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此时李元昊已然从辽国夺取到了一部分的土地,不得已之下他又怎么可能撤军,而且此时虽然女真人已然溃退,可宋辽之间,双方数百万人的作战依旧在进行,同时北方的蒙古部落也在侵扰着辽国的边境,此时若是退让必然会让手中所得之地完全沦陷,这等于是让他这一次落了个空,李元昊何曾干过这等亏本买卖,他现在所占据的,可是辽国除了烟云之外最富庶的土地,为了这些土地和已经在这里开设了农庄的贵族们,他也不可能撤退了,所以他立刻下令西夏全国进入总动员,将国内剩余的四十万军队全部派驻进各个城寨之中,如此一来,虽然兵力还是不能与辽国相提媲美,不过已然能够维持均势了,这也是李元昊能够做到的极限。
至于再言进攻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这样一来辽国的目的也就基本达成了,与西夏对峙,然后竭力与蒙古部落和解,随后将主要的作战部队放在宋辽边境之上,以击退宋**队为主要目的,这就是辽国的战略,而也因为这个战略,直接让整个宋朝的城防出现了巨大的压力,此一战,可以说是辽国的背水一战,如果不能把宋朝淹死,庞大的人口损失以及粮食损失必然会拖垮辽国自己,现在可是秋天,正是丰收的时候,而此时辽国却将人口全部征召起来,看得出来,宋朝的猜测是准确的,辽国这是要拼命了。
(本章完)
………………………………
第283章 283。借款
而面对辽国如此破釜沉舟的态势,宋朝君臣原本十分坚定的开战决心也不由得动摇了起来,无疑所有人都低估了辽国的作战能力以及误估了辽帝国的统治基础,动员两百万的军队上前线,这对于古代王朝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尽管其中杂碎多于精锐,可即便如此,这也远远超出了宋朝君臣们的设想。
原本在他们的构想中,辽国迫于四方的压力必然会对宋国退步,到时候自己完全可以凭借战场上的优势让辽国直接将烟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土地退还给自己,而对于兵力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到现在为止,为了应对辽国在宋朝边境上的大举进攻,宋朝不得不将许多百姓也开始武装起来,以此防卫整个边境,其数量之大,已从原本的百万之众,扩张到了现在的一百五十万左右,这单单只是前线部队而已,为了给这些军队充足的食物,沿运河两岸无数的造船厂不停的制造着新的船只以运送不断扩大的物资需求,到现在为止,宋朝的国库早已经是损失殆尽,空的老鼠都能在里面乱钻了。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况,战争打到这个地步,不少人都开始发起了呼吁停战的行动,尤其是在民间,不少人深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对象,纷纷开始联名上书,还有的则直接将联名信投递到了不少支持他们的报馆之中刊登了出来,这一下子,原本只停留在河北地区的陈抗活动一下子蔓延到了整个天下,一时之间,徐清、范仲淹等朝堂重臣的压力猛然倍增,所有人一上朝,基本都如同后世的国宝大熊猫一般,黑着两个眼眶,全然一副被掏空的样子。
“岂弟,当初你创造报纸之时,可曾想过会有此等结局?”
