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欺世盗国-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各家都行动起来。
你看,人梁书记说的是“挑选当地贤良”,也就是说你得是本地贤良才有可能被选中。
什么样的人算是贤良呢?
哎,积极配合官府、不欺压百姓、宽容对待佃户、造桥铺路造福乡梓、士庶称赞好名声等等,做到这些你就是当地贤良。
可是谁的屁股都不干净,要是陈节使认真查,差不到一个能被称为贤良的大户,那就尴尬了。
为了不让新官上任的陈节使尴尬,顺带着也为了提高自家入选的几率,相熟的大户们表面上说要通力合作云云,暗地里则是各施手段试图把别家做下的脏事爆出来。
要不怎么说是贤良呢,为了防止陈节使尴尬,他们齐心协力让陈节使知道哪些人不贤良,这样就不用费心费力去查啦!
皆大欢喜!
昨天坊市间还听说张家打死佃户,今天市井里就传闻李家鱼肉乡里,再过一天可能孙家胁迫前任刺史的消息也会传出来。
混乱不仅仅出现在合肥,像慎县、庐江、舒城、巢县,县中大户也都开始互相攻讦。
只不过他们之间互相掀老底的目的是为了给陈佑看,自顾自在家里撕就没意思了,最后传言还是集中在合肥县。
这种狗咬狗的闹剧,陈佑一直是冷眼旁观,这段时间他倒是同冉益谦一齐到周边乡村走了走,真遇到做得不错的立刻就会传出陈节使夸赞了某家大户的消息。
这算是陈佑同大户们的互动吧,不然只看他们演而没有反应的话,演着演着这些人就会失去动力的。
四月十八,大都督府公布了一个十七人的名单,扬州大都督、魏王赵德昭将于二十日在州衙召见这些人。虽然没有明说,但这相当于是官方认定的“贤良”,只是不知道最后究竟哪几家会有幸协助官府。
二十日一早,陈佑早起打了一套拳,洗漱吃饭之后来到都督府,赵德昭此时刚吃完早饭正在背诵文章。
陈佑站在旁边听了一阵,有些熟悉,可惜想不起来是那本古籍上的。
赵德昭诵读一遍后,立刻放下手中书册,起身朝陈佑行礼:“陈师安好?”
“大王亦安。”
陈佑躬身回礼,之后问道:“今日要见本地大户,大王可做好准备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五)
“准备好了,定不叫陈师失望。”
赵德昭努力做出坚定的神情,可惜陈佑依然能看出来他十分紧张,当下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不是我失望。大王如今都督扬州,负的是扬州万民之望,莫要叫扬州黎民失望才是。”
这话一出,赵德昭更加紧张了。
陈佑一看不对,连忙宽慰:“不过这次见的是本地大户,大王无需多说,只要看着就好。此等刁民自有我来对付。”
大户都是刁民,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不过把他们当成可以利用刁民,总比当成可以信任的贤良要好。
作为一个六七岁孩子的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三观塑造,现在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以后很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倾向性。
平静下来的赵德昭跟着陈佑出门朝州衙行去。他们要在巳时接见十七家大户,在此之前,陈佑会一边处理公文,一边把处理好的公文给赵德昭看。
就像有人曾说过的那样,真古董看多了,遇到假货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政事也是一样,陈佑现在并不准备讲解自己做出不同批示的原因,但是赵德昭看多了陈佑的处理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下意识地就学着陈佑做出相似的抉择。
陈衡目前陪着赵德昭读书,在赵德昭旁观政务的这段时间里,陈衡的功课是识字练字。什么时候他能跟赵德昭一般把常用字都认得差不多,他也会被拉过来看公文。
心口不一说得就是陈佑,嘴上对皇帝说不要求自家孩子继承父业,实际上还是有这样的想法的。只不过他的确是不强求,如果他的思想理念有人继承,他这两个儿子能不能出将入相都无所谓,只要一生平安喜乐就好。
