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少也还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辽国必定会拼死抵抗,而这样一来,最少便还需要一亿贯钱才有可能支撑住战争,这可就要损及国本了,到时候便是战争胜利了,可没有钱用来建设,那又该怎么办?
在建设国家与开疆拓土之间,徐清很难把握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一些,这也是他之所以会犹豫迟迟没有上奏陛下停下战争的原因,毕竟现在可是消灭辽国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能够毕全功与一役,彻底让辽国成为历史的话,那么宋国尽管现在不可能再继续改革了,可以后凭借着这次大战所奠定下来的领土和实力,改革有可能会更加顺利也说不定。
可这事在徐清的心里也是说不准的,将辽国打败之后便没有了敌人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历史已经告诉了宋朝,在辽国之后还有金国,而在金国之后,还有蒙古,这一个个游牧民族对于富饶的中原土地的渴望并不会随着辽国的消失而消失,若是辽国被打败了,势必女真人的势力会变得更加强大,那么他会不会成为宋朝新的敌人呢?
那时候又该如何?是跟他继续打么?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现在的大宋虽然需要用尚武来扭正崇文的思想,可是扭正不是矫枉过正,宋朝确实应该宣扬武力,可也不能回到秦朝时那样单纯的宣扬武力,宋朝更需要的不是以武扬天下,而是用武来给国内创造一个和平的改革环境,让大宋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徐清的眼中,这才是战争的目的,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如此纠结的原因,就是因为战争在他看来,打到这个时候就真的该停了。
可韩琦不愿意停,整个大宋的百姓也不愿意停,文武大臣们更不愿意停,这个时候徐清喊停,那真正会被停下的也只有徐清而已,在这个时候,做挡车的螳螂显然没有任何的必要,再加上徐清的心中对于收回燕云也有着很大的渴望,所以纠结过后,徐清便放下了对于停战的想法,把自己的身心全心全意的放在了如何赚钱上面。
就算这个国家要负债,能少赔点就少赔点,他可不希望负债达到要二十多年才能还的程度,不然根据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自己能不能活到五十岁还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他在奏请赞颂天子的奏折之后,便立刻开始巡视起了开在汴京城外的冶炼厂,这座冶炼厂,耗费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总算是初具了一丁点的规模,十七个烟囱耸立在大地之上,每一个烟囱都有大概三十米左右的长度,这样的长度已经可以媲美一般的佛塔了,而在这里,他们不过是烟囱而已。
而在这些烟囱的下面,则是十数个没砖头和水泥包裹起来的巨大堡垒,这每一个堡垒中,都是一个巨大的锅炉,每一个锅炉大概一个月可以生产出四百吨左右的钢铁,总计十七个,也就是说一个月可以生产出,相当于一个月可以生产出六千八百吨左右的钢铁。
相比起现代的钢厂来说,这个数字无疑是非常少得了,可是在这个没有电没有自动化的时代,能够有这个水平真的是非常不错的了,也正是依靠着这些钢铁,徐清才终于敢开始大规模的制造火枪和火炮,还有这座冶炼厂前的铁轨,也是通过这些钢材建成的,为此所消耗的人力便是一笔巨大的金钱了,对此徐清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
尤其是这条不足一百里的铁路,则是徐清最为自豪的,铁路的设计并不困难,制造起来也不是特别的难,毕竟在这华北平原上修一条铁路不像是浙江的群山,或者是西藏这样的高原上那么困难,只要能够有合格的钢材和适合推动火车头的蒸汽机以及轴轮,便能将火车带动起来,可是当这个巨大的家伙出现在徐清的面前时,徐清还是不由被这个家伙给震慑到了。
虽然它的个头并不大,开起来最高的时速也就一小时三十公里左右,简直比骑马还来得慢,可是就是这样一辆巨大粗苯的家伙,一次性能够从山里拉出来的铁矿便有一百多吨左右,这要是用人去拉,便是两三个月也到不了这个量,而这只需要火车走半天就够了,而在矿山之中,徐清也摒弃了十分原始的斧砍刀凿,而是使用了最为先进的火药爆炸技术,也就是利用火药的威力将整个矿石炸成碎片随后采集起来放到火车上,这样的采集速度无疑是非常快的。
