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欺世盗国-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堂县飞鹤山玄元观有一个得道之士自号真一子,此人俗家名为彭晓,原本乃是金堂县令,后来据传是得了异人传法,这才步入求道之途。之后便隐居飞鹤山,不过我听闻孟蜀伪帝曾多次召其谈玄论道。”

    听了赵振宇的介绍,陈佑不免感觉有些沉重,这道士听起来似乎是有些修为的啊,要是说出什么“看你面相两年之前便当身死”的话来,自己该如何应对?

    将赵振宇打发下去,陈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一天,最终决定这老道若是不来寻他,他便不主动去寻老道,躲着点走。

    刚刚散衙,陈佑正要回府,行宫中的一个宦官早早等在府衙门口截住了他:“圣人请使君入宫。”

    陈佑眉头一挑,一边走一遍问:“大官可知圣人寻我是为何事?”

    那宦官苦笑一声:“使君却是难为小的了,圣人心思岂是我这等人能猜到的。”

    问不出什么,陈佑只好作罢,闷声跟在宦官身后走进行宫。

    很快就到了卢金婵所在宫殿,殿内却是坐了三个人,看清三人容貌之后,陈佑差点骂出一句脏话来:真一子彭晓就坐在殿内!


………………………………

第二百二十四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三)

    “陈使君来了!”

    卢金婵话语间带着些喜意,陈佑心中不解,一板一眼行礼之后坐到椅子上。

    陈佑刚坐下,他对面的老道就笑着打招呼:“贫道倒是同使君有缘,这么快又见面了。”

    听得这话,陈佑干笑一声,没有理会这老道,而是转向卢金婵:“圣人召臣,可是有事吩咐?”

    “也没甚大事。”卢金婵轻抚孕肚,脸上露出温婉地笑容,“只是彭道长说有事要告知使君,我便着人将使君请来,生怕耽搁一二,多生变故。”

    陈佑一愣,转眼看向老道,见老道一脸尴尬的神色,便知道卢金婵所言不虚。

    这老道点名道姓要见他,反而让陈佑心中惴惴,不过面子上却不肯落了下风,故而看向老道的目光有些不善。

    老道被陈佑如此盯着却也不恼,但见他哈哈一笑,抚须看着陈佑道:“贫道此来,实是有事相求,还望使君相允。”

    原来不是来为自己看相的!

    陈佑暗自松了口气,脸上也带了些热情:“只要能用得上陈某,道长直说便是!”

    老道扭头看了眼卢金婵,见其点头,这才对陈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贫道著有道书三部,不愿就此失传,故而来央求使君帮衬一二,好让这三部道书能刊行天下。”

    这不是什么大事,陈佑满口答应。

    老道在这里,也不可能多谈政务,闲聊一阵陈佑便告罪离开。

    待陈佑离开,卢金婵一脸热切地看向老道:“道长,如何?”

    老道一副高深莫测的神色,双目微阖,捋须沉吟一番才道:“点化真龙的机缘,该是应在此人身上,只是究竟是不是,还须得观察一番。”

    卢金婵深以为然地点头道:“确须如此,有劳道长了。”

    原来在陈佑来之前,这老道跑来行宫说了一番望气谶纬的话语。

    总结起来就是:卢金婵肚中的孩子乃是龙子,只是欲成真龙还得经历一番磨难,须寻得一个点化真龙的贵人。正好,这锦官府似乎有那等气运,于是便把陈佑叫过来了。

    从两人现在的对话来看,这老道士明显是在帮着陈佑,也不知为何要如此。

    卢金婵和老道的对话陈佑自然是不清楚的,离开行宫之后吩咐庞中和负责刊印道书的事情,陈佑就不再关注这老道。

    哪怕挑选标准严格,不到两天八百府兵就招募完成。

    比对着驻扎锦官府的六个军推荐名单,陈佑大笔一挥,这八百人头上就有了些虞候、军使。至于营一级的指挥,同老府兵一样,一个月之后比试,得胜的军使成为指挥,一都武官依次递补。

    其间肯定会留些位置用来应付人情请托,但至少领头人是能力最强的那一批。

    毕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领有能力,又有陈佑的支持,一支兵马就差不到哪里去。

    农事宣讲院也按照计划逐步推行,只是哪怕没有地方家族明里暗里使袢子,宣讲进展也十分缓慢。

    没办法,不管干啥,不怕人愚,就怕人迂。那些上了年纪的农夫不愿意听不愿意学,宣讲院的士子和老农也是十分火大。

    要不是陈佑给的报酬还算动人,估计不少人都想请辞了。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愿意学就教,不愿意学也不强求。

    陈佑也没想着能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移风易俗的事情不花个十来年是见不到成效的,是以也时常宽慰宣讲院诸人无须着急。

    “这就是汴梁城!”