人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
陈佑这里要批阅的公文不仅仅是庐州一地,还有都督府辖下其余各州军事。另外庐州民政虽说有冉益谦这个知州负责,但他身为保信节度使,各项公文都得抄送给他。
是以自陈佑进入书厅开始,外面就没有停止过把公文送进来。也就是不少公文送进来之前就有幕僚贴上了处理意见,大大节省了他的时间,总算是出货量大于进货量。
当仆役来通知大户们全到齐时,陈佑面前没批完的公文就只剩下三份了,可巧这三份不是太重要,幕僚直接就写好了处理方案,陈佑看了觉得没问题直接画个圈写一个“可”就完事。
不过再算上赵德昭看的时间,一刻钟就这么过去了。
看完最后一份,早就觉得无聊透顶的赵德昭长舒了一口气跳下座椅。
陈佑落后赵德昭半步,两人一前一后走进正厅,厅内坐着的十七人连忙起身行礼。
这十七人分别来自五个县,全都是身着长衫四五十岁的儒雅人士,一个个礼仪无可挑剔。
很可惜,陈佑这次只准备给其中十一家以好处。而且为了保证这次分配能利益最大化,舒、慎等县每县选两家实力相近的本县大户,合肥则是选两家在整个庐州都有影响力的大户,同时搭配一家本县最有威望的大户。
这只是开始,日后交给他们的任务,完成任务能获得好处的同时也会对另一家有损害,目的就是让他们内斗,无法抱团。
这十分考验陈佑对平衡之道的理解,一个不巧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被本地人联合抵制。这种集体抵制不能把他怎么着,但是在陈佑无法下死手的情况下可以恶心人,让他难以成事。
主客落座后一番虚与委蛇不必多说,赵德昭按照陈佑之前的安排问了些常规性的问题,然后陈佑借着对方的回答深入询问,再加上之前收集到的情报,该选哪些人他心里大概有数了。
聊了这么久,陈佑的话语渐少,坐在他面前的大都是人精,陆续明白要到最后的时候了。心事重重之下,还能若无其事说话的就越来越少。
陈佑没有等场面彻底冷下来,当即轻咳一声。
声音虽轻,听在诸人耳中却如重锤,正厅之中立刻安静下来。
陈佑满意地点点头,开口道:“今日来的都是本地贤良君子,言谈之间叫某获益良多。”
“节使过谦了。”
“当不得节使夸赞。”
。。。。。。
陈佑笑着抬手虚压,示意诸人安静:“诸位久在庐州,大王和我来之前曾面见官家,官家言治理庐州,还得依靠诸位贤良。”
听到这话,赵德昭忍不住扭头看向自己的老师,他可是很清楚他爹根本对陈佑没说过类似的话。
陈佑似乎没感受到自己学生的目光,平静地阻止了众人的自谦,继续说着:“前些日子大王也说,诸事繁杂,似法曹税曹之事,若无本地贤良相助,怕是难以成事。”
说着,他扭头看向赵德昭。
两人对上眼神,赵德昭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急忙开口:“啊!没错,是要本地贤良相助。”
一干人等听到这里知道已经说到最重要的地方了,一面说着吹捧的话,一面紧张地等待最后结果。
终于,陈佑说话了:“这次请诸位过来,也是想着从中挑选出几位来帮忙。当然,这不是说对其他人不满,只是庐州事情就这么多,不可能叫所有人都来做是不是?而且各家都有各家所善之业,大王同某以不愿劳民太甚,故而只会请诸位在自家营业范围之内帮忙,这也是一个考量。”
“大王仁爱,节使仁爱!我等有幸在大王和节使治下,若能帮到二位,即便抛家舍业也愿意!”
“是极!是极!”
见名额不多,众人连忙开口表忠心。
若不是怕吃相太难看,估计会有人直接喊出“我家正希望能超出现在的营生”来。毕竟有官府支持,只要不乱来,肯定会收益颇丰。
赵德昭有些反应不过来,但陈佑却洞若观火,呵呵笑道:“诸贤良为国为民之心某都知晓,既不愿劳民伤财,又不想伤了诸位报国之心,实在是左右为难。”
陈佑叹了口气,接着道:“这样吧,冉知州来得早,我再去同他商议商议。”
说到最后还是没结果,这群人分明是想骂娘,却不得不挤出真诚的笑容说着诸如无妨、期待为国效力之类的话。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六)
目送大户们出门,陈佑转头看向赵德昭,指着门外问道:“大王以为这些人如何?”