范仲淹看着徐清一脸苦笑的说道,几个月前报纸刚刚大行与天下之时,范仲淹也不由得参了一脚,当然,他之所以会进入报纸行业中来,倒并不是为了钱,毕竟以他副宰相的身份来看,他怎么也不会到缺钱要靠做生意来弥补,他之所以会创建报纸,完全是为了给那些报考无门的落魄士子们找到一点活干,用他们的文章来换点钱,算是接济他们了。
不过随着范仲淹报纸的发行,在文学水平的欣赏上,自然是无出其右的,所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随着四期报刊的刊印,许多比较高级的文人士子们纷纷开始放弃了徐清自己出版的《韵社》,而是改读起了范仲淹出版的《文社》一时之间倒也是赚了不少钱,范仲淹便拿着这些钱给了作者们一大笔的稿费,至于剩下来的钱,还自己搞了一个文学奖出来,一年一评,只要能够拿到文学奖的前三名,便能成为《文社》的签约作者,并且获得一大笔的奖金。
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干,本意是想要培养一些会写文章的人才能够安安静静的写文章,可他这样的做法却瞬间让许多其他报社的优秀作者们开始改换门庭,这直接导致其他报社的品质开始飞快下降,而范仲淹的报社盈利开始快速提升,毕竟谁都喜欢看好故事好文采,而范仲淹的报纸既有文人骚客喜欢看的东西,也有普罗大众喜欢的玩意儿,自然就受到十分巨大的欢迎了。
这一件事当时在整个汴京都传为美谈,甚至让徐清都佩服不已,给文学作品专门开设奖项这种事情,他自己都从来没想过,而千年之前的范仲淹却自己想了出来,不得不说文豪就是文豪,只要给他点灵感,便能创造出徐清也意想不到的东西出来,后来徐清等人也纷风创建了自己报社的文学奖,这才让不少的作者开始回流,报社的成绩也才稳定了下来,而经过这一次的调整,也让作者与报社之间的利益分配发生了变化,报社从原本的绝对强势方变成了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关系,虽然仍旧占有一定的优势,可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对作者们予取予夺了。
而不少的作者也因为自己出色的能力,从原本给一家报社工作开始发展到给好几家报社提供文章,到最后甚至有些作者直接用自己的钱去出书,反响也甚好,一时之间,报纸的功效和利润开始被大众广为接受,可谁曾想到,只不过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原本给他们这些士大夫带来无数利润的报纸却转眼间成了那些士子们讨伐自己的工具了,徐清想到这里也不由得苦笑起来。
当时将报纸带到宋朝的时候,徐清虽然也想过这些报纸会不会成为反动派的利用工具,可是当时因为报纸业实在是超出了徐清预计的红火,并且这些红火都是由类似故事、文章、策论、八卦之类的报纸所带起来的,并没有什么民生、事件之类的报纸,所以当时徐清也没放在心上,对此也没有什么专门的法律来管理这突如其来出现在世界上的上百中报纸,这一下突然之间被这些底层士子用报纸给将了一军,徐清的心里自然很是不好受。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体会到,什么叫做一人一口唾沫能淹死人的感觉。
万民汇聚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大,而那些原本被他们压制的死死的士绅们,此时也仿佛是闻到了腥味儿的鲨鱼一般,不停的搅动着地方上的风云,此时正是秋季,万物丰收的季节,本应该借着这段时间来补充国库以此来支付军费,可这些可恶的劣绅却仗着自己在本地的力量,拒绝向衙门支付自己应该支付的税款,还将粮食以人工稀少,收割速度慢为理由迟迟不上缴,这种无赖的做法让整个中央朝堂的人都恨不得把这些人抓起来凌迟处死,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他们不能那么做,这种感觉简直是********。
“陛下,臣早就说过,不应该这么快让乡人进入县城谋生,以免引起乡绅不满,可某些人就是不听微臣之言,以为自己手掌大权,可以予取予夺,看看,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啊?”朝议之时,一旁一个官员大声的说道,很明显,这番话就是用来讥讽徐清的。
他一说完,不少人也纷纷站出来附议,徐清转过头来向着后面看去,发现这些人几乎都是一些年轻人,三十多岁,官阶也在五六品之间,其中还有几个徐清认识,大多都是原本保守派的人,这几个人大多出生于本地的大家族之中,从小锦衣玉食,长相上也比周遭沉默的年轻官员要潇洒了许多,看上去也年轻了许多,顿时知道他们这番话是早有预谋的,不过久居官场之上,徐清早已经是个老油条了,这样的话自然不会对他有什么威胁,他很是严肃的站了出来,向着赵祯行了一礼之后,便转过身对着这几个跟他岁数差不多,可地位却有天壤之别的后生说道:
“呵呵,后进晚辈,此乃朝堂之上,天子御前,如此大声说话,口含讥讽,是在藐视天子么?”