    汴京外城西城门外,一个年若而立之年的高大汉子驻马看向城墙。

    外城城墙如今尚未修筑完成,不过城周诸门却已成型。现在若是忽略正在城头忙碌的工匠民夫,这汴京城墙看上去也是高大威严。

    “文宁,入城之后你先去递奏章。”马车内传出一个苍老却洪亮的声音。

    这汉子立刻答应一声:“好!孩儿这就去,大人且到官驿歇息。”

    说完,也不待马车内的父亲回应,便引马入城,身后车队中立刻有两名骑手拍马跟上。

    穿过外城西门,一路直行来到梁门。

    刚到城门口,就有一个青衣男子拦在前方:“可是折德扆折虞候?”

    折德扆一拉缰绳勒住马匹,凝神看向那男子。只见他身着青色官服,面白无须,脸上满是笑意,心知这该是来迎接自家的官员了,只是不知是哪个衙门的。

    心中想着,动作却不慢,立刻翻身下马朝那官员拱手道:“正是折某,不知先生任官何处?”

    那官员立刻侧身避让:“某不过宫中一主事,当不得虞候一礼。此来是奉了官家旨意,来请折节使和折虞候入宫。”

    折德扆当即面露感激之色,朝皇宫方向作揖道:“边鄙之人,竟得官家如此恩遇!”

    之后才看向那宦官:“我家大人尚在后面,还请大官稍候片刻。”

    原来这一行人来自府州折家,当代家主折从远、宗子折德扆皆在队伍中。

    折从远在石晋时乃是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治麟、府、朔三州,徐征建立燕国之后,朔州被分割出去,只余麟、府二州。

    周国攻下太原之后多次派人前往府州联络折家,等周国趁着契丹侵燕的机会攻下岚州,折家终于愿意归顺周国。

    如今赵元昌帝位已稳,折从远便见机奏请入朝。得到准许之后,除了留下兄弟在府州外,折从远这一脉全都一同南下入京。

    过不多时,一溜烟的车队来到梁门前,折德扆立刻迎到折从远马车前解释一番。

    少顷,车帘掀起,一个须发花白、满脸疲惫的老者在折德扆的搀扶下走到宦官跟前:“有劳大官久等了。”

    那宦官连忙叫道:“节使莫要折煞小的!”

    折从远微微一笑,他现在只希望能让折家不衰落,甚至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割据一方的心思而举家来京。

    现在都到京城了,自然不愿轻易得罪任何一个人,哪怕只是宫中小小的一个宦官。

    又客气几句,折从远回到马车上,折德扆牵马步行,同那宦官并肩朝皇宫行去。

    至于那长长的一列车队,则由幕僚领着前往官驿。


………………………………

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一)

    一直到暮鼓敲响,折家父子才被宦官送出皇宫。

    折从远登上一直等在宫门外的马车,折德扆依然步行同宦官交谈。

    得知折氏全家入朝,赵元昌便着人选了一出宅子备下。这次折家父子入宫,正好将这宅子赐下,同折德扆交谈的宦官就是领路的。

    赐给折家的宅位于浚仪县,在西景灵宫与汴河大街之间。

    天色已晚,一大家子人不可能匆匆忙忙入住新居,交接完房契等物事,折德扆送了宦官一段路,路上手速极快地塞了一枚银锭过去。

    这银锭是折家私自铸造的,外形圆润,表面刻有精美的花纹,专门用来上贡和行贿。

    没办法,这年头没有交子会子之类的东西,由于天下纷乱,类似于汇票支票的飞钱也只在小范围内使用,想要随手行贿,就只能直接给金银。

    回到官驿,简单吃了些东西,折从远就把儿子和幕僚叫到房间中商讨。

    他这幕僚名毋多智,任振武军判官,正儿八经的官员。

    放下盛着醪糟的碗,折从远长叹一声:“这汴京的醪糟同府谷的比起来,却是淡了些。”

    见主家说话,毋多智立刻问道:“大帅此次入宫可有收获?”

