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整个卤簿,包括后方的车骑步军渐次停下。

    诸官皆拜:“拜见扬州大都督、魏王!”

    陈佑掀开障尘,伸手扶着赵德昭站在车上。

    只见赵德昭小脸绷着,努力做出严肃的神情。

    他做了一个深呼吸之后,用最大的声音喊道:“诸君免礼!”

    “谢大王!”

    诸人再拜而起。

    赵德昭仔细回想之前陈佑的叮嘱,再次道:“吾受皇命都督军事,不敢劳民,诸君且随吾至合肥。”

    “喏!”

    赵德昭退回车中,陈佑放下障尘后,他有些紧张地看向陈佑。

    陈佑注意到他的目光,脸上带笑点头道:“做得不错,有大都督的样子了。”

    赵德昭嘿嘿一笑,露出得意的神色。

    车驾重新出发,卢仲彦等人也纷纷登车,快马加鞭来到清道前方,按照品级职事有序前行。

    庐州诸官迎接魏王的地方立合肥县城不过五十余里,加快速度之后总算在夜幕降临之时抵达县城。

    前一日任喜已经带着一干仆役赶到魏王府扫洒清理,入城之后径直前往王府。

    陈佑一家住的节度使府就同王府隔着一堵墙,现在墙上还开了一道小门,方便陈佑进出王府。

    王府的主人的确只有赵德昭这么一个六岁孩子,但他的那些老师都住在王府,是以不必担心有没有人气。

    两府隔了一条街就是府衙,那里是扬州大都督——当然实际上是陈佑——日常办公之处,至于庐州知州冉益谦,他身为魏王府和都督府僚佐,在府衙当中有一间单独的书厅。

    由于魏王年幼,城中官员没有举办什么接风宴,除了日暮时分那队十分庞大的卤簿队伍,魏王入城对普通居民来说勉强算是悄无声息,只是府衙边上多了两座衙门和节纛旗戟。

    歇了一晚,次日一早,陈佑来到王府请魏王上衙。

    书厅之中,赵德昭坐于主位,陈佑在他旁边加了一套桌椅。

    今天是要一一接见僚属,所以赵德昭必须在这里,以后日常办公,除非他学习之余有空闲,否则出现在这里的次数会非常少。

    要是什么事都要赵德昭来做的话,还要陈佑这么一个长史作甚?

    第一个进来的是卢仲彦,他现在统领庐州兵马,同时身为都督府司马的他也有理由插手民政。最重要的是,他是赵德昭的舅舅!这是赵元昌信任他的基础。

    “参见大王!”卢仲彦先朝外甥行礼,然后朝陈佑抱拳:“参见节使。”

    卢仲彦之前在洛阳,只不过由于要负责庐州这边的军事,所以提前来这边梳理军队。

    陈佑年前回京时曾约过卢仲彦,结果卢仲彦装作没看见,全然没有从前的亲近模样,着实叫他尴尬无比。

    不过这事本就是他不占理,虽说不上鸿雁传情,但他同卢云华书信往来牵扯颇深。再加上可能是距离产生美,眼看着卢云华都二十岁了竟然不愿意出嫁,卢仲彦不生气才怪。

    陈佑想着这些有的没的,这边甥舅二人简单的几句场面话已经说完,赵德昭看向陈佑:“陈师可有什么要说?”

    回过神来,陈佑轻咳一声,收敛神情问道:“卢司马来此有些时日了,治下军兵如何,可堪一战?”

