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岁,加之营养不良,一个女孩就这么死了,被随便套上衣服的尸体连同几百枚铜钱一起送回余家。

    这毕竟是他的亲生女儿,哪怕之前有利用女儿婚事换好处的想法,但他也希望自己孩子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没想到转眼间天人两隔,而且女儿还死得如此屈辱。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六十一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八)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长女屈辱而亡,余小林自然咽不下这口气。

    他先是找了里正,这里正是算是余氏族长,为人说不上和善,但多行善举、爱护族人,一干族人没有不服他管教的。这就是乡贤,余小林受了委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家族长。

    可惜他注定要失望了,里正没有如他所想帮他伸冤,而是一边说着大户在县里势大,不是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所能抗衡的,一边劝他安心种地,好好培养儿子,族里也会提携于他。

    里正为族人所敬重不是没有道理的,事事考虑宗族利益,自己人在一块的时候且不说,但对外的时候却不忘记维护族人,当得一个好族长的赞誉。

    只可惜,余小林要的不是这个好族长的宽慰,他要的是公道,于是他又去找了乡长。

    乡长和他可没有同族情分,怜他远行不易,赏了他一顿棍棒,之后又献宝似的把余小林想要告状的事情告诉给了大户。

    这龚姓大户家主倒没什么,他家在巢县立足,赞之者众,恨之者亦众,若是容不得那些仇视他家之人,这巢县人口怕是十成要去了七八成。故而根本没把余小林放在心上,就算闹到县衙,他也有办法压下来。

    但是龚家主那做下那等侮辱之事的儿子就忍不了了,当下带着家丁仆役寻到余小林,这又是一顿揍。随后又找到里正,在县内大户面前,里正不再是那等爱护族人的模样,甚至不等龚家少年说出口,他就主动责骂余小林,同时保证让余小林一家在村里不会好过。

    自此之后余小林一家的悲惨情况不必多言,但受此打击的余小林心中不平之气愈加旺盛。思前想后,将自家妻儿送回娘家,去给自己女儿上完坟后毅然决然地前往县城告状。

    然而里正发现他一家都不见了之后立刻通知了大户,等余小林来到县衙,龚家已经找好了状告余小林“携尸要挟”的证人。

    再加上县衙吏员偏帮,巢县令断案又多依靠证人证言,少有专业调查,大多数时候都是随心断案。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庶民和一个经常交流往来的本地乡贤,巢县令自然有自己的偏向。

    于是余小林就进了牢房。

    虽然此罪不至死,然而在如此简陋的牢房之内死个把人不是很正常么?

    若不是魏王都督扬州之前各地主官变幻,一干官民心思都在这上面,余小林说不得早就成了一具尸体。

    回到眼前,余小林逃出牢房后,随便寻了一出不起眼的角落躲雨。

    而看守牢房的典狱们则是首先看住没逃跑的犯人们,紧接着平日里被挤兑最多的一个典狱前去通知县令。

    那典狱来到县衙旁边的一座宅子里,见到了听雨观书的巢县令,他不敢耽搁,连忙叉手一礼:“参见明府!”

    县令抬头:“你就是那。。。。。。是那典狱?来寻我是为甚?”

    典狱假装没听出来县令不知道自己名字,恭恭敬敬道:“好叫明府知晓,牢房被大雨冲塌了,跑了几个犯人。”

    语气平静,丝毫没有急切感。

    这典狱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这次被诸同僚一起推举过来,就是为了背锅的,早就做好丢了职事的准备了。

    大不了不干了,你一个文人县令还敢因此把我怎么着不成?有此想法,他现在浑身轻松也不是没道理的。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县令颇有那种古代名士处变不惊的风范,听了典狱的话,点头道:“我知道了,你且去安顿好狱中犯人,我自会着人整修牢房。”

    没有斥责,也没发怒,着实叫典狱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虽然做好了丢职事的准备,能不丢那当然是再好不过,当即应承下来迅速离开。

    在典狱离开之后,县令立刻放下书册站起来:“快去把张主簿叫来!”

