上首主位,看着底下教授们吵成一团,脸上没有任何波动。书院从一开始就是教授们管理教学事务,执事们管理行政事务,所以一群教授吵架的场面汪弘洋这几年不知道见过多少次了。

    而且以后再见到的机会也不多了,山长已经通知说要征辟他担任幕职,所以他不准备打断这些人。

    离开书院之前,他还有两件事要做,一个是定下绩点学分制度,另一个就是推荐接班人选。

    他在观察,教授和执事都在候选名单中,只不过管理一个书院,还是执事的优势更大一些。

    议事厅内热火朝天,祭酒汪弘洋神游物外,正门处,天子车驾停下,宦官扶着官家下车,之后又去扶和官家同乘一车的冯太傅。

    尊师重道的赵元昌也伸手去扶冯道,嘴里还说着:“将明这个书院搞的这个规矩倒是叫冯师受累了。”

    冯道哈哈一笑:“官家走得,老臣有何走不得?若是天底下人人都似官家这般敬学重学,何愁天下不平、黎民不安!”

    赵元昌眉头一挑,脸上带着些自得。

    此时门口两名门卫远远行礼:“拜见陛下!”

    “免礼。”赵元昌松开扶着冯道的手,向前走两步抬手示意二人起来,然后扭头看向落后半步冯道,“咱们也不等书院来接了,直接进去吧。”

    “便听官家的。”这又不是政事,自然是皇帝怎么说就怎么来。

    议事厅的门嘭地一声打开,一名仆役匆匆跑进来:“祭酒!官家和鲁国公来了!”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汪弘洋心头一跳,紧接着沉稳点头:“我明白了,你去通知两位司业,我马上就到。”

    说完,他看向安静下来的一干教授:“我要去接待官家,就不多说了。两件事,第一,所有基础课让学生选择喜欢、说不好、不喜欢,以及有用、说不好、无用;第二,所有非基础课统计选修人数,同时让学生选择不后悔、说不好、后悔。现就这样,其它事情等统计完成再说。行了,都去忙吧,四位院长跟我过去。”

    汪弘洋站起来紧了紧身上的厚重长袍,深吸一口气快步走进寒风之中,几位院长连忙跟上。

    陈佑不在洛阳的这段时间,汪弘洋就是书院的头脑,长期执掌这么一座书院,汪弘洋身上威严与儒雅和谐并存,一眼看去就属于那种古典文士风范。

    当这样的汪弘洋来到赵元昌面前时,叫赵元昌眼前一亮:好一个温润君子!

    赵元昌冯道君臣现在在一年级的教室外面,这么一大群人来到门外,里面的师生不可能不知道。

    汪弘洋看到教室门开着,但是里面讲课之声如常,便明白是赵元昌示意里面继续上课的,故而加紧上前两步,长揖低声道:“书院祭酒,臣汪弘洋拜见陛下!”

    “不必多礼。”赵元昌含笑抬手虚扶,“书香之地,这些虚礼做着着实没意思。”

    汪洪洋起身垂首道:“陛下乃天子,礼不可废。”

    赵元昌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对汪弘洋的表现十分满意,示意身边宦官将教室门关上。

    带着众人朝远处走了几步,这才开口问道:“我前些年来看的时候,教室内尚有老少,如今怎么就只剩少年人了?”

    “回禀陛下,书院分为好些个年级,眼前这个乃是一年级,所教授的皆为基础,故而少年人居多。若是有成人欲要学习基础,书院安排了速成班,也免得学生们年龄相差过大产生隔阂。”

    赵元昌眉头一挑:“你们是有意把年龄相同的生员放到一块?”

    “陛下所言极是。”汪弘洋捧了一句,然后解释道:“主要是这些孩子现在学习的不过是识字算术诗词,按照山长所说,当以培养兴趣寓教于乐为主。而成人教育则更有目的性,同孩子的教学模式不同,主要是为了保证这些孩子能得到比较有效的教育,这才把同年龄的放在一起。”

    “原来如此。”赵元昌若有所思,他转向冯道:“冯师以为如何?”