徐清的这句话顿时让那开口说话为首之人的嚣张气焰消失了不少,面对皇帝,他刚才确实是太得意忘形了,不过虽然气势收敛了不少,可是此人却依旧很是嚣张,显然在他看来,通过这件事情,是能够搬倒徐清的,而搬倒徐清的人,自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那一个,宋朝的官僚体制,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尖子塔,越上面人便越少,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徐清他们不退出,下面的人便也上不去,而在这位年轻人看来,他显然是能够上去的那个。
至于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定的意念,徐清就不知道了,或许是因为两个人岁数差不多,而徐清则已经位居副宰相,太子少师的地位了,而他还是一个六品谏官所以才会对徐清产生这么庞大的嫉妒之情也犹未可知,不过他显然用错了地方,这也是富贵家庭出来的官僚经常会犯的错误,还没等他开口反驳,徐清便说道:
“至于你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回答你,庆历新政并非我一人之所求,乃是天下万民之所求,我等所做之事,也是顺应天下之为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新政以来,天下万民才会愈发拥戴陛下,此非天赐之,实乃奋进所得。
而那些土豪劣绅,霸占土地,拒绝朝廷调令,乃是题中应有之意罢了,无论我等给不给他们劳工,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割麦子的人到了,还可以说麦田里有虫灾,虫灾不行还可以说有一片农地被烧毁了,想要找一个借口还不容易么,这位大人,我想你应该很清楚吧。”
“哼,徐大人,汝所说之事,下官一概不知,吾家自古以来便是诗书传家,从未做过偷鸡摸狗之事,还请大人不要妄自猜度,再言,无论大人说的对也罢,错也罢,现如今国库空虚,无钱打仗,而前线兵事也是连绵不断,现在该做的,不是去追究谁的责任,而是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大人贵为三司使,难道就没有办法,只能纠我等下官的错么?依下官之见,还不如早早与辽国停战,休养生息来得好。”
“本官自然不会像大人一样只会责难而不会攻歼,试问这位大人,此时若是向辽国求和,辽国会答应么?两百万的军队,我等用航运尚且力不能支,辽国境内所运物资皆有劳夫完成,其难度,十倍与我朝,所损耗必然也是十倍以上。
如此重大的损失,岂是区区一个和平便能解决的,若是辽国真的答应了我等的求和,必然会让其国内引发暴动,到时候生灵涂炭之景,难道辽国君臣就想不到么?他们唯一拯救自己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败我们,然后将辽国的损失放到我们宋朝的头上,让我们来偿还他们所需要支付的财产,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安然度过这一切。而你觉得,我们应该答应这一切是吗?”
徐清看着那官员笑着说道,心里却在想这些人未免也太过于嚣张了,此时战争胜败,已然不是一姓之尊荣,而是事关整个天下的未来,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想用这种话来逼迫皇帝搞停战,这简直就是想要再一次重蹈五胡乱华之覆辙。
“那依大人之见,我等该如何应对,继续开战,然后向百姓征税么?”那官员被徐清那么一说,顿时面红耳赤起来,旁边原本支持他的人也纷纷有些犹豫起来,他们本来都是仗着家里有钱,所以在到汴京之后便纷纷流连于烟花巷中,自然而然便碰到了,几番交谈下来,对于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便也是颇有相互同心之意,一来二去的,自然就成了好朋友,论起家庭背景来,自然是数一数二,可在才能上,却是非常的普通,并且还很桀骜,一遇到像徐清这样的实干家,顿时像是被扎破的牛皮一般,有些气馁了下来,唯有这首先开口的人抹不下面子,继续开口说道,家中与其家族有所联系的人不由纷纷低下头去,一副不认识他的表情。
徐清则开口说道:“自然呢不能向百姓征税,农业新政伊始,若是此时加税,必然会让百姓怀疑朝廷新政的目的,无异于是作茧自缚,更何况我朝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等想要钱,除了农业上收税之外,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调剂金钱,以便作战之用。”
“徐大人,是想要向银行借款么?“这话并不是那年轻官员所说,而是包拯开口说道,徐清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大宋银行之中,现今存款已有三亿贯左右,我等借款四五千万贯并不会有什么大碍,这样一来,既不用增加农税,又可以继续跟辽国打下去,何乐而不为呢?“
(本章完)
………………………………
第284章 284。慷慨解囊
徐清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很快获得整个朝堂的认可,想要从银行借钱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里面的钱都是有主的,若是要借钱,必然就要还利息,现在虽然是在打仗,可是这并不能成为随意掠夺他人财产的借口,宋朝虽然是封建王朝,可总的来说还是尊重财产私有权的,这些商人一没犯法二没投敌,直接将他们的财产收归国有,这显然是一件不讲道义的事情,也是绝对不可能做的。
可若要是付出利息,那么就算是最低的利息,四千万贯的财产,十分有可能会诞生出六百万贯以上的利息,这还仅仅是第一批借款所需要承担的利息,这笔钱最多只能支持朝廷继续开战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可谁都不能保证战争能够在三个月里结束,后面如果还要继续打下去,那么就必须要借更多的钱来作战,到时候利滚利,那等到战争结束之后,该拿什么来建设呢?新政又该如何维持呢?
