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舍人请进。”章鹏侧身伸手示意。

    韩熙载深吸一口气,大踏步走进门内。他身后随从意欲跟上,却被门口卫兵拦下,眼睁睁看着章鹏走进去关上门。

    屋内韩熙载只是一扫,就大概了解他所面临的处境了。

    坐在主位上的那个小孩是魏王赵德昭,侧面那个就是魏王傅陈佑。

    不用多想,韩熙载就明白自己大概率是能够去洛阳了。

    收敛思绪,他在屋子中间空地上站定,恭敬一礼:“宋国主舍人韩熙载,参见大王!”

    “免礼!”

    赵德昭眉头皱起,显然在回想该说些什么。

    他的家令任喜立在他身后,见他一时没想起来,正要附耳提醒,却看到陈佑冷冽的目光。这一愣神的功夫,赵德昭终于自己想起来了。

    “韩舍人来此是为何事啊?”

    韩熙载挺直腰杆,朗声道:“好叫大王知晓,在下奉国主之命欲往洛阳朝见天子,以商讨停战之事!”

    赵德昭再次皱眉思索,可惜之前没遇到过这种情况,韩熙载来得突然,陈佑也没机会提前教导他。他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得把求助的目光投向陈佑。

    陈佑见状,轻咳一声开口:“韩舍人该知道,正是贵国主不敬天子、不从天子之诏这才引得大军压境,如若想要停战,只需贵国主亲自动身前往洛阳便可。”

    赵德昭想起来陈佑以前跟他解释过开战缘由,此时听陈佑说起来,立刻就接过话头:“正是!官家诏令宋国主入朝,宋国主拒不从命,实乃叛逆之举!”

    韩熙载不敢认,立刻辩解:“着实是冤枉!大王有所不知,国主听闻天子诏见欣喜不已,正欲起身北上,怎奈骤然风寒,卧床不起,无奈之下只得叫二王子代为前往。如此这般,怎么都算不上是叛逆啊!还请大王明察!”

    陈佑没让赵德昭继续发挥,直接接过主导权,他看着韩熙载:“两军交战之前,庐州发现数名宋国细作蛊惑当地大户袭击魏王府,这作何解释?宋乃周之属国,然魏王带兵巡游却遭军兵拦截攻击,这又作何解释?”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我想揍你你为什么不跪下让我揍?

    “这等事项皆是边军妄为,国主得知后心中惶恐不安,立刻派遣使者意欲平息天子之怒。着实没想到天军如此迅速,短短十多天便兵临南昌城下!”

    说到这里,韩熙载顿了顿,语气稍稍强硬一些:“宋国虽是周之藩属,骤遭进攻方才奋起反击。陈长史久历兵事,当知晓其中道理。”

    他说完之后停了下来,扭头扫视堂内诸人全是将领,没有幕僚文人。

    “此时南昌城内粮草充裕,军备器械亦是足够,城中上下一心,士气充足。恕在下之言,若我等坚定抵抗决心,便是城外将领猛攻一年也难以破城!”

    ();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欺世盗国》,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五百二章 论立场章鹏施计

    “到了那时,虽勉强得胜,却只得了一座死城,而大王麾下兵马,恐怕也要十去七八!如此,岂是大王所欲求,又岂是天子所愿见?”

    说完这句,韩熙载语气稍缓:“吾国主不忍黎民伤亡,不愿天子痛心,故而遣下官入朝天子以求和平。”

    陈佑轻笑一声:“既然如此,请宋国主纳土归降便是,如此兵灾立时可免,宋国主也不失王爵之封。”

    此话一出,屋内将领全都笑出声来。

    是啊,既然不想继续战争导致伤亡,那为什么是我们做出让步,而不是你们投降呢?

    说到底还是立场问题。

    韩熙载沉默一阵,拱手作揖:“吾主不愿降,故遣吾议和。”

    说出这句话后,韩熙载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说的轻松感。

    他直视赵德昭,朗声道:“请大王允韩某前往洛阳!”