    “颇为别致。”冯道开口,“这似乎就是蒙学吧?”

    汪弘洋点头:“的确,书院其实就是从一年级的蒙学开始,一直教到深钻诗书通研礼义。不过只要学生不想留在书院了,任何时候都能退学离开,只是拿不到学院的毕业证书罢了。”

    “毕业证书?”这又是一个新的名词,赵元昌起了兴趣,“仔细说说。”

    “陛下不若移步室内,正好下个月就有一批学生毕业,书院已经备好了证书准备发放,陛下可以亲自看一看。”

    “前头带路。”赵元昌十分干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声是利器

    新一批的毕业证书都放在陈佑那座小楼中,同去年一样,今年他也得签字。

    今天这座小楼在它的主人没有到场的情况下迎来了周国最尊贵的一人——周帝赵元昌。

    可能是因为在书院的关系吧,赵元昌坐到主位上,而是按着冯道坐下,他自己站在桌子前翻看那一沓毕业证书。

    汪弘洋看在眼里,心里透亮,知道接下来书院要把“官家尊师尊老,宁愿自己站着也要扶着太傅坐下”给传播出去。

    把这事当做头等大事记下来,汪弘洋给赵元昌介绍今年的毕业生,同时也提到了前几天陈佑在课上说得奖励措施。

    听到这里,赵元昌眉头动了动,目光微不可查地移向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冯道,之后又迅速移开,问汪弘洋:“我听说陈将明他还写了一本书是吧?”

    骤然被问到这个问题,汪弘洋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点头:“陈山长的确写了一本名为《天行有常,万物有理》的小册子,总共也就三篇文章,算不上书。”

    “拿来我看看。”

    汪弘洋立刻吩咐随从去取,然后转身对赵元昌解释道:“官家稍待,这本册子全都放在书院的藏书馆,离这边有些距离。”

    赵元昌点点头,随手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冯道身旁,转头笑着同冯道说话:“将明这里倒是朴素,看不出来是一个高官显贵的地方。”

    “毕竟为人师表,总要注重德业。”冯道笑呵呵地接过话头,“我看呐,他是野心大得很,想要进文庙啊!”

    自唐时开始,文人死后进文庙,武人死后进武庙,是天底下最大的两个追求。

    文庙就是孔庙,主祀孔子,入文庙的除了孔子的一干弟子之外,还有就是后世的著名学者,分为先贤和先儒两等。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主祀姜太公,入祀文庙的都是历朝历代于军事上表现优异的将相。

    说来也怪,唐朝帝王对这种国家荣誉多有创新,比如凌烟阁,比如文庙武庙。要知道,文庙一开始只祭祀孔子及其弟子,自唐时开始加入了左丘明等先贤先儒;武庙也是,之前有过文武并祀,可惜武庙势头一直比不过文庙,直到唐肃宗以太公为武成王,选取古代名将配祀,这才把武庙的地位提上来。

    想进武庙,要看军事上的贡献,而想进文庙,就要看学术上的贡献。

    赵元昌现在已经确定冯道提议来书院看看的原因了,故而他也是笑道:“要是将明能入文庙,不知道史书上对我会是什么个评价。”

    这时候,除了冯道之外,其他人全都眼观鼻鼻观心,垂着头抿着嘴一言不发,假装没有听到两个人的对话。

    冯道也笑道:“便是陈将明没能入文庙,也不妨碍官家是一个贤明之君。”

    “那不一样。”赵元昌摆摆手,“出一个能入文庙的臣子,那才能彰显文治之功。”

    说到这里,他看向汪弘洋,指点着道:“你们这些人可要仔细着点,切不可把书院里的少年人给教偏了!”