赵德昭只是见识不足,但他不傻,听到陈佑这么问,就知道不是为了听好话。
考虑一阵,他语气不确定道:“陈师可是说他们所说的话不可信?”
“不可信?”陈佑失笑摇头,“他们想要得到这个机会倒是真的。可惜啊,他们为得可不是帮助官府,而是为了上吃官府下吃庶民,最终肥的是自己人!”
赵德昭沉默不语,他对陈佑说的话是半信半疑。
别看赵德昭只不过六岁,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也会自己思考。
这不是因为他有远超常人的智力,纯粹是出身好,更是早早跟在赵元昌身边旁观议政、翻阅奏章,若还是盲从盲信,那才真的是无可救药。如果他是出身贫民家庭,父母亲长所有精力都放在如何生存上,他现在的世界估计会被“地上长的哪些东西可以吃”填满。
只不过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心性不定容易被影响。偏偏身为皇子,他身边很少会有心思纯粹之人,多是陈佑这般有着别样心思的臣子。
见赵德昭有些怀疑,陈佑没有多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你反复念叨的事情,哪怕是正确的,也会引起反感。
轻轻摇头做出不欲多言的姿态,陈佑转换话题:“时间差不多了,大王且去用午餐,今日耽误的时间够多了。”
一说到学习,赵德昭脸色立刻就垮了,臊眉耷眼地答应一声,起身离开正厅。
陈佑见此情景,嘴角上撇,露出笑容。
在厅中独坐静思一阵,陈佑重新回到书厅,他得抓紧时间处理公文,下午还得去州学县学转悠。没办法,学政和知州都是那等重视教书育人的儒生,他身为都督府名义上的二把手,得做出表率。
当天下午,庐州州学之中,陈佑并权知庐州事冉益谦、淮南学政贾寻幽在堂屋之间转悠,庐州经学博士陪在身边。
这经学博士就相当于州学山长,品级为从八品下。如果他能有幸被纳入大都督府,就会提升为从八品上。
庐州这一处州学新建成不久,之前只是在州衙里面有间小房子罢了。而且当初这个征辟经学博士只是为了安置闲人,州学根本不对外招生,经学博士的任务是教一教州内权贵豪富的子女,以及发解试的时候帮助批卷。
之所以现在建了这么一个对外招生的州学,主要是因为时任慎县令的李昉上了一份奏章奏请兴学,各州新建州学也好,学政这个新职事也罢,都起源于这份奏章。
在州学中转了一圈,又逮住几个学生问些问题,来到僻静之处,陈佑脸上带着失望对经学博士道:“李博士,州学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一听这话,年过半百的经学博士诚惶诚恐,连忙躬身作揖,嘴里说着:“节使明鉴,下官自接了这州学,从未敢有丝毫松懈啊!”
见他如此,冉益谦和贾寻幽皆是皱眉不已。
陈佑还没说话,冉益谦就开口了:“是否懈怠自有我等判断,你怎可如此失态!”
那经学博士脸皮跳动不已,他半弓着身子,哀求神色僵在脸上,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几十岁的人了,陈佑也不想太过于为难他:“你别惊慌,某向来对事不对人,我说这州学不好,不是说你不好。”
“是!是!”经学博士连连点头,心中却是呵呵。
陈佑没有理会内心活动丰富的经学博士,扭头看向冉益谦和贾寻幽:“想来道盈和贾先生也能感觉到吧?这州学之中有些浮躁。”
沉默一阵,还是学问更深的贾寻幽率先开口:“州学诸生,看似一心向学,实则心向仕宦,如此方才叫节使你感觉浮躁。”
得到提醒的冉益谦一脸恍然:“原来如此!”