    赵德昭探询的目光投向陈佑,陈佑回应他的目光,微微点头。

    得到认可的赵德昭信心大增,他同意了韩熙载的请求:“明日吾安排兵马护送韩舍人入京。”

    待韩熙载离开,屋内再次讨论除夕突袭的事情。

    只要京中没有明确的命令下达,这里的战事就不会停止。

    韩熙载走出房屋没几步,被拦在外面的中年文士就快步上前:“舍人!怎么样?”

    “我明日前往洛阳。”韩熙载神色平静,“你先回城禀告国主,陈佑不愿止战。”

    “这!”中年文士先是一愣,随即点头:“好!”

    两人没有多说,很快就有军士来引韩熙载等人前往空帐篷休憩,韩熙载顺势提出让中年文士先回去通报消息。

    这次还是章鹏过来,他领着中年文士朝护城河方向走去,而韩熙载和三名随从全都留在帐篷中。

    走了一阵,韩熙载所在的帐篷早就不见踪影,章鹏突然停了一步,使得中年文士从落后一步转成并肩而行。

    “先生以为宋国可得存续否?”

    “啊?”中年文士下意识地发出疑问的声音,随即干笑道:“章将军这问的什么话。”

    章鹏没有回答,而是问道:“不知先生如今任何职事,官居几品,勋爵几何?”

    提到这个,中年文士有些尴尬:“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校书郎罢了。”

    校书郎,如果任职者得帝王重视,那就是以备咨询的参赞机谋之职;如果不得重视,能有一本书修一修都算是重大任务了。

    看这中年文士表现,他显然就是第二种情况。

    章鹏心中稍安,这种人好哄骗。

    他立刻按照之前想好的套路笑道:“原来如此,先生与我有缘,待我军攻破南昌城之时,某定会叫人保护先生安全。”

    一提到破城,中年文士脸色不由一变,含糊应下。

    接下来章鹏没有再说话,两人沉默向前。

    不过没等多久,便“偶遇”戴和裕。

    戴、章两人老远的就互相打招呼,走到跟前,章鹏指着中年文士道:“这就是跟着一起出使的校书郎,现在要回城去禀报出使结果。”

    然后又指着戴和裕:“这是宋二王子,校书郎再待几日,说不定就能等到官家封二王子为宋王世子的诏书。”

    戴和裕哈哈一笑,没有否认也没承认。他走到两人面前,打量一番中年文士后开口问道:“吾父不识天数、违逆天意、抗拒天军,你何不弃暗投明?”

    弃暗投明这个词还是他从陈佑那里听来的,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中年文士愣了一下,正准备开口就被戴和裕打断:“若能立下功劳,岂不比你做区区一个校书郎好得多!”

    “我。。。。。。”

    中年文士双目圆睁,刚刚吐出一个字,身旁的章鹏突然笑着打断:“二王子还是莫要多说得好,我还得送校书郎回城通报。”

    “也是,也是,哈哈!”戴和裕笑着,然后看向中年文士,“不过事关前途,校书郎还须仔细考虑才是。”

    章鹏拉着戴和裕向前走几步,似是有话要讲。

    中年文士落在后面,若有所思。在他的视角下,显然戴和裕希望拉拢他投周,而章鹏更多的是不乐于见到他投周。

    久处权利中枢,哪怕没有太多经历,他第一时间的感觉就是降官降将与原先将领的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戴和裕正是想尽可能多得拉拢宋国文武,已增加在朝中的力量,免得彻底赋闲。

    中年文士一边走着,一边考虑他怎么样才能得到相对而言最大的好处。

    只是前方两人的话语却时有传来,隐约中他听到了东城墙有将领心向周国,意图在周军攻城之时反戈一击,放周军入城。

    两个人现在争论的就是要不要相信那个将领,章鹏倾向于不信,而戴和裕则坚称可信。

    如此这般,更是让中年文士确定之前的猜测是正确的。

    一路无话,章鹏将中年文士送过护城河后,站在边上抬头看着城墙,久久不语。

    “这样有用么?”

