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淡为官-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交,徐清的心中也很是自豪,等到狄青准备去赴任的那一天,徐清还特意从官邸里抽身出来送他上路,一路上还讲了许多秦凤路上的风俗习惯,直到目送他离开,这才回了城中。
徐清这样的做法显然让狄青变得很显眼,堂堂全国计相和改革者,竟敢送一个边陲之地的将军去赴任,小道消息一时之间不由传满了汴京城,有的说徐清收钱办事,还有的则说徐清纳了人家的妹妹做妾,对此徐清也不在意,继续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之后,科学院的火车司总算是研究出了可以让人做的火车车厢来,徐清特意去看了看,走入火车之中,见里面装修的很是漂亮,中式的古典花纹散落在火车的各个角落,看的徐清是连连赞叹,如同艺术品一般。
而在实用性上,设计师们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整辆火车总共十二节车厢,其中一个车厢是存放物品的,一个车厢是餐车,六个车厢是普通的站座,还有两个车厢则是有床的座位,也就是所谓的软座,剩下的两截车厢则是商务座,一个车厢四个房间,配备有单独的床和洗手间,可以说谁非常的高档了,一辆货车一次能够运送的人群大概在一千人左右,这将极大的提高城市之间的运输速度,所以徐清在见过了车厢和火车轨道之后,便立刻下令让科学院规划一条从汴京到真定府的火车线路来,作为大宋第一条铁路来建设。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汴京和真定府之间修建铁路,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方便运送兵力而已,真定府是距离燕云十六州最近的大城市,若是燕云发生暴乱,那么只要把兵力投送到真定府便能加强宋朝内部的稳定,这对于宋朝的作用性来说不言而喻,而且两地途中基本没有高山大河阻挡,这对于基础建设能力尚处在十分落后状态的铁路司来说也要容易的多,也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徐清把地点选在了这里,以方便工程的实施,也好让朝廷中认为此举劳民伤财的人闭嘴。
(本章完)
………………………………
第294章 294。工业时代的开始
至于修建地铁的钱财,朝廷自然是拿不出分毫的,所有的钱都必须徐清自己去找,而经过工部的计算,这么一长段铁路,里长大约在三百六十公里左右,最后所需要花费的钱财大概在一千万贯左右,这还只是从汴京到真定府直通的价格,若是要连接周边郡县进入铁路网,在沿线各地设置火车站的话,那就需要再次扩大投入成本,总里长大概会在四百五十公里左右,投入成本则会在一千五百万贯,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让徐清一个人来承担,显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徐清自然而然便想到了银行这个工具,此时的银行之中,总存款大约在六亿贯左右,相当于北宋五年的财政收入,这样大的一笔钱,放在那里显然是浪费了,所以徐清立刻将所有银行的董事都召集了起来,召开了一次以投资铁路业务为主题的会议,目的,便是让这些董事们同意将银行中的钱放进铁路建设中去,以此来增强银行的盈利成本。
至于具体操作的方案,徐清也没有多想,直接就把后世的运营方案给搬到了现在,让银行以贷款的名义全额投资汴真铁路,然后将铁路以产权名义交给银行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所有的火车票钱将全部交由银行以还债,根据三司的计算,二十年的时间,以汴真线上数百万的人口,足以彻底偿还一千五百万贯及利息,二十年后,再将铁路归于中央铁道司控制。
徐清这样的想法自然得到了大部分银行董事们的支持,赵祯作为银行最大的股东,对此也并没有什么意见,稳赚钱的生意,不做白不做么,所以这次会议只召开了三天左右,第一份商业草案便草拟成功,当众人签字画押之后,这一千五百万贯钱便从银行中拿出来投放进了铁道司中去,一项宏伟的铁道计划立刻开始在大宋的疆土上动工了。
而徐清修建铁路的做法也立刻产生了连锁反应,第一个反应便是钢铁的价格开始猛烈上涨,此时的宋国全年的钢产量五万吨左右,加上徐清新设计的冶炼厂,总产量也就在二十万吨左右,这样一个数字,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自然是大大的富裕了,毕竟农业国家既不造高楼大厦,也不造铁路,轮船、工厂也大多都是木头的或者是砖石搭建而成,这样一个数字实在是有些多了。