就在一个月前,徐清已经决定在这条火车线路上再增加三条,以增加运输的速度,而在冶炼厂则再增加二十座锅炉,并且所有锅炉将采取泥砖钢铁混用的方式来建造,以使锅炉的耐高温能力提高一个档次,也让锅炉内部的空间可以增大很大,预估这样的一座锅炉每个月大概可以产钢一千四百吨左右,如此一来这座钢厂的生产量将会稳定在月生产三万吨左右,这些钢材将会用在扩建钢铁厂和生产铁路上,此刻的徐清已经可以畅想到,未来的中国将会是何等的壮观了。
不过这些也只是想象而已,现在徐清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火车、锅炉、烟囱的经验总结起来然后传授给年轻人们,让他们可以传承下这些知识,然后再进行创新,就在一个月前,第一次科学院招生活动已经完成,总计一千四百名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孩子进入了科学院工作,这对于整个大宋的科学界来说,无疑是一剂十分丰厚的营养液,依靠着这些头脑聪明的孩子,大宋的科学界才能继续向前推进发展。
等离开锅炉厂之后,徐清便立刻去了一趟科学院,此时的科学院相比起刚刚创建的时候已然有了很大的区别,虽然名字还是没有变,可是里面的人已经开始慢慢从实践性人才占据绝大多数开始变成了理论派占据半壁江山,这对于徐清来说,自然是乐见的,这并不代表徐清对于实践有什么歧视,而是在科学两个字上来说,理论显然要更加重要一些,至于科技则是科学之后的衍生产品而已,从人类的发展来说,科学也要重于科技,能看到科学院慢慢开始从大作坊变成一所类似于现代大学的样子,徐清的心里由衷的感到高兴。
不过他来这可不是为了看科学院的发展的,他来着是为了看一看最近科学院的研究的,自从火车发明出来被徐清用来拉货之后,许多科学院的人便纷纷提出来能不能将火车设计的更加舒适一些,让人也能坐在火车上呢?
这样的想法显然让徐清很是感兴趣,虽然此时的火车速度非常的慢,在匀速过程中甚至不如战马跑得快,可是大宋并没有那么多的战马可以运送成千上万的士兵,而一辆火车最起码可以运送超过一千名士兵,这些士兵在火车上不需要像陆地上一样跑步,当他们上战场的时候,将会是一群精力充沛的猛虎,这样的能力自然让徐清很是看重。
而运兵能力,这还并不是最主要的,更为主要的是,若是火车真的能够从货车变成客车的话,那么整个大宋的人口流动的速度将会飞速成长,这对于城市化将会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大宋在自己这辈子完成工业化也说不定,而在运货上,也可以让河运的压力得到减缓,通过火车来运送,一来降低成本,而来也可以让没有大江大河的地方可以得到发展,这样的东西,自然是要尽快打通任督二脉为好。
所以虽然现在的宋朝并没有什么钱,可徐清海水特意从国库中拦截下了一部分钱放在了科学院中,让这些聪明人们去鼓捣火车的多种用途,还有在崎岖的地形中应该如何建造的方法,以及那些基础产品的生产,包括水泥、新钢铁、玻璃等物品,这些东西徐清全部都给予自己最大的支持,这也是他现在能做的了。
没办法,因为战争,整个大宋现在都给人一种十分拮据的感觉,甚至因为打战,现在连汴京的红灯区都冷淡了不少,这可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而现在却因为数百里之外的战争发生了,不得不说,战争对于大宋的打击还是十分大的,除了那五十万死去的战士之后,更是对整个国家精神上的洗礼。
辽宋之战,并不像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战斗一样,只涉及到贵族和战死者的家属,通过报纸,他让整个大宋所有的臣民全部都心意相通起来,这样的损失也并不再是一个家庭的损失,而是整个国家的损失,这种休戚与共的感染力,也给宋朝带来了新的一股气质,原本的繁华浮躁中,倾然喷现出了尚武的气息,而在这尚武之中,则跟涌现出了一种让徐清十分重视的气息。
那就是国家认同感,这是徐清以前从来没有在大宋的普通子民上看到过的气质,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便是自己的祖国,这基本是无可争议的事情,可对于古代普通人来说,这无可争议的事情却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天下乃是天子的天下,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国家毁灭,毁灭的也是天子的国度,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最多便是跟他们这些士大夫有关罢了,这便是百姓们对待一个国家的态度,这并不仅仅是在中国如此,全世界的民族意识觉醒是在十六世纪才真正开始的,至于非欧洲地区则要更加晚,大概要到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华民族的意识才会觉醒在每个人的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真的变成了一个国家响亮的名号,在这之前,不可否认,底层百姓就是一盘散沙,只是随着上位者,聚沙成塔罢了。