    戴和裕眯着眼睛看那中年文士走到城墙底下,最终被吊篮吊了上去,问问题的语气显示出他没有太多信心。

    “应该有用。”章鹏也不太确定,“这个法子是我从大帅帐下谋士那里问到的,只要这个人相信我们说的话,不论他怎么选择,我们都能得到想要的消息。”

    似乎是消息来源让他坚定起来,渐渐少了一些犹豫不决。

    戴和裕听了也点头:“确实,按照你所说的,即便是最差的结果,也能确认一些消息。”

    最差的结果就是中年文士身死,然后能够证明东面城墙守将都深受戴延康信任,策反的可能性最低。

    “如果东面城墙没有动静,这个校书郎这两天也能出来,那咱们就可以通过他的关系来联络城内了。”

    章鹏说完这句,转身道:“在这里等着也没用,二王子不如与我小酌一杯?”

    “哦?”戴和裕眼神发亮,“章将军竟然还有酒?”

    章鹏嘿嘿一笑,做了个朝衣服里面藏东西的动作:“偷偷藏下的,剩的不多,省着点还能喝一段时间。”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阴私

    数天之后,南昌城内没有任何动静,那名校书郎也照常出城带来新的指使。章鹏和戴和裕判断这校书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即联络上此人。

    出乎章、戴二人的意料,校书郎也不知是愚蠢还是勇敢,回城之后竟然去找了他认为最有可能投靠周国的将领。也是他的运气特别好,这将领还真就有这样的想法。

    两人一合计,便趁着校书郎出城的机会带话给二王子。没错是二王子戴和裕,毕竟是宋国官员,哪怕之前同戴和裕没关系,现在要投降,天然地就会围到戴和裕身边。

    总而言之,章鹏戴和裕终于有了重大进展。因为校书郎心中不甘却又不得不追随韩熙载北上出使,戴和裕手下谋士认为这两人是可信的,他们可以说是打通了与城内的沟通渠道。

    临近除夕,韩熙载带着十来名下属随从乘船北上。他此行肩负着求和的重担,宋国存亡都在他身上。

    然而不论是城内的戴延康,还是城外的陈佑,都没想到身为求和使者的韩熙载现在完全没有为了宋国存亡舌战周国百官的想法。

    当年韩熙载父亲韩光嗣被李嗣源所杀,韩熙载逃亡南朝的时候还跟李榖说:“若江东相我,我当长驱以定中原。”可惜在江东也是仕途不顺,蹉跎至今,到如今更是失了心气,不欲再助戴延康。

    说起来当初分别时,面对韩熙载的宣言,李榖是这么回应的:“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历史上后周显德二年,李榖以宰相之尊任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知庐、寿等州行府事,领兵出征淮南。虽然中间出了错漏被世宗免职,但后来在诸臣不看好继续战事的情况下手疏必胜之利者三,最终使得世宗竟全功而还。可以说是实现了当年的豪言壮志。

    而现在么,韩熙载因为戴延康兵变成功,被迫沉沦数年,现在见识了陈佑等人灭宋的决心,再加上李嗣源的唐国早已灭亡,他提前放弃了助南朝平定中原的想法。李榖则因为中原政局变幻,到如今也没能拜相。

    十二月二十八,陈佑安排除夕攻城事宜。

    每逢佳节倍思亲,哪怕现在还是战时,临近年节,总得给将士们一个放松的机会。但是要突袭攻城,必然不能让军队精气神松懈下来。既要保证将士状态,又要防止城内看出异常,其中种种,不太好把握。

    有资格参与这次军议的将领不多,几乎都是潘美、卢仲彦这等能够统率数军的人物,像是章鹏之流只能等待前面那些人回去安排具体事项。

    吴越王钱弘俶以及戴和裕也旁听了这次军议。

    钱弘俶还好,他这次过来,只是当一个吉祥物,手下兵马全都交给皇甫楠指挥,战事胜败同他没有关系。

    戴和裕就不一样了,他好不容易联络上城内,还没确定该怎么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呢,突然要在除夕夜攻城突袭,假如成功了怎么办?

    “如果除夕日一战破城,这功劳就同大帅没有丝毫关系了!”