可是这样一个数字对于人口超过八千万,并且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来说,那简直就是太少太少了,四百五十公里的铁路,所耗费的钢铁最少便需要三万吨左右的钢材,这还只是铁轨所需的钢材,除此之外车厢、车头以及车轴这一系列的东西,所需要的钢材就更多了,这对于钢产量十分低下的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麻烦,而在市场规律之下,供小于求的时候,价格自然会飞涨,这便是建造铁路徐清遇到的第一个麻烦。
不过还没等徐清想要去着手这个麻烦,有人便来帮徐清解决了,那就是宋朝的商人们,作为每个时代对于财富最为敏锐的一群人,他们在看到钢材飞速上涨之后,立刻便明白了此中的商机,许多商贾们纷纷通过银行理事会的关系联系到徐清,用商人出钱投资,政府出技术建设冶炼厂的方式,来在全国各地建造新的冶炼厂,股权则由出资方掌握百分之五十五,技术方掌握百分之四十五,对于商贾们这样的想法,徐清自然很是意外,不过继而便是开心,他现在巴不得有人能够帮他来建设这个国家呢,现在这些商人自己愿意依附过来,他自然是欣然接受,一时之间,三司使和工部都忙的如同陀螺一般,一刻不得停歇,短时间内,全国被批准的钢铁厂便在二十个左右,一众科学院的大佬们纷纷前往全国各地开始进行勘探和测试。
整个大宋帝国也从徐清及少数人的单枪匹马,进入到了全民大规模参与工业化的时代,其重要标志便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之中变成工人,一个冶炼厂所需要的工人,大致在千人左右的规模,二十个便是两万人左右的规模,这还只是初步审核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地方要求兴建冶炼厂的报告简直如同书海一般堆叠起来,总计大概有上千的数量,这些钢铁厂所能够容纳的人口,将会在百万级别左右,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而这还不是最多的,更有潜力的则是在铁路方面。
修建一条四百五十公里的铁路,所需要的工人大约在十万人左右,这些人,都是由农村人直接变成了工人,而随着铁路的修建,商人们很快便再一次发现了商机,而银行便是一个永远不会保守秘密的地方,很快铁路的修建方式和盈利模式便被众多细心的商家给扒了出来,这种速度快,运货方便的陆上工具立刻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时尚交通工具,他不仅仅能够拿来运人,还可以拿来运货,这其中的商机,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够看得明白,一时之间,祈求朝廷允许民间资本投入铁路行业的声音立刻从全国各地传来。
尤其是华东、华北等平原地区,更是对于修建铁路的**非常强大,这同时又再一次促进了钢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城市化的进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大宋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从原本的七个直接突破到十七个,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又再一次促发零售业、娱乐业的发展,一时之间整个大宋如同进入了工业化之前的大英帝国一般,繁荣的景象充斥着整个帝国,仿佛前方的战争已然不存在一般。
面对这样速度的工业化,徐清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个世界仿佛超出了他的控制一般,他只能随着不断涌入的资金起舞,至于其他的大宋君臣就更别提了,面对国家如此翻天覆地的发展,许多人甚至生出了改天换地的感觉来,而此时也有许多人开始对这些铁路、钢铁厂开始诋毁起来,甚至在报纸上公开说这些东西将会毁灭大宋帝国之类的话,也是屡见不鲜。
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往往会让人们产生畏惧和警惕,这几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所以对此徐清也没有多去解释,只是让自己所控制的报纸去将火车的好处和钢铁业的必要之处讲清楚而已,至于那些谣言和偏见,徐清并不在意,因为他很清楚,人类之所以排斥新生事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新生事物中得到过好处而已,只要铁路给他们带来了切实的便利,那么反对声浪自然会慢慢减弱,人类的惰性,也是人类的人性一部分,两者此起彼伏,这才构成了完整的人性。