若是上位者死去,巨塔也就随之凋零,百姓也就重新成为沙子的状态而已,而在这次辽宋之战中,宋朝国民在思想上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让徐清十分欣喜,民族性这东西有好有坏,好能让这个国家充满了认同感,而坏处则是会让这个国家变得很是高傲,并且更喜欢用战争来解决一切问题,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形看来,这样的民族认同感当然是好的,所以徐清也没有刻意阻止,反倒是暗中推波,支持着这样的行为,让更多的人开始觉醒自己的民族性。
(本章完)
………………………………
第291章 291。激辩
冬天,随着一场大雪笼罩汴京城总算蹒跚而来,今年的冬天相比起往常来说,无疑要萧瑟了许多,前线不停的战事以及国库的空虚让朝廷也没有更多的钱财来准备什么庆典活动,不过赵祯终究是一个好皇帝,等到年节来临之时,还是给每位大臣都写了一封自己的字帖寄了过去,赵祯的字虽然不如他的子孙宋徽宗赵佶,可那一手飞白体也绝对堪称大家了。
更为可贵的是这可是皇帝的亲笔书信,无论字好不好看,光是得到这样的一份礼物,对于臣子来说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宠信了,就像慈禧太后一般,她的字并不比大师们的字好,可是她的字就是能够让人蜂拥而至,有的时候,权利可要比十年苦功来的容易多了。
而除了赐字之外,赵祯为了照顾到汴京城中的百姓,为了让他们在这个春节中不至于太过冷清,便开放了金明池给百姓们游览,赵祯把自己的园子给天下百姓参观的做法,顿时让整个天下的百姓都对赵祯充满了敬意。
天子之物,别说是园子了,便是一个杯子,一个花瓶,也是寻常人家根本就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而现在,陛下竟然愿意将自己的园子免费给大家看,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皇帝么?
起码汴京城中的百姓是再也没有见过了,而那些非首都圈的百姓则是一脸羡慕,对于这些人,赵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国库空虚,若是要照顾全国百姓过好这一个春节实在是做不到,所以赵祯便也只能让府库把多余的棉衣拿出来给每个州府都分了一些,也好让那些穷苦人家不至于被冻死。
不过这样的做法,对于全国的百姓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此时棉衣虽然已经普及,可是连续接近半年的战争让国家的财政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了,虽然从前线传来了燕云十六州成功收复的消息,可是看着每个州郡一个月报上来的冻死人数,赵祯的心中依旧还是有所不忍。
若说中国历代二百多位皇帝之中,谁是最为仁慈的皇帝,非宋仁宗莫属,在他死的那天,便是偏野山村的农妇都为他戴孝烧纸,这样的功德,注定了他是一个把百姓放在心中的人,而不简简单单只是个统治者而已,尤其是在这些报表中,除了冻死之人外,整个河北东西两路因为连续的战争,导致男丁的人口大幅度减少,今年粮食的收成甚至还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虽然赵祯已经紧急下令免除两地今年的税赋,可即便如此,这些粮食也不够河北东西两路多达六百万百姓吃上半年的。
也就是说,若是再继续打下去,不出半年的时间,整个河北就会发生大面积的灾荒,其他地方运粮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若是再由蝗灾、旱灾、水灾之类的天灾爆发,饿殍遍地、人相食的场景就真的会在他的统治下发生,到时候死的就不是冻死几万人了,而有可能是上百万人的死亡,这让赵祯不由有了议和的想法。
“陛下,臣认为,此议不妥,我等军部此时正高歌猛进攻打辽国上都,假以时日必然能攻下此城,只要拿下此城,那辽国在中原的所有大城便都被我大宋收复,辽国亦再无大城可供驱策,陛下此正是恢复我大宋天下的大好时机,若是此时放弃,下一次机会,又要等到何时啊?”