    “还行。”折从远皱起眉头,“只是听官家话里话外的意思,似乎想让我回到府谷。”

    折德扆仰头灌下办完醪糟,抹了抹嘴角肃容道:“爹,我以为这或许是官家在试探我们。”

    “不无可能。”折从远点点头,“守愚怎么看?”

    毋多智沉吟一番,食指敲着桌子道:“从登基后的行事来看,官家对朝政掌控比较严密,但为人似是宽和,至今尚未有重臣受刑。属下看来,无论官家是何心思,只要大帅表现得能被官家掌控,应该就能有惊无险地渡过此次危机。”

    笃,笃,笃,笃。。。。。。

    折从远一手端着醪糟碗送到嘴边,一手轻轻敲击桌面,眯着双眼静静思考。

    好一会儿,折从远放下碗,看向自己的长子:“文宁明日在城中转转,看能不能置办些产业。”

    这是要做出一副在开封安家落户的姿态了。

    “好!”折德扆点头应下。

    眉州眉山县东渡口,锦官府参军事汪弘洋、陵州兵第二指挥高菘坐在一处草棚下等待汴京来的御医。

    汪、高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高菘出身贫寒,凭借着一腔勇武才成为指挥,此时说起话来嘴上也没个把门的,汪弘洋从他口中了解到很多陵州军内隐秘事宜。

    眼看着日上三竿,下游终于来了一艘挂着锦官府旗帜的客船缓缓靠岸,汪、高两人对视一眼,一同起身迎上前去。

    第一个下船的是一个三十许、身穿绿色官袍的男子。

    汪弘洋只是略一思索便知道此人身份了,当即拱手道:“魏司功一路舟车劳顿,却是辛苦了!”

    此人正是魏仁浦!

    他最终还是决定跟随陈佑来锦官府,只不过毕竟老母在世,只得留下妻儿照料母亲,自己孤身一人入蜀。

    正好太医院的几个御医也要过来,便一路同行。

    这次陈佑调魏仁浦入蜀,直接自九品超擢至七品,任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

    虽说自中枢外放,例行是要升官的,但一下子升这么多,还是很少见,由此也可见陈佑对魏仁浦的看重。

    看到汪弘洋、高菘两人,魏仁浦也连忙站定行礼:“有劳二位久等,诸太医尚在船上,不知接下来如何安顿?”

    魏仁浦在枢密院时受杨邠赏识,同汪弘洋这个杨邠幕友见过,两人也算是熟人。

    汪弘洋向魏仁浦介绍了高菘之后,才道:“我已订好了客房,今日便在眉山歇息一晚,明天一早出发前往仁寿。”

    说话间,几位御医陆续下船。

    又是一阵见礼,一行人这才乘了车朝县城驶去。

    酒足饭饱,魏仁浦换上便服,在汪弘洋的陪同下在眉山县城内漫步。

    “使君原本是想让你接兵曹的,可惜原先的司兵不好安顿,也就只好让你先充了功曹。”汪弘洋向魏仁浦解释陈佑的安排。

    魏仁浦点头笑道:“如此说来,我却是托了司兵的福!”

    六曹之中功曹为首,执掌官吏考课、假使、选举、祭祀、祯祥、道佛、学校、表疏、书启、医药、陈设之事,权力最大位置也最重要。

    而兵曹排名第四,却是比不得功曹,是以魏仁浦有此一说。

    汪弘洋听闻,也是笑道:“确实如此!使君不欲增设诸曹,但空位只剩功曹和士曹,一番考量之下,便弃兵曹保功曹。”

    “那府兵?”魏仁浦也从信中得知陈佑的一些安排,知道陈佑现在对府兵比较看重。

    “使君自有安排,司功却是无须担忧。”

    魏仁浦点点头,继续听汪弘洋介绍:“司功抵达锦官府之后,重点就两件事,一是协助使君掌握住阖府官吏,一个是农事宣讲院。”