不过对于那些请求修建铁轨的人,徐清还是暂时拒绝了他们的提议,此时此刻,以战争胜利为目标的建设方针才是徐清需要去注意的,其他的铁路是有修建的必要,可不是在现在,整个国家的钱就这么点,还需要存下一些来为国家做一些保障,若是全部挥霍出去大搞基础建设,整个国家真的会被搞垮也说不定,所以徐清便也只是把这些铁路修建计划延后,让他们先跟三司规划署的人谈条件,自己则是专心致志的监督汴真线的修建计划。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真正的火车线路,徐清自然是非常重视,毕竟这玩意儿十分有可能在百年之后还依旧存在,到时候或许自己的头像会被放在铁路旁边供人瞻仰也说不定,徐清可不想把这条铁路修成一个豆腐渣工程,然后让后世的人来骂自己是个坏人,对于自己的名誉,徐清还是十分在乎的,这或许跟他的年纪有关,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身后之事的重视也慢慢增强了起来,这种无意识的思维也让徐清越来越小心谨慎。
这种性格在修建铁轨时便充分淋漓的显示了出来,比如说站点的设立,徐清为了照顾各地方官的心态,往往会将沿线所有的县城全部纳入进铁路网中,这一下子自然会让铁路网的总里长不断扩大,不过徐清却只能那么做,为的就是不得罪地方阶层,还有在钢材选用上,徐清规定必须要用自己冶炼厂所产出来的新钢,不能使用其他地方所产的刚才,为的就是要保证铁轨的质量,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得出来,徐清真的是非常重视这条铁轨了。
除此之外,徐清还要求施工人员的负责人必须每天跟自己报备铁路的规划图设计进度以及当地的招工情况,还有冶炼厂新锅炉的搭建情况,徐清每天一问的态度也让整个参与人员都感觉到了十分的紧张,工程进度也十分的快,就在韩琦攻克下上都的那一天,设计图纸总算设计完毕,一条纵观汴真地区的铁路,便在工程师们的设计下,真正诞生了。
不过这件事除了徐清很在意之外,真正在意的人只是极少数而已,毕竟韩琦凯旋归来,辽国大王逃遁于山海关之外的消息要振奋的多,这代表着宋朝百余年的国耻总算得到洗刷,这样的荣誉,又哪里是小小的一条铁路能够比拟的呢,而韩琦在回朝之后,也是受尽了荣宠,从原本的枢密院副使一跃成为了太子少傅,位列正二品,并且赵祯还在凯旋归来之日,亲自册封韩琦为燕国公,以此来彰显韩琦的功劳。
不过也正如所有人的预料,韩琦得到了崇高的地位,可自此便失去了掌兵的权利,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扼腕,可韩琦的命终究是好的,他生在一个明君的时代,功高盖主并没有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而是封妻荫子,这样看来,韩琦无疑是幸运的,众人也很是开心的为韩琦庆祝着,韩琦本人对此也没有什么伤感。
夺回燕云这样的头衔,这已经比任何权利都要来得大了,对于韩琦来说,也已经够满足的了,再说他也不是从此退出政坛了,只是退出了军队了而已,太子少傅一职,依旧让他可以在朝廷上保持十分崇高的地位,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非常尊崇了。
而像裴德衍这样的人,自然也获得了十分丰厚的奖赏,封侯的封侯,升官的升官,整个大宋都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很是欢乐,只不过这欢乐只是对于老百姓们而言,而对于整个朝廷来说,看着那一大笔的荣军费和安置费,每个人的脸上恨不得能挤出山脉来。
尤其是徐清和范仲淹,他们两个人是最伤心的,当然两个人伤心的点并不一样,徐清伤心的是财政支出的报表,而范仲淹伤心的则是燕云十六州的残破,经过这长达一年的战争,整个燕云之地由原本的四百三十万人口直线下滑到两百万不到,许多县城甚至被夷为平地,其中还有接近二十万人成为了残疾,粮食的缺口大概在两万吨以上,诸多地区痢疾、瘟疫蔓延,这样的惨状,让范仲淹这位副宰相实在是有些想要破口大骂的冲动。
废了上亿国帑,死了六十多万的人,最后得到的便是那么一个百废不兴的燕云,这实在是让范仲淹很是沮丧,而其中还有大量的人在战胜了辽国之后,便开始对当地的宋朝驻军不满起来,一些小动作更是此起彼伏,南北汉人长久的分离,这无疑让两边的人都有些离心离德,之所以会聚合在一起,只不过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罢了。
现在这个敌人已经被消灭,燕云的汉人们自然便想要摆脱宋朝人对于他们的控制,一时之间无数地方都产生了不少的暴乱,刚刚结束对外战争的宋朝军队不得不重新投入到对内镇压之中,和平建设的计划只能一再耽搁下去,这无疑是再一次让范仲淹伤透了心。