    汪弘洋连忙躬身:“陛下放心,我等必定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嗯,可惜将明于我,于国都有大用,不能留给你们专心研究学问。”

    赵元昌说出这句,又引起一阵笑声。汪弘洋接话道:“山长也说过,咱们做学问,要于国有利,想来山长他也乐于为陛下效劳以求得天下太平。”

    这话叫赵元昌面露满意神色:“此言甚妙,做学问要于国有利,你们能专心做好学问,就是大功臣!”

    话音刚落,屋子内的书院众人就在汪弘洋的带领下齐声道:“臣等必不负陛下之望!”

    赵元昌冯道在拿到那本小册子之后就离开了。

    陈佑事后才得知了这个消息,仔细询问汪弘洋当时的场景之后,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冯道在帮他。

    核心思想就一句话:陈佑想要开宗立派,十分注重名声。

    翻译一下就是官家你不用担心陈佑,只要用道德把他拘束住,他不可能做自损名声的事情,可以放心大胆的用。

    师父都做到这种程度,陈佑自然不能辜负,隔了两天就在真理堂讲了一堂名为“学问之难,难在纯粹”的课。主要内容就是让学术远离政治,同时让政治不要牵扯到学术。

    这算是向皇帝表明心迹。

    赵元昌手段也十分大气,直接就下敕令:书院优异毕业生前三名可以直接授官。

    这无异于为陈佑的物理之学添了一阵风,至少书院里那些有志于仕途的学子都会重视起来,毕竟在书院优异毕业生的评比中,物理也占了不小的比例。

    嘉定五年的最后一段时间,朝廷内外都在传着君臣相得的佳话,更多的人是羡慕陈佑圣眷之浓无以复加。

    洛阳城这个年尾过得不顺畅,年前,枢密副使、北平县开国公冯晖病逝。

    冯晖今年夏天就病了,在御医的治疗下拖了半年终于药石无医,撒手人寰。

    一个去世的老臣,最能得到优待,赵元昌下诏追赠冯晖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陈留王。

    同时,元日大朝会也顺势取消。

    冯晖病逝只是恰逢其时,之前开了冬至大朝会,赵元昌本就不怎么想再来一次元日大朝会,正好老臣病逝,便辍朝不受贺。

    嘉定六年,在平静中到来。

    既然元日大朝会没了,陈佑就得在上元节之前回到长安城。

    之前同赵元昌谈的关于定难军的条陈他已经递了上去,只不过到现在都没动静。估计一时半会不可能再让他去延州,所以他也就能安下心来继续发展京兆府。

    正月初七,收到户部的提醒后,陈佑奏请离京。

    当天下午,正在给丁骁等人做离京前最后嘱托的陈佑被召入宫中。

    赵元昌这次是在百戏堂接见的陈佑。

    一进殿门,陈佑就看到一些熟悉的东西,大多数都是用来验证他在那本册子里提出的一些现象的道具。

    看到这些东西,再联想到这段时间宫中关于兴平郡王玩物丧志的传闻,陈佑心中一沉。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连不断问对难

    好在这个时候殿内传来赵元昌的夸赞声,总算让陈佑稍稍心安。

    赵元昌夸的是长子德昭,一句话陈佑听得模模糊糊,赵元昌说的夸的那个词也不知道是“聪敏”还是“聪明”。不过听起来官家心情不错,兴平郡王也没惹官家生气,那就好得很。

    在宦官的指引下,陈佑走过前殿,进入后方的一间屋子。

    果不其然,皇帝皇子都在屋内。

    陈佑进来的时候,赵德昭正在向父亲展示他自己做出来的一个小玩具。

    陈佑眼神不错,立刻就看出来,那是一个简易的显微镜,主要材料是两个放大镜。难得赵德昭这么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能沉下心来调整两面放大镜的距离,以达到可以视物的程度。

    不过想要调整到合适位置,要是运气不好,得尝试很多次。一个孩子天天抱着两个放大镜玩,也不怪传出兴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