    “守城有余,野战不足。”卢仲彦没有丝毫停顿,“如今保信军说是一万五千人,可用者止八千余。便是算上大王三千亲卫,短时间内也不能对外用兵。”

    陈佑闻言皱眉,又问了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才结束。

    之后赵德昭按照陈佑的叮嘱勉励卢仲彦几句,便让他离开。

    陈佑没有急着召下一个人,提笔记下关键字词,又考虑了一阵才继续喊人。

    第二个是冉益谦。

    这又是熟人。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五十五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二)

    一直到下午陈佑二人才同所有在合肥的僚属谈过一遍,像赵普、董成林那般不在合肥的,则是等以后再找机会面谈。

    傍晚,节度使府,汪弘洋、魏仁浦、庞中和、梁关山等人坐在客厅之中等待陈佑开口。

    韩向阳也在扬州大都督府辖下,只不过他被调到泗州当录事参军事,没办法参与议事。

    陈佑取出一张纸,纸上都是他今天一天谈话记下来的重点。有些人说的内容重复,还有不少人没说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能记满一张纸的关键字词已经很多了。

    “我先定个调子。”陈佑环视诸人,“我来淮南,肯定是要伐宋的。在官家下令攻宋之前,我们要压制宋国,以免它在背后添乱。”

    周国的战略是先南后北,但不是说南方没有统一就不能对北边作战,否则前年就不会拿下幽州了。

    主要问题是,周国处在中间,南北两方都是敌对势力。偏偏这两方还有交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联手攻周。

    还有西北的定难军,多次趁着中原战乱攻城略地,也不是个安生的货。

    不过北边打仗归打仗,除非辽国主动入侵,否则周国是不可能抽调全**队以求毕其功于一役的,不管怎样,都得先统一南方。

    统一南方之后,就不必在南部保持常备军,即便国内有人趁官家率大军北伐时造反,没有正规军倒戈,北伐军回师就能很轻易地平乱。

    这些话陈佑不必过多解释,聚集在此的大部分人都能明白,不明白的不碍事。

    接下来就是讨论行事方法了。

    “我看目前总共有三件事要注意,第一是兵马问题。跟你们我就直说了,这里说是扬州大都督府,但是我能用来养兵的税赋只有庐州一地,所以军中不能养闲人。”

    庞中和立刻问道:“敢问大帅,其余州府兵马可以调动吗?”

    “平时我无权调动,不过你们也知道官家给魏王安排了多少人,说不得其中就有人身怀密旨符契,战时调动应该不会出问题。”

    也就是平日里指望不上。

    众皆点头,陈佑看向庞中和:“万育你整理好庐州税额之后算一下,按照京兆府兵的要求,能养多少兵。京兆府兵的练兵要求你找尚同要。”

    庞中和现在是庐州税曹参军事,同时也是保信节度支使。梁关山则是当了魏王府记室参军事和保信节度掌书记,不负责具体事务,主要协助陈佑处理庶务。

    两人应下来,陈佑将目光转向魏仁浦:“道济你的任务比较重,军法要抓起来,同时也要开始汰换军兵,注意不要叫人闹事。”

    魏仁浦是保信节度行军司马,都督府和魏王府录事参军事,正适合处理这种事。

    不等他答应,陈佑接着道:“不过现如今军事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有事你多同卢兵马使商议,我也会跟他通通气,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再来找我。”

    “是。”

    毕竟卢仲彦主管军事,涉及军兵,陈佑也不好直接跳过他。

    “还有,你注意一下,看军队里面有哪些老实肯干不油滑的,都挑出来,到时候让万育挑一些到税曹去。”

    在场众人都明白,这是要继承京兆府的优良传统——税务员!

    朴实的名字,彬彬有礼的行为,以及坚决不让你少交一文钱税的坚定态度,京兆府商户豪富们享受的温暖终于能有人分享了,可喜可贺。

    “光耀,具体怎么做你教一教万育。”

    “喏。”彭盛祖,也就是陈佑幕僚中的那个彭三,出声应下。

    庞中和朝他点头示意:“有劳彭先生了。”

    陈佑没留时间给他俩继续客气,直接开始讲下一个问题:“第二是本地大族。庐州本地大族不少,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理。”

    庐州的这些所谓大族,其实也就是县里的大户,最多跨县,但是偏偏就这些人最不好处理。首先这些人向来是协助官府维持基层秩序的主力军;其次身为地头蛇,他们与州县吏员军兵关系复杂,不少吏员或者底层将校本就是出身于这些大户。