    主簿是县令的亲信,很快就冒着雨过来了。

    牢房塌了事小,犯人跑了事大。现如今陈节使正严抓刑狱,治下出了这等事,县令怎能不心焦。

    两人一商量,决定销毁逃跑犯人的卷宗,就当没发生过这几件案子。

    既然都没发生案子,自然不可能有犯人,那就没有犯人越狱的事情发生。逻辑链十分完美。

    至于跑出去的犯人会做出什么事,那就不是县令能管的了,只要没闹到都督府,几个犯人跑就跑了吧。

    至于那几个典狱,因为处理牢房垮塌十分及时,收拢犯人未致任何一人逃跑,非但无过,更是有功,每个人都得了钱粮奖励。

    此事就这么被压了下来,当靠偷窃食物恢复精力的余小林来到城门口时,看到毫无防备的城门,都有些难以置信。

    也幸好县令真的没安排人检查出城百姓,余小林看没人细查,直接就在人群之中混了出去,根本没有仔细观察是否是陷阱假象的意识。

    四月底,庐州发生了一件大事。庐州巢县余小林袭杀当地大户龚家家主的儿子和侄子,又在袭击县令的时候被擒住。

    涉及人命,都督府立刻派人前往巢县调查。

    第一份调查结果是余小林因私怨奋而杀人,因此法曹决定认同巢县令的死刑判决,准备移文刑部请求核准。

    这事被一直关注法曹的汪弘洋得知,他当着陈佑的面,直接质问白轩朗:如果是因为私怨而杀人,为何还要去袭击县令?

    白轩朗讷讷无言,法曹事务他都听幕僚的,本人心思并不在这上面,这时候自然也做不出什么有意义的回答。

    汪弘洋也不需要他回答,征得陈佑允许之后,挑选老于侦缉的捕快,连同功曹之人一同前去巢县调查。

    巢县县衙地牢,余小林躺在黑暗中一动不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锁链声响起,紧接着光亮照进了地牢。

    “陶刑狱请。”

    “有劳了。”

    脚步声响起,然后停下。

    余小林睁开眼,隔着栏杆看到的是一个三十许的中年男子。

    这男子姓陶,乃是新上任的都督府法曹府,今次专门负责调查余小林案。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九)

    看到狼狈不堪的余小林,陶际华眉头一跳。他没有表现出不满,平静地开口:“把他带上。”

    作为一个长久混迹于底层的技术官,陶际华明白余小林现在的情况是怎么回事,不过这不关他的事,他只需要调查出所有能查到的信息,然后如是汇报给上官。

    至于上官是准备为民做主还是准备为“民”做主,他查到的信息是真是假能不能公布,都同他无关。

    陶际华带着余小林出了地牢来到县衙准备的一个空房间。

    这房间里空空荡荡,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条长凳。

    陶际华进屋时,里面已经有三个人了,其中一个坐在桌子后面,另外两个站在两旁。三人见他进来,同时出声招呼:“组长。”“官人!”

    坐在桌后的那人是协助陶际华这次调查的佐史,立在两旁的是护卫。

    陶际华点点头,走到桌后坐到佐史旁边。

    余小林也被指引着坐到桌前的长凳上,带着他过来的两名大汉立在他的侧后方。前后四名护卫都死死盯着他,以防他暴起伤人。

    “开始吧。”陶际华翻看桌上纸笔,见一切都准备就绪,宣布审讯开始。

    佐史点头,一手摁住纸张,一手拿起毛笔蘸好墨汁搭在砚台上,等待审讯开始。

    “姓甚名谁?”

    沉默。

    陶际华皱眉,禁不住提高声音:“我问你叫什么!”

    一直恍恍惚惚的余小林终于回过神来,一脸茫然地看着陶际华:“啊?”

    “你叫什么。”陶际华第三次询问。

    “某叫,余小林。”

    “住在哪里。”

    “余家村。”

    “家中都有谁?”