只是才醒悟过来他就无奈叹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可惜世人多以学优则入仕宦,怀有此等私心之人见了我等高官,岂会平静?”
相比于冉益谦的惋惜与无奈,贾寻幽倒是平静许多:“人生百样,欲治学者自会定心向学,欲为官这也当钻营有道,二位不必强求。”
经学博士此时想出声附和,可惜学政只考核一地主官,他这个经学博士属于冉使君的幕僚,可不敢反驳自己的幕主。
反倒是陈佑点头赞同:“贾先生此言有理。只是这州学毕竟是教人向学之地,若是钻营之风大起,恐会坏了本地文风。”
除了那些天赋异禀意志坚定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要不然也不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若是州学之中兴起钻研之风,一无所成也就罢了,但有一例成功,州学真正一心向学的学子也会被周围浮躁的气氛所影响,要么离开,要么被同化。
贾寻幽明白这个道理,他直接就开口问道:“节使如此说,可有解决之道?”
陈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贾先生可知我在洛阳有一书院?”
“我曾应汪先生之邀去讲过两次课。”
陈佑面露尴尬,这事他了解过,刚刚一时嘴快没想起来。
轻咳一声,继续道:“我在书院之中设置了奖励,专门用来奖励那等成绩优异的学员,以及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员。如此虽不能尽消师生求官求财之心,却能保证在书院中的绝大多数人把心思放在治学上。”
贾寻幽闻言点头,而冉益谦则是若有所思地看向经学博士:“李博士,这事你仔细考虑考虑,明日给我个答复。”
经学博士面色一苦,却不敢耽搁,忙不迭答应下来。
对与怎么整改州学,陈佑当然不止这一个想法,只是没必要现在一块说出来。
这事定下,三人便出门准备再去看看县学。
他们都没对县学报太大希望,州学都是这个样子,县学想来更是不堪。
只是才刚走出门口,就见梁关山匆忙奔马而来,一见陈佑,立刻翻身下马,快步上前。
“大帅,鲁国公薨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六十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七)
周嘉定六年四月,十七日庚申,周太傅、鲁国公,冯公讳道,薨于洛阳私宅,享年七十有三。帝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师,封瀛王,谥文懿。
在接下来几天中,远在庐州的陈佑接连接到发自洛阳的消息。
他的老师冯道真的辞世而去,根据京中传来的消息,停灵之时官家两至灵堂安抚冯氏诸人,更是连连下敕荫封冯氏子弟。人臣哀荣莫有过于此者。
然而,冯道毕竟是不在了。
说来也怪,陈佑拜师七八年,同冯道朝夕相处的时间不多,按理说不可能有太深的感情,偏偏这次骤闻老师讣告,让他升起一股失落感,一时间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
四月二十三,陈佑在节度府设灵位机电老师,心情激荡之下写出一篇《祭师文》。
无独有偶,赵元昌在京中也写了一份祭文。只不过这份祭文是以诏书形式发出去的,刨除其中的哀悼悲伤之情,更多的是大气典雅。相比之下陈佑的那篇短文若是忽略其中情感,读起来就有些文采不足了。
回到眼前,陈佑这几日心神不安,又处于春夏之际,祭礼后的第二天就病倒了。
他卧病在床,在痊愈之前是不会见赵德昭的。
小孩子容易生病,自家儿子无所谓,偶尔生个小病还能增强免疫力。但是魏王就不一样了,若是“被陈佑过了病气”,怕是会叫官家怒火难消。
养病归养病,借着写祭文发泄一通,陈佑终于能集中精力处理政务了。于是他虽然在病中,却仍然控制着扬州大都督府辖下诸州布局灭宋。