这显然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此徐清等人也是毫无办法,此时的状况就是看谁能够耗得越久,谁就是胜利者,而谁先支撑不住,那么就谁先输,这个时候,自己绝对不能松懈下来,不然要面临的,将会是一笔压垮宋朝的负债和辽国更为强大的压迫,这是宋朝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在众人讨论过后,尽管还是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可是向银行借款以支持朝廷继续作战的想法已经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同,除此之外,陈执中作为宰相还带头提议将捐出自己一年的薪俸以及自己私人财产的一部分,大约七十万贯,以此来支持国家继续作战,陈执中的做法让许多人都心生尊敬,当然也有很多人更加讨厌起了陈执中这个刚正不阿的老头来。
毕竟他都带头捐了,他们这些人又怎么可能不捐呢,所以朝会开到最后,一场议论是否应该向银行借款的会议变成了战争捐款的预备动员,所有在这次朝会上出列的人纷纷都捐出了一大笔钱来,包括徐清自己也捐出了一年的薪俸以及十万贯铜钱来,没办法,作为一个小地主出生的士大夫,他可真的没办法去跟这些世家大族们比有钱,像刚才顶撞徐清的那个年轻人一开口就是六十五万贯铜钱,这样的手笔,徐清是做不到了。
不过他倒也不自卑,反正自己该捐的都捐了,要再捐也只能是卖房子了,可自己现在住的这房子并不是自己的,而是皇帝赵祯借给自己住的而已,理论上来说,除非他把《韵社》给卖了,不然是真的没有钱了,所以他倒也问心无愧,同时看着眼前这些士大夫们慷慨解囊的样子,徐清不得不感慨,这宋朝的士大夫们,终究还是有那么点骨气的,不像明朝末年的士大夫们,崇祯跟他们要钱竟然一毛不拔,这一个王朝的知识分子到了这个地步,也真的是气数已尽,不怪他人了。
到最后这笔捐款汇总在一起,旁边的史官拿着笔粗粗一算,最后得出了一个数字,今天就朝堂上这一百个人,总共就大概捐了八百万贯铜钱左右,这个数字别说是把徐清给感动了,就连赵祯都感动的不行了,赵祯不由自主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眼睛里面都泛起了泪光,他伸出自己的手指指着眼前的老少爷们,真诚的说道:
“大宋养士百年,今日得诸公扶保,共赴危难,朕感佩于心,诸公,朕,朕,朕…”
说到最后,或许是太激动的缘故,赵祯一下子也说不出话来,赵祯这番泪眼婆娑的样子,一下子让台下的人也激动了起来,徐清虽然没有那么激动,可周围的气氛实在是有些君臣共同赴国难的壮烈感,被这种感觉一影响徐清便也激动了起来,还有些人即使心里觉得现在的状况,有些莫名其妙,可看到台上的老板和台下的一众大佬都纷纷激动了起来,为了自己未来的前途便也开始激动了起来,由陈执中带头说道:
“陛下莫哭,我等士大夫,世食君禄,享天下百姓之供奉,受天下恩泽已是百年有余了,如今国难当头,辽兵进犯,我大宋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此战若胜,则天下归一,百姓熙然,此战若败,则我等尽为辽国臣妾已,值此天下局势将明之际,若是能为我朝奠定万世之基业,为天下百姓开创万世之太平,勿论己身财富,我等纵是粉身碎骨,也必然含笑九泉。”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陈执中话音刚落,朝堂之上的诸位大臣便一同大声喊道,这一声‘万岁’,可以说是徐清自从来到中枢以后听到的最热烈的一次了,这些长久待在富贵乡中的士大夫们,在这‘万岁’声中,罕见的流露出了杀气与勇气,这是男人该有的气量,却在儒家文化的长久熏陶下,慢慢掩藏在了仁义礼智信中。
直到现在,被内心深处的生死存亡和古仁人的壮烈气息所引诱爆发出来,而当这些知书达理的文化人也凝聚在杀意之下时,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到底能爆发出如何的威力,即便是这个时代掌握着至高权利的人也根本说不清楚。