(本章完)
………………………………
第295章 295。移民潮
不过燕云的惨景对于徐清来说却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倒不是他残忍到上百万人的死亡都能幸灾乐祸,他的心中对于这样的惨剧也很是同情和悲伤,可是在建设这个角度上,显然人少的地方要比人多的地方好规划,土地辽阔的地方肯定要比山岭纵横的地方容易建设,而燕云之地便是一大块平原,属于建设城市最好的地方了,而在蓟州(今北京)之外,便是燕山等一系列山脉,依靠山脉便能阻敌与国门之外,这样一片广阔的土地,又因为战乱而让大多数土地变成了无主之地,士族门阀的地位也极端下降,在这样的地方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并且开始真正的工业化,显然要比人口稠密的宋朝原有土地来的容易的多。
而此时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许多无地农民纷纷抛弃了在农村当佃户的生活,开始到城市中务工,可是各大城市中实在是无法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像沿海城市如杭州、泉州、广州之类,还能通过海冒,将大量的人口转化为水手和手工业工人,可在内地的大部分无业人员却只能滞留在城市中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他们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工作,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重新捡起锄头,城市中的五光十色早将他们眯蒙了眼,许多人在找不到工作之后开始纷纷转化成黑社会,不少大城市中治安情况开始急速恶化,面对这样的情况,将大量的人口带往燕云,想要耕地的给他们土地,想要城市生活的便给他们城市工作,如此一来,必然能解决城市中很大一部分的问题。
对于徐清这样的想法,在提出之后,便立刻获得了范仲淹的同意,此时冬天已然快要过去,插秧的时节已然来临,若是再耽搁下去,燕云十六州百万亩良田就真的要荒废了,所以在经过朝议之后,朝廷立刻便同意了徐清的想法,将燕云十六州的无主之地划分成两块,其中一部分城市用地及城市周围三百平方公里左右的无主之地将收归国有,不予分配,这是徐清的建议,在未来,这些只有几十平方公里的城市都将会因为城市化而急速扩大,到时候城市必然要面对扩张,与其等到那个时候支付庞大的转让土地费用,还不如现在就把所有的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盘下来。
而剩余的农村土地则再一次划分成两块,其中靠近边关的一部分土地将以奖赏的名义分配给有功的残疾士兵,并且还将给予他们牛和耕地的工具,让他们以耕种土地为主,这也算是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同时也让这些士兵可以安然养老,不得不说是一项德政了。
至于还有一部分农村土地,则直接用来分配,每个人只要愿意来到燕云之地,便可以在这里得到二十亩的良田,并且秧苗、农具、耕畜将全部由国家来提供,只需要还基本贷款就可以了,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些土地中种出来的粮食必须卖给军队,不能卖给其他地方,以此来保证燕云军队的粮食可以供应充足,也是为了减轻收购军粮的费用,减轻国家的负担。
当这纸诏书刊印在全国各大报刊以及大街小巷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潮立刻在各大城市中疯狂的蔓延开来,因为钢铁厂以及徐清在全国开展的大型粮仓建设计划,许多工人堆积在各大城市之中没有出路,濒临绝望,此时朝廷总算记起了他们,给了他们一条活路,这让他们怎么能不激动,至于心中原本对于朝廷的恨意,则是瞬间消散在了大脑之中。
渴望脱贫致富的人民们纷纷到官衙前排起了长队,一夜一夜如同九十年代春运时的火车站一般,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村进入城市之后丧失了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中早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繁华,古老的家乡已然不再能够让他们适应,年纪轻轻的旅人拥有着强大的冒险精神,他们站在队伍中,尽管排了整天整夜,可所有人却依旧很兴奋,这种兴奋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恐惧的互相安慰。