    问到这个问题,余小林沉默一阵,低下头轻声回答:“就我一个。”

    陶际华嗤笑一声,拍了拍桌子:“余小林,某劝你老实一点,说实话还有的救,若是说了假话,便是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

    余小林依然沉默以对。

    见此情景,陶际华明白老老实实地问讯是问不出来什么了。当即敲着桌子恶声恶气道:“都督知道你有冤屈,特令某来详查,你这鸟厮别不知道好歹!”

    余小林抬头看向陶际华,眸光闪动,嘴唇张了张似乎要说什么,可惜最后还是垂下脑袋低声重复:“就我一个。”

    他是准备用自己的死换来妻儿的生,只可惜他忘记了,且不说孤儿寡母如何活下去,就算他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他还有妻子孩子了吗?

    陶际华见他不配合,便不想浪费时间,摆摆手示意护卫带余小林回地牢。

    仿若傀儡般地余小林刚被带出门,陶际华转向佐史:“那个女人和小孩找到了么?”

    声音不大,但刚好可以被余小林听见,脚步一顿地余小林被拽了各踉跄。

    “应该是回娘家了,顺利的话最迟到后天就能。。。。。。”

    佐史话未说完,门外余小林突然爆发了:“有什么都冲我来!冲我来啊!别动我家里人!”

    “摁住他!”押送的两名护卫呼喊着控制住余小林。

    听到动静的陶际华露出笑容,高声吩咐道:“把他带进来。”

    刚一进门,余小林就十分惊惶地高喊:“我说!我都说!求求你,不要。。。。。。”

    “放心。”陶际华声音变得温和起来,“你不愿意说,我只能找你妻儿了解情况。如果你全都说出来,自然就没必要找其他人。”

    说话间,他看到余小林惶恐的脸上挂着泪痕,心中一动。再联想到之前听说的余小林的遭遇,当下心生同情,叹了口气,缓缓道:“如果你这边什么都不说,我能听到的全是龚家人说的话,孰好孰坏,你自己也清楚。”

    他这里总算是起了个头,另一边里正那里也有人在讯问。只是里正应该是担心大户报复,或许也担心自己出卖族人的事暴露出来,总之就是不肯说实话。

    负责讯问的两名法曹史看着自己记录下来的一连串车轱辘话,脸色越来越黑。

    坐在他们对面的里正心中忐忑,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蒙混过关。

    咽了口唾沫,他脸上堆起谄媚的笑容:“那个,两位官人问了这么久想必口渴了,要不喝点汤水歇一歇?”

    两人对视一眼,其中一人深吸一口气,猛然拍桌子大喝道:“余四宝!某劝你老实交代!若是被我们查出来你有隐瞒,别说这里正之位了,你这老汉的性命能不能保住都是两说!”

    里正一个激灵,连忙弯腰拱手上下摇动:“官人明鉴啊!小底是真的不知啊!”

    那法曹史面色不虞地摆手:“这话你跟我们说没用,到县里面去跟上官说罢!”

    言罢,站起身来对身边护卫道:“带上这里正,咱们回县城。”

    原本还要询问村里一干村民的,可惜看里正这样子,估计村民也不会说出来。

    眼见身旁大汉准备上前来捉住自己,里正慌了,要是进了监狱那还能落得了好吗?

    惊慌失措之下,他突然大声叫道:“都是龚家逼得!”

    开了个口子,里正突然醒悟过来,这是上面有人要收拾龚家了啊!

    当即不管不顾,也不等两名法曹史仔细问,便把所有事情都竹筒倒豆子般倒了出来。只不过在他的叙述中,他依然是那个一心为了族人的好族长,所有的事情都是龚家做的,他之所以不作为也是因为被龚家威逼胁迫。

    这边调查的有序推进,那边龚家也在自救。

    巢县龚氏属于都督府挑选出来协助管理巢县的两户贤良之一,陈佑挑选贤良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一家势力有多大。至于是不是真的贤,不过是一个不怎么重要的参考因素罢了。