等到第二天,包括徐清、范仲淹,还有《大宋早报》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抓紧刊印了关于朝堂所有人捐款的事情,其中像是范仲淹所创建的《文社》更是有许多大文豪在他的报纸上写下了不少催人振奋的文章来歌颂这些人。
而徐清在这方面也不落于人后,直接就把后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当做是当天报纸的头版头条,随后便刊印全国,这一下子,整个宋朝都沸腾起来,不少商人开始拿着钱到当地的官府捐钱,还有不少城市里的百姓则是自动开始要求服兵役,这样的状况传到京师,其震惊程度简直比士大夫们在朝堂上捐了八百万贯还让他们感觉到不可思议。
士大夫们捐钱,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应该的,毕竟他们享受着整个国家最好的资源,甚至可以说,光是士大夫阶层所占取的财富就绝对超过整个宋朝财富的一半以上了,所以战争来临,灾难毕现的时候,他们只要还视这个国家为自己的祖国,当然要为了这个国家也好,又或者是为了自己的财富也好去拼命,去拿出自己所能拿出的全部东西去帮助这个国家度过难关,这是必须得。
可这些百姓却不同,从理论上来说,其实朝廷并没有帮他们做了些什么,只是最近一两年不再有天灾导致大面积死亡了而已,只是有许多看不起书的穷人看到了书而已,其他的事情,朝廷并没有帮他们做过什么,而尽管因为徐清的关系导致宋朝的识字率开始上升,可是不识字的人还是占据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他们从小到大没有读过什么叫做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也没有人知道孔子口中的君子之风应当如何,当这个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出手相助,甚至就算是在这个时候造反,徐清心里也不会恨他们。
毕竟古代封建的统治到底有多么的烂,徐清早就看多了,那些地方官,口中念着仁义道德,肚子里却满是男盗女娼,对于这些官员的治理能力,徐清是非常怀疑的,这一点从朝堂之上的捐献就能看出来,宋国最有权势的一百个人合在一起,便能轻轻松松的拿出八百万贯来,就能看得出来,当官的到底是多么的有钱,而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百姓到底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可想而知。
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的文明昌盛,也给了底层一个可以向上爬的通道,不像欧洲或者是日本所采取的封建制度,让有才的人也永远不可能获得贵族那般的权利,可儒家文化也同时让这些士大夫们开始慢慢变成了职业官僚,面对自己所统治的区域,他们开始渐渐丧失了背负天下人心的野望,而是钻研进了如何为官的道理之中。
这不可避免的会让地方治理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世袭传承的土地贵族自然要更加珍惜自己领土上的百姓,从这一点上来看,儒家文化对于责任心这三个字,确实有所欠缺,尤其是越往后的朝代,能谨守住这三个字的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多普通百姓支持朝廷,乐意当兵、出粮,这实在是让徐清和其余众人都有些震惊。
而这也同样引起了徐清的好奇心,这些百姓平日里不骂朝廷就不错了,这个时候竟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