    最重要的是,他们才投降入周没两年啊!一旦闹出什么事,闹得人心惶惶,陈佑自己先得倒霉。

    沉默一阵,魏仁浦先开口:“大帅既然问了,下官也不讳言。”

    “道济但说无妨。”

    “在下官看来,税曹严格收税,和庐州大族束手,一个是鱼,一个是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如今税曹刚刚成立,人手不足,京兆府那一套严格的措施可以暂且放下,目前当以安抚人心为主,如此才可顺利整军。待新军成型,方可严格收税,整顿境内豪强。”

    最先出言反对的是庞中和:“魏司马此言不妥。且不说大帅一旦退让,豪强必会更进一步,就说收税不严,哪来足够钱粮整军?”

    说着,庞中和朝陈佑拱手:“大帅,若是对豪强大户收税不严,则税赋缺口必定不少。这些缺少的部分若要补上,就得加征黔首,如此民力日败,庐州岂能持久?”

    “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魏仁浦考虑的比庞中和多,“朝廷已有一年半未曾有过大战,大帅来淮南,最早明年就该有战事。因此今年年关之前庐州军备就要整顿完毕,若是加紧速度,半年时间,征收秋税前该可完成。到时若有不听号令之人,正可祭新军。”

    庞中和说不反驳的话来,魏仁浦都说到这种程度了,他若是再反驳,那就是无理取闹,便是同陈佑关系再好,也不能在这种场合闹事。

    这时候汪弘洋开口了:“新成立税曹也不能什么都不干,征收夏税的时候让庞参军看着就是,大帅下车伊始,那些大户想来不会叫大帅丢了面子。”

    安静一阵,陈佑突然笑出声来:“他们也不敢。”

    这话一出,反应快的立刻就跟着笑出声来,反应慢的想了一会也明白了,一时间客厅内气氛十分欢快。

    陈佑为了收税的事情,可是从锦官一直杀到京兆,找的理由无非是通贼。恰好庐州新降,一沾上通贼那可就说不清了。

    因此在陈佑等人的预计中,即便当地大户不想足额交税,也不敢扣得太过分,总得给陈佑一个面子。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三)

    “我会找时间安排大王接见那些大户。不过不可能全都见一遍,尚同你想个法子出来,让他们争一争。”

    陈佑一句话将此事定下来。

    说完他看了一眼庞中和,却是想到了对大户宽松没问题,可千万不能让那些人把税赋转移到佃户身上去。

    名声这东西积攒十分困难,败坏起来却容易得很,陈佑现在对这方面比较仔细。

    他原本是准备提醒一下庞中和的,不过既然庞中和已经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那就让他去做做看,自己这边先记下来就是。

    升起这个想法,陈佑低头看了眼手中纸张,又想起一件事:需要让人研究制作铅笔了,不然记东西不方便。

    陈佑收敛思绪,继续道:“我之前看庐州的文书,各类案件卷宗异常之少,着实有些不正常。平远你整顿好功曹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查法曹。我同白司法也算相识,你不必担心他不配合。”

    白司法,名为白轩朗,就是镇海节度使白崇文的那个儿子,现在是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事。

    顺带说一句,崔翰就是通过他介绍到镇海军的。原本白崇文把儿子送到洛阳,其实是狠下心来让自己儿子去做质子,只是没想到转眼就被派回淮南。

    汪弘洋听了陈佑的吩咐,没有立马答应下来,而是出声问道:“敢问大帅,在此事上我等该如何处理那些大户?”

    他也明白,庐州案件少,不是因为这里多么清明,而是涉及到大户的事都不会拿到官面上来处理,自然也就不会留下卷宗。

    要严查法曹,不可避免地就会和大户起冲突。可是刚刚才决定对待大户稍微宽松一些,以免引起过激反应,现在又要严查法曹,这样真的好么?

    “公平公正公开。”陈佑早有定计,“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以前的事情咱们不管,但是从现在开始,刑狱事都按照刑律来,这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全交给法曹么?”