    因此他们在县中有关系,在州治合肥也有人情往来。

    现在所有人都在猜测都督府——主要是陈佑——究竟是怎么看待余小林案的,这关系到他们如何对待龚家的请托。

    这个问题,别人只能猜测,但是冉益谦却直接问了出来。

    学堂之内,魏王、陈衡、贾寻幽全都把目光投向陈佑,等着他的回答。

    陈佑端正坐姿,看着站在房屋中间的冉益谦:“道盈怎会如此问?不论我怎么看待,总是要依法依规,依照事实才行。”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六十三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

    陈佑十分坦荡地同冉益谦对视。

    正如他所说,这件案子只要依法依规查办就好了,他并不准备插手。

    别看这事闹得大,只要陈佑没有明显的偏向,龚家就不会有太多损失。毕竟犯事的儿子已经被杀,若要穷究,抛出几个当时跟着的家丁仆役就好。

    而余小林,陈佑的确同情他,但他不准备为这件事插手判决,按律该是死刑那就是死刑。不过陈佑已经做好准备,等判决下来,他就会上表请官家赦免余小林,不求全免,减个两等三等就能让余小林活下来。

    这么做的意义除了为后世留下一个例子之外,就只剩下让陈佑自己心安了。

    两人对视良久,冉益谦开口了:“既然如此,此案便交由下官审理如何?”

    陈佑闻言,眉头一挑。

    前面已经说过,都督府、节度府和州衙基本上是一套人手,陈佑让人去查,只不过是因为之前县里面判决漏洞太大。他本人原本对这案子如何并不关心,也就是听到回报大概知晓前因后果才稍微上点心。

    到最后这案子应该是法曹判决余小林斩刑,然后冉益谦签署,陈佑批准,送往刑部等待核准;同时功曹查出巢县令等官吏败坏法纪的事情,陈佑将县令丞簿尉之下的吏员撤职,再行文吏部将县令撤职。

    这个安排冉益谦也是知道的,他现在突然要求亲自审理此案,不得不叫陈佑好生考虑一番原委。

    电光石火之间,陈佑呵呵笑着答应下来:“原本是叫法曹审理,既然道盈不惧辛劳,接了去也没啥。一干卷宗人手尽在功曹法曹,道盈有事吩咐这两处即可。”

    “喏。”冉益谦再一拱手,行礼退去,自始至终,皆是面容严肃。

    陈佑脸上一直保持着温和的笑容,目送冉益谦离去,转向赵德昭,正要开口继续课业,就听赵德昭开口询问:“敢问陈师,冉司马所说的可是前些日子余小林谋杀案?”

    律法规定两人以上才算“谋”杀,不过余小林虽只有一人,但他杀人事迹已现,等同于谋法,因为已经致人死亡,按律当斩。

    怎么说呢,他还算幸运,只杀了两个人,不然的话,按照律法,杀一家没犯死罪的三个人——同籍或者期亲都算——属于“不道”,除了自己被斩首,妻儿也得流放两千里。

    得亏如此,不然陈佑说不得就要强压着判决龚家子奸良人致死当斩,这样余小林就会被按照杀一人来断罪。只能说是幸运了,这年头没抓到现场的话,真没办法确定奸污者为何人。

    前些日子陈佑给赵德昭讲解过这件案子,没想到赵德昭竟然能一直记着。

    陈佑点头:“大王好记性,的确是此案。”

    说话间,他看到陈衡一脸好奇地望着自己,期盼讲得更仔细些。

    他心中一动,决定回去之后也给自己儿子好好讲解一番,不过此时还是先应对赵德昭:“大王可是有不解之处?”

    赵德昭点头:“府中先生们讲‘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又讲‘重宽赦而轻罪罚,则民知趋善避恶’。。。。。。”

    说到一半,他就说不下去了,皱着眉思考该怎么形容。

    陈佑呵呵一笑,他大概明白了赵德昭的困惑,同时也想通了冉益谦的目的,心下轻松,便不急着回答,目光转向贾寻幽:“贾先生有何见解?”