    说到农事宣讲院,汪弘洋面色有些严肃:“按照使君所定规程,农事宣讲院分宣讲农事、典租农具。如今宣讲农事虽不尽如人意,但好歹顺利推行下去了,可虑的便是典租农具。”

    听着汪弘洋的话,魏仁浦也皱着眉仔细思考。

    “锦官府当地家族,几乎都指望能在典租农具一事上分一杯羹。只是这一年来那些家族同各地文武官员有了联系,没办法行快刀斩乱麻之举。”

    顿了顿,汪弘洋补充道:“其实使君主要是担忧锦官府生乱,毕竟圣人在此。司功可能不知道,利州、东川已经发生了多起民乱,只是被当地官员压下没有奏报而已。有些民乱是官逼民反,有些却是大族利益受损,蛊惑民众倒逼官府就范。”

    魏仁浦面露惊色:“竟到如此地步了吗?”

    汪弘洋嘿然一笑:“如今各地官员多非蜀人,历来外乡与本土之间的争斗从不会停息!”

    长出一口气。魏仁浦肃然道:“吾明白。”

    说的这些,其实点出了陈佑目前面临的困境:想要安稳就得要当地人的支持,想要当地人支持就得让出利益;但是让出利益就会导致自己制定的政策没法惠及普通农户,反而会喂饱当地大族,极容易导致尾大不掉的局面产生。


………………………………

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狼后虎当如何(二)

    与汪弘洋的一通交谈,让魏仁浦从被骤然提拔的欣喜中脱离出来,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破局。

    就这样,心思重重的魏仁浦翌日目送汪弘洋带着御医们渡河东去之后,登上客船北上锦官。

    “嘿嘿,彭道长,不知那件事考虑地如何了?”

    锦官城真一观中,陈佑腆着脸笑着,一点也看不出一府之主的威严。

    而盘膝坐在他面前的,正是之前还让陈佑避之不及的真一子彭晓。

    你道陈佑为何突然改变主意了?

    却是这几天锦官府内官商士人对老道的热情追捧,终于让陈佑见识到了新闻中那些“大师”们所拥有的“能量”。

    最重要的是,相比于那些假冒伪劣的“大师”,眼前这个老道却是货真价实的道门高人!

    于是陈佑就抛下对老道的忌惮,主动跑来央求老道出山,也不需要做其它事,就是在陈佑建立一家学院之后,偶尔去讲讲学说说课。

    至于脸面?

    两世为人的陈佑表示,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听到陈佑的声音,老道睁开双眼,摇头道:“使君政事繁忙,日日来我这小小道观,实在是折煞老道了。”

    陈佑也不恼,谁让他之前对老道敬而远之呢,现在又腆着脸贴上来,换成谁心里都会有气。

    心中存着这样的想法,陈佑脸上笑容不变道:“道长大才谁人不知?为了这阖城百姓,某便是跑个十七八趟,也是甘之若饴!”

    老道这段时间也是见识到陈佑的厚脸皮了,估摸着火候差不多了,终于是应允道:“使君心怀黎庶,老道我是钦佩非常,得使君数次来请,我若是再不答应,却是成了这锦官城的罪人了!”

    得,这老道脸皮也不薄。

    耳听得老道松口,陈佑当即道:“道长高义!为替百姓感谢道长不拘门户之限讲道传法,道长若是有炼丹所需,但可遣一道童来府衙寻求。”

    “呵呵,使君却是不知,老道修的是内丹,无需那种药石之法。”

    虽然老道拒绝了陈佑的好意,但最终还是答应下来,只要陈佑的书院开张,就到里面讲道。

    只不过,这个书院目前只存在于陈佑的口中,人员未定、名称未定、地址未定,连个空壳都算不上。

    回到府衙之后,陈佑立刻叫来经学博士张采石,吩咐他尽快以州学为基础组建一间书院。

    之后一面让人将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一面派兵护住真一观,美其名曰保护真一子道长静修不受打扰。

    二十一日,陈佑再次来到府兵兵营巡视。

    得益于陈佑定下的激励措施,两千多府兵现在是日日操练。虽然受限于肉食油水跟不上,操练强度没办法保证,但比起大半个月之前却好很多。

    在兵营中转了一圈,陈佑难得夸赞道:“不错!孙校尉用心了,几位指挥也都尽职。”

    只这一句话,跟在他身后的孙山玉以及诸指挥皆是眉开眼笑,连道不敢。

    奉承一阵之后,在五位下属殷切的目光下,孙山玉终于咬牙开口:“这离考核比试不过十天了,还请使君明示,究竟以何种方法考校?”