夏竦大声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对于赵祯此时想要求和的心情,夏竦的心中十分的焦急,作为枢密院的正使,他十分清楚战争进行到了此时,宋朝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可距离中原收复,此时还剩下仅仅一步而已,若是在这之前便议和,一来自己这些衮衮诸公又该如何面对死去的将士,再来依靠上都,辽国未必不会卷土重来,此时此刻,唯有高歌猛进才是上上之策,议和这件事,就算要谈,也该放到辽国主动放低姿态自己来谈。
夏竦如此坚定的态度让整个朝堂为之一静,便是赵祯也不由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妇人之仁了,可还没等他动摇自己的想法,一旁的范仲淹便站了出来与夏竦辩驳道:“大人所言差矣,上都城固,且是辽国四大都城之一,城中粮草丰沛,城墙高大,我等宋军围困之时,彼时城中已有二十万辽军守护,我等三十万大军又要围困多久?是半年可期,还是一年以后?现如今河北人口短缺,东南半壁不稳,就在今天,工部尚书张大人来问我今年水利将要做些何事,我能告诉他的便只是国库空虚,今年水坝修建只能搁置!
夏大人知道如今天下的情况了吗?我朝现在便是连兴修水利,都已经没有钱了?若是今年夏季黄河泛滥了该如何是好,若是今年长江泛滥了又该如何是好?蝗灾、风灾,假以时日便会接踵而至,广东、江浙百姓倒是该有谁来照拂,是战于前方的军队,还是我等大臣?夏大人,陛下之意见,臣附议。“
“你,范希文,若是给辽国留一上都,我等大宋死伤将士岂不白死了!”见范仲淹亲自开口反对自己,这是夏竦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们本是庆历改革中的亲密战友,可此刻范仲淹竟然如此旗帜鲜明的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这让夏竦有一种自己被背叛的感觉,还有一种十分失望的感觉,他看着范仲淹大声喊道:“希文,你久居西北战乱之地,应该知道,两国交战若不斩尽杀绝,便如跗骨之蛆一般如影随形,辽国此战损失极大,对我大宋可谓恨之入骨,若是此时给他们一条生路,那我大宋未来必然会有无数祸患挡在前头,此难难道就比天灾来的轻巧了么?”
范仲淹立刻回道:“夏大人,辽国之兵已然疲惫,即便辽主依旧狼视我朝,想要开战,也必然是十年之后了,彼时我朝实力,势必数倍于如今,值此之时,再行戡乱,岂不比如今捉襟见肘要强上许多,夏大人,希文知道大人心中急切,可是此战若再打下去,则必然损及国本,国本若伤,十年必不能太平,此时议和,可谓正是时候啊。”
“范大人此言不妥吧,十年之后我朝如何又有谁能清明,辽国十年之后又会是怎番样貌又有谁能说清,如今之计,乃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与其寄希望与未来,何不决战于如今呢,纵有天灾**为伴,也总好过头悬利剑,一刻不能安眠吧。”
此时另一位官员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对着范仲淹说道,此人乃是殿前都指挥使梁珂敬,四十岁上下,满脸络腮胡犹如张飞一般,站在人群之中甚是显眼,此时站出来帮着夏竦说话,这让朝堂之上不少朝臣的心中都有些不敢确定起来,这夏竦是枢密院使,掌管全**官,这殿前都指挥使则是掌管全**队的,两个人站在了一条线上,这完全就可以代表军队的想法了,如此一来,范仲淹虽然贵为平章事,可终究有些资历浅了,若是只有他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这分量便也有些低了,不少人不由把眼光望向了前排的几个人,等着他们发表自己的态度。
这让徐清感到很是难堪,在战与和之间,他自己的态度一向很是模糊,一方面他觉得战争却是该停一停了,毕竟持续半年的战争此时已然开始动摇国本了,原本所计划的大规模改革此时也只能变成地方区域性的改革,这对于徐清的整个改革计划来说,无疑是有着十分巨大的打击,若是战争继续进行,区域性的计划十分有可能还需要继续缩减,变成地方性计划也说不定,这可不是徐清想要的啊。