    “不是有州学县学吗,让他们带学生下去宣讲。这件事尚同你来负责。”

    关于大户,也就是法与税了。至于土地兼并,陈佑没有现在就动手的打算,怎么也得等到他自己中枢秉政才会着手处理。

    “若是有其它问题,日后再告诉我,现在来说说最后一件事。”陈佑看着手上的纸张,“宋国,用间和反间。明天我会召见鞠兴达,该安排的任务就得安排下去了。”

    鞠兴达,原先是枢密院外间房主事,淮南之战时主持招降白崇文,现在调任淮南道观风使,协助陈佑处理宋国间谍事务。

    庞中和前几两年在边军,对此有较大的发言权:“回禀大帅,我以为反间不若用间。庐州旧属宋国,此处官民多同宋国有旧。若是禁止往来则不合人情,不禁往来又不知细作何在。既然如此,我等只需要安插细作至宋**州,当可探得庐州何人为间。”

    至于安插过去的细作能成功探查到对面间谍的可能性有多大,庞中和没有说。实际上他也没去算过,他只是负责提出计划,只要有实现的可能就行,而计划该怎么完成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庞中和说完,众人皆沉默。

    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这段话传承至今,只要读过一些兵书的,都会知道。现在乃是乱世,陈佑常出镇于外,身边这些幕僚只要有条件就都会学习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每个人都知道间谍的重要性。

    但是,大家都知道该这么做,可具体要有什么手段,他们还真的不知道,即便是见识颇多的陈佑,也只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

    沉默一阵,汪弘洋说话了:“不知大帅是有意宋国中枢,还是只为宋国边地?”

    “我意欲联络吴越和汉国,争取一战平宋。”

    陈佑说完这句话,汪弘洋立刻道:“既如此,必要联络宋国中枢重臣。宋人如何,吾等皆不知,不过扬帅昔日曾为宋国权臣,当同宋国朝臣有联络。大帅若欲行间,可着其协助。”

    借助白崇文,陈佑也冒出过这个想法,只是他有些疑虑:“用间之事叫白江都知道,恐是不妥。”

    间谍这种事情,向来是越少人知道越好。若是求助白崇文,只要他手下幕僚根据得到的消息一分析,十之**能找出陈佑派到宋国去的细作间谍。

    不是陈佑不相信他,而是最好不要去考验两人之间的信任,真出了意外就怎么都说不清了。

    这时候,彭盛祖插话道:“既然如此,何不兵分两路?官家总归是叫大帅负责此事,不若就让扬帅独自联络宋国朝臣。大帅这边或从旁策应,或专心吴越南汉。仆以为只要能过江,扫平宋国不是什么难事。”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陈佑当即颔首:“便如光耀所言。”

    说完,他将手中纸张折了两折放到桌上,笑着道:“时间也不早了,留在这吃过晚饭再走吧。”

    初二,陈佑见到了鞠兴达。

    两人可以算得上是老上司与老部下的关系,曾经外间房就归属在陈佑的领导下。现在虽然一个离开了枢密院,一个高升离开了外间房,但因为皇帝的命令,老部下又到了老领导手下。

    陈佑对间谍事务十分重视,所以他在州衙书厅接见鞠兴达的时候,书厅周围十步范围内禁止入内,至于看守书厅的,都是刘河手下那些专门负责情报的人。

    即便离开了枢密院,陈佑对枢密院的谍报机关依然是贼心不死,总想着插一脚进去。

    “听说劝降宁郡王当初是立峰你一手操持的?”

    坐下之后,陈佑用十分温和熟稔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可惜鞠兴达并没有贴上来,一脸公事公办的冷淡:“都是节使之前打下的底子好,下官才能有机会成功。”

    陈佑对他这种态度不以为意,仍是笑道:“那也是你有能力,就算是有机会,也不是谁都能抓得住的。这次官家叫你负责对宋国用间,立峰你知道我是才来淮南,什么事都不知道,可有什么要教我的?”

    “下官不敢。不过的确有事要告知节使。”

    鞠兴达拱手一礼,然后道:“宋国同我隔江而望的有江都府、宁国节度、池州、润州、江阴军等五地。因之去年多遣探马细作自润州渡江,此地多有心向王师者,故而安排细作多以润州为掩护。若是渡江,自润州江阴一线最易。”【1】

    听到这话,陈佑皱眉不已:“池州江州难道无人?”