一大批一大批的年轻人从各个官衙中拿到通过燕云的通关证,只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各地报名前往燕云的百姓总计超过两百万之众,其中五十万想要去农村耕地,而剩下的一百五十万则是打算前往各大县城中谋求发展,这个数据让徐清大为欢喜,想要当工人的人比想要当农民的人多,这无疑代表着大宋人民的思想已经开始在快速的转换了,这对于徐清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徐清重视的事情,他立刻安排众人尽可能放开通关凭证发放的条件,让更多的人前往燕云之地。
这片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的煤矿、铁矿,以及良田和充沛的雨水,后代中国最大的产煤地,全世界最大的产钢地,都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必然有大放光彩的机会,这是徐清所坚信的,而就在这过程中,辽国与宋国纠缠了一年的战争总算以辽国的投降结束。
在这份被称为汴京合约的白纸上,辽国将成为宋朝的附属国,每年必须要向宋朝进贡一万匹宝马以及三百名美女,每年还必须提供狼皮一百匹,黄金五百斤以作为尊敬皇帝的礼仪,辽国皇帝从此以后将取消帝号,以王号自称,每年必须派王太子或者王子来宋朝纳拜宋朝天子,以示对宋朝皇帝的敬仰。
这样的条约对于辽国来说无疑是丧权辱国的,可是辽国却只能咽下这个苦果,此时的辽国虽然地盘仍旧非常的广阔,可是其所占之地已然大多数都是无人区和沙漠了,整个辽国的实力可谓是大幅度的下降,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要同时应付西夏、金国以及宋国的战争,这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只能赶紧将与宋朝的战争结束,然后争取时间去摆平金国和西夏,为此,这样的条约,他是不签也得签。
当辽国的使臣亲自跪在地上将印有辽国大王王玺的议和诏书递上来的时候,不少大臣都不由得发出了唏嘘声,曾几何时,辽国使者在宋朝的皇宫中横冲直撞,见到皇帝也不拜见,甚至敢于大声咆哮与朝堂之上,而此时却不得不跪在地上接受他们的审视,这让他们的虚荣心在被满足的同时,也不由得更加重视起军队来,若不是这次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辽国的使者可能跪在地上朝拜他们的皇帝么?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让不少老臣都不由得反思起来,大宋百年来总是依文治国,以礼传家,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德化是否就真的不需要兵戈的配合?这种思考对于宋朝士大夫们的思维无疑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开拓,徐清也很快便观察到了士大夫阶层中弥漫着的反思情绪,不过徐清并没有轻举妄动去提拔武将的权益,这件事情还是需要让整个士大夫阶层去好好想想才能去做。
现在只不过是萌芽而已,还没有到形成共识的地步,而就算是形成了共识,要让士大夫们自动放弃自己的权利,将其中一部分过渡给将军们,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毕竟五代十国之乱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大了,千里赤壁无一处良家,万里河山没半块乐土,这样的世界深深的根植在宋朝的士大夫阶级中,想要把这些思想拔除,绝不是徐清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几代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所以徐清只是摆出了疑问而已,至于后面的思考,徐清把他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是一门心思钻在了大建设上了,全国各地的煤场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而对于蒸汽机的应用,科学家们也纷纷探索出了其他的方法,其中一位叫做邹芳的人,就通过将蒸汽机和织布机联通在一起,造出了一台蒸汽织布机来,这样一台机器只需要带着一个蒸汽机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织出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