可若说现在便和平,徐清也有些摸不准,此时辽国的实力到底还有多少,它的实力将决定宋国的态度,可是这一点非常难断定,按理来说损失了四十万铁骑之后,辽国应该江河日下了才对,可是通过现在的种种表现来看,此时的辽国虽然疲惫不堪,可是并没有出现帝国瓦解崩盘的前兆,也就是说,战争若是再继续进行下去,十分可能会从一场战争变成一场拉锯战,持续时间到底有多久谁也不知道。
因为对辽国能力的判断不明,所以对于是战是和,徐清真的很难界定一个边界出来,是见好就收,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呢?两边都有道理,两边也都有自己的坚持,对此徐清便只能沉默了。
可徐清沉默并不代表其他人也会沉默,夏竦和范仲淹在战争问题上的分裂,让整个朝堂立刻进入了激辩之中,无数人纷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阐述着自己的想法,从早上一路讲到下午,也没有商讨出来任何一丁点东西,到最后赵祯只能无奈宣布下朝,徐清这才算是从这场热闹的朝会中摆脱出来,不过徐清并没有立刻离开皇宫,而是转身去了东宫,自从战事以来,虽然工作辛苦,可徐清还是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到东宫看一看赵昕和徐安,一来是监督一下他们的学业,二来么自然是跟未来的皇帝混个脸熟了。
庆历四年已经过去了,赵昕并没有如同历史上记载的那样死在这一年,而是活蹦乱跳的进入了庆历五年,这让徐清也不由得注意到了这个小子的存在,对于历史为什么会改变,徐清并不是很清楚,不过事实在告诉他,不出意外,这位小萝卜丁就应该是未来大宋帝国的君主了,既然如此,自己要是还想继续在朝堂上混下去,把自己的改革措施施行下去,不跟这位皇帝打好关系,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进东宫大门,便看见赵昕和自己的小子赵安正趴在小桌子上写着什么东西,一副很是认真的样子,徐清也不打扰,挥手让迎上来的宫女退后,自己静静的走到了两人的身边,低头往下看去,这才看见这两人是在做数学题,题目是十几道求两个未知数的题目,这是徐清布置给两个人的任务,数学可以提高人的逻辑能力,徐清还是十分重视的,看了看两个人已经写完的题目,不由很是惊讶。
徐安能够做出来徐清并没有什么好惊讶的,毕竟这是自己的儿子,平时耳濡目染之下能够学会并不稀奇,可赵昕竟然做题速度不亚于徐安,这却让徐清很是惊讶了,这可是一个完全侵染在儒学文化中的孩子,对于算术这样更加依靠逻辑的东西竟然能够如此快速的掌握,这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了,徐清轻轻的咳凑了一声,两人听到声音之后很快便抬起头来,见是徐清,纷纷赶紧放下手中的毛笔,对着徐清拱手行礼,口称老师、父亲。
“不用多礼,为师只是过来看一看而已,你们继续便是了。”徐清笑着说道,经过一年的教导,赵昕在徐清的眼中已然变成了一个乖宝宝,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有些皇子脾气让徐清很是不爽,不过他现在年纪也大了,有些原本看不过去的事情此时倒也能够容忍,所以两个人相处起来倒也相安无事。
当然,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徐清相比起赵昕来说,知识面实在是太过宽广了一些,不对,应该说徐清比这个时代所有的人,在知识面上,都是要宽广许多的,这虽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可是在与人谈起道理来时,徐清就可以站在很多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甚至超脱这个时代,用一种大历史观去看待现在的问题,这种能力,在宋代人身上是很难具备的,而对于养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