    “好叫节使知晓,非是无人,只是传递消息尚可,协助大军渡江着实为难。”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四)

    问了一圈,陈佑对目前谍报情况总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有陈佑在枢密院时提出的一些理念,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外间房在淮南之战结束后立刻趁着战争的东风迅速渗透宋国上下。

    外间房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获得敌方内部消息,一是策应己方行动。

    同以后那个除了理想啥都没有的团队不同,外间房要钱有钱,要权有权。金钱攻势、美人色诱、许愿封官,只要获得批准,外间房的细作可以通过任何方法来拉拢腐蚀敌方官民。

    尤其是在宋国刚经历一场大败,人心惶惶的当下,甚至有一些宋国文武想联络周国都苦于找不到渠道。

    然而也仅限于此了,能同周国联系上的都是那些消息灵通人士,知道周国对地方管辖越来越严,若是投了周怕是过不了如今的好日子了。之所以为周国细作提供消息,无非是求个安心的后路罢了。

    这就导致周国如果要进攻的话,或许凭借这些消息能占到些便宜,但归根结底还得用士卒来拼,想要里应外合,除非有那等不满如今生活之人愿意倒戈。

    其实主要是对普通士庶来说,周国同宋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提出一个值得奋斗值得牺牲的目标或理念。既然都一样,而且地方显贵在宋国更加自在,若不是看周国势大,恐怕没准没几个人愿意接触周国细作。

    人心如此,陈佑亦是无法改变,只得吩咐鞠兴达不必在寻常官吏身上花心思,多去寻那等无过而被刑者、屈在下位而不得任使者以及欲求展己之才能者,这三种人是最容易生出反叛心思的。

    除此之外,就是让他多安排人到吴越和南汉,若是能鼓动这两国在周国攻宋时出兵夹击,便是大功一件。

    原本陈佑还准备借着这次机会插手外间,没想到赵元昌根本不给机会,这边只让鞠兴达居中联络,陈佑根本接触不到负责具体事务的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陈佑惋惜一番便没有放在心上,自去信江都请白崇文拉拢宋国朝臣、离间君臣。

    转眼间魏王抵达庐州已经半个月了,除了合肥县城多了巡逻军士、管理更加严格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

    不过州衙法曹和税曹先后发了一份公文,让一干大户有些忐忑。

    法曹说但凡有冤屈皆可至州衙申诉州衙断案时可以放人进入旁观,不拘男女老少家贫家富。若有以为州衙不公者,可至保信节度使府申诉。为了这一条,州衙门口和节度府门口都立了锣鼓。只不过时日尚短,本地人都不知道陈佑陈节使这是真心还是假意,十多天都没人敲响锣鼓。

    税曹则是说要派人监督各县税赋情况,庶民有不明白的,税曹会安排人去宣讲。

    为了弄清楚陈节使究竟是什么想法,当地大户们这段时间可没少往两曹跑。

    借由两曹吏员之口,魏王准备召见部分本地贤良的消息迅速传开。

    说是魏王召见,但大家都知道最后做主的不是陈节使就是冉知州,于是纷纷宴请这两位上官的幕僚,试图探知两人的想法。

    梁关山面对邀请,饭照吃酒照喝,可一旦谈到具体问题,他就讳莫如深闭口不谈,只有喝多了说顺嘴的时候,才会透露出陈节使准备挑选一些当地贤良协助官府治理民政之类的消息。

    虽然他说得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事后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在冉知州手下幕僚拒绝宴请的情况下,他是唯一的消息渠道,大家的态度都是宁可信其有。

    毕竟,挑选当地贤良协助官府,显然是家族发展的大好机会。至于哪些家族会得到这个机会,最好的风向标就是看魏王会召见哪些人。

    于是,各家都行动起来。

    你看,人梁书记说的是“挑选当地贤良”,也就是说你得是本地贤良才有可能被选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