    戴和裕分到的一间茅草房内,他的幕僚刘若这么对他说。

    听到这话,戴和裕脸上闪过赞同的神色,有些言不由衷地说:“话也不能这么说,没能成功不是我做得不行,陈长史能看到我的苦劳。”

    刘若清楚自己这个幕主的真实想法,因此上前一步压低声音:“然而没能得到首功,王位怕是不太好拿啊。”

    戴和裕抿唇不语,来回走了两步,顿了顿,转身在椅子上坐下,左手搭在桌上,缓缓道:“那印禅你以为。。。。。。”

    他话没全说,看他紧握的拳头和游离的眼神,显然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太敢说。

    身为幕僚,就要在幕主没有信心的时候帮助幕主坚定信念。戴和裕不好说的话,刘若可以说。

    “要是除夕日袭击不能成,破城之法就还得仰仗大帅。”

    “是啊,要是不能成。”

    戴和裕喃喃自语,身体禁不住颤抖起来,他现在有些紧张激动。

    好在他很快就发觉到自己的状态不对劲,连续做了好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是为了少牺牲一些士兵。”戴和裕轻声道,“陈长史他们会理解的。”

    刘若低头沉默,他在仔细权衡计划的可行性。

    “印禅。”做好心理建设的戴和裕喊了一声。

    “在。”

    “这事交给你来办了。”

    “喏。”刘若微微低头,然后转身朝外走。现在离除夕只有两天了,他必须抓紧时间。

    他刚刚拉开门,就听戴和裕补充道:“小心点,不要让旁人晓得。”

    “大帅放心。”

    听完手下人的汇报,陈佑吩咐他们继续监视戴和裕同章鹏,然后便挥手示意他们离开。

    待房门关上,陈佑才对坐在主位的赵德昭解释:“因为事先在南昌城内没有可堪大用的细作,导致包围南昌城之后,南昌城内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团迷雾。我不急着攻下这座城,所以没必要冒险。当然,要是城内有人打开城门迎接我军入城,我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只是需要谨慎应对。”

    赵德昭点点头示意自己听懂了,不过他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那为什么要让戴和裕负责这件事呢?陈师不是说不能太过信任他么?”

    “戴和裕毕竟是宋国王子,比起我们,他更容易被城内官员接受。”陈佑有些无奈,“而且城头守军十分警惕,我们很难派出人手去策反将校,只得让章鹏戴和裕来负责。”

    其实陈佑听了一干幕僚的分析之后,对他俩的行动就没报太大希望了,但谁能料到他们运气会这么好,就这么打开了局面。

    章鹏汇报他们已经联络上一个守城将领的时候,陈佑是真的被惊到了,之后他才重视起来,还派人监视章、戴二人和城内的接触。

    这事说几句也就算了,陈佑不可能一本正经地同赵德昭商讨军政事宜。

    “明天会开始分发酒肉,大王需要到军营中走动慰问,可能会持续一整天时间。”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论教王

    “陈师放心,我能扛得住。”

    见赵德昭满脸认真,陈佑点点头,随手拿起一份文书开始讲解。

    今天注定事多,陈佑才讲解完一份,就有人通报传旨的使者来了。来的是中官,传的是中旨,其中话语无非是勉励将士,许愿封官。

    当然也有实惠,跟着使者一起来的有一船贡酒和压胜钱。贡酒的话,估计每人一口差不多勉强够,压胜钱就正好是按照出征人数来的,每人一枚。

    除此之外,还要求魏王赵德昭多多犒劳出征将士,尤其要多关心死伤立功之人。

    领旨的时候,赵德昭激动之下,顺势就把要分发酒肉的消息说了出去,引得好一阵欢呼。

    再就是未时许江陵传来消息,卢子龙遇刺重伤,周军在衡州溃败,仅有少数兵马护着昏迷不醒的卢子龙退到长沙府。信使出发的时候,武安节度使窦少华在湘潭拦住了叛军。

    好在窦少华派人传话的时候,同时也说了沈涌后劲不足,顺利的话过不了正月就能平定湘地,这才让陈佑等人稍稍安心。

    不过也就这样了,该做的准备还得做,就像这边兵马分属数人,陈佑只能勉强以赵德昭的名义调动一样,赵元昌不可能把湘地兵马全交在窦少华一人手上。为求迅速,很可能会从这里紧急抽调将领过去。