    陈佑此时心情好,也就顺口道:“前次已经说了,就比三项,精气神、队列和阵型。”

    说着指向正在操练的军士:“今日吾观此军,精气神很好,想来各指挥都相差无几。”

    听了这话,孙山玉是高兴了,但几个指挥互相对视,眉眼间都带了些互相竞争的敌意。

    “第二项比试队列,顾名思义,从最齐整到最不齐整,分别是五分到一分。”

    此话一出,几个指挥眼珠子乱转,显然是想到了作弊的法子。

    陈佑将诸人表现看在眼中,呵呵笑道:“只不过这队列要比三次。第一次是整队,一个指挥考核之时,另外四人事先带人打乱该指挥队列,从下令到列队整齐,用时最短者得高分。第二次是行进,列队跑相同的一段路,最整齐者得高分。第三次却是在阵型考核之后列队,用时最短者得高分。”

    这三次比试不是胡乱来的,各有用意。

    第一次就不用说了,相当于紧急集合。就比如现在突然有人攻城,这些散乱操练的军士多久能集合起来拉上城头守城,看这第一次比试就能估算一二。

    第二次却是考验的行军速度,《武经总要》就曾记载:凡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

    为什么这么规定?因为一般军队,由于个体体能和步速的差异,列队走十里,基本上队列就乱了,如果不停下来修整,很可能走着走着就会出现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甚至是各军冲撞的情况。

    而且队形一乱,停下来修整的时候还要花费时间用在整队上,休息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行军时间就缩短了。

    而保证行军队列不乱的情况下,保持相同甚至更长的休息时间,也能有更多的行军时间。

    至于第三次比试,却是考的战后列队。在战场厮杀一番之后还能迅速列队,不说恢复战斗力,至少比散乱不堪的队伍战斗力强吧?

    这些道理,跟在陈佑身后的几人,有立刻就明白的,也有抓耳挠腮想不通的。不过无论明白不明白,既然使君这么说,他们就得想出应对措施。

    对于几人的小心思,陈佑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继续道:“最后一项阵型,没其他的,所有人都换上裹着麻布的木棍做兵器,五个指挥列阵厮杀,坚持到最后的得高分。”

    说着,他看了一眼愣住的几人,补充道:“对了,这一项你们五个全部也算分,擒住一个加一分。但如果指挥被擒住,手下兵马却依然能坚持不溃散,则对手不加分。”

    这一刻,一种名为杀气的东西在几个指挥之间升腾!

    陈佑轻笑一声:“好了,就看到这里吧。还有十天,你等仔细准备,三月初一演武。”

    说罢,甩手离开兵营。

    根据估算,今天魏仁浦应该就能抵达锦官城。陈佑准备在府衙等着,各种事情千头万绪,他已经为还没到来的魏仁浦分配好了差事,只等着魏仁浦一来,就第一时间吩咐下去。


………………………………

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三)

    走进府衙,正好遇到匆匆朝大门去的钟安裕。

    “使君!”看到陈佑,钟安裕一怔,立刻行礼,“张博士带人在偏厅等候。”

    钟家这段时间利用自家商队替府衙购买农具耕牛,陈佑也就投桃报李,征辟钟安裕为府衙录事。

    现如今钟安裕没有具体职事,如庞中和一般帮陈佑处理一些文书杂务。

    听了钟安裕的话,陈佑嗯了一声,脚下不停地朝偏厅而去,钟安裕也连忙转身跟上。

    步入偏厅,目光一扫,便将厅内情形纳入眼底。

    偏厅内六七人分坐两旁,经学博士张采石坐在左首,其余几人皆是士子衣着,面相上看去在三十四十岁。

    估计是听到陈佑的脚步声,此时诸人皆是扭头朝门口看来。

    待陈佑行到厅中,几人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行礼:“参见使君。”

    一直走到上首主位,陈佑才转身,抬起双手虚压:“免礼,诸君且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