    贾寻幽微微摇头:“不过是因事而为罢了。”

    见赵德昭面露困惑,贾寻幽不得不仔细解释:“譬如杀人,有谋杀者,有故杀者,有斗杀者,罪皆不同。单论谋杀,有杀部曲官户者,有杀无罪良人者,有杀本府上官者,罪又不同。世事相易,罪罚轻重,须得仔细考量,不可一概而论。”

    这边贾寻幽在给两个孩子,主要是魏王讲解赏罚之理,陈佑则在考虑该怎么处理余小林案。

    贾寻幽那句“因事而为”说得好,单独拿出来说,这只是一件普通的案子。其中隐情种种、内幕重重,在这个时代不缺。

    但是,这个复杂的案子发生在庐州,发生在陈佑治下,很可能会被有心人当做攻击陈佑的机会。

    别的不说,单是余小林该不该判死刑,就会吵翻天。

    不用多想,冉益谦要求亲自审理,应该就是为了借这个案件来宣扬自己的观点。

    才答应下来,不可能再拦着不让他去做。

    如此一来,陈佑想把这件事按在庐州就有点困难了。

    正思忖应对方法,突然听赵德昭出声询问:“既然县令等人都知道所做之事违反律令,为甚仍要去做?”

    陈佑回过神来,见贾寻幽看过来,朝他点点头,开口回答:“大王要知晓,律令再好,也需要人能执行。执法不严,则违法不必究,致使有法不须依。就如余小林案,县令所为错处甚多,糊涂断案是其一,有案不查是其二,擅销卷宗是其三,纵犯不缉是其四,若是这四处皆不错,则余小林案或不会发生。”

    “为政者当首重教化。”贾寻幽插话道,“县令错漏甚多,是因为其不通教化。乡里诸人欺压苦主偏帮大户,是因教化不行。”

    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过说的都是一件事:他们不听话啊!

    眼看两个孩子一下子接收这么多的信息有些迷糊了,陈佑出言结束这次课业,让两人歇息玩乐。

    陈贾二人并肩走出学堂,走了一阵,陈佑出身问道:“若是先生为知州,当如何断此案?”

    贾寻幽没有马上回答,沉默着继续向前。

    陈佑也不着急,就这么安静地等待贾寻幽给出自己的答案。

    好一会儿,贾寻幽才开口:“私仇不敌国法。”

    陈佑点头,他明白贾寻幽的想法了。

    回到自己书厅,陈佑开始写信,不管会不会有人拿这件事来做文章,他都得提前做好准备,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免得盟友们战成一团,凭白叫人占了便宜。

    就在陈佑同京中沟通的时候,陶际华带着巢县一干人等回到了合肥,审判即将开始。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一)

    这个案子很可能会掀起一场政争,按道理说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是陈佑除了嘱咐汪弘洋盯着进展之外,便没在这上面耗费精力。

    反正他已经做好准备了,现在就等着旁人出招。

    至于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他已经提不起这个心思了。

    倒不是他自高自大,只是慢慢的认识到你来我往的构陷攻讦落于下乘,偶尔一用还可以,用得多了容易走偏。他现在还没到那等前方无路惟自辟之的程度,完全可以让自己站在正确的道路上,逼迫其他人不得不和自己走同一条路。

    对于现在的周国来说,或者说对于周帝赵元昌来说,所谓的正确道路,就两个点:忠君和统一。

    忠君自不用说,这是赵元昌用人的首要考虑,即便做不到百分百的忠心,也要说到百分之两百的忠心。譬如定难军,譬如静江军,若光看他们同朝廷中枢的往来文书,那可是个顶个的大忠臣。

    但统一就不一样了,虽然不知道赵元昌为什么这么着急地培养儿子,但陈佑陪着魏王来了淮南,那就是得了地利。只要他所作所为皆利于灭宋,朝堂上的风波等闲波及不到他。

    他尽心竭力谋划灭宋,朝中有人趁着机会去攻讦于他,那就是与宋国勾结,那就是破坏大局。若不是为了名声,为了以后顺遂一些,他甚至都不会有反击的想法。

    当然,事情是做出来的,所以在冉益谦审案的时候,陈佑并卢仲彦、许竹林等人在城外校阅诸军。

    冉益谦只是有些严肃谨慎,但不死板,为了审案,他特意向一干僚属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