    一阵吵吵嚷嚷后,诸将散去,陈佑也从赵德昭那里告辞回到自己的屋子。

    汪弘洋魏仁浦等人早就等在屋内,见陈佑进门,纷纷起身招呼。

    “坐!”陈佑一边朝主位走去,一边抬起双手虚压,让众人都坐下。

    一阵轻微的拖拉椅子的声音后,几名幕僚重新坐好,陈佑也坐到了主位上。

    在讨论正事之前,汪弘洋笑着对陈佑道:“大帅教了个好学生。”

    听闻这话,有人茫然,有人跟着笑,也有人若有所思。

    陈佑却是懂了汪弘洋的意思,他轻声道:“若是能继承我的道,自然是越优异越好。”

    说到学生,他不由出声询问今年书院学生情况。毕竟汪弘洋当了那么长时间的祭酒,书院里面有不少好友写信交流,有些细节正好就是陈佑所不清楚的。

    如此又耗费了一些时间,才终于开始商讨正事。

    所谓正事,无非就是军营中的各项数据,比如今天哪支部队攻城、死亡多少、受伤多少、损失多少军械、消耗多少药物等等,再比如今天消耗了多少粮草、剩下的还够用多少天、补给安排之类的,都是些琐事。

    然而重要的就是这些琐事,王府、都督府、节度府的一众僚属每个人都要负责一项,实时监控记录。

    陈佑每隔一天会在早上召集三府僚属汇总情况,而他自己节度府的亲信,则是每天晚上聚集到一起总结一番。

    顺带一提,行军作战,掌握天气也很重要,是以陈佑军中除了经验丰富善于观天的老兵,还有当地有名的老农以及经过考验的僧道。他们每天都会给出自己的预测结果,只不过现如今预测天气是一门经验科学,相比较而言,还是一直生活在当地的老农准确率稍微高一些。

    不论正确与否,他们预测的依据、结论、现实情况都会被记录成两份,一份留在营中研究,一份送回洛阳书院——书院中有对天气感兴趣的教员。

    这种种信息聚集在一块,就是陈佑每天决策的基础。只不过大多数时候,这些信息的作用仅仅是告诉陈佑:今日无事,明天可以重复今天的事情。正如今天晚上这次商讨一般。

    诸幕僚散去之后,汪弘洋没有离开,一直坐在那里等着。

    待木门重新关上,陈佑方才开口:“平远是有什么事么?”

    汪弘洋点头:“今天看魏王已有收拢人心之机巧,想来大帅一直在教魏王御下之术。”

    “谈不上什么御下之术,只不过是一些处理政务的经验罢了。”

    陈佑这话说得理直气壮,他的确没教什么御下之术,只不过日常讲解点评会说一下面对不同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如果有心人收集整理一番,或许就能总结成一本《节度使陈佑教你怎么驾驭下属》的书,怎么着也能骗几个人。

    可惜这样诚恳的回答汪弘洋却不相信,他点点头没在纠结这个,直接问道:“不知主翁以为,什么样的天子对主翁推行自己的道最有帮助?”

    毫无疑问,肯定是对他言听计从的天子最好。

    陈佑手指敲击着椅子扶手没有马上回答。

    但是这一小会的犹豫,让汪弘洋明白了他的想法。

    一个人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还要看运气。比如陈佑从前就是运气不好,被上级连累落了个闲职;再比如赵元盛的谋主富令荀,因为赵元盛的缘故,一直蹉跎至今。

    汪弘洋算是运气比较好的,杨邠退下去之前把他推荐给了陈佑,他也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了陈佑的认可,这才能一展抱负。

    如今汪弘洋的未来和陈佑关系密切,是以,他不希望陈佑走错路。

    “官家正值春秋鼎盛,若要立太子,必然不希望太子太过锋芒毕露。”汪弘洋压低声音,“且主翁若要在太子继位之后主政推行变革,还是要一个没什么主见的太子才好。”

    对有心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官员来说,没能力且不折腾的皇帝才是好皇帝,对陈佑这等有心变革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见陈佑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汪弘洋深吸一口气,继续道:“在下以为,主翁教导魏王,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