当然说是这么说,实际上陈佑能做的就是用间与反间,最多在各州政务上插手,各州州兵也就算了,驻扎各地的禁军他根本没办法调动。甚至于为了避嫌,他都没同那个在水军的旧部宁强联系。
不过既然不是正式开战,能不能调动大部兵马无所谓,他准备试一试这个年代的经济战。
为此,他先是写信召集钟家商行和陈家商行的负责人,之后又上疏请求三司和户部协助。
前者目前还没抵达庐州,后者亦未批复,陈佑现在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宋国经济状况上。
陈佑这里在忙的时候,巢县发生了一件小事——县衙牢房塌了。
这天天降大雨,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
县衙牢房内,几名典狱围坐在桌前,一个眉目机灵地典狱双手合握无序摇摆,嘴中念念有词。
其余几人紧张地盯着他的手,牢内白直此时也都放下自己的职责,围在一旁观看。
终于,那典狱双手接近桌面,猛然一掷,六颗木制骰子在桌面上滴溜溜直打转。
骰子刚一出现,“大”、“小”的呼喊声便在房间内回响,一时间竟然压过了嘈杂的雨声。
很快,骰子一颗接着一颗停止转动,前五颗骰子加一起有十六点,是大是小,就看最后一颗了。
随着最后一颗骰子越转越慢,不论是压了钱的还是没压钱的,都禁不住屏息凝神,死死盯着那颗骰子,等待揭晓最后的结果。
终于,一个微不可闻的“嗒”声响起,两点。
压小的典狱呼了一声赞,压大的则唉声叹气。
这一悲一喜的对比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有人喊着再来再来,新的一轮重又开始。
这里赌得热火朝天,最靠外的一间牢房内,一个蓬头垢面的囚犯侧靠在墙边,手臂微微移动。
他是在挖墙。
被关进来之后他一直在找机会逃走,自从得到一个木块,他已经挖了有一个月。虽然木块不好用,虽然他只敢慢慢疏松墙根,但是这一个月下来,他有预感,今天会成功。
因为今天大雨,而且,他已经挖到了湿土,这证明墙根已经被水浸透,只要再用点力,这墙就会塌掉。
功夫不负苦心人,哪怕环境如此嘈杂,他依然能听到这间牢房发出的那不正常的声音。
他知道,脱困就在眼前!
抓紧木块站起来,深吸一口气侧着身子猛然撞向外墙,轰地一声,牢房塌了,连带着旁边两间都有些不稳。
“轰隆!”
正巧此时一道惊雷闪过,连绵的雷声掩盖住了牢房垮塌的声音。
他拨开身上的泥块,刚刚是主动冲出来的,也就撞墙的时候有些疼,不过没有被屋顶砸到。
从泥水中爬起来,顾不得回头,直接朝院墙跑去,只要翻过这堵墙,他就越狱成功了。
然而这个时候周围牢房关着的囚犯都反应过来了,想逃走的立刻心有灵犀般一起撞墙,而那些“良民”回过神来之后马上高声呼喊:“牢房塌了!牢房塌了!”
正在兴头上的典狱们好一阵子才反应过来,一个个赶紧搂过自己的钱财,脚步别扭地朝此处跑来:“叫什么叫!皮痒了是不是!”
然后,一连串的垮塌声响起,又有几名囚犯借助其中一间垮塌牵扯导致牢房不稳的契机果断越狱。
有多少人跟着一起跑,那些典狱们又会是什么反应,他都没有管,而是费尽力气翻过墙,随便选了个方向快速离去。
这越狱逃犯名为余小林,原本住在城外一村子。家中有年迈父母、能干活的妻子,以及一个十来岁的女儿、一个四五岁的儿子。
原本家里虽然贫穷,但也还能过得下去,可是没想到他那女儿惹祸了。
余小林和妻子都不是那种长相俊俏的人,他们这种人结亲,首选是能吃苦干活的,样貌什么的永远放在最后。
父母长得不出众,他那女儿也就是清秀罢了,而且由于平常吃得少,皮肤有些发黄,脸颊更是瘦削,怎么都不能说是美貌。
然而,偏偏这样一个女孩,竟然被当地大户家里的儿子看上了!
看上也就罢了,余小林也有心让女儿嫁好一点的同时改善一下家里的条件。可是他没想到,十岁的女儿,会被大户的儿子祸害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